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4-03-22 23: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科: 数学 本周习惯: 别人展示 学会质疑

课题:毫米的认识 课型: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课时:第1课时 小主人: 班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本第21页的主题图、第21、22页例1及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 1、认真研读课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关于 “图形与几何”领域“毫米的认识”部分提出了这样的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2、深入分析教材: 教材编排时,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从感知吨的使用环境,到介绍1吨以及吨和千克的进率,都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常见的、熟悉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 3.学情分析:在引导学生分别测量出课本的长、宽、厚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课本的厚不足1厘米,宽不是整厘米数,引发认知冲突。再追问“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得出需要用更小的单位去量,从而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时间预设】: 温故知新5′学海探秘10′展示交流15′小试身手5′达标检测5′ 学习流程 【温故知新】 1、我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 ) 2、我会测量: ( )厘米 ( )厘米 【学海探秘】 1、估一估 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厘米 我估计数学书的宽大约是( )厘米 数学书的厚度不够1厘 我量出数学书的宽是( ) 米怎么办? 2、量一量 我量出数学书的厚是( ) 我量出数学书的长是( ) 教与学 学法指导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两比较精确时可以用( )作单位 3、我知道 1厘米的长度里有( )小格。 所以: 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厘米=( )毫米 4、体验1毫米: 要求:1、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2、说一说生活当中那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 3、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展示交流】 组长分工合理,根据自学提示完整的表达小组的解题思路。 【小试身手】 完成数学第22页“做一做”的第1、2题。(写在书上) 【当堂检测】 完成数学第24页“练习五”的第1、2题。(写在书上) 【我的收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总体表现(优、良、差) 学科: 数学 本周习惯: 别人展示 学会质疑

课题:分米的认识 课型: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课时:第2课时 小主人: 班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23例2、例3,练习五第3、4、5题 【基于标准】 课标在测量方面指出:“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知道分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基于教材】 教材首先通过介绍长度单位“分米”,并给出表示分米的符号“dm”,让学生了解。再利用米尺直观告诉学生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并给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通过让学生借助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给出“1米=10分米”。例3和“做一做”,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米之间的换算,限于单名数。教材通过“想l厘米是10毫米和10厘米是1分米”,引导学生去推理几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毫米和几十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教给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从而掌握换算的方法。 【基于学生】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习目标】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重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体验1分米的长度,掌握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学习准备】 课件、尺子、测量记录单 【时间预设】: 温故知新5′学海探秘10′展示交流15′小试身手5′达标检测5′ 学习流程 【温故知新】 1、我已学的长度单位有( )( )( ) 2、我能用手大约表示出它们的长度。 3、4米=( )厘米 8厘米=( )毫米 【学海探秘】 任务一:自学课本的23页的例2。 例2 拿一把米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10厘米就是1分米、 所以 ( )分米=10厘米 教与学 学法指导 1、我能用手大约表示1分米有多长?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 任务二:自学课本的23页的例3。 例3 你是怎样想的,原因一定要讲清楚哦。 想一想:1米=( )分米 2厘米=( )毫米 80厘米=( )分米

【展示交流】 组长分工合理,根据自学提示完整的表达小组的解题思路。 【小试身手】 完成数学第23页的“做一做”。(写在书上) 【当堂检测】 完成数学第24页“练习五”的第3、4、5题。(写在书上) 【我的收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总体表现(优、良、差)

学科: 数学 本周习惯: 别人展示 学会质疑 课题:《千米的认识 》 课型:新知探究课 课时:第3课时 小主人: 班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6页例4. 【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 1、认真研读课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在第一学段关于 “图形与几何”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和“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等课标的相关陈述为教学设计思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深入分析教材: 教材是实施课标过程的体, 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这部分内容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准确把握学情: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 “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又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了一些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都为学习“千米”的认识学习的奠定重要基础。 基于以上思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经历千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思想方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卷尺等。 【时间预设】: 温故知新:5′学海探秘:10′展示交流:10′小试身手:10′达标检测:5′ 学习流程 【温故知新】 50毫米=( )厘米 6分米=( )厘米 4米=( )分米 7厘米=( )毫米 【学海探秘】 自学课本第26页的例4: 1、 我知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 )作单位。 2、 我能感知1千米的长度,知道: 1千米=( )米 任务一、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展示交流】 组长合理分工,要让学生认真观察,适时补充纠正,及时总结。 【小试身手】 课本第27页中间的“做一做”。(填在书上) 【达标检测】 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 )个1000米。 教与学 学法指导: 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 )个1000米。 1、课本第28页的第1题(填在书上)。 2、 课本第28页的第4题(填在书上)。 3、实践活动: 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参照课本27页的例6) 【我的收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总体表现(优、良、差) 学科: 数学 本周习惯: 别人展示 学会质疑 课题:《吨的认识 》 课型:新知探究课 课时:第4课时 小主人: 班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本第31页的主题图、第31页例7及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 1、认真研读课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关于 “图形与几何”领域“吨的认识”部分提出了这样的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深入分析教材: 教材编排时,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从感知吨的使用环境,到介绍1吨以及吨和千克的进率,都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常见的、熟悉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 3.学情分析: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时间预设】: 温故知新:5′学海探秘:10′展示交流:10′小试身手:10′达标检测: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qr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