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马史诗》与《诗经》看中外民族个性

更新时间:2023-10-21 05: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荷马史诗》与《诗经》看中外民族个性

【摘要】: 中国的《诗经》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他们都有对

战争的叙述,也都有爱情故事的出现。在《伊利亚特》中得特洛伊之战中,为了海伦斯巴达的王找到阿伽门农联合阿基琉斯,用木马计攻破了坚强的特洛伊,并战胜了。然而在这场战争中,英雄赫克托尔和阿基琉斯双双战亡。《诗经》里的战争也是那么惨烈,征夫怨,思妇泪,沮丧和绝望的哀伤弥漫其中。爱情观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的爱情故事也有很多的不同,希腊的私奔于中国的私奔,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结局。广阔富饶的平原里的农耕文化和狭窄贫瘠的小亚细亚半岛上得英雄文化,决定了如今不同发展的不同国家。

【关键词】:战争 爱情 文化 民族 个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典不容置疑。然而古希腊的文化也与中国的文化一般,在另一个环境中茁壮成长,并成为与我国文化并列辉煌的海洋文明。在这样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同样经典的却代表不同区域与国家的不同文化,这就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的《诗经》。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的《诗经》,出自不同的国家,来源于不同的环境,反映的是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的事情,却同是经典,同被世人所推崇,到底是怎样的不同,才有了如今不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才有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多彩民族文化。我们分别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了解。

一、首先是他们产生的时间和来历。在久远的古希腊,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史诗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而在久远的中国大地上,也有一部历史长歌《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公元前11世纪末叶至公元前771年)初年至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并沿用至今。《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二、其次是他们所写的内容。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

《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耶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加米农和勇将阿溪里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将阿溪里愤恨统帅阿加米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乃复出战。特洛耶王子赫克托英勇地与阿溪里作战身死,特洛耶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的尸体,举行葬礼,《伊利亚特》描写的故事至此结束。

《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赛在攻陷特洛耶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赛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当奥德赛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赛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的诗;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不仅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它不仅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三、最后从他们所用手法以及表达的感情作比较。《诗经》采用的是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兴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它以抒情诗为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真实而具有触发感的。诗经善于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感情,增强节奏感。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却完全是叙事诗。通过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城市特洛伊的故事来表达希腊人崇尚自由的感情。

《诗经》中反映的是在足够的生存空间中生活的人们,追求的是和谐宁静的生活,而荷马史诗却是在狭窄生活空间的窘迫下,有着强烈向外部扩大生存空间的欲望。因此,我们看到诗经中战争是激昂和忧伤的,汉民族的军人是有德的君子,也是杰出的战士。《荷马史诗》中战争散发着浓烈的血腥气味,里面的英雄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丝毫感受不到仁厚德性。

如此相较可以看出,《荷马史诗》是以敘事为主的,篇幅较长的,塑造并歌颂英雄主义的,崇尚美的,重视神話的一篇历史故事。而《诗经》是以抒情为主的,篇幅较短小有精悍的,写一些世俗凡人,性格溫柔敦厚,赞美人性光辉的诗歌集子。他们似乎一个像火,一个像水,一个刚烈,一个柔美,刚烈的勇敢无畏,柔美的温柔纯美。

如《诗经》中国风得第一篇《周南。关雎》中所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一首关乎男女爱情的诗,所讲的无非是一男子热烈的在追求一名美丽的姑娘,他的热情唱成了一首情歌,后又被做成了诗,一直流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荷马史诗》中得《伊利亚特》中有这么一段:在故事的开始,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款待,但他在酒宴上却对斯巴达的王妃一见钟情,并在酒宴中后时与美丽的王妃有染,他深深地迷恋上了美丽的海伦,并自私的决定带着她回到伊利昂城,他不顾哥哥的反对毅然带走了海伦。也正是因为这一有利的导火索,斯巴达的阿伽门农带着阿基琉斯来到了美丽的伊利昂城,并攻打这个富饶的地方,从此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战争。

在《诗经》中,爱情诗被赞美的,当然在《荷马史诗》中也一样是被歌颂的,但我们可以从这简单的一点看出,中国人的爱情观是唯美而且软弱的,对于自己爱的东西,是讲究“两情相悦”并且需要世俗的认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可结为连理,共享百年只好,而“私奔”却要被族人耻笑,要“侵猪笼”,甚至被火烧。可在西方,当可爱的小王子带着美丽的海伦这一有夫之妇回到伊利昂城后,他的城民为他们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会,并致以崇高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他的父皇还接受了这个儿媳的存在。这也就是说,中国与西方在那个时候的爱情观就是不同的,中国信奉“君子好财,取之有道”而西方则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看《诗经》中讲战争的《大雅。大明》诗作于周王朝建立之初。刚刚成为统治者的周人以无比自豪的心情赞美王季、文王、武王率领周人发大兴旺的业绩,特别称颂了文王获得上帝的眷顾,以至于在武王时代,终于推翻了殷商王朝,入主中原的巨变。而《荷马史诗》中,当大木马被特洛伊的人们牵入城内,斯巴达的战士开始屠城,一切战争结束后,看着这场胜利的战争,他们欢呼的却是“我们活在这个英雄的时代”,他们骄傲的时“他们活在阿基琉斯的时代”。着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崇尚的时仁义君主,骄傲的是能生活在和平年代。而西方人崇尚的时英雄人物,他们所骄傲的是他们所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有英雄的出现,有英雄的存在!

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区域中,生活的不同的人们,他们的个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个性,他们的思想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思想,他们不同的一切都将影响着以后

的一切,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在《诗经》与《荷马史诗》他们都同样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学,更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更记载着历史,但他们有着许多不同的东西。

首先看历史条件,《诗经》是从西周开始就收集诗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史记·货殖列传》)。①由此可知,周代已是一个农业社会。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不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这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来看,周族确是靠着农业而兴盛发展起来的,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才进入春秋时期。

《荷马史诗》是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期的一次部落战争。当时的希腊正处在原始公社制过渡时期,奴隶制已经萌芽,古代的氏族组织已经开始瓦解,居民已经有贵族、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分了,不过奴隶制并不健全,氏族制还有相当的活力。住在这个时期,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争成为掠夺家畜、奴隶和财富的手段,几乎成为“一种正常的营生”(恩格斯语)特洛亚是小亚细亚西岸的一个城市,它地处欧亚海陆交通要冲,繁荣富庶。希腊人为了掠夺那里的奴隶和财富而发动的这次战争。战争以希腊人的胜利而结束。②

中国的古来居民居住在广阔富饶的土地上,长江、黄河、淮河、汉水流域巨大的生存空间使得他们安于农耕生活,失去了强烈的侵略欲望,而把生活的希望和幸福都寄托在土地的收获上。而生活的希腊半岛的希腊人民,耕地贫瘠有限,生存空间狭窄,生存空间的危机往往使一个部落、民族、国家走向战争的扩张。因为战争是强者获得土地、努力、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手段。

俄罗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指出:每一个民族的气质中,都保存着某些为自然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特点,这些可以由于适应社会环境而有几分改变,但是绝不因此完全消失。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深刻而不可磨灭的。③

那我们就可以解释,在农耕文化下的《诗经》中,战争是被动的,正如《国风。东山》中的士卒所言: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东征归来的士卒,本一年就可以回家的,却打仗三年,当真正要回家的时候,心情却又十分复杂。他怀念自己的家乡、妻子和家人,对战争有着不满的心情。他们习惯乐安居乐业,对战争毫无兴趣,这都源于西周的统一和长治久安。课在古希腊,贫瘠的土地上人们必须靠掠夺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是尚武的,他们认为暴力掠夺是光荣的,勇敢是优秀的品德。

虽然对于战争他们都有着浓厚的哀伤的情感,可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哀伤,《诗经》中对于战争,是厌倦的,是不满的,人民有的时对和平的向往,征夫怨、思妇哀成为哀伤的主要基调,战争的痛苦是沮丧和绝望,又有着理性的克制。而《荷马史诗》中,战争不断地夺走亲人朋友的生命,如:特洛伊的小王子夺走了斯巴

达的王后海伦,斯巴达向特洛伊发起了战争;赫克托尔误把阿基琉斯的朋友怕卓克斯杀死,阿基琉斯因此杀死了赫克托尔;当阿基琉斯爱上了赫克托尔的表妹,纯洁的阿波罗神殿的女祭司布里塞伊斯,为了找她而被小王子帕里斯用箭射死。这种一环扣一环的报复,是战争越来越激烈。失去亲人和朋友的心灵伤痛成为他们复仇的动力。在这里,哀伤是化为悲愤和力量的,而不是沮丧和绝望。

而从这种不同感情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就是,在古中国,西周的统治等级森严,家天下的管理制度下,亲子都是政治的工具,封建礼教的思想深入人心,伦理道德的观念形成,所以他们不允许帕克斯抢走海伦还敲锣打鼓的事情出现。每个朝代的统治都很严明,所以更不会有阿基琉斯这样的反抗者出现,人们都向往和平,而打破和平的人不是英雄,更不会被人们所推崇。因此也不会有人希望生活在阿基琉斯存在的年代!可是在希腊,如果人们不会守着贫瘠去向往和平,他们的好斗是地理环境所决定的,是必然的事情。因此才会有“赫克托尔大喊着冲过前线,铜装闪灿,有如赫菲斯托斯的永不熄灭的火焰”的比喻,有“赫克托尔思虑等待,阿基琉斯来到近前,如同埃倪阿利奥斯,头盔颤动的战士,那支佩利昂产的梣木枪在他的右肩骇人的晃动,浑身铜装光辉闪灿,如同一团烈火或出生的太阳的光辉”这样用一种崇拜的心情描写的场面。④

无论是《诗经》还是《荷马史诗》他们都有写到爱情,虽然都是在写爱情,却也有着各自的风采。

在《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中写到过两个不同的爱情故事。首先是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和斯巴达的美丽王妃海伦。小王子被斯巴达国王邀请去赴宴,却在宴会上,对斯巴达的王后一见倾心。海伦也爱上了这个英俊潇洒的王子,并与他暗生情愫,有了肌肤之亲。海伦不想呆在斯巴达,要求王子带她走,拒绝不了自己心爱的人的帕里斯把这件事告诉了哥哥,哥哥拒绝带海伦回去并告诉了帕里斯这样做的后果,但年轻的王子却在回国的时候把海伦藏在船舱里带回了特洛伊。他们回国后,被臣民们祝福,并得到了父亲的接受,甜蜜的他们在一起了。但特洛伊却因此迎来了一场浩大的战争。

其次是英雄阿基琉斯与特洛伊圣洁的阿波罗女祭司布里塞伊斯的爱情。阿基琉斯受到阿伽门农的邀请去打特洛伊,在第一次战争中,他得到了一个女奴,就是圣洁的布里塞伊斯,他爱上了这个倔强的女祭司,而当布里塞伊斯要偷袭阿基琉斯的时候,她却发现自己也爱上了这个传说中的英雄。在阿基琉斯前往特洛伊的时候,他曾得到神谕:如果在家里,他会得到一个妻子并且长寿的安度一生,晚年幸福;如果出征,他会在战场上获得巨大的荣誉,却因此英年早逝。他的选择,注定了他的爱情悲剧。

这两个爱情故事,是轰轰烈烈,但不得不承认的时,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帕里斯和海伦的爱情葬送了特洛伊的繁华,布里塞伊斯和阿基琉斯的爱情葬送了一代英雄。他们的感情是直白豪爽的,是火热的,就像他们的战争一样,是疯狂的,有代价的。

在《诗经》中有很多的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里,而《郑风》、《卫风》的情诗最为有名。但是,在中国,有许多爱情是受到压迫,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的: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之外才有。忒俄克里托斯和莫斯赫曾歌颂其爱情的喜悦和痛苦的牧人,郎格的达夫尼斯和赫洛亚,全都是不参与国家事务,不参与自由民生活的努力。恩格斯的话是符合周代情况的。奴隶中得爱情关系的存在,事情时产生的基础。就如《郑风。将仲子》

所反映的自由恋爱受到封建礼教的限制: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和情人约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压力很大,其中也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⑤

有如《王风。大车》中所写的一对私奔的恋人: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位赶大车的小伙子和一位姑娘相恋,他要求她私奔(大概姑娘家里有人不同意),她却有点犹疑。于是,小伙子指天发誓,一定要和姑娘结合,生不能同床,死也要同穴。爱情的强烈、坚定、至死不渝,大概总可以感动姑娘了。可是私奔的代价呢?虽然誓言可信,但人言可畏啊!

这是《荷马史诗》与《诗经》中的爱情,一个大胆开放,一个委婉哀怨。一个敢作敢当,一个却敢爱不敢言。他们都有追求爱情的资格,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却遇见不同的阻碍。对古老的中国来说,私奔是一件被人所唾弃的事情,如果再像海伦那样是有夫之妇,就更被世人所唾弃了。因此,中国的文化是传统的,是不接受反传统的事情出现的。而古希腊的爱情却直率的,是自由是开放的,正如美国提倡自由恋爱比我过早的现象一样,这是有根源可循的。

战争和爱情,爱情是一个永不老去的话题,而战争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战争和爱情都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个性,无论是古希腊的好战,热烈的爱情,还是古中国被动的战争和唯美的爱情都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的写照。《诗经》歌颂贤主、明君、勇将,诗中充满君权神授,恭城敬天的道德思想。《荷马史诗》歌颂英雄,赞美英雄,崇拜英雄,甚至认为英雄比神还要高尚。这种不同的思想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政治制度。但无论怎样,这样的经典还是为我们认识过去,看清历史,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为我们探讨民族问题,给与了莫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①.司马迁。《史记》

②.刘建军。外国文学作品选。荷马《伊利亚特》(节选)【M】。河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③.张仁福。大学语文。中西文化概述【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④.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⑤.周满江。《诗经》。爱情诗(反抗礼教压迫的情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qp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