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案人教版选修三

更新时间:2024-06-21 12: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 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教材研读学案

一、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和危机冲击下各国的选择 1.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

(1)开始:1929年从美国开始,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原因

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③投机狂热的出现增加了___金融市场_______的不稳定性。 ④股票价格的暴涨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3)特点: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2.危机冲击下各国的选择 (1)影响

①国内:激化了社会矛盾;___法西斯______势力兴风作浪。 ②国外: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引发全球范围的经济战。 (2)摆脱危机的道路

①美国:实行“_____新政___”,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

②德国和日本: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特别提醒】 法西斯专政是指实行恐怖统治和专制独裁的国家政权。“法西斯”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指古代罗马官吏出巡时所执的权力标志棒——中间插着把斧头的一捆棍棒,象征国家最高长官的权力,意为暴力和强权。 二、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1.背景

(1)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丧失了所有的____海外殖民地________,国内市场狭小,在经济危机中遭受了沉重打击。国内矛盾空前尖锐。

(2)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对此极为不满,德国极右翼势力趁机抬头。 2.希特勒上台

(1)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组织____纳粹党_____,借助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形势大肆活动,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2)希特勒宣称: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有权统治全世界;宣称要向法国报复,再消灭苏联,在欧洲建立起一个日耳曼人的“第三帝国”。 (3)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4)1933年1月,德国总统____兴登堡_____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德国法西斯疯狂扩军备战: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____义务兵役制_________,又在第二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特别提醒】 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党充分利用当时的民族复仇情绪和人们对现实状况的强烈不满,赢得了德国各个阶层的大力支持,迅速走向德国权力的最高层。 三、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1.背景:日本由于____经济基础_______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沉重。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 2.法西斯势力膨胀

(1)核心组织:军部法西斯势力。

(2)主要活动:图谋发动政变,确立军部的执政地位,同时极力鼓吹__对外扩张________。 (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起军事___法西斯专政___________,亚洲也出现了世界大战策源地。

3.对外扩张

(1)日本军部内部对于对外扩张的目标存在分歧。陆军以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主张同德国夹击苏联,被称为“北进派”;海军以对抗美国、确保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被称为“南进派”。

(2)___广田内阁________ 将“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基本国策。

(3)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特别提醒】 德日法西斯的纲领和目标是:对内摒弃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实行极权统治;对外鼓吹民主优越论和进行侵略扩张,企图称霸世界。 归纳综合

(1)20世纪30年代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这场危机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2)面对危机,美、德、日选择了不同的摆脱危机的道路,美国通过“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渡过了难关。

(3)德日法西斯势力的不断膨胀和疯狂扩张,使欧亚世界大战策源地先后形成,德日成为发动二战的罪魁祸首。

课堂探究讲义

【探究核心问题】

一、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 1.世界已经连成一体,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一地区经济变化容易引起其他地区的连锁反应。 2.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居于支配地位,因而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二、德国与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异同

原因 相同点 政策 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实行极权统治;扩军备战,发展军事工业,积极对外扩张 不同点 方式 日本没有法西斯政党,通过法西斯组织军部,发动政变上台;德国建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并通过欺骗性宣传获得选举胜利而上台 【探究热点考向】

综 合考查德国、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不同之处

(2014年济宁统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 )

A.受经济危机严重冲击 B.法西斯势力的与日俱增 C.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解析】 A、B、C三项是德日法西斯的共同特征,而D项只是德国法西斯的特征。 【答案】 D

针对训练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中,美国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来缓解危机,德国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通过国民经济的军事化来缓解危机,造成这种不同状况的因素有( )

①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 ②两国的经济实力不同 ③一战对两国的影响不同 ④德国国内有法西斯组织而美国则没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经济危机引发各国政治危机,美国也存在法西斯势力,只是民主传统力量超过法西斯势力,罗斯福新政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了走法西斯道路。

例 1 以新课标理念考查对德、日法西斯上台原因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的人口。 ——纳粹党的早期纲领 材料2:……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1936年日本《基本国策纲要》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问题?

(2)材料2中“南方海洋政策”反映了日本什么样的对外扩张目标? (3)结合材料指出德日法西斯上台的共同原因。

【解析】 解答第(1)问时注意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是扩张。解答第(2)问时,要概括指出日本的“南方海洋政策”反映了“南进派”的侵略主张。解答第(3)问时注意利用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两则材料反映了德、日两国对外扩张的野心。

(2)“南方海洋政策”体现了日本海军以对抗美国、确保太平洋制海权为扩张目标。 (3)都是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动荡,乘机扩张势力,建立法西斯政权。 【探究史料研习】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和欧洲各国选择摆脱危机的方式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1929~1933年美国的社会状况

例 2

【思考探究】

(1)危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美、德、日选择摆脱危机的方式有何不同?

【探究思路】 解答图片情景类问题,要注意从画面信息和文字说明等方面,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问题,本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第(1)问根据图片可以了解到以下信息:①美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②出现大批失业者,③社会局势混乱,④社会矛盾激化;根据课本知识再结合图片信息回答问题。第(2)问,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提示】 (1)影响:①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工人失业,群众运动出现,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宁。②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向殖民地半殖

民地大量输出商品,致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资本主义国家还拼命争夺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空前的经济战。

(2)摆脱危机的方式:在美国,罗斯福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实际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最后美国终于摆脱了危机,保存了资本主义制度;而德国和日本为摆脱危机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2014年黑龙江哈三中测试)1929年,美国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首先开始于( )

A.金融领域 B.工业领域 C.农业领域 D.外贸领域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1929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金融领域。

2.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生产的恢复

B.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C.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解析:选B。罗斯福新政只是缓解了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3.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此说依据的事实是( ) A.纳粹党的对外政策获得德国人的普遍支持 B.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执政党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强调的是德国社会当时对纳粹党的认可,因为纳粹党是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

4.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直接违背了( )

①《国联盟约》 ②《凡尔赛和约》 ③《四国条约》 ④《九国公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实质与影响,应从历史背景思考。一战后各国签订《国联盟约》倡导和平;而《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这两点是九一八事变违背的方面。《凡尔赛和约》是对德和约,与题意无关,《四国条约》使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与题意无关。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德国之强迫普及(即普遍)征兵制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

——《凡尔赛和约》

材料2: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约为1.4万人)

——《德国国防法》(1935年)

材料3: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凡应服兵役者,遇下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战时和遇特别紧急状况时,德国国防部长授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

——《德国兵役法》(1935年)

请回答:

(1)比较材料2、3和材料1,指出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德国在1936年又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上述情况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的实质是《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及后来对该和约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凡尔赛和约》被突破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1)不同:德国陆军总数由不得超过10万人变为实际上不受限制;由志愿服役制变为普遍义务兵役制;由维持国内秩序和巡查边界扩大到可用于战争。重大行动: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2)背景:德国法西斯上台,积极扩军备战。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一、选择题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表现在( ) ①各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矛盾日趋尖锐 ②各国加紧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④资本主义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影响的把握能力。③是一战前的史实。④是一战的影响,故排除③④。

2.下列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表述错误的是( ) A.由经济危机引起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B.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而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商品

C.面对危机,各国解决危机的选择不一样,有的国家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D.各国进一步降低关税壁垒,刺激出口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的理解能力,其中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各国纷纷提高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市场。A、B、C三项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危机的影响。

3.观察下表,它最能反映的问题是( )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工业下降 70% 69.1% 50% 48% 50% 外资缩减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状况) A.危机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 B.波及范围广 C.破坏性大

D.引发了社会危机

解析:选C。本题关键是要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图表隐含的信息主要是“危机沉重打击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最能反映的问题便是经济危机破坏性大这一特点。

4.1933年德国国会通过的《授权法》规定:“法律由政府规定,只要不影响国会和参政院的地位,可以与宪法相违背,内阁总理发布的法律于次日生效。”这项法案( )

A.为纳粹党上台执政铺平道路 B.使希特勒获得独裁统治的权力

C.是针对《凡尔赛和约》有关内容规定的 D.是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进一步完善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1933年德国通过法律的形式使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

5.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竞争的激化 B.法西斯集团的欺骗性的宣传活动

C.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D.企图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原因的理解。其根本原因应从内因方面思考,为摆脱内部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企图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去摆脱困境。

6.希特勒利用民族主义宣传成功,主要是利用了( ) A.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的反感 B.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动荡 C.德意志民族的传统优越感 D.资产阶级扩大市场的愿望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希特勒利用民众对《凡尔赛和约》制裁的不满,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7.(2014年重庆巴蜀中学考前预测)广田弘毅是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中被处以绞刑的7名日本甲级战犯中惟一的文官。1936年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法西斯体制的措施。规定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工具,禁止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颁布了全面侵略中国、并进一步南北并进大肆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纲要》,使日本进行所谓的“准战时体制”。以上措施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A.发动九一八事变

B.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C.亚洲出现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D.日本军部出现了“北进派”“南进派”的分歧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它对内限制民主,对外积极扩大侵略战争。亚洲出现了世界大战策源地。A项是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之前的事情,B、D两项的影响仅仅局限于日本国内,而C项则是对整个世界而言,是最主要的影响。

8.德、日两国资产阶级试图摆脱危机的方式是( ) A.大力发展国内经济 B.扩大殖民地 C.效仿美、英等国 D.法西斯道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面对这次经济危机,德、日两国都选择了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

二、非选择题

9.(2014年江苏海安金陵中学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3: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希特勒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什么事件?这个事件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罗斯福的什么政策?其本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3)材料3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这三则材料反映了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材料2、3反映了各国应对危机的方式和道路。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投机狂热导致的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市场的虚假繁荣等。

(2)“新政”。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通过“新政”,美国驶出了危机的险滩,保存了资本主义制度。

(3)德国法西斯势力抬头(或希特勒在做欺骗性宣传)。原因:德国在经济危机中遭受到沉重打击,造成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

附:课内答疑站

一、学思之窗(教材P48)

同样面临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采取新政的途径来摆脱危机,而德国则走上了法西斯专政道路。你认为造成这种明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美国具有民主传统,德国则具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在战后国际关系体系中,美国获取极大利益,德国处于被制裁的地位,对凡尔赛体系不满;美国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缓解经济危机,德国经济实力较美国薄弱,难以承受经济危机的打击。

二、本课测评(教材P49)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什么?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原因:社会的贫富悬殊造成社会购买力的下降;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与市场矛盾的激化;股票投机制造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股市的崩溃成为大危机来临的信号。

(2)危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将危机转嫁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关税战等经济战;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影响到世界的发展。

2.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何异同?

提示:(1)相同点:一是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国内矛盾激化的背景;二是军事、封建主义历史传统的影响;三是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不利地位的影响;四是统治阶级的扶持。

(2)不同点:德国是依靠政党政治的合法手段上台的,日本则是由军部控制的社会力量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 三、学习延伸(教材P49)

在以上材料中,作者从哪些方面为日本侵略中国进行辩护?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为侵略行径辩护的荒谬之处。

提示:辩护:美国等国设置贸易壁垒,日本不能进入其势力范围,向白人世界移民受到排斥,日本需要新的移民场所,关注东北是受国际形势所迫;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为了维护“二十一条”等。荒谬之处: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拥有一切主权,日本在东北的活动是对中国的侵略。

第2课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课程标准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生的局部战争。

教材研读学案

一、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1.背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引起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英勇反抗,形成一场局部的____反法西斯_______战争。 2.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发展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七七事变后,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进入_____全民族_____抗战新阶段。 (2)概况

①正面战场: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大捷重创日军,歼敌两万人。 ②敌后战场:消耗和牵制了大量日军主力。 (3)意义

①到1938年10月,日本____速战速决_________的战略计划破产。 ②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3.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斗争

(1)起因:意大利为控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埃塞俄比亚。 (2)概况

①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意军速胜企图没有得逞。

②1936年5月,意军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不久,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3)败因

①意:准备充分,装备先进。

②埃:军队装备陈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③英法:对意侵略采取___纵容_____政策。

【特别提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世界人民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开始了。虽然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二、西班牙内战 1.爆发

(1)背景:1936年人民阵线上台执政,共和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击保守势力。 (2)爆发:1936年7月,____佛朗哥______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 2.国际力量的介入

(1)德、意公开派军援助叛军进行武装干涉。 (2)苏联向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

(3)“_____国际纵队______”开赴西班牙,同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

3.性质:西班牙内战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__反法西斯__________民族解放战争。

4.结果:1939年,共和国政府灭亡,佛朗哥在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特别提醒】 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三、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背景:德、意、日三国在对外扩张中加快了相互勾结的步伐。 2.过程

(1)1936年10月,德意签订_____柏林协定______,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2)1936年11月,德日签订《____反共产国际协定____________》。 (3)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3.影响:欧亚分别出现两个战争策源地,初步形成了一个最富侵略性的___法西斯国家_________集团。

【特别提醒】 虽然西方大国纵容法西斯的侵略,但是,由于它们是既得利益者,法西斯的侵略往往损害它们的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在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法西斯国家逐渐走上了勾结的道路。 归纳综合

(1)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主要包括中国的抗日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等,这些国家人民在各自的国家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由于该阶段反法西斯国家相对落后且各自为战,其斗争都失利。

(2)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纵容政策,助长了其侵略气焰。 (3)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形成。1937年,德、日、意又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这样,在30年代初,欧亚分别出现两个战争策源地,初步形成了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课堂探究讲义

【探究核心问题】

一、国际上各种势力对待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的态度 德、意的武装干涉 (1)敌视共和政府,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2)夺取西班牙的战略要地和战略资源;(3)把西班牙变为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试验场 原因 表现 为叛军提供大量武器装备,并公然派军直接参战 世界进步力量对西班牙人民的支持 苏联 向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大量援助 “国际纵队” 由54个国家的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组成,同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 西方大国的态度:(1)英、法“不干涉政策”;(2)美国“中立”政策 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原因 为打破原有国际秩序和进行侵略扩张,德、意、日法西斯加快相互勾结的步伐 过程 (1)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形成;(2)1936年11月,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也加入,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影响 随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出现,初步形成最富有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探究热点考向】

以全新的视角考查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例 1

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

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件事情表明 ( )

①德意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英法的绥靖意图 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 ④反映了国联违背了其宗旨及义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埃塞俄比亚之所以在国联中遭受这种待遇,主要是由于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而①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带①的A、B、C三项。 【答案】 D

针对训练 “国际纵队”中有100多名中国籍战士。西班牙内战失败后,一批“国际纵队”的战士在听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情况后,坚持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其中有22名医生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救亡工作,这些最能说明( ) A.中国和西班牙具有相似的国情 B.“国际纵队”的国际主义性质

C.法西斯的侵略和反法西斯的斗争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中国帮助西班牙,西班牙也必然会帮助中国 解析:选C。“国际纵队”是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组成的,当时共产国际号召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反击法西斯势力的侵略,这充分说明法西斯的侵略和反法西斯的斗争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

综合考查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和英法的绥靖政策

(2014年临川一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们知道,你们很清楚,我们的军用物资已通过苏伊士运河??你们希望在希特勒问题上,我们同你们站在一起。我们认为作为代价,你们会同意我们在埃塞俄比亚的行动。 ——皮雪利(意大利资本家) 在英国议会中的讲话(1935年)

材料2:我们强烈希望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之间友好地解决问题,但当务之急和首要的目的是确保法国、意大利和联合王国在欧洲的安全。 ——霍尔(英外交大臣)在下院的讲话(1935年)

材料3:双方一致同意,排除实行(对意大利的)军事制裁,不采取任何海上封锁措施?? ——英法两国1935年9月公告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出哪两国在进行什么交易?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3的观点造成了什么后果?

(3)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之间的问题解决后,英国、法国的“当务之急和首要目的”达到了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回答问题的能力。

例 2 从材料中不难看出意大利为侵略埃塞俄比亚,在外交上依托德国向英法施压,而英法由于经济实力下降,为了避战自保,从而采取了绥靖政策。

【答案】 (1)英、意在进行交易。英国以牺牲埃塞俄比亚的方式换取意大利对英国的支持。实质上是英国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实行绥靖政策。 (2)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助长了侵略气焰。 (3)没有。因为1937年意大利与德、日结成了法西斯同盟,它们要挑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探究史料研习】

欧洲列强对西班牙内战采取的不同做法 材料1:“在西班牙进行的武装干涉,不仅是最好的军事锻炼,而且是极好的政治活动。我们巩固了我们在英法的战略生命线上的地位,我们在地中海地区进行武装干涉的最主要的意义就在这里。”

——德国将军莱希劳语

材料2:法西斯政府和西班牙民族政府,在反对共产主义——它当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威胁着欧洲的和平与安全的——共同斗争中团结一致,??将在所有涉及两国特别是要求他们配合行动的涉及地中海西部的问题上协调自己的行动?? ——引自意大利·西班牙

秘密“协定书”(1936年11月) 材料3:英国统治集团认为:“如果让现在在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那么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消灭了传染病的两个政府——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就会是我们有益的朋友。”

——引自《世界现代史》上册 【思考探究】

(1)据材料1、2,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的目的何在? (2)据材料2、3,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思路】 回答第(1)问时注意关键词“军事锻炼”“战略生命线”“最主要意义”。第(2)问结合材料中“反对共产主义”的信息回答。

【答案提示】 (1)为二战进行军事锻炼;控制西班牙和地中海的英法战略生命线;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反对共产主义。

(2)德意法西斯打着反共产主义的旗帜,使英法存在幻想;英法想借德意之手打击西班牙和本国的民主力量,防止共产主义扩张;把法西斯矛盾引向苏联。

1.二战爆发前,法西斯侵略者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是( ) A.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B.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 C.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

D.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解析:选C。本题属于直接反映历史事件的客观题,回顾每次侵略战争的时间即可选出正确答案。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时间为1935年,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的时间为1936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时间为1931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时间为1938年。

2.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显示强大的军事实力 B.配合德国和日本的侵略 C.满足人民的强烈要求 D.抢占有利的战略位置

解析:选D。埃塞俄比亚临近红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占领该地可以控制红海南大门,加强在地中海的势力,意大利对侵占该地蓄谋已久。

3.确切地说,西班牙内战是一场( )

A.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势力的革命战争 B.西班牙人民反对外国法西斯势力的民族革命 C.有外部力量参加的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 D.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公开较量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苏联支持和“国际纵队”参与了西班牙保卫共和国的斗争,这是外部力量。

4.(2014年福建漳州一中质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的标志是( ) A.德意签订“柏林协定”

B.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C.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D.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德意共同干涉西班牙内战的过程中,意大利也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三头怪兽”漫画

材料2:《希特勒、墨索里尼和狗》漫画及场景:希特勒对墨索里尼说,“你知道有些狗是只会吠而不会咬人的吗?”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2中的“狗”应指哪国?为什么称其为“狗”?(概括回答) 解析:漫画式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及对历史知识的迁移综合能力。第(1)问观察漫画中的三个头像可知分别代表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同一个身体说明三国走在了一起。第(2)问中的“狗”关键通过其身上的国旗判断是英国。然后结合教材内容综合回答即可。

答案:(1)现象:德、日、意法西斯建立了同盟(三国轴心同盟)。影响:法西斯势力走向联合,使新的世界大战日益迫近。

(2)英国。采取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发展到全民族抗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国共两党阶级立场趋于一致

D.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起统一战线

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正是由于日本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才不计前仇,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全民族

抗战。B项对实现全民族抗日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不是最主要原因;C项明显错误;D项是实现全民族抗日的标志。

2.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A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一·二八事变发生在1932年1月28日,华北事变发生在1935年,1932年到1935年国共两党各自进行局部抗战;到七七事变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中国全民族抗战进入新阶段。

3.下列对于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遭受意大利侵略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埃军曾一度控制全国战局

B.埃军虽英勇抵抗但未能粉碎意军速战企图 C.埃塞俄比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力弱 D.埃塞俄比亚得到了国际力量的大力支持

解析:选C。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意大利在东非有近30万军队,配备有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而埃塞俄比亚军队受过新式训练的不到一万人,装备陈旧,还有手持长矛、大刀作战的。虽然埃塞俄比亚军民英勇作战,暂时粉碎了意军的速战企图,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埃塞俄比亚在抗击意大利的过程中,并未得到国际力量的支持。

4.(2010年秦皇岛模拟)二战爆发之初,西方小国担惊受怕!它们坐在岸上颤抖地说:“我们只要保持安静就会是安全的。”(NEUTRALITY意为“中立”)右图所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A.西方小国认为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 B.西方小国为自身安全意欲结成反侵略联盟 C.西方小国对英法等盟国失去信心 D.法西斯德国和苏联联合对外侵略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二战之初,西方小国认为其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水中的两条大鳄,从鳄鱼背部的标志可以知道,其喻意是指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5.有一种观点认为,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二战的彩排”。这主要是因为( )

A.西班牙战争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B.西班牙成为参加二战的举足轻重的国家

C.西班牙战争充分反映了当时国际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D.“国际纵队”的参与使西班牙内战变成了一场国际冲突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的理解能力。A、B两项不符合史实,明显错误。D项说法错误,“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是正义之举,没有变成国际冲突。

6.20世纪30年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 ) A.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B.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 D.法西斯国家的扩张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在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德、意、日三国都受到了极大束缚,随着法西斯专政在三国的建立或强化,三国对外开始疯狂地扩张,以求打破对自己不利的国际关系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7.二战爆发前,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进行勾结的主要前提是( ) A.三国之间不存在矛盾

B.都要求改变现存的世界秩序 C.都把苏联作为首要敌人 D.三国都退出国联

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二战前,德、意、日三国勾结的主要目的是打破现有的国际秩序。

8.希特勒对外强调“反对赤祸”,却在国内许诺要实行“社会主义”,其实质是( )

【探究思路】 第(1)问依据材料中条约的有关内容,可知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双方签订该条约的原因;第(2)问的看法一定要体现出大国的强权政治;第(3)问要从条约的内容角度思考。 【答案提示】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与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为避战自保,赢得备战时间。德国:为避免以后出现两线作战局面,需要稳住苏联,让其保持中立。

(2)苏德双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前提下划定了双方的势力范围,是利己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体现。

(3)条约的签订使德国解除了对东方苏联的后顾之忧,使其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加速了二战的到来。

1.二战前夕,导致法西斯势力更加嚣张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同盟 B.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反法西斯国家缺乏统一行动 D.欧亚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势力。

2.(2010年高考上海卷)“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解析:选A。题干提供的信息表明英国对希特勒采取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而《慕尼黑协定》的签署正是这一主张的体现。

3.二战爆发前夕,关于苏德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同盟国

B.各自承认对方的势力范围 C.剑拔弩张,矛盾尖锐

D.处于观望状态,无固定关系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大战前夕,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附件,相互承认对方的势力范围。

4.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这种结局( )

①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 ②不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③进一步扩大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④促使苏联推行避战自保的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英、法、苏谈判的破裂,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最后一次努力归于失败,这种结局有利于德国侵略计划的实施,也促使苏联对英法更不信任,从而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此,①②③④的叙述都是正确的。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慕尼黑协定规定:将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 材料2:幕尼黑协定的附件规定:英法将保障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不受无端侵犯?? 材料3:张伯伦回到伦敦,站在唐宁街10号的阳台上对群众说,他“把光荣的和平从

德国带回唐宁街了”“这就是我们和平时代的和平。”

——《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推行什么政策的产物?

(2)根据材料2,以后面捷克斯洛伐克事态的发展,说明英法是否违背了自己的承诺? (3)英法签订慕尼黑协定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慕尼黑阴谋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还有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及影响。要结合有关绥靖政策的史实与结果考虑答案。

答案:(1)绥靖政策。

(2)英法是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并没有去保护捷克斯洛伐克。 (3)纵容德国法西斯去侵略苏联。 一、选择题

1.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竭力避免战争,维护既得利益

B.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的欲望 C.打击进步势力,维护资本主义

D.赢得备战的有利时机,准备与法西斯斗争

解析:选A。任何一个外交政策,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从题目给定的选项来看,只有A项符合要求。

2.观察右面漫画,该漫画( ) A.讥讽了英国的均势政策 B.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 C.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和平思潮 D.反映了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识图能力。漫画耐人寻味,画中人物“希特勒”磨刀霍霍,而却有一种声音对砧板上的“公鸡”说:“别担心,他是一位素食主义者”,明显是在麻痹受害者,而纵容了法西斯分子的侵略扩张行为。据此可以推断是在讽刺英法的绥靖政策。

3.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 ) A.从根本上维护了美国的利益 B.混淆了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 C.打击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D.使美国彻底远离了世界战争

解析:选B。美国的这一政策也属绥靖政策的范畴,它是以牺牲局部利益为代价,换取避免战争的结果,美国的“中立”政策混淆了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

4.慕尼黑会议违背了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C.带有强权政治的色彩 D.禁止当事国参加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对教材重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能力。慕尼黑会议是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由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决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这是这次会议严重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即禁止当事国参加。

5.1938年9月签订的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 ) A.重新划定德国东部和西部的边界 B.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D.承认德国和奥匈帝国合作 解析:选C。慕尼黑协定的内容是: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后果是:半年后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6.《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表明( )

A.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B.英法为本国利益而牺牲小国利益的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 C.英法与德国为同一阵营的侵略者 D.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民族矛盾尖锐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慕尼黑会议期间,英法与法西斯国家公开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而在此之前的绥靖政策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不曾如此露骨。

7.(2014年嘉兴高二检测)1939年,德国外交部长在但泽对获胜的德国人说:“你们并没有做什么,只不过是补救那些严重的后果而己,这些后果是由历史上强加于一个国家??各种毫无道理的指令所导致的。”材料中“毫无道理的指令”主要应出自于下列条约中的( )

A.《布列斯特和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凡尔赛和约》 D.《四国条约》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1939年”“德国”“强加”可推知是《凡尔赛和约》。 8.1939年,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没有实质性结果,原因有( )

①慕尼黑阴谋加深了英法与苏联的猜疑与分歧 ②双方在确定义务和履行义务的条件等一系列问题上意见相左

③苏联不愿与英法合作 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还未触及到其根本利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30年代末,在法西斯严重的战争威胁下,苏联希望得到英法的安全保证,并非不愿合作,而是互不信任,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引自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材料2:引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和材料2回答,这是由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辩论?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观点有何不同?

(2)对材料1中“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如何理解?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的时间和捷克斯洛伐克字样,判断出是慕尼黑协定,观点紧扣材料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理解。

答案:(1)事件: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不同:①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不同。张伯伦认为是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②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看法不同。张伯伦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③对绥靖政策的前途预测不同。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

(2)理解:张伯伦认为绥靖政策维持了世界和平稳定,维护了英国利益,但实际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受到德国的进攻。

附:课内答疑站

一、学思之窗(教材P57) 结合本课和前一课的内容,请思考:为什么丘吉尔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不必要的战争”?20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什么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提示:(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反法西斯国家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法西斯轴心国的

综合国力,然而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使得法西斯势力越来越嚣张,直至全面发动战争。因此丘吉尔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不必要的战争”。

(2)20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大都处于孤立无援、各自为战的境况,未能形成反法西斯斗争的统一力量,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本课测评(教材P57)

1.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结果?

提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的迁就。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过程中,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但是,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用不同方式帮助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2.慕尼黑阴谋为什么是绥靖政策的顶点?请试说明理由。

提示:慕尼黑协定是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的分割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协定。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 三、学习延伸(教材P57)

你认为苏联是否应该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应如何看待其秘密议定书?这个条约的签订对欧洲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应该。英、法、苏构建集体安全的努力落空,苏联在不能与英法迅速结成同盟的情况下,寻求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秘密议定书规定了苏、德两国的势力范围的界限,带有掠夺性和大国强权色彩。条约的签订使德国没有了发动战争时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加快了世界大战的到来。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课程标准

了解各大战场重要战争史实。

教材研读学案

一、德国入侵波兰和法国的沦陷 (一)德国入侵波兰

1.时间:1939年9月1日,德军向波兰大举进攻。

2.影响: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过程及结果

(1)波兰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波军部署不当,被分散在漫长的国境线上,缺乏纵深防御。 (2)波军的装备十分落后,坦克和飞机的数量、质量无法和德国相比。

(3)德军在战争中使用了所谓“___闪电战_____”的新战术,英法对德宣战后,并未在西线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华沙于9月底沦陷。

(4)苏联趁机向西扩展疆域,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 (二)法国的沦陷

1.背景:波兰败亡,战争重心转移到西线。 2.进程

(1)确保侧翼:德军1940年攻占丹麦、挪威,又迫使荷兰、比利时投降。

(2)突入法国:绕过___马奇诺______防线,进攻法国,兵锋直指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从____敦刻尔克________撤往英国。

(3)发动总攻:1940年6月,德军发动总攻,意大利也对法宣战。

(4)法国败亡: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贝当在维希成立傀儡政府。____戴高乐_____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特别提醒】 “西线无战事”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体现。英法企图以妥协退让来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同时企图祸水东移,使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两败俱伤。苏联用军事行动扩展疆界的大国沙文主义行为,损害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 二、不列颠之战

1.背景:德军的西线进攻,宣告英法长期推行的____绥靖____政策的破产;1940年5月,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拒绝了希特勒发出的劝降诱饵,领导英国单独同德国作战。 2.过程: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____海狮计划_______”。为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德军集中约2 400架飞机连续不断地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重点打击英国的军事设施。英国军民同仇敌忾,粉碎了德国“空中闪电战”计划。9月,德国被迫不定期推迟“海狮计划”。

3.影响:为英国扭转战局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特别提醒】 德国进犯波兰,灭亡法国,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丧失殆尽,领土安全受到直接威胁。随着丘吉尔上台执政,英国政府拒绝希特勒发出的劝降诱饵,采取坚决抗德方针,放弃了绥靖政策。为了更有效地抗击德国,英国积极联合美国,抛弃了张伯伦奉行的反苏政策。

三、北非战场的激战 1.开辟:意大利参战后,利用英国困守本土之际,在非洲抢夺英国殖民地,企图建立“_____新罗马帝国________”。

2.东非战事:1940年底,英军集中兵力在东非发动反击,意军接连败北,第二年春天,东非古国埃塞俄比亚光荣复国,东非意军20余万人向英军投降。

3.北非战事:非洲战局的重点是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地区,1941年2月,希特勒派___隆美尔_______率领装甲部队增援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英军战果几乎丧失殆尽,此后,双方在北非沙漠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特别提醒】 在北非战场,意大利的主要目标是夺取苏伊士运河,以切断英帝国在亚、非、澳三洲利益的生命线,所以非洲战局的重点在北非地区。 归纳综合

(1)在欧洲战场上,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军的西线进攻,宣告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1940年7月,希特勒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丘吉尔领导英国军民粉碎希特勒的“空中闪电战”计划,夜袭柏林,使

请回答:

(1)材料1中德国外交官向希特勒报告说法国的总理和财政部长对当时中欧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是这种态度?给后来法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材料2中英、法、意认为“德奥间的更紧密的联系迟早必将到来”的含义是什么? (3)观察1938年3月的德国疆域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年欧洲政治版图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4)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你获得了什么认识?

解析:此题提供材料,实际考查英法的绥靖政策。第(1)问要审好问题,第(2)、(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

答案:(1)态度:迎合德国在中欧的要求。原因:慑于德国法西斯的淫威,法国实施绥靖政策。

影响:二战爆发后,法国沦为德国的阶下囚。

(2)满足德国希特勒的胃口,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

(3)德国正式吞并了奥地利;通过《慕尼黑协定》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大片领土。 (4)二战爆发是德意法西斯势力膨胀的结果,也是“绥靖”主义者纵容的结果。

附:课内答疑站

一、本课测评(教材P61)

1.造成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波方: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落后。

(2)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 (3)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4)苏联:苏军趁火打劫,占领了东部地区。

2.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国为何没有达到作战目的?

提示:英方:空军数量处于劣势,但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政府抵抗决心坚定;军事设施先进。

德方:空军数量处于优势,但在他国领土作战,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 二、学习延伸(教材P62)

上述材料中,作者是如何分析法国速亡原因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试说明理由。

提示:作者观点:苏德条约使德国单线作战,德国在装备和战术上的先进性;法国不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个人观点: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课程标准

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教材研读学案

一、德国入侵苏联 1.条件

(1)蓄谋已久: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2)德国优势

①希特勒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②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三国___军事同盟_______。 (3)苏联准备不足:战争爆发前苏联存在严重的问题与失误,准备不充分。 2.战况

(1)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___苏联_____发动突然袭击。 (2)初期战况:苏军英勇作战,但遭受了惨重损失。北路德军包围了___列宁格勒__________,中路德军攻占了斯摩棱斯克,南路德军攻占了基辅。

【特别提醒】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利的原因,除了苏联方面的原因外,还与德军的军事力量相对强大有关,苏德战争爆发时,希特勒德国已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背景

(1)德国在欧洲侵略的得手刺激了日本的野心。

(2)1940年7月,日本提出建立“____大东亚共荣圈__________”的侵略计划,妄图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这严重威胁到英美等国的利益。

(3)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美、英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并冻结其资产,给日本的经济套上了枷锁。

(4)1941年10月,日本主战派代表___东条英机_______组阁,积极准备进行战争。 2.爆发

(1)1941年12月7日,日本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___珍珠港______发动突袭。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

(2)同时,日军向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发动进攻。 (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特别提醒】 美国之所以在珍珠港事件中损失惨重,第一,美国政府对急剧变化的形势判断错误;第二,日本一直煞有介事地与美国进行谈判,一定程度上麻痹了美国。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原因

(1)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___民主____制度构成威胁,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

(2)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联盟的形成。 2.过程

(1)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___中立法______》,为英国购买军火打开方便之门。 (2)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同时确定了美国参战后“___先欧后亚_______”的战略方针。

(3)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4)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5)1942年元旦,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国际______反法西斯联盟__________的正式形成。 3.意义

(1)性质: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作用

①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根本利益使他们互相配合,并赢得了最后胜利。

【特别提醒】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说明国家利益始终是各国发展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它的建立,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

的斗志,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和成立联合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归纳综合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战争初期,苏联装备不足、战略布置失误,加上德军的闪电战技术令苏军猝不及防,苏联遭到惨重损失。

(2)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空袭,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3)苏美等世界大国卷入战争后,同英中等国并肩作战,1942年1月,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组成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赢得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探究讲义

【探究核心问题】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对日本对美国和整个战局的影响 对日本 对美国 日本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本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为失败埋下祸根 对美国是重大损失,但也促使美国参战 使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美国的加入增强了反法西对整个战局 斯的力量,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 (2)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联盟的形成 性质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启示 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法西斯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探究热点考向】

以全新的视角考查日本偷袭珍珠港

右图是一幅美国二战时期的海报,上面有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话:“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慕尼黑协定签字后 B.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 C.苏德战争爆发后 D.日军突袭珍珠港后

例 1

【解析】 图中美国的国旗已残缺不全,这表明美国的利益遭受到直接的损失,因此,图中的海报应是在美国遭受日本攻击后出现的,由此判断D项正确。 【答案】 D

针对训练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 A.受绥靖政策的影响

B.法西斯军队发动突然袭击

C.直接决定了法西斯同盟失败的命运

D.法西斯国家撕毁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绥靖政策”在1940年已破产,所以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D项不符合太平洋战争。

以新课标的理念全面考查两次大战期间美国的外交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德国外交部授权宣布:从1916年2月起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

材料2:威尔逊总统在4月2日一次两院的联席会上发表了一篇雄辩的演说,号召美国加入欧洲战争。他说:“为了民主,世界必须安全。” 材料3:罗斯福:“昨天,美国遭到了日本蓄意的猛烈攻击??现在我宣布:美国和日本帝国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

材料4: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采取的战略是基本一致的,在欧洲的硝烟中大发横财??在20世纪上半期,美国的对外战略是最成功的。 请回答:

(1)材料1“无限制的潜艇战”主要针对哪些国家?材料1与材料2有何联系? (2)美国“加入欧洲战争”(一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材料3中“美国遭到了日本蓄意的猛烈攻击”是指什么事件?分析其背景和影响。 (4)据材料4,美国在两次大战爆发后采取的战略基本一致指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整合的能力。第(1)问要考虑到一战交战双方和美国的利益是否受损。第(2)问应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其参战的真正目的,不要被材料蒙蔽。第(3)问看到“罗斯福”和“美国遭到了日本蓄意的猛烈攻击”便知是二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然后据所学知识分析背景和影响。第(4)问要回答美国对两次大战的基本态度,不要过于繁琐。

【答案】 (1)协约国(英法俄等国)。成为美参加一战的借口(直接原因)。 (2)为了夺取世界霸权和战利品;保证战争贷款能够收回。

(3)珍珠港事件。日本执行南进战略,在东南亚扩张;引起美国制裁,日美矛盾激化。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4)先“中立”后参战。 【探究史料研习】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材料:(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1)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2)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思考探究】

(1)说明《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时间、性质和标志意义。

例 2

(2)说明《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

【探究思路】 在做材料题时,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对解题的启迪作用。本题重点考查对二战中重要文件《联合国家宣言》的掌握情况。

【答案提示】 (1)时间:1942年1月。性质:属于反法西斯的性质。标志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2)赞同《大西洋宪章》规定的宗旨和原则,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并约定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1.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 决定性步骤是( ) A.打败法国 B.占领英国 C.消灭苏联 D.消灭美国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希特勒战略意图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决定性步骤”。苏联是欧洲大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德国称霸道路的一大障碍;消灭美国应是其称霸的最终步骤。

2.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在军事上失利的原因是( )

①苏联领导人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估计不足 ②德国侵占了欧洲许多国家,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发展 ③二战初期,英美支持德国进攻苏联 ④德军战术先进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二战爆发后,英美并未支持德国进攻苏联,故③不正确,排除A、C、D项。

3.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英国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

A.妄图欺骗国际舆论 B.英苏面临共同的敌人 C.给德国施加压力 D.美国对苏联态度转变

解析:选B。注意题目中的时间,在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刻,丘吉尔发表演说表示要支援苏联,主要是因为英苏双方面临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侵略)。

4.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敌人”为法西斯同盟,“类似的总战略”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5.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上述两图对二战有何影响?

(2)有人认为这是法西斯走向失败的开端,你如何认识?

解析:本题选取了两幅图片,要求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题两个设问实际是考查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影响,可结合二战中的相关历史知识回答。

答案:(1)图一苏德战争爆发,扩大了二战规模;图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这种说法有道理。两个事件将置身大战之外的最后两个大国拖入二战,迫使反法西斯国家进一步联合,从而在资源、经济、人力、物力等方面远远地超过了法西斯国家,导致了法西斯的最后失败。

一、选择题

1.二战爆发后,苏联向西拓展疆域,建立了所谓的( ) A.东方战线 B.西方战线 C.南方战线 D.北方战线

解析:选A。二战爆发后,苏联为了改善战略地位,建立了“东方战线”。

2.下面漫画的文字部分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对此幅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

A.斯大林手中握的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B.本图揭示了苏联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 C.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最终也自食恶果

D.苏联签订此条约实际上纵容了德国对法国、英国的侵略

解析:选B。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备战的时间,该条约实际上是一种中立自保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军事上的被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并未完全放弃对法西斯的警惕,只是对法西斯进攻的时间作了错误的估计。

3.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在于( ) A.美国太平洋舰队威胁到日本 B.德意日已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D.一战后美日竞争与矛盾不断激化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历史根源”,A项是现实原因,B项与题干无关系,C项是直接原因,D项是历史根源。

4.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的是( ) A.不列颠空战 B.苏德战争爆发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德国突袭波兰

解析:选C。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二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

5.二战中,标志着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开始变化的事件是( ) A.通过新的《中立法》 B.对日本宣战 C.发表《大西洋宪章》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解析:选A。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开始”。题目中提供的四个选项,都表明了美国反对法西斯的态度,只需选择发生最早的一个即可。

6.1941年英、美两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宣布:“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同意未经本民族同意的领土变迁”,“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对上述主张的正确评价应该是( )

①英美完全放弃了殖民扩张的政策 ②反映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英美暂时放弃了同苏联对抗的政策 ④成为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法西斯国家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这就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提供了条件。②③④均是对材料的正确评价;①表述错误,故选B。

7.右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图中三只手代表着当时对德作战的主要三个国家,这三国是( )

A.美国、英国、法国 B.英国、法国、苏联 C.美国、英国、苏联

D.美国、法国、苏联

解析:选C。该题以“宣传海报”的形式考查1942年对德作战的三个主要国家,即美、英、苏。1940年6月~1944年6月,法国沦陷。

8.下列哪些因素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 ①苏德战争的爆发 ②日本偷袭珍珠港 ③《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④英美对苏联的援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①②的发生,把置身事外的两个最后的大国——苏联和美国最终拖入了战争,推动了美苏的联合,③④是其联合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从1941年到1945年,实际给苏联的军用物资约为1600万吨。这种物资品种繁多,总价值为102亿美元。

——《世界历史》杂志(1986年11月)

材料2:罗斯福说:“假若我邻居的房子着了火,而我有一节花园浇水用的皮带管,??我不会在救火前对他说:‘老兄,这根水管花了15美元,你将按价付款才能使用。’”

——罗斯福1940年12月的演说词

请回答:

(1)材料1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动机是什么? (2)材料2“假若我邻居的房子着了火”主要喻指什么?为什么要用“邻居”来比喻? (3)材料2“皮带管”主要喻指什么?罗斯福演说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围绕美国改变对法西斯的态度选取材料,解答时应注意分析美国实施租借法的原因及目的。

答案:(1)直接原因:苏德战争爆发,苏联面临着巨大压力,法西斯势力日益嚣张。根本动机:为了美国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2)喻指英国遭到法西斯德国的侵略。邻居着火威胁自家,喻意法国灭亡,法西斯德国侵略英国直接构成了对美国的威胁。

(3)喻指武器、弹药等战争工具。罗斯福演说的目的是要争取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附:课内答疑站

一、学思之窗(教材P65)

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提示:同意。从战术角度讲,日军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是成功的,但从战略上讲,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使美国群情激奋,从而摆脱了孤立主义困扰,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加速了日本的失败,对日本而言,在战略上又是失误的。 二、本课测评(教材P66)

1.你认为苏军在战争初期作战失利的原因是什么?苏联为什么能在蒙受惨重损失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提示:(1)德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侵苏蓄谋已久;(2)苏军编制落后,部署不当,指挥不力,对德国进攻疏于防范。(3)苏方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苏联军民为保卫祖国奋勇抵抗,迟滞敌人进攻,苏联幅员辽阔,拥有广大的战略纵深,因此能够在德军强大攻势面前坚持下来。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有何意义及作用?

提示: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三、学习延伸(教材P67)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作者对珍珠港事件的起因和主要责任者的看法与其他观点有何不同,并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观点的看法。

提示:作者观点:美国政府和军方高级决策者的玩忽职守;罗斯福有意让日本袭击珍珠港以使美国尽快参战。个人看法:上述观点,特别是第二种观点目前缺乏必要的充分证据。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课程标准

了解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教材研读学案

一、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 1.莫斯科战役 (1)战况

①1941年9月,德军以强大兵力向____莫斯科____发动进攻。

②12月初,苏军在朱可夫将军指挥下大举反攻,歼灭德军50余万人。

(2)意义:这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了德军“___闪电战______”的破产。 2.斯大林格勒战役 (1)原因

①莫斯科战役后,德军在东线改全面进攻为__重点_____进攻。

②为夺取高加索,首先攻占伏尔加河下游西岸的交通枢纽斯大林格勒。 (2)战况

①防御:___1942____年7月战役开始,德军一度突入市区,苏联军民与德军展开巷战。 ②反攻:苏军从南北两侧进行强大的钳形攻势,1943年2月德军惨败。 (3)意义

①规模: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

②地位:是____苏德___战场局势的根本转折,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也具有深远影响。

【特别提醒】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没有实现速战速决击溃苏联的预定目标,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淖。在此形势下,希特勒被迫放弃了最初采用的全面进攻策略,集中力量对莫斯科进行重点进攻。 二、中途岛战役 1.背景

(1)1942年4月,美国对日本的东京、横滨等城市的轰炸,使日本举国震动。

(2)日本为巩固并加强在太平洋上的优势,诱使________舰队主力出动,加以歼灭。 (3)美军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了解日军的作战计划。

2.经过:1942年6月,日美双方在中途岛附近海域展开一场海空大战,日军惨败。

3.影响:日本开始丧失_____太平洋战场_________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特别提醒】 经过中途岛海战,日本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 三、阿拉曼战役

1.起因:1942年,北非德意军队进逼离亚历山大港仅100千米的_____阿拉曼____,开罗告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qi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