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

更新时间:2024-06-26 21: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

金寨县南溪中学 蔡先云

如何使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后进生转差为优,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那么,历史教学中,后进生主要有何表现?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转化后进生呢?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的主要表现

l 、基础知识不牢固。他们对书本上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容易混淆;基本历史概念、基本理论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牢;对学过的历史知识形不成体系和结构。

2 、知识结构不合理。他们的知识面较狭窄,社会阅历较肤浅,没有形成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因而在学习中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缺乏必要的自学能力和应试能力。自学时,他们找不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不出问题;看书时注意力不集中,打开书看似熟悉,合起书则一片空白;做作业时,他们不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不检查解题过程;考试时,他们的心理极为紧张,答题时即缺乏思考、又缺乏检查和反思,要么乱写一通、草草交卷,要么做不出来、迟迟不交。 4 、课堂内外学习效率低。在课堂上,他们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意识,只注重结论,不深究因果关系,不善于发散思维,把握不住知识的显性联系,探究不到知识的隐性联系,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在课后,他们不善于归纳、整理知识,不会及时去钻研、解决疑难问题,遇到困难消极等待。他们收集了成堆的复习资料,但却缺乏驾驭资料的能力,要么陷于资料尤其题海中出不来,要么将资料充而不用。

5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上,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也缺乏顽强的意志和上进心。他们既不愿与同学交往和探讨,也不愿与教师交往和探讨,往往自卑、自暴、自弃。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思想、意志、品质、态度上的问题,有教师教育工作的不足,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等等。从教师和教学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有:

1 、教师在教学要求上实行“平均主义”、“一刀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智能、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按理,教师应因材施教。但有些教师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要求上发出的是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致使一部分同学“吃个饱”,另一部分同学则“吃不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差生的出现。

1

2 、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有些教师认为,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能考上的只是少数学生,况且历史新高考注重的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力,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他们热衷于给学生讲那些高深的问题,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多角度理解和归纳,忽视了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阐述和运用。这样,就使得原本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很难跟上要求,而且每况愈下,与基础好的学生距离越拉越大。 3 、教学进度过快。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在高考前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复习,往往对教学进度安排过快。他们有意识地压缩新课授课时间,过早地结束新课,以便搞“深化”复习。有的教师甚至在高二第二学期的期中就匆忙地结束新课。新课的教学进度安排过快,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消化不良,而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基础没打好,“深化”复习也就没有根基,在复习时又必然是如坐云雾。实际上,教学进度安排过快,既对学生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不利,也促使着学生超前分化。

4 、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方法。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只能静心“听历史”,其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因而,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思考历史问题中的缺陷不易被老师发现。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致使一些在知识理解、理论运用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因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指点而逐渐地分化成了差生。

5 、考试次数过多,试题难度过大。有些教师认为:“要想成绩好,多考是法宝”。因而,在高中阶段,考试安排越来越多,试题编制越来越难。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一些学生考试经常不及格。一次又一次考试的失败,给这些学生带来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失望,久而久之,他们对历史学习便产生畏难、苦恼和厌倦的心理,因而也就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进取心,并逐渐沦为学习上和纪律上的双差生。

三、高中历史教学转变后进生的对策

从教师和教学的角度看,转变高中历史后进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l 、在教学要求上,变“平均主义”、“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求宜立足于中等生,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争取在课堂内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的基本要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向高考的要求靠拢。在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课外作业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在课外辅导上,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注意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对差生,则应着力于帮助他们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指导其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做,能使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使差生“吃得了”,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2 、在教学内容上,变“攀高求难”为“夯实基础、滚动提高”。简单来说,就是要根据大纲要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传授新知识的

2

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和结构;在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历史思维方法;在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再适当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在这里,“夯实基础”是转化后进生的立足点,“滚动提高”是转化后进生的努力目标,在教学中,二者应当兼顾。

3 、在教学进度上,变追求过快为合理安排。一般说来,应当根据大纲要求,保证新课讲授时间。在后进生面较大的班级,则应当适当增加新课讲授时间,减少复习时间和复习的轮次。学生只有在学习新知识时打好了基础,注重了思维力的开拓和解题技能的培养,复习时才能如鱼得水,深化才有根基。否则,必定是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4 、在教学方法上,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中等生为依托,充分体现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注意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优势,调动他们排难解疑的积极性,带动全班。对后进生,则应多鼓励,多提问,多板演,多检查,多辅导,多当面批改作业。只有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只有师生双边都真正活动了起来,历史教学质量才能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历史后进生才能逐渐转化。

5 、在考试安排上,变频繁的高难度考试为有计划、有目的的单元、阶段性课堂检测。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上的偏差,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促使一些掉队的学生能及时赶上队伍。对于测试范围较大的考试,则应控制次数,适当降低难度。同时,要特别重视考试后的讲评工作,尤其在审题、解题方法指导和失误分析上要多下功夫,使考试真正成为全面检查、调整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6 、重视转变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历史教学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全面了解、细致分析形成后进生的各种原因,并善于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包括加强与后进生的谈心、与其他教师在转变后进生工作中的协作、与后进生家长的相互联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历史教师要真正理解到:转变后进生既是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应尽的职责,决不能把他们当作工作上的包袱来对待。“至诚则金石为开”。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有时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qa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