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典籍讲义

更新时间:2023-11-05 10: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

第一讲 中国文学典籍概论

学什么?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读什么书? 目录学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

清张之洞: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按:张之洞有《书目答问》) 乾隆三十七年(1772),诏修《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修成第一部,藏于文渊阁,收书3461种,36000册。每种书有提要,另存目6793种,总称《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编纂。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系 名家推荐书目 1、胡适

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其中古代文学书籍13种。

元曲选、西游记、王临川集、诗集传、乐府诗集、宋诗钞、文选、全唐诗、宋六十家词、宋元戏曲考、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 2、梁启超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后来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其中古代文学典籍7种。 楚辞、李太白全集、韩昌黎集、白香山集、文选、杜工部集、柳河东集 3、鲁迅

1930年,鲁迅为许世瑛开列了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列书12种。

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名人年谱、少室山房笔丛、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世说新语、唐摭言、抱朴子外篇、论衡、今世说 4、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本目是1998年为北大百年校庆而作,由北京大学校内外50多位著名教授推荐。 (1)应读书目5种

诗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红楼梦 (2)选读书目5种

世说新语、文心雕龙、李太白集、儒林外史、人间词话 5、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13种

张岂之、徐葆耕主编。清华大学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编印,1997年9月。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楚辞选(马茂元选注)、魏晋南北朝诗卷(丁夏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唐诗三百首(孙洙)、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宋诗三百首(金性尧选)、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1986年) 曹道衡《古典文学要籍简介》(2000年)

二、读哪个版本? 版本学

不同的版本,内容可能有差异。

注释本 优于 无注本 校勘精良的 优于 满纸误字的 内容完整的 优于 残缺的 元杨翮《佩玉斋类稿》

《四库全书》本(通行本) 武原马氏抄本(足本)

通行本收录文章97篇,依次为记、序、论、题跋、乐歌、启、箴等七种文体;

足本有文章124篇,依次为论、碑、记、序、书、启、说、颂、赞、箴、铭、题跋、墓志铭、祭文和乐歌等十五种文体,比通行本多八种文体、27篇。 红楼梦版本

一、八十回抄本(脂本)系统有十三种: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甲辰本(梦觉本)、列藏本、戚序本(有正本)、蒙府本、南图本、靖藏本(佚)、杨藏本、舒序本(己酉本)、郑藏本、和新近发现的北师大本。 二、一百二十回印本(程本)系统 程甲本、程乙本等60多种

目前较好的本子是《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6年修订版、2008年三版

三、书的真伪如何? 辨伪学

所谓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或内容存在假造成分的书。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篇》: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 元夏天祐《正思斋文集》 国家图书馆藏:

《正思斋文集》十二卷,元夏天祐撰,清抄本,8册。(普通古籍) 《正思斋文集》十二卷,元夏天祐撰,清抄本,4册。(善本古籍) 查元代无夏天祐其人,书中诗文偶有“遂昌山人”、“元祐”署名。 元郑元祐(1292-1364)《侨吴集》,明弘治九年(1496)张习刻本,收入《四库全书》。

《侨吾集》题“括苍郑元祐明德著” 《正思斋文集》题“上饶夏天祐玄卿著”

《侨吴集》至正二十年(1360)谢徽序《正思斋文集》至正庚寅(1350)李存序 系摹仿李存《俟庵集》卷二十《张伯远诗集序》,并杂糅谢徽《侨吾集序》拼凑而成

四、书的文字可靠吗? 校勘学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篇》:读书先宜校书。 叶德辉《藏书十约》:书不校勘,不如不读。

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文字讹误现象: 讹:谬字,错误的文字 脱:脱文,残缺的文字 衍:衍文,多余的文字 倒:倒文,窜乱的文句 岑参《送祁乐东归河东》:君到故山时,为吾谢老翁。(明铜活字本作“为谢五老翁”,是。河东郡东北有五老山。)

为谢五老翁:谢五→(讹)谢吾→(倒)吾谢→为吾谢老翁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卷二二黄庭坚《渔父词》:“新妇矶头眉黛愁”。 《楝亭十二种》本作“新妇低头眉黛愁”,误。 关汉卿《望江亭》:“将衙内问成杀【杂】犯,杖八十削职归田。” 按杂犯指恶、杀、奸、盗之外的犯罪 黄庭坚《送人赴举》: 送君归去明主前, 若问旧时黄庭坚, 谪在人间今八年。

史季温《山谷别集诗注》:诗最多体制,每句自三字抵于七字,每章自两韵极于百韵,未可概举。近世诗格必欲合联以成章,三句者盖亦罕见,周诗则亦有之,《麟趾》、《甘棠》等篇是也。山谷此诗,盖舍近例而援古法。由是推之,山谷不特平生句法高妙,早年诗格已高古矣。

钱钟书《谈艺录》引方濬师《蕉轩随录》卷三: 青衫乌帽芦花鞭,(脱) 送君直至明君前。 若问旧时黄庭坚, 谪在人间十一年。(讹)

此山谷送乡人赴廷试诗,见宋吴坰《五总志》。今山谷诗别集据《西清诗话》截其首句,“十一年”讹“今八年”,季温不考其讹误,而夸三句诗为高古,颇疏陋。

五、读不懂,怎么办? 注释学

注释的功用与目的

功用:排除阅读古籍的障碍(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 目的:理解和阐释本文的意义

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胡三省《资治通鉴注》 王安石《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白鹤声可怜,红鹤声可恶。白鹤静无匹,红鹤喧无数。白鹤招不来,红鹤挥不去。长松受秽死,乃以红鹤故。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四“王介甫诗”条:“当介甫得政变法,争新法者,白鹤也所谓

招不来者,是也。吕惠卿之流,乃红鹤也,所谓挥不去者,是也。介甫之受秽,岂不以惠卿辈耶?此老好恶颠倒,至此可怜哉。”

李壁《王荆公诗注》卷三:余于临川得公此诗刻本,有跋在后,今附于此: 《白鹤吟》,留钟山觉海之诗也。先是,讲僧行详与公交旧,公延居山中。详有经论,每以善辩为名,毁訾禅宗。先师普觉奄化西庵,而觉海孤立,详益骄傲,师弗之争,屡求退庵席,公固留不可。寤详谲妄,遂逐详而留师,乃作是诗焉。白鹤譬觉海也,红鹤行详也,长松普觉也,览是诗者,即知公与二师方外之契不为不厚矣。景齐久藏其本,今命工刻石,兼书其所以云。

什么是中国文学典籍?

一、何谓文学?——古今文学观念的差异 (一)先秦时期:文学与文章泛指学问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 《释名·释言》: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义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 《国语·郑语》: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韩非子·解老》:文为质饰者也。 《论语·先进》: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游、子夏。(皇侃《论语义疏:范宁曰:文学,谓善先王典文。侃案:文学指博学古文。 《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 《墨子·非命中》: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韩非子·五蠧》:修文学,习言谈。 《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焕乎其有文章(指立文垂制) 《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指述作、威仪、礼法) 《庄子·胠篋》灭文章,散五采。 (二)两汉时期:文学与文章分途 学与文学;文与文章、文辞

《汉书·枚皋传》:(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

《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萧望之、梁丘贺??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 《汉书· 地理志》: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

《汉书·艺文志》: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三)六朝时期:文学与文章统一,专指文章;“文”与“笔”的辨析

《宋书 ·雷次宗传》,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设立四学:雷次宗“儒学”、何尚之“玄学”、何承天“史学”、谢玄“文学” 《梁书 ·昭明太子传》: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梁书· 简文帝纪》:引纳文学之士,赏接无倦,恒讨论篇籍,继以文章。 《后汉书》文苑传

《南齐书》文学传 《世说新语》文学篇 《颜氏家训》文章篇 《后汉书· 班固传》: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 《晋书· 曹毗传》:所著文笔十五卷传于世。 《南史· 颜延之传》:(宋文)帝尝问以诸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 《文心雕龙· 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萧绎《金楼子· 立言》: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

又曰: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四)唐宋时期

盛唐以后,文笔观逐渐消退,重新用“文章”概括一切文体,包括诗与文(文章、古文、骈文)。但此时的应用文章已具有更多文学色彩。 新兴的词,被视为诗余,别是一道。 (五)明清时期

以诗文为主体,观念僵化,无法涵盖日益兴盛的戏曲、小说创作。 (六)近现代时期:西方文学观念的接受 提倡纯文学(美文) 踢出杂文学(应用文章)

周作人《论文章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河南》1908年第四、五期):文章一语,虽总括文、诗,而其间实分两部。一为纯文章,或名之曰诗(一类是吟式诗:可吟诵的韵文,包括诗赋、词曲、传奇等;一类是诗式诗,是不能吟诵的散文,包含小说之类)。其它书记论状诸属,自为一别,皆杂文章耳。 1903年,张之洞等修订《奏定大学堂章程》,其中文学科有“中国文学门”,主课包括:文学研究法、说文学、音韵学、历代文章流别(日本有《中国文学史》,可仿其意自行编纂讲授)、古人论文要言、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周秦传记杂史、周秦诸子。

1904年,京师大学堂国文教习林传甲编成《中国文学史》讲义,1910年出版。 1918年北京大学开设课程

中国文学史:朱希祖、刘师培、吴梅 欧洲文学史、十九世纪文学史:周作人 文学:刘师培、黄侃、吴梅(词曲)、黄节(中国诗) 文字学:钱玄同

二、何谓中国文学典籍? 中国文学的典籍 中国的文学典籍 三、集部的成立

汉代刘歆《七略》将图书分为六略38类:

诗赋略——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 三国时曹魏秘书监郑默《中经》,草创了四部分类体系;

西晋秘书临荀勖于咸宁五年(279)据郑氏《中经》编成《中经新簿》,以其分类体系为基础,整理改进为甲乙丙丁四部,记经子史集各类典籍并附以佛经。

东晋中书侍郎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仍分甲乙丙丁四类,但更改了乙丙的次序,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四部分类的基础。

《隋书·经籍志》承袭了四分法,但第一次正式使用经、史、子、集来命名,标志着四分法的定型,一直沿用至今。 梁阮孝绪《七录》之《文集录》: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

序:王(俭)以诗赋之名,不兼余制,故改为文翰,窃以顷世文词,总谓之集。变翰为集,于名尤显,故序《文集录》为内篇第四。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系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四、文学典籍与集部著述之关系

集部主要是文学典籍,但并非全部是,其中包括部分经、史、子单篇文章

文学典籍不局限于集部,在经部有诗经、左传等;在史部有史记、传记等;在子部有诸子散文、小说家等。

在传统与现代寻求折衷: 以集部为主体。

第二讲 文学典籍的阅读

一、阅读方式:1、消遣性阅读——普通读者;2、欣赏性阅读——鉴赏家;3、批评性阅读——批评家、研究者 精读(做笔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做笔记,摘抄重点;心得、随感、评点;读书报告;论文;研究专著 《朱子语类》: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何焯《义门读书记》

《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管锥编》 东方朔《上书自荐》。按《汉书》本传谓当时“四方士上书自衒鬻者以千数”,而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朔此篇干进而似勿屑乞怜,大言不惭;后世游士自衒自媒,或遥师,或暗合,遂成上书中一体。唐文如员半千《陈情表》、李白《与韩荆州书》、《上安州裴长史书》、韩熙载《上睿皇帝行止状》等皆所谓“高自称誉”者,朔书之遗意也。王泠然《与御史高昌宇书》、《论荐书》忽侈言以动,忽危语以哧,忽卑词以请,矜夸哀叹,嘻笑怒骂,作寒士狂奴种种相,文字尤有别致;袁参《上中书姚令公元崇书》、宋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又《与景韦兄投江给事书》,夸口而兼摇尾之态,足相颉颃。

评点中的“评”,源于《诗品》《文心雕龙》;“点”源于古代的标点,将二者结合,并与所评的文本一起出版,形成于南宋,盛于元代以后。

宋元时期主要是诗文评点,明清则戏曲、小说评点盛行。 袁无涯刻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得则如着毛点睛,毕露神采;失则如批颊涂面,污辱本来,非可苟而已也。今于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无不拈出??斯评点所最贵者耳。 金圣叹 以《庄子》、《离骚》、《史记》、 《杜诗》(律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加以评点。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

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所有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趁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 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以助其酒前茶后雄谭快笔之旗鼓。??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

二、阅读方法 《孟子》: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朱熹《四书集注》: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刘勰《文心雕龙》: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钱穆:中国文学,必求读者反之己身,反之己心。一闻睢鸠之关关,即可心领神会。 文学典籍是作家心灵的结晶、情感的寄托。 刘熙载《艺概 》:诗之为学,情性而已。 汤显祖《焚香记总评》:填词皆尚真色,所以入人最深,遂令后世之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 金圣叹读《西厢记》:悄然废书而卧者三四日,此真活人于此可死,死人于此可活;悟人于此可迷,迷人于此可悟。不知此日圣叹是死是活,是迷是悟,总之悄然一卧至三四日,不茶不饭,不言不语,如石沉海,如火灭尽。 金圣叹评杜甫《晓发公安(数月憩息此县)》 《杜诗详注》:黄鹤注:此大历三年冬,自公安往岳阳时作。 上四晓景,叹流光易逝;下四发舟,伤行踪莫定。 金圣叹评:此诗最恶,不知何年一见便熟。至今每五更枕上欲觉未觉时,口中无故便诵此诗,百计禁之,而转复沓至。圣叹白发,是此诗送得也!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欲罢、不迟,便用《国风》鸡既鸣矣、匪鸡则鸣笔法,写客程忙促,惊心吊胆如画。乃于第一句,轻轻插一复字,而前此日日五更,声声入耳,真可痛可骇也。

言数月以来,邻鸡野哭,耳得饱闻,日又一日,本不置意,却因今日临当发去,忽悟今犹昨,昨又犹昨,不意之间,数月何在,自今以去,又有几数月也,可痛可骇也。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盼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未发公安,尚有公安可据。自今以去,茫然不复知所如也。如此便应极大悲恼,然而竟不者,数月公安,转盼便非,身世虚假,了无可信。可惜此行实无前期,纵有之,亦何须几何时,早与公安一样也。

○此诗一二句是初发公安,五六句是既发公安,三四七八句是数月憩息此县。不悲于去公安,亦不悲于去公安后无处去,悲莫悲于数月憩息此县也。 义门读书记 [晓发公安]

北城击柝复欲罢:晓字起。 舟楫眇然自此去:转到发字。 能入能出:阅读与生活经历 宋陈善《扪虱新语》: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知出得书,则又死在

眼下。惟知出知入,乃尽得读书之法。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余顷年游蒋山,晚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杜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铛,恍然如己语。

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为妙。

鲁迅: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出:理性评价,阐释意义

第三讲 文学典籍的版本

一、《文选》 (一)《文选》的体例与价值

《文选》所录作品,上自先秦,下迄齐梁,除无名氏外,共有123家、700篇。分39类(一作37类),每类以时代顺序排列。 1、《文选》保存了先秦、汉魏六朝文学的基本资料。 2、有助于文学作品整理校勘 古本异文:

《文选》所录班固《西都赋》,比《后汉书》班固传多“众流之隈,汧涌其西”一句; 《东都赋》,多“嘉祥阜兮集皇都”一句; 东方朔《答客难》,比《汉书》东方朔传多“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功”26字。

3、反映了六朝时期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

不收经、史、子类著作,但收录其中的序、述、赞、论部分 对于词藻的重视 对于作品的取舍 (二)《文选》李善注 李善(?-689),扬州江都人,从曹宪学《文选》。唐高宗显庆年间为崇贤馆直学士,撰《文选注》六十卷。

李善之后,开元六年(718),吕延济上表进呈他和吕向、刘良、张铣、李周翰等五臣注《文选》。南宋时,李善注和五臣注被合为一书,并加删编,称六臣注,盛行一时。 《文选》李善注的版本 写本系统 1、敦煌写本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弘济寺僧写本《西京赋》(伯2527、2528),存353行 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伯2527),存120行 以上1917年罗振玉影印入《鸣沙石室古籍丛残》。 2、唐写本《文选集注》本

原为北宋藏书家田伟旧藏,后流入日本,为金泽文库旧藏。原书120卷,集李善、五臣及陆善经、《音决》、《抄》等书。以李善注为底本,次引《抄》《音决》、五臣、陆善经。 周勋初编《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汇集目前可以搜集到的残本24卷

昭和十年(1935)至十七年《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影印旧钞本丛本》,影印第8、9、43、47、48、56、59、61、62、63、66、68、71、73、79、85、88、91、93、94、102、113、116,共计23卷,其中12卷藏于金泽文库,4卷藏东洋文库。《唐钞文选集注汇存》比京都本多出第98卷,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周勋初教授认为是清末海盐张氏遗物。

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提供了周叔捐赠的第48卷的后半,并入京都本第48卷后几近完帙。又,京都本第73卷原阙2页,今据国家图书馆所藏补足;京都本第61卷江文通《杂体诗·潘黄门》下阙25行,亦据日本御茶之水图书馆藏书补足。 刻本系统

1、李善注单行本

最早在北宋景德四年(1007)下诏刊刻,书板被烧,亡佚无存。 (1)北宋天圣明道国子监重刊本,仅存残本,现藏国家图书馆

(2)南宋淳熙八年(1181)尤袤池阳郡斋刻本,1974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3)清嘉庆十四年(1809)胡克家刻本

胡刻本是清代顾广圻以尤刻本为底本,八校而成,改正尤刻本错误七百多处,并作《考异》附于后。1977年中华书局缩印三册,附《考异》、篇目索引、著者索引。 但是,胡刻本的底本是尤刻本的递修后印本,不能反映尤刻本原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以胡克家本为底本标点,参校1974年中华书局影印尤袤原刻本,改正了胡刻本的一些明显错误。 关于李善注单行本的补充说明:

1、传统认为尤刻本是从六臣本抄出,目前此说不能成立;

2、尤刻本不能完全代表李善注单行本的原貌,天圣明道本也是如此; 3、尤刻本与北宋国子监李不是同一版本系统

4、尤刻本是以李善注单行本为主,参校五臣或六臣本合成的本子。 2、五臣注单行本 最早刻于五代。

(1)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建阳崇化书坊陈八郎本

三十卷,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宋刻本,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 特点:以五臣注古写本为主,参校北宋监本李善注 (2)杭州猫儿桥钟家刻本

仅存二卷,与陈八郎本不是同一系统

韩国奎章阁藏朝鲜活字本、东京大学藏朝鲜正德四年(1509)刻本与杭州本基本相同,底本为北宋平昌孟氏刻本,保存完整 3、六家注本(五臣—李善注本)

(1)北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秀州州学本(佚) 韩国奎章阁藏朝鲜刻本的底本是秀州本

秀州本李善注的底本是天圣国子监本,五臣注的底本是平昌孟氏刻本 (2)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明州刻递修本

来源于秀州本,足本藏日本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 明州本纠正了秀州本的部分错误 4、六臣注本(李善—五臣注本)

(1)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赣州州学刻宋元递修本 国家图书馆藏

以六家本为底本,颠倒顺序。 (2)南宋建州本

南宋庆元以后刻,出于赣州本,有《四部丛刊》初编本,1987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小结:最好的李善注本

北宋天圣明道国子监本李善注(残)→秀州州学刻六家注本中李善注本的底本(佚)→明州州学刻六家注本中李善注本的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影印本 韩国奎章阁藏朝鲜刻本

尤袤刻本→递修本→胡克家刻本 →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1974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

《文选集注》中的李善注→ 周勋初编《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敦煌写本《西京赋》《答客难》《解嘲》→1917年罗振玉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影印本

(二)《文选》李善注的特点 征引繁富,解释精审。

原书三十卷,析为六十卷。注中引书1689种,引旧注29种。时人称为“书簏”。 左思《招隐》: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李善注】《鲁连子》曰:连却秦军,平原君欲封之,遂杖策而去。 《说文》曰:杖,持也。 《方言》曰:木细枝曰策。

董仲舒《士不遇赋》曰:惧荒涂之难践。 郑玄《周礼注》曰:荒芜也。 郭璞《山海经注》曰:横,塞也。

现代注本:持杖招寻隐士,荒芜的道路,好像从古到今没有人走过。 郭璞《游仙诗》: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 李善注引庾仲雍《荆州记》:临沮县有青溪山,山东有泉,泉侧有道士精舍。郭景纯(璞)尝作临沮县,故《游仙诗》嗟青溪之美。

李善注详于名物训诂和典故出处,五臣注重视对文义的串释,很受唐人欢迎。 宋代苏轼、洪迈等批评五臣注,故宋以后五臣注不受重视。 二、《虞集全集》

(一)虞集诗文集主要版本 (一)《道园学古录》五十卷

门人李本、幼子翁归等编,斡克庄刊。 1、元至正元年(1341)刊本

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误)

日本大仓文化财团

2、明景泰七年(1456)昆山知县郑达、黄仕达刻本 《四部丛刊初编》影印

3、明嘉靖四年(1525)陶谐、虞茂刻本 4、《四库全书》本 (二)《道园类稿》五十卷

门人吴彤编,刘沙剌班刊。

1、元至正六年(1346)抚州路儒学刻本 国家图书馆藏残本三十八卷 2、元末明初覆元刻本 国家图书馆;

台湾中央图书馆;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三)《道园遗稿》六卷

从孙虞堪辑,金天瑞刊

1、元至正十四年(1354)金伯祥刻本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 2、《四库全书》本 (二)《虞集全集》整理存在的问题 《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1、底本

以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本《道园类稿》、《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道园学古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本《道园遗稿》等为底本 2、编纂体例 不分卷 3、重收、漏收

虞集《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道园遗稿》、《翰林珠玉》和《伯生诗续编》等五种诗文别集,去除重复,共有集内诗1524首、集内文853篇。《虞集全集》辑录集内诗1529首,重收10首,遗漏集内诗5首,辑录集外诗31首;辑录集内文855篇,重收2篇,遗漏集内文1篇,据《全元文》补录集外文121篇,另辑16篇(其中1篇与集内文重收)。 题约牖为谭无咎赋其二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四部丛刊》本)

检束精神不外驰,天光融彻入初曦。飞尘不碍晴虚景,意识空从一管窥。

按《虞集全集》据《道园类稿》卷一一辑录,仅三首,而《道园学古录》卷三○同题诗有四首,此其二。 次韵蕙亩游何氏庄

(虞集《道园遗稿》卷二,元至正十四年刊本) 次韵贡仲章题城南书隐

(虞集《道园遗稿》卷二,元至正十四年刊本) 道园遗稿卷二 五言排律

题春塘谢公程文

次韵蕙亩游何氏庄(缺) 次韵贡仲章题城南书隐(缺) 题秋山图 哭熊昶之

——四库全书本 4、点校 (1)《道园类稿》卷二十《送简生赴孔林庙学管勾序》 张先生吾蜀人集外祖氏之门人也

张先生,吾蜀人。集,外祖氏之门人也。 张先生,吾蜀人,集外祖氏之门人也。 (2)同卷《送进士刘桢序》

及南宫奏进士名果三人先登次二坐者昌州刘桢维周也

及南宫奏进士,名果三人,先登次二坐者,昌州刘桢维周也。 及南宫奏进士名,果三人先登,次二坐者,昌州刘桢维周也。

(3)《道园类稿》卷二一《答张率性书》 及求所著书但略见其诗集传名物抄。

及求所著书,但略见其诗集、传名、物抄。 及求所著书,但略见其《诗集传名物抄》。 5、错讹 讹字

1、先生不答,留先生愧之。(尚书) 脱字

2、先生道其官簿、族系、月日、鄉里如指[諸]掌

3、先生手為書,命其弟以[其]門人、鄉貢進士陳潤祖所述平生,來告曰 三、《浮生六记》

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在苏州旧书摊发现前四卷残本,次年(1878)由王韬在上海申报馆铅活字出版。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伪) 卷六 《养生记道》(伪)

2005年秋,山西平遥人彭令在南京朝天宫旧书摊发现清代著名学者钱泳(号梅溪)手录沈复《浮生六记》卷五——《册封琉球国记略》(命名为《海国记》)的杂记稿《记事珠》,有关于琉球国风物的详细记载,共18页,6200余字。

《记事珠》有《浮生六记》条目:吴门沈梅逸名复,与其夫人陈芸娘伉俪情笃,诗酒唱和。迨芸娘没后,落魄无寥,备尝甘苦,就平生所历之事,作《浮生六记》。

梅逸尝随齐、费两册使入琉球,足迹几遍天下。余与梅逸从未一面,亦奇士也。 《海国记》记述了沈复于嘉庆十三年闰五月至八月随正使齐鲲出使琉球册封国王的过程及见闻:

“至十一日,始出五虎门,向东一望,苍茫无际,海水作葱绿色,渐远渐蓝。十二日过淡水。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樯而飞。是日转风。十五日午刻,遥见远山一带,如虬形,古名琉虬,以形似也。

201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浮生六记(新增补)》,收录彭令整理的《海国记》。

第四讲 文学经典注释

一、《诗集传》

汉毛亨《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毛诗传笺》;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南宋朱熹《诗集传》。 二十卷本与八卷本

1、朱熹对《诗序》的态度

《小序》汉儒所作,有可信处极少;《大序》好处多,然亦有不满人意处。学者当兴于诗,须先去了《小序》,只将本文熟读玩味。 2、《诗集传》训释字词方面的特点

以毛传、郑笺、孔疏为基础,择善而从,删繁就简,时有新义 《秦风·晨风》:山有苞栎,隰有六駮。 毛传:駮如马,倨牙,食虎豹。

孔疏:陆玑《疏》云:駮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駮荦,遥视之似駮马,故谓之駮马。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皆山隰之木相配,不宜去兽。此言非无理也,但《笺》《传》不然。

诗集传:駮,梓榆也,其皮青白如駮。 3、朱熹对于赋比兴的分析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毛传:兴也。风且雨,凄凄然。鸡犹守时而鸣,不变改其节度。 小序: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诗集传:赋也。淫奔之女言当此之时,见其所期之人而心悦也。 4、淫诗说

《诗集传》解作淫诗的有30首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踌。 小序: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诗集传: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5、诗无达诂

《诗经·郑风·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礼记·缁衣》:“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又曰:于《缁衣》见好贤之至。 《诗小序》: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

郑笺:父谓武公父桓公也。司徒之职,掌十二教。善善者,治之有功也。郑国之人皆谓桓公、武公居司徒之官正得其宜。

好贤者 贤士 赞美“好贤者” 1、郑人歌咏桓、武礼贤贤士

崔述、方玉润、于鬯、庄有可、谢无量等 2、郑人以桓、武为贤而作颂 孔颖达《正义》:作《缁衣》诗者美武公也。武公之与桓公父子皆为周司徒之卿而美于其卿之职,郑国之人咸宜之,谓武公为卿正得其宜。 3、周人以桓、武为贤而作颂 苏辙、吕祖谦、朱熹 朱熹《诗集传》:旧说郑桓公、武公相继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周人爱之,故作是诗。言子之服缁衣也甚宜,敝则我将为子更为之,且将适子之馆,既还而又授子以以粲,言好之无已也。

4、虢、桧之人以桓、武为贤而作颂 马振理《诗经本事》

5、王朝同僚以桓、武为贤而作颂 李光地《诗所》 6、周王礼贤桓、武

明何楷、清俞樾、王先谦 二、《楚辞补注》 洪兴祖(1090-1155),字庆善,镇江丹阳人。宋高宗时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职。后出知广德军、真州、饶州。有《楚辞补注》传世。目前较好的是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本。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兴祖少时从柳展如得东坡手校《楚辞》十卷,凡诸本异同,皆两出之。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章句》之未备者。书成,又得姚廷辉本,作《考异》,附古本《释文》之后。其末又得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容本于关子东、叶少协,校正以补《考异》之遗。洪于是书,用力亦以勤矣!

洪兴祖《离骚后序》补注:屈原虽死,犹不死也??余观自古忠臣义士,慨然发愤,不顾其死,特立独行,自信而不回者,其英烈之气,岂与身俱亡哉! 《楚辞补注》体例与特色

每句下先引王逸注,后加“补曰”二字标明 1、校正文字

如《九章抽思》愿荪美之可完,校曰:荪一作荃,完一作光 《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校曰:一本有此二句,王逸无注,至正文“羌内恕己以量人”,始释羌义,疑此二句后人所增耳。《九章》曰: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与此语同。 2、保存遗说

汉贾逵《离骚章句》,马融《离骚注》,晋郭璞《楚辞注》,东晋徐邈《楚辞音》等 3、补正旧注 《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王逸注:兰,香草也,秋而芳。 朱熹《集注》:蘭亦香草,至秋乃芳。《本草》云:蘭與澤蘭相似,生水傍,紫莖赤節,長有岐,隂小紫,花紅白色而香。 《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句,王逸注:启,禹子也;《九辩》《九歌》,禹乐也。言禹平治水土,以有天下,启能承先志,缵叙其业,育养品类,故九州之物,皆可辩数;九功之德,皆有次序,而歌也。 补曰:《山海经》云:夏后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注云:皆天帝乐名,

启登天而窃以下用之。《天问》亦云“启棘宾商,《九辩》《九歌》”,王逸不见《山海经》,故以为禹乐。??《骚经》《天问》多用《山海经》,而刘勰《辨骚》以“康回倾地”“夷羿弊日”为谲怪之谈,异乎经典。如高宗梦得说、姜嫄履帝敏之类,皆见于《诗》《书》,岂诬也哉!

洪兴祖《楚辞补注》与朱熹《楚辞集注》之比较 朱熹《楚辞集注序》:东京王逸《章句》与近世洪兴祖《补注》并行于世,其于训诂名物之间,则已详矣。顾王书之所取舍,与其题号离合之间,多可议者,而洪皆不能有所是正。 至其大义,则又皆未尝沈潜反复,嗟叹咏歌,以寻其文词指意之所出,而遽欲取喻立说,旁引曲证,以强附于其事之已然,是以或以迂滞而远于性情,或以迫切而害于义理。使原之所以壹郁而不得申于当年者,又晦昧而不见白于后世。予于是益有感焉。 周密《齐东野语》:赵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为之注《离骚》以寄意焉。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公为此注,在庆元退归之时,序文所谓放臣、弃子、怨妻、去妇,盖有感而托者也。

《集注》注释简明扼要,重在思想内容的阐释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诗》之兴多而比赋少,《骚》则兴少而比赋多。 三、杜诗详注

(一)杜甫诗集的编纂与流传 1、杜集流传

杜甫《进雕赋表》(天宝十三年作):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载矣,约千有余篇。 但今存天宝十三年以前诗文约120首,散佚约十分之九。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甫集》六十卷、樊晃编《杜甫小集》六卷。

樊晃《杜甫小集》序: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今采其遗文,凡二百九十篇,各以事类,分为六卷,且行于江左。 景祐三年(1036),苏舜钦得《杜甫集》残本二十卷,又从韩综所得《杜工部别集》增补300多篇,又从王纬藏本抄录80多篇,编成《杜子美别集》,惜未编定出版,没有流传下来。 宝元二年(1039),王洙据古本二卷、蜀本二十卷、集略十五卷、樊晃序《小集》六卷、孙光宪序二十卷、郑文宝序《少陵集》二十卷、别题小集二卷、孙仅一卷、杂编三卷,除去重复,定取1405篇,编为《杜工部集》二十卷。

嘉祐中,苏州知州王琪重加校订,经吴江县令裴煜覆校,刊行于世;治平中,吴江县令裴煜补入元稹《杜工部墓志铭》及遗文9篇,再次刊刻,成为后世杜集的祖本。195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宋本杜工部集》,为南宋初刻本。 宋代注杜成风,时号“千家注杜”。 董居谊《黄氏补注杜诗序》:近世锓版,注以名集者,毋虑二百家。 南宋佚名编《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汇集注家149家 南宋王十朋《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

郭知达集王安石、宋祁、黄庭坚、王洙等《九家集注杜诗》

徐居仁编、黄希、黄鹤父子注《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三十六卷,为较完善的杜诗编年注本。

明清时期比较重要的杜诗注本有: 王嗣奭《杜臆》、钱谦益《钱注杜诗》、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诠》等。

杜诗学:对杜诗搜集、整理、笺注、评点、研究的学问。 (二)仇兆鳌《杜诗详注》 仇兆鳌(1638-1717),字沧柱,号章溪老叟,鄞县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二十八

《全元文》(北京师范大学编) 《全元诗》(社科院等编) 2、按体裁编录 兼备众体/仅收一体 《文选》 《文苑英华》 《玉台新咏》 《骈体文钞》 3、按作家群编录 同流派:《花间集》《西昆酬唱集》 同师门:《苏门六君子文粹》 同家族:《窦氏连珠集》《清江三孔集》 4、按地域编录 《成都文类》 《沅湘耆旧集》 5、按题材编录 《古今岁时杂咏》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三)总集的价值 1、文献史料价值 正面与负面

2、文学批评价值 3、文学传播价值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熟读古文二百篇,等闲可过文章关。

鲁迅: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或选者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

第六讲 历代别集概述

集始於东汉。荀况诸集,后人追题也。其自制名者,则始张融《玉海集》。 《南齐书》张融传:融自名集为《玉海》,司徒褚渊问《玉海》名,融答“玉以比德,海崇上善”也。文集数十卷行于世。

《隋书·经籍志》:“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

明胡应麟《诗薮》:“西汉前无集名,文人或为史,或为子,或为经,或诗赋,各专所业终身。至东京而铭颂疏记之类,文章流派渐广,四者不足概之,故集之名始著。” 其区分部帙,则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诗赋集,有文集,有别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谢朓有集,有逸集;与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约之正集百卷,又别选集略三十卷者,其体例均始于齐梁。盖集之盛,自是始也。 以上并见《隋志》著录。

梁阮孝绪《七录》之《文集录》: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 唐宋以后,名目益繁。然隋、唐志所著录,《宋志》十不存一;《宋志》所著录,今又十不存

一。新刻日增,旧编日减,岂数有乘除欤?文章公论,历久乃明。天地英华所聚,卓然不可磨灭者,一代不过数十人。其余可传可不传者,则系乎有幸有不幸。存佚靡恒,不足异也。 一、汉魏六朝别集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诸子兴于战国,文集盛于二汉,至家家有制,人人有集。”

《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先唐别集计“四百三十七部,四千三百八十一卷(通计亡书,合八百八十六部,八千一百二十六卷)”。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指出《隋书·经籍志》“实在著录四百三十三家,附注梁有四百六十九家,综九百二家九百二部,又后集、外集、别集等二十二部。通计九百二十三部” 汉魏六朝别集编纂兴盛的原因 1、统治者提倡

《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宋武帝集》二十卷,录一卷;《宋文帝集》十卷;《宋孝武帝集》三十一卷;《宋废帝景和集》十卷,录一卷;《宋明帝集》三十三卷;《齐文帝集》十一卷;《梁武帝集》三十二卷,《梁武帝诗赋集》二十卷,《梁武帝杂文集》九卷,《梁武帝别集目录》二卷,《梁武帝净业赋》三卷;《梁简文帝集》八十五卷并录;《梁元帝集》五十二卷,《梁元帝小集》十卷;《梁昭明太子集》二十卷;《陈后主集》三十九卷;《陈后主沈后集》十卷 2、个人从事文学创作的意义被充分肯定,并被文人普遍接受。

如班固《典引》引汉章帝诏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魏文帝《典论·论文》明确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3、各体文章(文、笔)的发展与繁荣

《后汉书》中提到的文体:诗、赋、颂、书、记、赞、策、诰、奏、令、论、说、表、檄、序、箴、上疏、祝文、铭、诔、吊、哀辞、遗令、碑、笺、六言、七言、七激、九咨、连珠、女诫等三十余种

曹丕《典论·论文》云:“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宜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备其体。” 胡旭《先唐别集叙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著录1024家先唐别集,分39卷。

汉魏六朝别集之早期编纂本惟存蔡邕、阮籍、嵇康、曹植、陆云、陆机、陶渊明、谢朓、鲍照、江淹等10余家;董仲舒、扬雄、东方朔、徐陵、庾信等,皆明清人重新纂辑之本。以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最为集中。

1、曹子建文集十卷,魏曹植撰,宋刻本,上圖

2、陸士龍文集十卷,晋陸雲撰,宋慶元六年華亭縣學刻晋二俊文集本,國圖 3、陶淵明集十卷,晋陶潜撰,宋刻遞修本,國圖 陶淵明詩一卷雜文一卷,宋紹熙三年曾集刻本,國圖

陶靖節先生詩注四卷補注一卷,宋湯漢注,宋自刻本,國圖

4、謝宣城詩集五卷,南齊謝朓撰,明末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北大 5、鮑氏集十卷,劉宋鮑照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國圖 6、梁江文通文集十卷,江淹撰,明覆宋刊十行本,台湾中央图书馆 二、隋唐五代别集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别集736家,其中隋34家34部,唐、五代513家573部。 陈尚君《〈新唐书·艺文志〉补》,补录唐406家446部,总计唐人集983部。 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 陈伯海、朱易安《唐诗书录》,齐鲁书社1988年 赵荣蔚《唐五代别集叙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

《唐集叙录》著录单刻本唐五代别集108家,附录5家,合计113家; 《唐诗书录》著录单刻本及丛书本288家 (一)唐代流传概况

1、唐诗在唐代大多以单篇作品或杂抄写卷的方式流传 杜牧《献诗启》:今谨录一百五十篇, 编为一轴,封留献上。 齐己《谢虚中寄新诗》:旧友一千里,表诗五十篇。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李白)文集亦无定卷,家家有之。 2、流传到域外

大中元年(847)日僧圆仁自唐携回《白家诗集》六卷(参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日人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成书于九世纪末)著录《白氏长庆集》廿九卷、《白氏文集》七十卷。 3、散佚严重

白居易编集唐诗人元宗简诗694首、文75篇为十卷,称赞说“遗文三十轴,轴轴金玉声。龙门原上土,埋骨不埋名。”惜今已只字无存。 4、存在严重的文献问题:

篇次错乱,作者混淆,文字歧异。 (二)宋人整理唐集的贡献 前蜀乾德五年(923),贯休弟子昙域编集贯休诗约一千首,雕刻成部,号《禅月集》,此是别集刻印之始。

南宋蜀刻唐人集六十种

南宋临安书棚本唐人小集五十种

隋唐五代别集,绝大部分经宋人整理、刊刻问世,采用重编、重辑、编年、注释、评点等方式。

《刘禹锡集》原集40卷,宋代亡佚10卷,存诗10卷392首。宋敏求搜求集外诗文,辑录407篇、杂文23篇,编刻《刘宾客外集》十卷。 (三)隋唐五代别集在明代的刊刻

现存唐人诗集,明代几乎都重编重刻过,一部分据宋元旧本重刻,比较可靠。很多由明人重辑而成。

如杨炯集,唐代有文集30卷,宋代仅流传20卷,明代亡佚。万历史,童佩多方搜集得诗赋42首、杂文29篇,重编为《杨盈川集》10卷。 但是,明人整理的唐人别集,误收问题严重。

例如,明崦西精舍本《宋之问集》收诗176首,误收唐太宗、王无竞、沈佺期、刘希夷、康廷芝、李峤、李乂、张九龄、王昌龄、贾岛等十人诗24首,误收14.2%。 而且存在有意作伪现象。 1、戴叔伦诗

弘治、正德间活字本《戴叔伦诗》二卷,收诗130首,其中可确证作者的伪诗37首: 《送王司直》为唐皇甫冉诗, 《荔枝》为唐白居易诗,

《泊雁》等4首为宋王安石诗,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为南宋周端臣诗, 《二灵寺守岁》等5首为元丁鹤年诗, 《重游长真寺》等15首为明刘崧诗, 《崇德道史》等6首为明张以宁诗, 《兰溪棹歌》等2首为明汪广洋诗,

《忆原上人》为明刘绩诗, 《宫词》为明苏伯衡诗

可确认作者的伪诗占28%;另有20余首为宋以后人作,但不知具体作者。 作伪手段:改换题目,改换字词,将律诗截为绝句等 刘崧《槎翁诗集》卷五《寄旷伯逵》,改题《寄孟郊》; 《刘槎翁先生职方诗集》卷六《寄旷伯逵》,改题《寄刘禹锡》; 《寄范实夫》,改题《寄司空曙》。 2、殷尧藩诗

胡震亨《唐音丁签》中《殷尧藩集》叙录:其集久亡,吾友屠君懋昭以乡之先贤,不忍遗佚,讲求数年,始得宋刻本,为诗八十七篇,庶几全璧云。

然收宋王柏诗6首、元虞集诗4首、明吴伯宗诗3首、明史谨诗19首??能确认为殷尧藩的诗仅18首。 3、牟融诗

明正德刻《唐人小集》本《牟融诗集》一卷(明陆元大、朱警《唐百家诗集》、清《全唐诗》收录),唐代无牟融其人,全部为伪诗 4、唐彦谦诗

清代传抄明坊刻本唐彦谦《鹿门集》三卷,误入元戴表元、许谦诗40多首 (三)清人整理唐人别集要籍

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二十五卷,1693年

温庭筠撰、明曾益原注、清顾予咸补辑、顾嗣立重订《温飞卿诗集笺注》七卷,1697年 王维撰、赵殿成注《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1736年 李白撰、王琦注《李太白文集注》三十六卷,1758年

李贺撰、李琦注《李长吉歌诗汇解》四卷《外集》一卷,1760年 李商隐撰、冯浩注《玉溪生诗笺注》三卷,1763年 李商隐撰、冯浩注《樊南文集详注》八卷,1765年 杜牧撰、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四卷,1798年

骆宾王撰、陈熙晋注《骆临海集笺注》十卷,1853年 王勃撰、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二十卷,1873年

总之,利用隋唐五代别集,应当了解源流,选择善本,才能阅读与研究。 尽量阅读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的清人注本及今人新注本。 三、宋元别集 1、宋人别集

《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川大古籍所编,巴蜀书社1990年版) 现存宋人诗文词集741家 《宋人别集叙录》(祝尚书著,中华书局1999年版) 除词集以外435家、471种 2、元人别集

《元人文集版本目录》(周清澍编,南京大学学报丛刊,1983年) 现存元人诗文集278种,有遗漏,如韩璧《云樵诗稿注释》、金元素《南游寓兴集》等 宋元别集兴盛原因 1、宋代崇尚文治 《宋史》: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见,宋于汉唐,盖无让焉。

2、雕版印刷的繁荣

作家阅读书籍更容易,作品流通更便利,著述保存更长久 元吴澄:宋三百年间锓板成市,布满天下,而中秘所储莫不家藏而人有。无汉以前耳授之艰,无唐以前手抄之勤,读者事半而功倍,何其幸也! 刊刻唐人诗集:蜀本六十家、杭州书棚本约五十种 刊刻本朝诗文集:约1500种, 如东坡集版本有20多种

宋初诗歌学白、学晚唐,故白居易、李商隐、许浑等集刻印较多; 苏黄及江西诗派学杜、韩、陶,

千家注杜,见于著录之宋版杜集129种; 五百家注韩,宋元韩集102种 陶集宋版本约有16种

晚宋江湖诗派学晚唐,杭州陈解元书籍铺刊刻大量晚唐诗人小集 3、作家及其后人重视诗文集的编纂

王禹偁《小畜集》自序:常多病,大惧没世而名不称矣,因阅平生所为文,散失废弃之外,类而第之,得三十卷。

黄庭坚:旧有诗千余篇,中岁焚三之二,存者无几,故自名《焦尾集》。其后稍自喜,以为可传,故复名《敝帚集》。晚岁复刊定,止三百八篇,而不克成。 4、藏书、读书风气的兴盛

北宋学者宋敏求藏书三万卷,尤以唐人诗集为最富。居汴京春明坊,当时士大夫喜读书者,多赁居其侧,以便借阅,故春明坊房租,比他处高出一倍。 四、明清诗文集

1、存世数量难以穷尽

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明人别集近五千种 《明别集版本志》,崔建英辑,贾卫民、李晓亚整理,中华书局2005年版 著录明别集书目3699种

《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 黄仁生著,岳麓书社2004年版 明人文集书目数据库,复旦大学图书馆建

现存明人别集在四千种以上、五千种以下 王重民编《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仅收书四百二十八种; 张舜徽著《清人文集别录》,收书六百七十种;

日人西村元照於一九七二年编成《日本现存清人文集目录》,收录诗文别集二千六百五十馀家。

陈乃乾《清代碑传文通检》:“南北各大图书馆所藏的清人文集,当在三千种以上; 孙殿起《贩书偶记》与续编,著录清人诗文集约有四千种;

《清史稿·艺文志》著录别集一千六百八十五部,武作成《清史稿艺文志补编》收二千八百九十部,合计为四千五百七十五部; 《周叔弢六十生日纪念集》:东莞伦明,藏清人集子,几乎达到万种,不到三十年,转卖散失殆尽;

《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 《清人诗集叙录》,袁行云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清人别集总目》,李灵年、杨忠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著录二万名作者的约四万多种别集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柯愈春著,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q8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