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4-05-31 03: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练习题一

一、单选题

1、党的早期领导人( )曾经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实际中去的思想。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毛泽东 D 周恩来 2、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毛泽东的( ) A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新阶段》 D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这是( )的论述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4、就全党来讲,对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实际中去这个问题形成统一认识是在( ) A 中共十二大以后 B 中共十七大以后 C 延安整风以后 D 遵义会议以后 5、( )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八大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

A 毛泽东思想 B 科学发展观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

A 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邓小平正式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9、“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是在( )提出的

A 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10、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是第一次( )

A 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B 阐述“三个代表”的基本内涵 C 阐述“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 D 阐述“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1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本质是( )

A 坚持与时俱进 B 执政为民 C 坚持党的先进性 D发展生产力 12、(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A 可持续发展 B 以人为本 C 全面发展 D 协调发展 13、以人为本的“人”是指( )

A 个体的人 B 广大人民群众 C 抽象的人 D 公民 1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

A 公平 B 正义 C 发展 D 协调 1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A 以人为本 B 发展 C 公平 D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回答了( )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 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D 什么是社会和谐,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7、江泽民提出(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A 发展 B 群众基础 C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D 党的先进性

18、邓小平抓住( )根本问题,并作了系统回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 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D 什么是社会和谐,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

A 理论联系实际 B 理论创新 C 实事求是 D 一切从实际出发 20、1941年,毛泽东明确界定“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是在( ) A 《新民主主义论》 B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C 《整顿党的作风》 D 《改造我们的学习》 2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

A 解放思想 B 实事求是 C 与时俱进 D 求真务实 22、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 ) A 理论创新 B 实事求是

C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23、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是( ) A 人口多,底子薄 B 地区发展不平衡 C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24、曾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是( ) A 陈云 B 周恩来 C 毛泽东 D 刘少奇

25、毛泽东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是在( ) A 1927年 B 1928年 C 1929年 D 1930年

26、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曾针对“大跃进”的“左”的错误,为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号召全党( )

A “大兴理论联系实际之风” B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C “大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风” D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7、江泽民曾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 批评与自我批评 B 敢将真话,做实事 C 与时俱进 D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28、邓小平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正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必须( )

A 发展生产力 B 实事求是 C 敢说真话 D 解放思想 29、从党的历史发展来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重大的( ) A 理论问题 B 实践问题 C 政治问题 D 思想问题 30、在实践基础上的( )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A 理论创新 B 制度创新 C 科技创新 D 文化创新 31、实事求是的“是”指的是( )

A 研究 B 从实际出发 C 客观事物 D 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32、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 ) A 保持先进性 B 具有科学性 C 体现民族性 D 富于创造性 33、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在党的(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三大 D 十四大 3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 )

A、实践创新 B、科技创新 C、体制创新 D、制度创新

35、1941年,毛泽东明确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是在( ) A、《新民主主义论》 B、《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C、《整顿党的作风》 D、 《改造我们的学习》

36、毛泽东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是在( ) A 1927年 B 1928年 C、1929年 D、1930年 三、辨析下列概念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

3、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三个代表”的要求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四、简答题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呈现:

一、千年伟人马克思 材料1

1999年秋天,英国广播公司(BBC)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上评选“千年伟人”活动,评选结果是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后来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对39名候选人的投票比较平均,爱因斯坦仅以一分的优势领先于马克思。说明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千年伟人”。

从1995年到1998年,千人以上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会议开过四次。2000年世纪之交,法国“马克思园地”协会在巴黎举办规模盛大的、题为“全球化与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在纽约还举行了2400人参加的“世界社会主义者大会”。世界其他地区也举办了类似的活动。法国《世界报》用“回归马克思”的题目来形容并点评这种热潮。法国《人道报》在报道1998年巴黎国际大会时有这样的文字: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而这次会议将“再次让历史沸腾起来”,“《宣言》对21世纪仍将发生重要影响”。

(靳辉明:《千年伟人马克思》,《参考信息》,2002年4月30日)

材料2

马克思并非高官政要,也并非亿万富翁,他一生穷困,连爱子夭折都无钱安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逝世时惊动了整个欧洲,不少报刊发表评论和文章对他表示敬意,不少工人组织对他表示哀悼。在相隔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在英国,马克思名列公选的千年伟人之首。在人类历史上为穷人说话表示哀怜的思想家并不少,唯有马克思不是用怜悯,不是用眼泪,不是用同情的抚慰,而是真正用科学理论揭示他们的处境和获得自身解放的途径。马克思是用真理征服世界,用真理改造世界的。这个真理就是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创立的,为什么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它所研究的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问题,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某一阶段。因此,它的结论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无产阶级解放的具有规律性的结论。正因为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要求,所以它不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的表层,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描述,而是着力于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光芒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前途光明。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永放光芒》,《光明日报》,2003年4月1日)

案例讨论:

1,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伟人”,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3,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案例点评: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伟人这件事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一种思潮的出现、传播乃至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随着时日的推移趋于衰落,逐渐被遗忘,最后成为故纸堆而被蛰居书斋的学者们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很多“思想”和思想者的命运。而马克思及其学说却摆脱了这一命运。它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表明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就像自然科学需要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研究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 、回望毛泽东

毛泽东逝世己32年了,但是伟人的身影始终矗立在人们视野的地平线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没有任何人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广泛、长远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并给整个世界强烈的震撼。他是20世纪中国的旗帜、象征和灵魂,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奋斗了一生,多次使中国革命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不了解毛泽东就不了解20世纪的中国。

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在于,他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奋斗经验和智慧,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气魄和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但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有人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拨乱反正中批判了“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正确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回答外国记者时明确指出,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这是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不能丢。我们绝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往事已矣,巨人长眠。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解放战争的千里决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头的探索,已经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发端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以及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毛泽东超越了时代,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彪炳史册。 (摘自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6—12页) 案例讨论:(1)“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2)为什么说毛泽东是伟人?(材料中有相关论述,可用横线标出) (3)评析毛泽东的历史功过。 案例点评:

邓小平曾经坚定地说:“我们要对毛主席的一生的功过作客观的评价。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 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全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中心是发展,既源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又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超越。科学发展观突出了机遇说,强调指出,21世纪的头20年是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国就能建设起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处理好发展中的相关矛盾。因此,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发展说,它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又好又快发展,它推进了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论。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关键在于它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邓小平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可持续发展论。但发展过程中的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使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暴露出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将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量的扩展发展到质与量的统一,克服了以往某些方面存在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偏差。明确提出发展的协调性,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它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张忠良、李莉,湖南省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8月1日) 案例讨论: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表现在哪里? 3,联系实际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案例点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关于发展的规律的科学,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确立了新的思维方式、文明模式和生活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练习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 )

A 民族资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 无产阶级 D 城市小资产阶级 2、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

A 武装斗争 B 议会斗争 C 合法斗争 D 地下斗争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不包括( )

A 城市小资产阶级 B 大资产阶级 C 民族资产阶级 D 农民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是( )问题

A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B 革命的动力 C 革命的对象 D 革命的前途 5、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

A 封建社会 B 殖民地社会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6、建国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性质是( )

A 农民阶级的革命 B 新民主主义革命 C 社会主义革命 D 无产阶级革命 7、毛泽东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著作是( ) A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 《共产党人发刊词》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持久战》

8、区别新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

A 领导权问题 B 革命对象问题 C 革命形式问题 D 革命动力问题 9、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重要论断的是( ) A 朱德 B 毛泽东 C 周恩来 D 邓小平

10、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是( ) A 从思想上建设党 B 从作风上建设党 C 从组织上建设党 D 从制度上建设党 11、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是( )

A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 官兵平等的原则 C 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原则 D 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 12、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 )

A 封建主义 B 民族资本主义 C 官僚资本主义 D 帝国主义 13、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

A 工人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城市小资产阶级 D 民族资产阶级 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最基本的联盟是( )

A 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B 无产阶级和其他非劳动阶级的联盟 C 工农联盟 D 无产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15、毛泽东为党和人民军队确立的宗旨是( ) A、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B、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 16、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

A、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D、民族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17、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 A、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B、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C、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全国革命形式的继续向前发展 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共一大召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进入( )

A、 新民主主义社会 B、 社会主义社会 C 、共产主义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2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完全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

A 、国营经济 B 、合作社经济 C、 个体经济 D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 )

A、 独立的社会形态 B 、固定不变的社会形态

C 、过渡性质的社会 D 、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之一

22、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 ) A 、新民主主义时期 B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 )

A、 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结论 B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 C 、与马克思主义无关 D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24、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国营经济主要是( )建立起来的 A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 B、 通过原来解放区的公有经济

C、 通过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D 、通过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25、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政治条件是( )

A 、全国大陆解放 B、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 C、 土改运动 D 、“三反”“五反”运动

26、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是( ) A 、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 高级社、低级社、互助组 C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D、 互助组、初级组、高级组 27、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 ) A、 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 B 、工农联合专政

C 、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D、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联合专政

2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 )

A、 个体经济 B 、公有制经济 C、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9、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0、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A、 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 B、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

A、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3、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 ) A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B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C 、半社会主义性质 D、 新民主主义性质

34、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 A、 定息 B、 国家资本主义 C 公私合营 D、 “四马分肥” 3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 )年开始的。

A 、1952年 B、 1953年 C、1954年 D、 1955年 3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 A 、加工订货 B 、统购统销、经销代销

C、 四马分肥 D 、个别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三、判断下列概念并简要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所有制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3、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5、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 四、简答题

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3、简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简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是在党的( )上提出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一届六中全会 C 十二大 D 十二届三中全会

3,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是在党的(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一届六中全会 C 十二大 D 十二届三中全会

4,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党的( ) A 十三大 B 十四大 C 十五大 D 十六大

5,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统一于( ) A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B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 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D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6,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上 A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量的比重 B 国有经济的总产量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

C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数量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 D 控制力

7,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 ( ) A 社会主义公有制 B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D 初级阶级的国情

8,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 ( ) A 社会主义公有制 B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D 初级阶级的国情

9,( )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A 基础产业 B 高新技术产业 C 制造业 D 服务业 10,( )处于工业的中心地位,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A 基础产业 B 高新技术产业 C 制造业 D 服务业 11,( )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

A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D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12,(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A 生产发展 B 生活富裕 C 乡风文明 D 村容整洁 13,(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A 生产发展 B 生活富裕 C 乡风文明 D 村容整洁

14,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 )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A 发展新型产业 B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C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D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15,( )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A 集成创新能力 B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C 推进科学技术进步能力 D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力 16,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关键

A 科技 B 人才 C 教育 D 发展 17,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核心

A 科技 B 人才 C 教育 D 发展 18,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基础

A 科技 B 人才 C 教育 D 发展

1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 ) A 坚持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统一 B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C 发展循环经济

D 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0,坚持( ),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主要途径

A 岗位责任制 B 劳动者自主择业 C 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D 市场调节就业

21,我国的国体是 ( ) A 人民民主专政 B 多党合作制度 C 民主协商制度 D 民主主义制度

22,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 ( ) A 将革命进行到底 B 实现工业化 C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无产阶级专政

2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 ( ) A 农民 B 工人 C知识分子 D 人民

24,我国的政体是 (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主协商制度

C 党政领导会议制度 D 各种联席会议制度

25,我国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国务院 C 最高法院 D 政治协商会议 26,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 ) A 民主集中制 B 人民当家作主 C 公正、公平、公开 D 依法治国

27,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 ( ) A 临时政策 B 基本政治制度 C 权宜之计 D 重于一切的制度 28,我国的民主党派是 ( ) A 执政党 B 反对党 C 在野党 D 参政党

29,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 ( ) A 临时性制度 B 过渡性制度

C 可有可无的一项制度 D 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0,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 ) A 基本方针 B 基本政策 C 基本方略 D 指导思想

3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 ( ) A 方针政策 B 根本保证 C 基本活动 D 大政方针

3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 ) A 社会主义道路 B 人民民主专政 C 人民当家作主 D 市场经济

3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 ( ) A 改革开放 B 发展市场经济 C 四项基本原则 D 办好教育

34,民主、自由、人权是 ( ) A 超阶级的 B 资产阶级的 C 无产阶级的 D 人类的普遍追求

35,民主是 ( ) A 一种国家制度 B 人民民主专政 C 文化事业 D 意识形态 36,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的本质是由( )决定的

A 上层建筑 B 经济基础 C 阶级性 D 人们的意愿

37,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 ( ) A 社会的产物 B 法律的产物 C 经济的产物 D 生产的产物

38,人权的基础是 ( ) A 经济发展 B 社会进步 C 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D 发扬民主

39,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 ( ) A 发展民主 B 依法治国

C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治体制 D 社会的进步、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40,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 ( ) A 人权 B 自由 C 民主 D 权利

41.人类文明是一个有机系统,它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构成。 A 精神文明 B 古代文明 C 现代文明 D 道德文明

42.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B 融入西方文明的文化 C 民族的饿文化 D 面向现代化的文化

43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宏扬主旋律和( )

A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结合起来 B 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 C 发展民族文化统一起来 D 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 4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里的“文明”是指( )

A 物质文明 B 现代文明 C 古代文明 D 精神文明

45 在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中,核心和根本是处理好( ) A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关系 D 改革开放和惩治腐败的关系

46 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 ) A 政治建设当做中心 B 经济建设当做中心 C 民主建设当做中心 D 科技和教育当做中心 4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跟本任务是( )

A 培养四有公民 B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C 培养四化干部 D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8 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 )

A 特有任务 B 根本任务 C 首要任务 D 根本方向 49 中华民族的核心内容是( )

A 爱国主义 B 团结统一 C 勤劳勇敢 D 自强不息 50 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称之为( ) A 依法制国 B 法制 C 法治 D 法律规范

51 以道德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称之为( ) A 人治 B 德治 C 以德服人 D 道德感化

52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的( ) A 指导方针 B 工作方针 C 政治优势 D 政策 53 (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A 科学技术 B 教育 C文化 D 管理

54 ( )是提高人民科学尾花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 础

A 文化 B 教育 C 哲学 D 管理

55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是党 .政府和人民的( ) A 喉舌 B 工具 C 中介 D 事业

56 (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A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 推动社会的进步 C 实现经济发展 D 发挥人的创造性

57 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树立全社会和谐理念,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以及应在全社会的和谐舆论,这个根本是( )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 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 D 传承民族文化 58 (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A 民族精神 B 时代精神 C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D 社会主义荣辱观

59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

A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B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 宏扬民族精神 60 培育“四有”公民的核心内容是( )

A 理想信念教育 B 纪律教育 C 文化和知识传授 D 道德教育 61、我过历史上曾产生不少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和为贵”是( )的观点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62 党的( )把社会更加和谐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C 十六届四中全会 D 十六届六中全会 63深刻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性质.定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重大战略 部署的是( )

A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B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五年规划纲要》 64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 )

A 现代化 B 社会和谐 C 按劳分配 D 公有制 6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关键在( )

A 发展 B 协调利益关系 C 中国共产党 D 民生状况改善 6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A 坚持科学发展观 B 以人为本 C 发展民主 D 坚持对外开放 67 ( )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A 社会主义荣辱观 B 集体主义

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

A 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长期任务 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期任务

C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关的另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D 与历史的和谐社会一致 69 社会和谐首先是( )

A 加强党的建设 B 要发展 C 协调利益关系 D 坚持以人为本 7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 )阐述的

A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中大问题的决定》

B 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中央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C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 “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社会 B “乌托帮”式的和谐社会

C 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D 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72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 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对未来美好社 会的设想

A 马克思.恩格斯 B 毛泽东.周恩来 C 邓小平.江泽 D 胡锦涛 73 ( )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A 发展 B 公平正义 C 社会活力 D 社会安定有序 74 党的( )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A 十六大 B 十六届三中全会 C 十六届四中全会 D 十六届六中全会 75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而( )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A 发展 B 中国共产党 C 制度 D 秩序

76 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 )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 D 上层建筑

77 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完全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 ) A 智力支持 B 精神支持 C 政治保障 D 社会条件

78 和谐社会建设可以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 ) A 智力支持 B 社会条件 C 政治保障 D 制度保障 7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必须坚持( )

A 以人为本 B 科学发展观 C 改革开放 D 民主法制 8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 )

A 民主政治 B 以人为本 C 科学发展观 D 改革开放 三、判断下列概念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3、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4、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5、“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 6、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 7、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简答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 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

4,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8、党中央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

1、如何推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试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3、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案例分析题

案例呈现: 一、“天路”

2006年7月1日,凝聚中华民族激情和梦想的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所经地区大部分属于生命禁区和无人区,是对一系列极限的一次英勇冲击:建设者们既面临生命禁区的生存极限、高海拔和多年冻土这个铁路建设难度的极限,又面临高原环境保护的极限。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挑战着建设者们的身体、智慧和心理的极限。然而,建设者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了一条以人为本之路、自主创新之路、生态保护之路。他们发扬伟大的青藏铁路精神,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挑战极限,创造出一个个让世界惊叹的奇迹。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下民族振兴的壮丽篇章,在茫茫戈壁和荒漠写下自主创新的壮美诗篇。在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填补了国内铁路建设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创造了多项世界铁路之最。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和其他重点建设工程一样,如同又一座无字丰碑,在辽阔的高原镌刻下党和中国人民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

青藏铁路的通车,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信心、有志气、有能力不断实现自主创新,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勇气和能力,有信心、有志气、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摘自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29--231页)

案例讨论:

1,青藏铁路的建成,是贯彻什么的结果?它是一条什么路?

2,青藏铁路是在怎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建成的?(在材料中用横线标出)

3,为什么说通过青藏铁路的建设,表明中国人民有信心、有志气、有能力不断实现自主创新,有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勇气和能力? 案例点评:

青藏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然而,建设着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一条以人为本之路、自主创新之路、生态保护之路。他们发扬伟大的青藏铁路精神,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挑战极限,创造出一个个让世界惊叹不已的奇迹。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下了西部腾飞、民族振兴的壮丽篇章,在茫茫戈壁和荒漠写下自主创新的壮美诗篇。如今的青藏铁路,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冻土研究基地。青藏铁路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它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二、多党合作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在回答记者“平常怎样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政党制度”时说: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的发展实践两个层面介绍。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需要有人来带个头。要成为带头的政治力量得符合两个标准:第一要稳定,第二要不保守,善于接受各方监督。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支力量,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没有人要拉其下台,所以稳定;另一方面,有人在不拉其下台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监督,使其不保守。不以拉其下台为目的的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是为了执政党把工作做好,有利于执政党地位更巩固,执政党显然乐于接受。相反,如果以拉下台为目的,这种监督之间就缺少信任,一方不得不对另一方说的每句话都要警惕,仔细思考,其居心何在,是不是为了取而代之,这样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中国的政党制度既有利于政治力量的稳定,又有利于接受监督。

从实践上看,现行的政党制度已经保证中国实现了连续30年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是已知数;换个政党制度是未知数。当然,这个已知数里肯定有些问题,但是这个已知数总体上是好的,是可以接受的。既然已知数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感觉还不错,为什么要找未知数来代替呢?很多外宾是认同这一点的。

(《人民政协报》,2008年11月5日)

案例讨论:

1,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中国的政党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案例点评:

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决定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政治稳定功能,必须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是中国政党政治的创造。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共产党与他们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前不久,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以及地方政府工作部门行政领导职位要有占一定比例的党外干部,有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的规定,就是在新形势下对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推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建国后就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现在所不同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党制度被注入了更多的民主精神和民主内容,从而使中国的政党制度更加完善、更具独特性,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长征: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

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人类1000年》一书中将中国的火药发明、成吉思汗帝国和长征列为100件重要事件中。将长征列入,他们当然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但它表明他们肯定了长征的影响。

我们在回首长征的时候,应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去探寻中国历史上这一重要事件。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传播理想的远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征,它虽然过去了多年,但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秋天宣布,他要来中国进行一次“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他带着他的全家走上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当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渡口的悬崖边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他被3万多中国工农红军在十几万国民党军的追堵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他后来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国献给世界的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长征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限,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丰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历史可以过去,但精神光照千秋。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皀永不磨灭的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生死相依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那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长征永载人类史册! (摘自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89--292页)

案例讨论:

1,材料中是怎样评述长征精神的?(在材料中用横线标出) 2,长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3,从大学生的使命、弘扬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角度谈当代大学生应怎样领悟长征精神? 案例点评: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国献给世界的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场举世无双的远征,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件事基础而载入史册,更因为锤炼熔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而彪炳千秋,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丰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历史可以过去,但精神光照千秋。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以长征精神特有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锻造自己的意志品质,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应当深刻领悟长征精神、更好地担负起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赋予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强大生机;应当自觉地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让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续写感动时代的新辉煌;应当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挫折和磨难面前永不言败,肩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四 救灾,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这是一场让人猝不及防的灾难!这是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地震!

地震发生后,国家最高领导人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胡锦涛总书记紧急批示;温家宝总理飞赴灾区一线,指挥救灾。中央各部委都及时发出抗灾令,投入抗灾第一线。

灾情是最大的政治,积极投入救灾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大灾之后,党和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全力展开救援,调集军队、动用各种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向震中挺进,这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公民的责任,也表明现有行政体制的效用。政府在救灾中的表现获得民众的认可,从而提高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广大民众也积极投入救灾中来,踊跃赈灾捐助。灾难提升了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奥运圣火所经之处点燃蓬勃爱国热情,然而灾难来了,它以另外一种方式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那些排队捐赠的市民,那些挽起衣袖献出热血的大学生,那些赶赴灾区的志愿者,包括所有那些时刻关注灾情、为灾区祈福的人们,都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书写最有力的爱国大字。这是大灾难后的大救援,因此也必将是大悲痛后的大团结。

每一次灾难都是对于公民精神的试探,这一次,于长歌当哭之中,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公民的孜孜成长,其中所彰显的组织意识和推己及人的普世情怀令人感念。地震中国,对应着情义中国,天灾不足惧,训练有素的公民社会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足以抵御任何风霜。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续,有我们守望相助。若此,则天变仍不足畏,人言仍不足恤,我们仍将因此获得文明与前行之力。 (摘自《救灾,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新京报》,2008年5月14日; 顾训中:《大难兴邦,震情唤醒公民意识》,《新民晚报》,2008年5月17日,)

案例讨论:

1,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及时作出反应,说明了什么?

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广大民众积极以各种方式投入救灾,说明什么? 3,你是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并将以怎样的精神来支援救灾? 案例点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山崩地裂,江河痉挛,物毁人亡。中国抗震救灾震撼世界:全民奋战,众志成城,自强不息。汶川作证: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屈不挠的炎黄子孙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锻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中华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史。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危难面前,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各省份对口支援,社会各界自发动员,各项爱心捐助活动有序进行??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起,显示出空前的团结,再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山崩地裂,撼不动党和人民的团结一心;桥断路毁,挡不住全国人民的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支援抗震救灾,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当代大学生要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它凸显了民族精神的延伸与升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淀为中华民族之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反映;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崭新表现。这次抗震救灾,大大强化和提升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和最精彩的阐释。凭着这种精神,多难兴邦才能成为现实。

练习题五

一、单项选择题

1、(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A.1978 B.1979 C.1981 D.1986 2、( )年,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A.1978 B.1979 C.1981 D.1982 3、“三通”是指( )

A、通商、通航、通邮 B、通讯、通航、通邮 C、通话、通邮、通商 D、通商、通航、通讯 4、“一国两制”是针对( )问题提出来的。

A、香港 B、澳门 C、港澳 D、台湾 5、(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香港、澳门、台湾是中会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6、“一国两制”中的特别行政区( )

A、行使地方政府的权力 B、享有完全自治权 C、享有立法权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7、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出发点是( )

A、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B、国际主义 C、社会主义 D、民族主义 8、“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最先被成功运用于解决( )问题。

A、新疆 B、台湾 C、香港 D、澳门 9、实行“一国两制”的外部条件是( )

A、国际环境的繁荣昌盛 B、国外军事实力的增长

C.、国外物质文明的提高 D.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0、( )是实行“一国两制”的核心。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1、实行“一国两制”力求以( )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A、军事 B.、和平 C、妥协 D.、谈判 12、台湾问题的本质是( )

A、中国的内政问题 B、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问题 C、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 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 13、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就是( ) A、承认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不能分割

B、承认中国可以采取任何方式解决问题 C、承认中国采取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承认外国不能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

14、根据“一国两制”构想,港澳台特别行政区必须由谁治理( ) A、港澳台人 B、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

C.、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澳台人 D、港澳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爱国者

15、台湾和大陆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享受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高的自治权利,主要体现在(A、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B、拥有立法权 C、拥有终审权 D、拥有独立司法权 16、“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战略构想,它是( ) A、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 B、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

C、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D.、一个对内改革的基本国策 17、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 ) A、1981年 B、1982年 C、1983年 D、1984年 18、依据香港行政区的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不享有( ) A、对外代表中国的权利 B、行政管理权 C、立法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19、以下不符合江泽民八项主张精神的是(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台湾可以代表中国同外国发展经济文化关系 C、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倡导两岸领导人开展沟通和交流 20、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在( )

A、1984.9.26 B、1987.4.13 C、1997.7.1 D、1999.12.20 21、当今世界的主题是( )

A、和平与发展 B、战争与革命 C、反帝反霸权主义 D、维护世界和平 22、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是( )

A、反对霸权主义 B、反对帝国主义 C、维护世界和平 D、独立自主 23、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 )

A、第一世界 B、第二世界 C、第三世界 D、介于第二和第三世界之间 24、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 )

A、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B、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C、导致各国矛盾的加深 D、可能重新恢复冷战局面 25、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通过武力解决国际争端 C、不放弃使用武力 D、反对霸权主义 26、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趋势是( )

) A、一极化 B、三极化 C、五极化 D、多极化 27、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互不侵犯 B、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利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8、1987年党的( )报告正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新论断。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9、我国的国家利益首先就是要维护( ) A、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B、战争与和平 C、和平与发展 D、战争与革命

30、维护世界和平,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应遵循的原则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 )

A、对话协商 B、反对霸权主义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 31、最早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陈云

32、胡锦涛于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增添了( )的新目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共建和谐世界 C、平等互利 D、互不干涉内政 33、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准则是( )

A、和平共处 B、平等互利 C、独立自主 D、领土完整

34、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布局是大国是关健,周边是( )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A、首要 B、中心 C、合作 D、和平

35、中国历来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本着( )的原则,通过协商和谈,公平、合理地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和争端。 A、互谅互让、求同存异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D、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36、我们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 ) A、国际金融秩序 B、国际文化秩序

C、国际军事秩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7、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 )

A、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B、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C、和平友好,真正不结盟放在首位, 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38、中国政府认为,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是( ) A、互信互利 B、团结协作

C、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 D、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39、中国政府认为,只有倡导新安全观才能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维护各国安全利益。新安全观的核心是( ) A、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B、平等对话

C、互利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0、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基础 A、经济 B、军事 C、科技 D、教育 41、(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

A 人民群众 B、 工人阶级 C 、工农联盟 D、 先进知识分子 42、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是( )

A 、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 B 、最大公无私的阶级的

C、 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D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 )

A、工人阶级 B、工农联盟 C 、中国共产党 D、先进知识分子 44、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实现共产主义

4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是中国( )的先锋队.

A 、农民 B、 工人阶级 C 、工农联盟 D、 先进知识分子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 )

46、是创造财富的一概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 A 、劳动 B、 知识 C 、人才 D、 创造 47、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 )

A 、坚持工农联盟为基础 B、高举爱国主义大旗 C、拥护祖国统一 D、党的领导 48、( )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A.民族平等 B.各民族相互促进 C.各民族共同发展 D.祖国统一 49、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 )

A、一部分 B、主体 C、异己力量 D、领导者 50、我国的领导阶级是( )

A 、农民 B、 工人阶级 C 、工农联盟 D、 先进知识分子

51、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 A、依靠力量 B、可以依靠的力量 C、根本依靠力量 D、不能依靠的力量

52、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由( ) A、党的目标决定的 B、党的路线决定的 C、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D、党纲党章决定的 53、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 )放在首位的。

A、思想建设 B、组织建设 C、作风建设 D、制度建设 54、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 )

A、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 B、组织和领导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坚持民主集中制,选拔德才兼备的人组成各级领导班子 D、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5、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 ) A、改善党的领导 B、统一党的领导 C、服从党的领导 D、强化党的领导

56、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是( ) A、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按照“四化”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C、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D、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57、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持党的先进性

B、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实现自己的最高纲领 D、巩固自己的地位

58、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 ) A、放松思想工作 B、脱离群众 C、忽视民主 D、组织涣散

59、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 (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根本建军原则。 A、绝对领导 B、根本领导 C、相对领导 D、思想领导

60、加强军队的革命化建设,必须始终把( )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A、现代化建设 B、年轻化建设

C、思想政治建设 D、军队战斗力建设

三、判断下列概念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台湾问题与东西德、南北韩问题。 2、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 3、和平解决与和平统一。 4、和平与发展。

5、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

6、尊重劳动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7、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8、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 四、简答题:

1,简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背景。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4、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

5、简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7、为什么说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的领导核心。 五、论述题: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论述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的重大意义。 六、论述题: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论述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的重大意义。 案例分析题 1、案例呈现: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历史上虽然有过分裂时期,但分裂时间较短。历史证明,则兴统,分则衰。凡在统一问题上有所作为的人,都得到历史的承认,出卖国家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

统一有着坚实的基础,它是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并相互促进发展的结果。统一,推动了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统一是发展的重要条件。

历史表明,我国各族人民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都心向祖国,愿意亲和共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愿意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民意所在,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趋势,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极为珍视的价值观、民族魂,完成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在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刲度长期不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为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 (摘自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89--292页) 案例讨论:

1,简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背景。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案例点评: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并形成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具备了和平统一的客观必要性,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也为和平统一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此背景下,邓小平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继承毛泽东、周恩来对台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出发,从总揽全局着眼,高瞻远瞩地把国家发展和实现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祖国统一,归根结底是一个实力的问题。我们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在推动祖国统一上取得新进展,依靠的就是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壮大的结果。我们今天在实现国家统一中,面临着美国等少数国际势力或明或暗地支持台湾当局,面临着岛内分裂势力继续分裂活动,就一定程度而言,也是由于我们的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大,因此,对实现和平统一的信心,首先来自于对我们自身的事业必定发展的坚定的信心。 2、案例呈现:

周恩来――中国现代外交第一人

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奠基者之一。他在长达26年的总理生涯中,以决策人、指挥者、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以异乎寻常的精力、才能和智慧,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全面而杰出的贡献。

周恩来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外交第一人,是世界公认的杰出外交家。他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怣地运用于外交实践,树立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独立自主的原则

周恩来对1840年以来100多年中国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宰割,不能独立自主的历史刻骨铭心,他深知国家独立来之不易,最懂得维护独立自主的重要。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的原则立场上,决不允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多次指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在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爱憎分明的立场

周恩来在各种场合、活动中,无论是在友好者面前,还是在挑衅面前,在猝不及防的诘难下,总是以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清晰的思路、敏捷的反映、准确的语言,自如的应对各种情况。对任何挑衅,都给以恰当回击。对财大气粗、霸气十足的美国政府以理抗争,从抗美援朝到尼克松访华,从关系紧张到关系缓和,一直是坚持原则,把独立自主放在首位。在对苏关系中,即使是在中苏友好时期也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自主立场,在苏联大搞大国沙文主义,搞老子党时,更是针锋相对,坚持独立自主,敢于面对面斗争。

求同存异的方针

如何同各国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各国间的差异,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课题。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正确的途径,从而形成了中国外交的另一特色。“求同存异”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主张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和平的积极态度和建设性立场。这一立场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发挥着巨大作用。

平等待人的胸怀

周恩来坚持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立场,这种在国际交往中平等待人的态度,受到国际舆论的普遍称赞。中国人民曾经饱受外来压迫的苦难,我们珍惜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也深深懂得应当尊重别人的独立和主权。这就是中国坚持平等待人的外交风格的深厚理论基础。

实事求是的精神

外交活动的严肃性,不仅要求我们要说话算数,而且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处理问题。周恩来是实事求是办外交的模范。一旦他发现违背我国外交政策的事情时,他一定立即采取措施坚决予以纠正或补救,必要时还亲自向对方表示歉意,或公开对我们的有关人员提出批评,力求挽回对外的不良影响,维护我国对外政策的严肃性。

广交朋友的态度

周恩来最善于打破各种隔阂,广泛结交朋友。他认为只有友好往来,才能增进友谊。他还把广泛结交朋友当做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把来访的各界外宾称为“送上门的老师”。

周恩来的外交风格就是中国的外交风格。国际舆论盛赞周恩来的高尚品质,同时指出,世界主要是通过周恩来的形象认识了中国。周恩来创造性的外交实践,就是中国外交学的一部辉煌巨著。

(许怀熔:《周恩来所树立的新中国外交风格》,《周恩来百周年纪念论文集》)

案例讨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简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3,谈谈周恩来的外交风格。 案例点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含着如下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外国政治家和学者一致地对周恩来的外交风格给予很高的评价。威尔逊这样写道:周恩来的风度、品格和气质形成的独特魅力对见过他的人产生了感染力和吸引力。他富于同情心,理解他人,善于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这一切结合起来,是使其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重要人物的基础。首先,周恩来在外交活动中体现了文明古国政治家的君子气质,如友好、正直、谦逊、耐心、优雅,体谅他人和讲求信用等,给各国政治家、外交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尼克松这样写道:周恩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不给人优柔寡断、出尔反尔的印象。他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通过他优雅的举止和挺立而又轻松的姿态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稳健。他忠实地保持着个人关系和政治上从不‘撕破脸皮’的中国老规矩。周的外表给人以待人热情、非常坦率、极其沉重而又十分真挚的印象。”基辛格还强调了周恩来对人的体贴与关怀。威尔逊称周恩来是“少有的正直的人”。海伦·斯诺认为,周恩来宽宏大度、教养良好、明智而坦率,所以在他任总理的活跃时期东西方关系解冻是毫不奇怪的。在另一方面,周恩来的风格还表现了他在革命生涯中锻炼出来的非凡的政治家素质,如敏锐、冷静、坚韧、惊人的记忆力和高超的谈判艺术。沃洛霍娃认为,这些特点使周恩来在外交活动中具有“神授般的能力”:说服能力、旺盛的精力、紧张时超人的自制力、从不同渠道搜集消息的卓越的心理能力、洞察力、令人信服、合情合理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使自己与社会准则协调的能力等等。尼克松和基辛格还用“冰冠下的火山”表达了对周恩来的敬重与折服。国外学者还多方面研究了周恩来的外交风格。沃洛霍娃总结了四条周恩来在外交实践中的风格特点:1、通过大众媒介和大量的“非正式渠道”创造舆论和心理传播条件;2、为谈判作精心细致的准备;3、利用过去的经验,力求求同存异;4、公报文字措词谨慎以有利于将来。 3、案例分析题 美国记者的感叹 案例呈现:

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战场,一位美国记者随一群国民党军队行军,使他惊异的是,这群国民党官兵每到一个村庄,都向农民宣称自己是共产党的军队,这位记者感到很奇怪,便向一位军官询问其缘由,这位军官悄悄地告诉他说,如果我们说自己是国民党的军队,他们(指农民)就不会给我们粮食吃,也不会给我们水喝,更不会让我们借宿。这位记者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于是,他在随后给美联社发的一则消息中说:共产党的军队将最终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因为他们得到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

——摘自汤庭芬:《邓小平理论普及读本》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144页

案例讨论:

(1)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理解和认识。

(2)结合本案例谈谈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案例点评:

这则故事揭示了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奥秘之一。它让我们明白要想在中国成就任何事业,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想象的。我过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农民的积极性起来了,也就是说我国人口的80%的人的积极性起来了。依靠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要培养、造就一代新兴农民。同时,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国家主人翁观念。 4、历史“周期率” 案例呈现:

在同黄炎培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问他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回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他说:“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听了黄炎培的这番见解后,毛泽东对他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调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认为:“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摘自金冲及:《毛泽东》(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 第719-720页

案例讨论:

(1)何为历史“周期率”?

(2)历史“周期率”对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有何借鉴和启迪意义? 案例点评:

1945年7月,褚辅成、黄炎培等六参政员访问延安,毛泽东多次同他们进行倾心交谈。本案例是毛泽东同黄炎培的一次谈话的部分内容。应该说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所有的政权几乎都经历了始兴终亡的“周期率”,黄炎培先生看到延安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感到很高兴,同时也提请中国共产党人注意始兴终亡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极为重视和正在探索的问题,毛泽东把实行民主,看作打破“周期率”的“新路”,正是抓住了人民政权同历史上任何一个剥削阶级政权的根本区别。一代伟人毛泽东走了,他所探索的始兴终亡“周期率”的历史课题并没有结束,跳出这“周期率”的探索过程是曲折的和长期的,打破始兴终亡“周期率”也是不能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曲折长期的过程。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由于权力因素的增加,新的条件下党同群众关系会出现若干新的情况。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说,它也将在实际生活的发展中发生变化,可能因为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而变得更好,可能相反,甚至造成历史的暂时倒退。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开辟的打破“周期率”的“民主新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pz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