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教案3北师大版

更新时间:2023-12-18 18: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课课题 第17 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型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2.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3.说说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4.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小组讨论,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代埃及的金字教 塔、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贵族剥削压迫人学 民的历史见证。 目 2.利用世界地图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标 地理环境。 3.通过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分析佛教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认识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残酷剥削和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金字塔高超的建筑技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2.分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认识到它们都是奴隶主奴役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都在人重 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印度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也是本课重点 点。 难 佛教是如何反对等级制度的,又为什么会广泛流传的。 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 新课时 1课时 步骤 课 前 准 备 1、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探究小组。 1、 第一探究小2、 发放预习学案。 3、 教师准备好本课课件。 组收集关于古埃及的内容,第二探究小组收集古巴1、使学生有的放矢,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看书、查资料等)做好比伦的相关内容,预习。 第三探究小组收集古印度的相关内容。 2、 完成预习学案。 2、本课容量大,制作课件可节省时间,既充实了内容,又便于有意拓展,打造高效课堂。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 “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教师展示秦兵马俑、大雁塔等陕西本土历史遗迹图片,“同学们,我们就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这块土地所孕育的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之前,我们已经感受了中华文明的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其他三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国度.” (二)、新课教学: 1、 教师在大屏幕展示<<亚非文明古国>>地图.请学生将四大文明古国及其发源河流以抢答的形式填在地图上。 2、请同学们思考:这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点? 3.教师情境创设:“如果大家有机会到埃及去旅游,你会去游览哪些景点?请第一探究小组的代表来给我们展示一下,不足之1、对教师所设的教学情景充满了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兴好奇。带着好奇,趣。导入新课。 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1、学生用2-3分钟时间快速阅读书本并巩固课前完成预习学案。 2、通过填充地图,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 3、古埃及的象征性建筑——金字1、预习学案的完成巩固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处,其他同学补充。“ 4、教师 “刚才同学们说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法老是古埃及最高统治者. 教师设疑:联系中国秦始皇陵,想一想:法老为什么要建造雄伟的金字塔?” 学生会答出为了保护陪葬品,死后获得永生等等,教师肯定学生的思考和推断,点播法老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隶主,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掌握各方面的国家大权;相对于埃及奴隶和平民的墓葬,法老建造如此宏伟的金字塔实质是专制权力的象征,是法老压迫统治奴隶的见证。。 教师强调:因为金字塔的雄伟壮观所以被尊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而且在历经4500多年之后依然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奇迹, 它充分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5、拓展延伸:法老作为统治者,哪来的人力物力财力完成这么好大的工程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大河流域优越的地理环境;2、统一的国家便于集中人力物力,为大型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可能。 二、《汉谟拉比法典》 (出示“空中花园”图片)引入古巴比伦内容. 塔(出示图片)同学结合搜集的资料介绍:修建、内部结构、神奇之3、通过课前搜集、组内整理、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语处、数字之谜等。 言表达能力以及4、小组探究、思考这一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一二段,搜集加工信息,探究问题的答案。 6、学生用3分钟左右时间观看<<古巴比伦简史>>合作精神。, 4、通过中外相关知识点的横向联系,设疑讨论,增强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5.通过阅读整理,培养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6、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可以印象深刻的记忆体会古6、对照学案,观看<<古巴比伦简史>>视频. 视频,二组同学从7.展示图像,给出相关信息,猜一猜他是谁?引出汉莫拉比。 视频中提炼并表达关键内容。 教师指出为了有效地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7.指导学生 阅读他的君主制定了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这是一部怎样的法典呢? 8.教师展示材料阅读,小组讨论,回答:你认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简述:这部法典是现存的第一部体系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对人类的贡献很课文P91,根据提示信息,小组讨论完成相关问题。 8.根据材料,分析概括。学生得出结论: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巴比伦概况。巩固了新知识。 7、根据讨论问题自主探究质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8.通过阅读、讨论,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同时,通过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了 “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教育。 9、通过课本剧表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10、通过联系现实,体会古印度社会等级分明、界限的森严。 大。除此之外,两河流域的文明影响深远, 希腊人从这里学到了数学、哲学,犹太人学到了神学,阿拉伯人学到了建筑学。但是在伊拉克战争之中,古老的文明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很多的博物馆在战争中遭到抢劫、文物流失。随之流失的是我们古老的文明和历史。 三、“种姓”的国度 说起人与人的社会地位的不公平,古巴比伦还不算厉害的,古印度的等级制度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印度吧! 9、课本剧表演,根据提示信息,完成“种姓”制度的相关内容。 教师简述:直到今天,在印度仍随处可 9、第三小组进行课本剧表演,其他小组从课本剧中获取有效信息。 10、介绍各阶层之间不能通婚….等等令人发指的歧视。 见种姓制度的影子,贱民被高种姓人歧视, 生活贫困。印度10亿人口中,贱民人数仍占1.6亿,其中2/3的人目不识丁,只有7%的人能喝到洁净的水。虽然印度政府在法律上废除种姓制度,但很难根除沉淀几千年的 11、创设情境,小思想,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10、拓展延伸:情境创设,假如胡夫和汉谟拉比结伴来到古代印度旅游,发现自己在种姓制度中属于 哪一级别?我们如果生活在古印度,属于哪个阶层? 11、小组讨论:作为种姓制度中占大多数的中下阶层,你对种姓制度怎么看,你会怎么维护自己的利益? “种姓制度”人为地制造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等级,会带来什么后果?引出佛教的产生。 教师指出:公元前6世纪,不仅劳动人民对等级制度不满,刹帝利阶层也对婆罗门阶层不满,佛教便在这种情况创立了。 12、学生阅读P92页第二段,归纳佛教兴起的时间、创始人、教义。 13、小组探究:“佛教PK婆罗门” 14、分析讨论:你认为佛教教义有哪些进步意义,有哪些局限性?针对这样的教义,如果你是古印度的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佛教? 教师强调,由于统治者们的认同,佛教发展很快,并且广为传播。我们中国的佛教就是在汉代从古印度传入的,对古代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并由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 组讨论。 13、小组探究 14、学生各抒己见,加强学生对佛 1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13,探究佛教与教的认识和理解。 婆罗门的区别。理解佛教对婆罗门的否定。 14、设探究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史论结合、客观公正、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设 计 (三)、小组总结: 学生总结畅谈本课所学所得(教师适当点拔)。 学生自由表述自通过学生自由表己的看法、感受。 述,活跃了课堂 气氛,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 四)、教师总结: 学生齐读歌谣,并歌谣记忆历史,枯燥变为有趣,阅读朗朗上口,记忆扎实牢固。 1、大屏幕显示本课小结的歌谣,学生齐读。 在短时间内理解 记忆 (五)、巩固练习: 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积极踊跃回通过练习强化与巩固新知,以抢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答题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设置选择题及材料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答问题。 教 学 反 思 鉴于本课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分析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参与到历史事件当中去的目的,并在活动中夯实了基础知识,解决了重难点。在情感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我采用材料分析和读图等教学方法,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此外,我在小组内部设置问题时,注重难易结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机会,增强了学生信心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 学 设 计 (三)、小组总结: 学生总结畅谈本课所学所得(教师适当点拔)。 学生自由表述自通过学生自由表己的看法、感受。 述,活跃了课堂 气氛,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 四)、教师总结: 学生齐读歌谣,并歌谣记忆历史,枯燥变为有趣,阅读朗朗上口,记忆扎实牢固。 1、大屏幕显示本课小结的歌谣,学生齐读。 在短时间内理解 记忆 (五)、巩固练习: 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积极踊跃回通过练习强化与巩固新知,以抢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答题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设置选择题及材料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答问题。 教 学 反 思 鉴于本课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分析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参与到历史事件当中去的目的,并在活动中夯实了基础知识,解决了重难点。在情感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我采用材料分析和读图等教学方法,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此外,我在小组内部设置问题时,注重难易结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机会,增强了学生信心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pt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