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2014中考说明中考实验题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11 21: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哈市2014年中考说明实验考查的内容

中考说明实验考查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约72个实验题目): 1、测量工具的使用(6个) 2、测量性实验(10个) 3、探究性实验(22个) 4、小实验(34个)

编写组成员: 主编:孙鹏飞

主审:张传来、韩林、朱薇珍、马丽红 编写人员:

英才:金迎东、于慧群、张展中、刘健、赵国慧、洪亮55中:王艳丽、丁洪峰、王彩华、冯振国 84中:常秀红、陈帅、刘志强、鞠文敏、历洋 100中:王金影、闫元、陶翠翠 25中:张艳玲、王莉葳 99中:金世宽、孙 伟

平房区初中物理学科

2014年3月

第 1 页

第一编 力学部分

一、测量性实验

1、会“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学生必做实验之一)。王莉葳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小车从一个侧面带有刻度尺的斜面上滑下,该刻度尺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小车由顶端滑过斜面的始、末位置如图所示通过的路程为 。图中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

答案:0-74cm;1mm;7.00cm;1cm/s

2、会使用弹簧测计测量力,(学生必做实验之二)。王莉葳

小红同学想测量一下她的头发能承受多大的拉力。

(1)她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前,发现指针指在0.1N的位置上,为了使测量准确,

他提出了以下调整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必须将指针拨到0刻度线,若不能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

B、仍可直接测出力,然后再减去0.1N

C、仍可直接测出力,因为实验时误差不可避免

D、必须换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中,有如下操作: A、轻轻来回拉动两次挂钩; B、把待测力加在挂钩上;

C、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弄清刻度上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D、调整弹簧测力计指针位置;

E、待指针稳定后读数.上述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

(3)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小红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 答案:(1)B;(2)ADCBE、(3)0-5N,1.2N

3、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学生必做实验之三)王莉葳

小达同学在超市买了一块巧克力,看见其包装上写着净含量55±2g,刚刚学过托盘天平测质量的他想用托盘天平测其质量。他把托盘天平放到了水平桌面上,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如图所示,接下来他的操作应该是 。测量时砝码和游码如图所示,这说明该巧克力的净含量是 。测量

第 2 页

后发现砝码有些上锈,这会使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偏大或偏小)。

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54.4g;偏小。

4、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生必做实验之七)刘志强

1.在研究物体的运动速度时,小东做了测量“气泡速度”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长80cm两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满水,内留一个小气泡。实验操作:倒转玻璃管,保持竖直,观察气泡在管内的运动。实验中,小东从某一位置A开始用停表开始计时,每隔4s在玻璃管上标出气泡的位置。记录数据填入表格中: 请结合你的实验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气泡运动速度的原理是: ;需要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2)请你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3)为了认识气泡运动速度的特点,请你帮助小东在直角坐标中绘出S-t的图像,并总结出气泡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规律 。

答案:(1)V=S/t 停表(秒表)

(2)1.50 40.00 或40.0

(3)如图 气泡运动的速度先加速后匀速

2.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m/s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 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答案:(1)运动;(2)0.08;(3)慢

第 3 页

3.小明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取了长约为70cm直径为1cm的玻璃管,在

-73

管内注入水后,上方留了一个体积为10m的气泡.(g取10N/kg)

(1)探究时,小明将玻璃管翻转180°后,如图甲所示,他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 .

(2)在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的(选填“运动”、“静止”). (3)在水中上升的气泡,速度越来越大,所受阻力也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气泡上升一段距离后的运动情况如表所示.请你在图乙的坐标中画出s-t图象. 从0点开始的距离s/cm 0 从0点开始的时间 t/s 0 10 20 30 40 1.25 2.50 3.75 5.00 (4)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判断气泡所做的是 (选填“匀速”、“变速”)运动,其速度为 m/s.

(5)气泡在上述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是 N.

(6)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气泡上升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 . 答案:(1)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的方便; (2)运动; (3)见下图;

(4)匀速; 0.08;

-3

(5)10;

(6)①气泡的大小;②选择不同大小气泡在同一竖直放置

玻璃管中运动,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气泡的大小的关系.

4.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m/s;

(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快/慢)一些较好;

第 4 页

(3)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

(4)数据分析: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 (正比/反

比)关系,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 (不变/变化)的。因此,气泡的运动可以看成是 运动;

(5)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说是静止的,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运动的,请说明运动的方向. 答案:(1)0.08 (2)慢

(4)正比;不变;匀速直线

(5)运动的;向下 (3)

5、会“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学生必做实验之八)王金影

6、会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知道实验原理、过程及方法(学生必做实验之九)。刘志强

1.每当看到电视中出现演员被倒塌的房屋砸中,小明都为演员捏一把汗。

现有以下器材:道具砖样品、一个量筒、一块体积为V铁的小铁块、一根细针、一段细线和足够的水。已知:道具砖不吸水,质地较软且密度小于水;水的密度为ρ水。为了测出道具砖的密度:

(1)应从以上器材中选择的器材是: 。

(2)实验步骤应为:

(3)请用所测出的物理量写出道具砖密度的表达式,ρ= 。 答案:(1)所选器材:量筒、细针、适量的水和待测道具砖样品。 (2)步骤:

第 5 页

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器材和步骤a、b、c、d进行了实验探究.请通过观察和比较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可利用步骤 和步骤 ,得出的结论是 . (2)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可利用步骤 和步骤 ,得出的结论是 (3)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可利用步骤 和步 ,得出的结论是 . (4)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 . 答案为:(1)a、c、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c、d、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a、b、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4)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为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小明和小红二位同学利用若干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

(重10牛)、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的木板(粗糙程度相同)进行实验。实验中,他们先后以平放、竖放的方式改变长方体与木板之间的接触面积,如图(a)、(b)所示;然后将几块长方体叠放在一起进行实验,如图(c)、(d)所示。实验过程中始终用同一弹簧测力计拉动长方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1)实验过程中要水平匀速拉动长方体,是为了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 的大小。这种测摩擦力的方法是 (选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

(2)请仔细观察图(a)、(b)、(c)、(d)中测力计示数的情况,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第 11 页

①分析比较图(a)与(b)中测力计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 (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分析比较图(a)与(c)与(d)中测力计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木板所受摩擦力 。 (3)上述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下列实验中用到此方法的是 (填序号) 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②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③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④测盐水的密度。

(4)在上述实验中若再给一块长玻璃板还可以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的关系。 答案:(1)摩擦力;间接 (2)① 无关 ②越大(3)① (4)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 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 ,这是利用了 。

(2)王永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除了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外,还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关。如果要用弹簧测力计、表面平整的木板、带钩的木块等器材,对此猜想进行探究,请你说出主要的实验步骤:

答案:(1)匀速直线 1.2N 二力平衡的原理 (2)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方向无关

设计实验:第一步: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木块在表面平整的木板上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即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1;第二步:用同样的弹簧测力计拉着同样的小木块在同一表面平整的木板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即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2; 分析比较:若F1=F2,则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方向无关 若F1≠F2,则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方向有关

2、会设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并了解该实验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王金影

1、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小邹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仔细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第 12 页

(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 来确定. (2)分析比较图乙和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 (3)分析比较图 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4)进一步综合分析图甲、乙、丙和丁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 (5)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答案为:(1)凹陷;

(2)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3)乙和丁;

(4)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5)控制变量法.

2、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和小华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小桌、海绵、砝码、木板)设计了图(a)、(b)两个实验,通过观察图(a)、(b)后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此后小华把小桌挪放到一块木板上,发现小桌对木板的压力效果不够明显,如图(c)所示。通过对图(a)、(c)的比较又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的结论。

请你根据已学过的压强知识分析: (1)小明和小华是根据 的现象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 (2)造成前后两个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 。 (3)设图(b)中小桌对海绵的压强是Pb,图(c)中小桌对木板的压强是Pc,则Pb Pc。 (4)比较图(b)和图(c)可知,根据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强的大小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第 13 页

答案:

(1)受力面(海绵和木板表面)的形变程度 (2)前后两次受力面的材料不同 (3)“=”

(4)必须在相同的物体表面(或相同的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3、涵涵的爸爸买了一双有按摩功能的拖鞋,涵涵发现与脚接触的鞋底表面有许多小凸起,感觉很好奇,他穿上这双拖鞋后感觉脚底有点疼,由此他猜想压力的

作用效果可能与 有关.为了验证他的猜想,涵涵找来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两个同样大小但疏密程度不同的钉板(质量不等),两个相同的海绵.请你帮他完成以下实验过程.

(1)由于钉板质量不同,所以聪明的涵涵把两个钉板的钉尖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把两个相同的海绵分别放在两个 上观察两个海绵的形变程度. (2)在实验中涵涵观察到,海绵形变较小,实验效果不明显,这时他发现桌上有几盒酸奶,于是他在两个 上分别放上质量 (填“相同”或“不同”)的酸奶,使实验效果变得明显了.

(3)实验中涵涵观察到,钉子较少时海绵的形变程度明显,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当 一定时,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答案:(1)钉板;(2)相同海绵;(3)压力;受力面积越小.

3、会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过程和研究方法。王金影

1、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

⑴如图甲,用手按压强计的橡皮模,U型管内水面出现高度差;将橡皮膜放入酒精中,U型管内水面也出现高度差,这说明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法; ⑵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型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通过 方法可以进行调节。 ①从U型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②拆除软管重新安装;③向U型管内加适量水;

⑶比较乙、丙实验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 有关;比较丙、丁实验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 有关。

第 14 页

答案:(1)液体内部有压强 等效(替代) (2)②(3)密度 深度

2、如图是用U型管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实验装置.

(l)实验中我们是通过观察比较 来比较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 (2)若要探究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应进行的操作是:保持压强计的探头在同种液体中的深度不变,改变 ; (3)若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

; (4)若实验中将探头放进不同密度液体中同一深度处,是为了探究 . 答案:(1)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2)压强计在液体中的不同方向. (3)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液体中不同深度. (4)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3、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部分同学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1: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猜想2:同一深度,方向不同,液体的压强可能不同; 猜想3: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1和猜想2,他们用压强计研究水内部的压强,得到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深度/cm 橡皮膜方向 1 5 2 5 3 5 4 5 6 7 8 15 下 9 15 侧 10 10 10 15 上 下 侧 上 下 侧 上 压强计液面高度差/cm 4.3 4.3 4.3 9.2 9.2 9.2 13.8 13.8 13.8 (1)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序号为 的实验数据;猜想2的结论是 (2)为了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写出实验步骤. 答案: (1)147(或258、369) (2)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用压强计测出盐水(或不是水的其他液体)分别在深度是5(10,15)厘米处压强计液面高度差并记录,比较得出结论。 4、会进行“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学生必做实验之十)。洪亮

第 15 页

答案:(1)开关变化后,电流不经过任何用电器,直接从正极流回负极;发生了短路; (2)两节干电池使用时应该串联起来;图中一节电池没接入电路;

(3)根据电路图连接的基本要求,连接过程中导线不能交叉;图中导线有交叉. 6、根据学过的安全常识连接下列电路 答案:

7、为家庭电路示意图,请根据安全用电原则将该电路连接完成.

故答案为:

8、如图是小明根据电路图连接的并联电路实物图,请在图中连接错接的导线上画“×”,用笔画线表示导线,只改接电路中一根导线,将电路连接正确.答案:

9、对于下列各图中的电路,与如图所示实物连接图完全

第 46 页

对应正确的电路是:( D )

A B C D.

10、如图所示,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由电路的连接方式可知下列正确的是( B ) A.S闭合、V1示数不为零 B.S闭合、V2示数不为零 C.V1测量的是L2两端的电压 D.V2测量的是L1两端的电压

11、在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三盏灯属于并联的电路图是( C )

A B C D

2、能通过实验“探究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金迎东

1.小红和小明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与各个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使用的电路图如图所示。他们选用了2只小灯泡,测得了A、B、C三点的电流记录在了表格中。完成第一次实验后,他们将2节干电池换位4节干电池进行实验,得到了第二组数据。请结合你学过的知识,针对这两位同学的探究过程回答下面问题

实验次数 A处的电流IA/A B处的电流IB/A C处的电流IC/A 1 2 0.10 0.22 0.12 0.22 0.22 0.44

(1) 由该实验过程,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你分析这两名同学实验方案的过程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1)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路之和

(2)a.使用了两只规格相同的小灯泡,得到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意义 应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

b.实验次数过少,得到的可参考数据过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换用不同规格小灯泡后进行

第 47 页

多次实验

c.通过改变串联电池个数调整电压,电路中的电流成倍数变化,可能损坏小灯泡。 可以在干路中串联滑动变阻器,逐渐调节电路中的电流。

2.某小组同学探究“并联电路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的关系”。

(1)甲同学进行探究实验的电路如图所示,请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2)乙同学选用的灯泡规格是“2.5V 0.3A”和一个“3.8V 0.3A”利用上面的电路图做了实验后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表一) A点的电流IA/A B点的电流IB/A C点的电流IC/A 0.26 0.22 0.22 0.18 第一次测量 0.48 第二次测量 0.40 分析表一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3)该小组同学选用了2个“2.5V 0.3A”的小灯泡,利用设计好的电路做实验的电流表数

据如下,请填入表格中。

(表二)

第 48 页

A点的电流 IA/A B点的电流IB/A C点的电流IC/A 0.26 0.26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0.52 在分析数据时,该小组同学得到如下结论: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都相等;②干路电流是支路电流n倍。(n为支路条数)。请评价该小组同学得到的结论

(1)电路如图

(2)结论:IC=IA+IB或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3)

0.56 0.28 0.28 不同意。小红的观点在特殊条件下(如并联电路中各支路小灯泡完全相同时)是成立的,但是根

据表一中的数据可知,B点电流不等于C点电流(或IB≠IC),而且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的关系也不是I干=nI支(或I干≠nI支),所以小红的观点不具备普遍性。

3、能通过实验“探究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金迎东

1.同学们在探究电路中的电压规律实验里,一位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1)①把两个标有“2.5V 0.3A”的小灯泡L1和L2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使灯泡发光(如图所示).

②分三次接人电压表,分别测量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并记入表一. (2)①把上述两个灯泡改接成并联后,接到另一电源上,使灯泡发光(如图所示). ②分三次接入电流表,分别测量A、B、C三点的电流并记入表二.

请你评估:

(1)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判断出,表一的测量结果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

第 49 页

(2)为了得到更科学的结论,他们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 (3)最后会得出结论: 。

(1)2.60V 根据两灯规格相同可知,在两灯串联时,电压应相差不大。若只有一个数据记录错误,不应该是2.45V或2.50V。同时根据串联电路两端电压等于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而UAC电压不符合该规律。 (2)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多次实验。 (3)串联电路两端电压等于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2. 小明同学对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他们的实验步骤如下 1)按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2)闭合开关,排除故障,用电压表测出L1两端的电压.

3)在测L2两端的电压时,小明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

UAB/V UBC/V UAC/V 4)测出AC间的电压,得出结论.

2.4 1.4 3.8 请针对它们的实验过程,回答下面问题

1)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____________.

2)小明用上面的方法能否测出L2两端的电压? ,为什么?. 3)方法改进后,测出AB、BC、AC间的电压记录在下面表格中,小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此实验在设计方案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改进方法 . (1)断开;

(2)不能;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

(3)只测量了一次;改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再测几次.

3.一位同学用灯泡L1和L2组成了串联电路,他连接的电路如图2所示. 1)闭合开关,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请你在实物图上只改动一根导线,使电压表能够测出L1两端电压。(要求:在需要改动的导线上画“3”,用笔将改动后的导线画出,导线不许交叉)

图2

(1)电压表在使用时要注意必须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本题中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故电压表的指针会反向偏转; 故答案为:电压表的指针会反向偏转.

(2)要使电压表能够测出L1两端的电压,必须使电压表与Ll并联;即将电压表的“+”接线柱与灯泡L1右接线柱相连.

第 50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pn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