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

更新时间:2023-11-23 19: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区 域 地 质 学 课 论 文

院系:地质与环境学院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班级:1202班 姓名:郑红岗 学号:1209030230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西 南 缘 构 造 演 化

郑红岗 西安科技大学 710600

摘要:研究区域构造现象复杂、特征各异,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的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在广泛搜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西南缘的研究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根据鄂尔多斯的形成过程,从中、晚元古代至新近纪,对鄂尔多斯的六个构造演化阶段进行分析,总结了六个演化阶段的特点和当时所处的构造环境。另外,由于受三叠纪晚印支运动若挤压的影响,鄂尔多斯西南部边缘部分晚三叠世翘起抬升并且遭受剥蚀,越向边缘,抬升幅度越大,地层缺失越多,而且与上覆侏罗系为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前言: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区的西部,地理位置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构造位置处于我国东部构造域和西部构造域的过渡带,东部与晋西挠曲带与吕梁古陆相接,西部逆冲构造带与六盘山、银川盆地相邻,北部以渭北隆起带与渭河地堑分隔,北部以乌兰格尔凸起带与河套地堑相接,南北长700千米,东西宽400千米,总面积250000平方千米。

根据盆地的地质演化历史及其中生物地质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划分为5个一级构造单元,即西缘南北向构造带、北部伊盟隆起、南部渭北隆起、东部晋西挠折带和中部伊陕斜坡。西南部位位于西缘南北向构造带和南部渭北隆起交汇部位,其构造发育、特征及演化明显受到西部祁连构造域和南部秦岭构造域的控制。

① 西缘南北向构造带:早古生代该带北段为贺兰裂谷、中段、南段为鄂尔多斯地台边缘凹陷,晚古生代为前缘凹陷,三叠纪中晚期及侏罗纪为分割明显的不连续的深凹陷带,直到早白垩世仍有局部地区继续凹陷。燕山运动中期,该区受到强烈的挤压和剪切,形成了构造带的基本面貌。断裂与局部构造发育排成带分布。

② 北部伊盟隆起:自古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相对隆起状态,各时代地层均向变薄或尖灭,隆起源顶部是东西走向的乌兰格尔凸起,新生代河套盆地断陷下沉,把阴山和伊盟隆起分开,形成现今伊盟隆起的构造面貌。

③ 南部渭北隆起:中晚元古界至早古生代为一向南倾斜的斜坡,至中石炭世东西两侧相对下沉,西侧沉积了羊虎沟组,东侧沉积了本溪组,至中生界形成了隆起,它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南部边缘,新生代渭河地区断陷下沉,渭北隆起翘起抬升,形成现今构造面貌。

④ 东部晋西挠折带:中晚元古代到古生代处于相对隆起状态,仅在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中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有较薄的沉积,各统厚度100——200米,中生代侏罗纪末抬升,与华北地台分离,成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东部边缘,燕山运动使吕梁山上升并向西推移,加上基地断裂的影响,形成南北走向的晋西挠折带。

⑤ 中部伊陕斜坡:晚元古代到早古生代早期为隆起区,没有接受沉积,仅在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沉积了厚度500——1000米的海相地层,吴起——定边——庆阳为古隆起区,沉积厚度250米,玩古生代以后接受陆相沉积,伊陕斜坡主

要形成于早白垩世,呈现向西倾斜的平缓单斜,平均坡度为10米|公里,倾角不到一度,该斜坡占据着盆地中部的广大范围,以发育鼻状构造为主。

一.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属于地台型沉积构造盆地。鄂尔多斯地台是原华北隆台的一部分,早古生代由于地幔上拱,拉开了秦岭祁连海槽,使得中国古路解体,分裂成塔里木地台与杨子 地台。华北地台在中生界侏罗纪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至白垩纪山西地区隆起,于是华北地台与鄂尔多斯地台分离,形成独立的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太古界与早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其上覆以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

鄂尔多斯盆地在多旋回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太古界至古元古代基底岩系之上,自中、新元古代以来在5个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相继发育

和形成了5种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即中、新元古代张裂型裂陷槽盆地,早古生代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三叠世至白垩纪扭动型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及新生代扭张型周缘断陷盆地。

二.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 ⑴ 基底形成阶段

太古代至早元古代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形成时期,期间经

历过迁西—阜平—五台及吕梁-午条4次主要构造运动,使基底岩系经受复杂的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变形作用,形成有麻粒岩相、

角闪岩相及绿片岩相组成的复杂变质岩系。

早太古代集宁群,以基性、中基性到中酸性火山岩及富铝粘

土岩为主,分布在内蒙古清水河至凉城一带,是原始硅铝壳逐步形成和加厚过程的产物,上太古界乌拉山群、界河口群、漱水群、太华群,主要由基性-超基性、中性火山岩及部分磁铁石英岩、大理岩组成,其下与太古界比较,各群超基性、基性喷出岩相对减少,中酸性火山岩增多,并有巨厚的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及硅铁质岩,这些特点指示,上太古界的构造特征以硅铝壳加厚固结及陆地面积增加为特点,经过太古代末的阜平运动,陆壳普遍褶皱上升,鄂尔多斯古陆核得以形成,整个太古代陆壳的形成特点是以塑性为主,其主体构造线方向呈东西向展布。

进入早元古代,古陆核经历了由塑性像刚性的转化,早期裂陷形式以剪切形式出现,在古陆核的南线和北线发育近东西走向,内部发育北东走向的没有明确边界的海槽,海槽内沉积有巨厚的火山-沉积岩堆积,同时伴随地幔上隆和地幔物质穿入,发育后期变质达到角闪岩相到绿片岩相的绿岩建造。

早元古代晚期,随着陆壳厚度和刚性的增加,在早期韧性断裂带基础上发生了脆性断裂,晚期冒地槽式的沉积,说明地壳仍有较高的活动性。

⑵ 大陆裂谷集中发育阶段

中元古代至晚元古代是大陆裂谷集中发育阶段,吕梁-午条运动之后,鄂尔多斯地区的构造发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特点是,

古陆内部及其边缘再次大规模裂陷解体,非造山岩浆活动和似盖层性质的稳定型沉积建造形成。

古陆内部的坳陷槽主要有贺兰裂陷槽与临县-摧县裂陷槽,它们分别以近南北和近北东垂直古陆的西南和南线插入古陆内部,并且具有向北和被动方向收敛、向南和南西方向敞开的楔形轮廓,如果把它们与北祁连裂陷槽和北秦岭北带裂陷槽相联系,则反映出三向裂谷系的存在。

古陆的南北部边缘,分别发育北秦岭北带裂陷槽和白云鄂博-渣尔泰裂陷槽,在中晚元古代,是陆内裂陷槽发育期,这些陆内裂陷槽,一般经历了初始裂开、主体断陷和后期撤陷3个发育阶段,相应建造类型有陆相火山岩。

在早奥陶世,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了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较低的水下隆起。

⑶克拉通坳陷与边缘沉降阶段

早古生代,鄂尔多斯地区表现为稳定的整体升降运动,在陆块内部形成典型的克拉通坳陷,在其北、西、南边缘形成了3种不同类型的边缘坳陷带。

①南部边缘凹陷

南部边缘凹陷是克拉通边缘濒临北秦岭的沉降带,凹陷内下古生界厚度从陆缘向秦岭海域方向南1000米逐步增厚至5000米,形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pc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