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四年级语文上册设计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3-10-02 11: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单元

【单元导读】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我们可以从搜集有关世界遗产的资料、故事、图片、传说入手,再逐一联系课文具体学习,最后化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行动。

17 长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积累“盘旋、屯兵、堡垒、崇山峻岭”等词语。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朗读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等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并尝试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长城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揭示课题。 3.结合课题质疑。

(预设:长城的构造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找出已弄懂的知识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内交流读书的收获或体会。 (三)学情检测 1.初步感知

(1)读准多音字,积累字词。

???jiān(中间)?yīnɡ(应该)间? 应? ?jià?n(黑白相间)nɡ(随机应变)??yì

(2)仔细看图,说说你从课本中的两幅图上分别看到什么?

明确:长城的远景图 长城的近观图。

(3)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的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长城的远景图对应的是第1自然段,长城的近景图对应的是第2自然段,第3、4自然段写作者展开的联想及对长城的赞美。

2.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了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描写长城远看的样子使用了比喻、数字说明,突出了长城的长。 (2)作者把长城比喻成长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列出具体数字使表达更准确,让人信服。 (3)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明确: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 (4)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

①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看到了什么? 明确: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②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明确:古时候没有机械可操作,全靠人力。 ③思考: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教师引导: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们的外貌穿着,他们的神情动作??

④假如此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老师引导:围绕建筑工具、巧妙设计,工程难度展开,表达对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

美。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质疑探究,复习巩固。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长城的气魄与雄伟,接下来我们继续品赏全文。

(二)质疑探究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长城曲折回环、气势雄伟的特点。 2.课文第一自然段对长城的介绍先从什么角度入手,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先概括地介绍,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这句话点明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指出长城建筑材料是什么?

明确:高大坚固的特点,条石和城砖是长城的建筑材料。 4.“城墙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句描述有何特点? 明确: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对比,使读者的认识更清楚、明白。

5.“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句话连用几个动词,有何妙处?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教师总结:“站、踏、扶”三个动词连用,点明作者身临其境,“很自然地想起”表明作者被长城的气魄震撼,内容由长城自然地过渡到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6.“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中连用的两个“没有”有何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连用两个“没有”点明修筑之艰难,“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长城的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7.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明确: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而且一块条石就有“两三千斤重”,只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怎能不流血流汗?而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8.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明确:从规模上看长城非常宏大——万里之长,八米多高,六米多厚,设置巧妙;从工程上看非常艰巨——全靠人力把那么多那么重的巨石、方砖运上陡峭的山岭,并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从时间上看两千多年前完成如此宏伟、如此艰巨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三)课堂练习

按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远看 气魄雄伟????长城?近观 设计巧妙?奇迹

??置身其间 血汗 智慧??

《长城》一课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高大雄伟,还要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勤劳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奇迹这条主线,结合部分学生攀登长城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远看长城,探寻奇迹,近看长城,探讨奇迹,置身长城,提问奇迹,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兴趣盎然。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 第一,长城“长”、“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第二,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习题3 (1)“站”“踏”“扶”这三个动词说明作者身临其境,浏览长城;“自然地”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情不自禁地涌起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才”表示长城的建成非常不易,这两个词,使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跃然纸上。

1.多音字。

??n(旋转)?xuá?dān(简单)旋? 单? ?xuà?n(旋风)n(姓单)??shà

?(高大)?dà大? ?dài(大夫)?

2.近义词。

坚固——牢固 呼应——照应 陡峭——陡峻 雄伟——宏伟 修筑——修建 凝结——凝聚 3.反义词。

高大——矮小 陡峭——平坦 伟大——平凡 蜿蜒——笔直 坚固——柔软 凝结——溶解 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 第二段(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作者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四段(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5.课文中心

本文通过介绍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18

颐和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宫殿、金碧辉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把握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加强对“世界遗产”的认识与了解。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颐和园吗?它在首都北京,那是一座闻名于世、美丽的园林。凡是去过北京的人,很少有不去游览颐和园的。颐和园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是我国园林的典范,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于1764年建成,到现在已有240多年,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今天我们就循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游览这美丽的颐和园。

(二)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已明白的知识和还不懂的方面。 3.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检测 1.初步感知

(1)学习生字,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等生字的读音。

(2)解释“横槛、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远眺、画廊、葱郁”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如何分段,其依据是什么? (4)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2.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颐和园首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明确: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大、景色优美。

(2)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长廊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明确:第1句,长,列数据,分层次。

(3)长廊有什么特点?从哪儿体会到它的长? 明确:又长又美。

(4)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思考: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 ①长廊的颜色美;②长廊的画美;③长廊周围的风景美;④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第二

课时

一、课时目标 继续导学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欣赏了有名的长廊。这节课,我们接着游览颐和园。

(二)认知贯通

1.走完了长廊,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其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

(1)“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昆明湖的静、绿。

(3)“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远眺”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明确:往远处看,看得不太清楚。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准确。

3.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石桥、倒垂的柳树、湖心岛、十七孔桥。 4.画出描写十七孔桥样子的句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p5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