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

更新时间:2024-04-27 09: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

岑大利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一共有三讲,今天讲第一讲。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还说:“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论述的正确性。今天,我们各个领域的改革正在继续,并且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我们只有加大改革的力度,排除各种阻力,才能使改革顺利地进行。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回顾和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它的成败得失,将会有益于我们对今天改革的理解和把握,汲取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推进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改革事业,顺利地向前发展。

什么叫改革呢?古人把改革称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旧政”,或者叫做“变法乱常”。古书上是这样来解释改革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

改革往往会引发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及

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时化解这些新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就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实现长治久安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这也是古人所说的要善于以“小变”来求得“大变”。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都证明,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我们只有找到这三者结合的结合点,稳妥地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体上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来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不胜枚举的改革和变法,但影响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研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改革,它的发生条件以及策略和方法是否运用得当是很有价值的,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的无价之宝。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改革。一是变革型改革,二是修正型改革,三是盲动型改革。我们就分三讲,对三种类型的改革做一些粗略的考察和分析。

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变革型改革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种类型的改革,即变革型改革。所谓变革型改革,它是指在社会形态转变时期,为了用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而进行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变革型改革即是革命。我们将这一类改革按照它的时间和性质分成三种情况。

(一)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改革 第一种情况,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改革。春秋时代,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由于牛耕和铁器的发展,逐步地推广,荒地开垦日益增多,私田急剧地增加,建立在集体劳动之上的井田制的弊端就日益地显现出来,出现了公田不治,公田没有人去耕种这样一种现象。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田里不鬻”,即原来规定的田地不可以买卖的格局就被打破了。当时奴隶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就层出不穷。上至天子,下至大夫,还有大大小小的奴隶主都在竞相的购买土地。

与此相适应的是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转化为封建的地主,获得小块土地私有权的奴隶和平民也转化为个体的农民,由此封建依附关系和租佃关系就产生并发展起来了,而奴隶制的生产

3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关系就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地尖锐。

当时针对腐朽的奴隶制这样一种关系,而且针对奴隶主残暴统治的奴隶起义和平民暴动是此起彼伏,还有工匠斗争和国人暴动越来越高涨,再有的是“私家”(指当时的大夫)对于“公室”(诸侯国君)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再有是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比较有名的是田氏代齐,还有三家分晋这些都相继出现。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各国国君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宗族灭亡、社稷瓦解的这样的厄运,因而他们都纷纷地变法图强,进行了政治与经济各方面的改革。

著名的改革有这样几个,如由齐国的“管仲改革”、郑国的“子产改革”,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乐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相继经过了60、70年的时间。在这些变法当中最有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我们今天来看各国变法的性质是由于旧奴隶制度所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集结所以造成了各国的变法,所以在各国的变法中封建化就逐渐地实现,所以我们可以给

4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它定性为“它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各国变法的结果就使奴隶主贵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上被废除,由奴隶制引发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就逐渐地得到了化解,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社会和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中国历史由此迈入了蓬勃发展的封建时代。

下面,我们就以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例,来介绍一下改革的内容和措施。春秋时期,秦穆公当政时期的秦国曾经是一个西方的大国,但在秦穆公以后,由于几代当政者不求进取,所以使得秦国国势日下,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已经衰落得各国都看不起秦国,不与它会盟这样一个地步。到了战国中期以后,秦献公继位,奋起图强,着手进行改革,来挽救秦国衰退的趋势。秦献公的改革就使得秦国的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有所恢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来富强秦国。

秦献公死了以后,当时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秦孝公虽然年轻,但他雄心勃勃,他有志于来统一天下,成就霸业。

他在上台以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书》上记载它是“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用此来笼络人心,安定内政。同时他还下令求贤,他明确地宣布说:宾客群臣,有才华的人如果能提出奇计,使秦国富强的话,我

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将要给他很高的官职与他来分享这个国土。所以,这就提出了很优惠的条件来争取各国的贤才到秦国来,商鞅正是看了秦国招贤的命令以后就来到了秦国。

商鞅他原来名字叫公孙鞅,是魏国陈,原来叫魏鞅,后来他因为带兵打败了魏军,受秦王的封邑,封在了商这个地方,一共有15个亿,所以人们就称他为商鞅。他从小就喜欢“刑名之学”,抱负宏大,向往着李悝、吴起的改革事业。

商鞅进入秦国以后就晋见了秦孝公,主张霸道,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提出了秦孝公的赏识,双方一拍即合,最终就确定了变法的根本大计。

秦孝公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来主持变法,这个变法一共进行了20多年的时间,其中集中变法有两次,一次是在公元前359年,一次是在公元前350年。下面我们就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次变法的内容。

第一次变法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点:一个,奖励耕织,发展生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所以他下令:“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如果你努力地耕织,努力搞农业生产,导致你的粮食增产,你家庭富裕了,可以免除你的徭役,如果你从事商业,而导致你懒惰,结果贫穷的话,官府就要收你为奴,连

6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通你的妻子、儿女都沦为奴隶,所以这样一项政策就是鼓励农民去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商鞅还把奖励、开垦荒地作为重点,制定了几十条措施来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同时他还发布了不少抑商的政策,如提高商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商人要向政府登记他所拥有的各种奴隶的数量和名字,以便官府用来摊派徭役,国家还垄断了盐铁和粮食的购销,这些政策都是抑商的政策,这个政策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再往后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坚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国家的政策,这个政策对封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增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力量,巩固了政权的根基。

第一次变法的第二个内容是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限制旧贵族的特权。商鞅他颁布了分为二十等的军功爵制,确定了这样一个制度,立功受奖,怎么受奖?具体到斩获敌人的一个首级的话,就赏爵位一级,另外还赐给土地和宅院。军功越大,爵位和田产就越多,同时他又明令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你没有战功、军功的话,你就要被从宗室贵族的簿籍当中除名,除了名以后,你就不能再继续享受爵禄和特权,这样一个政策就打击了旧贵族的腐朽势力,为中小地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结果就收到了这样一个效果,有军功的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如果没有军

7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功的,即使你是宗室贵族的话,你家里可能还有财富,但你不可以铺张,不可以炫耀,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这是第二个内容。

下面,变法的第三个内容,颁布了法律,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商鞅认为,国家要用法制才能够治理好,所以他就在秦国颁行李悝的《法经》,并且实行轻罪重刑的政策,他的目的是要以刑去刑(我用刑法来去掉刑法),我虽然有刑法,但因为老百姓都不去违反刑法,所以刑法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商鞅他还进一步整顿编制了户籍,他把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这样编完以后就可以使一伍一什互相监督,如果有人犯罪,就必须进行告发。如果你不告发的话,查出来以后,那十家都会受到牵连,所以这个是什伍连坐法,这个政策就使得农民被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政权的手中,就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新法的顺利推行,这是商鞅变法当中第一次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

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改革田制,废井田,开阡陌。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他把田制以240步为一亩,实行一户给100亩土地这样的授田制度,同时,还规定:国家分配给你的土地可以终身使用,这样就从制度上解决了秦国当时地多人少的矛盾,保障了土地和劳动力稳定地结合,和土地私有的

8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合法化,提高了土地和劳动力利用的效率,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商鞅的这项措施是对所有制实行的根本变革,也是秦国得以富强的根本保证。

第二个内容,改革税制,均平赋税。为了改变各地农民赋税负担不太合理的状况,商鞅决定“訾粟而税”,按粮食产量来核算田税,以粟来交纳,这项措施效果是很显著的,它就达到了上一而民平,上面统一了,老百姓所承担的赋税相对地均平了,这样的效果就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赋税收入的增加。

第三个内容,统一度量衡。商鞅命令人制造了标注的度量衡器,命令全国都以此为标准。现在上海博物馆里面展示的就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大良造”的是什么呢?是商鞅督造的铜方升,一升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全国统一的,以它唯一的标注。除了升以外,还有丈、尺、权、衡,这些都全国统一。由这些出土文物,当时统一度量衡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有利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往,维护了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第四项内容也很重要,废除了分封制,普遍推行了县制。县作为一种行政机构,早在春秋初期,各国当中就有实行县制的,商鞅在废除了井田制的同时也废除了分封制,就在全国设立了31个县,当然有的史书记载是

9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40余个县,这还是有争议的。每个县的长官都是由朝廷统一任命的县长、县令,县以下有若干个乡,在此之前,秦国是自然村落,没有统一的国家的一个行政区划,划分县以后,这就属于秦国的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它就确定下行政的体制了。这样就有对于以后秦国所进行的统一战争、统一的调配军力和物资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第四项内容。

第五,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变法的顺利进行,图谋日后向东的拓展,商鞅建议秦孝公把国都从岳阳(今陕西临潼的东北),岳阳这个地方旧贵族的势力比较强,所以,为了避开强大的守旧势力,商鞅就劝秦孝公把国都迁到了咸阳,并在那儿修建了宫殿。咸阳那个地方处在秦国的中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水陆交通很便利,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利于秦国未来的发展,所以迁国都的决定是商鞅极具战略眼光的,对他日后统一六国也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六个内容,革除落后的习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商鞅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时居住,一户如果有两个以上成年儿子不分开居住的话,结果加倍地征收户口税,这是他定的规定,这样一来,就使得过去同财共居的大家庭就开始逐渐地瓦解,出现了千百万个一夫一妻制的小农家庭。这个做法就为的是增值人口,还有便于增发

10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徭役和户口税,所以它是适应了当时秦国的农业发展的水平,对于巩固小农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我们讲的是商鞅变法的这两次变法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家可以看出来,它是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对于奴隶制进行了一次扫荡,促进了封建制的发展。秦国经过这20多年的改革就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由原来的落后转变为富强。由此史书上记载,秦国的国内是“乡邑大治”,“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秦民大悦”。意思是说,在乡村里都很安定,秩序很好,盗贼很少,家家老百姓都很富裕,秦国的老百姓都非常高兴,秦国是国富而兵强,这样一次改革,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日后统一六国的基础。

后来战国末年的时候,李斯也这样评价商鞅变法,他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一段话就充分说明了秦朝经过变法以后,他富强了。而且后来进行了统一战争,也扩大了疆域。

秦国富强了,但商鞅本人在变法当中,他得罪了旧贵族势力,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如太子曾经犯了法,但对太子不能用刑,商鞅就对他的师傅公子虔用的劓刑(割鼻子),遭到了他们的记恨。龚子谦死了以后,太子即位,秦惠公,公子虔就诬告商鞅要谋反,秦惠公就发

1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兵逮捕商鞅,商鞅回到他的封地起兵抵抗,兵败以后就被除以车裂(五马分尸)的刑法,全家被族灭,商鞅最后是以这样一个悲惨的下场来结局的。但商鞅死了以后,秦法未败,秦惠公还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为秦朝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种情况。 (二)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向奴隶制过渡或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改革

下面讲第二种情况,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他在向奴隶制过渡或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改革,这里面改革有这样几个重大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吐蕃的松赞干布改革,契丹的耶律阿保机改革,女真的完颜阿骨打改革,金世宗改革,元世祖改革,后金的努尔哈赤改革等。其中,最有名、最典型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自幼“雅好读书”,喜欢读书,手不释卷,他对儒家的经典、史传百家、庄老释义这些书都非常注意研习,他还经常说:“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作为君主的话,最重要的是要均平,使老百姓能够享受物质、精神方面的均平待遇,如果你不能够公正地、平均地来驾驭百姓的话,就不会有使国家安定。正是北魏孝文帝这种文化素养和政治经验的学习,

1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使得他就成为一个头脑很清楚的,而且大有作为的改革家。

孝文帝是5岁的时候即位,因为当时他年幼,所以他的祖母冯太后辅政,所以孝文帝改革的初期阶段是由冯太后来主持的,到了490年,冯太后死了以后,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点。

第一点,他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均田令是在太和9年下达的,它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的发展,并且通过给那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这样使他们转化为由依附于大地主而转化为国家的编户。具体的措施是这样的:

说男子年龄到15岁以上的可以受露田40亩,倍田(已被休耕的田地)有40亩,露田在本人死了以后或年满60岁以后就归还给官府,除了露田以外,还要在南方适于种桑树的地区受给桑田20亩,在北方适于种麻的地区给麻田10亩,而且规定在3年之内必须种上桑树50株,枣树5株,榆树3株,桑田可以世袭,这是很具体的规定。

妇人受露田和倍田都减半,如果是奴婢的话,受田的方法和农民相同,但他在露田上所获得的收入全部归奴隶主所有,而且奴隶在被出卖以后还要把田还给国家。

13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因为当时鲜卑族还是属于奴隶制末期,正在向封建制过渡,通过这样的受田的具体的制度就使得它产生了很多农民(自耕农),当然还有一部分奴隶还存在。

再有是地区官员在任职以后,他也要接受公田,他也可以得到土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如果官员调职或免官的话就将土地移交给下一任,不许私自出卖。

还有一条,在地广人稀的宽乡,居民可以不受限制地开垦土地,但不得随意迁徙,在地少人多的狭乡,居民可以迁移到宽乡去垦荒,但需要交纳赋税,这是均田制的主要内容。赋税方面,下面我们会讲到新的租调制。均田制,我们来概括一下,它基本上是一种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需要,使得很多奴隶得到了土地,农民队伍扩大了,促使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也增加了国家的编户和赋税收入。

第二项,实行“三长制”。“三长制”是李充建议的,是一种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形式,它是五家为一邻,设有邻长,五邻为一里,有里长,五里为一党,有党长,即现在最基层的组织。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维持社会秩序。“三长制”的推行就使得国家直接控制的农户大量增加,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租调制,我刚才提到了,它是一种国家对农民征收

14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赋税,比较轻,按他的规定是一夫一妻每年交纳粟两袋,帛一匹,如果是15岁以上还没有结婚的男女4人或从事生产的奴婢8人、耕牛20头,也是按一夫一妻所交纳的租调来交纳。这个新的租用调制,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他那个租调不到一半,他所交纳的数量是改革前的一半,所以农民就很高兴,接受比较轻的租赋。

这三项制度,均田、“三长制”、租调制,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是土地制度,一个是户籍制度,一个是赋税制度,这三项制度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就为孝文帝的改革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三,魏孝文帝整顿了吏治。在北魏的前期,地方的行政区划分为州、郡、县三级制,它的长官分别为次长,州为刺史,郡为太守,县为令长。但吏治很混乱,地方官不管他政绩的好坏,任期都是三年,没有俸禄制度,地方官到任以后就随意地搜刮人民,这次改革就规定了地方官的任期要按政绩的好坏来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了俸禄制度,这个俸禄统一由国家来筹集,按品第的高低来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又制定了惩罚贪污的办法,非常严厉。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这是整顿吏治这方面的一些改革。

再有,因为它是鲜卑族,它要和汉族融合在一起,

1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所以他在门第种族方面,他实行了量才录用,不分种族的用人政策,广泛地吸收汉族地主来参政,扩大统治基础。

第四,迁都洛阳。经过一番斗争以后,克服了重重的阻挠,有些贵族反对迁都,北魏孝文帝经过一番斗争以后就在太和18年就向天下宣布:要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到中原腹地洛阳,目的是为了移风易俗。在洛阳这个地方来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消除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他自己也以此来取得华夏的正统地位。

第五项改革措施,全面推行汉化政策。迁都洛阳以后,他又进行了革除鲜卑的旧习,全盘汉化的一些措施,这里面有这样几项:

革衣服之制,禁止穿鲜卑的服装,一律改穿汉族的服装。“断北语”,首先从官吏做起,在朝廷上不能说鲜卑语,只能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话就要被降爵罢官。第三,变籍贯。迁都洛阳以后,如果鲜卑人去世了,死后只能葬在洛阳,不能还葬北方。第四项,改姓氏,把鲜卑复姓都改为汉族的单姓,如拓拔这个姓就改为元姓,这样一种改了118个鲜卑姓为汉姓。第五项措施,提倡鲜卑贵族按门第和汉人的望族来通婚。孝文帝自己就娶汉族大姓,卢姓、崔姓、政姓、王姓、李姓的女子充纳

16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后宫,其他的鲜卑贵族也可以按照同等的门第来和汉族通婚。第六项,建立了门阀制度。按照政治地位规定了门第等级。第七项,废除了鲜卑旧的政治制度,凡是管制、法律、礼仪、典章制度等全面实行汉族的制度。

以上这些改革涉及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是一次全面的改革。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样就使得以鲜卑民为主的北方各少数民族就走上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被他们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样一条道路,向先进的中原文明靠拢,由此也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转化。以上我们所讲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是当时的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两次重要的改革。

(三)从封建社会末期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改革 下面我们讲第三种情况,从封建社会末期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的改革,它的代表是戊戌变法。19世纪末叶的中国,在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遭到了失败,甲午战争失败了,中国失败了,在失败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刮风中国的狂潮,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情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民爱国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当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就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是当时国人为了救国而做出的一种选择。

17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康有为,他字广厦,号长素、更生,他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接受了封建传统的教育,博通经史,青年的时候接触到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他在上海、香港等地看到了当时一些高楼大厦,还有一些管理制度,道路非常干净,所以他羡慕,大开眼界,然后当时他还购买了一些西方的书籍,所以他对西方资本主义当时的发展有些一些了解,就产生了要改变落后中国,要实行变法这样一些思想。

在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以后,举国哗然,群情激愤,当时康有为就邀集了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个各省来的举人,联合向清廷上书,这个上书是由康有为起草的,提出了一些维新的主张,这是当时著名的“公车上书”。此后,维新运动就开始了。

在康有为不断的努力之下,在1898年6月11号,光绪帝就接受了建议,颁布了变法的国诏,正式宣布变法。变法是从6月11号开始到9月21号失败为止,一共是103天,历史上称为百日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这样几项:

第一个,在政治方面是准许市民上书言事,各部院衙门要删改旧则例,另外制定新的则例,裁撤詹事府和光禄寺这样的闲散衙门;选派王公宗室游历各国;准许旗人自谋生计。这是政治方面的,对于当时康有为上书

18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当中提出的定宪法,设议院这些内容都没有涉及。

在经济方面有这样几项: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商务局,还有振兴农业,可以实行中西各法结合,另外开农会、办农报、购置农业机器、兴办新式农场,还有京师和各通商口岸设立邮政局,京师还设矿务铁路总局,负责修铁路,开矿藏。还有在经济上要改革国家的财政,编制预算;奖励士民发明创造,准予专利之权;在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开设口岸,以便有利于商务流通,这是在经济方面。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在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在军事方面,变法的内容有,裁减绿营兵、裁汰冗兵;再有,军队一律改练洋操;添设海军,筹造兵轮;在全国整编营伍,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在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文,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在考试当中要对当时的形势进行议论。设立学校,开盘京师大学堂,这是北大的前身,还有允许自由创办学会和报馆,设立译书局来翻译外国的新书。这些在文教方面的改革就使得学校在课程当中增加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接触一些当时比较先进的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知识,还有,争得了一些出版和结社的民主权利,扩大了知识分子的眼界。

所以,这些措施当时是对旧制度、旧观念和封建守

19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旧势力的一个猛烈冲击。因此,维新变法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的强烈的反对和抵制下。在9月21号,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宣布她重新训政,并且下令逮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些维新份子,由此维新变法运动就最终失败。这个过程咱们就不详细说了。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大概是有这样几点:第一点,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任何一场改革都是利益的再分配,有人从中得利,也必然有的人的利益受损害,而受损害的一方必然会拼死地反对改革。

第二点,保守势力的干扰。人民头脑当中已经流行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他是根深蒂固的,那他对于新的思想是有很大抵制能力的;

第三点原因,改革时机的不成熟和维新派本身的不成熟。当时戊戌变法不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很强大的程度,自然要求进行政治改革的时候的产物,它没有一定数量的资产阶级在背后支持他,所以他缺乏这方面的阶级基础,也没有改革的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他只是民族危机的产物,维新派在亡国灭种的形势的压力下,在这种民族危机面前,他仓促上阵,上演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光绪帝和康有为是在仓促上阵,不得不充当改革的领袖的这样一个角色的情况下来进行改

20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革的,所以可以说他们不但时机不成熟,而且他们本人也不成熟,所以这样一种不成熟的时机和不成熟的领导人领导的运动,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是值得给予肯定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运动。它的意义有三点:第一点,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康有为在民族危机面前敢于举起变法的大旗,救亡图存,使这场运动自始至终就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这是留给我们的对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点,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中国政府制度改革的第一次尝试,戊戌变法的目标是要改变旧的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把中国由一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改变为民主制度的国家,中国的近代化,政治制度近代化由此就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标志了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治的时代。

第三个意义,它是一场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启蒙运动,维新派通过舆论宣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顽固的守旧思想,介绍了西方的阶级先进的近代化和民主政治等学说,开启了人们的思想,教育了包括毛泽东和鲁迅在内的一代人。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改革的第一种类型,变革型的改革,重点讲了三次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

2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戊戌变法),这三次改革都是在社会形态转变时期用一种社会制度来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而进行了改革,因此它都伴有激烈的权力斗争和阶级斗争,改革者甚至付出了流血的代价,“戊戌六君子”都牺牲。但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它都促进了社会制度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民族的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改革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有以下这几点:第一,改革一定要顺应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和发展,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和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推进改革,不可以贪大求快,急功近利。

第二点,要做好改革的舆论宣传和社会动员工作,培育改革的力量,尽量多地争取支持者,特别是广大人民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点,对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人群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做出妥善的安排,以尽量减少打击面,减少改革的阻力。

今天我们的第一讲就讲到此,谢谢大家!

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的第二讲。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前面我们讲了第一种类型。 二、修正型改革

下面我们讲第二种类型是修正型的改革。所谓修正

2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型的改革,它就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主要是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形态内部,统治阶级他为了调整、修补、完善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而进行的改革。所以我们叫它为修正型的改革,它只不过是对封建制度进行一些修补、完善。这种改革,它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发生在每一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

第一种情况,是发生在每一次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比如秦始皇的改革,西汉高祖、文帝、景帝的改革,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三国曹操、诸葛亮的改革,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改革,隋文帝杨坚的改革,唐太宗李世民的改革,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宋太祖赵匡胤的改革,明太祖朱元璋的改革,清初顺治、康熙、雍正的改革等等。这些改革,都发生在每一个王朝建立的初期。这种改革,它的出现往往是在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之后。大多数它是在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开国皇帝建立起新的王朝,他迫于农民造反的压力,为了避免像前朝一样覆亡的命运,所以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也就是从不断改革旧的前一个王朝它的政治、经济制度来入手,改变它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那一部分内容,把它改为就是能够顺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的这样一些新的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克服危机。这些改革可以说大多

23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数都取得了成功,它对于稳固新建立的政权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盛世,有名的盛世,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等等。这些盛世的出现,它都和统治阶级的改革是分不开的。今年我们主要讲两次改革。一次是西汉初年的高祖刘邦君臣的改革;一次是唐朝初年的唐太宗君臣的改革。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次改革,就是西汉初年刘邦君臣的改革。 在刘邦建立汉王朝以后,他所面临的形势是这样的。就是在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和连年的战争,就是农民战争。在这以后刚刚建立起来的汉朝政权,它所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也就是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极度的凋敝,民众大量逃亡,人口减少,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据史书记载,说是“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饯,马一匹则百金。”就是形容当时经济的凋敝,连皇帝都不能找到拉车的马、四匹马;而将相因为马贵,就只能乘坐牛车;老百姓家里都没有藏的粮食。物价很高,一石米要万钱,一匹马要百金。这是史书上写的,形容当时社会衰败的情况。

24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总结秦王朝的经验教训,尽快的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和巩固新建立的汉朝政权,就摆在了汉高祖刘邦君臣的面前。汉高祖刘邦为了找到巩固新政权的方法,他就经常和大臣们一起讨论如何来防止秦朝灭亡的这样的事情发生。

他手下有一个大臣叫陆贾,陆贾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新语》。在这本书里他就谈到,就是有这样一段话,他说“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意思是说,秦国他的统治者并不是不想治理好国家,而它所灭亡是因为他的举措太多、刑罚太重。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提出来的相反的治理国家的办法就是“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就是劝刘邦实行“无为而治”的方法。

“无为而治”这个思想本来是道家的老子他们提出来的,是用在自然界的,顺其自然这样一个思想,用在治理国家方面,它有它一些积极的意义,就是陆贾在这里提到的,治理百姓也应该用“无为而治”的方法。

曹参他也曾经提出这样的建议,他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也就是说,这个统治者治理百姓你要清静,可贵的是清静,由百姓可以自己来治理自己。这样他本身治理自己就可以很安定了。所以这里就是这些臣子都纷纷向刘邦提出“无为而治”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就是

2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就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就决定采取与民休息的这样一个政策,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如何来做到与民休息呢?他有这样几项改革的措施。第一项就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我们先来说重农政策。刘邦的重农政策主要有四点。第一点,就是他复员军队。对于复员的士兵都给予土地和住房,使他们当中少数就成为地主,多数都成为自耕农;第二点,就是号召那些因为战乱逃亡到山里或者外乡的人要返回家乡,返回以后可以给你恢复你的爵位和田宅;第三个内容,就是减轻田赋,汉初采取的是十五税一的税率;第四点,就是下令释放因为生活困难而自卖为奴婢的人,使这些人解放出来,然后从事农业生产。

就是以上这四项重视农业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就增加了农村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就稳定了社会秩序,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就是农业人口增加了,而且赋税又比较轻,农民生产积极性就提高了。所以这个重农的政策,对恢复汉初的农业生产起了很好的作用。

抑商的政策也有四点。就是因为刘邦认为,经商会影响农业生产。就人们都去经商赚钱去了,就怕农业没有人愿意去进行农业生产了。抑商的政策有这样几点。

26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一点,就是商贾和他的子孙不得为官吏,不得做官;第二,就是商人不得拥有私有土地,就是你不能买土地;第三,就是商人不能穿锦绣等名贵的丝、葛、毛织品,不得乘车、骑马、携带兵器,这个就是即使你有钱,你也不能够穿美丽的衣服、好看的衣服,不得炫耀,不得坐好车,不得拥有兵器,所以这些都是限制商人的;第四点还有,如果你交税的话(当时有丁税,就是人头税),你要是经商的话,就加倍征收算赋,算赋就是人口税、人头税。如果你是居民话或者农民的话,每人是交1算,1算就是120权。如果你是商人,你就要交2倍,就是交2算。这就是抑商的政策。重农抑商,这是汉初的第一条的改革措施。

第二条,就是重建封建国家机器。汉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的是秦朝的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立三公九卿,是最高的政权机构。地方的行政机构就是设立了郡、县两级制,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是乡。汉初还分封了诸侯王,这样就形成了郡国交错的局面。这是重建国家机器的第一个的内容。

第二个内容,就是重新的整顿军队。在中央设立了南军和北军,负责京师守卫和维持京师的社会秩序。在地方,根据地方的特点设立了常备军,称为郡国之兵,负责守卫地方、维持地方的秩序和战争的需要。按照秦

27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朝的制度,成年男子一生当中必须服两年的兵役,汉朝也是这样。这是重建国家机器的第二个措施。

第三,就是制定法律。命令萧何依据《秦律》制定《汉律》。秦朝是酷法,严刑酷法,所以激起民变。萧何是减去了秦律当中的一些酷法,比如说夷三族和连坐法。另外,在秦朝律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兴律》、《户律》、《厩律》这样三章,合为九章,所以《汉律》一共是九章。通过这些法律来保证封建国家的有效统治。这是重建国家机器的三项措施。

在刘邦之后,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又继续推行刘邦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内容大概有这样几点,主要有这样几点。一个是贵粟政策,就是人民可以用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来赎罪。这样国家的粮食就可以增加了,增加以后就可以减轻租赋;商人要买爵位,他也要向农民买粮,粮价也就会提高。所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国家有了粮食,富人有了爵位,农民有了钱。这样就可以鼓励农民多种粮。所以这项政策实行以后,国家的存粮就大大的增加。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都得到了改善,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提高了很多。这是第一项内容。

第二,就是轻徭薄赋。在文帝景帝时期,田租就是田赋就由十五税一,由汉高祖刘邦时候实行的十五税一

28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减为三十税一。就是减轻了田赋的负担,而且还减轻了人口税和徭役。

第三条措施,就是便商政策。就是便利商人来运输和经商。这个具体来说,就是取消在关口津梁这些地方检查来往行人的制度和禁止在山林川泽樵采、捕捞的禁令。意思就是说,商人可以自由贩运,可以在山里进行开采开矿、砍伐木材,这个措施就促使商业和手工业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所以可以说文帝景帝时期,商业开始繁荣起来。

第四条措施,就是约法省禁。这是针对秦朝酷法,在刘邦让箫何减轻刑罚的基础上,又废除了一些严刑的苛法。比如诽谤妖言法和妻孥连坐法,还有断残肢体的肉刑等等。还有减轻了一些笞刑,笞刑就是古代的鞭刑,或者用竹板打人的这样的刑罚。这都是比较严酷的刑罚,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由于这些政策的实行,当时很多官吏在断案的时候也从轻断案。所以出现了虽然刑罚减轻了,而犯罪的人反而少了这样一个局面。

以上所讲就是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儿子文帝、孙子景帝所采取的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使得文景之治得以实现。所以汉书平准书里边就讲到,当时文景之治出现的一种繁荣景象,是说“汉兴七十余

29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年问,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都很满,而国家的府库里面货财也很多,京师的钱很多很多。“贯朽而不可校”,就是穿钱的绳子都烂了。“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就是国家仓库里粮食很满,都露出来了腐败了,形容国家在粮食方面是很充裕的。这个就是对当时文景之治经济繁荣景象的一种描述。

我们在这儿需要说明的是,就是这种类型的改革,也就是每个王朝初年的改革,是循环往复的。它是每一个朝代的初年都会出现的,一种经过改革以后比较兴旺的局面。这种循环往复不是毫无意义的,它恰恰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是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改革,就是汉初刘邦君臣的改革。

下面我们讲一下唐朝初年唐太宗君臣的改革。这一次改革主要偏重于政治改革。唐太宗他叫李世民,他姓名叫李世民。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李渊给起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他的庙号是太宗,谥号是文皇帝。他生活的时代正是隋朝末年丧乱时期,到唐朝初年大治,就国家大治这样一个转变的时期。这样一个时代,由乱到治这样一个时代,就造就了唐太宗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

30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家和军事家。贞观之治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在唐朝初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有几点是很突出的。

第一,就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这里面有这样几方面,有这样几个内容。第一,他创立了新的宰相制度和运作机制。隋朝的时候就创建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的中书、门下、尚书这三省,它的最高长官就是宰相。

唐太宗继位的时候,由于制定的政策的主要是中书、门下这两个省,长官有限,决策的时候只有四、五个人。为了扩大决策的人员,以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所以贞观元年唐太宗就命令御史大夫杜淹参与议政。后来又命令秘书监魏征也参与议政。又下令就是凡是仆射加上这样一个名称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这样的头衔的就都是宰相,可以在政事堂议事。这样一些品位比较低的官员,加上这个头衔以后,也就有机会参与议政,就扩大了宰相的班子。而且使它成为一个不断变动的这样一个集体决策的一个智库,就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也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避免了不少过失。

因为唐太宗他曾经提到,他认为隋文帝虽然治国有方,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每事皆自决断”,他就是每件事他都自己来决定。“虽然劳形苦神”,就是说非常

3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辛苦。“未能尽合于理”,非常辛苦、非常勤奋,但是也不见得每件事都做的合情合理。就是一个人来决定事情,他总有失误之处。所以唐太宗为了避免这个失误,他就决定采取集体来制定政策、制定制度这样一个方法。所以新的宰相制度就正式的确立了。

此外,唐太宗还使三省六部制它的运作机制得到了重大的改善。也就是,形成了由中书省来发布政令,中书省来做出决策,发布政令;由门下省来审核批准;由尚书省来执行这样一个运作机制。这个体制的创新,就使得决策、审核、执行这样几个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提高了行政效率,又把政治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失误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是宰相制度的创新。

第二个方面,就是大力的精简机构。隋朝的时候,内官一共有2881名。唐太宗即位以后,就下令将内官要减少。房玄龄按照他的这个意旨,就把内官减到640名,一下减了很多。除了中央的官员减少以外,还减省、并省,就是州县的数量。全国当时因为在隋朝的时候,隋文帝曾经将东汉末年所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就是取消了中间的那个郡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但是到了隋末的时候,州、县这两级制的数量增加了很多。贞观元年,唐太宗又大力的并省,就是减少州、县的数量。这样就使的隋文帝简化地方机构的这个政策

3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重新接续起来,延续了下来。唐太宗实行的这个减省政策,精简机构的政策就节省了大量的财政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有有利于吏治的清明。这是第二项措施。

第三项,政治措施,就要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也就是改进科举制。它的具体做法就是:在贞观年间扩大进士科,提高进士科的进身之阶,它的进身的台阶,使它的地位开始突出出来。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记载,就是说“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就是说进士科这门科举,它在贞观、永徽年间大盛,出现了很繁盛的情况。后来当然发展的更为兴盛。这个科举制的改革,使得很多有才华的贫寒之士能够通过科举这条通道来改变自己的身份,通过自己的努力读书改变身份,进入到官僚队伍当中来,这样便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这是第三个政治改革。

第四项,就是选贤任能。唐太宗他在用人上他是坚持选贤任能。他不因是亲戚或者是故友,就是老朋友,而用那些庸才或者劣才;也不因为关系疏远,甚至曾经是自己的政敌而舍弃贤才。他的做法就是不拘人格,因才致用,就是根据你的才能来任用,发挥你的才能。因而他就从各个阶层和各个集团当中搜罗了很多人才。 他重用的一批大臣,比较有名的有房玄龄、杜如晦,还有魏征,还有戴舟、王归、李靖等等。这些人都是当时非

33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还有,就是唐太宗他认为地方官是直接管理人民的,他们管理的好坏是与天下的治乱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他非常重视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把各地的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宫廷里面的屏风上,随时都记住他们的功劳和过错,以此来准备进行奖惩。所以可以说,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是非常下工夫,了解官吏的各方面的情况,以便他来合理的任用官员。

第五,就是兼听纳谏。唐太宗的兼听纳谏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他不但能够从谏如流,而且他培养起他的臣子也敢于直谏。所以君臣之间这种作风,这就对当时的政治起了很大的作用,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使唐朝政权能够比较正确地制定和执行,有利于统治的政策;也改变了隋炀帝当时就是上下阻隔、闭目塞听的缺点,使得皇帝能够了解下情,决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而且对朝廷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得当时贞观一朝它的社会政治生活呈现出一种祥和安定、政通人和、上下同心的“和谐”局面。

在这方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就是魏征。魏征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非常敢于直谏的大臣。他经常给唐太宗进言,也阻止了唐太宗一些错误的做法。有时候唐太宗要修建宫殿或者是要做一些事情,如果魏征觉得

34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不合适的话,他就敢于当面提出意见。他还跟唐太宗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劝唐太宗要广泛的听取臣民们的意见。尽管有时候他这种直谏会使唐太宗听起来不舒服,纳谏的时候也有些勉强。但是,唐太宗他很惧怕隋王的复辙,隋朝灭亡的复辙,所以他也能够听取魏征的这个建议,并且及时纠正一些错误。这是在政治方面的改革。

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轻徭薄赋。当时因为经过隋末大乱、战乱以后,唐初的经济也是一片箫条。唐太宗亲政以后,人们的生活仍然很贫困,国家财政也很拮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唐太宗首要的就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的措施也是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均田制也是一种授田制,就是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个土地分成两种,农民所受的田就是一般中难和丁男,就是给田一百亩。这一百亩当中有20%是事业田。事业田就是可以继承的这样的土地、田地。有八份是口分田,口分田在你本人死了以后,官府还要收回来,再分给其他人。这样就使得农民都可以分到田地。

还有就是租佣调法和轻徭薄赋。唐初实行的租佣调法,租就是每年种田的农民要向国家交粮食两袋,叫做租;佣,就是服役,每个男子要服役20天。如果你不去服役,你可以用绢来代役,这叫佣;然后,调就是要交

3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这个绢或者丝绵,还有麻布,都有数量,这就是调。唐初的这个租佣调都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在力役方面,就是劳役,就是服劳役,农民服劳役方面比隋朝要减轻了很多。这样就可以不影响农时。

第三,就要去奢省费,躬行节俭。唐太宗他带头节省,有一次他是想营造一座宫殿,材料都准备好了。但是在大臣的劝谏下,他一想到隋朝灭亡的教训,也就不再兴建了,就是省掉了这比费用。

第四,就是设立义仓,救灾备荒。由于贞观年间,水旱灾害十分频繁,储备粮食来救灾就是十分重要。所以唐初的时候,就是设立了很多的粮仓,就国家的粮仓。在京师有太仓,州、县有社仓和义仓。在贞观23年当中,有18个年头,每年都有救灾、赈粮、赈需这样的任务。所以当时杜佑也评价这个义仓,说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就是开始设置这个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就是国家有粮食,遇到灾荒时候就可以赈济灾民,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改革,就是在文化方面的,就是偃武修文。这个唐太宗虽然是马上得天下,以武功起家。但是他懂得治天下、守天下,要靠儒家的王道。所以在这种思想之下,他就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以下这些措施。一个是尊崇儒术。在贞观四年的时候,他就下令全国的州县都要

36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设置孔庙,修孔庙。另外,对历代的名儒和经学大师都给予很高的地位。

第二,就是重整弘文馆。早在唐太宗创业的时候,他在秦王府的时候就创办了有名的文学馆,收纳贤才,对十八学士给予了五品的待遇。这些贤才,就是在文学馆里边他收纳的这些贤才,在唐初的统一战争中都为唐太宗立下了汗马功劳,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即位以后,唐太宗在这个文学馆的基础上,又设立了弘文馆。这些弘文馆里面的儒学知士,经常和唐太宗一起来讨论经史,商量国家大事,整理典籍。他们对唐太宗的影响是很大的。

比如说虞世南,他在和唐太宗讨论古代的先王他们为政得失的时候,他都暗藏了一些劝谏皇帝、劝谏唐太宗的一些话。所以使唐太宗在避免过失方面还是得到了很多收益的。所以唐太宗曾经对他的大臣说,如果群臣都像虞世南这样,天下何忧不理,天下何必担忧不能得到治理,就是肯定了这个虞世南的作用。所以在弘文馆里面的这些儒士,对唐太宗治理国家也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措施,就要统一经学。太宗当时他针对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的这样一个情况,就命令孔颖达和颜师古就写成了《五经正义》这部书,一共一百十十卷。这

37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部书将各学派的学问收集在一起,然后定于一尊,标志着南北的经学就完全统一。从唐以后一直到宋代,明经科这一科,就是科举当中的明经科取士都是以《五经正义》这本书的标准,它的内容为标准的。

第四个内容,就是大兴礼乐。唐初的时候,许多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一些音乐、舞蹈传到了内地。太宗就命令虞世南和魏征等人就做了《大唐雅乐》这样一部书,用了两年时间。一共有十部,其中有八部是从西域传到中国来的,这些西域的音乐和舞蹈都被消化和吸收。被中国人消化和吸收,从而就被唐朝的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促进了贞观时代的学术和文化的繁荣。

第四项改革,就是民族团结政策。贞观四年,唐太宗派军队平定了东突厥,解除了北边的威胁。后来又平定了吐谷浑,还有高昌,在那儿设了西周。在蛟河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新疆吐鲁番的西部,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所以这样唐朝的版图就非常大了。

在这片国土上,唐太宗就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就是自古以来,统治者都贵中华,以汉族为贵;“贱夷狄”,“夷狄”就是少数民族,周边的少数民族。说我现在就是把他们是同等看待的。他对于统一以后依附的那些少数民族,他一般是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还有社会制度;保存他们的部落的体制,尊

38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重他们的习俗,而且对他们的首领还将他们任命为朝廷的官员,来统辖自己的部落。对少数民族还不征税,经常还赏赐给他们很多大量的物品。很多少数民族的首领被授予高官,册封爵位。而且还开通了内地到西域的道路,对于边疆和内地的联系给予了很大的方便。这是唐朝的地域的一个版图的地图。大家可以把隋朝的版图和唐朝的版图相对比,就可以看到唐朝版图之大。

这个贞观之治的成效可以说,是和唐太宗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紧密相连的。经过这些改革以后,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就出现了。当时《资治通鉴》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四、五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意思是说,就是天下丰收,离散的人、走散的人都回到家乡了;当时的大米一斗不过四五钱;全年判死刑的才二十九个人,就是犯罪的人很少;然后全国各地都是外户不闭,家门不关;你走在路上不用带粮食,可以走到哪吃到哪。就是形容当时社会治安很安定,人民也很富足。

《贞观政要》里也有这样一段记载,说当时是“风调雨顺,年登丰稔,人无水旱之忧,国无饥馑之灾。”这都是形容改革的成效的。这是第一种情况,发生在王朝建立初年的,我刚才讲了刘邦的改革和唐太宗的改革。

39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二)发生在某一封建王朝的中后期的改革

第二种情况,就是发生在某一封建王朝的中后期的改革。中后期了,这里面有唐代的刘晏、杨炎的改革,二王八司马的永贞革新,宋代的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明代的张居正改革,还有一些,这是比较重要的。

这种情况的改革往往出现在,就是因为已经到了王朝的中期和后期了,这个时候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社会危机一触即发,封建王朝统治难以为继了,就是很危急的这种状况。改革者为了缓和这种社会矛盾,挽救封建王朝的统治,就不得不调整或者改变某些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这种情况的改革,它的结果大多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就是人在,改革就成功,改革就进行;人不在了,改革就失败了,就熄灭了,就不再进行了。所以这种改革大多数是以失败而告结束的,是和我们刚才所讲的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大多数是成功的,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是失败的。

下面我们就重点讲一个比较典型的改革,就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那么在王安石变法之前的形势是什么样子呢?也就是说,北宋中期当时的全国的形势是什么样的呢?当时北宋已经发展了快有一百年的历史了,社会矛盾、各种弊端已经积累的很多了。所以,矛盾很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oy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