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更新时间:2024-02-13 07:49: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21世纪我国人口结构趋势变化主要特点是: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
高峰即将出现在2010年前后,高峰人口数约10亿;而后,经过一个平缓的减少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急剧下降,到本世纪末,将不足3亿.②由于生育水平较低,少年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将从目前的近3亿减少到100年后的不足l亿,长期以往,后果不堪设想.③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堆积作用使得老年人口是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唯一持续增加的群体;本世纪40一60年代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约为3亿左右;随后,由于人口总量高峰以后出生的人口持续减少,老年人口总量也逐渐减少。
二、中国人口与环境问题
工业和科学技术互相促进,使人口倍增,造就全新的现代文明。工业就像一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富足和文明的同时也带来负效应。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过早地步人破坏自然生态、加重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从国内来看,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恶化范围仍在扩大;水土流失、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重要资源的缺口逐步拉大。环境污染和恶化成为制约
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对环境问题不予以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就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从国际来看,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加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环境履约的压力。环境与贸易、环境与金融等领域举步维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成败对世界一切国家发展举足轻重,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影响超过人口数量甚少的美国。而其他各国当面临由于中国发展所引起的地球资源极限时,不得不重新调整各自无法持续的经济计划。
2002年.全世界森林覆盖率为31.3%,我国仅为14%。由于草场利用不合理,因此草原呈现出退化、沙漠化、盐渍化趋势,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远远低于蒸发量,植被稀疏,生态脆弱,轻度人类活动就有可能引发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长江的泥沙逐年增加,有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趋势。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急缺,终于导致1998年百年不遇、震惊全球的特大洪灾和2010年的西南大旱。沙漠化面积
已超过90万km2,至今仍以每年2000km2加速扩大。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54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6%。
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我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高等植物和生物物种均占世界10%。但是,生物多样性正受来自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威胁。近半个世纪,我国已有1000多种物种灭绝,其中包括约200种高等植物。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处于濒危,其中包括约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
环境污染积重难返。一是污染以城市为中心急剧向农村蔓延,农村乡镇企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30%。二是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全国500多座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均达不到国际标准。污染主要来自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污染、汽车尾气污染。三是水环境质量因工业废水排放而日益恶化。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远远超过国家质量标准,甚至下渗污染地下水,出现当地居民无水喝的局面。四是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多,但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矿业开发中的乱采滥挖对环境破坏惊人,开矿后的废弃物基本不
篇二:如何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由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信息的现代化,导致社会的各个方面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环境问题也随之而生,如:土地的沙漠化,水源的污染,森林的减少,化石资源的浪费,能源的短缺等等。为了人类的以后生存,各个国家正在积极的寻找各种措施来拯救我们的地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办法,使人与自然,人与人达到和谐的相处。
关键词:资源环境人类社会 可持续发展和谐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类片面追求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又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球的负荷能力,从而导致了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继续生存和发展。为此,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提出了“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从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升华为一种发展战略。其基本内涵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人类的世代繁荣。三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要想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和谐原则和社会公平的原则,最终达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
1. 资源环境与人类的矛盾
资源环境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范畴,包括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石油,煤,化石燃料,木材,森林,水,空气,土地,金属和稀土金属,各种动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
从古代到工业革命以前,虽然我们人类一直在改变环境使他为我们人类服务,不过那些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复作用还原,19世纪中期以后人的开发力度加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致使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受到环境的报复,近几年的地震、海啸、火山、洪涝灾害、H1N1、SARS、禽流感及超级细菌像洪水猛兽般的肆虐的侵害者我们。我们意识到了——环境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1.1 大气污染
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来创造和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有污染和破坏自身的生存环境,并由此受到环境系统施加的报复, 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人口的剧增、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并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及大量有害的粉尘。由此造成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使一些城市笼罩在烟雾之中。
1.2 酸雨成灾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SOx、NOx 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 酸雨。酸雨危害极大, 它改变酸雨覆盖区的土壤性质, 危害农作物和森林生态系统, 改变湖泊水库的酸度, 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 腐蚀材料,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3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在温室效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O2 气体。近百年来由于生产和生活上燃料耗用量的激增和森林的大量破坏, 使大气CO2 的浓度以每年0. 7~ 0. 8cm3/ m3 的速度递增, 1988 年已达350
cm3/m3, 预测至2030 年将达到450 cm3/m3。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对人类健康、水资源、森林、生物物种、农业生产诸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1.4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对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发展以及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20 世纪中期以来, 氟氯烃作为制冷剂、泡沫发生剂、灭火剂等广泛应用。当氟氯烃进入大气层后, 在光作用下进行分解, 释放出高活性原子态的氯和溴, 它们以催化的方式对臭氧造成破坏。美国环保局预测, 如果臭氧层耗损2. 5%, 美国每年死于皮肤癌的人数将可能增加2万。
1.5 淡水资源的紧张和污染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世界淡水面临两个难题: 一是缺水, 二是污染。后者又加重了前者的程度。 我国水资源也十分短缺, 全国18个省( 市、区) 有6620 座县级以上政府所在的城镇缺水, 日缺水量1700 万m3, 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和工业正常用水。与此同时我国水体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全国城市污水80% 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75% 的湖泊水域受到显著污染。事实表明, 水质污染引发的疾病已成为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危害。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6 年12月报道, 河北某县废塑料回收加工厂遍地开花, 地下300米的水只能洗脚用, 致使2005年冬季征兵体检全县无一人合格。
1.6 噪声污染
噪声能引起耳聋、心烦、疲劳、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 强噪声会使人眩晕、恶心、视力模糊、血压和脉搏发生波动,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噪声按其来源主要是气体动力噪声、机械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特别是城市环境的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工厂噪声等影响更大。
1.7 化学品污染
2005 年5 月江苏淮安高速公路上的运载液氯卡车遇交通事故, 氯气大量泄露, 使周围数平方公里的环境受到污染; 2005 年11 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连续发生爆炸, 大量苯、硝基苯等有毒物质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 严重污染了松化江水域, 使沿途居民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拥有300 多万人口的哈尔滨市被迫停水4 天, 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和高达数亿元经济损失。
所有的一切在很早就被很多科学家预言到,就像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告诉我们的一样,人们为了追逐利益,用所谓的聪明与智慧制造了一个一个惨案,最后引火烧身,致使一个漂亮的村庄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地狱,现在我们如果还不吸取教训,那就是我们的最终的结局。
2.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在和谐中求得可持续发展
198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认可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 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着重于科技属性主要是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倾向这一定义的学者认为: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 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 的工艺方法, 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就是说一切旧的节俭,一切尽最大程度的利用,这就要求资源的重复利用,不做无用功。那么就得争取一切处于协调的状态下来转动。
和谐由“和”、“谐”两字构成,意义却多样。其一,指对立诸要素相互作用下实现的中和、调和、和解、统一《论语·子路》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国语·郑语》曰:“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其二,指结束战争和争执。其三,指协调、谐和。一系列古语表明和谐是一种融洽的生活气氛,是人们的追求目标。
时至今日,人类大喊环保,减排节能,立言要实现低碳经济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和誓言验证了当年蕾切尔·卡逊的预言,我们不得不学习,不得不佩服,不得不得不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拯救自己,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一切做到和谐,自然环境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当然这一切就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在实际生活中体现。
2.1 自然和谐原则
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保持自然按照自身规律正常有序地运转,使人与自然达到和睦相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三个统一:改造与保护的统一、获取与贡献的统一、利用与尊重的统一,人对自然的利用和尊重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利用不是要把自然的全部都为人类所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尊重自然良性循环的需要,尊重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保持以至恢复部分自然的原生状态。其次,既要合理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的再生能力,不能采取掠夺式毁灭式的方式利用。在利用中要做到物尽其用。再次,人对自然的利用不应是实用主义的,而应把这种利用化为对人类的进步和自然的发展都较为有利的因素,这样才能充分展示人类的伟大胸怀和高超智慧。最后,人类不应把自然仅仅当作自己发展完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应切切实实地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权利,尊重自然生态稳定机制的运行。人类只有抛弃征服者的妄想和主奴意识,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化与发展。
2.2 社会公正原则
社会公正原则是指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所有人都拥有公平地享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所有人都负有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状况的义务。
2.2.1 群际公正原则
这里的“群”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各个不同层次的群体,如企业、地区、阶层、集团等。生态环境问题就一个国家内部来讲,是因为某些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过多地消耗了资源,过多地排放了废物、废气和废水。对每一个群公平,就要用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环境。
2.2.2 国际公正原则
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全球问题,就其起源来说,是由于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过多地占用了自然资源,过量地排放了“三废”所引起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资源的挥霍性浪费,限制了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公平地享有资源的可能性,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各种资源的高消费,已经远远高于不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许多倍,这是极不公正的。同时,一些国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常常引起另一些国家的环境质量下降和人的健康遭到危害,这特别表现在相邻国境的河流和海域污染,酸雨和大气污染,滥伐森林引起的水灾和土壤沙化,有毒物质的运输和处理等等。现在虽然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的发展而改善了生态环境,但实际上是把生态环境问题转嫁给了发展中国家。所以,每个国家都要努力,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2.2.3 代际公正原则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涉及代与代之间的关系。由于自然资源中的相当一部分是非再生性资源,所以一代人的过度开发必然会影响后代人的资源储量。由于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予以消除,因而一代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给后代人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每一个人都应该节俭资源,保护我们的环境。
显而易见,自然和谐原则针对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社会公正原则针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两对矛盾,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许多资料表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尽管有贫困地区为求温饱而不得不掠夺性地利用资源,更有富裕者为求最大利润和奢侈享受而滥用资源。所以,只有采取资源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两极分化,才可保持发展的持续性。而且发展的基本
目标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因此,贫困者的生存需求应当优先于富裕者的奢侈需求,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发达国家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来解决环境问题,现代的人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尽量留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世界。
3. 我们的努力措施
3.1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和污染者付费 等指导原则, 严格控制新污染,积极治理老污染, 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措施是: ( a)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 对初建、扩建、改建的工业项目, 要求先评价、后建设, 严格执行 三同时制度, 技术起点要高;( b)集中控制和综合管理这是提高污染防治的规模效益, 实行社会化控制的必由之路。综合治理要做到: 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与人为措施相结合;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 c) 改变传统观念,深化绿色科技意识, 开展绿色技术研究: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指出促进绿色科技的发展, 首先需要更新观念, 清楚认识科技发展总趋势, 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加以重点扶持。开展绿色技术研究, 开发绿色产品;( d)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行清洁生产, 走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质量效益型工业道路, 防治工业污染。
3.2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认真治理城市四害.当前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设施和管理措施, 有重点地减轻和逐步消除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这城市四害的污染。
3.3 提高能源利用率, 改善能源结构, 增加清洁能源比重, 尽快发展水电、核电, 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革命技术要以节能减排为标准。
3.4 推广新型农业生态的生产方式,多循环利用的方法,提高产率,生产绿色的农产品。
3.5 提倡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建设相结合, 两者互为促进,要与节能减排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昭新,张敏. 自然和谐、社会公正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3,18.1
2. 刘德峥. 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 :60-62
3. 刘长明. 发展的革命. 济南大学学报. 2002,12: 5-14
4. 孟春,张浩,苏义坤,王立海.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8
5. 冯凌,石培华,闵庆文,成升魁. 可持续发展与相关经济学科——基于系统观视角.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9 : 109-113
6. 刘恒丽,张媛. 绿色制造与构建和谐社会. 能源与环境-科技资讯. 2010,25
7. 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
篇三: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田雪原
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
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
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
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更多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因而没有资源的物质变换便谈不上发展,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称上我们所说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会员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代际关系上定义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多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宗旨。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同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在一起。通过人口的生产活动和社
会活动,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改变着资源和环境,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类型。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随着人口的迅速膨胀和人们进行物质变换手段的增强,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突飞猛进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使人们不得不反省自己的传统发展方式:如此发展下去后果怎样,发展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于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率先在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上,提出和讨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最早由环境问题引起。环境是不同发展方式结果的警示器,可持续发展归根结蒂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相协调,依靠什么途径协调呢?依靠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现有资源物质变换的能力和环境的状况,是以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环境总是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调整和整合,改变资源变换的方式和环境的质量,使之向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由上述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看出,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场处理人类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在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中,得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的良好状态。因此,人口在全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全方位的适度人口;从当今世界和中国人口实际出发,基本的要求是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质量,调整人口的结构,实行“控制”、“提高”、“调整”相结合的方略。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20002010202020302040205020602070208020902100低位中位中高位高位
图2 2000~2100年世界人口增长预测(百万)
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世界人口变动的历史表明,二次世界大战后迎来的“婴儿高潮”,创下20世纪60年代人口年平均增长2.0%的记录;70年代略有下降,80年代和90年代继续有所下降。尽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增长的势能依然存在,依据联合国的中位预测,世界人口可由2000年中的60.71亿,增加到2025年的78.51亿,2050年的89.19
①亿,2100年的94.59亿。五种预测的增长趋势,如下图1所示: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切实加强计划生育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90年代中期总(和)生育率(TFR)下降到2.1更替水平以下,净再生产率(NRR)下降到1.0以下,步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不过超载的“人口列车”并未停止下来,按照我们的预测,总人口可由2000年的12.78亿,增加到2030年最高峰值时的14.65亿, 2050年回落到14.02亿,2100年回落到10.24亿。未来50年低、中、高3种预测,如下图3所①示:
比较上图2与图3可以看出:尽管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弱于世界,2030年人口总数达到接近15亿时即可实现零增长;但仍将比2000年增加近2亿,控制人口数量是需要长期坚持①
①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 The 2002 Revision, New York, 2003。 本预测参数由田雪原、王金营确定,上机由王金营完成。
的一项战略任务。达到人口零增长以后,届时再根据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状况,作出最终理想适度人口的抉择。
提高人口质量作为人口发展战略的组成部份,是理所当然的。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人口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中国的婴儿死亡率已下降到28?,世界在56?左右;男女合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中国在71岁,世界在67岁左右。人口文化教育素质经过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已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正是人口素质提高推动人力资本积聚的不断增强,才支持了经
(万人)
170000
160000
150000
140000
130000
120000
110000
100000
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图3 2000-2050年高、中、低三种方案人口预测
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也要看到,无论身体
素质还是文化教育素质,同发达国家比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是21世纪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调整人口的结构主要是调整人口年龄、性别自然结构和城乡、地区分布等非自然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人口学依据总体人口的年龄结构状况,区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三种基本类型。目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年型,这是实现人口零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在加速推进,防止过度老龄化是左右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法码,需要着力解决的支撑点;当前出生性别比升高,目前在120左右,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妨碍和谐社会的构建;调整人口城乡结构,推动人口城市化健康发展,在人口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2003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40.53%,落后于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结构,更落后于按产值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需要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人口地区分布结构的调整,需要做出具体分析。按人口密度划分,自西向东逐步加大,成“三大平台”分布:目前西南、西北10省、区、市人口密度
2(人/km)为53,中部9省、区人口密度为56,东部沿海12省、区、市人口密度为413,
①东部为中部的2.7倍,为西部的7.9倍。不过这种“三大平台”式分布,是地理、环境、自
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作用的结果,可持续发展并不要求平均分布。正在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西部缺少的也不是人口的数量,而是人口的质量和人力资本的积聚。
江西省人口状况怎样?以几项最主要的人口数字比较,2003年出生率全国为12.41?,江西为14.07?,;自然增长率全国为6.01?,江西为8.09?,江西分别高出全国1.66和2.01个千分点。人口素质中,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2000年全国为71.40岁,江西为68.95岁,比全国低2.45岁;意义为平均所受教育年限的人口文化教育素质指数,2003年全国为
7.32,江西为7.68,比全国高0.36。年龄结构2003年全国0-14岁占20.34%,15-64岁占71.16%,65岁以上占8.51%,江西分别占23.23%、69.81%、6.96%,年龄结构相对要年轻一些,目前过渡到接近老年型,增长势能比全国要强一些;性别结构相差不大,2003年全国①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总人口性别比为107.44,江西为108.74,略高1.30;城乡结构,2003年全国非农业人口比例全国为29.70%,江西为24.95%,低4.75个百分点。总起来看,江西人口大体上处于同全国相当水平,增长势能略强于全国,人口素质基本持平,人口结构稍落后于全国水平。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的人口发展战略,适用于江西,并且数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还要重一些。
三、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关于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定义为: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将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它包括三层涵义:一是资源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主要是人力、科技、管理、信息等社会资源。二是资源的价值属性,任何资源均有其可开发、利用的价值。三是资源的物质属性,虽然科学院正在探索是否存在非物质和反物质,但是现存世界的统一性仍在于它的物质性;有的社会资源,象管理一类被称为“看不见的资源”,然而这种“看不见”或储存在人的大脑之中,或储存在大脑的物化形态计算机、书刊资料中,以看得见的物质载体存在为条件。据此可将资源分成两大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可分成再生性资源、非再生性资源和恒定性资源三种。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源基本是恒定性的,不过这种恒定性也是带有某种相对性质;土地、森林等再生性资源,可以重复使用,可以通过人工修整、营造使之复得和再生;而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一般用掉一点儿少一点儿,不能复得和再生,故称之为非再生资源。
无论哪种资源,总体上都是稀缺的,而且稀缺的程度同人口的数量变动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如上所述,世界人口在工业革命后神话般的增长起来,21世纪仍旧方兴未艾,从1650~2050年的400年间由5亿增加到近90亿,增长17倍,即使以简单的算术倍加,对资源消耗的增加也十分可观。而事实上远非如此,人口对资源消耗的增加不仅来自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而且来自每个人消耗量的增长,在人均资源减少过程中表现为很强的“加权效应”。在农业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扩张受到限制,消费资源的生产规模和结构受到限制。进入工业化社会冲破这许多限制,在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驱动下,消费资料尤其是多种耐用消费品的巨大增长和迅速更新换代,使人均消耗资源大增,人口作为分母对资源消耗表现出强有力的“加权效应。”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表明,1960~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倍加于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为人均能源消耗产生的“加权效应”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欲望无限,21世纪人口作为分母对资源消耗产生的“加权效应”呈增强态势。尤其是人口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使这种“加权效应”不断升级,资源短缺加剧,许多已亮出“黄牌警告”。
中国素以“地大物博”著称于世,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且品种比较齐全,是少数可以基本上依靠本国资源建立起比较完整国民经济体系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加权效应”也相当明显。所以常常是某些重要资源绝对数量在世界名列前茅,而人均占有量却名落孙山。如具有潜在价值的矿产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3位,人均占有量却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草场、耕地、森林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1/3、1/6,由总量“资源大国”变成人均“资源小国”。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量的增大,总体资源稀缺性加剧,耕地、淡水等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中国说来,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是拯救资源短缺一件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举措,治本方略之一。只是不要忘记,这是减少资源短缺的外部效应,解决资源短缺还必须从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身具有的内部效应去寻找。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讲过一句名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要发展,就不能接受某些西方人士关于“低增长”、“零增长”的说教,要保持适度的高经济增长。那么面对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压力增大客观形势,如何走出资源可持续发展路子?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不外乎三剂“药方”:一曰保护资源。即对现有的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加以保护,不得随意滥垦滥伐、胡挖乱采破坏资源。二曰提高再生能力。对再生资源加强维护、扩大再生规模和提高质量,尤其是耕地、林木、草场的再生。三曰提高资源利用率。包括节约资源,发展替代资源,减少单位产值的自然资源消耗。毫无疑问,三剂“药方”均不可缺少,但是笔者以为三者不是平列的,必须面对21世纪首先是21世纪初中国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又是资源的物质变换实际,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走节约资源型发展道路。主要是:
节约和优化资源的产业结构,包括节约和优化使用水、土地、生物资源的农业产业结构,节约和综合利用水、能源、矿产资源等的工业结构,节约和优化经营使用再生和非再生资源的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外贸结构和社会结构,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江西是资源大省,自然资源中平原和水面占全省面积的22%,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资源中,江西有140多种,铁、锰、钛、钒、铜、铝、锌、金、铌、锟等30多种居全国前5位,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聚宝盆”;森林覆盖率达到51%,木材蓄积量达到2.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达到1400多亿立方米,动植物品种繁多,在全国均可名列前茅,为江西的“物质变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此也要具体分析。辟如,耕地面积不少,但是土壤的肥力并不很高;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是不少或深层埋藏,或交叉混生,增加了开采和利用的成本;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是降水量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和季节分布不均衡,水旱灾害时有发生,给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带来不少困难。社会资源中,2003年全省人口4254万,占全国129227万的3.29%,居第13位,人力资本积聚量处于中等水平;科学技术、社会管理、市场化程度等,是否也处于同全国总体水平相当位置。从总体上观察,一方面江西的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也都有不足的方面,总体上是稀缺的。要从稀缺性上建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源头上保护好资源,在实践中节约资源,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环境——总体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地球15公里以下大气层和11公里厚度以内地壳,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基本领域,也是我们讲环境的基本范畴,定义为生物圈。生物圈内绿色植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的数量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衡。人类诞生以前,生物圈保持着良好的循环;人类诞生直到农业社会,生态平衡也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手段的无比增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对生物圈内的生产、消费、分解还原实行全面干预的结果,从人类角度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胜利,从自然界角度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伤害,对人类干预的一种报复性破坏。谋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根除这种“战胜自然”的破坏,保持生物链不受损害,摆正人类和人类活动在自然界的位置,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值得称道的是,继控制人口增长列为基本国策后环境保护列为第二项基本国策,一面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一面增加投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中控制住环境污染恶化趋势,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以1999与2003年比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823.2亿元增加到1627.7亿元,增长97.7%,使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在水环境方面,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由132亿吨增加到189亿吨,增长43.2%;达标率由66.7%上升到89.2%,升高22.5个百分点。在大气环境方面,烟尘排放量由1159万吨减少到1048万吨,减少9.6%;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45.6%提升到54.8%,升高9.2个百分点;在噪声治理方面,城市环境噪声达标面积由0.8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万平方公里,增长150%。但是从总体上观察,环境恶化的局面只能说得到遏制,还不能说根本好转。在水环境方面,同期废水排放总量由401亿吨增加到459亿吨,增长14.5%;大气环境方面,工业废气排放量由126807亿标立方米增加到198906亿标立方米,增长56.9%;在固体废物和噪声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同期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3880万吨减至1941万吨,减少50.0%;建成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数由1778个增加到3573个,增长101.0%。但是在总体上,无论水、大气质量还是固体废物、噪声的污染都是相当严重
①的,环境事故发生率有增无减,造成的损失巨大。从发展趋势上看,近年来环境问题也出
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一是工业污染有所减轻,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加重;二是污染由工业点源式,向着面源式扩展;三是随着环境破坏面的扩大,发展到危及生态平衡。主要是毁林开荒、变牧为农、围湖造田造成水土流失,水旱灾害严重,尤其是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令人堪忧,使广大流域面积生态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从统计数据和我们亲身考察的体验上看,江西省的环境要比全国好得多,水、大气的①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正在阅读: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探究02-13
健康教育与答案01-19
上海闵行区2012年初三物理一模卷07-24
十一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施方案12-26
走近竹山作文400字07-10
金阳县甲依二级水电站项目(2×15mw)综自系统技术协议2017062601-17
传播学总论笔记完全版101-19
2000年数学建模B题钢管订购和运输12-04
山西中池联华电子生产车间施工组织设计04-16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资源环境
- 探究
- 可持续发展
- 人口
-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