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舆情热点分析

更新时间:2024-06-20 18: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前中国社会舆情热点分析

舆情热点是民众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一种集中表达形式,是民众对某种社会政治事件、现象或公共管理事务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应的结果。舆情热点大多指向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点、难点、敏感问题和关键环节,是民众思想意识、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的突出表现。2010年,民众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更加高涨,舆情表达更加积极,舆情热点更加复杂、更加广泛,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越来越多地以舆情热点的方式显现出来。本文拟对2010年中国社会舆情热点的主要特点、态势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对如何创新和加强舆情引导工作进行一些思考。

一、2010年中国社会舆情热点的主要特点和态势

2010年是充满艰难和挑战的一年。连续的贸易战、货币战、敏感地区争端以及西方国家不断地抛出各种手法和议题向中国发难,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前所未有地复杂起来。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民众生活的后续影响开始凸显,广大民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各种民生问题与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各种趋于固化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更加困难,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更加尖锐化,这给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势必会带来不小的影响,也使得2010年的社会舆情热点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态势。

1.社会主流舆情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这种成熟和理性,不仅表现在广大民众对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对党和政府倡导的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认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充分肯定,对党和政府为营造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做出的艰苦卓绝努力的普遍好评,而且表现在民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能够有理性的思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关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监督,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显著增强。在2010年,从上海世界博览会和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战胜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嫦娥二号成功升空,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科学谋划“十二

1

五”发展蓝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以及我国政府沉着应对来自国际的各种挑战等,这一系列重大事件都离不开民众的广泛参与、积极支持和努力推动,展现了民众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与此同时,在民众中也不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对存在的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的深刻认识。比如,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空前提高,但劳动者收入增长比较滞后,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拉大趋势明显,财富分配失衡日益严重,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过于沉重等,我们的改革发展面临更加严峻和复杂的挑战。另外,面对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被西方媒体谓之“里程碑式的超越”,在我国国内却没有引发民众太多的欣喜,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然很低、还有相当数量的人仍未脱贫等声音,显示出民众的务实与理性。

2.对民生问题的广泛、持续关注贯穿全年

在中国所有的民生问题中,没有比物价的稳定更让老百姓关心和敏感的了。物价上涨意味着民众生活成本的增加,意味着既有财富的缩水。而近年来伴随着房价的节节攀升以及对未来教育、医疗、养老支出预期的增加,极大地压抑了民众的现实消费欲望,也造就了近些年来我们物价总体水平的稳定,尽管我国一直维持着较低的利率水平。在收入增长水平远低于支出预期和高储蓄率的背景下,民众对物价波动的承受能力极其的脆弱。然而在2010年,众多农副食品和日用品接力涨价,民众生活成本日益增加,物价上涨已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持续强烈地牵动着人们的神经,成为贯穿全年的舆情焦点。从年初的“蒜你狠”、“姜你军”到年中的“豆你玩”,再到后来的“糖高宗”“苹什么”、“油你涨”,一个接一个的网络热词都以黑色幽默的形式传递出同一种民生焦虑。10月,我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CPI)同比增长4.4%,创下过去27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11月,CPI数据继续攀高,同比涨幅达5.1%,再度刷新年内最高纪录。央行公布的全国储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降至过去11年以来的最低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指数升至81.7%。尽管下半年以来,政府已采取一系列稳定物价措施,调控措施显现出局部效果,但从 CPI的市场表现看来,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稳定物价、抑制通胀,代表着民众的普遍心声,也是各级政府不容回避的责任。2010年让民众极为“纠结”的还有房价居高不下和被戏称为“空调”的楼市新政,一年来楼市调控政策频频发力,中央所下决心之大、动

2

用的政策工具之多前所未有,然而在两轮调控之下,房价依旧不降反升,“地王”仍频频出现,民众经历了希望与失望的多次反复,也考验着对政府的信心。目前,楼市泡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危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各种不合理现象错综交织的节点,高企的房价成为悬在民众心头的近乎窒息、难以名状的痛,解决房价过高问题是广大民众最强烈的愿望。此外,这一年中,有关收入分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大学生就业、看病难看病贵、食品安全问题、教育改革、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众多民生问题也屡屡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交织着民众情绪的起伏波动,也检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水平。

3.微博传播和网民围观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

互联网对于舆情热点的形成发展过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10年微博客的迅猛崛起更加强化了这种作用。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使用便捷等方面的优势加上其巨大的用户数量,使得微博快速发展成为了网络舆情生成平台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网络舆情格局的力量对比。微博的独特魅力在于实现了对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通过手机等无线终端,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事件围观者,在传播信息的快速化、便捷化,以及能瞬间点燃网络群体效应的多重作用之下,许多的社会事件通过微博快速演变成舆情热点。微博日益成为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之一,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防灾救灾、公民权益、社会救助等各个领域,微博传播日益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微博的迅速崛起拓展了民众表达权和参与权,极大地促进了“网民围观”,促进了网民对一个个热点事件的高强度的注视和更广泛的参与。网民皆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们通过微博为公众及时发布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西南大旱的最新消息,也直播上海大火和令人垂泪的“花祭”,更关注和推动宜黄强拆事件、王鹏被跨省追捕事件等热点事件的进展??网民围观俨然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为民众舆情表达注入无穷的“微动力”,人们通过围观渴求真相,通过围观推动表达,通过围观凝聚共识,开辟出一方全新的公共舆论阵地。从“3Q战争”、全民“织围脖”、“拼爹”、“给力”、“强拆”、“团购”、“涨时代”等诸多网络热词可以看到,它们已由过去多为无厘头的恶搞或自我表达向现在的更加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在网络这个舆论场上,网民的声援、干预、监督无处不在,舆情表达不仅可以明显感知,还能迅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展示了网民围观对舆情热点的重要影响力。

3

4.舆情热点的频发易发一定程度反映社会关系调处更加困难

较之以往,2010年尽管群体性冲突事件有所减少,但舆情热点仍呈现高发频发的态势,不仅分布的地区、分布的领域更加广泛,而且由一般性社会事件转变为舆情热点事件更加容易。如辽宁庄河千人市政府下跪事件、河南睢县“茶杯门”事件、广州法制办“咆哮哥”、海南三亚社保局“招考门”、安徽马鞍山局长打人、“我爸是李刚”、贵州安顺警察枪击致死案、湖南凤凰少女坠楼案、宝马反复碾压男童案、超女王贝整容致死事件、重庆大学生拒绝“农转非”、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以及以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强拆事件和部分地区罢工事件等。这些热点事件涉及官民关系、警民关系、贫富关系、医患关系、城乡关系、劳资关系等广泛的社会领域和社会关系,大多近乎“一触即发”地成为舆情热点。舆情热点的频发易发,一方面与民众维权意识增强、舆情表达更加便捷、媒体社会监督意识提高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显示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日趋复杂化、尖锐化,政府与社会、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猜疑、隔膜、不满、怨恨等情绪和心理加重,政府公共治理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严峻,一定程度反映社会紧张度趋于上升,社会关系调处更加困难。

5.一些极端的舆情热点事件折射出许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与问题

相对于基于一般性的现实利益冲突、权益维护或价值诉求而引发的舆情热点,2010年发生的一些极端的舆情热点事件所反映出的许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及一些正加速蔓延的消极社会情绪和心理,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上半年福建南平等地接连发生多起袭童案,暴力犯罪恶性蔓延,引起全社会的极大震惊和舆情的聚焦,这种“报复社会”的行为和心理在招致民众强烈痛恨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状况加剧的普遍忧虑和对关爱弱势群体、疏导非理性社会心理、防止社会断裂的广泛思考。全年“此起彼伏”的暴力强拆致人死伤事件,反映出社会矛盾的尖锐和社会冲突的激烈,也反映出行政强权对民众不受约束的侵害和普通民众对强权的无奈、逆反心理。刺痛人们神经的还有权力的代际传递现象,河北大学交通案肇事者那句“我爸是李刚”将“官二代”所依仗的权力骄横暴露无遗,福建屏南、山东新泰、海南三亚等地的公务和事业单位招考事件,显示“拼爹游戏”愈演愈烈,暴露的则是社会分化与割裂的严峻现实:阶层和利益固化,社会流动滞塞,社会裂痕扩大。加剧社会不公的还有高高飘扬的房价和各种投机暴富现象,中产阶级的被剥夺感加重,也重创了年轻一代对人生、对社会的信心,导致了大学毕业生艰难的“蜗居”生活和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发展的两难处境以及他们对社会愈发严重的不满、

4

抵触情绪,而“犀利哥”红遍网络和“神马都是浮云”的持续走热,则形象地刻画出了相当数量的民众尤其是新生代对现实社会的那种戏谑、悲观、无奈、自我安慰的消极反抗心理。

二、2010年中国社会舆情热点的成因分析

从本质上说,舆情热点是舆情主客体之间矛盾运动的产物,是民众对其所关注的社会政治事件、现象或公共管理事务在认知、情绪和态度上的反映。在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当前,民众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更加复杂、更加显现,民众的主体意识、维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监督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这些因素都是现阶段舆情热点高发频发的重要原因。每一个舆情热点背后所包含的成因往往都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现实的冲突要素,也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这里围绕2010年一些舆情热点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简要地做些分析。

1.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给力”,是众多舆情热点形成的重要原因 网络词语“给力”在主流媒体《人民日报》高调亮相并流行于社会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相互促进、互动加深的生动写照。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论继续高速发展,网民数量持续攀升,社会各界积极争取网络话语权,网络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无论在第一消息源的比重上,还是有影响的独立言论数量上,都大幅度上升。而传统媒体以组织和个体的双重力量,深入热点话题,通过议程设置和媒体互动,充分发挥其权威性、专业性优势,积极成为社会舆论引领者。在信息科技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呼应进一步强化,社会舆情热点几乎都是在这种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在2010年主要舆情热点事件中,有些是直接由传统媒体最先报道,继而引起网络热议的事件,如山西疫苗事件和商丘赵作海冤案等,但更多的是源于网络的言论或爆料,在传统媒体介入以后逐渐上升为社会焦点,如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宁夏吴忠跨省抓捕事件、广西烟草局长“香艳日记”事件和方舟子遇袭案等。新老媒体正是通过广泛的沟通和融合,通过相互呼应所产生的巨大传播效果,对社会舆情热点的生成和舆论格局的走向产生直接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2.微博的快速崛起成为网络舆情热点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网络论坛、博客、新闻跟帖一直是三种最强大的网络舆情载体,而在2010年以短

5

平快、互动强、使用便捷为优势的微博客却异军突起,影响力迅速扩大,一时成为最受关注的新兴舆论场。截至10月全国微博用户超过1.2亿,微博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引发和爆料话题的主要场所,成为众多网民网上交流互动的首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网络舆情传播和形成发展格局。微博对网络舆情热点形成的巨大推动作用,不仅在于它拓展了热点事件的信息源头,而且更在于它大大加速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进程。微博实时、持续的移动传播方式、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的传播机制,使得事实的广而告之与舆情的酝酿、传递过程几乎是同时启动,信息的传递并不仅是事实性的信息,人们的意见、情绪等通过转发或评论等方式也随之得以传播,在事实性信息传播达到一定规模后,舆情热点也随之形成。2010年,从直播舟曲灾情到批露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从曝光常德抢尸、“腐败书记日记门”到“我爸是李刚”造句运动,在一件又一件热点议题中,微博都显示出强大的网络信息放大功能和网民态度情绪聚集功能。可以预见,快速发展的微博平台对未来的网络舆情也必将产生更加广泛、更加深远的影响。

3.一些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欠缺和少数官员素质低下,常常成为舆情热点的导火索 在目前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加剧、官民关系趋于紧张的情况下,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官员的道德修养和工作作风,更加受到民众的关注,一些违背民众利益、伤害民众感情的态度和行为,常常会引起民众强烈的反感,进而形成舆情热点。如辽宁庄河千人下跪事件、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上饶拆迁暴力冲突事件和湖南凤凰“少女跳楼”事件等暴露出一些基层政府官员执政理念的严重缺失,以及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公权力的傲慢和对民众利益的漠视,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的执政理念形成巨大反差,必然会引起舆情的强力反应。而“安徽马鞍山局长打人”、广州法制办“咆哮哥”、河南睢县“茶杯门”等事件,更是反映了少数官员道德素质的低下,折射出某些官员扭曲的权力意识与民众失落的尊严之间的矛盾,也势必会刺激民众的反应神经,在民众中产生强烈反响。

4.一些舆情热点直指政府管理体制、制度的某些缺陷

在2010年众多的社会舆情热点中,最刺痛人们眼球的莫过于被网友绘制在“血房地图”上的连续不断的暴力强拆自焚自杀事件了。应当说,屡屡上演的这些流血悲剧,除有少数官员与民争利、侵犯民权的导因,更有屡引纷争、广受诟病的现行拆迁管理制度的助推。本来在年初就热望出台的新“拆迁条例”在一年中都迟迟不能出炉,也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管理和制度失范的不断质疑。令人略感宽慰的是新“拆迁条例”在

6

今年1月终于出台,但愿暴力拆迁血案不再重演。引起民众广泛争议的还有楼市泡沫和政府房市调控,如果不能从改变地方“土地财政”发展模式和官员政绩考核标准,改变住房过分市场化的发展格局和民众非理性住房消费观念等方面着眼,房地产市场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此外,赵作海案、时建锋案等冤案错案,也引发了民众对司法正义的强烈关注和深刻反思。本来只要任何一个司法环节能够秉承司法基本原则、坚守程序正义、履行监督制约职能,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然而,公检法“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法律规定,在这些案件中只剩下“相互配合”,司法的监督制约严重缺席。每一次错案,都使无辜公民遭受了巨大冤屈,也对司法的公信力造成极大冲击。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舆情引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舆情的主体是民众,舆情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众对政府执政理念、施政过程、执政能力的一种在认知、情绪、意见、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因而舆情引导要紧紧围绕民众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的变化发展状况来开展。加强社会舆情引导工作,必须深入认识现阶段社会舆情的现状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必须深刻把握当前民众思想意识和价值选择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必须全面了解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及其对人们思想、心理、情绪产生的影响,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舆情引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创新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舆情引导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

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民众利益关系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社会舆论格局不断调整的新的形势下,只有适应舆情主客体发展变化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思路,在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上下功夫,舆情引导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一是坚持新闻宣传与反映民意相统一。既要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为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又要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要求,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疑虑,围绕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有效开展宣传舆论工作,把体现党的宣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有机统一起来。

7

二是坚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融合。随着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异军突起,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民意表达、舆论导向上的作用日益增强,必须从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和掌握信息化条件下宣传舆论工作主导权的高度,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各自优势,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效互动、深度融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新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扩大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是坚持媒体舆论与民间舆论相协调。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加上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使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媒体舆论与民间舆论的差异性呈现扩大的趋势。以往的新闻舆论宣传常常表现为某种官方意志的灌输,在舆情力量不断成长的今天,新闻媒体应该更加关注那些来自民众的却尚未被政府重视的诉求和声音,促进两个舆论场的沟通和互动,形成正面宣传舆论强势,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

四是坚持舆情引导与服务群众相结合。以人为本是做好舆情引导工作的根本要求,新闻媒体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多关注和关心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把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多关注和关心群众的所思所想,多反映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遇到的各种困难,利用媒体手段督促解决实际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把群众的情绪引导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在为群众的服务中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2.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提高舆情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改进创新新闻宣传工作方式,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舆情引导水平的强大动力。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把坚持正确导向与讲究宣传艺术统一起来,着力增强正面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不断提高新闻媒体舆情引导水平。要充分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各类新闻媒体要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形成合力,切实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的运用把主题突出出来,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

8

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做成舆情热点、社会亮点和群众关注点。要加强对社会舆情的分析研究,把握民众思想情绪的现状和走势,把握民众思想舆情变化发展的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做到及时报送、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牢牢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情。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管理,依托主流媒体,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打造主流网络媒体。要加大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充分发挥各媒体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相互放大正面舆论,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同时,加大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利用专业技术人才,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搭建政府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通过网络评论员的正面言论,引导和启发网民思考和判断是非,使网民与政府产生共鸣,从而把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通过培育网上“意见领袖”,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

3.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舆情引导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

要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提高舆情引导能力与水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建立健全一套及时高效、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舆情引导工作机制,把舆情引导工作贯穿于舆情生成、舆情表达、舆情扩散、舆情影响、舆情消退等舆情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1)健全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其中包括舆情收集和舆情分析两个方面。舆情收集分日常舆情和突发性事件两类,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舆情收集的渠道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重点访谈、信访渠道、网络论坛博客、问卷调查等。要重视人大、政协、社会团体以及党的各级组织在舆情收集中的作用。对于收集到的相关舆情信息,要建立专门的舆情分析研究判断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对舆情信息进行处理。舆情分析的重点是分析舆情的发展态势,包括舆情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同时,要建立对重大决策出台可能出现的舆情分析预案制度。

(2)健全舆情引导的传播机制。对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后,在舆情引导工作中要畅通舆情传播渠道,清除各种妨碍舆论正常传播的梗阻,形成舆情引导的开放与控制的动态平衡。主要包括: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制度,主动做好权威信息发布,完善相关法规,积极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不断加强信访工作和搭建政府与群众的互动平台等。

(3)健全舆情引导的应急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舆情

9

应对预案,通过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来创新强化舆情议程设置能力来调控舆情,通过发挥意见领袖和网络社团等的作用来引导网络舆情。当有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能够有效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各种方式,及时高效地引导舆论,使舆情引导能起着有利于平息事态、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

(4)健全舆情引导的监督机制。要健全由各级党政领导为责任人的责任监督领导机构,完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其职能权限和责任要求,切实承担起相应的部门责任和个人责任。同时要加强舆情引导的全程实时监控,根据舆情引导过程的性质、特点和演变情况,及时发现舆情引导过程中本身所存在的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另外,还要制定舆情引导工作的绩效考评制度,对舆情引导所产生的损益状况进行考核评估,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以进一步推进舆情引导工作。

(5)健全舆情引导的运行保障机制。首先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坚强有力的舆情宣传队伍,大力提升舆情引导主体人员的素质。其次是要加快新闻立法和舆情引导工作立法,制定并运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新闻舆论进行行政和业务管理,加强舆情引导工作的法律和制度建设,逐步探索形成以法律规范为特征的舆情引导长效机制,使舆情引导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此外,加大投入,夯实物质保障,也是舆情引导工作机制中不可忽视的必要环节。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om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