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神力量

更新时间:2023-10-31 16: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传承精神力量 提升学校品质

作者:王淦昌中… 点击数:1469 更新时间:2011-10-25

王淦昌中学更名10年来,以“依托名人、创办名校”为目标,弘扬王淦昌精神,改革优化办学行为,提升学校品质,为学校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内化与行动

学校对王淦昌精神作了深入解读,概括为八个字:献身科学、报效祖国;具体为四句话: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献身科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志存高远;质朴谦虚、淡泊名利。并把它作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校训。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编写了《王淦昌先生生平》《无尽的追问》《大师之风》等著作,传播大师生平,弘扬大师精神,使王老精神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要求教师以“勤勉”作为学习的体现,在工作中落实“五勤”:勤观察、勤记录、勤反思、勤沟通、勤创新;要求学生以“勤奋”作为学习的表达,在课内外做到“四勤”:勤学、勤思、勤问、勤实践。十年中,学校教师把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作为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站好每一班岗,教好每一位学生,没有怨言,从不计较,把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作为最大的心愿,把王老精神作为最大的激励;十年中,历届学生们把“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作为最大的心愿,在课堂里、校园中,孜孜不倦地思考,津津有味地阅读,把王老精神作为最好的鞭策。

在王淦昌中学每年都会举行一种仪式——“王淦昌奖教奖学基金”颁奖仪式。基金是由王淦昌先生生前所获奖金设立,后又由常熟市人民政府和社会关心教育人士增资。每年的仪式是全校师生对学习行动的三百六十度回顾,也是对深入学习的广视角全方位展望;是对获得荣誉师生的褒扬与肯定,也是对全体师生的鼓励与引领。

拓展与丰富

为了深入学习王淦昌精神,十年来,王淦昌中学不断拓展丰富学习活动的外延与内涵,形成了“学习王淦昌精神”系列活动。新生入学“第一课”:参观王淦昌事迹展览馆、阅读王淦昌事迹校本教材等;“五四”青年节:新团员重温王老精神,把学习王老精神与青年节活动结合起来;金秋教师节:表彰优秀教师,争当学习标兵;“11〃12”王老为学校题词纪念日:举行“18岁成人仪式”;每年12月份:年度学习王老精神专题演讲活动等。

为了“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学校修建了开放式王淦昌纪念馆、王淦昌名言走廊、“王淦昌先生与故乡”主题画廊等;重新命名学校建筑、校园主干道;组织师生结合对王淦昌精神的理解,自制班级、宿舍名牌;将学习王老精神的“师生感言”设置于教室、走廊墙壁。

走在如今的王淦昌中学校园中,你不仅会在王淦昌先生铜像前驻足凝视,感受一代大师的成长道路和精神力量,同样会在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感受到一种力量的自然渗透与传承。

难怪工作才三年的青年教师钱景意说:“在这里工作,我体会到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她时常带给我一种清新而鼓舞的气息,让我始终带着信念工作、生活。”

成效与提升

近年来,学习王淦昌精神,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8年制定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规划书》,要求教师严谨治学、争做名师。骨干教师风采展示、青年教师素质大比武、新上岗教师基本功比赛蓬勃开展。德高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扎实实施。擅于教学管理、两次获“苏州市把握学科能力竞

赛”一等奖的薛建峰老师,精于高三教学的常熟市学科带头人张书来老师、初中与高中教学兼能胜任的常熟市学科带头人朱冬芳老师等一批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不断充实骨干教师队伍。

2008年开始推行的“有效教学”研究,要求教师细化教研、提高质量。教研组建设、备课组建设有序推进。“集体备课、个人反思、集中讨论、形成教学案”的四步备课法日趋成熟。“日教学计划、周教学计划”上墙制度日显效益。“互听、互评课”活动蔚然成风。学校教学质量连年攀升。

为提高学校办学品质,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课程方案的基础上,提高校本课程开设水平,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近三年,广泛发动教师利用节假日自编了《王淦昌故事选》《趣味数学》《业余小记者培训教材》等12种校本教材,并开展校本课程师资培训。每周安排一定课时,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受学生欢迎程度高。

今年年初,学校制定了《学校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学习王淦昌精神,培养为民爱国、志存高远,思维活跃、乐于奉献,文明礼貌、真诚正直,基础厚实,全面发展的学生,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实现全面新跨越”作为今后一个阶段学校工作重点。

回眸十年,责任与传承并重;展望未来,使命与开拓并行。在新的时期,王淦昌中学将秉承“依托名人、创办名校”的目标,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兼具大师风范和平民精神的栋梁之才。

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的基调是“人”,内容是“文化”,核心是

“素质教育观”,原则是“灵活、多变的基础性管理”,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校园文化,有关专家作了合理的分析,认为校园文化包括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两方面。静态文化是指校园精神风貌与道德情操、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学校的教育成果和校园环境;而动态文化是指对师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作风、行为习惯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学术、

科技、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项目。

扬州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扬大附小)坚决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坚持以素质教育观为核心,使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达到形式与内容、目的与手段的完整、统一。 一、发掘内涵底蕴,提升校园品质

我们认为学校要发掘学校的内涵底蕴,要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建构校园的静态文化,形成学校师生共同追求的作风和精神。几年来,扬大附小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学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形成了“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坚持全面发展,品格、知识、能力、和谐统一,以服务社会与生活的能力培养为宗旨” 的办学目标,追求“学校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的厚生精神、严谨朴实的治学精神、团结高效的拼搏精神)”与“办学灵魂(爱心教育)”。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形成了:①校风:求实、团结、活泼、向上;②教风:虚心、耐心、细心、创新;③学风:好学、深思、多问、勤练;④校训“实”:“实”字,取“实”作为校训用,以上面的“宀”象征学校,下面的“贯”象征求学。治学办校旨在“实”,我们要构建“坚实稳固的教师队伍;实施踏实细致的常规管理;推进切实高效的教育科研;开展诚实守信的学校交流和安全扎实的后勤服务。

在扬大附小的校园里,赫然可见学校的“三风”和“校训”,时刻鞭策和引领全校师生团结友爱、活泼向上,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构建学校的精神文明园地。 二、素质教育领航,精致管理掌舵

我们不断探究校园文化的内涵,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的引领下,实施了灵活、多变的精致化管理,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领航掌舵。学校至上而下地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扬州市中小学精致管理工作要求,明确了学校精致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目标精致,管理过程精细,管理方法精当,管理成果精美。学校逐步形成了科学严谨、高效切实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方法,构成了学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学校修编了由五大版块构成、约36万字的《扬大附小管理手册》,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该手册的出台遵循民主讨论、修订、教职工大会通过等程序,实施扬大附小“星级教师”培训计划,“加快青年教师培养,促进中年教师发展,助推老教师提升”的教师培训计划,加快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成长步伐,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开展特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尤其是学生。扬大附小改革创新,积极开展特色活动,丰富校园动态文化,推进“阳光体育”工程,启动“京剧进课堂”,促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德性笃实、知识富实、身体健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渗透素质教育,最终促进学校特色化、自主化的可持续发展。

1

民教育开奇葩,德行笃实育灵魂

近年我们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积极实施“113”策略管理,即明确一个目标系列,形成一套教育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加强三方(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融合

的育人氛围。

2

,知识富实结硕果

素质教育改革以来,“知识”的定义不断拓宽,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涉及课

内、课外,国内、国外,传统、现代,等等。 京剧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京剧进课堂”是党和国家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举措。 2008年3月,学校成为首批“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它的试点实行有着深远的意义。学校自2008年3月接受教育部“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以来,音乐组教师经过两个月的材料收集,在2008年6月编写了学校第二本音乐校本教材“银杏之声”京剧专辑。(学校曾在2006年编写第一音乐校本教材“银杏之声”

地方文化专辑。)

3

光体育促和谐,身体健实求发展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群体促竞技、以普及促提高,坚持以培养德性笃实、知识富实、身体健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目标,积极推进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扎实抓好学校体育业余训练,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效。学校积极加强“阳光体育”工程建设,制订“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四落实,确保学校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四、励精图治谋发展,继往开来创名校

学校的发展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与岁月同步,与自然共进!在素质教育的新时代,扬州大学附属小学这一百年老校将继续发掘学校的文化内涵,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促进学校自主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应有贡

献。 参考文献:

[1]钟添腾.面对课程改革谈校园文化的再生[J].基础教育参考,2004(12). [2]覃好君.关于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关系的若干思考[J].湖北三峡学院学

报,1998(4).

[3]孟 静.学校文化建设:现代学校发展的新趋向[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6 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学校内涵

品质

江苏省常熟中学 顾伟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od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