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化学试题Word版

更新时间:2023-05-05 05: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K-39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设N 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23g Na与氧气完全反应,无论生成Na2O,还是生成Na2O2,转移的电子数均为N A个

B.在1L 0.5mol/L的Na2CO3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小0.5N A

C.8.2g Na218O2与CO2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2N A

D.将1L 2mol/L 的FeCl3溶液加入到沸水中,加热使之完全反应,所得到的氢氧化铁胶体粒子数为2N A

2.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3.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2.3g Na投入到97.7g水中充分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

B.相同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

酸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气体物质的量之比为1:3

C.将CO2和H2O的混合气体a mol,与足量的Na2O2固体充分反应,生成的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11.2aL

D.120mL含有0.20mol碳酸钠的溶液与200mL盐酸进行滴加反应,不管将前者滴入后者,还是后者滴入前

者,滴加完全后,产生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体积不等,则盐酸的浓度可能为2mol/L

4.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反应后,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①金属钠投入到FeCl3溶液中

②过量NaOH溶液和明矾溶液混合

③少量Ca(OH)2投入过量NaHCO3溶液中

④向NaAlO2溶液中滴入NaHCO3溶液

⑤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⑥氯化钙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

A.①③④⑤B.只有①④C.只有②③⑥D.只有③④⑤

5.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需经过制取NH3、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

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6.取

n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跟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完全反应,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恰好也增加了n g。下列物质中不能满足上述结果的是

A.H2和CO的混合物B.C2H2O2C.C3H4O3 D.C6H12O5

7.卫生部发出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过氧化钙(CaO2)等食品添加剂。下列

对于过氧化钙(CaO2)的叙述错误的是

A.CaO2具有氧化性,对面粉可能具有增白作用

B.Ca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1

C.CaO2和水反应时,每产生1 molO2转移电子4 mol

D.CaO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2+2CO2=2CaCO3+O2

8.下列操作或说法错误的是

A.若要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SO2气体,可通过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B.在实验室中使用金属钠时若不慎着火,可立即用细沙灭火

C.用带有玻璃塞的玻璃瓶盛放NaOH溶液,用Ca(OH)2可以鉴别NaHCO3和Na2CO3

D.测溶液pH时,可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放在表面皿上的pH试纸上

9.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10.向Na2CO3、NaH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生成气体的量随盐酸加入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离子组在对应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a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SO42-、NO3-

B.c点对应的溶液中:Na+、Ca2+、NO3-、Cl-

C.b点对应的溶液中:Al3+、Fe3+,MnO4-、Cl-

D.d点对应的溶液中:F-、NO3-、Fe2+、Ag+

11.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2.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中学常见元素X.其转化关系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A为硝酸,X为金属元素,则甲与丙反应可生成乙

B.若乙为NaHCO3,则丙一定是CO2

C.若A为NaOH溶液,X为短周期的金属元素,则乙一定为白色沉淀

D.若A为金属单质,乙的水溶液遇KSCN溶液变红,则甲可能为非金属单质

13.

工业上用粗盐(含Ca2+、Mg2+、SO42-等杂质)为主要原料采用“侯氏制城法”生产纯碱和化肥NH4Cl.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粗盐溶液除杂可依次加入NaOH、Na2CO3、BaCl2,再加入盐酸调节溶液pH

B.粗盐可采用除杂和重结晶等过程提纯

C.流程图中的系列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可能有玻璃棒、烧杯、漏斗、坩埚等

D.该流程中得到的晶体用到了溶解度的差异性

14.NaHCO3与Na2O2按2:l的个数之比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然后趁热排出气体物质,容

器内残留物的成分是

A.只有Na2CO3 B.NaHCO3和Na2CO3

C.NaOH和Na2CO3 D.Na2O2和NaHCO3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SO2、CO2三种还原性气体都可用浓硫酸干燥

B.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比如Na2O、Na2O2都是钠的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成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

D.向Na2O2与水完全反应后的溶液咖MnO2,产生氧气,是由于该溶液中含有H2O2

16.某溶液中含有下列六种离子:①HCO3-②SO32-③Na+④CO32- ⑤NH4+⑥NO3-,向其中加入一定量Na2O2后,

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A. ①②④⑤

B.④⑥

C.③④⑥

D.只有⑥

17.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烧碱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

A.溶液中有晶体析出,Na+数目不变

B.溶液中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有O2放出

C.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D.溶液中NaOH的浓度减小,有O2放出

18.某学生用NaHCO3和KHCO3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实验,测得如下数据(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且不考

虑HCl的挥发),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实验序号①②③④

盐酸体积/mL 50 50 50 50

固体质量/g 3.06 6.12 9.18 12.24

生成气体体积/L(标况) 0.672 1.344 1.568 1.344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1

B.原混合物样品中n(Na2CO3)∶n(KHCO3)=1:1

C.实验②中,混合物过量

D.实验④反应后,至少需继续加入40ml的该盐酸溶液才能把12.24g的混合物全部反应

19. 某K2CO3样品中含有Na2CO3、KNO3和Ba(NO3)2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6.9 g样品溶于足量水

中,得到澄清溶液,若再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4.5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判断是

A.肯定有KNO3和Na2CO3,没有

Ba(NO3)2

B.肯定有KNO3,没有Ba(NO3)2,可能还有Na2CO3

C.肯定没有Na2CO3和Ba(NO3)2,可能有KNO3

D.以上判断都不正确

20.向某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后得到溶于M,因CO2通入量的不同,溶液M的组成也不同。若向M

中逐滴加人盐酸,产生的气体体积V(CO2)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HCl)的关系有下列图示四种情况,且图(2)、(3)、(4)中分别有OA<AB,OA=AB,中OA>AB,则下列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是(不计CO2的溶解)

A.M中只有一种溶质的有(1)和(3)

B.M中有两种溶质的有(2)和(4)

C.图(2)中若2OA<AB,则M中c(NaHCO3)>c(Na2CO3)

D. 图(4)中若OA>2AB,则M中c(NaHCO3)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12分)某些资料认为:NO、NO2不能与Na2O2反应。某小组学生提出质疑,他们从理论上分析过氧化

钠和二氧化氮都有氧化性,根据化合价升降原则提出假设:

假设Ⅰ.过氧化钠氧化二氧化氮

假设Ⅱ.二氧化氮氧化过氧化钠

(1)小组甲同学设计实验如下:

①试管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待试管B中收集满气体,向试管B中加入适量Na2O2粉末,塞紧塞子,轻轻振荡试管内粉末,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迅速消失;再将余烬木条迅速伸进试管内,看见木条复燃。甲同学认为假设Ⅱ正确;乙同学认为该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为达到实验目的,在A、B之间增加一个装置,

该装置的作用是。

③乙同学用改进后装置,重复了甲同学的实验操作,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迅速消失;余烬木条未复燃。

得出结论:假设Ⅰ正确。NO2和Na2O2反应的方程式是。

(2)丙同学认为NO易与O2发生反应,应更易被Na2O2氧化。

查阅资料:① 2NO+Na2O2=2NaNO2

②6NaNO2+3H2SO4=3Na2 SO4+ 2HNO3+4NO↑+2H2O;

③酸性条件下,NO或NO2–都能与MnO4–反应生成NO3–和Mn2+

丙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探究NO与Na2O2的反应。

①B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F装置的作用是。

②在反应前,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N2,目的是。

③充分反应后,检验D装置中反应产物的实验方法是。

22.(12分)亚氯酸钠(NaClO2)主要用于棉纺,造纸业的漂白,也用于食品消毒、水处理等。

已知:①亚氯酸钠(NaClO2)受热易分解。

②NaCl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适当条件下可结晶析出NaClO2·3H2O;

③纯ClO2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到10%以下安全。

以氯酸钠等为原料制备亚氯酸钠的工艺流程如下

(1)“反应1”需要鼓入空气,空气的作用是。

(2)“反应2”的氧化学方程式为。

(3)采取“减压蒸发”而不用“常压蒸发”,原因是;结晶后需要对晶体洗涤,为了减少损。

失,可以用洗涤晶体。

(4)从“母液”

中可回收的主要物质是

(5)要得到纯的亚氯酸钠晶体(NaClO2·3H2O),对粗产品必须进行的操作为。

23.(16分)过氧化钙是一种温和的氧化剂,常温下为白色的固体,易溶于酸,难溶于水、乙醇等溶剂。某

实验小组拟选用如下装置(部分固定装置略)制备过氧化钙。

(1)请选择必要的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装置可重复使用)。

(2)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

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通入一段时间气体,加热药品;

③反应结束后,(填操作);

④拆除装置,取出产物。

(3)若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钙(Ca3N2),同时可能生成过氧化钙。请利用下列试剂,设计试验检验钙的燃烧产物中是否含有过氧化钙。(简要说明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限选试剂:酸化的FeCl2溶液、NaOH溶液、KSCN溶液、稀硝酸)

(4)利用反应Ca2++H2O2+2NH3+8H2O=CaO2 .8H2O↓+2NH4+,在碱性环境下制取CaO2的装置如下:

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仪器名称。

② C中沉淀反应时常用冰水浴控制温度在0℃左右,其可能的原因分析: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低有利于提高CaO2·8H2O产率;。

③反应结束后,经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可获得CaO2 ·8H2O。检验CaO2·8H2O已洗涤干净的操作

(5)测定产品中CaO2的含量的实验步骤是:

步骤一:准确称取a g产品于有塞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过量的b g KI晶体,再滴入少量2mol/L 的硫酸溶液,充分反应。

步骤二:向上述锥形瓶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

步骤三:逐滴加入浓度为c mol/L的Na2S2O3溶液至反应完全,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再重复上述操

知:I2+2S2O32-=2I-+ S4O62-]

1-5ACCDA 6-10DCCCB 11-15DBAAD 16-20DBAB

21. (1)①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分)

②除去生成NO2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2分);

③ Na2O2+2NO2=2NaNO3 (2分)

(2)①铜片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色,有无色气泡产生(2分);吸收未反应的NO (1分)

②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2分)

③取D装置中产物少许,加入稀盐酸,若产生无色气体,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产物是亚硝酸钠,无

明显现象为硝酸钠。(2分)

22. (1)稀释ClO2以防爆炸(2分)

(2) H2O2+2ClO2+2NaOH=2NaClO2+2H2O+O2(2分)

(3)常压蒸发温度过高,亚氯酸钠容易分解(2分)冰水(或酒精)(2分)

(4)Na2SO4(2分)

(5)重结晶(2分)

23.

(1)dfebcf或dfecbf(2分)(答“dfebc”或“dfecb”得1分)

(2)③熄灭酒精灯,待反应管冷却至室温,停止通入氧气,并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2分)

(答出“先熄灭酒精灯后停止通入氧气”即可得分)

(3)取样品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酸化的FeCl2溶液溶解后,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说明样品中含有过氧化钙;若溶液不变红色,则说明样品中不含有过氧化钙(2分)

(4)①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2分)分液漏斗(2分)

②温度低可减少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过氧化氢的利用率。(2 分)

③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先加入稀硝酸酸化,再滴加硝酸溶液,若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

说明已经洗涤干净;反之则说明未洗涤干净(2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得分)

(5)0.36cV/a ×100%(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o1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