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湘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更新时间:2024-01-03 18: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5年湘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南省统计局 2006-03-03 16:00:48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布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 “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和“长株潭生态休闲中心”,努力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落实省、市实事工程,克服了国际局势动荡、重大灾害干扰和自然资源制约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一、综 合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湘潭市生产总值达367.03亿元[/B],比2000年增长74.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8%,增速比“九五”时期提高3.7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加大、位次前移,其中: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5%提高到6%,总量排位由第11位上升到第7位。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9%提高到8.1 %,总量排位由第6位上升到第4位。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2.8%提高到3.4%,总量由第11位上升到第7位。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5.57%提高到11.1%,总量保持在前三位。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7:36:47调整至2005年的15.2:43.3:41.5,二产业比重有了较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19.5%上升至33.7%。城乡结构进一步调整,2005年末城镇化率达42.5%,比2000年提高11.6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取得较大突破。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近90%的市属国有中小企业完成改制任务。积极支持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及剥离社会职能。通过改制,化解企业债务包袱60多亿元,补偿安置职工6万多人,盘活存量资产和闲置资产近40亿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行政体制、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取得较大成效。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外向度大大提高,2005年末全市外贸依存度达15.1%。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五年间累计引进到位外资5.1亿美元,年均增长34.4%。

民营经济、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接近50%,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园区经济不断壮大。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29.9亿元,比上年增长61%。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参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扩大、标准提高,做到了应保尽保。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平稳运行,并先后启动了工伤、生育保险。2005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5万人,比2000年增加3.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6万人,增加26.2万人。5年来,全市共改造扩建农村敬老院26所,新增床位1300张。

就业紧张局面有所缓解。通过实施“城区五万人就业工程”,5年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55.8亿元,比2000年增长31.5 %。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所增长,其中:粮食总产量155.6万吨,比2000年增长12.4 %;蔬菜 118.7 万吨,增长49.6 %;水果3.77万吨,增长69%;出栏肉猪541.16万头,增长37%;出笼家禽1100万羽,增长25.5 %;水产品6.89 万吨,增长23%。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以“稻—菜”、“菜—菜”“莲—菜”等耕作模式为主的稻田耕作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优质稻种植173.6万亩,占水稻种植比重达53.8 %。水果、蔬菜、花卉苗木、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比2000年大大增加。生猪养殖加工业实施的“公司+协户+农户”的运

作模式发展良好,涌现了一批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2005年畜牧业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50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8.7%提高到54.2%。5个千亩以上的特色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5年间,我市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及长江防护林、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农业机械等项目投资15亿元。2005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61.3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70.9%。5年间新增电排装机容量1.7万千瓦,新增灌溉面积3500公顷,硬化各类渠道1923公里,田园化2.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179万亩。到2005年止,全市累计建设沼气池13万个。

三、工 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475亿元,5年平均增长20.7%。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53.6亿元增加到134亿元,年均增长15.8%。规模工业企业由388户增加到460多户。规模工业产值2005年达380.87亿元,年均增长24.8%。工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5%,比2000年提高8.4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五”期间是我市工业企业效益状况最好的时期,5年内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盈亏相抵后共实现利润38.1亿元,扭转“九五”时期连年亏损局面。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76.5%提高到2005年的146.2%。

企业投入加大。通过狠抓项目建设,工业技改投入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1.64亿元,5年内共投入技改资金183.4亿元,比“九五”增长3.2倍。湘钢500万吨钢改造工程、电厂一、二期工程、江南汽车九华生产基地轿车项目投入均在40亿元以上。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全面铺开,19家企业进入国家、省级示范企业行列。

支柱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十五”期间的加速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冶金、机电、化纤纺织、新材料等支柱产业。2005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6亿元,比2000年增长3.5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5年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7亿元,是“九五”的2.2倍。城镇以上共有1761个项目建成投产,其中基本建设项目482个,更新改造项目1073个。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5年间全市投入城市建设资金42.8亿元,比“九五”增长4倍。城区面积由45平方公里扩展到76平方公里,展示和代表湘潭开放与发展形象的河东新区基本建成。5年新增城市道路60公里,新、改、扩建城市主次干道和连通道40多条。三大桥建成通车,四大桥开工,城市二环线、湘江生态经济带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市政设施日益完善,河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正式运行,河东水体净化工程启动,双马垃圾场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城市天然气工程实现供气。完成景观道建设20余条,新建和改造10多个绿化广场和10多个市民休闲小游园,提质改造小街小巷120余条。人民大厦、广电中心、梦泽山庄、东方红广场等一批文化设施和大型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顺利完成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任务。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较为活跃。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3.3亿元,比2000年增长63.5 %,年均增长10.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8.13亿元,比2000年增长65.4 %;餐饮业零售额20.5亿元,增长138 %。

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和顺石油物流、步步高物流配送、湖南三和医药物流、大汉钢材物流等10个首批认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目前已有8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3亿多元。其中和顺石油物流第一期、湘潭港综合物流第一期工程均已完成并投入运营。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十五”时期是我市对外贸易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0.5亿美元,年均增长36.7%。2005年,全市外贸依存度达15.1%,比2000年提高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5年来,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61家,直接利用外资5.1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7倍,年均增长34.4%。引进吸纳内资122亿元,为“九五”时期的3.3倍。外商投资企业入库税收贡献率连年提高,2005年达到2.2亿元,为2000年的4.7倍。引进战略投资伙

伴迈出可喜步伐,5年共引进跨国集团、国内500强企业16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取得进步。已有9家市内企业在亚洲、欧洲、非洲等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投资。成功举办两届中德(湘潭)环境管理暨企业合作大会和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提高了湘潭的知名度和城市影响力。

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26.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72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52倍和 2.8倍。红色旅游、绿色山水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三大板块构筑了我市旅游产品的大框架,特别是红色旅游在全国首屈一指。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30.18亿元,新增公路里程32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新增100公里,其它等级公路54.5公里。公路通村率达99.6%,比2000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建成通村公路336.4公里,改造通畅公路271.3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7亿元,比2000年增长15.9倍。年末电话总用户147.91万户,比2000年增长2倍,其中:固定电话68.9万户,移动电话 79.01 万户,分别比2000年增长96.9%和 4.7倍。全市电话普及率 52部/百人,比2000年增加34.5部/百人。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稳健运行,存贷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湘潭经济的全面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信贷投入加大。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25.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4.85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163亿元和83.42亿元,其中:农业贷款33.73亿元,比2000年增加22.64亿元。

保险业务发展迅速。2005年全市有市级保险公司13家,比2000年增加7家,2005年全市保费总收入8.06亿元, 比2000年增长229.8%。其中,短险2.41亿元,寿险5.65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04%、131.1%。年末共赔(给)付1.97亿元,其中:短险赔付1.59亿元,寿险赔付0.38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增强。“十五”时期,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五年来共有8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量达2060件,授权1232件,均居全省前列。湘潭先后被确定为国家“863”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国家火炬计划湘潭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湖南省车辆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雨湖区、韶山市、湘乡市被认定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韶山市被确定为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5亿元,比2000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25.2%。

教育规模拓展,质量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全市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义务教育不断巩固发展。2005年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11%、1.02%,分别比2000年下降0.38个百分点、2.28个百分点;初中会考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高中教育加快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8.66%,比2000年提高19个百分点;高中毕业生会考合格率达95%以上;2005年高考升学率达73.5%,比2000年提高1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实力增强,2005年在校学生达到9.47万人,比2000年增加5.3万人。民办教育发展迅速,2005年拥有民办教育机构218个,比2000年增加214个。“十五”期间,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整合,撤并农村中小学734所,完成湘潭卫校与湘潭职院的合并。教育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共消除和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34万平方米。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十五”期间,相继新建改建了白石公园、齐白石纪念馆、湘潭大剧院、群艺馆等文化建设工程,举办了首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一批文学艺术作品相继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大奖,五年来市直文艺团体在全市城乡辖区巡回演出共1000余场。

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广电中心投入运行,实现了城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正在全面加快实施。

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十五”期间我市取得了抗击“非典”和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全面胜利,

2004年我市投资4510万元,新建了5个疾控中心、4个传染病区、1个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进一步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重点突破了农村医疗卫生薄弱环节,调整卫生管理体制,构建市、县、乡、村卫生网络,改造乡镇卫生院23所,并在湘潭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市义务献血率达到10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五年中,我市成功承办了全国五城会男足比赛、全国后备力量足球比赛、中甲比赛并主办了“韶山杯”大学生足球比赛。2004年湘潭有2人参加雅典奥运会,垒球运动员郭佳获奥运会第四名,实现湘潭运动员在奥运会的名次突破。2005年我市运动员代表湖南参加全国“十运会”,取得优异成绩,共夺得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2枚和17个有奖名次。全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35%,并创建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点20个。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十五”时期,全市共审批环保建设项目560项,批准537项。其中:2005年全市审批建设项目107项,比2000年增长72.6%。河西污水处理厂和双马垃圾场等一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成,2005年城市功能区水域水质达标率为100%,比2000年提高8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为51.9%,比2000年提高32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94%,比2000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

据市计生委统计,2001年以来,我市计划生育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5年为96.2%,比2000年上升0.56个百分点;经过严厉打击“两非”行动,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男:女)已由2000年的112.52:100回落到了2005年的107.1:100(同口径比);五年来,进一步加强了村级工作力度,村为主比例2005年为88.92%,比2000年上升4.59个百分点;综合治理不断加强,2005年综合治理到位率为96.74%,比2000年上升了30.5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统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049元增加到2005年的9685元,同比增长60.2%,年均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00年的2599元增加到2005年的4086元,同比增长57.1%,年均增长9.5%。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15.23平方米和42.34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1.19平方米和48.5平方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nw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