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

更新时间:2023-04-13 03:33: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说,世上只有一个真理:忠实并热爱生命。泰戈尔说:“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两位哲人都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必修二的第一板块“珍爱生命”。

一、由“人”而“文”,切入文本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最开始发表在《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当时这期杂志的小说栏目分量不足,编辑和史铁生商量,说能不能把它放到小说栏目发表,结果史铁生坚决拒绝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为什么坚持要把它作为一篇散文发表?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内心的真实写照,不像一般的小说是虚构的。]

师:是的,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心灵的真实担露,因此,我们要走进地坛,走进这篇文章,首先要走近这个人。(板书:读人读文)

(投影)史铁生18岁时的照片: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插队。这是18岁插队期间的照片

这是史铁生18岁时的照片,风华正茂,生机勃勃。可是21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他双腿残废,命运强行把他把在轮持上。

(投影)史铁生21岁时的照片: 1972年双腿瘫痪回北京。这一年21岁。

师: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失魂落魄,他被命运击昏了头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要是我们遭遇这种情况,可能会怎么办了?

(有学生小奋地说会自杀)

师:是的,史铁生曾有三次自杀的经历,可最终都坚强地活了下来。

直到23岁那年的一个下午,他无意中进入了一个园子,他的想法慢慢发生了改变这个园子就是地坛。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呢?在这个园子里他又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认真拜读史先生的作品,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大家已经阅读了《我与地坛》的整篇散文。这篇一万五千多字的散文,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我在地坛的见闻与感悟。

见闻:景(地坛)、人(母亲、中年夫妇、练歌小伙子、喝酒老头、捕鸟者、女工程师、长跑家、兄妹)

感悟:生命(生存)的意义

史先生通这篇散文要想解决几个问题?

明确:为什么生?怎么活?我干嘛要写作?

二、深入文本,感悟地坛

(投影)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请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句、段读一读。“我”在地坛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感悟?

师:请大家找到终体的段落和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1

生:我认为这个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在课文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写道:“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

但并不衰败’

(板书:地坛荒芜不衰败)

师:老师想追问你一下,这个段落写了些什么东西让你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他写了一些小昆虫、小动物,而这些小动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师:嗯,无满了生命的活力有一句话老师并不是很懂:“树千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生:蝉化蛹成蝶,所以留下了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师:是的,壳留下未了,然后有新的生命。

生:第7自然段:我觉得地坛虽然改变了许多,但有些东西是不能肆意雕琢的。

师:你觉得哪些东西不能肆意雕琢不能改变呢?

生:比如文中提列的落日、雨燕、地上孩子的脚印,还有古柏、早霜、落日。

师:这些不能改变的东西给了“我”怎样的启示?

生:生和死是无法改变的,就像地坛里的有些东西,无论岁月怎样流逝,它还是那个样子,有些本质的东西无法改变。

师:你讲得很好有些东西改变了,有些东西不会改变,如果我们往前回溯的话,哪些东西改变了呢?我们不

妨把第3自然段和这一段对着读一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师生一齐读这两段话,读得有一定的情感。)

师:我们把这两段连起来看,感受可能会更深刻一些。

生:就是第6段里写到的,“一个人,出生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生:在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上帝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像一颗种子,而他如何发芽生长,便是自己的事情了。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我们知道史铁生来到地坛,一天到晚都想着生和死的事,而这句话告诉我们他有没有想明白?

生(集体):想明白了。

生:第3自然段告诉我们,地坛是皇帝祭祀的地方,四百年前它的繁盛和辉煌可想而知。可是四百多年后,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等等,就像作者在20岁这个风华正茂的时候失去了双腿,地坛的经历和作者的遭遇非常相似;可是地坛虽然由盛转衰,虽然遭遇坎坷,而生命的本质没变,可见作者和地坛有同样的东西。

生:我觉得他本来一天到晚想死的事情,后来通过和地坛对比,找到了自己和地坛的相同点,所以他才想通了死的事情,是地坛使作者重新找回了自信的感觉。

师:除了自信以外还有什么启示?

生:作者从地坛的经历看出,生死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他应该去坦然面时,所以他开始思考怎样把剩余的生命活得更加有意义。

(板书:坦然)

师:一天到晚想着死的史铁生来到了地坛,地坛里的生命、生机让他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如果我们做一个小结的话,地坛是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呢?

生:残疾但没有失去生命的热情。

师:残疾但不颓废。

师:是的,史铁生明白了这个道理,接下来就是怎样活下去的事情,得找到一条路,勇敢地活下去。他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就是写小说。

2

师:嗯,就是写作,史铁生说过:写作是为了活着。其实,他走上写作这条路还与一个人有关系,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生(集体):他的母亲。

师:嗯,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第二部分中写母亲的令你最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并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三、品读言语,体悟母亲

(一)母亲的付出

1.残废了双腿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心里苦闷”,“整天”“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

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2.面对苦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疼爱?从文中找出并加以品味,说出自己感受。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

板书:第2段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第3段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第8段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细节、表情、动作

①“不是光会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疼爱理解,毫不张扬

“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 特定的姿势动作毫不张扬

②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

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身影。(母亲久候不归,出去找儿子大海捞针一般,孤独无助,茫然但又执著,这是多么柔软而坚定的信念。)

③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语言

“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朴实的语言却蕴涵了无限的内容,作者

到许多年以后才渐渐听出其中的滋味,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

是恳求与嘱咐。

心理(“我”的设想)

儿子对母亲心理的设想“当我不在家的时候……终于能找到” ——形象地突出了时间

之长和母亲始终在焦虑、空虚和痛苦中煎熬。

“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

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伤在儿身,痛在娘心,可怜天下父母心

③她理解儿子,知道有些事要儿子自己想通,但出于母亲的本能,她要无法不为儿子的

生命担忧,她整日整夜活在痛苦、惊恐之中。“我”所承受的,是我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

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与形色的痛苦。他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

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坚忍的意志

“担心”;“自我安慰”;“暗自的祷告”;“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母亲最低限

度的祈求”;“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

母亲”

我们能感受到母亲的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本身就启示着“我”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儿子的感悟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n3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