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更新时间:2024-01-14 01: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⒉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并初步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二部分则是通过观察、比较钢尺、橡皮筋,去找到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最后通过观察音叉的振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当物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就消失了。”

二、教学背景:

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本课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与旧教材相比,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声音产生的学习,为下面学习声音的传播打好基础。

三、教学设计: (一) 科学概念: 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词汇:振动、碰撞、摩擦、声带 教 学 目 标 (二)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初步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发声物体,能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进一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科学方法:观察联想、比较推测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实验的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从而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核心价值观:体验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乐趣。 教 学重 难点 教 学准 备 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课件、锣、音叉和小槌、鼓和鼓棒、三角铁、碰铃、乐器的发声应让学生在探乒乓球、钢尺、橡皮筋 钹、小提琴等各类乐器 究的前提上进行,而不是一味地乱敲乱打。 教学流程 课前玩乐器→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探究钢尺、橡皮筋的发声现象→再次探究其他乐器的发声原因→用“音叉”验证→用“乐器”反证→学生唱歌引出声带→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看我们桌上有什么器材(锣、鼓、钹、三角铁、碰铃、音叉、钢尺、橡皮筋、小提琴)想玩吗?那就让这些物体发出美妙的声音吧!(锣)上课! 2、刚才同学们使物体发出了声音,今天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请你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碰撞、摩擦、弹拨、敲打、振动) 3、声音到底是不是由于碰撞、摩擦、弹拨、敲打、振动产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二、探究活动 1、①同学们,我们每一组的器材都各种各样,但钢尺和橡皮筋是每组都有的。怎样让钢尺自己发出声音呢? 学生交流,教师演示。(说明用力按住钢尺的重要性) ②那怎样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提示。 ③分小组实验,并观察他们发出声音时的特点。 ④钢尺发出声音时会怎样呢?橡皮筋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上下来回运动)像这样上下来回运动,就叫做振动。(板书) 2、现在我们又多了一种产生声音的方式,振动!那么多产生声音的原因,到底是哪一个呢?带着这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讨论好了吗?利用桌上的器材再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有一袋礼物,奖给研究最认真的小组。 3、你们组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汇报面向所有同学) 我们小组发现……敲打:请你上来演示一下。这位同学说是敲打,你们有什么想法?/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那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呢? ①碰撞/摩擦/弹拨/敲打好以后,怎么还有声音呢? ②碰撞/摩擦/弹拨/敲打这几个动作有什么共同点呢?都能引起振动,从而产生声音(板书:引起) 个性设计 这样看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验证巩固,进一步反证 1、声音真的是振动产生的吗?我们来验证这个结论,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它发出声音。怎样才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呢?(摸一摸、轻轻贴近脸) 2、①你来试试,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音叉在振动)你也来试试! ②你怎样让振动看起来明显一点呢?(靠近静止的乒乓球、放水里) 如果看到乒乓球弹开了就说明音叉在振动,你们同意吗?那我们试试,让音叉发出声音后,靠近静止的乒乓球,你看到什么了?(乒乓球弹开) 3、想做这个实验吗?那要注意什么呢?(拿乒乓球的手尽量不动,轻轻靠近乒乓球,仔细观察) 4、乒乓球弹开让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了音叉在振动,既然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不是不振动就没有声音了呢?谁能让锣停止发出声音?为什么手一抓一按,声音就停止了呢?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器材来试试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像我们刚才研究的这些器材由于力的作用 同学们,今天开心吗?唱首歌庆祝一下吧,不过在唱的时候啊,老师有个要求:请你摸着喉咙唱。 刚才唱歌时你发现了什么?(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 2、不仅我们的小朋友能发出那么美妙的声音,大自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呀,老师把大自然的声音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你听! 学生听声音。 3、机动: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呢?(大屏幕出示)大自然的这些声音都是由于振动产生的,你们为什么能区分那么多声音呢?我们将在以后的科学课中继续探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 书 设 计 摩擦 引起 撞击 引起 敲打 引起 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弹拨 引起 语言 引起 课 外 活 动 1、 可引导学生课后听听其他声音,进一步明确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 可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声音的其他方面,如声音的强弱与高低,为下节课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生 成 预 见 课 堂 评 估 在学生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学生应该会联系生活实际,猜想声音是由“碰撞、摩擦、弹拨、敲打”产生的,甚至有学生能够猜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不管学生原先认为的声音产生原因是“碰撞、摩擦、弹拨、敲打”中的哪一个,学了本课后,要求学生都能把声音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振动”。 四、教学反思: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

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我用录音放一些声音资料,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是什么事情,然后再让学生补充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特别的声音和所传递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科学课题,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是要学习自己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科学。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用保鲜袋做实验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勇于探索,想出了多种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他们愿意探索,愿意合作。具体的办法有吹的、有搓的、有甩的、有摩擦的、有弹的、有拍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加强实验的组织,提高实验中组织化程度。让学生学会倾听,实验时可以分工做实验,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学生回答不正确,我就告诉学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学生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敲钟的声音,打击鼓面的声音,敲打桌面等,从而是学生自然地知道是振动产生声音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n1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