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外国文学

更新时间:2024-01-06 12: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学(Philology=热爱文字)

这个词的原义是对logos的热爱;logos这个词在所有古希腊语词中最富古希腊意味——意味着富有意义的言说、通过言说揭示事物的意义。因此,语文学对待语言不是像今天的语言学那样,处理语言本身,而是作品——通过语言书写而成的人类精神作品。语文学的基本内容:古代的语言、宗教、艺术(语言和形象)、制度(习俗、国家、私产、法)。语文学(而非语言)是一个民族精神成熟的标志。换言之,古典语文是爱护古代遗产、用古典精神来培养自己的功课。

“城邦”

由散居的村落出于安全原因聚集到堡垒城墙地带而形成的政治共同体——原村落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与其它村落合并,形成以城邦为中心的政制,比如雅典城就是阿提卡地区联合城邦的首府,阿提卡的所有居民都是城邦民。城邦可以说是古希腊文明的标志性语词,在古希腊不仅指城邦,也指城邦的广场、法庭大厅、剧场、辩论场所??乃至整个城邦的生活传统,对于古希腊的城邦民来讲,城邦无异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政体”或者自己本乡本土的生活方式。希腊各城邦之间虽然政治四分五裂,精神生活却是统一的,有共同的神祗、节日、赛会。

归在“荷马”名下的传世作品有三部 a 《伊利亚特》,关于伊利昂城(特洛伊)的歌咏 b 《奥德赛》关于英雄奥德修斯的歌咏 c 《荷马颂歌集》献给诸神的颂诗

行吟歌手在贵族门廊下唱颂的歌。先口传,后来行诸文字。在长期的口传中,史诗逐渐形成自己的规范语言——以旧伊俄尼亚方言和埃奥尼亚方言的史诗为基础,伴以风琴演奏。《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结构上体现出精巧的整一性:两部居住各有自己的主题和主导动机(情节推动力),又显得相互关联(出征-还乡),成为古希腊民族的魂灵和共同感情的核心纽带,也是贵族政治教育的重要材料。

“史诗”

最初的意思是吟唱者的语词(尤其是语词的声音),译作“史诗”未尝不可,但得小心,不可在如今“史学”或“历史”的含义上来理解“史诗”,似乎史诗是为了记载历史而写的诗篇。在荷马自己的用法中,史诗 (epos)一词得含义很多:“叙述、歌”、“建议、命令”、“叙述、歌咏”、“期望”、“(与行为相对的)言辞”,还有“(说话的)内容、事情”、“故事”。

《奥德赛》

线索:《奥德赛》的表面线索是航行和相认,内在的线索是奥德修斯的心灵之旅。从《奥德赛》的整个叙事来看,故事讲述了两个奥德修斯:过去和现在的奥德修斯,两个奥德修斯的差异及其重新叠合,显得是整个诗篇的机关所在。

结构:前四卷主要铺展过去的和现在的奥德修斯之间的差异,整个后半部分(第十三至二十四卷)则展现重新叠合的过程。处于中间部分的第五到十二卷,则提供了差异由之而来的关键原因:奥德修斯经受了神明安排的生命历程。 主题:在我们的习惯印象中,《奥德赛》的主题是“漂游”,现在看来得修改这样的印象。《奥德赛》的主题兴许可以说是:本来一体的东西的分裂和重新叠合——开篇提到“这人”而不说出他的名字,就已经暗示了主题:这个人与自己的名字是分离的,此人尚未与自己的名相随。身与名如何叠合为一?这就需要一个过程,在《奥德赛》中,如此重新叠合展现为还乡

的过程,就奥德修斯的心魂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道德自觉得以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这人”自己明白过来的过程。

奥德修斯故事的差异

荷马讲的奥德修斯故事与奥德修斯讲自己的故事之差别:哈得斯与基尔克,基尔克是太阳神之女,引导奥德修斯走向奥林匹亚诸神(城邦神)。基尔克知道奥德修斯回家之路,但不知道奥德修斯的未来,哈得斯中的先知特瑞西阿斯(代表城邦神)知道。

奥德修斯故事的叠合

两个故事的叠合——智慧与神义论:我们不要忘了这是奥德修斯自己讲述的,从荷马的整体叙述看,与波吕斐摩斯的相遇是在奥德修斯的命运线上,同时似乎也在波吕斐摩斯的命定遭遇里(第九卷) 。这样,奥德修斯富有自然品性的智慧,又与神的谋划联系到一块。波塞冬虽然对奥德修斯愤恨,阻拦奥德修斯返乡,但他没有实现自己的任何一个想法,波塞冬似乎只有服从的份儿,没有自己的意志或意愿。某种意义上,对费埃克斯人的惩罚,甚至把他们的岛屿封闭起来,暗含着把奥德修斯的logoi[言辞]封闭起来,让奥德修斯的智慧与大海分离,奥德修斯不再漂泊(或者说重新认识大海),重新认识并守住故土——伊塔卡。至此,我们似乎就明白了,第十三卷,奥德修斯在费埃克斯人的船上熟睡,在自己的国土上醒来,竟不认得。——荷马叙述中暗含的神义问题开始清晰展现,奥德修斯之智慧的形态开始变化。雅典娜突然出现 ,把故事的时间拉回到现在,与第一卷连接起来,即与宙斯和雅典娜的谋划连接起来。 第九卷至十二卷,荷马让奥德修斯叙述的自己故事,即奥德修斯的logoi[言辞]。第十三卷开始,荷马自己来叙述奥德修斯的行动[erga],并且奥德修斯的行动是现在进行的。荷马用自己的叙述包含奥德修斯的叙述,包含奥德修斯的过去。所以整个故事有这样的线索:神和人一开始分离(现在),人独立出来(过去),最后是神和人一起行动(现在),神的谋划变成最高的神律——神总是绝对此刻的,因为它不死、永恒存在。

索福克勒斯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生卒年几乎跨越了公元前五世纪(496-406B.C.)。现存剧作七部和一些残篇,其中包括非常著名的忒拜三部曲(《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和《安提戈涅》)。

什么是悲剧

悲剧是对一个行为的摹仿,这行为有其严肃性、完整性,并有份量,凭悦耳动听的立言,使得这些样式分别地在部分中得到应用;做戏而非通过叙述,靠怜悯和恐惧使得这样的一些激情洁净起来。理解这句的关键在于,亚氏的这个著名的悲剧定义同时是对道德人生(悲剧是对好的行为的摹仿)的解释,从而把人类的道德-政治行为置入了一个新的视野(悲剧视野)中来看待(亦即:道德人生本来就是摹仿[好人]的人生)。换言之,悲剧所摹仿的行动指的是人的生命(行为)本身,必须摹仿的是严肃、完整的生命本身。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道德人生当有其严肃性、完整性——顺着这“严肃性”和“完整性”而来的μ?γεθο?含义,当是悲剧作品所摹仿的道德人生的生命整体。

什么是情节

亚里斯多德说情节是悲剧的灵魂。而人物的性格恰恰是在情节中展现的。因为情节是人物行动的一定长度。通过人物的行动才能发现一个人的性格、性情。 通过人物的言辞,能看到人物的行动,找到剧情的线索(=情节),从而较完整理解人物的

性格。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很难发现的,很难做出断定的,看不透,甚至看不见。因此,就悲剧之成其为悲剧来说,所有悲剧都必然得有这六个部分。它们就是:故事、性情、对白、思想、场景和唱段。这些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把事情安排在一起。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为和生活[摹仿生活]。幸福与霉运基于行动,其目的是行动,而非某种品质。不过,人有某种品质,是由于他们有某种性情,而他们幸福抑或相反则是由于其行动。因此,人们不是为了摹仿性情而行动,而是因行动浸透了性情。所以,事件和故事才是悲剧的目的,这目的才是要中之要。因此,故事乃悲剧之元,有似悲剧的灵魂;性情是第二位。诗人怎样理解人的行动、人的性格,就会怎样编织情节。因为悲剧诗人构造了什么的人物,等于诗人怎样理解人,怎么理解人性,理解人性的冲突,等于怎么理解人世。因为人性的冲突就是人世最根本的特点和状况。人物是诗人理解人世的一条线索。所以悲剧的言辞本身又等于诗人的行动,他的反思行动。

俄狄浦斯的性情

从言辞和行动看:公开性、透明、怒气

1、 俄狄浦斯的语言特点

a 他说话的时候,总是似乎一开始他就知道他着手准备去揭示的(122,124,258-65)。 b 他说话都是非比喻性的,他说的话在字面上就都是真实的。这样的字面意义不仅祛除诗意,而且祛除梦想,从而想象的就是现实的(981-82)。 2 、俄狄浦斯的行动

c 除了面对其他人,俄狄浦斯完全没有私人性。他毁了家庭,因而是为了他的自我理解作为根据的必不可少的方式。

d 俄狄浦斯的自我发现(self-discovery):别人似乎都找到、站稳自己的位置,只有单单他需要去探究自己的位置——自己是谁。进而,俄狄浦斯是个怎样的人? 3 、俄狄浦斯的怒气

苏格拉底文学

1 阿里斯托芬的《云》 2 柏拉图的对话(《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和《斐多》) 3 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会饮》、《苏格拉底针对陪审团的申辩》和 《齐家》(Oeconomicus,又译《经济论》)

云神

歌队(=云神)是阿里斯托芬剧作中唯一高于剧作角色的。

在苏格拉底看来,云神是唯一的神,因为她们能思考、说话并且有意愿,含有高于人性的东西。以太、空气虽然处于最高的位置,却相反低于人性,不是神。恰如宙斯被动力,即被以太和空气取代,缪斯被云神取代。宙斯是缪斯的父亲,以太是云神的父亲(569-570),她们也当然属于空气。云神是个自然的缪斯,苏格拉底是自然缪斯的祭司。如果模仿技艺是一种智慧,云神(包括苏格拉底)必然与万物的源头同类或同源。云神迅即说明万物的产生源头,同时很快隐藏它们。因为她们在模仿事物时同时宣称事物是有问题的。她们天生在欺骗。 她们以隐藏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性,反之亦然,她们以揭示事物本性的方式隐藏事物,恰如修辞学。她们是模仿的女神:如果没有自然性的模仿,如果模仿不是植根于自然,将不会有人类的模仿技艺。云神是自然的模仿者,她们高高在上,或者说与最高者的同类。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作为教授以自然学为基础的修辞学的人(亦即教授修辞学和自然学),尊奉她

们为唯一的神。

阿里斯托芬的苏格拉底 1 没处理好与民众的关系 2 不敬神,不在乎正义

云神:

a 认为其它诸神存在 b 赞美正义

c 警告斯瑞西阿得斯=敬神

d 云神的特点:居无定所、随时变形 e 云神身份的转变

f 云神包含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的特性

“古典拉丁文学”释 古罗马文学,即古典拉丁文学,指的是罗马共和国初期至罗马帝国晚期的拉丁语作家的作品,以及这段时间内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想的历史流变;其中包含所谓的黄金时代(公元前80年-公元14年)和白银时代(公元14年-约138年);古典拉丁文学包含三种独具特色和贡献的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演说词、史书和法学著作,对后世的欧洲文学和政治影响深远。

西塞罗《论共和国》内容简述

文体和内容都模仿柏拉图《理想国》(又译《王制》),采用外部形式是回忆性记述,主要文学形式是对话体。

人物:前129年拉丁节期间,主人公小斯基皮奥和朋友们在罗马郊外的庄园,三天时间谈论国体。

第一天谈最好的国家体制(optomus status civitatis)。第二天谈国家概念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公正问题(aequabilitas)。第三天谈最优秀的国家管理者问题(optimus civis)。每个问题分两次谈,共六次谈话,构成六卷。 这部作品从古希腊的王制论出发,融入罗马人的唯理主义以及罗马共和国的政制实践,从而成为古希腊政治精神与罗马政制的实践结合的典范。

《农事诗》

Georgics,公元前37-30年,四卷):谷物种植、农具、季候、农时与劳作,园林管理、葡萄种植,畜牧、养马、驯马,养蜂。(第1卷主要谷谷物种植,第2卷讲葡萄和橄榄,第3卷讲畜牧,第4卷讲养蜂)

《埃涅阿斯纪》的整体结构

a 第一-六卷,模仿荷马《奥德赛》奥德修斯的漂泊;第七-十二卷,模仿荷马《伊利亚特》战争故事;所以,维吉尔联结《奥德赛》与《伊利亚特》:战争与人的大故事框架。 b 第一-四卷,特洛亚的陷落和狄多的悲剧;第五-八卷,过渡,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结盟,准备战争;第九-十二卷,战争;其中,战争是主题,变成一个人或一族人的战争故事结构。

《圣经》

对于西方文明、甚至世界文明史来说,基督教的出现和成为支配性的宗教,乃是晚期西方古代最为重要的事情。基督教的经书 《圣经》 (Bible)包含两个部分:《旧约全书》(Old Testament)和《新约全书》(New Testament)。 摩西五经:律法书——《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四福音书:对观福音——《马太福音》(针对犹太人)、《马可福音》(针对罗马的多神教信徒)、《路加福音》(针对希腊人):耶稣的言行,降生和受死;《约翰福音》:道成肉身

但丁《筵席》(1304-1307,学术著作)

主题:a 经院哲学,理性(与感觉相对,古典观念,亚里斯多德),真正使人高贵、接近上

帝的就是理性。

b 高贵观念,在于天性爱好美德,不在于家族门弟。

c 帝国的必要性

d 诗的四种意义:字面、寓言、道德、奥秘(其实是两种,古典文学传统=写作道德和阅读道德)

但丁《帝制论》(拉丁文,1310-1312,但丁与亨利七世 (1310-1313))

主题-经院哲学推到出来的政治思想:a 帝国的必要性-个人才能的实现

b 罗马人是天意的帝国统治者

c 肉体与灵魂-两种幸福=尘世和天国:皇帝-哲

学,教皇-启示,两者独立存在,都受命于最高的天。

《神曲》

A 诗题(p104):神圣的喜剧

B 结构( 100曲,或歌、首) : a 序曲(1曲) b 三部曲:

《地狱篇》(Inferno,33曲) 《炼狱篇》(Purgatorio,33曲) 《天堂篇》(Paradiso,33曲)

c 文学形式:中古梦幻文学

d 主要情节:诗人但丁在人生的中途迷失的正途;随后由罗马诗人维吉尔接受神意,引领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看到罪恶的灵魂和被赦罪的灵魂),天使贝雅特丽齐引领但丁游历天堂(得救的灵魂),最后在圣伯纳德指引下凝神观照三位一体的神本身。

《堂吉诃德》的宗教主题 A 两个作者 :塞万提斯是谁?

分开:作品中的塞万提斯(第一部,基督徒作家)与希德·哈梅特·贝内恩赫利(第二部,穆斯林作家)的作品

合起来:一旦取消对这个作者的人为分裂,他就既是基督徒也是穆斯林,这就是说两者都不是。

B 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哲学与宗教的融合

堂吉诃德是基督教(可悲的形象)和伊斯兰教(圣战)的整合。 杜尔西内娅是玛利亚。

军团暗示宗教改革。

书籍在《堂吉诃德》的作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奠基于书本。 堂吉诃德的行动完全是奇迹。

《哈姆雷特》的故事框架

1、故事框架-战争:开场-结尾,外→内 a 丹麦老王老哈姆雷特-小哈姆雷特 挪威老王老福丁布拉-小福丁布拉 处于中间的是僭主克劳迪斯 b 老哈姆雷特:胜-小哈姆雷特:死 老福丁布拉:败-小福丁布拉:生 两位老王:法

两位王子:言辞-行动之争

最后,老哈姆雷特的阴魂在开头出场,但贯穿始终;老福丁布拉始终没出场;小哈姆雷特一直出场贯穿始终;小福丁布拉最后才出场(参p357-358),但也是贯穿始终。 c 哈姆雷特的两类朋友:霍拉旭和罗森克兰与吉登斯丹,谁是真正的朋友。 霍拉旭在最开头、中间和最后出场,是哈姆雷特真正的朋友。

罗森克兰和吉登斯丹中间出场,并非哈姆雷特的真正朋友,听从于僭主,罗森克兰和吉登斯丹正好与僭主处于同样的中间位置。

d 小哈姆雷特与小福丁布拉:不像两位老王,直接面对面交战,甚至始终没见过面、对过话 但是,正是通过哈姆雷特的真正朋友霍拉旭,联结了哈姆雷特和福丁布拉。霍拉旭不仅将公告哈姆雷特的真相,保护哈姆雷特的声名,而且将哈姆雷特的预言——丹麦的新国王将是小福丁布拉,还要把丹麦王宫刚刚发生的一切告诉小福丁布拉。所以,全剧从丹麦和挪威两位老王的战争,激发小福丁布拉发动新的战争,转向丹麦僭主政治的内乱,中间以阴魂-哈姆雷特和杀死僭主为中心。

《哈姆雷特》的主题

1、政治主题:什么人适合当王,或者说最好的王应该是怎样的人,即最好的王的品性应该是什么样(第三幕戏中戏,刚好处于全剧的中央,试图看透僭主的内心,p299)。 相关的问题是丹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况和前景:什么样的丹麦。 这个问题的思考者——哈姆雷特(思考者-言辞),会是最好的王吗,不得而知,如果是应该在哪层意义上说是。

小福丁布拉(行动者-战争)会是未来最好的王吗?

思考者的思考——最好的王,指向未来-政治的命运,人世生活最好的主题。

所以引入老王的对比、新王的对比,更重要是的僭主破坏政治秩序后,如何重建,仍然指向未来。

2、爱欲主题:僭主克劳迪斯和爱智慧者哈姆雷特,走向人性的两端,小福丁布拉似乎处于中道-现实的好王。

3、爱欲与政治的关联——哲学与宗教主题(王的正义问题=政治正义)

a 灵魂-生死、理智与天性=王的品性问题(老王、克劳迪斯、哈姆雷特)

b 婚姻-爱情-王权=政治秩序问题(葛特露德:老王-克劳迪斯;哈姆雷特-奥菲丽雅)

c 灵魂与政治荣誉=王与正义问题的融合(阴魂、坟墓)

d 天上、地上、地下——宇宙的整全理解(阴魂、王权秩序、哈姆雷特的天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mgx.html

微信扫码分享

《复习 外国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