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更新时间:2024-06-19 07: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发改东北[2012]641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12]17号,已印发各地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直属机关等),现予印发。请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和《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及发展重点,落实工作责任,完善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东北地区 规划 通知

1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

2

目 录

第一章 开创全面振兴新局面.......................................................1 第一节 发展环境........................................................................1 第二节 指导思想........................................................................4 第三节 振兴目标........................................................................7 第二章 建设富裕美好新农村....................................................10 第一节 巩固发展现代农业..........................................................10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3 第三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 14 第三章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16 第一节 优化提升传统工业.........................................................16 第二节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18 第三节 发展壮大服务业............................................................. 20 第四节 积极发展海洋经济.........................................................23 第四章 增强区域创新能力.....................................................23 第一节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24 第二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5 第三节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5 第五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26 第一节 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 27

3

第二节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29 第三节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30 第四节 加大对特殊地区的扶持力度....................................... 32 第六章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32 第一节 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33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九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35 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37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38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8 促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 41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44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46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7 加强森林生态区保护和建设....................................... 47 加强草原保护与沙地治理............................................48 加强黑土区与重要湿地保护....................................... 49 加强流域治理和水资源保护....................................... 50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 51 强化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51 保障和改善民生.............................................................52 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52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54

4

第三节 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54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57 第十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58 第一节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59 第二节 加快发展非公经济.........................................................59 第三节 推进国有林区和农垦体制改革................................... 60 第四节 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61 第十一章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62 第一节 构筑沿海沿边全面开放新格局.................................. 62 第二节 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 63 第三节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64 第四节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65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 65 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 65 第二节 加大政策支持................................................................. 66 第三节 深化区域合作................................................................. 67 第四节 强化监督评估................................................................. 67

5

本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意图、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深化和发展,是东北地区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振兴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东北地区各级人民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开创全面振兴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东北地区巩固和扩大振兴成果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为全面振兴奠定更加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准确把握东北地区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全面振兴新局面。

第一节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东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最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增速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取得

6

积极进展,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广大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切,为东北地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继续朝着全面振兴目标迈进,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有利条件。面向未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专栏1:东北地区“十一五”时期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2005 年 人均GDP(元) 2010 年年均增长(%) 15318 21889 9450 41 48 7.4 1.9 [3] [12] 33312 11293 36.9 54 2010 年年均增长(%) 13.5 5.5 [-1.1] [18] 规划目标 指标 实现情况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8614 第三产业比重(%)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城镇化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化学需氧量

38 36 1.3 52 2 55 [0.7] [3] [20] 1.2 57 [-0.1] [5] [20] 2548 2553 [30] [0.2] [10.6] 2672 [30] [4.9] [12.9] 7

二氧化硫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森林覆盖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51.9 34 4.2 2550 > 60 38 <5 3270 [6.4] [8.1] [4] [0.8] 5.1 64 36 4.0 3070 [7.9] [12.1] [2] [-0.2] 3.8 9 > 80 10 [1.0] 96 9.2 [0.2] 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表示五年累计数。

“十二五”时期是东北地区振兴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存在诸多困难挑战。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 号)为全面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继续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明显加快,市场需求逐步释放,为全面振兴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东北地区振兴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发展信心极大提振,发展动力显著增强,为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五年,东北地区完全有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幅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但也要看到,制约东北地区振兴的

8

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深化,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改善民生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要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进取精神,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着力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动经济转型取得更大进展;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文化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高。为把东北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城乡发展协调、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繁荣和谐地区,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东

9

北地区全面振兴的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突出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更加注重强化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更加注重优化需求结构。坚持把优化需求结构作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导向,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将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消费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坚持把统筹协调发展作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基本要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四省(区)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大对沿边、民族、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

10

护作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广应用低碳技术,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加大重点区域山洪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扩大就业放在优先位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着力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加快沿海沿边开放步伐,构筑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第三节 振兴目标

“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振兴的目标是: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壮大,城镇化率走在全国前列,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在有条

11

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东北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产业转型升级达到新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以及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创新局面。资源开发补偿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进一步完善,多元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就业、贫困等民生问题极大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出新步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分别达到37.5%和38 亿立方米,重要草原、湿地、黑土地得到有效保护,沙地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作用进一步增强。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覆盖城

12

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健康丰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厂办大集体改革全面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国有林区、林场和国有垦区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能力明显提升,把东北地区建成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

专栏2:东北地区“十二五”时期主要规划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 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预期城镇化率(%) 57 60 [3] 性 经济预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6.9 40 [3.1] 性 发展 预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1293 12640 2.3 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科技教育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万人发明专利数(件/万人) 耕地保有量(亿亩) 资源环境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96.8 98.5 [1.7]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0.9 93.8 [2.9] 预期性 预期1.2 0.9 2672 36 37 2 1.7 2672 37.5 38 [0.8] [0.8] [0] [1.5] [1] 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1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化学需氧量 二氧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氨氮 氮氧化物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 人民生活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硫 完成国家指标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完成国家指标 [8.4] [5.7] [10.5] [7.6] 0.52 15882 6320 4.0 3070 0.55 <5.0 3555 [30] [0.03] 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750] [485]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约束 [3] (%) 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约束 [310] (万套) 性 注:①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 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②[ ]内为五年累计数;③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指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总人数与年末地区总人口之比;④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按照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在实施中要努力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

14

第二章 建设富裕美好新农村

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富裕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巩固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试点。加快推进粮食增产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重点支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发展优质粳稻,建设黑龙江省新增1000 万亩粳稻基地,并在其他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适当发展粳稻种植。建设优质专用玉米产业带,选育推广优良抗性品种,推广增密种植技术和膜下滴灌等旱作节水技术,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与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单产和优化品种结构。加强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建设,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加快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蛋白或油脂含量,实现分品种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建立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15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发展果蔬、花生、食用菌、北药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苜蓿、羊草种植,建设人工饲草地。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养殖加工一体化水平,创建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促进都市型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加强蔬菜基地建设。把东北地区建成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地、全国重要的畜禽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完善农业基础条件和支撑体系。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对耕地按限制开发要求进行管理,对基本农田按禁止开发要求进行管理。规范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

造和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开展耕地培肥、土壤改良、有机质提升和测土配方施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以更高标准推进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以更有力措施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各业生产机械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重点在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疫病防控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

16

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重点扶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试点。发挥黑龙江等垦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扩大“场县共建”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统筹发挥好各类强农惠农资金的作用,完善支农金融措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建设支持力度,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畅通“北粮南运”。以三江、松嫩、辽河平原和蒙东地区等商品粮基地为重点,构建东北粮食主产区联接华东、华南等粮食主销区的“北粮南运”物流体系。大力推广散粮运输方式,积极推动发展铁海联运,畅通以大连北良港为龙头,锦州港、营口港、丹东港为支撑的“北粮南运”海上运输通道。结合粮食大型装车点建设,适时开通从东北到关内地区的散粮铁路运输定点定向班列。支持黑龙江、吉林省开展陆海联运,借道周边国家港口,开展粮食内贸运输业务。

专栏3:现代农(牧)业重点工程 辽宁省:新增4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千万亩水稻产量提升工程,千万亩花生工程,千万亩种植业设施小区工程,千万亩优质水果工程,辽西北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海上牧场工程。 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粮食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千万亩膜下滴灌节水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示范社建设。 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千万亩粳稻基地建设,五千万头猪和千万吨牛奶工程,农垦“场县共建”工程。

17

蒙东地区: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粮食产能建设工程,锡林郭勒盟千万头肉羊工程,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马铃薯和蔬菜基地“场县合作”工程。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综合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营性收入;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壮大县域经济、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工资性收入;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加强农村(含牧区、林区、垦区,下同)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一批中心镇、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推进蒙东地区开展“新牧区”建设,引导农牧民适度集中居住。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重点推进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支持农村开发利用沼气等生物质能和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加快推进农村泥草房和危房改造工程。开展信息畅通工程建设。积极引入信贷资金大力支持水、电、路、气、房等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县域融资平台建设,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引导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进一步控制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18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进改水、改厕、改圈、改厨,因地制宜推进污水、垃圾的科学有效处理处臵。推进庭院净化、路面硬化、村屯绿化美化工程,大力改善农村面貌。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完善基层广播电视设施,加强乡镇邮政局(所)建设。

第三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臵、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合理布局市县域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统筹城乡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推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

19

居民。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覆盖范围。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发挥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专栏4:县域经济重点特色产业集聚区 辽宁省:新民包装印刷产业集聚区,辽中先进装备制造配套产业集聚区,法库陶瓷产业集聚区,普兰店服装服饰产业集聚区,庄河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东港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长海水产品深加工产业集聚区,阜蒙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聚区,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开原起重设备产业集聚区,大石桥镁深加工产业集聚区,台安化工产业集聚区,岫岩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集聚区,灯塔市日用化工产业集聚区、葫芦岛市建昌食品产业集聚区。 吉林省:九台农机装备产业集聚区,磐石有色金属高新产业集聚区,公主岭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区,东丰梅花鹿特色产业集聚区,通化县现代中药和生物药制造产业集聚区,抚松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通榆风电产业集聚区,延吉中韩软件产业集聚区。 黑龙江省:北安新型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桦南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集聚区,肇东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区,虎林北药产业集聚区,林甸四季青地热能源利用产业集聚区,富裕农机装备配套产业集聚区,集贤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聚区,嘉荫境外木材深加工产业集聚区,嫩江大豆深加工产业集聚区。 蒙东地区:霍林郭勒铝深加工产业集聚区,二连浩特边境经济合作区,乌兰浩特铜深加工产业集聚区、科尔沁右翼中旗锌深加工产业集聚区,扎兰屯岭东绿色食品工业集聚区,满洲里进口资源精深加工集聚区。

第三章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东北地区产业和科

20

第五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推动形成重点产业集群。加大对沿边、民族、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节 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划定主体功能区,明确主体功能,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逐年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其他投资安排也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引导产业发展,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不断完善考核办法。

专栏8:国家级主体功能区发展建设重点 1、优化开发区域 辽中南地区: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强化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功能,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化,统筹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增强沈阳经济区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和空间重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建设先进 31

装备制造业、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强化沈阳、大连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城乡开发布局,控制建设用地增长,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保护并恢复农业和生态用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重点开发区域 哈大齐工业走廊:强化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 牡绥地区:重点发展进出口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物流节点和对外合作加工贸易基地。 长吉图经济区:强化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 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东北亚国际商务服务基地。推进长吉及延龙图一体化。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推动建设珲春特殊经济功能区。 3、限制开发区域 (1)农产品主产区 东北平原主产区:保护耕地,集约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以优质粳稻为主的水稻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型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以高油大豆为主的大豆产业带,以肉牛、奶牛、生猪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 (2)重点生态功能区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加强天然林保护和植被恢复,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对生态公益林禁止商业性采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物。 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禁止非保护性采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扩大保护范围,控制农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强度,改善湿地环境。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禁止过度开垦、不适当樵采和超载过牧,退牧还草,防治草场退化沙化。 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根据沙化程度采取针对性强的治理措施。 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采取植物和工程措施,加强综合治理。 32

4、禁止开发区域 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

第二节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推进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继续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和牡绥地区加快发展,强化区域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东北东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沿边开放,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加快推进蒙东地区和东北三省经济融合发展,建设蒙东综合能源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实现东北四省(区)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形成若干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城市群。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以沈阳为中心、以鞍山、辽阳、抚顺、本溪、铁岭、营口、阜新为支撑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重点推进沈抚、沈铁、沈本、沈辽鞍营一体化进程,建设鞍山达道湾、沈抚、沈溪、辽阳河东、铁岭凡河、阜新玉龙等新城。以大连为核心建设辽宁沿海城市群,提升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的城市功能,重点发展瓦房店、庄河、凌海、绥中等一批中等城市。以长春、吉林市为核心,以四平、辽源、

33

松原为支撑建设吉林中部城市群。以哈尔滨为核心,以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绥芬河等为支撑建设黑龙江哈大齐牡城市带。积极推进蒙东地区城市化进程,重点提升通辽、赤峰、呼伦贝尔等城市功能。

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把具备条件的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城镇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重点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悠久历史文化、适宜旅游休闲的特色小城镇。

第三节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水平,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向园区集聚,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园区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扩区和省级开发区升级。在沿海沿边地区重点建设一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探索与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园区的新机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承接技术转移相结合,引导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实现省(区)间跨行政区域的经济联合。

专栏9:重点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 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产品 数控机床、通用石化设备、重矿机械、输变电装备、工程机械等 沈阳铁西现代建筑产业 建筑制品、建筑工程机械和建材装备制造 沈北农产品深精加工产业

34

粮、油、畜禽精深加工

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 软件及服务外包 废机电产品、废电器电子产品、废旧金属、报废汽车、大连静脉产业 废旧塑料制品、废旧轮胎、废纸和工业固废等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加工、综合再利用。 大连金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 瓦房店轴承产业 集成电路、数字视听 高端轴承、特种轴承 鞍山柔性输配电及冶金先进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冶金过程自动化设自动化装备产业 备、工业自动化装臵仪表和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 抚顺化工新材料产业 石油化工、新材料 本溪生物医药产业 丹东仪器仪表 锦州光伏产业 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 产业各种仪器仪表 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非晶薄膜电池等 阜新液压产业 液压泵与马达、液压缸与阀、液力装备与液压系统、空压机与气动元件、密封件与配套件、铸造件与热处理件 铁岭专用车制造产业 各种专用汽车及配件 各种换热设备盘锦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半潜式或自升式钻采平台、辅助船舶、输油(气)管、钻机、顶驱、钻四平和铁岭换热器产业 井动力设备、补偿器与张紧器、油气水分离及回注设备、完井系统设备、海上(或海底)油气水混输泵长春汽车产业轿车、卡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 炼油乙烯、乙烯下游、丙烯下游、芳烃下游、乙烯副产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 利用、化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碳纤维、丙烯深加工、生物质为原料的有机化工、汽车配套化学品 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高速动车组、城轨客车、铁路客车、轨道客车零配件 长春光电信息产业 品等

35

光电、汽车管理软件,车载电子产品,动漫产品及衍生

辽源东北袜业 通化医药产业 哈尔滨宾西开发区食品各类棉袜 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 肉制品、大豆、果蔬等农副产品加工业 产业 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产业 哈尔滨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 鹤岗萝北石墨产业 乌兰浩特煤制品 赤峰克什克腾旗煤制品 物综合利用

石墨新材料及深加工产品 煤基能源化工、褐煤低温热解及副产品深加工 煤基能源化工、煤制天然气副产品深加工、煤化工废弃以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为核心的地理信息产业 医药及相关 第四节 加大对特殊地区的扶持力度

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发展的政策,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研究明确东北陆地边境地区享有西部开发政策的政策范围和具体措施。扶持发展民族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采取开发式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措施,扶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第六章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完善城市功能,推动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取得更大成效,资源型城市可持

36

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第一节 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接续替代产业体系,因地制宜推进产业转型。对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要加快产业延伸、升级步伐,着力培育具有独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和特色服务业,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对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较弱的城市,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协同配套和对外经济合作等多种途径,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和特色制造业等接续替代产业,着力扶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的城市,要理清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旅游、商贸和物流等能够增加就业的服务业。

统筹布局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集聚区,努力形成特色突出、配臵高效、设施完备、生态友好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对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接续替代产业集聚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接续替代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着力培育一批产品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显著的接续替代产业龙头企业。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贷款融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项目和集聚区建设给予重点支持。支持具备条件的资源型城市建设接续替代产业示范园区

37

和示范项目。

完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继续加大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力度并提高使用效益,增加资源型城市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融资支持,重点解决资源枯竭城市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专栏10:资源枯竭城市多元化产业体系培育重点 阜新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稳定发展煤炭产业,积极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煤化工基地;培育液压制造、氟化工、玛瑙加工、动漫文化等特色产业集群。 盘锦市:稳定油气采掘业,依托港口优势提升石化及精细化工、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 抚顺市: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借力沈抚同城化积极发展旅游业和物流业。 辽源市:建设高精铝加工生产基地,培育以生物医药、保健品、绿色食品为主的医药健康产业,提升以冶金铸造、水泥为主的冶金建材业,建设纺织袜业产业基地。 白山市:坚持保护生态优先,稳步发展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及综合利用、清洁能源、林木精深加工等产业;加快发展长白山休闲生态旅游、现代医药、绿色食品和矿泉水产业。 大兴安岭地区:搭建对俄经济贸易合作平台,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培育壮大绿色食品加工和北药产业,集约发展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特色养殖业。 伊春市:升级发展保护为主、集约经营的生态林业和木材精深加工业,加快发展森林有机食品加工和北药产业,重点发展高端森林生态旅游业。 七台河市: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完善煤焦化、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特色木制品、机械、新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 双鸭山市:稳步发展煤炭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和绿色农畜食品加工业。 38

鹤岗市:稳定发展煤炭精深加工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石墨精深加工产业,积极发展以界江生态游为重点的旅游业和对俄经贸及文化产业。

第二节 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坚持把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和项目建设对就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就业扶持和就业援助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职业培训支持力度,努力为资源型城市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者就业创造条件。支持资源型城市加快建立向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倾斜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资源枯竭企业职工等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在资源枯竭矿区、国有林区等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努力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改造,着力推进沉陷区房屋搬迁改造。完善搬迁改造后住宅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能够吸纳棚户区和沉陷区搬迁居民就业的产业项目建设。

加强资源型城市矿山生态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对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集中治理废弃露天矿坑、矸石山、沉陷区和深部采空区等重大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加强石油开采造成的水位沉降和土地盐碱化地区综合治理。实施矿山废弃土地整理复垦,通过

39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相结合,恢复矿区周边生态环境。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废弃煤田、矸石山灭火。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灾害治理领域的区域和国际合作,学习先进经验,探索引进或建立专业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公司实施专项治理工程。支持在阜新、抚顺等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突出的资源枯竭城市开展全国矿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试点。

完善提升资源型城市功能。引导资源型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区、重点城镇和产业园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加大对资源型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城市内部及其与周边地区的通达水平和通畅程度。加强资源型城市生态保护,绿化美化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造宜居宜业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对地处偏远、不适合居住的资源枯竭独立工矿区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矿区居民进行易地搬迁。

专栏11:资源型城市矿山生态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 废弃露天矿坑与矿场: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制定复垦方案;根据地形变化和矿区特点,科学有序实施回填、覆土,稳定矿坑边坡,预防塌落滑坡;通过种植适宜草种、树种,实现生态复垦,恢复矿区植被;加强废弃矿区管理,遏制安全事故。 大型矸石山:对矸石山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合理分区、因地施治,通过削坡、碾压,预防崩塌、滑移;实施黄土覆盖、洒水、注浆,抑制自燃、扬尘,消灭明烟明火;抑制有毒气体扩散、有毒浆液渗漏;加强矸石堆场管理,开展堆场绿化,大力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 采煤沉陷区和采空区:统筹规划,按照危害轻重缓急分类施治,宜水则水、宜农则农、宜林则林,逐步恢复沉陷区和采空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不稳定沉陷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me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