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重点归纳

更新时间:2024-05-25 02: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核医学

第一到第四章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 器官功能测定 体外分析法 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6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 ?衰变

?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 ?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射线射程短 能量单一 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8 ?衰变 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粒子穿透力弱 ,射程仅为厘米水平 ,可用于治疗如I 131治疗甲状腺疾病。 9电子俘获

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10 ?衰变发生由于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 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

?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 ?光子 11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0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0e-?t

N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12 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13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 ×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4比放射性活度 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 单位: Bq/kg; Bq/m3; Bq/l

15电离 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

道而发生电离

激发 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

散射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韧致辐射 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湮灭辐射 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

光电效应 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电子对效应能量≥1.02 MeV 的γ射线与原子核作用可能产生一对正-负电子。

照射量 照射量是以直接度量X射线或γ射线对空气电离能力来表示射线空间分布的物理量。即表示照射到某一定质量物质上的射线有多少。

其含义是:X射线或γ射线在单位质量的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形成的同种符号离子的总电荷绝对值与空气质量之比。照射量的国际制单位是C/kg(库仑/千克)。旧的专用单位是R(伦琴)。

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是反映被照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其含义是:电离辐射授予单位质量物质的平均能量与该单位物质的质量之比。吸收剂量的国际制单位是Gy(戈瑞),1 Gy=1 J/kg。旧的专用单位是rad(拉德),1 Gy=100 rad。 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称为吸收剂量率。 当量剂量 定义: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是此组织或器官的平均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子的乘积正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 MeVγ光子而自身消失 第二章 核医学工作中的辐射防护知识radiation protection 1核医学辐射的特点

(1)对病人主要是内照射(即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产生的照射),对医务人员主要是外照射(即放射性核素从人体外发射的射线对人体产生的照射),但管理不当也可产生内照射。 (2)由于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特殊分布,病人全身受照剂量小,个别器官、组织受照剂量高。

2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一般是在短期内受较大剂量照射时发生的急性损害 3随机效应 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4辐射损伤的化学基础

\\\\1.直接作用: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生物分子的电离和激发

\\\\2.间接作用:电离和激发产生的自由基导致的继发作用。 主要是水自由基对生物分子的损伤作用

自由基(radicals): 有一个或多个不配对电子而能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和化学反应性,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

低辐射剂量的兴奋效应 增进动物的生长与发育 延长寿命 改善幼体存活率 改善伤口愈合 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 降低致癌机率 5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措施 1)辐射防护的目的

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2)辐射防护的原则 实践的正当化 放射防护最优化 个人剂量限值

3)外照射防护措施 时间(time)防护 距离(distance)防护 屏蔽(shielding)防护 4)内照射防护

1放射性核素分组和对放射性工作场所分类

2围封:放射性工作必须在指定的区域进行,避免放射性向环境扩散 3保洁和去污 4个人防护

5通过严格的环境监测来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 6放射性废物处理

放射性药物是临床核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是由放射性核素本身及其标记化合物组成 能选择性集聚在病变部位

放射性药物的制备包括放射性核素生产来源被标记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和放射化学合成反应等三个基本步骤

第 五 章 体外分析技术

1体外分析技术 以放射核素标记(或其他非放射性标记)的配体(Ligand)为示踪剂,以配体和结合体的结合反应为基础,在试管内进行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技术。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好、应用面广、方法简便等优点。 基本原理 见39页

放射免疫反应中标记抗原与非标记抗原具有相同的免疫活性,进行竞争结合反应必须满足的关系是: 特异抗体 Ab与标记抗原*Ag的量是一恒量的分子数大于抗体的分子数。 当在系统中加入特异抗体Ab 和抗原Ag 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反应后,结合形成一定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结合服从可逆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 。在此系统中加入*Ag则后者与Ag竞争结合。 经实验和理论证明反应平衡后,*Ag(F)*AgAb(B)或*AgAb与*Ag 的比值(R)与Ag的量成函数关系。 因此可以用B F或R 或来计算非标记抗原的量 Ab *Ag是反应试剂Ag是测定对象。

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是用化学发光物质作为标记物,标记抗原或抗体,反应以后,利用碱性条件下化学发光物质在氧化物作用下可以发生单光子放射。检测光子的数量就可以反映复合物的量。

常用的化学发光物质是异鲁米那和吖啶酯。 第 七 章 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 1甲状腺摄131碘试验

原理 碘是甲状腺合成TH的主要原料,其进入人体后能被甲状腺选择性摄取和浓聚,其摄取的速度和数量以及碘在甲状腺内的停留时间与甲状腺功能有关。 131

I与127I互为同位素,二者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131I属放射性核素,衰变时能发出γ射线

给予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一定量的Na131I后,在体外用特定的γ射线探测仪探测颈部的放射性计数,即可了解甲状腺的功能状态。

适应症 除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外,可安全的用于任何人群。 甲状腺摄131碘试验的临床意义

1本试验主要用于甲亢准备接受I131治疗的患者,根据甲状腺摄碘率情况计算I131治疗剂量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大多数甲亢患者的甲状腺摄碘率升高,而且摄碘率高峰提前出现 3亚急性甲状腺炎 由于甲状腺滤泡收到破坏 ,甲状腺摄碘率明显降低 ,此时储存于甲状腺滤泡中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引起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出现摄碘率与甲状腺激素的

分离现象

4 单纯性甲状腺肿 表现为甲状腺摄碘率增高但无高峰前移 2甲状腺静态显像的临床应用 1异位甲状腺的诊断

2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和良恶性的鉴别 温结节和热结节统计表明多为腺瘤, 癌的几率很低 。单发冷结节是癌的几率为20%左右 ,良结节为10%左右。

1 )超声检查结果 结节内有液平面时多为良性

2 )进行亲肿瘤显像 ,若结节处能聚集亲肿瘤现象剂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 3 )甲状腺动脉灌注显像, 如果冷结节部位的放射性较颈动脉高 而病灶区动脉血流灌注增加 ,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大。 3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

4功能性甲状腺癌转移灶的诊断和定位

5移植甲状腺的监测和甲状腺手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观察 6甲状腺大小和重量估计

7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 温结节和热结节统计表明多为腺瘤, 癌的几率很低 。单发冷结节是癌的几率为20%左右 ,良结节为10%左右,。超声检查结果, 结节内有液平面时多为良性 进行亲肿瘤显像 若结节处能聚集亲肿瘤现象剂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 甲状腺动脉灌注显像 如果冷结节部位的放射性较颈动脉高 而病灶区动脉血流灌注增加 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大

甲状腺动态显像的临床应用 76 评价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第八章心血管系统 1心肌灌注显像

1)显像原理 放射性药物能被正常心肌细胞后者选择性摄取,且摄取的量与冠状动脉血流量呈正比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阻塞时,以及心肌细胞损伤、心肌梗死时,心肌摄取放射性药物的功能明显减退甚至不能摄取

通过显像仪器获得心肌影像,判断冠状动脉血流状况和心肌细胞成活状态。 2 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A 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的病变都能通过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显示病变,了解病变的范围、程度和责任血管所在 B 心肌细胞活力评估

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呈可逆性缺损,提示病变部位心肌细胞具有活力。不可逆缺损病例可进一步通过24h延迟显像、201Tl再注射、硝酸甘油试验等进一步判断病灶部位心肌是否存活

C 心肌梗死的诊断

不可逆缺损是心肌梗死的影像学表现。临床上用来了解病变范围、观察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和判断心肌细胞是否成活

D 评估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效果

治疗后随访过程中原缺损区见放射性填充,证明血运重建,治疗效果良好。而重又呈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则提示血管再狭窄 E 心脏事件预测 心肌灌注显像正常,或呈现固定性缺损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几率相对较低,而呈多处或大片可

逆性缺损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几率较高,应积极治疗 F 诊断微血管性心绞痛

X综合征心肌灌注显像可异常。定量分析心肌201Tl摄取与洗脱明显降低,心肌灌注损害 G 诊断室壁瘤

心肌灌注显像呈大片不可逆固定性缺损,多数在心尖部位,形成长轴影像上的倒八字形 H 鉴别诊断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灌注显像呈花斑型异常,室壁内出现斑片状放射性稀疏,伴心腔明显扩大,心室壁变薄。肥厚性心肌病心室壁普遍增厚,可以心尖或室间隔为主,伴心室腔缩小 I 辅助诊断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灌注显像左室心肌呈不规则的放射性分布稀疏,甚或分布缺损 J 辅助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LBBB由于传导异常影响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或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准确性。不伴有冠状动脉病变的LBBB患者负荷态心肌灌注显像也可诱发心肌间壁可逆性心肌灌注异常,可能与冠状动脉充盈和静息时左心室扩大有关 3肌灌注的异常影像

1)可逆性缺损(reversible ischemia) 早期或负荷态影像上存在放射性缺损,而在延迟或静息影像上该缺损区显示放射性不同程度的填充甚至可恢复至正常

2)不可逆性缺损(fixed defects)

负荷和延迟静息影像上存在同样的放射性缺损,该缺损区不发生变化 3)混合性缺损

早期或负荷影像显示心肌放射性缺损,而延迟或静息显像时缺损区明显缩小或有部分填充,即其恢复程度介于固定性缺损和可逆性缺损之间,心室壁同时存在不可逆性和可逆性心肌缺血。

4)反向再分布

早期或负荷显像放射性分布正常,但延迟或静息显像出现放射性稀疏或缺损。或者早期或负荷态显示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而延迟或静息显像出现新的更严重的缺损 5)花斑型稀疏缺损 早期、负荷态影像和延迟静息态影像都呈现为心室壁内散在的斑片样放射性缺损或稀疏。同时伴随着心室腔扩大,心肌变薄、弥漫型室壁运动减弱、收缩及舒张功能受损等特征 4 18F-FDG葡萄糖代谢显像 临床意义 1)心肌灌注显像所显示的缺血心肌部位氧供随血流减少而减少,游离脂肪酸的β氧化受到限制,只能通过葡萄糖无氧酵解供给能量,葡萄糖成为缺血心肌唯一的能量来源。 因此在空腹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时缺血心肌仍摄取葡萄糖,表现为灌注-代谢不匹配,即心肌灌注显像呈现减低或缺损的节段,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相应节段18F-FDG 摄取正常或相对增加。标志心肌细胞缺血但仍然存活。

2)坏死心肌禁食状态或葡萄糖负荷后均不摄取18F-FDG。心肌灌注显像呈现减低或缺损的节段,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相应节段18F-FDG 摄取减低,葡萄糖的利用与血流量呈平行性降低,表现为灌注-代谢相匹配。心肌节段呈不可逆性损伤,标志心肌细胞不再存活。

5 心肌代谢显像的类型 葡萄糖代谢显像 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 有氧代谢显像 氨基酸代谢显像

6平衡法心血池显像 1)测定心功能

2)临床上最常用的是EF值的测定,其它各项参数,包括前述的相角程、舒张期参数等,也

越来越受到重视。

2) 冠心病的辅助诊断

3) 心室舒张期功能测定对冠心病的诊断更有意义,在一些EF值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中可发现PFR已下降。 3)诊断室壁瘤

对室壁瘤的诊断率达95%以上。 4)传导异常的判断

时相分析可以显示心肌兴奋的起点及心肌收缩的传导途径,对判断传导异常有独特价值,诊断的符合率约为90%左右。 5)其他

门电路心血池显像还被用于心肌病的辅助诊断,瓣膜回流的定量判断和化疗对心脏毒性作用的监测等方面。 时相电影 在心血池系列影像的基础上,以白点(或黑点)标示依次收缩及传导的顺序,通过电影方式显示心室肌激动和传导的模拟过程。正常时激动起始于室间隔,下行至膜部传向左、右心室。传导阻滞时可见相应束支显影延迟。 第九章 中枢神经系统

1脑血流灌注显像及负荷试验原理 脑显像----血脑屏障---脑细胞---脑断层显像---图像重建和处理---进行半定量分析---局部脑血流量 2临床应用:

1短暂性脑缺血发着 2急性脑梗死诊断 3早脑性痴呆 4癫痫灶定位诊断

5脑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6脑功能研究 7颅脑损伤 8精神疾病 3脑代谢显像 临床应用 癫痫灶术前定位诊断 AD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肿瘤 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 脑血管疾病 精神疾病 脑功能研究 第十章呼吸系统显像 1肺灌注显像 原理:肺泡毛细血管的内径平均为8m,当注射直径为10-60m的放射性颗粒(99mTc-MAA)后,颗粒随血流进入肺血管床 ,一过性嵌顿在肺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内,其分布与局部肺血流量呈正比(r=0.97)。应用核医学显像仪器在体外照相,即可得到反映局部肺血流灌注的影像,故称之为肺灌注显像。

显像剂:99mTc-MAA(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混悬液。 显像特点 正常影像

(1)前位:双肺影清晰,放射性分布均匀,肺尖略稀疏,纵隔及心影部位放射性缺损: (2)后位;心影无明显影像,其余所见与前位相同

(3)侧位:后缘较直,清晰,左叶内下缘心脏部位放射性明显减低.侧位影像的放射性约20%~30%来源于对侧,图像分析时注意;

(4)斜位:左前斜位显示肺前侧缘有放射性减低区,位心影所致. 异常影像 常见原因(1)肺血管病变,如肺血栓栓塞症,肺动脉炎症等

(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3)肿瘤压迫肺动脉 在下述一些情况可造成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需加以鉴别:(1)肺门血管可造成侧位像中央出现缺损(2)肩胛骨可造成后斜位图像上局部的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3)起搏器,乳房假体等的衰减也可造成局部影像剂分布减低. 注意事项

1.静脉注射前先让病人吸氧10~15分钟,以防止缺氧引起的肺血管痉挛,改善肺循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

2.一般取仰卧位静脉注药,因坐位注药时肺尖部血流受重力作用而减少,使放射性分布稀疏.如需专门观察肺动脉高压对肺血流分布的影像,则以坐位注射为宜.

3.用注射器抽取显像剂时要将标记好的显像剂摇匀,注射前摇匀注射液,缓慢注射.注射时避免抽回血,以防止形成血凝块.

4.对有右到左分流的患者慎用,因为颗粒有可能通过体循环栓塞到心,脑,肾等脏器. 5.对有严重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床极度受损者慎用

6.儿童注射剂量减半或成人剂量的1/4,肺切除的患者应给半量.

7.负反应 一般认为肺灌注显影是非常安全的,但有个别病人静脉注射显像剂10~30分钟后感到胸闷气紧,一般给予吸氧或平卧休息后症状即消失. 第十二章 淋巴显像

显像原理 放射性胶体或大分子物质经皮下或组织间隙注射后,借助淋巴管壁的通透性和内皮细胞的胞饮作用进入毛细淋巴管,引流至淋巴结,一部分在窦状隙内被摄取或吞噬,一部分继续向前引流。从淋巴显像图上可以观察到淋巴结内及淋巴管的分布、形态、大小、功能状态及淋巴液流通情况。当淋巴结病变或淋巴管不通畅时,就会阻止显像剂的引流,出现淋巴链中断、淋巴结显像剂摄取减少或缺损等。 临床应用

1.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的诊断

淋巴显像可用于判断恶性肿瘤的淋巴引流途径、局部及远端淋巴结受累状况,对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有较大价值。

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的主要征象是受累淋巴结肿大模糊、缺损、边缘不清,淋巴引流不畅等。 2.淋巴瘤的辅助诊断

淋巴瘤受累淋巴结往往表现明显增大,可能是多个淋巴结融合所致,显像剂摄取多降低,中晚期多呈明显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改变。据报道,淋巴显像诊断淋巴瘤灵敏度可达85%以上,特异性可达64%。 3.淋巴水肿的诊断

淋巴水肿显像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引流缓慢甚至停滞。原发者多伴淋巴管不显影,显像剂向表皮返流、扩散,严重者完全无淋巴管或淋巴结显影;继发者多有淋巴管扩张,有多条侧支淋巴管影像等征象。

4.协助放疗布野和指导淋巴结清除手术

淋巴显像可明确局部引流淋巴结的空间分布和位置,有助于放疗布野的实施,提高放疗布野的准确性及肿瘤的治愈率。通过淋巴显像显示引流淋巴结可指导手术有效地清除高危组淋巴结,避免切除良性增生的淋巴结,提高恶性肿瘤手术成功率,延长患者生命。

--正常影像:淋巴显像影像较清晰,左右两侧基本对称,淋巴链影像连贯,无固定的中断现象。淋巴结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其内部显像剂分布均匀。 --异常影像:

1显影明显延迟,2~4 h后仍不见明确淋巴结或淋巴管显影。 2一处或多处淋巴结影像明显增大,显像剂摄取降低。 3一处或多处淋巴结影像缺失或显像剂摄取降低。

4淋巴链中断局部显像剂滞留,或出现侧支影像,淋巴管迂曲、扩张,显像剂外漏或向皮肤反流,提示淋巴系统严重梗阻。 5两侧淋巴结显影不对称。

6 2~4 h后肝不显影,组织内血本底不升高,提示重度淋巴梗阻。 第十一章 骨、关节系统

骨、关节显像原理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bone imaging)是利用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引入体内后聚集于骨骼,在体外用SPECT探测放射性核素所发射的γ射线,从而使骨骼显像。 显像剂

一类是99mTc标记的磷酸盐,主要是焦磷酸盐(PYP)和多磷酸盐(PPI); 另一类是99mTc标记的膦酸盐,主要有乙烯羟基二膦酸盐(EHDP)、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和亚甲基羟基二膦酸盐(HMDP)。 临床应用

1骨转移癌以及原发骨肿瘤的早期诊断 2骨炎性疾病等其他骨疾病的诊断 骨密度测定的临床应用146 1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

3对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骨量测量

4随访及对治疗效果的估计评估小儿的生长和营养情况 5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骨静态显像的异常影像 1显像剂异常浓聚

超级骨显像 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 软组织分布很少 ,骨骼影像非常清晰 ,而肾影常缺失 。

闪烁显像 一些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 骨骼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病灶部位的显像剂浓聚较治疗前更明显, 而患者的临床表现则有明显好转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骨骼病灶的显像剂浓聚又会消退。 2显像剂异常缺损 3显像剂分布呈混合型

十三, 十六章肿瘤炎症显像 肿瘤显像临床应用

(一)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67Ga被用于疾病分期、检测复发及残留组织,同时监测病人对放化疗的反应。通过67Ga显像可决定是否需进一步治疗、二线化疗或大剂量化疗和骨髓移植。

(二)恶性黑色素瘤 大部分黑色素瘤(Melanoma)及其转移灶都与67Ga有亲和力。67Ga显像已经用于探测和观察正在接受化疗或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病人。

(三)肝细胞癌 67Ga显像常用来与CT所见肝硬化病人的再生肝结节(假瘤)鉴别诊断 (四)肺癌 67Ga显像对肺癌(Pulmonary Carcinoma)诊断的敏感性在85%?90%,检出率同样与肿瘤的大小及细胞类型有关。

(五)头颈部肿瘤 7Ga检测头颈部肿瘤的灵敏度为56%~86%,CT和MRI为首选显像方法。67Ga常用于检测肿瘤治疗后复发,也能反映肿瘤治疗的有效性。

(六)腹部和盆腔肿瘤 67Ga显像诊断腹部和盆腔肿瘤的灵敏度不高。但67Ga显像能成功检测睾丸癌回流淋巴结的转移,其摄取在一定程度上与组织类型有关

(七)软组织肉瘤 大多数软组织肉瘤浓聚67Ga,67Ga检测原发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瘤的灵敏度较高,可达93%。 PET肿瘤显像

---常用核素及药物 目前应用较多而且方法成熟的是18F-FDG肿瘤显像 ---临床应用

(一)肺癌

1.肺癌的定性诊断

2.肺癌转移灶的检测及病程估价

3.肺癌治疗后局部炎症、纤维化与肺癌残余复发的鉴别 4.支气管肺癌分期

5.PET对肺癌治疗效果的评价 (二)脑肿瘤

1、原发性脑肿瘤的定位诊断 2. 对脑肿瘤患者预后的评价

3. 对放疗后的纤维化和肿瘤复发的鉴别 4. 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5. 局限性

(三)乳腺癌 18F-FDG代谢显像可以成功地显示乳癌原发灶,并同时检出淋巴结、骨、肝、纵膈和脑转移灶,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94%,因此本法被认为是目前最佳的乳癌病人筛选方法。

(四)结肠癌、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 、卵巢肿瘤 、头颈部肿瘤 、骨和软组织肿瘤等 第十四章 泌尿、生殖系统 肾图

原理:示踪原理,获得肾内放射性-时间曲线。

a段:上升幅度肾外血管床(60%)灌注、肾血管床(10%)灌注、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30%)。 b段:上升的斜率和高度与肾有效血浆流量及小管上皮分泌功能有关。 c段:斜率与尿流量及上尿路通畅情况有关。 异常肾图

(一般肾图及肾功能显像动态曲线)

1.持续上升型 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急性肾功能衰竭所致上尿路引流不畅。 2.高水平延长型 多见于上尿路不全梗阻;上尿路梗阻伴肾功能不全者。 3.抛物线型 主要见于肾供血不足、肾功能受损、上尿路不通畅。

4.低水平延长型 常见于肾功能严重受损,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慢性尿路梗阻伴功能严重受损者。

5.低水平递降型 见于肾功能已丧失或肾缺如。

6.阶梯式下降型 多见于尿路炎症或尿路痉挛等原因引起的功能性尿路梗阻者。 7.单侧小肾图 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或先天性小肾。 肾动态显像 适应症

1 了解肾供血情况,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股价肾动脉病变情况 2 协助诊断肾栓塞及观察溶栓疗法效果

3 观察肾内占位病变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4 综合了解肾脏的形态,功能和尿路通畅的情况 5 鉴别肾实质功能受损和尿路不畅的异常肾图 6 移植肾的监测

7 膀胱输尿管尿液反流的判定

肾有效血浆流量与肾小球率过滤的测定的原理及临床价值

1肾有效血浆流量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在通过肾脏时,几乎全部被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并分泌到肾小管官腔中随尿排出体外, 所以肾在单位时间内对血浆中上述显像剂的清除率相

当于肾有效血浆流量。

临床价值 是评价肾功能的重要治标之一。 可用于判断各种肾脏疾病的肾功能情况,以及观察疗效与肾小球率过滤结合,有助于病变部位的诊断

2肾小球率过滤Tc-DTPA主要经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小管吸收或分泌 ,故肾脏对它的清除率即等于肾小球率过滤。

临床价值 可作为病情判断, 疗效观察及肾移植术后有无并发症的客观治标, 于肾有效血浆流量结合有助于病变部位的诊断。 肾静态显像适应症

1探测肾内有无占位性病变 2破坏性病变以及缺血性病变 3了解肾脏的形态,位置以及大小 4鉴别腹部肿块与肾脏的关系

5进一步了解一侧肾功能减低和肾缺血状况 第十五章 消 化 系 统 肝胆动态显像 临床应用

1急性胆囊炎 2黄疸的鉴别诊断 3新生儿先天性胆道疾病与肝炎鉴别 4胆道术后随访5慢性胆囊炎6十二指肠胃返流诊断 肝血流灌注和血池显像 临床应用

1原发性肝Ca 原发性肝癌具有丰富的肝动脉血供,因此 病灶区在动脉相时即出现积聚,称为动脉相阳性。

2 继发性肝Ca(转移性肝Ca) 动脉期病灶区放射性仅稍增加,静脉期变淡,而血池相病变区放射性分布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

3 肝海绵状血管瘤 动脉相 一般不充盈或积聚很少 血池相 过度充盈

4肝囊肿及肝脓 血流相: 无填充 血池相: 无填充

胃肠道出血显像特点 腹部大血管,肠道部位无放射性影像血管丰富脏器,肝、脾、肾、及膀胱影像。肠壁有出血时,99mTc-RBC从血管破裂处漏出, 在出血部位形成异常的放射性浓聚影像。

异位胃粘膜显像 正常时仅可见胃显影,食管不显影,十二指肠也可因胃黏膜分泌显像剂的排泄而一过性显像。晚期显像图上膀胱逐渐显像增浓,肝脏,胃和膀胱之间的其他部位无异常放射性浓聚。如果上述部位之外出现比较固定不变的异常放射性浓聚,尤其是食管下段和小肠区,提示胃异常。 肝脾胶体显像

1. 幽闭恐怖等情况下不能施行CT、MRI等检查时; 2. 配合其他核医学方法进行诊断,作为阴性对照和定位

3. 协助鉴别诊断肝脏肿块,特别是在诊断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和肝腺瘤时; 4. 诊断布-卡氏综合症(Budd-Chiari syndrome)

----14C特别适合临床上对hp感染治疗效果的复查和评价

临床应用 假阴性主要是由于在检查前使用了抗生素和含铋剂的药物,假阳性则多见于胃酸缺乏,受到口腔中含尿素的细菌的污染,活胃中出现其他类型的螺杆菌如胆汁螺杆菌。 唾液腺显像的临床应用 1,唾液腺摄取功能亢进

2,唾液腺摄取功能减退 3,唾液腺占位性减退

4,诊断性唾液腺导管阻塞,异位涎腺,手术后唾液腺残体功能判断和疗效观察。 第十七章 放射性核素治疗 1各种治疗方法优缺点

手术:复发率低,并发症多。

内科:疗效肯定、安全、很少引起持久性甲低;疗程长、易复发、过敏反应。 131I: 疗效好、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费用低;永久性甲低。 2治疗原理

甲状腺选择性摄取131I;Graves甲亢患者甲状腺摄取131I超过正常。 ? 131I在甲状腺的有效半衰期平均为3.5-4.5d。

? 131I 发射β射线在组织中的射程平均1mm,最长2.2mm,既能破坏甲状腺组织,而对

甲状腺周围组织影响小。

? 甲状腺组织可以受到131Iβ射线的交叉火力照射而遭破坏,使甲状腺激素生成减少,甲

亢缓解或治愈。

? 因此,只要131I剂量适当,则可破坏一部分而又保留一部分甲状腺组织,达到治疗

目的。 3适应证

Graves甲亢患者

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差,或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多次复发,或手术后复发的青少年Graves甲亢患者

Graves甲亢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Graves甲亢伴房颤的患者 4 禁证:

1妊娠或哺乳患者2严重肾功能不全者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5疗效评价和随访 显效时间

? 开始显效时间:2-3周

? 明显显效时间:2-3月,部分病人半年 疗效评价的标准

痊愈:甲亢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

好转:症状减轻,体征部分消失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但未降至正常 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或反而加重状腺激素水平无明显降低

复发:达痊愈标准后,再次出现甲亢的症状和体征,甲状腺激素水平再次升高 甲低:出现甲低的症状和体征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TSH升高

2,唾液腺摄取功能减退 3,唾液腺占位性减退

4,诊断性唾液腺导管阻塞,异位涎腺,手术后唾液腺残体功能判断和疗效观察。 第十七章 放射性核素治疗 1各种治疗方法优缺点

手术:复发率低,并发症多。

内科:疗效肯定、安全、很少引起持久性甲低;疗程长、易复发、过敏反应。 131I: 疗效好、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费用低;永久性甲低。 2治疗原理

甲状腺选择性摄取131I;Graves甲亢患者甲状腺摄取131I超过正常。 ? 131I在甲状腺的有效半衰期平均为3.5-4.5d。

? 131I 发射β射线在组织中的射程平均1mm,最长2.2mm,既能破坏甲状腺组织,而对

甲状腺周围组织影响小。

? 甲状腺组织可以受到131Iβ射线的交叉火力照射而遭破坏,使甲状腺激素生成减少,甲

亢缓解或治愈。

? 因此,只要131I剂量适当,则可破坏一部分而又保留一部分甲状腺组织,达到治疗

目的。 3适应证

Graves甲亢患者

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差,或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多次复发,或手术后复发的青少年Graves甲亢患者

Graves甲亢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Graves甲亢伴房颤的患者 4 禁证:

1妊娠或哺乳患者2严重肾功能不全者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5疗效评价和随访 显效时间

? 开始显效时间:2-3周

? 明显显效时间:2-3月,部分病人半年 疗效评价的标准

痊愈:甲亢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

好转:症状减轻,体征部分消失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但未降至正常 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或反而加重状腺激素水平无明显降低

复发:达痊愈标准后,再次出现甲亢的症状和体征,甲状腺激素水平再次升高 甲低:出现甲低的症状和体征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TSH升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mb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