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综述

更新时间:2024-04-21 00: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简答题:

1. 什么是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有什么作用?

答:(1)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2)作用:

①为现在及潜在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信息; ②为债权人的信贷决策提供信息;

③为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信息; ④为社会公众了解企业财务信息提供依据。

2. 什么是加速折旧?采用加速折旧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1)加速折旧通常是指为了加速资本投资的回收,把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金额的大部分在其使用初期各年内进行摊销而计提折旧。加速折旧法也称快速折旧法或递减折旧法,是指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年限内,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计提的折旧额逐年递减的一种折旧方法。 (2)加速折旧的理论依据:

①一方面固定资产在使用期内每年提供的收益不均衡,前期工作效率高后期低;另一方面产品成本负担也是不均衡的,前期维修费用较少后期较多;

②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不断出现,固定资产的使用及更新周期明显缩短,则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日益增大。

3. 什么是收入?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有哪些?

答:(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确认条件:

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③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④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⑤ 相关的、已发生的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4.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有什么影响? 答:(1)对企业损益的计算有直接影响;

(2)对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计算有直接影响; (3) 对缴纳所得税的数额有一定影响。

5. 具体说明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有哪些?(流出流入)

答:流入:①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②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③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④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产生的现金收入净额;⑤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流出:①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②投资所支付的现金;③购买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产生的现金支出净额;④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6. 具体说明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有哪些?(流出流入)

答:流入:①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②取得借款所收到的现金;③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

1

的现金。

流出:①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②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③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一、名词解释

1.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2.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回答会计核算究竟为谁服务的问题。

3.持续经营:是指特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4.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是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5.会计确定: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辨认应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数据,确定这些数据应加以记录的会计对象的要素,进而确定已记录和加工的信息是否应全部列入财务会计报表和如何列入财务会计报表的过程。

6.会计计量:是指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使其转化为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的经济信息,以便集中和综合反映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

7.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8.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9.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是企业权益性资本的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

10.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1. 利得:是指由企业在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12. 收益:是指企业在会计期间增加的除所有者投资以外的经济利益,表现为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总产流入、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13.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4.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 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15.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16. 计量属性:是指同一计量对象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表现。会计上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五种表现形式: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资产取得时,为获得该资产并使其达到有效地使用状态之前必须花费的合理现金数额或其他等值。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取得与某资产相同或类似资产时将支出的现金数额或其他等值。

2

可变现净值:是指资产在正常交易过程中可望变换为非贴现的现金数额或其他等值。 现值:是指资产在正常业务进行过程中可望变换成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或该现值减去为实现这一流入所需的现金流出的现值。

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14.货币资金: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按其形态和用途不同可分为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15、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16、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18、银行存款:是企业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银行存款账户分为基本存款 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和专用存款账户。

19、商业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主要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20、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在实务中,备抵法下坏账估计的方法为四种: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赊销百分比法和个别认定法。

21、控制: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22、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

23、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

24、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资等。

25、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26、固定资产: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且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27、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以固定资产的期初账面净值为折旧基数,以直线法折旧率的双倍数(不考虑净残值)作为折旧率来计算各期折旧额的方法。

28、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29、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的让步事项。

30、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

31、或有负债: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的计量。

32、或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资产,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33、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 34、商业折扣:是指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价格扣除。

35、完工百分比法:是根据合同完工程度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包括二个步骤:(1)确定工程的完工程度,计算完工百分比;(2)根据完工百分比计量和确认当

期的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

3

36、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或数项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

37、固定造价合同:指按照固定的合同价或固定单价确定工程价款的建造合同。 38、成本加成合同:是指以合同约定或其他方式议定的成本为基础,加上该成本的一定比例或定额费用确定工程价款的建造合同。

39、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40、借款费用:企业因借入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41、资本公积:指归所有者所共有的、非收益转化而形成的资本,包括资本(股本)溢价、其它资本公积。

42、盈余公积:是指公司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43、留存收益:是指企业历年实现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内部的积累,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利润。它是由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

44、库藏股份:指一个公司由于种种原因而将自己发行在外的股份重新收回,但未依照法律程序予以注销的部分。

45、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46、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47、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48、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49、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及其等价物为编制基础,用来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反映企业获得现金及其等价物的能力。

50、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51、关联方: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

52、会计政策:指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53、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 策的行为。

54、会计估计:是指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出的判断。 55、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未来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的调整。 56、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漏或错报。

(一)编制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 (二)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

57、追溯调整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58、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

58、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4

59、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事项。

60、基本每股收益:企业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的比值。

61、稀释每股收益:是指企业在具有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情况下,以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为基础,在分母中考虑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影响,同时对分子作出相应调整后计算的每股收益。

62、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股份期权和认股权证。

63、认股权证:指公司发行的、约定持有人在履约期间或特定到期日按约定价格向本公司购买新股的有价证券。

64.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其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利润,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部分。

65.销售折让:是指企业已售出的商品由于商品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予的减让。

简答题:

论述题

三、权责发生制(09年)与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原则”,即会计上对收入和费用应根据实际影响期间来计算,即不是根据其发生现金收付时间来计量。而收付实现制则是按照期间内实际收付的现金加以确认、计量和记录。它们是由于存在会计分期、现金实际收付的期间和资源及其变动发生的期间可能不一致所导致的。

四、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而且是财务报告中的中心内容),但财务报告可以包括财务报表以外的其他财务报告,而其他财务报告可以提供预测信息,可以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支配,它和附注一样起披露作用。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起确认作用。

五、受托责任说与决策有用说

受托责任观认为,受托责任无处不在。要使受托责任能够顺利的履行,必须有明确的受托和受托关系的存在。会计目标是反映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任务是由会计人员编制的会计报表完成的。由于最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故财务报表应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重心,并且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决策有用观认为,信息使用者包括潜在的信息使用者,需要利用有用的信息作出投资等决策。因此,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资源变动的信息。故财务报表应以反映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为其评价为重心,并且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关系:决策有用观的基本思路为进一步完善受托责任观提供了可选的方向,受托责任信息又为决策有用信息被接受奠定了可参照的基础;两者有着共同的理论前提。

原因:利益驱动机制是商品经济社会所共有的运行机制;所有者与经管者存在着潜在 利益的冲突。

六、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与技术观

会计准则是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指导未来实务的指南。“技术说”把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纯客观的技术性规范,它和自然科学的原理一样,具有“真理性”,因而是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体系中推导出来的。

5

一、会计计量:定义;五种计量属性(重点),尤其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我国继续选用历史成本的原因以及我国当前谨慎选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缘由。

1.计量属性(09概念与选择)是指同一计量对象在不同时点是的价值表现,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具体计量属性参照教材P12—13)各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当然这种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另外,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者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者负债的历史成本。同时,每种计量属性基于现实的局限性,都各有优劣,没有一种是绝对理想化的。在进行会计计量属性选择时,取决于计量的目标,即看是否报务于会计的目标,计量属性的选择能否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2.公允价值(08概念、09判断)不是建立在过去已发生的交易(含事项)基础上,甚至也不是已建立在先行交易的基础上;它是熟悉交易的双方意欲进行的交易,而参照先行交易所达成的购买一项(或一批)资产,转移(清偿)一项负债的金额;由于契约(双方愿意买卖)已经签订,交易尚未开始进行或正在进行中,但尚未完成。因此,公允价值只能是一种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因此,我国已经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公允价值,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而且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准则才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即:第一,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

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原因是考虑到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借机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3.历史成本之所以在财务会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认为原因有:(1)历史成本为交易双方所认可,并具有合法的原始凭证,因而具有客观性,减少了人为判断。(2)管

理当局、投资人和债权人对历史成本已经适应,历史成本的概念深入人心,一般人对历史成本的操作也比较熟悉。而对其他属性,尤其是公允价不清楚。(3)成本对决策还是有用的。历史信息本身具有反馈价值,是业绩评价的依据,历史信息又是预测的基础,从而为预测信息所不能少的来源。(4)历史成本具有可验证性,其取得成本较低。同时,由于通货膨胀对历史成本的冲击以及近年来金融界发生的显著变化,对历史成本更是形成了空前的压力,使得它成为一个富有争议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及时反映发生因市场风险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动所产生的影响,能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减少金融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及其严重性:(1)公允价值最忠实的反映了交易的实质。(2)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3)

6

公允价值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并有利于验证其以前所作预测的合理性。(4)公允价值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对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决策进行评价,从而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

相对于历史成本信息,公允价值信息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可以与“资产负债表观”较好地吻合,更具有相关性;相对于公允价值信息,历史成本信息更多地反映“过去”而非将来,可以与“损益表观”较好地吻合,相关性要差些。但是,历史成本信息比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可靠性,而这正是公允价值信息的不足,在缺乏活跃市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且,由于估计公允价值时存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使少数企业有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而这反过来损害了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会计基本理论

一、会计学收益与经济学收益(05年)

会计学收益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和收入实现为基础,只包括已实现的收益,将未实现的持产收益排除在外,这不仅使收益计量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而且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思想。而经济学收益将企业经营业务收益和企业因持有资产而获得的那部分收益同等对待,而不考虑收益是否实现。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会计学收益总是小于经济学收益,但是,经济学收益要求对持产收益一并计量,计量的主观随意性也随之增大。

会计学收益依据的是历史成本和配比原则,而经济学收益概念要求按现时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会计学收益奉行财务资本保持观,与此不同,经济学收益概念坚持实物资本保持观。

会计学收益+未实现的有形资产(增减)变动—前期已实现的有形资产(增减)变动+ 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动=经济学收益 二、财务资本保持与实体资本保持

在理论界,资本保持有财务资本保持和实体资本保持两种观点。财务资本保持是指投资者最初投入的货币额保持不变,即期末所有者权益等于期初所有者权益;实体资本保持是指投资者最初投入的货币额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保持不变,即期末实物生产能力等于期初实物生产能力。

两者的统一:一是起因及目标相同;二是保持对象相同;三是两种资本保持观念都可以以名义货币或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作为计量单位,都可以以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基础。

两者的差异:对资本的理解不同;估价与比较的顺序不同;计量基础的区别;对物价影响的处理方法不同;在资料取得难易、数据的可验证性、客观性等发明的差异。

三、权责发生制(09年)与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原则”,即会计上对收入和费用应根据实际影响期间来计算,即不是根据其发生现金收付时间来计量。而收付实现制则是按照期间内实际收付的现金加以确认、计量和记录。它们是由于存在会计分期、现金实际收付的期间和资源及其变动发生的期间可能不一致所导致的。

四、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而且是财务报告中的中心内容),但财务报告可以包括财务报表以外的其他财务报告,而其他财务报告可以提供预测信息,可以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支配,它和附注一样起披露作用。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起确认作用。

五、受托责任说与决策有用说

受托责任观认为,受托责任无处不在。要使受托责任能够顺利的履行,必须有明确的受托和受托关系的存在。会计目标是反映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任务是由会计人员编制的会计报表完成的。由于最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故财务报表应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重心,并且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7

决策有用观认为,信息使用者包括潜在的信息使用者,需要利用有用的信息作出投资等决策。因此,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资源变动的信息。故财务报表应以反映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为其评价为重心,并且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关系:决策有用观的基本思路为进一步完善受托责任观提供了可选的方向,受托责任信息又为决策有用信息被接受奠定了可参照的基础;两者有着共同的理论前提。

原因:利益驱动机制是商品经济社会所共有的运行机制;所有者与经管者存在着潜在 利益的冲突。

六、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与技术观

会计准则是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指导未来实务的指南。“技术说”把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纯客观的技术性规范,它和自然科学的原理一样,具有“真理性”,因而是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体系中推导出来的。??(后面的实在看不清楚了,自己找资料补充下)

七、试评我国近年来的会计准则建设问题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基本情况:我国现有会计准则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组成,其中基本准则起指导作用,内容包括与准则相关的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等;具体准则是准则体系的主体,内容包括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总的来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结构就是在《会计法》的指导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以会计准则指南为补充(在过渡时期还应该同时采用相关的行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对我国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使企业在运用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适用的方法;它增强了不同部门、行业、所有制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逐步缩小了与国际惯例的差距;也提高了对会计职业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会计准则在明确企业产权关系、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流动和配置,促进对外开放、社会改革等各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会计准则可以说初步取得了成功,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结合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八、全面收益观与当期收益观

全面收益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的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变动,包括着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当期经营收益观是强调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衡量,重点主要放在“当期”和“经营”上,而全面收益观则强调收益应反映期间内发生的全部收益借贷项目的总影响,侧重信息的充分性和可比性。这两个观点虽各有其合理性,但在实际中,运用当期收益观要比运用全面收益观困难的多,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会计期间的假设性和经营活动的持续性,前期事项与当期事项难以截然分开;二是经营活动与非常项目的划分很难找到一个客观、明确的标准。因此,当期观的主观性不仅可能导致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期间的不可比,而且也为管理当局根据需要通过收益归属期间的划分或通过收益项目的分类来操纵或修改收益表中的数据创造了可行的条件。因而,更多的会计学者和会计执业团体赞成采用全面收益观作为反映业绩的收益报告的编制基础。通过将所有的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项目列示在同一张报表中,加以科学的分类,便于使用者全面、恰当地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且杜绝管理当局对业绩报告进行操纵的可能。

九、试评有关净权益计量的业主权说与实体说 (所有权理论即为业主理论)

(1)业主权益理论:业主权益理论是一种以出资者为中心的理论,最初形成于对复式薄记的解释,因为复式薄记理论是一种围绕着企业目的、资本属性特别是从业主立场看待账户的理论。业主权益论认为企业是业主的,是业主的代理机构和化身,企业的一切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均归属于业主,会计的目的就是要反映业主权益的增减变动的情况,因此,采用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业主权益。

8

就存量要素而言,资产代表着业主拥有的财产或取得的收益,负债是业主承担的负担;就流量要素而言,收入是业主权益的增加,费用是业主权益的减少,收入超过费用的部分是业主财富的净增加。该理论采用了财富的概念,显然与传统的经济学的观念相一致。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其同时代的经济环境和产权结构相关联的。

会计理论界一般认为,该理论主要用于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当其日趋成熟时,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企业制度转向了“股份制”,该理论随即被新的会计权益理论所取代。事实上,该理论并未完全被人们所抛弃,透过股份制企业产权关系的面纱,仍然可以看到:缴入股本和留存收益总额构成了全体股东的财富,FASB提出的“综合性收益”概念及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所采用的权益法,无不隐含着该理论。业主权益论赤裸裸地体现了所有者对企业财富拥有的所有权,反映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原始产权关系。

(2)实体理论:一般认为,实体理论是为了克服业主权益的局限性而产生的一种理论。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认为,实体理论的雏形是中世纪的代理人会计。实体理论认为:企业与所有者(业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体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在法律上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在经济上也是一个独立于所有者而存在的实体。按照实体理论,会计反映的是企业内部资产的价值运动,而非所有者个人的经济活动,企业资产是企业对其业主的债务,负债是其对业主的债权,利润和亏损是对业主所提供服务的价值衡量。其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债权人权益)+业主权益,资产被定义为能够带来某中经济利益的资源,它不能再想当然地认为属于业主和经理;负债是企业特定义务,当企业破产清算时,法律规定债权人拥有优先求偿权。在实体理论下,债权人和业主在所有权上取得了同等的地位,所不同的是两者在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上的差异。

一般认为,实体理论主要适用于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其实,这一理论对独立于所有者而持续经营的非公司制企业同样适用,此外它还与会计主题假设吻合,对非法律主体的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也适用。随着公司制企业的不断发展,产权数量的扩大和产权主体多元化,会计处理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于是以企业法人财产权为中心,反映各产权主体

利益的实体理论应运而升。

十、论会计制度建设的原则基础观与规则基础观(05年)

会计准则按其制定基础的不同,分为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前者以国际会计准则和英国的会计准则为代表,后者以美国的会计准则为代表。两种不同的基础代表了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同的指导思想,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

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要求公司的会计师和外部审计师运用更多的职业判断,从而可以提高会计师在编制会计报表中的职业水准;二是可使会计准则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简洁;三是可以大量减少准则的例外事项,并能减少准则间的冲突,从而减少形式重于实质的交易设计和套利行为。同时,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职业会计师和外部审计师的不恰当的判断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而且职业判断的强主观性,也违反了一贯性和可比性;二是留给公司管理层一定的操作空间。而针对具体规则为基础编制的会计准则,正好与上述优缺点相反。可见,十全十美的方式是不存在的。

对于两种方式,我个人认为,每一种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应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应一味的去夸大某一方式的优点或缺点,也不能因为现行的某一方式出现问题就全盘否定之。我们应该在实际应用中全面分析两者的利弊,最终的判断标准是看哪一种会计准则制定方式产生的会计报告更有用、更容易理解,对投资者具有更多的价值。 十一、论现代财务报告的改进问题(参照07年真题论述题第2题答案并结合新准则自己进行总结)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由三部分构成: ①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附表;。②会计报表附注, 是会计报表的补充,主要对会计报表不能包括的内容或披露不详尽的内容作进一步的

9

解释说明。③财务情况说明书,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等做出的说明。这一体系基本上满足了社会要求、满足了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在现行知识经济条件下,行业的竞争、风险的加剧、高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演变,这个体系日益显露出它的滞后性,需要进一步改革。

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现有财务报告体系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信息的需求,缺少前瞻性和预测性信息。当前财务报告的“三表体系”的信息报告制度,较好地满足了信息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的信息要求。但是,由于企业拥有的财务资源是过去形成的,虽然

现在拥有,但不一定能在未来带来收益; 企业财务状况也只能反映历史和现在,难以对未来构成预测。而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信息的关心程度要高于对企业过去信息的关心程度,因为决策是面向未来的。

(2)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计量属性单一,致使企业大量的资产计量不准确。传统会计是以历史成本为其计量属性,即无论物价如何变动,资产始终按业务发生时的成本来计量。历史成本的选择虽然能反映取得该项资产所花费的代价并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可靠的历史成本信息,但是使用者不能从中准确计量资产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尤其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也不承认因物价变动而引起的币值变动带来的影响。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价格波动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无法避免的现象,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财务报告,已不能准确反映资产的价值,甚至将会大大扭曲这些资产的现时价值。

(3)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只重视财务信息的报送,而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够。完整的会计信息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所形成的一切财务性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经济活动中有关财务活动的运动状况、变化和特征的反映。简单地讲,就是企业所拥有经济资源的流量和存量。企业非财务信息是指与企业财务状况无直接关联,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范围只局限于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很少涉及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从而使得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不能做出正确判断。

(4)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信息时代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使得信息使用者迫切希望会计系统能为其提供时效性极强的信息。而传统财务报告按月、季、半年甚至按年的报告方式,不能及时向信息使用者传递有关企业经营状况及其风险的重要信息。

(5)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难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和使用上的要求。对各信息使用者来说,由于所面临决策性质的差异,必然会引起他们信息需求上的差别。现行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标准化,而且从账务到财务报表的形成过程,是直观的反映过程。现行财务报表基本是科目余额和发生额的排列组合,缺少分析、对比,因此通用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日益显著。

(6)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难以反映企业经济收益的全貌。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市值变化频繁化,传统会计收益对那些由于市场价格或者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未实现收益不予确认,这使收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间的全部收益。

名词解释:

1.货币资金: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1.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的资产扣除企业全部负责后的余额,也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2.现金折扣:又称销货折扣,是指企业为拉鼓励客户在一定时期内早日付款

10

而给予的价格优惠,折扣之多少有客户付款的早晚决定。

2.年数总和法:又叫年限积数法,它是以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为基数,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为折旧率,计算各年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折旧方法。

3.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考试大自考站收藏夹!

4.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或自创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不具有物质实体的资产。

5.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 6.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7.会计分期:是指会计核算应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假设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的经营活动将以既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继续经营下去,而不会面临破产清算。

8.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以者份额之间的差额。

9.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和其他股权投资。

10.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11.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12.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 13.利润分配:

14.商业折扣:指在商品交易时从价目单所列售价中口减的一定数额。 15.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以证实。

16.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极小的那部分应收账款。

17.可变现净值: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预计完工成本以及销售所必须的费用后的价值。

1.企业应收帐款符合什么条件的可以确认为坏账?

答:一是债务人破产,依照破产清算程序进行清偿后缺点无法收回的部分;二是债务人死亡,对其遗产清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部分;三是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其偿债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 2.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 答: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起优点主要表现为对存货的计价比较谨慎或稳健,采用这一方法,可以保全企业的资本,稳固企业经营实力,避免企业经营中风险。其缺点有:第一,该法违背了一致性的会计原则。第二,该法的使用会导致存货数据的不可比性。第三,该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歪曲前后各期的利润水平。第四,该法的使用实际上是采用了与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相背离的存货计价基础,其理论基础的可靠性本身让人怀疑。 3.简述或有事项的确认原则? 答: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企业应将去确认为负债: 1该义务是切要承担的现时义务。2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

11

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即或有事项产生的现时义务的金额能够合理地估计。

4.长期股权投资在什么情况下应采用成本法?

答:在以下情况下采用成本法核算:1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2投资企业在投资是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但也不准备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3被投资企业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

5.简述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程序?

答:按照下列顺序分配: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3提取法定公益金。4提取任意公积金。5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7.什么叫无形资产?它有哪些特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无形资产指秋季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或自创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不具有物质实体的资产。它有如下特征:1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2企业持有无形资产的目的是用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拉行政管理。3无形资产可以使企业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受益。4无形资产必须是企业有偿取得的。主要包括:1可辩认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商誉)。2外俩的无形资产和自创的无形资产。3有限期无形资产和无限期无形资产。

8.何所谓商业折扣?何所谓现金折扣?会计上如何处理现金折扣?

答:商业折扣:指在商品交易时从价目单所列售价中口减的一定数额。现金折扣:又称销货折扣,是指企业为拉鼓励客户在一定时期内早日付款而给予的价格优惠,折扣之多少有客户付款的早晚决定。会计上处理现金折扣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总价法,是我国会计实务中通常采用的方法。二是净价法。 9.利润有哪几部分构成?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顺序是什么?

答:利润有: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入等组成。按照下列顺序分配: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3提取法定公益金。4提取任意公积金。5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10.简述坏账损失发生的条件。

答:一是债务人破产,依照破产清算程序进行清偿后缺点无法收回的部分;二是债务人死亡,对其遗产清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部分;三是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其偿债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 11.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有那些区别? 答: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是财务会计对投资的基本分类,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前者属于流动资产,后者属于长期资产。1投资持续时间不同,短期投资在一年内,而长期投资超过一年。2投资目的不同,短期投资目的是发挥暂时闲置资金的作用,获取相应的额外收益,长期投资目的不仅是为了谋取一定的投资收益,而是为了积累整笔资金以供特定用途。 12.企业举债长期债务有何利弊?

答:利:1举债不影响企业的股权结构,能保证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避免股权分散,而且也不会稀释企业普通股的每股收益,也不会引起股票市价的下跌。2举债的成本通常较底,而且还能达到节税功效。3举债能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弊:1举债会使企业的利息费用成为一种长期性的固定支出,会加重企业的负担。2长期债务对企业有强制的契约要求权,企业必须按照债务合同,定期支付利息,到期偿还债务本金。3长期债务合同中包括的限制企业财务决策的保护性条款。

12

13.股票与债券有什么区别? 答:

14.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是什么?

答:编制方法是:一根据总帐科目期末余额直接填列。二根据若干个总帐科目期末余额计算后的数字填列。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m5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