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本通1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11-12 02: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3、马说

【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中心思想】

《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原文】

马说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原诗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然后】这样以后。然,这样。后,以后。 【而】转折连词,可是。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 【故】【虽】有名马,【祗(zh【故】所以。【虽】即使。【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ǐ)】同“只”,只是。【辱】这里 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粟(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1

(sù)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食(sì)】马者,不知【其】【食(sì)】同“饲”,喂养。【其】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能千里而食(sì)也。 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据)它能(日行)千里(的千里。 特点)来饲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指示代词。【能】才能。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露。 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 【且】犹,尚且。【欲】想要,要。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求它(日行)千里呢? 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策之】不【以其道】,【策之】鞭打马。策:用鞭子打。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食(sì)之不能【尽其材】,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道,正确的方法。【尽其材】竭尽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思。 千里的才能。【鸣之】(马)嘶鸣。【通其意】通晓跟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①】真无马【邪(yé)】?【其②】真不【知】马也!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面对。 (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其①】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气。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马吗?其实(是他们)真【其②】恐怕,表推测。【邪】同不识得(千里)马。 “ 耶 ”,表示疑问。【知】懂得。 【赏析】

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

2

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

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3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在文中给”食”注音。(4分) 2.按原文填空。(4分)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2)本文的主旨是: (3)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2分)

3.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3分)

4.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2分)

5.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3分)

3

6.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8.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3分) 9.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3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1. shí sìsìshí

2.(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5.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修辞:排比。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6.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7.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8.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9.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ln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