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中医特色护理

更新时间:2024-05-13 07: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科中医特色护理 一.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离子导入法是得用直流电电场(或低频脉冲电场)的作用,将中药液中的分子电离子,并使其经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的一种治疗。该方法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抗炎镇痛等作用。 1、目的

1.缓解疼痛。

2.减轻或消除炎症反应。 2、操作程序

【评估】1.核对医嘱及治疗卡。2.病人既往史,目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3.病人局部皮肤情况,目前心理状态。4.药物属性与作用。 【计划】1.预期目标:病人疼痛症状缓解,炎症反应减轻或消除。2.准备:(1)护士衣、帽、鞋、口罩、洗手。(2)用物:直流感就电疗机一台,药物、衬垫、治疗碗、镊子、尼龙搭扣或沙包、塑料薄膜、绷带、纱布块或卫生纸。(3)病人排空大、小便,取合理体位。(4)环境根据季节调节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

【实施】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再次核对治疗卡。2.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暴露治疗部位。3.将衬垫吸湿药物置于患处,根据导入药物的极性选择电板,带负离子的药物衬垫放上负极板(黑色导线),带正离子的药物衬垫上放上正极板(红色导线)。隔上塑料薄膜,用尼龙搭扣或沙包固定,检查输出端电位调节器是否至“0”,再接通电源,根据治疗部位调节电流量,治疗15~20分钟。儿童不宜超过10~15分钟。结束时,先将输

出电位调节器调至“0”后关电源。4.拆去衬垫,擦净皮肤,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5.整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评价】1.病人感觉舒适,局部皮肤无灼伤、无过敏,症状改善。2.护士操作熟练,方法正确。 3、注意事项

1.衬垫上药物浓度一般1%~10%,眼结膜及体腔内导入浓度宜稍低,同时应注意药物溶液的PH值,以减少剌激性。

2.衬垫须有标识,正负极要分开;要求一个垫供一种药使用,用后以清水(不含任何洗涤剂)洗净,消毒备用,防止寄生残留或离子互相沾染。 3.开机时注意电流应由小逐渐增至所需量,以免病人有电击感,电极板不能直接接触皮肤,必须安放在衬垫上。治疗时要防止电板滑出衬垫灼伤皮肤。

4.治疗过程中不能离开病人,随时观察病人反应,及时调节合适电流量,防止电灼伤。

5.向病人及家属宣传中药离子导入的作用机理,让其了解中药离子导入的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如冬天做完治疗后,就注意保暖;局部皮肤出现瘙痒等皮肤过敏情况,可用皮炎平霜等抗过敏外用药涂擦或暂时不使用本法等。 6.高热、恶病质、心力衰竭、湿疹、妊娠、有出血倾向者,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对直流电不能耐受者,禁用本法。 二.耳穴压籽

耳穴压籽法通过刺激耳部相应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适应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3、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治疗期间,患者要经常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1-2分钟,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4)夏季可留置1-3天,冬季可留置7-10天。 三.拔罐

有利用火力排去空气的火罐法,包括闪火法、投火法、架火法、滴酒法等等;有利用煮水排去空气的水罐法;有利用注射器或其他方法抽去空气的抽气罐法。如以吸拔的形式分,又有单罐、排罐、闪罐、走罐之别。 1.适应症:

基于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拔罐疗法治疗面较广,如:感冒、咳嗽、肺痈、哮喘、心悸、不寐、多寐、健忘、百合病、胃脘痛、呕吐、反胃、呃逆、痞满、泄泻、便秘、腹痛、胃下垂、饮证、痿证、眩晕、胁痛、郁证、水肿、淋证、癃闭等。 2.应用禁忌: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发生,或者延误患者的治疗,以下病症应当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

(1)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者不宜拔罐。对于癫痫患者则应在间隙期使用。

(2)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络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 (3)有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负压吸拔。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不官用拔罐治疗。

(4)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响骨折对位及愈合。急性关节扭伤者,如韧带已发生断裂,不可拔罐。

(5)皮肤有溃疡、破裂处,不宜拔罐。在疮疡部位脓未成熟的红、肿、热、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面部疖肿禁忌拔罐,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局部原因不明的肿块,亦不可随便拔罐。 (6)孕妇的腰骶及腹部不宜拔罐。 (7)恶性肿瘤患者不宜拔罐

(8)过饥,醉酒,过饱,过度疲劳者均不宜拔罐

(9)精神失常,精神病发作期,狂躁不安,破伤风,狂犬病等不能配合者不宜拔罐。 3.应用手法:

(一)单罐法。单罐法即单罐独用,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局限的疾病。

(二)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

拔罐法。留置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三)多罐法(神经节段拔罐法)。多罐法即多罐并用,一般用于治

疗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的疾病,或敏感反应点较多者,可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情吸拔数个至10余个。

(四)闪罐法(病变反射区吸拔法)。闪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

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时为止的拔罐方法,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的兴奋作用较为明显,适用于肌肉痿弱、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弱病症及中风后遗症等。

(五)针罐法。针罐法是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拔罐法。其具

体操作也可分为二类:1、留针拔罐法。选定穴位,针刺至得气,运用一定手法,留针于穴区,再在其上拔罐。2、不留针拔罐法。系指针刺后立即去针,或虽留针,但须至取针后,再在该部位拔罐的一种方法。

(六)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行罐法或旋罐法。操作前先在罐

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层薄薄的润滑油。

(七)血罐法。又称为刺络拔罐或刺血拔罐。刺的时候不宜过深,出

血量控制在20毫升左右。

(八)平衡罐法,也就是内脏神经调节吸拔法。

(九)指罐法。就是在需要拔罐治疗的穴位或患处先用手指代替针点

按穴位(点穴)或点揉患部后再进行拔罐治疗的方法。 (十)发泡罐法。通过延长时间和增大吸拔力量等使罐内产生水泡(皮

下充水)而达到治疗目的。

(十一)灸罐法。是将拔罐与艾灸疗法相结合的方法。

(十二)按摩罐法。是将按摩手法有机的根据病情、病位而结合起来。 (十三)摇罐法。该法是对所留之罐均匀而有节奏的摇动,使罐体与

皮肤产生松紧变化,患者进一步放松,产生不同程度舒适感。

(十四)转罐法。该法是在摇罐的基础上,增大摇扭旋转力量,手法

较剧烈,牵拉程度更大,以促进血液循环,局部肌肉放松。增强治疗效果。

(十五)提罐法。是从坐罐发展而来的。将坐罐罐体向上轻缓提拉,

力量强度逐渐加大。

(十六)药罐法。将药物治疗和拔罐疗法结合以提高疗效。多用于四

肢关节风寒湿痹等证,可分为煮药罐法和罐内纳药法两种。

(十七)其他罐法。将拔罐与现代科技结合产生协同或增效作用。如磁疗罐、神灯罐法等。 4.操作步骤:

(1)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然后一一擦净,按次序排置好。

(3)对患者说明施术过程,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4).选罐:根据部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而选 用大小适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5).擦洗消毒: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防止引火烧伤皮肤或造成感染,应行剃毛。

(6).温罐: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气寒冷、拔罐前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预先将罐放在火上燎烤。温罐时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过热造成烫伤。温罐时间,以罐子不凉和皮肤温度相等,或稍高于体温为宜。

(7).询问:火罐拔上后,应不断询问患者有何感觉(假如用玻璃罐,还要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情况),如果罐吸力过大,产生疼痛即应放入少量空气。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体稍倾斜,以右手指按压对侧的皮肤,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使空气徐徐进入,到一定程度时停止放气,重新扣好。拔罐后病人如感到吸着无力,可起下来再拔1次。 (8).拔罐时间:大罐吸力强,1次可拔5--10分钟,小罐吸力弱,1次可拔10--15分钟。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

(9).拔罐次数: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3--5日。 5.注意事项

1、 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2、 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露施术部位。

3、 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过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初闪拔罐者或年老体弱者,宜用中、小号罐具。 4、 拔罐顺序应从上到下,罐的型号则应上小下大。

5、 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6、 针刺或刺血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须持消毒部位洒精完全挥发后方可拔罐。否则易灼伤皮肤。

7、 留针拔罐时,要防止肌肉牵交牵拉而造成弯针或折针,发现后要及时起罐,拔出针具。

8、 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垫高壮举部,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入中、合谷。必要时,可用尼可刹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静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9、 拔罐时间过长或吸力过大而出现水泡时,可涂龙胆紫,覆盖纱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用利凡诺纱布外敷固定。

患者在过饥、过饱、过劳、过渴、高热、高度水肿、高度神经质、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破损、皮肤弹性极差、严重皮肤病、肿瘤、血友病、活动性肺结核、月经期、孕期,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ky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