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时代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8 08: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隐藏▲ 查·论·编·历 地质时代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古元古代 中元古代 新元古代 古生代 显生宙 中生代 新生代 早 始 古 中 新 隐 原 酒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 雨 太 太 太 太 成 层 造 固 盖 延 狭 拉 成 震 寒 奥 志 泥 石 二 三 侏 白 生 生 神 海 古 古 古 古 铁 侵 山 结 层 展 带 伸 冰 旦 武 陶 留 盆 炭 叠 叠 罗 垩 古 始 渐 中 上 更 全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新 新 新 新 新 新 新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隐生代是一个非正式地用来指地球和月球地质演化的最早一个时期。它是冥古宙的最早一代,并一般被承认开始于近45亿6717万年前,地球和月球

形成时。地球从原始物质集结成球体到开始生成一个坚硬的地壳,这一大段时间是它的天文时代。从地壳形成,开始有原始的大陆和海洋,有包围在外的大气圈,然后生物发生,到成为现代的海陆和生物这一段时间,是它的地质时代。地球的地质时代按照生物发展阶段分成隐生代和显生代。大约五亿年前属于隐生代,意味着生物发展隐蔽蒙昧的早期时代,它包括太古代和元古代,一共长达二十亿年以上。显生代包括古生、中生和新生三个代;从古生代起,生物进入了明显的、多样化的、高等的发展阶段。

原生代地球经历了诞生的初期——隐生代三亿年左右的漫长时期,生命的演化也终于经过了如下的三个阶段,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时期,出现

了最早的有机生命——原核生物——细菌,而得名。

酒神代在月球地质时代里是指由39亿2千万年前至38亿5千万年前的这段时期。这段时期是由酒神海和其他主要盆地的撞击事件所组成的。

以前酒神代是指从45亿5千万年前(月球开始形成时)至39亿2千万年前(酒神海因陨石碰撞而形成时)的这段时期。前酒神代之后是酒神代。前酒神代的岩石是很稀少的;它们大部份是由月面高地物质所组成,其他的则多已被接下来的碰撞(主要是标示著酒神代约略初始时期的

大撞击后期)给重重地搅动、击碎和融解掉了。前酒神代高地的主要物质为斜长岩,据猜测可能是因为月球早期地壳形成时发生了广泛的岩浆海的矿物结晶化。此一地质时代被非正式地分成隐生代和盆地群代,但此一分类并没有被使用在任何一种地质图内。 早雨海代早雨时代,指从距今约38亿5千万年到38亿年前,长达5千万年的一段时间。在这个时候,大气层中的水不断地从天而降,地球上出现了海洋和其他的水,故名“早雨海代”。 始太古代,是太古宙的第一个代,前一个是早雨海代,后一个是古太古代,时间介于38~36亿年之间。

古太古代是太古宙的第二个代,前一个是始太古代、后一个是中太古代,时间介于36~32亿年前。此时出现第一批蓝绿藻,也是最古老的化石年代。

古太古代黑云母化石

中太古代是太古宙的第三个代,前一个是古太古代,后一个是新太古代,时间介于32~28亿年之间。在这期间形成的地层称中太古界

(Mesoarchean Erathem)。中太古界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阴山地区的桑干杂岩、冀东迁西群和辽北至延吉的龙岗群以及山东的沂水岩群等。它们大都经历了早期沉积和火山沉积以及以后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和强烈构造变形及花岗岩的侵入。

新太古代的年代大约在28~25亿年之间,新太古代早期出现了地球形成以来的第一次冰河期,并延续5亿年,也就是28~23亿年之间。

成铁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500±0百万年(Ma),结束于2300±0Ma。成铁纪的名称来自于希腊语sideros“铁”,因这个时期

是世界上形成特大型铁矿田,出现硅铁建造的主要时期,故名。其原因是大氧化事件,地球原始大气中还原性的甲烷被氧气所取代,导致铁元素的氧化

沉淀,从而形成了众多铁矿床。然而在中国大陆,此时却并不发育硅铁建造。成铁纪期间蓝藻、细菌繁盛。成铁纪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古元古代;成铁纪的下一纪为层侵纪。

层侵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300±0百万年(Ma),结束于2050±0Ma。层侵纪期间蓝藻、细菌繁盛。层侵纪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

古元古代;层侵纪的上一纪为成铁纪,下一纪为造山纪。

造山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0亿5000万年前,结束于18亿年前。造山纪期间蓝藻、细菌繁盛。造山纪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古

元古代;造山纪的上一纪为层侵纪,下一纪为固结纪。

固结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1800±0百万年(Ma),结束于1600±0Ma。固结纪期间蓝藻、细菌繁盛。固结纪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

古元古代;固结纪的上一纪为造山纪,下一纪为盖层纪。

盖层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1600±0百万年(Ma),结束于1400±0Ma。盖层纪期间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盖层纪

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中元古代;盖层纪的上一纪为固结纪,下一纪为延展纪。

延展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1400±0百万年(Ma),结束于1200±0Ma。延展纪期间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延展纪

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中元古代;延展纪的上一纪为盖层纪,下一纪为狭带纪。

狭带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1200±0百万年(Ma),结束于1000±0Ma。狭带纪期间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狭带纪

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中元古代;狭带纪的上一纪为延展纪,下一纪为拉伸纪。

拉伸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1000±0百万年(Ma),结束于850±0Ma。拉伸纪期间首次出现大型具刺疑源类。拉伸纪属于前寒武

纪元古宙新元古代;拉伸纪的上一纪为狭带纪,下一纪为成冰纪。

成冰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850±0百万年(Ma),结束于630(+5/-30)Ma。成冰纪期间出现雪球地球事件,为生物低潮。成冰纪

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新元古代;成冰纪的上一纪为拉伸纪,下一纪为埃迪卡拉纪。成冰纪分为Sturtian、Varangian、Smalfjord、Mortesnes。

震旦纪为地质年代名称,元古宙晚期的一个纪。是在中国命名并向国际推荐的一个地质年代单位。开始于约8亿年前,结束于约6亿年前。属于新元古代的

晚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震旦系。当前国际上划分前寒武纪与寒武纪的标准,是以硬壳的多门类小型动物群的出现为标志。依据这一原则,震旦纪与寒武纪的界限划在震旦纪灯影峡期和寒武纪梅树村期之间。由于在滇东筇竹寺组八道湾段(梅树村阶上部)和三峡水井沱组下部(寒武系底部)获得了一批5.68~5.88亿年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三峡灯影组天柱山段上部和滇东渔户村组中谊村段上部(均相当梅树村阶下部),分别获得了6.02亿年及59690万年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震

旦纪与寒武纪的分界年龄推定为约6亿年。震旦纪的延续时间约为2亿年。

寒武纪(Cambrian)是在地质时间上约为五亿七千万年前至五亿五百万年前古生代初期的一段地质时间。动物群以具有坚硬外壳的、门类众多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为其特点,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其中三叶虫最为常见,是划分寒武系的重要依据。

奥陶纪古生代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亿年前,结束于4.4亿年前。在此期间形成的地层称奥陶系,位于寒武纪之上,志留纪之下。奥陶纪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腔肠动物中的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苔藓动物等也开始大量出现。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海洋无脊物动物全盛时期 志留纪(笔石的时代,陆生植物和有颌类出现)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古生代第三个纪。本纪始于距今4.38亿年,延续了2500万年。 泥盆纪(距今4-3.6亿年前)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从距今4亿年前开始,延续了4000万年之久。由于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影响的结果,同时,从泥盆纪开始,地球又开始发生了海西运动。因此,泥盆纪时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古地理面貌与早古生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在泥盆纪里蕨类植物繁盛,昆虫和两栖类兴起。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鱼形动物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是地球生物界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由海洋向陆地大规模进军是这一时期最突出、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 首先,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各种鱼类空前繁盛,有颌类、甲胄鱼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因此,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在泥盆纪晚期,由鱼类进化而来的两栖类登上陆地,标志着脊椎动物开始了脱离水体并最终征服陆地的演化历程。 中国的泥盆系在北方主要分布于天山、兴安岭、准噶尔、内蒙古草原等区,以地槽型火山碎屑沉积为主。中朝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大部为剥蚀区,仅局部发育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华南泥盆系最为发育,具有多种沉积类型,以地台型浅海和滨海沉积为主。碳酸盐台地占据大部分,其间为纵横交错的海盆切割。沿江南古陆南缘则发育宽广的近岸型碎屑-碳酸盐岩沉积。西南区沉积比较复杂,发育有火山岩且部分变质。秦岭-龙门山区沉积状况近似华南区。泥盆系内部除宁夏运动见于祁连山外,尚未发现造山运动。中泥盆世中期的造陆运动十分显著,席卷整个华南区。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炭纪陆生生物飞跃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也有所更新。在石炭纪晚期,脊椎动物演化史出现一次飞跃,从此摆脱了对水的依 石炭纪树木化石 赖,以适应更加广阔的生态领域,以北美宾夕法尼亚早期地层中的林蜥为代表。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它们的出现与当时茂盛森林密切相关,其中有些蜻蜓个体巨大,两翅张开大者可达70cm。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

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世界各地皆有发现。 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带的面貌。 二叠纪末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三叠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

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之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

灭绝事件 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结束,尤其对海洋生物来说它的摧毁惨重。这次灭绝事件并非在所有地方的摧残程度都一样。在有些地

方几乎它没有任何影响。在其它一些地方实际上所有的迷龙和大多数合弓类动物都消失了。许多早的恐龙也均灭绝,而那些发达一些的恐龙却幸存了。许多槽齿目动物也都灭绝了。幸存的植物包括针叶类和苏铁。这次灭绝事件为恐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恐龙在此后的1500万年中是地球上最主要、种类最多和数量最大的动物群。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时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1亿9960万年前(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前(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 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陆 侏罗纪 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中国的侏罗纪地层以陆相沉积为主。 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 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7000万年,是显生宙的较长一个阶段。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 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海平面的变化大。陆地生存着恐龙,海洋生存着海生爬行动物、菊石、以及厚壳蛤。新的哺乳类、鸟类出现,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像飞机一样的翼龙类,例如披羽蛇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例如海王龙统治着浅海。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而得名。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类型,主要由方解石组成,颗粒均匀细小,用手可以搓碎白垩纪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Coccoliths)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在英、法海峡两岸形成美丽的白色悬崖。白垩层不仅发育于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有分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kl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