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_吴福祥
更新时间:2023-06-08 14: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古汉语研究
200 5
年第
2
期 (总第 6 7期)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吴福祥(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
,
北京
10073
) 2
摘〔的方向。
要〕本文认为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是揭示已有演变的规律解释共时语言现象预测未来演变此外本文还尝试提出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中几个巫需开展或加强的研究课题A[文献标识码〕,。
,
、
、
;关妞词〕汉语历史语法,机制与动因解释与预侧【
[中圈分类号] H 1 4 1
[文章绷号] 10 0 1一
5 4 4 2( 2 0 0 5 )0 2一 0 0 0 2一 1 3
一引官
、
在汉语历史语言学中汉语历史语法是起步最晚而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
,
。
¹
特别是上个
世纪 8 0年代以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显示这门学科具有良好的发展
前景
。
历史已进人 2 1世纪在新的世纪里如何将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引向深人是汉语历史语法,。
学界需要深人思考的问题,
本文基于个人的初步思考讨论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相关的两个。
,
问题希望对汉语历史语法学界的同道能有一些参考作用、
二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是什么?
任何一门学科 (或学科分支 )的研究目标总是与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相联系的,,
。
假如我们认
为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对象是汉语语法的演变那么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自然是对汉语语法演变作出解释和预测;另一方面假如我们把语言的共时状态视为语言历时演变的一个阶段那么历史语言学的目标还应包括对共时语言现象的解释,。
有鉴于此我们把汉语历史语法预测未来演变的
,
研究的目标概括为方向。
:
( i )揭示已有演变的规律; ( i )解释共时语言现象; ( i )。
下面分别讨论.
2 1
揭示已有演变的规律“,
”“”这里的规律取其较宽泛的意义指的是语法演变的非任意 ( o n”
n
一
i r b a。
t ra r y ),
性
。
“
揭示
语法演变的规律也就是要回答一个语法演变为什么是以那种方式进行的,
因此要证明一个:“”; )语法演变是有规律的就必须说明这个演变是有理据的 ( m o t iv a te它是通过特定机制实 d现的;这个演变具有方向性制约并且体现的是一种跨语言 (或者在一个语
言的不同历史阶段 )反复出现的演变路径概括地说2 1 1. .
。
,
“
”:揭示语法演变的规律就是对语法演变作出概括和解释即 ( l )概括语法演,。
变的路径; ( 1 1 )指出语法演变的机制; ( i )解释语法演变的动因概括语法演变的路径
¹按照一般语言学的学科分类”“
,
“
汉语历史语法应该称之为汉语历史句法学”。
”
“
”
。
考虑到汉语史学界的习惯本文仍使用“汉
.
语历史语法而不用汉语历史句法学
古汉语研究
R
e se a re
h in A n
e
ie
n t
C hi n
e s e
I
J
an
g
u a
g
e
语法演变路径的概括通常要从一个具体的语法演变人手程准确地描写出来然后将这个演变过程与其他在输人项,
。
首先将这个特定的语法演变过、
;
“
”
(i n pu t )
“
”。 u输出项 ( t
p
t )以及 u“
意义一功能等方面相同的演变过程进行比较并在这个范围内概括出演变路径最后再将这种比较扩大科更大的范围或更高的层面” toa性 (m o t iv a i t i n l,。
;
比较的范围越大概括的程度越高演变路径的理据“
,
,
y )也就越
强
。
比如我们从近代汉语文献里观察到虚词同在唐代用如伴随2):。
”
介词 (如 1 )降至宋代则出现并列连词用法 (如(l )朝与城圈别、
,
暮同糜鹿归,
(马戴,
:
山中寄姚合员外全唐诗 6 4 4 2页 ),,。
(2 )蚕共茧花同蒂甚人生要见底多离别
: (吕渭老贺新郎全宋词 1 1 2 5页 ),,
很显然我们这里面对的是u跟考察发现近代汉语的和,,
,
“‘
同
’:
伴随介词>并列连词“”“”
”
这样的一个语法演变“
。
进一步。
“
”
、
中古汉语的共
将以及上古汉语的及
”“
与也有完全相同:
”
的语法演变过程
。
换言之在汉语历史语法中几乎所有的伴随介词都经历了平行的演变过程:
,
(参看吴福祥 2 0 0 3 )于是我们可以将比较的结果概括为下面这个语法演变路径(3 )汉语历史语法
伴随介词>并列连词,,。
我们将目光投向现代汉语方言时我们发现有些方言还采用一些不见于历史语法和普通
话的虚词来表达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功能湘语益阳话的搭 (塔/得/脱/戒/“
如北部吴语徽语绩溪话和欺县话客语汝城话闽南方言以及客
语连城话的合“”,“”,、
、
、
、
口
)[ t丫」
”
,
南宁平话闽语“”。
屯昌话的凑
“
”
,
新派上海话吴语嘉兴话和金坛话的教 (告 )、
上海话和苏州话的帮等等,,。
根据历史语法的证据这些虚词的并列连词功能应该是由伴随介词功能演变而来换言之在汉语方言里同样也存在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样的演变路径“”
,
于是 (3 )可进一步概括为
:
(4 )汉语语法
:
伴随介词>并列连词。
(4 )所概括的演变路径是否汉语的一种特性演变呢?不是
因为在我国境内的壮侗语和,
苗瑶语里也能发现同一个虚词兼有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这两种功能如松佬语的的u:‘
w。才、
、
黎语,
了布努语的、
、
孔a u。
‘
、
拉如语的 ka P,
,
、
壮语武鸣话的。
;
u a
s
、
吉卫苗语的
a
几
了拉基语的
ha扩村语的
a n“
m
,
研究表明这些虚词所具有的多义模式其实是一种历时演变的结果即”
它们都经历了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样的语法演变、
(参看吴福祥 2 0 0 3 ),
既然上述壮侗语苗瑶语跟汉语之间具有地缘关系那么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种演变“”“” l o是否显示的是一种区域类型学 (a r e a l ty Po g
y)特征
呢?不是
。
因为在非洲语言特别是 B e,
-
n u e
一Kw
a
语群诸语言里许多并列连词的来源可以经由伴随介词追溯到伴随动词也就是说a sp e
,
在这些语言里大量的从动词到伴随介词再到并列连词的演变路径可以被清晰地揭示出来(详见 I o r d 2 9 9 3 )正如 HJ
。
lm
a t h
( 2 0 0 2 )所指出的
,
“
伴随与并列之间的多义模式在欧洲语言””
中几乎不存在但广泛见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语言之中,
,
。
由此可见我们从汉语观察到的伴随介词>并列连词其实是一种跨语言反复出现的演“
变模式“
。
而且类型学的考察表明这种演变路径是有方向性制约的,,。
,
Ha s
t h (2 0 0 e lm a p 2 )甚至,
认为从伴随格语素到并列连词是普遍可见的语法化路径就像其他语法化过程一样这种语法化过程也是单向性的2 1 2. .
”
指出语法演变的机制“
)语法演变的机制在文献中通常提到的有 (a
重新分析
”
、
“”“” (b )类推 ( a lo n a g y )或
扩展以
及 (。 )借用““
”
。
(H
a r r s
i
衣 Cama n
p b e ll 1 9 9 5sta
,
C a m p b e ll 1 9 9 9 )重新分析是指一个结构式在不改“
变表层形式 ( s u r fa e e m”
i fe
o n ti
)的情况下
” u n e r n底层结构 ( d ly i
g
str u etu r e
)发生了变
200 5
年第
2
期
; an化 (L
g
a e
k e: 1 9 7 7
;
H
a rr s
i
邑 Ca m
p b e ll 1 9 9 5 )“类推。
”
或扩展是指一个结构式在不改变底p
“
”
层结构的情况下表层形式发生了变化 0 2来。
(H
a r r is
a C am
b e ll 1 9 95
;
H
o
p pe r
& T
ra u
g
o
tt
0 3 )“借用”指的是语言接触中一个语言的某种语法范畴或语法形式被复制到另一个语言
中
(H
a
r is
&
C m pb ) e n 1995a
重新分析和扩展或类推是语言演变的内部机制通常与特定、
,
语言的内部动因有关在很多语法演变中这两个机制互为补充交替作用前者影响底层结构而引起规则的改变后者影响表层形式而导致规则的扩散,。
;
:
借用是语法演变的外部机制涉及o
,
语言之外的演变动因
。
(参看 H
a rr
is& C a m p b e ll 1 9 9 5,
,
H
p pe
:
. T ra u g o&
tt
20 0 3 ),
指出一个语法演变赖以实现的机制也就是回答这个语法演变怎么实现的因而它也是对语法演变作出解释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还拿上述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一语法演变为“
”
例
。
当我们概括出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一跨语言反复出现的演变路径之后紧接着要回“”,,。
答的一个问题是这个演变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的
下面以虚词及的功能演变为例来探,
“
”
讨汉语伴随介词>并列连词的演变机制“
”
。
¹
如前所述谷风 ),
“
及较早的虚词用法是伴随介词
”
:
‘
(5 )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
。
(诗经
邺风
在这个例子中句子的主语以零形式出现虚词及只会理解为伴随介词而不可能分析为并列连词不过当及所在的句子 (或小句 )出现主语而及之前又没有修饰性成分共现时“
“
”
”
“
”
,
表达伴随成分的介词结构及(6 )
“
N P”在线形序列上就跟主语名词邻接。
,
这时句子的底层结构关
系就有了多于一种分析的可能
例如
:
公及郑伯盟于越,
。
(左传
桓公元年 )“
:我们设想 ( 6 )在特定的语境里具有两种可能的
分析
( a )及为伴随介词“”,
,
伴随结构及“,
N
”
与谓语成分V P」〕”。
V P
是直接成分而跟主语名词 N P之间,
PP存在句法分界句子的底层结构是[ N P仁
(b )
“
及为并列连词“
”
“
及 N跟主语名词构成直接成分而跟谓语动词之间具有句法分界”” P C O N J N P〕V P]。
N句子的底层结构关系是[〔,
“;:”但无论按照哪种分析 ( 6 )的表层形式并无任何变化二者都是 N+及+ N+ V P这样,
的语符列法条件。
。
换句话说正是表层形式的相同为及由伴随介词重新分析为并列连词提供了句,,,
,
“
”
另一方面无论是将 ( 6 )理解为 ( a )还是分析为 ( b )句子的命题意义也没有改变二者“
都表达了
N . (
:”主语名词 )和 N (伴随成分 )均为 V P这一事件的参与者这样的意义;差别只在
于前者凸显了主语名词,
N
l
在这个事件中的主导地位,
。
在实际的话语交际中如果某种语境,
,
使得两个事件参与者在事件中的地位差别不被凸显那么受话人就有可能相似性地把两个事件参与者视为一个整体原来的伴随结构跟主语名词之间的句法分界就被取消从而被重新分析为一个并列结构“。
我们认为正是表层形式的相同和话语意义的相近导致类似 ( 6 )这样的结,
PP V构式发生了[ N P「,
P]〕一~
NP仁〔
C O N J N P〕 V P〕这样的重新分析”,
。
需要注意的是重新分析只是发生在特定语境里的语法创新其本身还不能构成一个语法
演变,
。
因为重新分析只是作用于一个结构式的底层结构关系它并未改变这个结构式的表层。
,
r t );而一个语法创新只有在表层形式上有了变化并且能用于新的语形式因而是隐性的 ( c o ve,
境我们才能肯定这个语法创新导致了语法演变
因此在实际的语法演变中一个结构式发
,
,
¹在下面的讨论中所引例句并不是及用作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的最早实例“”
。
因为我们这里关注的是虚词及语法演变
“
”
的机制而非及用作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的最早时期
“
”
。
古汉语研究
R
e s ea r e
h in A
n e
ie
n t
C h in
es e
La
n
g
u a
g
e
生重新分析后通常需要借助扩展/类推这个机制来将这种语法创新扩散开
来“”
。
我们看下面
的例子
:
(7 a )今兹周王及楚子皆战死,,
。
(左传。
襄公 2 8年)(诗经
(7 b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7 c )初,,,
小雅。
斯干)
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
隐公元年 )
7 d )冬十二月城诸及防书时也 ( (7 e )七月亨葵及寂 (诗经幽风,
(左传七月 )
庄公 2 9年):
)相比 (7 )的表层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7与 (6
a
}中
“
N
,
及 N
Z,
和 v P之间出现总括副“
词皆态”,
“
”
,
“
N“
,
及,
N
Z”
无疑是并列结构”
。
(7 b )中谓
语女P。
的情状已由原来的事卜扩展到状“, Z”而 (7。 )一 ( 7 e )中 N及 N的句法角
”
“
同时
N
:及 N
由主语扩展为带标记的话题成分
; )和 (7 e )中色进一步由句首的话题或主语扩展为宾语此外 ( 7 d
Nl
和 N Z的语义概念由指人名
词扩展为无生名词
。
由此可见现的。
,
“
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一语法演变是通过重新分析和扩展这两个机制来实”
2“
.
1 3.
解释语法演变的动因”,
解释语法演变的动因也就是要回答一个语法演变为什么会发生是由什么因素促动的二, ld la n g u a g。。肉u is卜一般文献中经常提到的语法变的动因主要有三儿童语言习得 (C h、
演
:
“
t io n
)
、
“
r a e语用推理 (p o g击 ti’,
in fe r
en e n
i g )和“
”语言接触 (L a n g,
u a
g
e
eo n
ta e
t)
。
其中不同的历”
史句法学派对这三个动因的强调和关注程度有所不同生成学派把儿童语言习得看作语法演变的唯一动因功能学派认为语用推理是语法演变的主要动因而社会语言学派更多关注的是语言接触在语法演变中的促动作用现代汉语的能性述补结构、
“
,
“
”
,
“
”
。
“
V
“”不 C’历史上是由表实现的述补结构 V不 C演变而来的,
。
(蒋绍愚 1 9 9 4 1 9 9 5;吴福祥 2 0 0 2 )例如(9 )幽鸟飞不远客行千里间,。
:
(贾岛《石门破留辞从叔普》 )(飞不远一未飞远 )“
”
“
”
(1 0 )”撮住 )
觑着盘内冠梳子每没乱杀一个紫髻撮不住““
,
,
。
(刘知远诸宫调》 )(撮不住“
”
一不能
“
”””述补结构 V不 C的语义为什么由实现义变成可能义换言之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
)从
语用学的角度对这种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作了深入的解语义演变的发生?沈家煊 (2 0 0 4”释主要结论是导致 V不 C’的语义由没有实现到不可能实现演变的语用动因是不过量,
“
,
“
”
“
“
准则和回溯推理(a ),
”
“
”
。
其论证要点是”。
:
“
不过量准则”
“
省力原则是言谈的一条重要语用原则它包含两条互相制约的准’,’
”
,
则即足量准则和不过量准则,
“
“
。
说话人和听话人可以利用这两条准则分别传递和推导隐er s at
”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称作会话隐涵义 (C o n v“
io
n a
ie a t u l im p l。
re
)
,
简称隐涵义,
“
”
。
:足量准则 (说话人为听话人省力着想 )说的话要充足
在不过量的前提下尽量多说些。
。
’时传递最多利用这条准则说话人在说出 P,
“
,
“
P
”
的隐涵义。
例如说出老王有三个孩子,
,
“
”,
传。
递老王只有三个孩子的隐涵义:,
“
”
。
不过量准则 (说话人为自己省力着想 )只说必要的话“,
在足量的前提下不说过多的话。
’时传递不止 P’的隐涵义利用这条准则说话人在说出 P“,
例如说出老王有三个孩子
,
“
”,
传
递老王有三个亲生孩子的隐涵义20 05
“
”
。
年第
2
期
(b ),
“
不可能实现单向蕴涵没有实现”。
”
“
”
。
“
A
’的逻辑定义是单向蕴涵 B,
“
A为真则 B也为”
真反之则不然有实现为真“
例如老王有三个孩子单向蕴涵老王有孩子,
“
”
“
”
。
同样,
,
“
X不可能实现,
单
“”””向蕴涵 X没有实现因为如果 X不可能实现为真那么 X没有实现也为真;反之“,
“
“
X没,
”
,
“
X,
不可能实现不一定为真,
”
。
如果两个词语 A和 B语义上 A单向蕴涵 B即。
从 A可以推知 B而从 B不能推知 A我们就说 A的信息量大于 B(一没有拽倒’拽不倒,““
据此近代汉语可能式,。
”
)的信息量大于结果式“”“
“
”“”拽不倒 (一不能拽倒 )”。
(c )不可能实现是”
没有实现的回溯推理“
根据不过量准则”
“
”
,
说出结果没有实,
“
现
”
,
“听话人就很容易根据常识 (如果 X不可能实现那么 X没有实现 )推导出结果不可能,
实现的隐涵义
来
”
。
这种推理是说话人根据不过量准则而招引”听话人作出的推理所以叫i f e n re
“
”
“
做招请推理事理:
“
”
i td (i n v e
n c i n,
g )
。
逻辑上这种推理既不是归纳推理也不是演绎推理而是,,
“ i n属于回溯推理" ( a c to ) b du“
一种基于事理和常识的推理例如”,
:
如果碑楼不可能拽倒“
那么碑楼没有拽倒“
“
”
。
:“””事实说话人说的是碑楼没有拽倒 (结果式拽不倒 )
。
)’推论他很可能要表达碑楼不可能拽倒的意思 (可能式拽不倒,”““”,
:
。
回溯推理得出的结论不是一定为真是很可能为真所以是可以在特定的上下文或语,
“
”
,
境中被消除的因此回溯推理的逻辑是一种语用逻辑能实现是一般的语用逻辑在起作用”。
“
”
“
”
。
可见从没有实现推导出不可
,
“
”
“
运用普遍适用的语用原则和语用法来解释语义演变及由此驱动的形态句法演变的语用动“” t o因和机制是近年来兴起的历史语用学 (H is r ic a l“,
pra t ic s ) g m a
的一个主要目标
。
上述沈文。
对述补结构 V不’ C语义演变动因的解释就是历史语用学研究范式的一个成功个案2.
2
解释共时语言现象,。
共时语言研究不仅要对语言现象作出恰当的描写而且要对语言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解释共时语言现象需要各种参数但功能语言学派认为历时演变是最重要的解释参数因为“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并不是由现在的使用者创造的而是经由成千上万年的演化逐渐形成的,
,
。
语法应该被视为早先较少限制的语言使用模式规约化的产物;因此依照其共时结构来解释语言只能对语言为什么以这种方式结构化这个问题作出一小部分的说明而语言及语言使用的很多特征只有参照历时演化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化研究和功能学派的历史句法学在上个世纪 7 0( 19 7 1 ) L i& T h m p、。
‘
’
,
”
(H
e
n i,
e
19 7
:
)事实上当代语法 7,
vo年代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导源于 G i
n
o
so n
(1 9 7 4,
,
19 7 6 ) G、
ree n
b
e rg
(1 9 7 5 )等学者从历时演变的角度来解释共
时形态句法变异的研究范式而且三十余年来
功能历史句法学最突出的特色和最重要的成果也就体现在历时与共时的结合上,、、、。
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很多共时语言现象也可以从历时演变的角度进行解释特别是有些在句法语义形态/构词语音/韵律等层面表现出来的不对称或变异现象似乎只有借助历时,
,
演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现落汉语普通话里舔:“,“
。
下面酌举两例加以说明”
。
叫 (教 )/让”句和被字句都是表被动的结构式但二者在句法上有明,,
显的不同表被动的叫 (教 )/让句中通常要出现施事但被字句可以不出现(1 1 )
:
书被孩子撕破了书被撕破了。
。
书叫/让孩子撕破了,
。
书叫/让撕破了
。
为什么会有这种句法不对称现象?答案似乎只能从这两种结构式的历时演变中去寻找古汉语研究Re s ea r e
:
h in A
n e e n t
i
C h in
e se
Lang
ua
ge
“”表被动的叫 (教 )/让句是由使役结构式演变而来的 (太田辰夫
1958
;
江蓝生
19 9 9“
;
蒋绍愚受事+
2002 )
,
其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是 X“,
主使者
十教/让+ Y受使者+ V P
”,
因为在使役句中受使者”
(c a u s e ) Y是必有题元
“”“/让句由使役式通过重新分析而变为被动式 X所以当叫 (教 ),
教/让+ Y,
施事+ V
’后源结构式中的 Y强制性共现这一句法属性仍保留在语法化后的被动 P,
式里这是一种典型的滞留现象随着动词被的语法化V”谓语动词。
“
”
。
汉语的被字拘来源于话题句
“
S+
被动词+ V
宾语”
,
秦汉间。
“
”
,
“
S+,
被动词+ V“
宾语”被重新分析为被动结构式“ S受事+
被被动标记十构式”
“此后经过扩展被字句又出现了 S+被被动标记十 N P”
施事+ V谓语动词”结
因
为被字句在其产生之初就是一种无施事被动式V谓语动词”,
(a g e t n le s
pa
“ s i e ) (即 S受事+被被动标记+ v
“;结构式 )所以一直到现代汉语被字句仍然具有 S。
受事+
被被动标记+
v
谓语动词
“和 S
”+被被动标记十 N P施事+ v谓语动词这两种交替形式,
现代汉语中有些语言形式的轻重音模式和意义之间呈现出一种不对当的关系赵元任( 1 9 7 9 )称之为““
,
” e e e a o扭曲关系 (S k w d R l t i。
n s
)
。
比如下面的例
子中要有歧义
“
”
:
(1 2 )要走了(a )想走了 (b )“,
”
“
要是助动词,
”
。
索取并拿走了”。
“
要是主要动词,
”
。
要作主要动词解时必定重读但作助动词解时既可轻读也可重读也就是说,
,
“
要字重
”
读时有歧义“”
还有一类扭曲关系与上面的例子相反重读一个意思轻读两个意思也也有歧义(1 3 )““
:
,
。
比如下面这句话中
:
你也不是外人我都告诉你”
,
。
”
(a )也 (b )“
表示同样
“
”,
实义,,
。
也表示委婉语气虚义”也重读一定表示实义轻读可表示实义也可表示虚义(19 9 2 0 0,,
“
”
。
。
(引自沈家煊 1 9 9 9 )。
为什么会存沈先生认为,,
在上述两类扭曲关系呢?沈家煊越小越简单“。
)从语法化的角度作了精到的解释 2,,,
语法化演变中总的趋势是形式和意义的演变通常是平行的意义变得越虚灵形式也就变得
但形式的演变和意义的演变之间也存在着不对称具体说有两条规律一条是一条是意义滞留”“
形变滞后“
”,
”
。
这两条语法化规律正是在共时平面上造成形义间两类扭曲。
关系的原因M:,
。
形变滞后指的是形式的变化滞后于意沫的变化,
,一个形式 F的意义 Ml已经变为,
但至少在一段时间形式仍是:
F
,
:而没有变为 F。
。
I l因此在这段时间内 F既表示 M又表”
示 M
;
这就在共时平面上造成前一类扭曲关系,。
比如主要动词“要虽然在意义上已经虚化”,
为助动词但重读形式仍可暂时保持不变
“
意义滞留指的是变化后的形式仍然保持原来形,
式的意义
。
I:,:一个形式已由 F变为 F (因为其意义已由 M变为 M )但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或,
:::: I;者在一定的格式里 F仍然保持意义 M的一部分或全部因此 F既表示 M又表示 M这
就在共时平面上形成后一类扭曲关系,
。
比如表实在意义的副词也虚化为表委婉语气的也。
“
”
“
”
后只能轻读但仍可保持同样这一实义2 3.
“
”
(沈家煊 1 9 9 9 )
预测未来演变的方向。
任何一门科学都应具有对相关现象作出预测的能力
但历史句法学似乎是例外、
“
”
,
因为
现有的任何语法演变理论都无法断言一个特定的
语法演变将要发生何时发生以及以什么样2 00 5
年第
2
期
的方式发生;那么我们能不能据此否认历史句法学是一门科学呢?¹不能不同的种类和程度而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又有所不同”“”“”,。
。
因为预测本身有“,
预测根据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完、
全预测 (对所有相关现象都能作出预测 )和不完全预测 (只能对部分相关现象作出预测 )依据程度可分为绝对预测 (断言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将在某时和某地发生 ),
“
”强预测 (断言某
“”一现象或某一事件将要发生尽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肯定 )和弱预测 (推断某一现象或
某一事件可能发生 ) o,
另一方面语言是个极其复奔的系统任何复杂的系统 (比如生物体人,,、。
类社会 )都不可熊做到完全的绝对预测、
语言学跟生物学社会学一样只能做到不完全的弱预。
、
测而无法像某些自然科学 (如物理学化学 )那样做到完全的绝对预测学的预测能力似乎又较共时语言学为弱,。
在语言学中历史语言,
这是因为第一语言演变具有或然性任何一个特。
,
,
定的演变都并非必然要发生即使它已具备发生的必要条件Tr au
(
参看,
Cr t 2 00 o f
;
H
o
pp
r e
乙
g
t o
t
20 0 3 )
第二一个特定的语言演变往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演变原因的多样性是影。
,
响预测范围和程度的一个主要障碍杂系统之内的极其复杂的事件系 (e’。
“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演变是发生在语言这个复、
,
在像语言生物体或者人类社会这类复杂系统里任何因果关。
‘
a u sa
li t y )
一定都包含着大量的以非常复杂的方式互相关联的原因认,
”
( F a a r lu,
n
d 19 9 0
:
41 )
因为我们对语言演变的各种因素及其复杂的互动关系还缺乏完全的了解因此我们不可能对一个语言演变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后的演变结果作出充分的预测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作出弱预测具体悦历史句法学理论虽然无法预测某个特定的演变将要发生但。
,
,
如果一个演变确实要发生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语言演变的共性断定这个演变的范围或限制推断这个演
变的路径和方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法演变也是可预测的 (参看 H a r,
,
愉
。
,
。
-
r s
i
乙 Ca m
p b e ll 19 9 5 )
历史句法学对语法演变的预测,
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苛、
:
第一依据语言演变的共性预测哪种演变可能发生哪种演变不可能发生言里道义情态( d e o t n,
。
比如在一个语”。
ic m,
d o
a
t i l
y)
助动词如果发生语义演变最有可能是变成认识情态 (叩,
“
is t e m i。 m“
o
i t y )助动词而不大可能变成 da l”
“
n a动力情态 ( d y m”
ic m
o
d a li t y )助动词;
这是因为,
动力情态>道义情态>认识情态是人类语言里情态词常见的语义演变模式而相反的演变“
t ts即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未曾证实 ( a e”
te
d)
。
又如在一个语言里如果位移动词e n
“
+向格 ( A lla t iv e )/目标格 ( G,
o a
l)
o标记+补足语 ( C m
p le mv e
t
),
”
结构式中位移动词发生语法
I m化那么最有可能是变成将来时/未完成体 (( Per
pe
r
fe c
i t
)
标记而不可能变成过去时/完成体,
f
e e
tiv e”
)
标记相反如果一个语言里位移动词+离格 ( A b la t i v e )/源点格 ( S o u r e e )标记+;,
“
补足语结构式中位移动词发生语法化那么最有可能是变为过去时/完成体标记而不可能变,
为将来时/未完成体标记
。
这是因为”
,
“
位移动词+向格/目标格标记+补足语格式中位移动”“,,
词>将来时/未完成体标记是跨语言反复出现的演变而这个格式中的位移动词演变为过去时/完成体标记在人类语言中未被证实;同样“”“
位移动词+离格/源点格标记+补足语格式中”,
位移动词>过去时/完成体标记也是极为常见的演变而这个格式中位移动词变为将来时/。
未完成体标记也未被证实(a
( B y be
e
e
t a
l 19 9 4; H.
e
in
e
a K:
u
te
va
20 0 2 )
就汉语语法演变而言我们至少也可以作出以下预测)
,
如果领属语+关系名词 ( r e la t i o n a l“
n o u n s
)”
格式中某个关系名词语法化为附置词
¹ I a s
s
: ( 19 8。 x i )
s就曾主张历史语言学不能看作一种科学 ( c,
e l
) c e n
,
因为它并不能提供任何预测性的解释
。
古汉语研究
R
e、。a r e
h in A
n e
ie
n t
C h in
e se
一a n g_
u a
g
e
o (
a d p o s it i
n s
)
,
o s o那么该附置词一定是后置词 (p t p“
s it i o n s
)
,
而不可能是前置词 (p r e p o s i(吴福祥 20 0 4 )
-
i t
o n s,
)
。
这是因为领属语+关系名词格式中关系名词语法化为后置词是一种语法演变的共”。
性而这个结构式中关系名词语法化为前置词在人类语言中未被证实(b )如果一个语法词或附着词进一步虚化,
a一w od t r r那么它最有可能是变成词内成分 ( in“
o m P c t )而不可能变为屈折词缀 o n e n
。
”这是因为语法词夕词内成分是汉语以及其他分析性
语言中广泛可见的演变模式 (董秀芳(。 )连动式 V“
200 2 20 3,。
;
吴福祥go
2004 )n e
,
但语法词>屈折词缀这种演“
”
变在汉语及其他分析性语言中未被证实I
(T
ra u
t
i衣 H e,
199”,
十N十V
l
:
+ N
:。
”
是赋元介词而不苛能是时体标记
中如果赋元动词 V发生语法演变最有可能的演变结果; Z Z, Z”这是因为 v十 N+ v+ N岁 P十 N十 v十 N是汉语历“,
史语法中多次发生的演变:而这个格式中赋元动词>时体标记在包括汉语在内的所有具有“”
连动式的 S v o型语言中不臀发现,
。
¹
第二依据跨语言反复出现的演变模式和单向性演变路径对某些语法演变的方向作出预测。
比如在汉语中我们至少可以作出以下弱预测(d )。
:
修饰性的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名词性成分 )如果发生演变最有可能的演变方向是定,
冠词Ha rr
is
这是因为指示词>定冠词是人类语言普遍发生的单向性演变路径 ( G r兮 r g 19 7 8; n be e“” a e; e n e u e v a, 20 0 2 )事实上北京话中这目前已开始进人这个& C m p b ll 19 9 5 H i戮K“
”
,
演变过程‘
。
(张伯江方梅 19 6方梅 2 0 0 2 )、
,
() e名词前的数词,
“
一如果发生演变最有可能的演变方向是不定冠词,。
”
,
‘
这是因为表19 8 4; C r t o f 19 9 6,
“
” n e& Re一的数词>不定冠词是人类语言普遍发生的单向性演变路径 ( H e i h; e n。 u e v。。。 H i 2。。 2。 2)现代北京& R t话里这种演变也已开始 (张伯江方梅、
方梅
20 0 2 )
( f)
“
动词十完。
成体标记“
f e这是因为完毕动词是人类语言中完成体/完成时 ( p e r c”“
毕
动词+宾语格式中的完毕”
询如果发生演
变动”
,
最有可能白勺演变结果是完t
)标记的主要语源而且,
动词+完毕动词+宾语格式中完毕动词>完成体标记在汉语史和汉语方言中也一再发。
生
(g )在 V十 N+ V P’格式中如果一个进人 V“,
位置的使用义动词发生演变最有可能的,
“
”
演变结果是工具介词,
。
这是因为这个格式中
“‘
使用义动词>工具介词是一种跨语言反复出’
”
现的演变模式在汉语史和汉语方言中也一再发生,
。
历史语法理论不仅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预测什么样的演变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演变不可
,
能发生而且还可以预测在一些未知的语言 (或方言 )里可能发生过什么样的语法演变根据跨语言研究得到的演变共性我们至少可以作出以下预测 (,,
。
比如
参看,
i He
二
20 0 3 )
:
(a )在一个特定的语言 (或方言 )里如果出现一个新的定冠词那么它很可能来自修饰性
的指示代词(b )
。
如果在一个特定的语言 (或方言 )里出现新的不定冠词那么其语源很可能是数词,
¹有一种情形似乎是例外“,
”
,
“即在有些语言中 V
,
+ N
I
+ V。
:
+ N
Z”
中当 V
;
是带处所题元的存在动词时 V“
:
可以演变为进行,
体标记在汉语的吴语和闽语中似乎也有类似的演变不可能直接变为进行体标记。
但这种演变一定要以
v,
,
>方所介词为先决条件换句话说 v]”,
因为我们这里关注的是一个语言成分的直接演变所以上述情形并不构成预测 (
C
)
的反例
。
20 0 5
年第
2
期
( C )如果新的处所标记 B A C K ( b e h io d‘
,
。少b a e k ( o f) ) (五得以产生’
,
那么最有可能的语源
是人体名词 b a c k
。
或者更概括地说新的表达指示性空间定向的语法成分极有可能是以人体,。、
部位名词作为其概念源的,
(d )如果新的时间标记 (副词
附置词连词 )是演化而来的那么它很可能源自空间标记、
,
。
综上所述期望语法演变理论能断言某种特定的句法演变将要出现这是不可能而且也不,
实际的
。
r事实上正如 H a,
i r
s
衣 Cam
pb ) e l (1 9 9 5
所指出的对语法演变的绝对预测并不是历sp
,
“”史句法学的合适目标甚至不是任何回顾性学科 (r e to r
c ie c t iv e e e s n c
s
)
的合适目标
。
历史、
句法学理论能做到的是根据语法演变的规律和共性对一个特定语法演变的范围或限度方向或路径作出盖然性和倾向性的预测、。
三汉语历史语法中哪些课扭亚摇研究?
在当前和未来的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中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自然很多,
。
但相比较而言
,
我们认为下面几个问题尤其需要深人研究3.
,
。
1
语言接触状态下的汉语语法演变研究,。
最近十余年来国外历史句法学界对由语言接触导致的形态句法演变倍加关注触指的是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在某种程度上熟悉另外一种语言Cr t 2000 o f )、。
语言接19 5,
(H a i r r
s
& c ma
p
e l b
;
任何一种语言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跟其他语言发生接触200 1 );
(T h o m Kau
a
o s
n
语言接触常常会导致形态句法成分的借用和影响a rr
。
(参看 T ho m a s
o n
衣
fm
a n
1955
H
is衣 C a m p b e ll 2 9 9 5
;
T ho m
a so n
200 1 ) H
a rr s
i
乙 C a m p b e ll (1 9 9 5 )和衣 s te in (1 9 9 2 )则将t a e t ie
“”, e a m p b e ll( 19 9 9 )甚至将借用视为句法演变的一个重要机制 G
err
it s e n”
s n a e e o语言接触及由此导致的句法借用 ( y t t i b“”
rro
w in g )和
“
s n句法影响 ( y
in flu
e n ee
)
看作句法演变的一个重要外因,,,,
。
国内汉语史学界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历史上阿尔泰语言对汉语语法的渗透和影响面余志鸿 ( 1 9 8 3 1 9 8 7 1 9 9 2 1 9 9 9 )江蓝生 (1 9 9 8 1 9 9 9、
,
a
,
200 3)
在这方和祖生利 (2 0 0 1 2 0 0 2 Zo o 4 a,,,,
。
0 0 2 )等学者作了很多扎实的工作特别是江蓝生 ( 19 9 9 )结合具体问题的研究强调我们考 4 b,
“
察和分析历史语言现象时应该跳出历史比较法的框架从语言渗透语言融合的角度去把握,,,
,
、
,
也就是说语言不是一种同质系统共时语言中的有些差异不一定都是其自身单线条历时层次的反映而可能是由于语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造成的,、。
”
江先生这个意见无疑是值得高度重视,。
的
,
“
语言不是一种同质系统,
”
,
语法演变也不完全是一种同质言语社会的语法演变因此在考n t a e t一 n i
察汉语语法演变时不应忽略语言接触状态下的语法演变一般认为由语言接触导
致的语言演变 (e o(B or ro“” n g w i )和由转换导致的干扰 (S h i ft in d一
d u e e d la n g
u ag e
c
ha n g,
e
)主要有
“
借用
”
u e e
d in
e re n e e te r f,
)两种情形前者是指母语使用
o者有意识地从其他语言中引人 (im p r299 2 T ho m,
) t
某种语言成分后者是指语言转换中非母语使用者无se
意识地将其母语的语言特征施加于 (im l ) xa so n
)接受语言 (R20’l H,
e e a
ip ie n
t
la n g
u ag e
)
。
(参看 R
o s s
衣 K a u fm
a。
29 5 5
,
T ho m
a so n
a sp e
m
th
2 0 03 ),
在汉语语法演变的进程中异族语言对汉语语法的影响和渗透究竟有哪些方式在可以确定的由语言接触导致的语法演变中哪些是句法借用的产物哪些属于由转换导致的干扰这些问题至今还缺乏深人研究、
,
,
“
”,
。
历史上汉民族和周围其他各民族长期处于密切交往和频繁接触之中特别是宋代以后契,,
丹女真蒙古各族先后人主中原对汉民族的政治文化乃至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汉语研究Re se a r e
、
,
、
。
另一方u a
h in A n
e e n t i
C h in e s e L a n g
g
e
面东汉以降随着佛教的传人与兴盛佛经翻译过程中佛典原文所使用的梵文巴利文等语言,
.
,
、
与汉语的接触以及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带来的英语等语言与汉语的接触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汉语的语法演变有所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
我们相信在汉语语法演变中由语言接触导致的语法演变的实,
,
例可能远比我们目前所了解的要多异族语言对汉语语法影响和渗透的方式及其后果也可能因此语言接触状态下的汉语语法演变无疑是今后需要深人研究的一,
个课题.
。
3 2
汉语方言语法史研究,,。
最近二十余年来方言语法研究愈来愈受到关注方言语法研究和历史语法研究的结合已成为汉语学界的普遍共识
但我们这里强调的方言语法史研究,,,
“
”
,
着眼的并不是汉语历史语
法和现代方言语法的古今印证以及源流擅变关系的考察而是将现代汉语方言语法史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本体性研究对象换句话说我们主张汉语方言 (尤其是南方方言 )语法史是汉语语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主
要理由是,
:
;首先正像现代汉语不等于普通话也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一样汉语语法史不等于普通“”
话及其基础方言的语法史也包括各个非官话方言 (特别是南方方言 )的语法史,,
。
其次隋唐统一中国后以长安洛阳为标准的早期官话至晚在晚唐变成全国的共同语以后宋元首都 (汁梁大都 )均在北方仍以北方官话为共同语、
,
、
.
。
,
。
而至晚在北宋以后长江以南,
,
地区流行不同的南方方言流行双方言制,。
。
换句话说以京师语音为标准的共同语兴起后非官话地区开始,。
,
“
”
(梅祖麟 1 9 9 4 )另一方面晚唐以后我们可以利用的白话资料大多是在北方写(梅祖麟 1 9 9 8 )“
成的这些资料大致可以认为都是反映不同阶段的北方官话”汉语其实是一种早期官话 ( N o r m a n们,
因此所谓近代”
“
19 8 8
,
梅祖麟。
19 98 )
,
所谓近代汉语语法史其实是官。
话一系的语法史而不是包括南方方言语法演变在内的汉语语法史汉语语法史研究主要是官话方言的语法史研究,,
换言之我们迄今所做的,
显然这种不包括南方方言语法演变在内的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框架是不全面的,,
。
再次就像纯粹基于普通话的汉语语法研究并不能充分展示汉语语法的共时模式和结构特征一样纯粹基于官话语法史的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也不能完全反映汉语语法演变的模式和规律,。
事实上以往汉语历史语法研究获得的一些语法演变的观察和结论很多只适用于北方。
,
官话方言而并不一定适合南方方言语源。
如第三人称代词他 (<他称代词<别指代词 )的演变过“”,
“””程完成体助词了 (<动相补语<结果补语<完成动词 )的演变路径以及结构助词底 (的 )“
¹
这些演变实际反映的是北方官话方言的语法史因为几乎所有的南方方言第三人称“”“”“”,
,
代词不用他而用渠或伊方言的完成体助词也不用了”“
名词化标记不用结构助词底而用个或其,。
“
”
“
”
“
”
;
绝大多数南方
”
。
另一方面发生在南方方言的某些重要的语法演变及其机制比如着的附着动词>方位介词>完“”
“,,
在目前的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框架内并没有得到反映成体标记的演变模式 (梅祖麟19 8 )“,
”方所介词+处所词在谓语动词前演变成进行体标记
“而在谓语动词后演变为持续体标记 (刘丹青 19 9 6施其生 1 9 6 )南方方言里普遍发生的谓语
”动词>结果补语>动向补语/完成体标记>状态补语标记演变路径 (吴福祥 2 0、、、、
01
、
20 0 2 )”
,
粤
语平话客家话闽语湘语及湘南土话等方言里否定词发生的否定一存在循环演化圈
“
(张
¹关于结构助词底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
王力 ( 19 5 8 )和梅祖麟 ( 19 8 8 )
,
认为源自助词之田 ( 19 9 1)
“
”
;
吕叔湘 (均 4 3)曹广、
顺(
19 9 5 )
和吴福祥 ( 1 9 9 6 )主张来自者“
”
;
江蓝生
( 19 9 9 )
认为源自处所词底
“
”
;
冯春
主张来源于代词底
“
”
。
20 0 5
年第
2
期
敏
2002 )、、
,
吴语闽语以及客家话里伴随动词>宾格标记的演变模式 ( C h a p p e ll 2 0 0 4 )吴、
“
”
,
、
“““”湘客赣徽等南方方言中能性述补结构 V O得 C’和 V不 0C’演变过程中的逆向类推机、
,
,
制 (吴福祥
2 0 0 3 )等等,
。
由此可见方言语法史是汉语语法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方言 (特别是南方方言 )语法史,
研究是当前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中巫需大力加强的一个研究领域,,、
。
事实上正像梅祖麟先生所、、
,
设想的理想的汉语语法史研究应该首先分别考察各方言 (比如吴语闽语粤语湘语官话方言 )的语法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最后描写出整个汉语的语法史 (参看梅祖、、
,
。
麟
1998 )3 3.
汉语方所鬼畴的历时研究,。
众所周知汉语方所范畴的表达式由古及今发生了很多显著的变化,
其中有些演变具有,
非常重要的类型学意义比如方所名词的产生及由此导致的后置词范畴的出现运动事件(mo ti o nev
但以
往
省 t)编码方式的古今差异等等方所范畴的研究主要着力于方阱元的语序演变而对方所题元的句法一语义属.
n
。
施
,
性及概念一结构匹配模式的演变实体,
,
询与方所名词的分化及由此引发的后置词范畴的产省。
生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变迁等更真类型学价
值的问题都缺乏应有的关注,,
有鉴于此张敏 (2 0口 )主张未来的汉语语法史研究可在现代汉语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 3,
鉴功能类型学的现有成果和思路对汉语方所范畴历时演变中各种问题做一番全面的考察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弄古今汉语方所表达式的差异与联系及现汉语方所系统的来龙去蒲代,
。
脉更重要的是还能加深对汉语语法体系中许多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认识而这些问题通常只有在类型学野里才能得到有效地认定与解决张 (:。。3 )认为需要研究的课题至少包括以下相(a )
,
,
宣
戚交叉的几类。
。
敏
,
:
间嘈在的联系
褪动
)事件结构在汉语不同历史时期 (b )空间方所表达如何以、、
码方式的异同编,
,
及其与方所范畴中各种演变之
喻和转喻等方式通过语法化产生出标注各种语法隐、
关系的功能 (如与时间时制体貌相关的功能 )这是在汉语史上一再发生并在现代汉语各方。言里仍不断发生的演变也是类型学语法化研究认知语言学非常关注的热点 ( )动结式动趋式的产生发展体貌标记方式的变化这些本是汉语汉语语法史界讨论得非常深人的课,、
。
、
、
,
,
题但这些问题与方所范呼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演变之间的联系则较少受到关注值得做,
、
,
有系统性的研究
。
(d )刘丹青 (2 0 0 1 2 0 0 2 )提出的方所题元的若干类型学参项即方所题元相,,、、、。
对于谓语核心的位置方所题元的标注位置 (从属语标住还是核心标注 )方所介词的类型 (前置词还是后置词 )方所题元认知相似性的作用送些参项虽主要是就现代汉语研究而提出的但同样适用于对汉语不同历史时期方所范畴面貌及变化的探讨的,,,,。
我们非常赞同张敏 (2 0 0 3 )的意见特别是张敏先生提到的汉语位移事件编码方式的古今异同确实是一个深具类型学价值的课题目前已引起普通语言学界 (如 L i和现代汉语学界 (如柯理思200 2 200 3,,
19 7
,
T
a
lm y 2 0 o o )
;
沈家煊 0 2 3 0 )的关注、
。
毫无疑问要准确地概括和解释,。
,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词汇化的类型地位真实地描述并解释古今汉语
运动事件编码类型的变迁无疑需要对汉语处所范畴的历时演变进行更全面深人的研究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提出初步的思考此外本文还基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现状尝试提出几个巫需开展或加强的研究课题,。
既然是个人的初步思考文中的某些Re s ea r e
,
古汉语研究
h in A
n e e n
i
t
C h in
e se
L
a n
g
u a
g
e
观点也就难免偏颇有些认识也可能不够全面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
,
。
参考文献1「]
:. .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 M]北京语文出版社 1 9 9 5:,.
.
2 M」四川成都〔」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
:
四川民族出版社 2 0 0 2,.
.
[3]5【]
” C]北京:商务印书馆董秀芳论 x着的词汇化[ A]语言学论丛 (第 2 8辑)〔.
“
.
,
2 00 3
.
[ 4」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 J〕中国语文.
“
”
“
”
.
,
, 2 0 0 2 (4 ),
.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M]山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
199 1
.
J〕语文研究[ 6〕江蓝生后置词行考辨〔“
”
.
,
19
8 9.
,
(1 )
.
7〔]
江蓝生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 J〕中国社会科学. .
,
19 9,
,
(4 )
.
8 J]中国语文仁〕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
”
.
1999:
,
(2 )
.
[
9
〕江蓝生汉语使役与被动兼用探源[ J〕..
In
月
o n o r
。
j
’
腼i,
肠,
。
一乙i,,
s r u j ie、
。。
以i
n es。
“ i,, o r ic。 z
S夕n
ta x.
a n
d
r o o M d Ph l g
,
.
P a r is.
,
199 9:
.
0][111「]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 4
蒋绍愚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 J〕中国语文“
,
19
5 9
,
(3 ).
.
[ 12〕蒋绍愚
给字句”
、
“
A]语言学嘴丛 (第 2 C]北京商务印书馆 6辑 )〔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
:
,
20
2 0
r s[ 1 3〕柯理思 (C h i t in
e
La mLa m
a r re
, )汉语方言里的连接趋向成分的形式仁 J〕中国语文研究 2 0 0 2 (l )..
,
.
r i n[ 1 4〕柯理思 (C h t ie s语研究15〔].
r r a e) .汉语空间位移事件的语言表达
,
20 03
,
(5 )
.
—.
J]现代中国兼论述趋式的几个问题〔.
A」张双庆主编动词的体〔 C〕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
泰刘丹青东南方言的体貌标记【,
.
:
中国语文研究所
,
1996
.
16 J工中国语文研究〔〕刘丹青方所题元的若干类型学参项「
,
2 00 1, (1 )
.
[ 17]
刘丹青赋元实词与语法化[ A」潘悟云主编东方语言与文化[ C]上海东方出版社. . . .
:
,
200 2 .
18 . 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 9 2〔〕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19 A工语言学论丛 (第巧〔〕刘一之关于北方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和排除式对立的产生年代〔,
,
,
.
.
:
,
辑 )[ C]北京商务印书馆.
:
,
198 4
.
2。仁〕吕叔湘释您,
“
”
、
“
俺
”
、
“
咱
”
、
“
嗒
”,
C A〕汉语语法诊文集 (增订本 )〔附论们字〔〕北京商务印书馆“
”
.
.
:
,
19 84
.
[2 1]2]【
吕叔湘论底.
.
“
”“
A]汉语语法论文集 (增订本 )〔 C]北京商务印书馆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 . .
“
”
:
,
198 4.
.
A」语言学论丛 (第巧辑 )「 C]北梅祖麟北方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和排除式对立的来源〔
京商务印书馆23〕梅祖麟词尾底〔
:
,
19“
8
.
“
”
、
” A〕史语所集的的来源「第五十九本 )[ C]刊〔
198&
仁 1
24
梅祖麟唐代.
、
A〕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 (第 2宋代共同语的语法和现代方言的语法仁“
C〕1 9 9 4辑)〔
5习梅祖麟 2〔19 98.
《朱子语类》和休宁话的完成态
A〕语言学论丛 (第著字〔.
”
20
C〕北京商务印书馆辑 )【:
.
,
J〕世界汉语教学 6〕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 2「.
“
”
.
,
2 00 3
,
(3 )
.
] 2 7[9] 2「
A〕中国语言学的新沈家煊语法化和形义间的扭曲关系〔拓展[ 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
,
19 9 .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8〕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
.
:
,
198 7
.
:王力汉语史稿仁 M」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0, .
,
.
0][3
赵元任著吕叔湘译汉语,.
.
口语语法[.
: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 9 7 9.
,
,
31〔〕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 M〕湖南长沙岳麓书社..
:
,
19 6,
.
〔 2〕昊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 (一 )[ J]方言 3200 5
2 00 1
,
(4 )
.
年第
2
期
3 3〕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
来源 (二 )〔 J〕方言 2 0 0 2「 20 0 3 4〕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的语法化〔 J ( ) 1中国语文 2〕[. .
,
,
(1 )
.
.
.
,
,
.
[ 3 5〕昊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月中国语文36〔]
.
.
,
200 3
,
(1 ).
.
吴福祥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B yb e e,
.
“
V
得/不 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 j方言 J,
,
20
3 0,
,
(3 )
.
[ 37」38〔〕
J.
Reve
e re
P e r k ingu a
s
,
an
de
a a u W illi m P g li
ea
.
h T:
e e
训lrso ti
u t o n io
o
f
g
a mm ro
a r:
e T
n
e s.
,
a s
P刃 c t
a n
d m
o
-
d a l it夕 in t h
lae
n
g
e s
o
fc a
th
on
r
ld
.
C hie a g o An
Urr o
n
iv eu e
it yn.
f C h ie a ga r
P re s se,
199 4
C m pb l lPre ss,
a
e
,
L yl.
.
H
i
sto r
i
l li g
u
艺 i
st e s:
i
n
d
C m b id g
M
a s sa e
h u s e tts
:
T he
M IT
1 999,
C ha p p e lla
H ila r yt ioan.
.
C o m ira t iv e:C R L A (),
a、 a e e u sa
ti
e m va n
a
k r
e r、
in
S in it i。 L an
n
g,
a u
g
e:
A
n
u n u su a
l t少Pe.
o
f
d i s Po
s-
l
c o n str u e
CNR Sa n
,
P a r isge e
d La Te:
ro
be Uu
iv e r s it y
e bou M l
rn e
,
19 94
[40〕[ 4 1〕一 L尸 L I几目」」飞座9庄儿‘
C
r o
ft
,
li m W iln
.
E
x
Pl i i g la n n
g
u a
h
a n
ga
a n
e
训l
ti
o n a
勺r
a
PP r os
ae
h.
.
L
o nr
d
o n:
Io碑
n
g m
a n
,
2 000
.
u Fa a r l
d J T,.
.
Syn 1990.
t a e t i。:
ha
n
g
e:
o o r T ds.
t he o
o勺 f
h is to
ie a l
y n ta x
氏in
l in
,
N e w Y o rk
:
M
o u to n
de GJI
ru
yt e,
r
,
G
e rr
it s
e n
Mr
a ru n e
l衣 S te ind.
,
D ie t e r (e dyt er,
)
.
In
te
n r
a
la
n
d
x ed
te
n r
a
l
a f
e to r:
s
y n t a c t i。
c
ha
刀
g
e
.
e B
r
l in
,
N
e
w Yo
k
:
Mo se
o u to n
e
Go
r u
19 92 laln
.
G
re e n
b
e r.
g
,
J
ph H
H w des.
o es a
g
a uf
g
e u
a c
q u ir e
g g
en
e r e
mo
a
k r
e r s
.
In J G. .
re e n
be r g
,
C S
.
Fe r g u fo r
so n
,
a n
d E
m
o r
一ss.
a ve s
ik ( d.
)
n Utaa sc
i*
r sa
s o
h m
a n
l
a n
u a
g
,
V
l二 111
,
4 7一8 2
S
ta n
妙dfs
:
ta n
d U
n
i
-
v e rs
ity P r e
1978n a
[44][4 5]
I
Ja
n
g
a e
ker:
,
Ron.
ld
Wo
.
S夕n
t ic
r ea n a
l夕5 15.
.
J, In I i C h a r le s N (e d ).
M七hc
a n
is m
s o
夕n ta
e
c ti
c
ha
n
g
e
.
AuLa s s
s
n ti
U
iv e r s it y
f Tex
P re s sn
,
19 77ge
,
R
o
ger
x n e O
a i n i n g la Pl
g
u a
c
ha
n
g
e
.
C a m b r id g e
:
C a m b r id g e U
n
t y Pr e s s iv e r s i
,
19 8 0
.
T he G(In st i t u
o al o
f H is to r ic a l Sy n ta xWUFu yx
o
f C hin e s
in幼 g 10 73 2x o,
e
ia n glen
e t
o
f Li,
g n
u
s t is i c
,
C h inu e s
s ere
Ac aa te l d
e m dto
f公比 ia l S o c
e出 B,
C hi n
a
)e se ar e e se
A b s tr a e te u sse
:
In dg
t h is p a p e r t he
t hea r
is s
the g o a t he
l o f h is too ae
r
ie a l s y n t at o r ie as e e o n
f C h inoe x e
d is
-
d,
,
an
p r e li m i n
y
e o n e u
lu s i oo
n
15t he
t ha ts
g
l
o
f h ise s,
l s yn d lyt he,
ta x to
f C h inp la i n
ar e: s yn s-
y fi r s t le
tov a r
e n e ra
lizin
e
th e the
re
g
la r i t y
fy
yn ta e t iee se,
ha n g,
t he
h ro
n
iee
ia tioe s:
n s
e o n.
te
m po
ra r
C h in
t h i r d ly
to p re
d ie t
d ir e
t io n s o
f t he
yn
-
ta e t ie
han go r
in
t he
fu
tu r e
Ke ytio n
w
ds
h is t o r ie百 1 sy n
ta x
o
f e h in
e se;
m
e e
ha n is m
衣 m
o
t iv a t i o n;
e x
a n p一
a
t io n
乙
p r e d ie
-
作者简介〕吴福祥( 1 959一〔特聘教授。
)
,
男安徽怀宁人文学博士。
,
,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西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资任校对:余飞〕〔
,
主要从事汉语历史语法和语法化研究
古汉语研究
R
e s e a re
h in A
n e
ie
n t
C h in
e se
L
a n
g
u a
g
e
正在阅读: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_吴福祥06-08
电子科技16春《政治学原理》在线作业309-11
气动电动阀门 - 图文10-25
4A牛津英语语法和练习题09-09
2019年高考议论文作文素材:沉潜11-09
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标准 - 图文01-08
疫情期间 单位体检通知03-21
职业小学生作文06-15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福祥
- 汉语
- 语法
- 目标
- 研究
- 历史
- 社交礼仪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 2010届中考生物知识点题析-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 关于互联网+传统产业的9个观点
- 2015高考作文十大热门话题及破题思路
- 2012下半年网络管理员下午试卷【附答案】
- 银行帐户管理系统基于JAVA的信息管理系统
- 淘宝排名算法分析5.11
- 对照先进找差距1
- 江苏百世德太阳能公司奖惩制度
- 仁爱版英语最新试题八上Unit4Topic2
- 电子教案模板(巡回课)
- 2011高考备考 标点符号
-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导学案.doc
- 医院感染相关制度
- 酸性氧化电位水杀菌效果和毒性试验观察
- 河南省涂料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
- 建设监理社会调查报告
- B班day1上午枚举与搜索教案朱全明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练习册(最新)简单答案
- 中国制造2025规划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