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复习资料--高中物理知识速查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6:4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高中物理知识速查资料

力学中三种常见力及物体的平衡................................................................................... 5

1、力的概念的理解 ............................................................................................... 5 2、对重力概念理解 ............................................................................................... 5

3、弹力 ................................................................................................................ 6 4、摩擦力 ............................................................................................................. 6 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 6

1、合力与分力 ...................................................................................................... 6

2、平行四边形定则 ............................................................................................... 6 3、合力的范围∣F1-F2∣≤F≤F1+F2 ...................................................................... 6 4、三角形法则 ...................................................................................................... 6 5、力的分解的唯一性 ........................................................................................... 6 6、力的分解有两解的条件: ................................................................................. 7 7、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处理方法 ...................................................................... 7 直线运动...................................................................................................................... 7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 7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处理方法............................................................................ 8

1、公式法 ............................................................................................................. 8 2、比值关系法 ...................................................................................................... 8 ①T末、2T末、3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8 ② 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为: .................................................................. 8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 8 ④前一个s、前两个s、前三个s??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8 ⑤ 第一个s、第二个s、第三个s??所用的时间tⅠ、tⅡ、tⅢ ??tN之比为: ............ 8

3、平均速度求解法 ............................................................................................... 8 4、图象法 ............................................................................................................. 9 5、逆向分析法 ...................................................................................................... 9 6、对称性分析法 .................................................................................................. 9 7、间接求解法 ...................................................................................................... 9 8、变换参照系法 .................................................................................................. 9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 9 追及与相遇问题、极值与临界问题 ............................................................................... 9

一、追及和相遇问题 ............................................................................................. 9 二、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求解方法。 ............................................................... 10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方法应用................................................................................. 10

一、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0 二、方法与应用 .................................................................................................. 10 三、牛顿定律的应用 ........................................................................................... 11 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 11

1、深刻理解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点 .................................................................... 11

2、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 11 3、绳端速度的分解 ............................................................................................. 11 4、小船渡河问题 ................................................................................................ 12

第1/48页

5、平抛运动 ....................................................................................................... 12

即当击球高度小于2.13m时,无论球被水平击出的速度多大,球不是触网,就是出界。6、圆周运动........................................................................................................................... 14 6、圆周运动 ....................................................................................................... 14 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 14

一、万有引力定律............................................................................................... 14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5

1、开普勒三定律应用 .................................................................................. 15 2、各物理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 15 3、会讨论重力加速度g随离地面高度h的变化情况。 ................................. 15 4、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天体的质量。 .......................................................... 15 5、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平均密度。 ............................................... 16 6、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卫星的高度。 .......................................................... 16 7、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恒量关系式。 ...................................................... 16 8、会求解卫星运动与光学问题的综合题 ...................................................... 16 9、二个特殊卫星 ......................................................................................... 16 10、人造卫星失重问题................................................................................. 17 11、卫星的变轨运动问题 ............................................................................. 17 四、万有引力问题全解........................................................................................ 18 机械能 ....................................................................................................................... 22

1.深刻理解功的概念 ............................................................................................ 22

2.深刻理解功率的概念 ........................................................................................ 22 2、斜面上的弹力做功和摩擦力做功问题 ............................................................. 22 3、滑轮系统拉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 22 4、求某力的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方法 ............................................................. 23 5、、机车的启动问题 ........................................................................................... 23 功和功率的计算 ......................................................................................................... 23

1、求变力做功的几种方法 .................................................................................. 23 (2)、微元法...................................................................................................... 23 三、平均力法...................................................................................................... 23 (4)、图象法...................................................................................................... 23 (5)、能量转化法求变力做功 ............................................................................. 23 机械能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23 一、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 23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24 功能关系.................................................................................................................... 24 冲量、动量与动量定理............................................................................................... 24

1、冲量---求恒力和变力冲量的方法。 ................................................................. 24 2、动量---动量及动量变化的求解方法。 ............................................................. 24 3、动量定理: .................................................................................................... 24 动量定理的题型解析 .................................................................................................. 25 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5

(一)、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条件的理解。 ............................................................. 25 (二)、动量守恒定律的四性 ............................................................................... 25

第2/48页

(三)、动量守恒定律的题型分析 ........................................................................ 26

1、能根据动量守恒条件判定系统的动量是否守恒? ..................................... 26

2、能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合二为一”和“一分为二”问题。 ................ 26 3、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人船模型”问题 ................................................... 26 4、会分析求解“三体作用过程”问题 .......................................................... 26 5、会分析求解“二体作用过程”问题 .......................................................... 26 6、碰撞、爆炸与反冲 .................................................................................. 26 7、判断碰撞结果的三大原则 ........................................................................ 27 8、爆炸问题: ............................................................................................. 27 9、反冲运动 ................................................................................................ 27 10、:会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解“相对滑动类”问题 ........................... 27 11、会根据图象分析推理解答相关问题 ........................................................ 27

12、会利用数学方法求解物理问题。............................................................ 27

动量与能量 ................................................................................................................ 28

一、力学规律的选用原则 .................................................................................... 28 二、利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解题应注意下列问题.............................................. 28 机械振动.................................................................................................................... 28

1、判断简谐振动的方法 ...................................................................................... 28 2、简谐运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特点 .................................................................... 28

3、简谐运动的对称性 ......................................................................................... 28 4、简谐运动的周期性 ......................................................................................... 29 5、简谐运动图象 ................................................................................................ 29 6、受迫振动与共振 ............................................................................................. 29 单摆........................................................................................................................... 29 机械波 ....................................................................................................................... 29

①.波的波速、波长、频率、周期和介质的关系: ................................................ 29 ②.判定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 29 ③、已知波的图象,求某质点的坐标,波速,振动图象等 ........................................ 29 ④已知波速V和波形,作出再经Δt时间后的波形图 ........................................... 29 ⑤已知某质点的振动图象和某时刻的波动图象进行分析计算................................ 29 ⑥已知某两质点的振动图象进行分析计算............................................................ 29 ⑦已知某两时刻的波动图象进行分析计算。 ........................................................ 29 电场考点例析............................................................................................................. 29

问题1:会解电荷守恒定律与库仑定律的综合题。 .............................................. 29

问题2:会解分析求解电场强度。 ....................................................................... 30 问题3:会根据给出的一条电场线,分析推断电势和场强的变化情况。 ............... 30 问题4:会根据给定一簇电场线和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分析推断带电粒子的性质。带电粒子所受到的力指向轨迹的内侧................................................................... 30 问题5:会根据给定电势的分布情况,求作电场线。 ........................................... 30 在匀强电场中,同一条电场线上相等距离的两点间的电势差相等。 ..................... 30 问题6:会求解带电体在电场中的平衡问题。 ..................................................... 30 问题7:会计算电场力的功。 .............................................................................. 30 问题8:会应用W=qUAB计算电势差、电势、电势能。 ....................................... 30 问题9:会用力学方法分析求解带电粒子的运动问题。 ....................................... 30

第3/48页

30 问题10:会用能量守恒的观点解题。.................................................................. 30 问题11:会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问题。 .................................................... 30 问题12:会解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30 问题13:会解电场中的导体和电容器有关问题。 ................................................ 30 问题14:会解电场中的临界问题。 ..................................................................... 30 问题15:会解电场中的联系实际问题。 .............................................................. 30 稳恒电路.................................................................................................................... 30

(一)电流的形成、电流强度I=q/t。 .................................................................. 30 (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30 (三)电阻定律 ....................................................................................................... 31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31

考点一:直流电路的动态分析 ............................................................................. 31 考点二: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检测.......................................................................... 31 考点三:会解含容电路........................................................................................ 31 考点四:黑盒问题............................................................................................... 32 电学实验复习专题...................................................................................................... 32

1.电路的选择 .................................................................................................... 32 (2)滑动变阻器限流电路与分压电路的选择: ................................................... 32 2.电路实验器材和量程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点 ............................................... 33 二、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改装................................................................................. 33 二、电阻的测量--电阻测量的方法归类............................................................ 34 (三)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34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36

1、判断安培力作用下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 .......................................................... 36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 37

A、处理方法——定圆心,求半径,画轨迹,算周期 ........................................... 37 B、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问题分类 ................................................................ 37 C、洛伦兹力作用下的多解问题 ........................................................................... 37 电磁感应的基本知识 .................................................................................................. 37

考点1、磁通量(Φ) ........................................................................................ 37

考点2、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 .............................................................................. 38 考点3、电动势的计算 ........................................................................................ 38 电磁感应与电路结合问题 ........................................................................................... 39

一、等效法处理电磁感应与电路结合问题............................................................ 39

二、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 ............................................................................. 39 三、电磁感应中的能量、动量问题 ...................................................................... 39 四、电量的计算Q=IΔt ........................................................................................ 40 五、电磁感应中的图象问题................................................................................. 40 交变电流.................................................................................................................... 40

一、交流电中的各量:........................................................................................ 40 变压器 ................................................................................................................ 41 远距离输电 ......................................................................................................... 42 光的直线传播的考点分析 ........................................................................................... 43

考点:平面镜的特点:........................................................................................ 43

第4/48页

考点:平面镜成像作图........................................................................................ 43 考点:发生折射的两个面平行,则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 ............................ 43 考点:介质的折射率测定的方法.......................................................................... 43 考点:全反射的应用—光导纤维.......................................................................... 44 考点:各量的变化关系........................................................................................ 45 光的干涉.................................................................................................................... 45

考点1:双缝干涉原理 ........................................................................................ 45 考点2:薄膜干涉及其应用 ................................................................................. 46 光电效应.................................................................................................................... 47 能级........................................................................................................................... 47 原子物理.................................................................................................................... 48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 48 二、天然放射现象、衰变 .................................................................................... 48 三、半衰期的计算............................................................................................... 48 四、核反应方程 .................................................................................................. 48 五、核能的计算 48

力学中三种常见力及物体的平衡

1、力的概念的理解

(1)力的本质

①力的物质性②力的相互性③力的矢量性④力作用的独立性 (2)力的效果

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 ①力作用的瞬时效果——产生加速度a=F/m

②力的作用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力对物体的冲量I=Ft

③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力对物体做的功W=Fscosα。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①两个力相等的条件: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4)力的分类 ①性质力②效果力

2、对重力概念理解

(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重力加速度g

①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赤道上最小,两极最大。(GMmR2?mg)

?R?②海拔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小。(g????g)

?R?h?2(3)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②悬挂的物体,绳子的拉力必过物体的重心,和物体的重力构成一对平衡力。

第5/48页

3、弹力

(1)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2)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3)弹力的大小的计算

①根据平衡条件②根据动力学规律(牛顿第二定律)

③根据公式:F=kx、ΔF=KΔx

④控制变量法处理多弹簧形变引起的物体的位置的改变问题。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有压力③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静摩擦力的方向 ①假设法②反推法

(3)静摩擦力的大小(其数值在0到最大静摩擦力之间。) ①根据平衡条件②根据动力学规律 (4)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是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依据。 (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根据公式F=μN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触面的面积没有关系。

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合力与分力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

F θF1sin?1?F2sin?2?F3sin?3F2

F1

F2 F1

相关数学知识:①正弦定理:

②余弦定理:F?F1?F2?2F1F2cos?

223、合力的范围∣F1-F2∣≤F≤F1+F2

应用判断物体在受到三个力或三个以上力能否平衡问题即合力能否为零。

4、三角形法则

①矢量三角形中的等效替代关系 ②用矢量三角形求极值问题

若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时,该三个力依次首尾相接构成三角形,受合力为零。

若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且一个力为恒力,向不变,另一个力的变化引起的各力的变化情况,可由三角形法

5、力的分解的唯一性

则该物体所一个力的方则判断。 解,必须另外

θ 图

将一个已知力F进行分解,其解是不唯一的。要得到唯一的

考虑唯一性条件。常见的唯一性条件有: 的。

(1).已知两个不平行分力的方向,可以唯一的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对力F进行分解,其解是唯一(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唯一的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对力F进行分解,其解是唯一的。

第6/48页

6、力的分解有两解的条件:

(1).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由图9可知: 当F2=Fsin?时,分解是唯一的。 当Fsin?F时,一的。

(2).已知两个不平行分力的大小。如图10所示,分

始端、末端为圆心,以F1、F2为半径作圆,两圆有两个交点,解为F1、F2有两种情况。存在极值的几种情况。

①已知合力F和一个分力F1的方向,另一个分力F2存②已知合力F的方向和一个分力F1,另一个分力F2值。

7、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处理方法

F1 F2 F F1, , 分解是唯别以F的所以F分在最小值。 存在最小

F2图10

要注意运用等效关系(合力与分力)注意运用力的几何关系。注意判断力的方向。 (1)整体法和隔离法 (2)合成与分解法 (3)正交分解法

(4)相似三角形法

(5)对称法在平衡中的应用

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1.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Vt?V0?at,s?V0t?Vt?V0?2as s?22122at, t

2V0?Vt⑴以上四个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s、t、a、V0、Vt,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可以任意选定。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唯一确定了。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物理量,当已知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可以了。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相等。

⑵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间t外,s、V0、Vt、a均为矢量。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以t=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Vt和a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 应用公式注意的三个问题

(1)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2)注意公式中各量相对于同一个参照物 (3)注意减速运动中设计时间问题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

①Δs=a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可以推广到sm-sn=(m-n)aT 2 ②Vt?2V0?Vt22,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s?2V0?Vt22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Vt?Vs。

22第7/48页

3.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V?at , s?12at , V22?2as , s?V2t

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 4.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前1s、前2s、前3s??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②第1s、第2s、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③前1m、前2m、前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3∶?? ④第1m、第2m、第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1?∶(3?2)∶??

5、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分向上的匀减速运动和竖直向下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处理方法

1、公式法

课本介绍的公式如vt?v0?at,s?v0t?12at,2as?vt?v0等,有些题根据题目条件选择恰当的公式即

222可。但对匀减速运动要注意两点,一是加速度在代入公式时一定是负值,二是题目所给的时间不一定是匀减速运动的时间,要判断是否是匀减速的时间后才能用。

2、比值关系法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T为相等的时间间隔,则有:

①T末、2T末、3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 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为:

s1:s2:s3: ??:sn=1:4:9:??:n2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sⅠ:sⅡ:sⅢ:??:sN=1:3:5: ??:(2N-1)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s为相等的位移间隔,则有: ④前一个s、前两个s、前三个s??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t1:t2:t3:??:tn=1:2:3:??:

n

⑤ 第一个s、第二个s、第三个s??所用的时间tⅠ、tⅡ、tⅢ ??tN之比为:

tⅠ:tⅡ:tⅢ :??:tN=1:

?2?1:??3?2:? ??:

?n?n?1

?3、平均速度求解法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也等于初、末速度和的一半,即:v?vt?2v0?vt2?st。求位移时可以利用:s?vt?12?v0?vt?t

第8/48页

4、图象法 5、逆向分析法 6、对称性分析法 7、间接求解法 8、变换参照系法

在运动学问题中,相对运动问题是比较难的部分,若采用变换参照系法处理此类问题,可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参照系变换的方法为把选为参照物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等方向移植到研究对象上,再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求解。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上升阶段为匀减速运动,下落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它有如下特点:

(1).上升和下降(至落回原处)的两个过程互为逆运动,具有对称性。有下列结论: ①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质点经过同一位置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②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经历的时间相等。

(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量:①上升最大高度:Sm=

V022g.②上升最大高度和从最大高度点下落到抛出点

两过程所经历的时间:t上?t下?V0g.

(3)处理竖直上抛运动注意往返情况。

追及与相遇问题、极值与临界问题

一、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和相遇问题的特点

追及和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关系。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件。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若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间相等;若甲比乙早出发Δt,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甲=t乙+Δt。要使物体相遇就必须同时满足位移关系和运动时间关系。

2、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

分析追及与相碰问题大致有两种方法即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

首先分析各个物体的运动特点,形成清晰的运动图景;再根据相遇位置建立物体间的位移关系方程;最后根据各物体的运动特点找出运动时间的关系。 方法1:利用不等式求解。利用不等式求解,思路有二:其一是先求出在任意时刻t,两物体间的距离y=f(t),若对任何t,均存在y=f(t)>0,则这两个物体永远不能相遇;若存在某个时刻t,使得y=f(t)?0,则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其二是设在t时刻两物体相遇,然后根据几何关系列出关于t的方程f(t)=0,若方程f(t)=0无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物体不可能相遇;若方程f(t)=0存在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 方法2:利用图象法求解。利用图象法求解,其思路是用位移图象求解,分别作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如果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相交,则说明两物体相遇。

3、解“追及、追碰”问题的思路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1)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的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

第9/48页

出两物体间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

4、分析“追及、追碰”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追及、追碰”问题时,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追和被追物体的速度相等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追上、追不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其中通过画草图找到两物体位移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对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大有裨益。 (2)若被追及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

(3)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巧、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一个临界条件。

二、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求解方法。

该问题关键是找准临界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方法应用

一、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矢量性

合外力的方向决定了加速度的方向,合外力方向变,加速度方向变,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其实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形式就是矢量式。

2、瞬时性

加速度与合外力是瞬时对应关系,它们同生、同灭、同变化。 3、同一性(同体性) a?F合m中各物理量均指同一个研究对象。因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首先要处理好的问题是研究对

象的选择与确定。 4、相对性 在a?F合m中,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而不是相对于非惯性系的即a是相对于没有加速度参照系的。

5、独立性

理解一:F合产生的加速度a是物体的总加速度,根据矢量的合成与分解,则有物体在x方向的加速度ax;物体在y方向的合外力产生y方向的加速度ay。牛顿第二定律分量式为:?Fx?max和?Fy?may。

二、方法与应用

1、整体法与隔离法(同体性)

选择研究对象是解答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问题中,涉及到相连接的几个物体,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不惟一。解答这类问题,应优先考虑整体法,因为整体法涉及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但对于大多数平衡问题单纯用整体法不能解决,通常采用“先整体,后隔离”的分析方法。 2、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解题法(瞬时性)

m M α 图3(a)

牛顿第二定律的核心是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时刻都在变化,某时刻的加速度叫瞬时加速度,而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当合外力恒定时,加速度也恒定,合外力变化时,加速度也随之变化,且瞬时力决定瞬时加速度。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 (1)确定瞬时加速度的关键是正确确定瞬时合外力。

(2)当指定某个力变化时,是否还隐含着其它力也发生变化。

第10/48页

(3)整体法、隔离法的合力应用。

3、动态分析法

4、正交分解法(独立性) (1)、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若二力合成,通常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若是多个力共同作用,则往往应用正交分解法

(2)正交分解法:即把力向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分解到直角坐标系的两个轴上,再进行合成,以便于计算解题。

5、结论求解法:结论:物体由竖直圆周的顶点从静止出发,沿不同的光滑直线轨道运动至圆周上另外任一点所用的时间相同。

三、牛顿定律的应用

1、脱离问题

一起运动的两物体发生脱离时,两物体接触,物体间的弹力为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

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

1、深刻理解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点

(1)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1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2)曲线运动的特点:○

3做曲线运动的质线的切线方向。②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是因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点,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一定具有加速度。

(3)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上,且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2、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物体的实际运动往往是由几个独立的分运动合成的,由已知的分运动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已知的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1分运动的独立性;2运动的等效性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基本关系:○○(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

3运动的等时性;○4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不能并存);○四边形定则。)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判断

合运动的情况取决于两分运动的速度的合速度与两分运动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两者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一直线上作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将作曲线运动。 ①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曲线运动。

③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否则是曲线运动。

(3)怎样确定合运动和分运动 ①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②如果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参照物的运动和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是分运动,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是合运动。

③进行运动的分解时,在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前提下,类似力的分解,要按照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绳端速度的分解

此类有绳索的问题,对速度分解通常有两个原则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体运动的实际速度②沿绳方向一个分量,另一个分量垂直于绳。(效果:沿绳方向的收缩速度,垂直于绳方向的转动速度)

第11/48页

4、小船渡河问题

17、一条宽度为L的河流,水流速度为Vs,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c,那么:

(1)怎样渡河时间最短?

(2)若Vc>Vs,怎样渡河位移最小?

(3)若Vc

分析与解:(1)如图2甲所示,设船上头斜向上游与河岸成任意角θ,这时船速在垂直于河岸方向的速度分量V1=Vcsinθ,渡河所需时间为:t?LVcsin?.

可以看出:L、Vc一定时,t随sinθ增大而减小;当θ=900时,sinθ=1,所以,当船头与河岸垂直时,渡河时间最短,tmin? Vc

V1 Vc θ LVc.

B V Vs A 图2乙

图2丙

V α E Vc θ Vs Vs θ V

2

图2甲

(2)如图2乙所示,渡河的最小位移即河的宽度。为了使渡河位移等于L,必须使船的合速度V的方向与河岸垂直。这是船头应指向河的上游,并与河岸成一定的角度θ。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有:Vccosθ─Vs=0.

所以θ=arccosVs/Vc,因为0≤cosθ≤1,所以只有在Vc>Vs时,船才有可能垂直于河岸横渡。 (3)如果水流速度大于船上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则不论船的航向如何,总是被水冲向下游。怎样才能使漂下的距离最短呢?如图2丙所示,设船头Vc与河岸成θ角,合速度V与河岸成α角。可以看出:α角越大,船漂下的距离x越短,那么,在什么条件下α角最大呢?以Vs的矢尖为圆心,以Vc为半径画圆,当V与圆相切时,α角最大,根据cosθ=Vc/Vs,船头与河岸的夹角应为:θ=arccosVc/Vs.

船漂的最短距离为:xmin?(Vs?Vccos?)LVcsin?.

此时渡河的最短位移为:s?5、平抛运动

Lcos??VsVcL.

(1).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水平方向。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初速度与恒力垂直,物体做动。

图1

不为零且沿类平抛运

(2).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

通常,可以把平抛运动看作为两个分运动的合动动:一个是水平方向(垂直于恒力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一个是竖直方向(沿着恒力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平抛运动的规律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初速度V0方向为沿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如图

第12/48页

1所示的坐标系,在该坐标系下,对任一时刻t.

①位移

分位移x?V0t, y?12gt,合位移s?2(V0t)?(212gt)22,tan??gt2V0.

?为合位移与x轴夹角.

②速度

分速度Vx?V0, Vy=gt, 合速度V??为合速度V与x轴夹角 (4).平抛运动的性质

V0?(gt),tan??22gtV0.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仅受重力的作用,故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9、如图4所示,排球场总长为18m,设球网高度为2m,运动员站在离网3m的线上(图中虚线所示)正对网前跳起将球水平击出。(不计空气阻力) (1)设击球点在3m线正上方高度为2.5m处,试问击球的速度在什么范围内才能使球即不触网也不越界? (2)若击球点在3m线正上方的高度小余某个值,那么无论击球的速度多大,球不是触网就是越界,试求这个高度?

思路分析:排球的运动可看作平抛运动,把它分解为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来分析。但应注意本题是“环境”限制下的平抛运动,应弄清限制条件再求解。关键是要画出临界条件下的图来。 解答:(1)如图,设球刚好擦网而过

2m 3m 18m 图4

擦网点x1=3m,y1=h2-h1=2.5-2=0.5m

?x?vt?据位移关系:?12得v?x?y?gt2?

g2y

代入数据可求得v1?310m/s,即为所求的速度下限。

设球刚好打在边界线上,则落地点x2=12m,y2=h2=2.5m,代入上面速度公式可求得: v2?122m/s

欲使球既不触网也不越界,则球初速度v0应满足: 310m/s?v0?122m/s

第13/48页

(2)设击球点高度为h3时,球恰好既触网又压线,如图所示。

再设此时排球飞出的初速度为v,对触网点x3=3m,y3=h3-h1=h3-2代入(1)中速度公式可得:

v?3h3?25?1?

对压界点x4=12m,y4=h3,代入(1)中速度公式可得:

v?12h35?2?

<1>、<2>两式联立可得h3=2.13m

即当击球高度小于2.13m时,无论球被水平击出的速度多大,球不是触网,就是出界。

6、圆周运动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 ①v?2?rT②??2?T③v???r

皮带传动问题

① 皮带上的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② 同一轮子上的各点的角速度相等,周期相等。

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

一、万有引力定律

(1)开普勒三定律

①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②对每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 ③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R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T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同,即三定律来分析行星在近日点和远日点运动速率的大小。

1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相互吸引,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乘积成(2)万有引力定律:○

2公式:F?G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m1m2r2RT32?常量,常用开普勒

3适用条件:适用于相距很远,可以看做质点的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质量分布均G=6.67×10-11N.m2/kg2.○

匀的球体也可用此公式计算,其中r指球心间的距离。 (3)三种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V1=7.9Km/s,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

2第二宇宙速度V2=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3)第三宇宙速度V3=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14/48页

注意:①V1=7.9Km/s是最小的发射速度,但是是最大的运行速度。当V1=7.9Km/s时,卫星近表面运行,V=7.9Km/s。

②当7.9Km/s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开普勒三定律应用

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这就是开普勒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我们把行星的椭圆轨道近似地当作圆,若用r代表轨道半径,T代表公转周期,则开普勒第三定律的表达式为r3/T2=k. 因用周期T表示,则把an?4?T22代入基本方程GMmr2?m4?T22即得:

rT32?GM4?2?k

显然这个量k只与恒星的质量M有关,而与行星其他任何物理量均无关。 2、各物理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若已知人造卫星绕地心做匀速率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r,地球的质量为M。 由GMmr2?man得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为an?GMr2?1r2

由GMmr2?mv2r2得卫星运行的线速度为:v?GMr?1r 13由GMmr2?m?r得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为: ??GMr3?

r2233由GMmr2?2???m??r得卫星运行的周期为:T??T??mv22(4?r)GM1r?r2

由GMmr2r得卫星运行的动能:Ek?12mGMr?

即随着运行的轨道半径的逐渐增大,向心加速度an、线速度v、角速度ω、动能Ek将逐渐减小,周期T将逐渐增大.

3、会讨论重力加速度g随离地面高度h的变化情况。

4、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天体的质量。

通过观天体卫星运动的周期T和轨道半径r或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和天体的半径R,就可以求出天体的质量M。

以地球的质量的计算为例

(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和半径r,根据:

第15/48页

Gm地m月r2?m月4?r?2?? ??r得:m地?2GT?T?223(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半径r 根据:

Gm地m月r2?m月v2r得:m地?rv2G

(3)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 根据:

Gm地m月r2?m月?v?2?T和

Gm地m月r2?m月v2r得:m地?vT2?G3

(4)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Gm地mr2?mg得:m地?RgG2——此式通常被称为黄金代换式。

5、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平均密度。

通过观测天体表面运动卫星的周期T,,就可以求出天体的密度ρ。 6、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卫星的高度。

通过观测卫星的周期T和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及行星的半径R可以求出卫星的高度。 7、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恒量关系式。

8、会求解卫星运动与光学问题的综合题

9、二个特殊卫星

(1)通讯卫星(同步卫星)

通讯卫星是用来通讯的卫星,相当于在太空中的微波中继站,通过它转发和反射无线电信号,可以实现全地球的电视转播.这种卫星位于赤道的上空,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犹如悬在空中一样,也叫同步卫星. 要使卫星相对于地面静止,卫星运动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必须相等(即为24小时);卫星绕地球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必须相同,即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地轴垂直;又因为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来自地球对它的引力,方向指向地心,因此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必须通过地心,即与赤道平面重合。. 因已知T,将an?4?T22?r代入基本方程GMmr2?m4?T22得:r?GMT4?22

地+h=

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地=6.4×106m,地球的质量M=6.0×1024kg,用h表示卫星离地的高度,则R

7

r

=4.2×107m,即h=3.6×107m.所有的同步卫星均在赤道的上空离地为3.6×10m的高处的同一轨道上以相同

的速率运行,当然同步卫星间绝不会相撞.

第16/48页

(2) 近地卫星

把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率圆周运动的卫星称之为近地卫星,它运行的轨道半径可以认为等于地球的半径R0,其轨道平面通过地心.若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0,则 由mg?mv20R02得:v?g0R0

由mg0?m?R0得:??g0R0

由mg0?m4?T22R0得:T?2?g0R0

若将地球半径R0=6.4×106m和g0=9.8m/s2代入上式,可得v=7.9×103m/s,ω=1.24×10-3 rad/s,T=5074s,由于v?1r,??13和T?13且卫星运行的轨道半径 r>R0,所以所有绕地球做匀速率圆周运动的卫星

r2r2线速度v<7.9×103m/s,角速度ω<1.24×10-3rad/s,而周期 T> 5074s。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静止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尽管地球对物体的重量也为mg,尽管物体随地球自转也一起转,绕地轴做匀速率圆周运动,且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与近地卫星、同步卫星有相似之处,但它的轨道平面不一定通过地心,如图2所示.只有当纬度θ=0°,即物体在赤道上时,轨道平面才能过地心.地球对物体的引力F的一个分力是使物体做匀速率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f=mω2r,另一个分力才是物体的重量mg,即引力F不等于物体的重量mg,只有当r=0时,即物体在两极处,由于f=mω2r=0,F才等于mg.。

10、人造卫星失重问题

11、卫星的变轨运动问题

卫星由低轨道运动到高轨道,要加速,加速后作离心运动,势能增大,动能减少,到高轨道作圆周运动时速度小于低轨

图6-5-5

道上的速度。

当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人造卫星,它将围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它发射的速度介于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之间,则它将围绕地球做椭圆运动.有时为了让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要在卫星发射后做椭圆运动的过程中二次点火,以达到预定的圆轨道.设第一宇宙速度为v,则由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过

Mmv2程有GR2=mR.在地球表面若卫星发射的速度v1>v,

GMm则此时卫星受地球的万有引力

r2应小于卫星以v1绕地表

第17/48页

图6-5-6

v12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mR,故从此时开始卫星将做离心运动,在卫星离地心越来越远的同时,其速

Mm率也要不断减小,在其椭圆轨道的远地点处(离地心距离为R′),速率为v2(v2<v1),此时由于GR?v222>

mR?,卫星从此时起做向心运动,同时速率增大,从而绕地球沿椭圆轨道做周期性的运动.如果在卫星

Mmv32经过远地点处开动发动机使其速率突然增加到v3,使GR?2=mR?,则卫星就可以以速率v3,以R′为半

径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同样的道理,在卫星回收时,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做圆周运动的卫星速率突然减小,卫星将会沿椭圆轨道做向心运动,让该椭圆与预定回收地点相切或相交,就能成功地回收卫星. 通过以上讨论可知:卫星在某一圆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其速率为一确定值,若卫星突然加速(或减速),则卫星会做离心(或向心)运动而离开原来的轨道,有人提过这样的问题:飞船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和它在同一轨道上同向做圆周运动的卫星,此时若仅使它速度增大,能否追上卫星?若飞船加速,则它会离开原来的圆轨道,所以不能追上.它只有在较低的轨道上加速或在较高的轨道上减速,才有可能遇上卫星.

四、万有引力问题全解

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是任意的吗?

在地球上空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所受的力是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卫星即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也可绕地球做椭圆运动.在中学阶段我们主要研究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

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靠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指向地心.而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力时刻指向它做圆周运动的圆心.因此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必与地心重合.而这样的轨道有多种,其中比较特殊的有与赤道共面的赤道轨道

图6-5-2

和通过两极点上空的极地轨道,当然也应存在着与赤道平面成某一角度的圆轨道,只要圆心在地心,就可能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圆轨道.如图6-5-2. 2.人造卫星的运行周期可以小于80 min吗? (1)从卫星的周期讨论

设人造地球卫星的质量为m,运转周期为T,轨道半径为r,地球的质量为M,万有引力常量为G,根据卫星绕地球转动的向心力就是地球对它的引力,有 4?r2Mm4?r23mT2=Gr2,可得T=

Gm

由周期公式可以看出:卫星轨道半径r越小,周期也越小,当卫星沿地球表面附近运动时,即r=R6.4×106 m,周期最短,此时

4?(3.14)?(6.14?10)263=

T=

6.67?10?11?6.0?1024≈5.1×103 s=85 min.

第18/48页

显然,T大于80 min,所以想发射一周期小于80 min的卫星是不可能的. (2)从卫星运动的轨道半径讨论

GMT22假设卫星的周期为80 min,则轨道半径r3=4?GMT22

26.67?10?11?6.0?10242?(80?60)r=4?3

6

4?(3.14)≈2.3×10 m

203

得出 r≈6.2×10 m<R地 显然不能发射一颗这样的卫星. (3)从地球提供的向心力讨论

Mm地球对卫星所能提供的向心力为:F=Gr2 4?mr2T=80 min时卫星所需的向心力为:F′=当r=R地=6.4×106 m时

6.67?10?11T2

?6.0?106224?mF=

2(6.4?10)N≈9.8 mN,

264?mr4?3.14?m?6.4?10F′=

T2=

(80?60)2N≈10.96mN.

F向\'≤9.8mN,又由上分析可知F?F,因此,要发射一

当r=R地时,地球对卫星所能提供的向心力最大,颗周期为80 min的卫星是不可能的. (4)从卫星的环绕速度讨论

Mmmv2Gm设卫星绕地球运转的环绕速度为v,则有Gr2=r得出:v=

r

由公式可知:r越小环绕速度越大,当r=R地=6.4×106 m时,卫星环绕地球的速度最大.

GM6.67?10?11?6.0?10624vmax=

R地=

6.4?10≈7.9×103 m/s

若地球卫星的周期为80 min,则其绕地球的线速度为

2?R地2?3.14?6.4?106v=

T=

80?60≈8.4×103 m/s

由此可见,v>vmax,显然不可能发射一颗周期为80 min的地球卫星. 3.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是一回事吗?

卫星的发射速度是指在地面(发射站)提供给它的速度.上面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都指的是发射速度.当卫星在预定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速度称为运行速度,只有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的人造卫星绕地球表面运行时,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相等,而对于在离地较高的轨道上

第19/48页

运行的卫星,其运行时的速度与地面发射速度并不相等,因而到达预定轨道后其运行速度要比地面发射速

Mmv2GMr度小.实际上按照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则由Gr2=mr,得v=

可知:卫星绕地球的运行速率

仅由其轨道半径来决定,轨道半径越大即离地越高,其运行速度越小,但我们又知道要想将卫星发射到更高的轨道,在地面发射时需要提供给卫星的速度越大,这与在越高轨道上运行速度越小并不矛盾,因为其中一个指运行速度,一个指发射速度.由于卫星绕地球可能的圆轨道中半径最小值为地球半径R,因此由

GMv=

R得到的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也就是第一宇宙速度,是所有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的最大

运行速度.因此,关于第一宇宙速度有三种不同说法: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是环绕地球表面的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是地球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

4.赤道上随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与绕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的卫星有什么区别?

在有的问题中,涉及到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物体和地球卫星的比较,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的圆心与近地卫星的圆心都在地心,而且二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均可看作地球的半径R,因此,有些同学就把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

①对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分析

前面已经有过讨论,地球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但由于地球自转角速度不大,万有引力并没有全部充当向心力,向心力只占万有引力的一小部分,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对于赤道上的物体,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在一直线上时,重力大小等于万有引力和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之差,它的向心力远小于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而围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由于离开了地球,它做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全部充当向心力.

②对它做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征的分析

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由于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因此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应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即24 h,当然也可由此计算出其线速度和角速度.而绕地球表面运行的近地卫星,其

Mm4?22R3线速度即我们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它的周期可以由公式求出:GR2=mTR,求得T=2π

GM,

代入地球的半径R与质量,可求出地球近地卫星绕地球的运行周期T约为84 min,此值远小于地球自转周期.

综上所述,赤道上随地球自转而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与近地卫星的区别可以概括为:①赤道上物体受的万有引力只有一小部分充当向心力,另一部分作为重力使得物体紧压地面,而近地卫星的引力全部充当向心力,卫星已脱离地球;②赤道上(地球上)的物体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而近地卫星相对于地球而言处于高速旋转状态. 5.同步卫星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已成功发射了许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在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这些卫星当中,有一类特殊的卫星,即人造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的同步卫星就是相对于地球静止的卫星.该卫星始终处在地球表面某一点的正上方,其轨道通常称为地球静止轨道,人造地球同步卫星在无线通讯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图6-5-4所示,假设卫星在轨道B上跟着地球的自转同步地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引力F引的一个分力F1提供,由于另一分力F2的作用将使卫星轨道靠向赤道,故只有在赤道上空同步卫星才可能在稳定的轨道上运行.

第20/48页

当实验装置一定,红光的条纹间距最大,紫光的条纹间距最小。这表明不同色光的波长不同,红光最长,紫光最短。 (3)【讨论】 ①教材中说:“杨氏又发现用狭缝代替小孔可以得到同样清晰但明亮得多的干涉图样”这“明亮得多”的原因是什么?

用狭缝代替小孔,狭缝成为线光源,而线光源可以认为由许多个发光点沿一条线排列组成的,每个点光源分别产生自己的干涉图样,在屏上的干涉条纹则是各个点光源的干涉图样的叠加。由于这些点光源与双缝的相对位置完全一样,产生的干涉图样完全相同。虽然不同的点光源的光互不相干,但它们叠加起来仍与点光源产生干涉图样相似,只是强度增大而由亮点变成明线,易于观察。

②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用红色滤光片遮住一个狭缝S1,再用绿滤光片遮住另一个狭缝S2,当用白光入射时,屏上是否会产生双缝干涉图样?

这时在屏上将会出现红光单缝衍射光矢量和绿光单缝衍射光矢量振动的叠加。由于红光和绿光的频率不同,因此它们在屏上叠加时不能产生干涉,此时屏上将出现混合色二单缝衍射图样。 ③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遮闭其中一条缝,则在屏上出现的条纹有何变化?原来亮的地方会不会变暗? 如果遮住双缝其中的一条缝,在屏上将由双缝干涉条纹演变为单缝衍射条纹,与干涉条纹相比,这时单缝衍射条纹亮度要减弱,而且明纹的宽度要增大,但由于干涉是受衍射调制的,所以原来亮的地方不会变暗。 ④双缝干涉的亮条纹或暗条纹是两列光波在光屏处叠加后加强或抵消而产生的,这是否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暗条纹处的光能量几乎是零,表明两列光波叠加,彼此相互抵消,这是按照光的传播规律,暗条纹处是没有光能量传到该处的原因,不是光能量损耗了或转变成了其它形式的能量。同样,亮条纹处的光能量比较强,光能量增加,也不是光的干涉可以产生能量,而是按照波的传播规律到达该处的光能量比较集中。双缝干涉实验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考点2:薄膜干涉及其应用

(1)原理

①干涉法检查精密部件的表面

取一个透明的标准样板,放在待检查的部件表面并在一端垫一薄片,使样板的平面与被检查的平面间形成一个楔形空气膜,用单色光从上面照射,入射光从空气层的上下表面反射出两列光形成相干光,从反射光中就会看到干涉条纹,如图2-3甲所示。

如果被检表面是平的,那么空气层厚度相同的各点就位于一条直线上,产生的干涉条纹就是平行的(如图2-3乙);如果观察到的干涉条纹如图2-3丙所示,A、B处的凹凸情况可以这样分析:由丙图知,P、Q两点位于同一条亮纹上,故甲图中与P、Q对应的位置空气层厚度相同。由于Q位于P的右方(即远离楔尖),如果被检表面是平的,Q处厚度应该比P处大,所以,只有当A处凹陷时才能使P与Q处深度相同。同理可以判断与M对应的B处为凸起。

②增透膜

是在透镜、棱镜等光学元件表面涂的一层氟化镁薄膜。当薄膜的两个表面上反射光的路程差等于半个波长时,反射回来的光抵消。从而增强了透射光的强度。显然增透膜的厚度应该等于光在该介质中波长的1/4。

第46/48页

由能量守恒可知,入射光总强度=反射光总强度+透射光总强度。

光恰好实现波峰与波谷相叠加,实现干涉相消,使其合振幅接近于零,即反射光的总强度接近于零,从总效果上看,相当于光几乎不发生反射而透过薄膜,因而大大减少了光的反射损失,增强了透射光的强度。 增透膜只对人眼或感光胶片上最敏感的绿光起增透作用。当白光照到(垂直)增透膜上,绿光产生相消干涉,反射光中绿光的强度几乎是零。这时其他波长的光(如红光和紫光)并没有被完全抵消。因此,增透膜呈绿光的互补色——淡紫色。

光电效应

光量子(光子):E=hν 实验结论 光子说的解释 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首先须克服金属原子核的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频率才能产生光引力做功(逸出功W),要使入射光子的能量不电效应 小于W,对应频率??Wh即是极限频率。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只有直接从金属表面飞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的光电子,才具有最大初动能即: 大 12mvm?h??W 23、入射光照射到金属板上时光电子的光照射金属时,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形成光电子)发射机率是瞬时的,一般不会超过的能量后,动能立即增大,不需要积累能量的过程。 10-9S 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入射光越强,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单位时间内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子数越多,产生的光电子数越多,射出的光电子作定向移动时形成的光电流越大。 (1)产生光电效应的条件:①ν≥ν极;②hν≥W (2)发生光电效应后,入射光的强度与产生的光电流成正比。 (3)光电效应方程EK?h??W,W=hν(4)光电管的应用

能级

一、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物理的矛盾

(1)根据经典物理的观点推断:①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带有电荷,运动中要辐射电磁波。②电子损失能量,它的轨道半径会变小,最终落到原子核上。

③由于电子轨道的变化是连续的,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会连续变化。 事实上:①原子是稳定的;②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也只是某些确定值。 二、玻尔理论

①轨道量子化: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数值。对应的氢原子的轨道半径为:rn=n2r1(n=1,2,3,????),r1=0.53×10-10m。

②能量状态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这些状态的能量值叫能级,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它状态叫激发态。原子处于称为定态的能量状态时,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第47/48页

氢原子的各能量值为:En?E1n2?n?1,2,3???

③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即:hν=Em-En 三、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1)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

(2)原子在始末两个能级Em和E(间跃迁时发射光子的频率为ν,其大小可由下式决定:hν=Em-En。 nm>n)

(3)如果原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原子得到能量后则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4)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N?n?n?1?2

考点分析:

考点:波尔理论:定态假设;轨道假设;跃迁假设。 考点:hν=Em-En

考点: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N?n?n?1?2

考点: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电势能为电子和原子共有)即:原子的能量En=EKn+EPn.轨道越低,电子的动能越大,但势能更小,原子的能量变小。 电子的动能:EK?mv22?ke22r,r越小,EK越大。

原子物理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二、天然放射现象、衰变

衰变次数的计算方法:根据质量数的变化计算α次数,其次数n=质量数的变化量/4;根据电荷数的变化,计算β衰变次数。中子数的变化量=2×α衰变次数+β衰变次数。

三、半衰期的计算

t?1?半衰期计算公式:m?m0???;m为剩余质量;mO为原有质量;t为衰变时间;τ为半衰期。

?2?四、核反应方程 五、核能的计算

核反应释放的核能:ΔE=Δmc2或ΔE=Δm×931.5Mev

第48/48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k.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