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更新时间:2024-01-22 04: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齐桓晋文之事》 (同步练习)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无以,则王( )乎 将以衅( )钟 ..

彼恶( )知之 予忖度之( )( ) ...

语人曰:“我不能。”( ) 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 ) ...吾惛( ), 不能进于是矣 放辟( )邪侈( ) ...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莅.( )中国 谨庠( )序之教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 1(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 . 2(1)无以,则王乎?( ) . (2)则可以王矣?( ) . (3)保民而王( ) ...

(4)是心足以王矣( ) . (5)(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 )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 .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 (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 (5)若是其甚与?( ) . (6)其若是,孰能御之?( ) . 4(1)然,诚有百姓者也( ) . (2)然则一羽之不举( ) . (3)物皆然,心为甚( ) . 5(1)抑王兴甲兵( ) .

(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 .

6(1)否,吾何快于是( ) ..

1

(2)吾惛,不能进于是( ) ..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无以,则王乎?( ) (2)王说,曰:…… ( ) (3)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 (4)盖亦反其本矣( )

(5)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7)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8)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 ) (四)解释下面加点词。( ) (1)牛何之( ) . (2)不知有诸( ) .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 . (4)齐国虽褊小( ) . (5)彼恶知之( ) . (6)则牛羊何择焉( ) .

(7)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 ) . (8)于我心有戚戚焉( ) ..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 (10)舆薪之不见( ) .

(1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 (12)百姓之不见保( ) . (1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 . (14)权,然后知轻重( ) .

(15)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16)犹缘木而求鱼( ) . (17)殆有甚焉( ) . (1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 (19)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

2

(21)奚暇治礼义哉( ) . (2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 .

(五)翻译下面句子。

(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内容分析。 (一)整体把握。 1、《齐恒晋公之事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探微。

1、可不可以实行王道。(开头至“王请度之”) (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

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 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请填空。

其一:实行王道的( )。 其二:不实行王道的( )。 3、怎样实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

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请从两个方面概括。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精选

A层级检测题 一、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粗的词注音

胡龁( ) 无以,则王( )乎 彼恶( )知之 褊( )小

予忖度( )之 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 商贾( )皆藏于市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殆( )有甚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4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B、盖亦反其本矣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 D、将以衅钟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

B、何以异?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 采纳“------------ ”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7、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请根据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填写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 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

5

民而王”的条件。

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 引导方法:---------------------------------。

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引导方法:-----------------------------------------。

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内容要点:“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引导方法:----------------------------------------------------。

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 内容要点:

-------------------------------------------------------------------。引导方法: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

第七步引导 :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内容要点:

-----------------------------------------------------------------。

B层级检测题

1、《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结合课文,简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 己

6

“保民而王”的主张的。 答: 2、《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概括成语为:

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概括成语为:

3、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凶:收成不好 B、填然鼓之 鼓:战鼓

C、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

(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7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兵器接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B、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C、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武器随着部队逃跑了。 D、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2/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A、头发花白的人,不用在路上背东西了。

B、头发花白的人,不必用头在路上顶东西了。

C、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肩扛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D、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5)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说明什么道理? 答: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jp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