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
更新时间:2023-05-03 07:3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家长必读:1-2年级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家长必读: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序言(1)
孩子要上学了,或者孩子已经开始步入了小学生活,作为这些孩子的家长,您做好准备了吗?
也许很多家长会很迷茫地发出这些疑问:“我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准备?”、“面对孩子在一二年级表现出来的那些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我都会束手无策!”……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师,我很清楚地知道大多数孩子在一二年级都会出现的那些问题,我一直梦想着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办法,以帮助孩子以最佳的状态来小学阶段的学习。
直到2009年初,我的这个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在朝华出版社相关编辑的组织和协助下,我和几位同事一同坐下来,对一二年级孩子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状态、对待学习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纵观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及至整个人生,我们惊奇地发现:一二年级,对于孩子的整个人生来说,实在是太关键了。
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都会有着这样的深刻感受、深刻印象:
虽然大多数家长一直都在告诉孩子“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但大多数的孩子仍然留恋在幼儿园的时光,他们曾多次这样向父母抱怨:
“我不喜欢小学的老师,我要回幼儿园!”
“学习好难呀,我不想学习!”
“考试好烦,真希望小学里没有考试!”
为什么孩子如此排斥小学生活呢?
其实,这还要从孩子所经历的那些变化说起。从幼儿园到小学,每个孩子至少都要经历以下几种变化:
老师的角色在变化,在幼儿园中,老师既会教他们一些知识,又会细心、温柔地照顾他们的生活;但在小学中,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老师一般不再照顾孩子的生活,而且老师们都会严格地要求孩子;
孩子的学习方式在变化,在幼儿园中,孩子一般都是在游戏中学习;但在小学课堂中,孩子不但不可以做游戏,而且还要集中精力坐上45分钟;
孩子所面对的压力也在变化,在幼儿园中,孩子不用担心迟到,也不用担心考试,而且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得到象征荣誉的小红花;但在小学中,孩子迟到了要受惩罚,考不好也要受惩罚……这在无形之中给孩子增添了很多压力;
……
通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孩子能否快速地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种转变,这将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涯以及人生生涯,是否能够顺利发展。
因为不管是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涯,还是整个有生来讲,一二年级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时期。如果孩子没能走好一二年级这一关键的步骤,那他们很容易就会陷入以下几种混乱之中:
一二年级,是孩子人生的“幼小衔接期”——如果家长没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科学地引导,那孩子的心理水平还将长时间地处于幼儿阶段;
一二年级,是孩子学习生涯的开端期——如果孩子不懂得学习的真正目的,他就会把学习视为一种不得不为之的“劳役”;
一二年级,是孩子习惯、性格开始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避免孩子坏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决定着孩子的性格是自信还是自卑;
一二年级,是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可以使孩子成为天才,也可以让孩子变成笨蛋。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序言(2)
作为老师,同时也作为家长,我们都想找到教育孩子的捷径。而现在,捷径就摆在我们面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人生的开端期,对孩子施行最科学、最正确的教育,引导并促使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也正是在这种目的的促使下,才有了我们本书的创作。
在本书中,我们将站在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角度,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从分析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入手,向广大读者充分呈现本书的四大特色:
特色一:更注重的是方法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种现象相当普遍——家长们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都掌握着千万种科学的教育理论,却唯独缺少爱孩子和教育孩子的实践方法。
例如,很多家长都知道赏识教育的重大意义,并懂得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及时的鼓励。可鼓励的时机有哪些?鼓励的具体方法又如何呢?再比如,任何家长都知道要改掉孩子写作业磨蹭的坏习惯,但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呢?又如何才能使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好习惯呢?
与一味介绍教育理论的书籍不同,我们要告诉您的是——方法!
特色二:更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
孩子的任何一种转变,都有着其必然的心理渊源。所以,我们倡导:只有首先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真正地了解和尊重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
所以,本书将更多地针对孩子在一二年级,也就是在“幼小衔接”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走向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述。
我们希望每一位家长,在担好父母职责的同时,也能成为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特色三:体现家校联合教育思想
新时期,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家校联合,共同育人。
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最重要的两个成长空间。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小学阶段的开端期,孩子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如厌学、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都不是家长或学校单方面教育所能改变的。
要想把孩子教育成材,不仅需要教师与孩子之间经常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沟通,更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常做一些交流。这也正是我们写作本书的目的之一。
特色四:提高学习成绩与人格培养并重
通过分析很多孩子的成长之路,我们发现:孩子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智力上的差异并非决定因素,孩子是否拥有一个好个性、好习惯,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认真仔细等很多好习惯,往往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
因此,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在讲述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问题的同时,会针对一二年级这一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具体介绍一些相关的良好习惯与个性的培养方法。毕竟,我们希望带给孩子的是一个美好、成功的未来,而不单纯是次次满分的优异成绩。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在此就不做更多介绍了。希望您能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收益良多。
阅读此书的特别提示:
1.由于参与撰写此书的教师较多,所以我们在人称上统一用“我”以及“我们”来泛指作者,以方便读者阅读。
2.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防患于未然”,对于孩子在一二年级容易出现的那些问题,家长提前就应该有所了解。所以,我们建议家长:从孩子读幼儿园大班时就开始阅读此书;
此外,由于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具有连贯性,孩子在一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也可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也会出现。所以,即使孩子到了三四年级,这本书也同样非常适用。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写在前面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可避免地与家长们打交道。曾有很多二年级孩子的家长这样向我抱怨:“我家的孩子是不是就不是上学的料呀,都上二年级了,整天就知道玩,他根本还没有进入小学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每当家长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时,我都会耐心地跟家长们这样解释:孩子之所以会迟迟进入不了小学状态,是因为他们没有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换句话说就是,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家长们忽视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也许家长们又会产生疑问了:“孩子上学就上学吧,他们还需要什么引导吗?”
的确,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对孩子来说意识着很多重大的变化。
首先,进入小学后,他就不再是一个“小小孩”了,而是一个“大孩子”、一名有满得自豪感的小学生。孩子是否能够接受这一身份的改变,或者说,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意识到自己这种身份的改变,这将决定着他们能否正确地面对小学生活。
其次,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很多习惯需要转变。例如,他们应该准时起床,不能迟到,并且应该有时间观念了;他们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自由玩耍了,而应该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了……孩子是否能够正确地完成这些转变,将决定着他能否快速地适应小学生活;
还有,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将要面对的很多情况也会完全不同。在幼儿园时,也许他们做错了事,老师会安慰他们不要害怕,但在学校中,老师很有可能就会批评他们……孩子是否能够快速地适应这些不同情况,将决定着他们的心理成长速度,决定着他们在心理上能否快速地进入小学状态
……
当然,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将要面临的改变还有很多,而孩子是否能够快速地接受或适应这些改变,将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快速地进入小学状态。
对于孩子来说,1~2年级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一时期,孩子将经历他们人生中的多个重大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开始萌芽,他们的心理在快速成长……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孩子会对学习产生特定的印象。在多年的教育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对待学习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有些孩子一听到“学习”两字就皱眉头,而有些孩子对自己的学习道路却充满了期望;
有些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催促下才肯去学习,而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有些孩子在学习时不知道如何去开动脑筋,而有些孩子总会用那些巧妙的方法去学习;
……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接受高等教育,都希望孩子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并且能够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如果孩子一听到“学习”两字就皱眉头,那他们一般都不会在学习上取得成就;但如果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并时刻对自己的学习道路充满了期待,那他们在学习方面取得成就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强。
也许家长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孩子是厌恶学习,还是对学习充满兴趣,这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在这里,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师,我要告诉家长们的是:这主要取决于孩子处于“幼小衔接期”时,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如果在“幼小衔接期”,家长能够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使他们喜欢上学习,那孩子自然会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而在兴趣的激发下,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会不断提升;但如果在“幼小衔接期”,家长总是催促或逼迫孩子去学习,孩子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很大的反感,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只会用仇视的目光看待学习。所以,我们可以这样,1~2年级,是孩子对学习形成印象的关键期;是孩子学习能力形成及提升的关键期;是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期。因此,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1~2年级,是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
在生活中,我常常会听到很多一年级孩子的家长这样抱怨:“我家孩子都上一年级了,整天就知道玩,一点学习的意识都没有!”听到家长这种无可奈何的抱怨,我真替他们的孩子担心。因为对于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家长的这种抱
怨根本就不会起积极作用,相反,它还会促使孩子对学习的反感态度真来越强烈。
其实,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老师,我知道,伴随着孩子进入一年级,家长们的抱怨并不仅限于“孩子不懂得学习”,他们还会抱怨,孩子没有规矩意识、注意力集中时间差、没有时间观念……当然,伴随着这些抱怨,家长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为孩子担心。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就做出了这样一个总结:孩子越大,家长就越来越累心。
其实,这些家长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正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了解,他们才会感觉到累心。事实上,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家长们所抱怨的那些缺点,是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幼小衔接期”。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多数处在“幼小衔接期”的孩子,必然会出现上述家长们所抱怨的缺点。
所谓“幼小衔接期”,是指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一段时期的统称,时间跨度大致为孩子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段时期。但因为幼儿园和小学在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当孩子进入小学后,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不适应的状态。例如,就让上述家长们所抱怨的那样,很多孩子不适应小学那种天天学习模式,仍然怀念幼儿园的生活,仍然把“玩”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在这里,我们不妨把一年级孩子们的这种不适应,称作“幼小衔接期现象”。
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对一年级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幼小衔接期现象”也进行过一定的研究。我发现,在“幼小衔接期”,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爱玩。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
在一年级的孩子中,不管是女生还是男生,他们偶尔会出现尿裤子的情况。我经常会关切地询问这些孩子:“你的心中有害怕的事情吗?”因为我觉得恐惧心理很容易使孩子小便失禁。或者这样问他们:“你们是不是不知道厕所在哪里?”
但在我的询问下,这些尿裤子的孩子几乎都给了我一个相同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几乎令我跌破眼睛。这些孩子不好意思地这样对我说:“老师,我太忙了,有好多有意识的游戏等着我去玩,所以,我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了,实在憋不住就尿裤子了。”
听到这样的理由,大多数的家长一定会以及孩子在跟我开玩笑,但我要知道家长们的是,这些孩子说得都是实话,而且是心里话。
一年级的孩子的确爱玩,因为他们刚刚从幼儿园走过,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那种幼儿园心态,所以他们仍然把“玩”当作他们的主要任务。虽然一年级的孩子的主要任务应该转到学习上来了,但他们的绝大部分心思仍然被“玩”所占据。
另外,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之所以这样爱玩,与他们所处的年龄段也有很大的关系。一年级的孩子几乎都处在6、7岁这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感觉到了他们的周围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大环境。所以,在这一阶段,孩子会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而这种探索欲望在他们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就是——时刻都想着去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以及做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游戏。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
所以,就像上述事例中那些孩子们所说的,他们真的很忙,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和游戏,使他们几乎都没有了上厕所的时间。
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也不乏有一些做出一定成绩的优秀者。我曾有意识地请他们回忆在一年级时发生的一些事情。但他们所回忆出的内容几乎都大同小异:“我好像不记得自己在一年级学习和听课的一些细节了,但我对那时候所玩得游戏却记忆犹新。”
是的,这所有的一切都已证明这样一个事实,“爱玩”是一年级孩子最主要的特点。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这一特点是由他们正处在“幼小衔接期”这一阶段所决定的。所以,这时家长们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自己的那些抱怨对一年级的孩子不起作用了。
2.在情感上排斥老师或学校。
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倡导“保重并重”的观念,也就是说,幼儿园的老师有两种身份,她们既是老师,又是保姆。所以,在幼儿园中,孩子们总能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即使老师所教的知道孩子不能完全掌握,老师也不会怪孩子,更不会责备他们。因为在幼儿园老师的观念中,孩子的安全和快乐是首要的,学习是次要的。所以,大多数孩子都会把幼儿园老师当作是自己的“第二位妈妈”。
但在小学中,老师的身份是很单一的,他们不会特殊照顾任何一名学生,因为小学老师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另外,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的观念也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小学老师也十分注重快乐教育,但他们总会把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放在首位。因此,在大多数孩子们的心目中,小学老师的形象是严厉的、不近人情的,所以,大多数的一年级孩子都会惧怕老师,从而也会从情感上排斥老师。
另外,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家长对孩子的一些错误教育,常常在无意识地恶化学校和老师的形象,这往往使孩子在入学之前就对学校和老师存在一定的排斥感。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看你上学后还敢这样顽皮吗,你再敢这样顽皮,老师就会打你屁股!”
“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到学校,让老师来管你!”
“你要好好学习,不然老师会不喜欢你的!”
……
也许家长们是想通过这些语言来赢得孩子们的合作,但家长们也应该注意的是,这些年龄尚小孩子们的心灵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他们时常会捕捉生活中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当他们听说老师要比家长严厉时,在入学之前,他们就已经在心中勾画好了老师的形象:一个使劲挥动着教鞭、恶狠狠地教训学生的形象。在这个时刻,孩子在心中已经做好了排斥学校和老师的准备。
当然,当孩子入学后,他们会发现学校的老师就是不像幼儿园的老师那样亲切,而且每当他们做错事情时,学校的老师还会严厉地批评他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不满或排斥情绪就会达到极点,这不仅会大大延长他们对小学的适应时间,而且严重时还会促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3.总会表现出不自信。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后,我在一个一年级的班级中宣布了这样一件事情:“下午我们班级要举行一个小型的联欢会,听说你们都是多才多艺的孩子,谁愿意在联欢会上给大家表演节目呀?愿意表演的同学请举手。”当我把这些话说完后,我发现大多数的孩子都低下了头,而举手的只有两三个同学。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
当我把同样的话在二年级的一个班级里说完后,这个班级都沸腾起来,很多孩子一边兴奋地举着手,一边小声地跟旁边的同学分享自己将要表演什么节目。
按常理来说,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走过,表演节目他们最拿手。但他们之所以不敢举手,是因为他们没有集体归属感。那些二年级的孩子之所以会踊跃地举手,是因为在一年的小学生活中,他们已经融入了周围的人际环境中,他们愿意让老师和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但对于这些入学仅仅只有一个月的孩子来说,他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及人际环境都是陌生的。在这种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常常会被一种不安全感包围,所以,他们保护自己的最好手段就是沉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愿意表演节目是很正常
的。
当然,促使这种现象产生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多数的一年级孩子大多都不自信。而他们的这种不自信往往也是由于受到“幼小衔接期”的影响。有很多教育资料显示,处于“幼小衔接期”的孩子之所以会表现得不自信,绝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能力发展水平低而造成的。例如,对于刚刚入学的这些孩子们来说,由于他们的手部肌肉锻炼不够,动手能力不够,所以可能会一时之间无法适应小学书写的需要;又如,由于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低下,所以他们很可能会对符号学习感到困难……如此众多的困难会使这些刚刚入学的孩子一点点丧失信心,所以,在这种不自信心态的影响下,他们只得用沉默和低头回应老师的提问。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弥补他们身上的缺点,从而使他们顺利地渡过“幼小衔接期”呢?
以下是我总结的帮助孩子走好“幼小衔接”的三个步骤,家长们可以借鉴:
方法一:让孩子在情感上接受小学——走好“幼小衔接”第一步
在孩子入学之前,相信家长们都会采用很多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例如,告诉孩子: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告诉他们,进入学校之后,他们会变得像老师那样渊博……又如,家长们会给孩子讲红领巾的来历,以及它所代表的涵义,以增强孩子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和神圣感。
不可否认,家长们对孩子这种入学欲望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孩子上学的热情,使他们对学校充满积极的期待。
其实,每个孩子在入学之前,受家长或周围人的影响,他们自己都会在心中勾画学校和老师的形象。如果在孩子入学之前,家长对他们进入了正确的入学欲望的激发,那在他们心中,学校和老师都是美好的,他们就会对小学生活充满积极的期待。当然,也有些家长在无意识之中恶化了学校和老师的形象,那孩子只能是抱着恐惧感和排斥感去面对小学生活。
但不管孩子对学校的印象是积极的期待,还是消极的排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真实感受。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孩子参加到具体的活动中去,他们才能获得真知,才能对自己之前的想法给予证实或否定。
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在否认在孩子入学之前,家长激发他们入学欲望的重要性,而是在强调,仅仅在入学之前激发孩子入学欲望是完全不够的,因为对于这些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在学校会遇到很多之前想象不到的困难和挫折,而这些困难和挫折很有可能就会把他们心中的那些美好形象完全打翻,从而使他们对学校或老师产生失望的情绪。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
利走过“幼小衔…
我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
在入学那天,这小家伙兴高采烈地来报道了。但第二天,他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不管他妈妈怎么说,他就是不肯进学校门,而且这里还振振有词地说:“妈妈是个大骗子,我就不上学,我就不去学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我耐心地询问,这小家伙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家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小学的老师比幼儿园的老师还亲切,但昨天我就看到了一位老师教训学生,把学生都训哭了,小学的老师一点都不亲切,而且还都凶巴巴的。”
停了停,想了想,这小家伙又接着说:“还有,妈妈说小学会跟幼儿园一样有意思,但我昨天也仔细看了,这里有操场,但没有幼儿园的秋千和会转的小车……教室里也没有图画书和玩具……妈妈在骗我,她就是个大骗子!”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了,就像教育学家皮亚杰所说的,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要验证自己或他人的观点是否正确。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家长对孩子入学欲望的激发是很不科学的,确切地说,她的确是在骗孩子。小学的老师要比幼儿园的老师严厉、小学的校园中没有娱乐器材、教育里也没有图画书和玩具,家长应该从侧面让孩子去接受这一点,而不应该用那些“谎言”去骗孩子。当孩子通过亲身的经历意识到家长是在骗自己时,他不但会去学校或老师产生反情绪,而且他的这种反感和排斥情绪还要比别的孩子强烈得多。
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说,这位家长对孩子入学前的教育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她没有抓住激发孩子入学欲望的重点。其实,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最本质的变化,就是他们身份的变化。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这一点,这能在很大程度地激发孩子小学生活的向往和热情。
一位聪明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在入学之前,我没有对孩子讲太多,而只是告诉他:“上了小学后,你就很快会成长为大孩子了。”
但带孩子入学的那一天,我却对他讲了很多。办完手续,我带他去感受校园的气氛,我指着从身边走过的两位小学生对他说:“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自信吗?”
孩子摇摇头。
我很认真地对他说:“是因为他们脖子上戴得红领巾,还有背后背得小书包。”看着孩子迷茫的神情,我继续给他解释:“红领巾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人们一看到这些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就会说:‘这肯定是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另外,他们的小
书包虽然比你们的书包要重,但他们背上这沉甸甸的书包也会有一种自豪的感觉,因为书包是他们所掌握知识的象征……”听完这些后,我发现孩子开始喜欢上这里的环境了。
之后,我又带他来到操场,我这样对他说:“这里是操场,虽然这里的健身器材没有幼儿园的娱乐器材好玩,但在这里,你的身体会迅速长高,而且越来越健康。当然,在这里,你也要留下你的汗水。”
……
这天,我带孩子把整个校园都转遍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跟他讲了很多很多。到了晚上,我俩都非常得累,但我能看得到,孩子很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就能去体验小学生活。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他们身份的变化。当然,他们自己很可能意识不到,但家长一定要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到自己的这种变化,以使他们的心理快些从幼儿园状态过渡到小学状态,从而使他们从情感上接受小学的一切。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
上述事例中这位家长的做法就非常科学,他通过给孩子讲解小学生红领巾和书包的涵义,来促使孩子的心理成长,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而使孩子不再留恋幼儿园的生活。而很多心理学家也表示,大多数的孩子都是通过戴红领巾、背小书包等活动,来萌发当好小学生的积极情感的。
而且,在给孩子介绍操场的过程中,这位家长不仅让孩子意识到了小学生活能够使他们快速成长,而且还从侧面告诉了孩子,要想尽快成长,是需要付出汗水的。所以,在这种教育下,即使孩子在今后的小学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也能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因为父亲在入学第一天,就已经给他打好“预防针”了。
当然,由上述两个事例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孩子来说,入学第一天非常重要。所以,在入学第一天,家长一定要努力使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他们才能对学校产生积极的印象。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你在之前已经多次跟孩子提过学校的优点,那你也不妨这一天,引导孩子看到自己身份的本质变化,再次激发孩子对学校以及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孩子在情感上就更容易接受学校和老师。
方法二:让孩子了解,“没有洋娃娃的课堂”同样有趣——走好“幼小衔接”第二步
很多刚上一年级不久的孩子经常这样对家长抱怨:
“妈妈,上学坐椅子的时间太长了,也不能站起来伸伸懒腰,我要坚持不住了!”
“在学校里,老师总我让我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回答那么难的问题,好恐怖呀,我不想去上学了!”
“在学校,课间玩的时间才有那么几分钟,上一趟厕所,回来就得上课,真没意思!”
……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自由玩耍的幼儿园走过,所以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不能很快适应小学这种相对比较紧张的学习环境。而也有很多小学老师针对一年级孩子的这种不适应,把一年级的课堂笑称为“没有洋娃娃的课堂”。
面对孩子对“没有洋娃娃的课堂”的抱怨,有些家长开始责备孩子:“不是告诉过你吗,上了小学就是大孩子了,怎么还坐不住呢?”有些家长开始规劝孩子:“老师在课堂上让你们回答问题,是为了锻练你们的能力,这没有什么恐怖的。”“你都已经上一年级了,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只想着玩了”……
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家长们的这些责备和抱怨对他们是非有效呢?
根据我对一年级孩子心理的了解,我敢肯定地说,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绝对是无效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教育方式还会起到负面的效果。例如,就像上面那种情况,当一年级的孩子抱怨自己坐不住时,如果家长责备他们,或是否定他们的情绪,或者认为他们的这种抱怨是在无理取闹,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因为家长的不理解而对家长产生反感,进而使亲子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上这种“没有洋娃娃”的课堂呢?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自己的经验:
女儿刚上一年级那会,每天放学回家,她都跟我抱怨上课多么没意思,并不时地向我暗示,她想重新回到幼儿园。但一次偶然的事件,却使她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她不仅不再抱怨上学的生活,而且她渐渐地喜欢上了一年级那种“没有洋娃娃的课堂”。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我从书店买回来一本《一年级的小豌豆》与女儿一起读。刚开始,仅仅是书中那些漂亮的图画吸引了她,但我读着读着,她就开始喜欢上书中的“小豌豆”,而且她还常常这样对我说:“我喜欢小豌豆,我就是小豌豆。”
偶然有一天,女儿放学后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发现听课的乐趣了。”
“噢?快讲给妈妈听听。”我急切地问女儿,并故意表现出有些夸张的神情。
“‘小豌豆’说了,只要认真地与老师互动,很快就会发现听课的乐趣。我照她所说的去做了,我真的发现听课的乐趣了。今天老师还夸我了呢!”女儿骄傲地说。
“你呀,简直都快成‘豌豆迷’了!”说完我既高兴又疼爱地把女儿搂在怀中。
一年级的这些孩子就是这样奇怪,他们也许常常不听家长的劝告,不听老师的教诲,但他们却会死心踏地相信一个被作家,或者教育学家虚构出来的,同龄孩子的话。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拿上述事例中的小女孩与“小豌豆”来说吧,小女孩之所以会对“小豌豆”的话深信不疑,是因为“小豌豆”的经历让他们产生了共鸣。在《一年级的小豌豆》这部作品中,一开始“小豌豆”也是喜欢玩,不喜欢听课,但作家们或教育学家们却让这个“小豌豆”比现实的孩子成长的略快一些,她很早意识到了她应该学习,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找到了听课的乐趣,然后把这些经验又传递给了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们。
“我喜欢玩,我不喜欢学习”这是“小豌豆”曾经说过的话,她说出了所有一年级孩子的心声。因为这些心灵的相通和情感的共鸣,所以上述事例中的小女孩会对“小豌豆”的话深信不疑,进而会按着她所说的话,去寻找“没有洋娃娃的课堂”的乐趣。
当然,由上述的这个事例我们还可以证明这样一个观点:家长的责备和否定,并不能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上学习,相反,它还会使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反感。但如果家长能够理解这些一年级孩子的感觉,并认同他们的感受,或许他们也会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去寻找听课的乐趣。
一年级的钧钧一放学就跟爸爸抱怨:“听课真没意思,除了老师一个人能自由活动之外,其他人都得干巴巴地坐着。”
“是呀,上幼儿园时多好呀,整天玩游戏,而且还能自由活动。”爸爸放下报纸,认真地对钧钧说。
“可学校根本就没有玩具,而且小学的老师也不会在上课时带我们玩游戏!”钧钧可怜地说。
“那上课就更没意思了!”爸爸继续认同钧钧的感受。看到孩子不断地点头,爸爸神秘地说:“我小时候我觉得听课没意思,还刚刚因为没劲而故意给老师扰乱呢。但后来,我发现听课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例如,老师会说‘曰’字减肥之后就变成了‘日’字,就因为老师的这一句话,我一下记住了两个生字。”停了停,爸爸接着说:“你不妨也认真听一次课,看能发现有意思的东西吗?”
第二天,钧钧一放学就对爸爸说:“我今天认真听课了,我也发现听课真的很有意思,老师说字母‘p’被人打了一巴掌,一转身就变成了‘q’,我一下也记住了两个字母。真有意思!”
一年级的孩子喜欢游戏,喜欢有意思的东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年级孩子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我与老师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多数的小学老师都了解一年级孩子的这一特点,而且他们也正在努力使自己所课的内容变得更加有意思。
同时,一年级的孩子是非常感性的,当他们的情绪得到家长的认同,而且他们觉得家长所讲的话很有道理时,他们是会按着家长所说的去做的。就像上述事例中的钧钧,他觉得爸爸所讲的话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所以他才会按着爸爸的建议去做。结果,在课堂中,他真得发现了听课的乐趣。
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就是这样成长的,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会令他们恍然大悟。就像上述事例中的钧钧,当他真得发现听课的乐趣之后,他们会恍然大悟,同时会非常喜悦。这种美好的感觉会促使他们把“认真听课就会发现乐趣”的好习惯继续保持下去。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正在一点点成长。
由此,我总结出了家长引导一年级孩子喜欢上“没有洋娃娃的课堂”的三个步骤:
一,了解一年级孩子的主要特点:喜欢玩,不喜欢学习;例如,家长可以给他们读,或者跟他们一起读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如《一年级的小豆豆》,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被人理解的。
二,理解并认同他们不愿意听课的情绪;
三,举一些例子告诉他们,在课堂中是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知识的,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听课的乐趣。
通过这三个步骤,相信家长一定会使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上这种
“没有洋娃娃的课堂”。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
什么是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表示,自我意识就是意识到“自我”存在的能力,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
他给了猴子们一些木板,并让它们用木板来换糖吃。换到最后,猴子们的木板用完了,但他们还想吃到那些香甜可口的糖果,于是,这些小猴子开始用自己的尾巴来换、用自己的“手”来换、用自己的“脚”来换……
这些小猴子们的行为让心理学家捧腹大笑,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小猴子会表现出如此可笑的行为呢?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猴子没有自我意识,他们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我们都知道,再小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去换糖果吃,所以,心理学家表示,有无自我意识是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线。
那么,对于孩子来讲,他们的自我意识从什么时候就出现了呢?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自我意识的,但人的自我意识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大约在1岁半或2岁左右时,人们的自我意识就已经出现了。因为在这一阶段,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且几乎已经能用自己的名字或者代词“我”来称呼自己了,这标志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们会发现孩子不合作的行为会渐渐增多,例如,孩子搭积木时总是搭不好,但当家长帮他把积木搭时,他会不很不高兴,而且还会粗暴地把那些积木都推倒。其实,这同样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家长帮他把积木搭好,他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这时孩子已经萌发了“我自己来”的意识,家长在没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就帮助他,这其实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
其实,从发展速度上来讲,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小学之前,孩子的自我意识在缓慢地发展着,但到了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进入了一个重要萌发期和发展期。
在生活中,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到了一二年级,孩子会发生很多变化:
他们开始不断地自我评价了;
他们开始出现了自尊的意识;
有时他们很自信,但有时他们又非常自卑;
……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自我意识包括很多方面,如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心、自信心、自卑感、自制力等。孩子的这些明显的变化在充分说明,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快速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萌发期。
这时,也许很多家长会提出反对意见:“孩子在读一二年级之前,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在发展,为什么非说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而幼儿园时期就不是呢?”
在多年的教育学经验中,我发现,进入一二年级后,大多数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与以往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来讲,这些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会由外在特征转向内在特质。
“我是谁?”是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但如果我们用这个话题问孩子,相信大多数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都会这样回答:“我叫XX,性别X,年龄X,居住在XX地,会做XX游戏……”的确,这些幼儿园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外部特征上。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
但到了一二年级,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却会截然不同,他们一般会这样回答:“我喜欢XX事物,我的性格是XX,我的朋友们都认为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的确,到了学龄阶段,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就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外部特征了,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特质,并常常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来认识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幼儿园到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特质,可以这样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进入了一个“质”的发展阶段。
但需要家长注意的是,虽然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常常受到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会有入自卑或者是敏感多疑的“死胡同”。
2.他们对他人的认识由具体转为抽象。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要跟外界接触。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孩子对他人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如果我们问孩子:“你的好朋友是谁?”相信大多数的幼儿园的孩子都会以住的距离和物质来定义朋友。例如,这们常常会这样回答:“XX是我的好朋友,因为他就住在我家隔壁。”“XX是我的好朋友,因为他常常让我玩他的电动小汽车。”……
但到了一二年级,孩子对友谊的看法却发生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真正的好朋友是建立在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基础上。例如,他们常常会这样评价自己的好朋友:“每当我遇到困难,XX都会帮助我,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
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家长们会发现,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幼儿园里,孩子可能常常会这样说:“XX长得很漂亮,我要和他成为好朋友。”“XX有好玩的玩具,我要和他成为好朋友”……但到了小学之后,孩子常常会这样择友标准:“我希望我的朋友跟我有共同的爱好。”“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够帮助我、支持我。”……
其实,孩子的这一变化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对他人的认识已经由具体向抽象转化。在幼儿园时,他们几乎只关注他人的外表以及所拥有的物质,但到了一二年级,他们也开始关注他人的内在特质,如爱好、性格等,并以此来作为寻找朋友的标准。这一切也在都表明,孩子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认识和评价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3.他们已经能够区分公开的自我和私下的自我。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一般不会太过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无法猜测他人的想法,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会关注他人的想法。但到了七八岁左右,也就是一二年级时,孩子开始懂得,每个人都有公众形象,他们不可以在公众场合里为所欲为。也就是说,在一二年级这一阶段,孩子已经能够区分公开的自我与私下的自我了。
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对幼儿园阶段孩子的评价常常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任性。例如,他们常常在公开场合就大哭大闹、他们常常因为一个玩具就与好朋友翻脸……为什么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如此任性呢?
其实,从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角度来讲,是因为这些年龄尚小的孩子不具备区分“公开自我”与“私下自我”的意识,他们更不具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的能力。但到了一二年级,孩子渐渐具备了这种意识和能力,他们开始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赏而小心翼翼地表现自己,并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一切都在证明,到了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
也正是在以上分析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但需要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很多方向的,例如:
在一二年级这一阶段,孩子有可能会自信地面对未来,也可以会完全走向自卑;
孩子有可能会乐观地接受生活所赐予他们的一切,也有可能完全走向悲观;
孩子的自我意识有可能会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也可能会形成过分极端的自我意识,从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决定着这些一二年级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方向呢?在我多年的教育过程中,我发展家长的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很多情况下,家长的教育往往决定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方向,例如,有些家长并不了解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不但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一时期对孩子进行积极地引导,反而常常否定孩子、嘲笑孩子,结果到最后,孩子形成了自卑、悲观、消极的自我意识。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后,家长再想去改变它们,这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
所以,在一二年级,每位家长都应该利用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的关键期,对他们进入科学的引导。具体来讲,家长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面对消极、自卑→引导孩子更加深入地了解、认识自己
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讲,由于他们即将面对的是重重的困难和不适应,所以在这一时期,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很聪明,也很懂得认真学习的重要性。由于班上的孩子都是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个陌生的环境,所以大都表现得特别不适应。但这个孩子表现出来的不适应,却要比别的孩子强烈得多,因为她得脸上长了一块很大的胎记,所以她常常边哭泣边对家长说:“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了,老师和班上的同学都嫌我丑,他们都欺负我。”
这个孩子的妈妈很明智,她知道老师绝不会嫌弃自己的学生丑,孩子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她脸上的胎记促使她产生了消极、悲观的自我意识。
为了使孩子尽快摆脱这种消极、悲观自我意识的影响,妈妈这样对女儿说:“女
儿,在你出生前,我向上帝祷告,请他赐给我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于是上帝给了你特殊的才能,还让天使给你做一个记号。你脸上的标记是天使吻过的痕迹,他这样做为了我在人群中一下子就能找到你……”
妈妈善意的谎言让女儿深信不疑。从此,她把他人的惊讶表情看作是对自己的羡慕,她努力地学习、上进,生怕浪费了上帝给她的特殊才能。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这个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小学生活,并顺利度过了“幼小衔接期”。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这个孩子形成了积极、乐观、自信的自我意识。
一般来讲,在小学初期,大多数的孩子都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由于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常常会捕捉生活中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就像上述案例中的小女孩,脸上的胎记使她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意识,所以,当她发现同学在悄悄说笑时,她就会觉得同学们是在嘲笑自己。作为成人我们知道,在这种消极思想的影响下,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容易就会走向自卑、悲观的死胡同。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
也许有家长会问:“我家孩子的脸上没有胎记,他也会捕捉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吗?”
是的,在一二年级,由于孩子对小学的生活还不是很适应,即使他们身上没有明显的缺点,在那些接踵而至的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们也常常会形成消极的观念,进而总是捕捉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总是捕捉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容易就会走入悲观和消极。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自我意识呢?
根据多年与孩子相处的经历,我总结了这样一个结论,要想使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自我意识,家长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帮助孩子:
※一是帮助孩子正确区分自己心中的“自我”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二是帮助孩子区分现实中的“自我”与他人评价中的“自我”。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发展,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仍然不能正确地区分自己心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例如,有些孩子凭借自己在相貌或家庭条件上的优势,总是觉得自己比他人强;或者因为偶尔取得了一次好成绩,就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或者经常以“常胜将军”自居……作为成人我们知道,孩子之所以会表现出这些特点,是因为他们误把自己幻想中的
“自我”当成现实中的“自我”了。在这种情况,孩子很容易就会受到现实的打击,当他们幻想中的“自我”被现实“击破”时,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悲观的自我意识。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区分想象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呢?
每当家长问我这个问题时,我都会这样告诉家长们:通过与同伴比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生动去挖掘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
我知道,这对于家长来说,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但一位聪明的家长却把这种很泛泛的方法用一种很具体的方法表现出来。
利用孩子带同学来家里做客的机会,在孩子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把孩子与同学的聊天语言悄悄地录了下来。
待同学走后,家长拿着录音机神秘地对孩子说:“送你一份珍贵的礼物!”
听到自己的声音从录音机传出来,孩子即惊讶又兴奋。这时,家长一点点地他分析:“人们平时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和骨骼两种介质传播所形成的声音,这并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当把自己的声音录在录音机里再听时,这时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一种介质传播的,这才是人们真实的声音。”
看着孩子听得入迷的样子,这位家长继续给孩子分析:“从你的声音中,我能感觉到,你是一个自信的孩子,因为你说话很有力度,这是你的优势。但与你的同学相比,你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劣势。你听,你的同学总在询问你的想法,这说明他能很好在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与人相处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而你在这种能力方面好像要表现得弱一点!”
听到家长头头是道的分析,这个孩子高兴地说:“我好像更了解自己了!”
的确,对于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评价别人是怎样一个人,但要让他确切地说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而且他们还常常错误地把自己心中的“自我”当成现实的“自我”。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有必要引导他们通过与同伴的对比来认识自己,而上面的这位家长却通过巧妙的方法,让孩子对现实中的“自我”有了正确和深入的认识。
第一章1~2年级,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
其实,在上述案例中,家长让孩子听从录音机中听自己真实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目的。录音机中的“真实声音”仅仅是一个引子,它激发起了孩子想了解“真实自我”的欲望,所以,这位家长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对比,让孩子对现实中的“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二年级的孩子是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录音机中的“真实声音”很容易就会激起孩子想了解“真实自我”的欲望,再加上要与同伴做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认真地思考家长对他的分析和评价。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也很容易发现就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所以,当你刚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总是区分不开心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时,家长不妨用上述方法,引导孩子正确了解、认识自己。
当然,由于这些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总会不断变化,所以,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常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他人总是夸奖孩子的优点,那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个浑身充满优点的孩子;但当他人总是指责孩子的缺点时,他很容易就会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分清现实中的“自我”与他人评价中的“自我”。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把握好两个原则:
当孩子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欢心鼓舞时,家长不要打击他们,但一定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实力”,从而引导他们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
当孩子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垂头丧气时,家长更不要添油加醋,而是要引导他们意识到那些缺点仅仅是他的一部分,他仍然可以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努力。
方法二:面对推卸责任、悲观→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每次考试成绩公布时,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
“我这次没考好是因为老师出的题太难了!”
“考试那天我太倒霉了,出门就差点被车撞上,所以没考好!”
“考试那天天气太冷了,我都被冻感冒了,所以没考好!”
……
作为成人我们知道,当成绩没考好时,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之所以搬出这么多的客观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想承认,或者不想去面对那些自身的原因,例如,这一阶段自己没有认真学习、在考试时没有认真检查等。其实,在这一现象中,体现的是孩子的“自我归因”能力。
所谓“自我归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经常习惯性地把成功或失败归结于某种原因。例如,当孩子成绩没考好时,他习惯性地用客观原因来说服自己和他人,这就是一种消极的“自我归因”;但当孩子成绩没考好时,他首先想到了是自身的
正在阅读:
家长必读: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05-03
无土栽培实践大纲10-12
EPON介绍03-07
国际经济学英文教材全文翻译10-12
冬日暖阳作文12篇完美版05-03
组播02-01
关于开通2G3G互操作导致三星部分手机频繁重启的案例11-12
支付宝收钱码开通花呗、信用卡收款授权函12-02
带零食进教室的检讨书2000字11-06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塑造
- 必读
- 家长
- 年级
- 一生
- 关键
- 孩子
-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 鲁山县让河乡诚信通讯城企业信息报告-天眼查
- 三年级英语下册LessonFWhat'sthat教案2川教版三起
- 广州市《井盖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DBJ440100T160-2013)
- 优酷怎么投屏?优酷用什么投屏软件好?
- 八年级生物下册23.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案北师大版
- 中学宿舍管理员工作职责通用版
- 2012年12月JLPT 日本语能力测试N3真题
- 古诗大德歌·秋翻译赏析
- 给老妈的礼物HUAWEI华为荣耀3XPro智能手机
- 建德市招商引资策略报告
- 2018-2019年小学英语甘肃二年级同步测试模拟试卷【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 43“单位1”专题训练
- 中心校 营养餐管理制度
- 青年志愿者活动服务管理制度汇编
- 托福考试学科核心词汇-人物_托福词汇
- 北京百花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
- 《两只小狮子》原来
- 精品工作总结—人事总监年度工作总结2---年字范例人事总结
- 冬日暖阳作文12篇完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