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美学思想浅析
更新时间:2023-05-10 01: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老子美学
第6卷第4期
2004年10月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JiangxiadministrationinstituteVol.6,NO.4Oct.2004
老子美学思想浅析
方 彬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摘 要:老子以辩证观论美与善、美与真,以及追求”道法自然”、”自然为美”的美学精神,对庄子美学思想的
影响和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他提出的”有无相生”、”道—气—象”以及”玄妙”观点,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理论和范畴。他对美本质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的认识,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道法自然;自然为美;有无相生;虚实相生;意象;玄妙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63(2004)04-0071-02
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老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哲学著作中直接涉及美学的文字和内容不是很多,也很不系统,但他对美与善、美与真的辩证认识,以及追求自然朴素之美的美学精神,对中国古典美
[1](P19)学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子美学因而成为“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一、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基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道”被认为是世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明了由“道”生成万物的过程,,,每一事物内部又因其“阴阳”对立面而构成“和”的整体。与“道”紧密联系,“象”和,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老子认为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和“气”“,象”不能脱离“道”和“气”而存在。
老子又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是从“无”生成的。“无”不是“纯无”和“空无”,“,道”,因而“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体。从万物的“无”到万物的“有”的变化过程,。老子认为,这种本体上的“有”和“无”反映到现象界,宇宙万物也是“有”和“无”“、““、无”“、虚”、“实”理论的这些观点,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有无相生”“、虚实结合”“气”“、象”的理论阐述,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意象”理论的重要基础,,作为既不是主观的意识,也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主客融为一体的审美存在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看法,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可能产生。
“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依照地的样子而存在,地依照天的样子而存在,天依照“道”的样子而存在“,道”则依照它本来的样子而存在———自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指自己本来的样子,自然而然的意思,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以自然的状态而运行、存在着。老子从“道法自然”的基础出发,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只有在遵循“自然”这一普遍法则的前提下,万物才能够和谐共存,社会才会有正常秩序,人类才能健康生活,从而达到人生追求的“美”的境界。因此,从某一角度说,老子论“道”即论“美”,论对“道”的认识和体验,也就是论对“美”的认识和体验。“道”是老子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道法自然”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老子整个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这一点在后来的庄子那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徐复观对此进行这样的评价“:说到道,我们便会立刻想到他们所说的一套形上性质的描述。但是究极地说,他们所说的道,若通过思辨去加以展开,以建立由宇宙落向人生的系统,它固然是理论的,形上学的意义;此在老子,即偏重在这一方面。但若通过工夫在现实人生中加以体认,则将发现他们
[2](P42)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这一直要到庄子而始为显著”。在中国文化中,通常是以“道”作为哲学对象加以
研究,但我们还应看到“道”作为艺术精神的美学内涵,这二者并不矛盾。正因如此,道家老庄思想更具有了一种艺术气质和意味。
二、老子论美与善
美与善,实际是涉及美学和伦理学两个领域的不同范畴。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人都去追求美与善,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在这里,老子把美与善两个概念同时提出并加以分离,从美与善的差异区别中显示出美的规定性,从而认识美、把握美和论述美,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作了这一评说“:‘美’这个概念当然老早就有了,并不是老子第一次使用这个概念,但是老子给予‘美’的这两个规定,却使得它
[1](P31)第一次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老子给予美的两个规定性,就是与善相区别和与恶相对立。关于美与善,我们可
以比较一下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在美善关系认识上的差异。
就美与善的关系而言,在孔子那里也有所认识。孔子在比较《韶》和《武》两个著名的乐舞时,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以至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表明其对美善不同的评价标准的认识:美是形式上的,善是内容上的,符合儒家伦理纲常即为善。更进一步,孔子还注意到了美善之间的冲突。《论语》记载他多次批评郑卫之声,说“郑声淫”,要“放郑声,远佞人”。孔子认为由于郑声具有太强的感染力,以至于人们沉溺其中,流连忘返,从而疏忽遵循伦理规范,最终走上淫乱之路。孔子还有一句话,把美与善的矛盾表述得更加尖锐。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里的“巧”“、令”皆是美辞,意思是美的“言”“、色”很少能有仁的。美与善的矛盾冲突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诗词、乐曲、绘画等艺术作品的评价是以道德内容为依据的,首先是善,即内容必须符合儒家伦理纲常,然后才美,即具有艺术价值。孔子认为最高层次的美与善,是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的融合为一。《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关雎》,就以其符合人心理和生理承载的优美形式和符合儒家伦理纲常的道德说教而被孔子认为是艺术作品的典范,评价其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收稿日期:2004-09-02
),女,江苏海安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哲学美学。作者简介:方彬(1971—
老子美学
72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第6卷)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进一步运用了他的辩证法思想论述美丑与善恶的区别对立,他并不把美丑与善恶的关系看作是绝对不变的。他说“:美与恶,相去若何?”意思是说,美好和丑恶之间,它们的距离有多少?“这同孔子认为美丑的区别泾渭分明,
[3](P212)绝对不能相容的观点恰好相反。这恰恰是老子美学较之于孔子美学更为深刻、更富于辩证观念的地方”。这种思想得到
了庄子的进一步继承,庄子描写了一大批残缺、畸形、外貌丑陋的人,这些人虽然相貌奇丑无比,但他们却有很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由此提出这样的主张“:德有所长,形有所忘”。也就是说,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境界的人,必然会疏忽形象修饰,从而使外在形象有所缺欠,不那么美。在庄子那里,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可以的,即“形有所长,德有所忘”。形象修饰好的人,在道德修养方面必然有所荒疏。这正是老子所说的美恶之间的辩证法。与孔子所认为的在符合伦理纲常的善的前提下同时可以追求美的人为形式不同,老子在其“道法自然”的美学前提下,摒弃一切日常的世俗的人为的对美的形式的自觉追求,正如本部分
第一段开头所述。如果把老子的追求得道的人生理想理解为一种广义的善的话,在老子看来,这种日常意义的美是很难与善相统一的。
三、老子论美与真
王国维有一著名的困惑———可信的不可爱,可爱的不可信。也许是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观点的白话阐释。大量事实证明了这一辩证观点,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是不一致的:真实可靠的言辞往往不中听,反之,美丽的辞藻不一定可靠、真诚,正和俗话中人们常说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一样的道理。
这里,老子看到了美与真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老子对美与真关系的这一认识,根源于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除此之外,与老子生活的社会的实际状况有密切联系。老子在当时看到一些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花言巧语、文过饰非,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老子认为只有这种怀有私利的人才会用美丽的言词来修饰自己,因而,老子反对这种形式美。
老子认为美与真的差异和对立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意思是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取得人们的尊敬,良好的行为可以使人们重视。在这里,美与真消灭了其差异和对立,达到了和谐统一。那么这个统一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呢?老子认为是“道”。在同一章中,他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保,不善人之所保”。意思是只要有了其人生理想的“道”,那美的言词、良好的行为就都能够获得人们的信赖,美、善、真因此就能够获得统一。这同儒家的以伦理纲常为真、善、美统一的条件和基础是不一致的。老子美学在思想境界中首次把对真、善、美的认识同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密切联系起来。
四、老子“自然为美”的美学追求
从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基石出发,老子美学追求的目标是:自然无为,与道同体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家独特的“自然为美”的美学追求。践的根本特质,从而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和为美”、道家的“自然为美”和禅宗的“空灵之美”。首先,老子承认的“自然之美”,,。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故去彼取此”。在这里,老子反对色彩的张扬、,都因为带上了目的,。
老子所肯定和追求的美,、感官快乐的美,而是内在的、本质的、常住的、精神的美。这种美能够给人以恬静、,并能洞照事物的本质,穷究各种变化的色彩。因此,老子认为真正美的事物应是“,而是美学意义上的具有自由性和超越性的美,即后来被庄子所说的所谓“大音”“、大象”“、大美”是一种同“音”“象”“、美”截然不同的东西。老子否定一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美,。这在庄子那里表现更加突出,他甚至用日常意义上的奇丑来表现和显示美学意义上的大美。
其次,老子“自然之美”的本质是自然素朴、不需任何人工雕琢的。例如,老子在对“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自然状态的描述中,主张“美其服”,以自然的、素朴的美为真正的美,反对服装上追求美艳、华贵。老子倡导返朴归真、反对为物所役、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中追求政治、人际、伦理、艺术以及审美的目的性相比,体现了其超理性、超世俗、超功利的审美境界。在中国古典美学后来的发展进程中“,自然”更演变为一种艺术风格与创作法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成为中国园林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成为古典诗词创作的最高法则。相应地“自然为,美”也深深地积淀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普遍的审美品位与审美标准。
(也单称)的美学范畴。老子说“最后,从“自然为美”的美学追求出发,老子提出了属于华夏审美风尚的“玄妙”“妙”:道可
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这段话看“,妙”是和“道”联系在一起的“,道法自然”,所以“妙”也出于“自然”,归于“自然”。这一范畴可以说是道家文化大风格的结晶,体现了道家追求的审美理想。妙有精微、神奇的意思;玄有悠远、奇妙的意思。在道家看来,宇宙万物都是有、无的统一。如果从“无”的方面来看,宇宙万物就会显得神妙莫测。正如叶朗指出:
[1](P34)“‘妙’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作为美学范畴的“妙”“,并不在于好看、奇特、美,它与‘道’、‘无’、‘自然’
[1](P37)等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妙’通向整个宇宙的本体与生命”。寓无限于有限,是玄妙的基本特征。玄妙给人的美感,不
只是一种单纯的快感,其中包含了欣赏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的自由性和超越感,包含了欣赏者因意识到有限而产生的惆怅,和自同于无限而产生的“至乐”。正因为“妙”这个范畴的内涵具有这种特点,所以后来美学史上出现的很多重要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都和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中国传统诗歌、绘画、建筑等艺术的发展,都深深地打上了追求“玄妙”之美的烙印。
老子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中的,感悟式、体验式的成分较多,还缺乏系统性,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对美、善、真的辩证认识,在庄子和后世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他提出的“有无相生”“、道法自然”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普遍法则。他对美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的感悟,在现代中国美学中值得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郑百灵
正在阅读:
老子美学思想浅析05-10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四章复习教案05-17
2014年7月份徐州市房地产市场月报08-11
BIOS设置图解教程(AWARD BIOS和AMI BIOS)05-15
二次砌体结构施工方案09-26
情侣间的坦诚有多重要02-22
牵手礼仪,和陋习说再见活动策划 - 图文06-19
与人交谈时的目光礼仪的解说05-09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总结09-08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浅析
- 美学
- 老子
- 思想
- 岛津液相色谱仪的日常维护与注意事项
- 石油库安全评价检查表
- 2007年海淀区信息学奥赛小学组(笔试+上机)试卷
- 浙江省市政工程预算定额(2011版)
- 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报告
- 2016年中考英语模拟试题汇编:There be结构及感叹句
-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测试题(含答案)
- 分数乘整数教案设计
- 品控生产管理-汇源
- ACS800_607-HW+CN_RevB+制动单元
- 于连的悲剧根源与小说主题探微——重读小说《红与黑》
- 过程能力均值-极差X-R控制图附件
- 信号与系统作业答案郑君里版
- 2010年医院血液净化护理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 广东省阳江阳西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和指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 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 四级考试最后30天冲刺总结-只要你坚持
- 服装裁床布料用量
-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