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汇编-防灾科技学院教务处

更新时间:2024-03-01 06: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 质 学 专 业 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防灾科技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为贯彻落实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了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精神。本专业在系部的直接领导下,聘请了学院的督导专家与教研室全体老师对各课程进行了细致的修定工作,基本达到了课程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一致。各门课程大纲体现了本专业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服从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结构的整体要求,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要求。

通过专家的指导和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反复协商,修定的教学大纲注意与培养方案中有关课程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依照知识内容的整体性和相关性,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与整合,避免与先修课、并进课、后继课之间的重复与脱节,努力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系统化。

课程教学大纲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和成果。各课程教学大纲体现了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与转变,使学生在掌握应知应会的基本技能以及相应知识点的基础上,掌握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趋势。

前 言

1

地质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编 审 委 员 会

主 任:高尔根副主任:何世根成 员:审稿人:邓金宪

于晓辉李 静黄静宜王艳萍刘智荣盛书中尹光华 刘晓燕 蒋靖翔 2

邓金宪 林玲玲 王 伟 白相东 武 晔 刘小阳 李德伦袁四化谷洪彪

目 录

学科(专业)基础课

高等数学(理工类上)教学大纲 ...................................................................................... 存目 高等数学(理工类下)教学大纲 ...................................................................................... 存目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 存目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 存目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 存目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 .............................................................................................................. 存目 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 5 结晶学与矿物学教学大纲 ...................................................................................................... 16 晶体光学教学大纲 .................................................................................................................. 27 岩石学教学大纲 ...................................................................................................................... 32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 37 地层古生物学教学大纲 .......................................................................................................... 44 地球化学教学大纲 .................................................................................................................. 54 地球物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 60

专业必修课

地震学基础教学大纲 .............................................................................................................. 66 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 70 中国地质学教学大纲 .............................................................................................................. 74

专业限选课

地震地质学教学大纲 .............................................................................................................. 80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 85 遥感地质学教学大纲 .............................................................................................................. 93 新构造运动学教学大纲 ........................................................................................................ 100 矿床学教学大纲 .................................................................................................................... 105 石油地质学教学大纲 ............................................................................................................ 110

3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教学大纲 ................................................................................................ 114 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教学大纲 ................................................................................ 117 工程测量教学大纲 ................................................................................................................ 127

专业任选课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 ............................................................................................................ 132 地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 137 矿田构造学教学大纲 ............................................................................................................ 142 地质学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 146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 150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 156

4

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010439

课程名称:普通地质学/Physical Geology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

适用专业: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球物理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开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地质学的启蒙课。开课对象为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任务和一般方法;掌握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主要物理性质;掌握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类型、方式、作用基本过程及产物。初步掌握岩石圈演变的历史和观察、描述、记录一些常见矿物、岩石、地质现象特点的基本方法。初步建立地质思维方法和时空概念。了解地球资源和地球环境的基本知识。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地质领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地质工作的道德情操,为从事地质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预修课程有大学物理、普通化学。上述课程的基本知识能为学习理解岩石圈的结构及其性质、矿物、岩石、矿石的物质组成,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方式,地球环境演变奠定基本理论基础。普通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也能为后续课程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和遥感地质学等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本的、宽泛的地质基础知识。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质学概述

第二节 地质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5

第三节 地质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第四节 地质学在当代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第五节 学习地质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六节 我国地学研究的若干地域优势 2.重点难点

重点: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任务,地质学的分科。地质学研究方法

难点:地质学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3.基本要求

掌握地质学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任务 第二章 矿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矿物的概念 第二节 矿物手标本鉴定特征 第三节 常见矿物 第四节 矿物的用途 2.重点难点

重点:矿物的概念、组成、物理性质、分类及肉眼鉴定方法及主要造岩矿物的鉴定特征。

难点:矿物的组成及鉴定 3.基本要求

掌握矿物的概念、组成、物理性质、分类及肉眼鉴定方法,了解矿物的用途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第三节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第四节 火成岩的分类及其野外识别 第五节 火成岩的成因 2.重点难点

重点:侵入作用与侵入岩;喷出作用与喷发产物;火成岩的结构构造;火成岩的分类依据及分类。火成岩常见类型及其鉴定;火成岩的成因

难点:火成岩的结构构造、分类依据及分类;常见火成岩特征及识别

6

3.基本要求

掌握岩浆作用(火山喷出作用及岩浆侵入作用)的概念、岩浆岩的主要结构构造、岩浆岩的分类依据及其主要特征;常见岩浆岩的手标本鉴定

第四章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外力地质作用的一搬特征 第二节 沉积岩的特征 一、沉积物的来源 二、沉积岩中的矿物 三、沉积岩的结构 四、沉积构造

第三节 常见的沉积岩 一、沉积岩类型

二、常见陆源、内源沉积岩及其特征 2.重点难点

重点:沉积岩分类及主要沉积岩结构构造特征;沉积岩形成过程 难点:沉积岩形成过程;沉积岩的分类及常见沉积岩的手标本识别 3.基本要求

掌握松散沉积物如何通过压固、胶结、重结晶形成沉积岩;掌握沉积岩分类、主要沉积岩结构构造特征及手标本鉴定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变质作用概述 一、 变质作用概述 二、 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第二节 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 一、 物质成分变化 二、 变质岩中的矿物 三、 变质岩的结构 四、 变质岩的构造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一、 接触变质作用 二、 区域变质作用

7

三、 混合岩化变质作用 四、 动力变质作用 第四节 岩石的演化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引起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变质作用类型及代表性岩石;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及常见变质岩手标本鉴定

难点: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类型及代表性岩石的手标本鉴定 3.基本要求

掌握变质作用的概念,控制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变质作用类型及常见的代表性岩石的鉴定

第六章 地质年代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对年代的确定 一、 地层层序律 二、 生物层序律 三、 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第二节 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第三节 地质年代表 一、 地质年代的建立 二、 地质年代名称来源及含义 三、 岩石地层单位的概念

第四节 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爆发与灭绝 一、生物大爆发 二、生物大灭绝 2.重点难点

重点:地质年代确定的方法、原理及相关基本概念,岩石地层单位的概念 难点:地质年代确定的方法、原理,岩石地层单位的概念 3.基本要求

掌握地质年代确定的方法、原理及相关基本概念,岩石地层单位的概念;了解地质年代表名称来源

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震的基本概念

8

第二节 地震波

第三节 地球的内部构造 2.重点难点

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地球内部构造的确定依据及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物质成分及其状态

难点: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确定依据 3.基本要求

了解震中的确定及与地震相关的地质作用;理解地震及地震波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内部的圈层确定的依据、内部结构、物质成分及其状态

第八章 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 一、 水平运动 二、 垂直运动

三、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一、 岩层的产状 二、 褶皱 三、 断层 四、 节理

五、 断层相关褶皱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 整合接触 二、 假整合接触 三、 不整合接触 四、 侵入接触

五、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第四节 构造期与构造事件 一、太古宙构造期 二、元古宙构造期

三、新元古代晚期-志留纪构造期 四、晚古生代构造期 五、早中生代构造期

9

六、燕山构造期 七、喜马拉雅构造期 2.重点难点

重点: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岩石变形与地质构造类型、地层接触关系 难点: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分类及确定依据,地层的接触关系的类型及形成过程 3.基本要求

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岩石变形与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其各种接触关系的形成过程;理解构造期与构造事件

第九章 板块构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陆漂移 第二节 海底扩张 第三节 板块构造 2.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的概念与基本理论;板块边缘的类型,威尔逊旋回 难点:板块构造理论,威尔逊旋回 3.基本要求

了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史;理解海底扩张的基本证据;掌握板块构造的概念与基本理论、板块边缘的类型、威尔逊旋回

第十章 风化作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风化作用的类型

第二节 制约岩石风化性质与特征的因素 第三节 风化作用的产物 2.重点难点

重点:风化作用概念及风化作用类型和方式;化学风化及产物、残积物的识别 难点:风化作用产物、残积物的识别 3.基本要求

了解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及研究意义。掌握风化作用概念及风化作用类型和方式、风化作用产物(风化壳)的特点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河流概述

10

第二节 河流的侵蚀作用 第三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第四节 河流的沉积作用 第五节 河流的均夷化与去均夷化 第六节 河流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第七节 准平原与夷平面 2.重点难点

重点:河流垂直侵蚀、侧方侵蚀及向源侵蚀作用的概念及过程;河流搬运作用总特征;河流沉积作用原因及主要沉积地形;地面流水分类及影响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因素;河流阶地。

难点:流水堆积物的识别,流水动力作用,河流阶地及成因 3.基本要求

了解地面流水分类和影响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因素;掌握河流垂直侵蚀、侧方侵蚀及向源侵蚀作用概念及过程、河流搬运作用特征、河流沉积作用原因;掌握河流冲积物形成的地形、河流阶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冲积物的野外识别特征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冰碛地貌 第五节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第六节 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2.重点难点

重点:冰川概念;冰积与冰蚀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冰碛物的识别,冰川作用、冰川地貌组合

难点:冰碛物的识别,冰川作用、冰川地貌组合 3.基本要求

了解冰川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冰川概念;掌握冰川地质作用过程、典型冰川地形(冰斗、冰蚀谷、冰碛垅)组合、冰碛物的野外识别

第十三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下水概述

11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 第三节 地下热水 第四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五节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2.重点难点

重点: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化学成分、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类型。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及其相应的岩溶地形(溶沟、石芽、溶洞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难点:地下水的地质作用过程及产物 3.基本要求

了解地下水的一般知识,地下水的分类和潜水面概念;掌握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及其相应的岩溶地形(溶沟、石芽、溶洞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第十四章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海洋概况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第三节 海底沉积物 第四节 海水的进退 2.重点难点

重点:海与洋的区别,海水动力作用,海滨地貌及堆积物 难点:海水动力作用,海滨地貌及堆积物形成过程 3.基本要求

了解海与洋的区别;掌握海水循环、潮汐和洋流对海岸改造及海岸的演化趋势;掌握波浪运动特征、波浪对基岩海岸的海蚀过程和海蚀地形(海蚀凹槽、海蚀崖、波切台)的特征;滨海区机械沉积物特征及沉积地形(海滩、沙堤)

第十五章 湖沼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湖泊概述 第二节 湖泊的地质作用 第三节 沼泽 2.重点难点

重点:干旱气候区湖泊沉积作用及沉积物特征;潮湿气候区湖泊沉积作用特征 难点:湖泊沉积作用及沉积物的特征 3.基本要求

12

了解湖盆的成因类型;掌握干旱气候区湖泊沉积作用发展过程(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沉积阶段及沙下湖阶段);潮湿气候区湖泊沉积作用特征

第十六章 荒漠特征与风的地质作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荒漠概述 第二节 风的地质作用 第三节 黄土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荒漠概念;风的地质作用类型及典型风蚀地形(风棱石、风蚀磨菇)、风积地形(风成沙丘);干旱气候区外力地质作用特征及沙漠总特征

难点:风成地貌形成过程,黄土成因、形成环境及黄土地貌 3.基本要求

了解荒漠的基本知识;掌握风的地质作用类型及典型风蚀地形(风棱石、风蚀磨菇)、风积地形(风成沙丘)、干旱气候区外力地质作用特征及沙漠总特征、黄土的成因及形成环境

第十七章 块体运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块体运动的类型

第二节 块体运动发生的因素与典型实例 第三节 块体运动的防治 2.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的块体地质灾害类型和基本特征 难点:块体运动形成的力学机制 3.基本要求

了解块体运动发生的因素;掌握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第十八章 地球形成与生物演化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球的年龄与演化过程 第二节 天文时期 第三节 隐生宙时期 第四节 显生宙时期 第五节 古地理变化 2.重点难点

13

重点:地球演化过程 难点:显生宙时期的生物演化 3.基本要求

了解地球层圈的构成与地球的演化;掌握地球形成各时期的基本特征 实习内容:

实习一 矿物实习(2学时)

观察常见造岩矿物的主要特征并对其命名,注意它们的相似与差异性;描述其主要特征。要求预习矿物的分类、物理性质和鉴别标志。

实习二 常见岩浆岩实习(2学时)

观察常见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的色率、结构和构造、矿物组成及其含量,学习命名原则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实习三 常见沉积岩实习(2学时)

观察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岩、自生沉积岩的结构构造、颗粒组成及成分,学习命名原则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描述。

实习四 常见变质岩实习(2学时)

观察、描述常见接触、气-液、动力变质、区域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及矿物组成,学习命名原则并对其特征进行描述。

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

学 时 分 配 教 学 内 容 讲课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矿物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第四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第六章 地质年代 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第八章 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第九章 板块构造 第十章 风化作用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14

合 计 实习 0 2 2 2 2 0 0 0 0 0 0 0 上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讨论/习题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4 8 8 6 4 2 6 2 2 4 3 2 2 6 6 4 4 2 6 2 2 4 3

学 时 分 配 教 学 内 容 讲课 第十三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四章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五章 湖沼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六章 荒漠特征与风的地质作用 第十七章 块体运动 第十八章 地球形成与生物演化 合 计 2 3 2 2 2 2 56 实习 0 0 0 0 0 0 8 上机 0 0 0 0 0 0 0 讨论/习题 0 0 0 0 0 0 0 2 3 2 2 2 2 64 合 计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 推荐教材:《普通地质学》,舒良树,地质出版社,2010年9月,第3版第1次印刷

2. 教学参考书:《地质学概论》,叶俊林,黄定华,张俊霞,地质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2006年第10次印刷

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习,理论和实践并重,运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运用启发式,建立时、空、物质运动和演变的概念,加强地质思维,强化地质研究方法训练。

本课程总成绩为百分制,由平时成绩(50%)和期终闭卷笔试成绩(50%)组成。平时成绩各部分的比例为: 平时课堂考查5%,作业和实习成绩25%,期中考试成绩20%。

修订人: 修订日期:2011年4月8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2011年10月28日

15

结晶学与矿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010284

课程名称:结晶学与矿物学/Crystallography and Mineralogy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 适用专业: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 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结晶学与矿物学是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学习岩石学、矿床学等其他地质相关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结晶学与矿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鉴定常见矿物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化学、大学物理。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为上述课程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结晶学部分主要包括晶体的基本性质;晶体生长的理论;晶体的对称规律和对称分类及晶体化学基础。矿物学部分主要包括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各大类和各类矿物的晶体化学与形态物性通性;掌握30余种矿物的鉴定特征并掌握鉴定未知矿物的技能。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晶学研究对象及其科学地位 第二节 晶体、非晶质体与准晶体的概念 第三节 空间格子 第四节 晶体的基本性质 2.重点难点

重点:晶体与矿物的基本概念,空间点阵/格子的概念、要素和基本类型,晶体的基本性质

难点:空间点阵/格子的概念、要素和基本类型

16

3.基本要求

掌握晶体与矿物的概念,晶体的基本性质,理解空间点阵/格子的概念、要素和基本类型,了解结晶学与矿物学的研究内容、相互关系和研究现状。

第二章 晶体的生长与面角守恒定律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晶体生长的途径 第二节 晶体的层生长与螺旋生长

第三节 晶面发育的布拉维法则和周期键链理论 第四节 影响晶体生长的外部因素 第五节 晶簇与几何淘汰率 第六节 歪晶与面角守恒定律 2.重点难点

重点:布拉维法则和面角守恒定律 难点:面角守恒定律 3.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布拉维法则和面角守恒定律,会用所学理论解释有关的矿物学现象。 第三章 晶体的测量和投影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晶体测角

第二节 晶体的球面坐标与球面投影 第三节 晶体的极射赤平投影 第四节 极式极射赤平投影网 第五节 吴尔夫网 2.重点难点

重点:晶体的极射赤平投影 难点:倾斜晶面的投影 3.基本要求

掌握晶体的投影方法。 第四章 晶体的外部对称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晶体对称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晶体外部对称要素与对称定律 第三节 对称要素的组合定理

17

第四节 对称型

第五节 晶体的对称分类 2.重点难点

重点:晶体对称的概念、晶体对称要素、点群概念和晶体的对称分类 难点:点群概念和晶体的对称分类 3.基本要求

掌握对称操作和投影方法、晶体对称分类体系及其特点。理解晶体对称的概念、晶体对称要素、点群概念和晶体的对称分类。

第五章 晶体的坐标系和晶体符号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晶体的坐标系统的选择 第二节 晶胞参数与晶体常数 第三节 晶面符号 第四节 晶棱符号

第五节 晶带符号与晶带定律 2.重点难点

重点:晶体的坐标系统、各晶系设置原则和方法、各晶系晶体常数和晶胞参数特点、米氏晶面符号的概念及构成

难点:晶面符号 3.基本要求

掌握各晶系晶轴的选择方法及相应的晶体常数特点,学会米氏晶面符号的求解。了解晶带概念、晶带与晶棱符号及晶带定律。

第六章 单形与聚形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单形(概念、各晶系几何单形的类型和形态特征、单形的符号表征) 第二节 聚形(聚形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2.重点难点

重点:单形和聚形的概念,各晶系几何单形的类型和形态特征,单形的符号表征,聚形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单形聚合规律 3.基本要求

掌握47种几何单形在各晶系的分布及其聚合规律,会利用投影图通过代表面推导和识别单形与聚形。理解单形和聚形的概念。

18

第七章 晶体的定向连生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平行连生 第二节 双晶

第三节 浮生与交生 2.重点难点

重点:双晶概念、双晶类型 难点:双晶律 3.基本要求

理解双晶概念、双晶类型和双晶律,了解平行连生、浮生和交生的概念,了解若干常见矿物的双晶。

第八章 晶体结构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14种布拉维空间格子 第二节 晶体结构的对称性 第三节 晶体结构类型与典型结构 第四节 晶格缺陷 2.重点难点

重点:晶体空间格子类型以及晶体结构内部对称性的特点 难点:晶体结构内部对称性的特点 3.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晶体空间格子类型,理解晶体结构内部对称性的特点,了解空间群的表示方法及晶格缺陷。

第九章 晶体化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晶体结构的紧密堆积原理 第二节 配位关系 第三节 键型与晶格类型 第四节 类质同象 第五节 同质多象 第六节 多型 第七节 有序度 2.重点难点

19

重点:晶体的晶格类型、紧密堆积原理、配位数与配位体、类质同象、同质多象 难点:紧密堆积原理 3.基本要求

掌握相关概念、各种晶格类型的特征,了解多型和有序度的概念。 第十章 矿物与矿物学的发展趋势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矿物与矿物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矿物学的研究内容 2.重点难点

重点:矿物与准矿物的概念 难点:准矿物的概念 3.基本要求

理解矿物与准矿物的概念,了解矿物学研究的内容及其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矿物的形态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矿物单体的结晶习性与表面微形貌 第二节 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2.重点难点

重点:矿物形态的描述方法 3.基本要求

掌握矿物形态的描述方法。 第十二章 矿物的物理性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矿物的光学性质 第二节 矿物的力学性质 第三节 矿物的其他物理性质 2.重点难点

重点:矿物的光学、力学性质等描述方法 难点:矿物解理的观察方法 3.基本要求

掌握矿物的光学与力学性质、比重、电学和磁学性质及放射性等的观察和描述方法,了解矿物性质在矿物学研究中的意义。

第十三章 矿物的化学成分

20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壳化学元素丰度及其矿物学意义 第二节 元素的离子类型 第三节 矿物晶体化学式

第四节 矿物化学组成的计量特征及其变化 第五节 胶体矿物及其组成 第六节 矿物中水的赋存状态 2.重点难点

重点:矿物的化学成分特征及矿物中的水 难点:矿物的晶体化学式及化学组成的计量特征 3.基本要求

了解矿物化学组成的计量特性和晶体化学式计算,理解矿物中水的赋存状态,胶体矿物的化学组成及特性。

第十四章 矿物的命名与分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矿物的命名 第二节 矿物的分类 2.重点难点

重点:矿物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 3.基本要求

掌握矿物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了解矿物化学式计算方法。 第十五章 自然元素矿物大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金属元素矿物类 第三节 半金属元素矿物类 第四节 非金属元素矿物类 2.重点难点

重点:自然元素的概念,石墨、自然硫、金刚石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 难点:矿物手标本的观察与描述 3.基本要求

掌握石墨、自然硫、金刚石的结构与性质特征,理解自然半金属元素矿物通性。 第十七章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大类

21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硫化物矿物类

第三节 硫化物的类似化合物矿物类 2.重点难点

重点:硫化物矿物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 难点: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的通性。 3.基本要求

理解单硫化物、复硫化物和硫盐的分类原则,在此基础上,理解各结构类型(岛状、环状、链状、层状和配位型)的特性与结构的关系,理解单硫化物与复硫化物和硫盐的性质差异的本质,说明硫化物矿物形成和稳定的条件。掌握重点矿物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

第十八章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大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氧化物矿物类 第三节 氢氧化物矿物类 2.重点难点

重点: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的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 难点: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的结构与形态物理化学性质的联系 3.基本要求

掌握石英族、刚玉和金红石族、黑钨矿族、尖晶石族矿物的结构与性质特征,从晶体化学角度理解氧化物与硫化物矿物的性质和稳定条件的差异。

第十九章 含氧盐矿物大类(一):硅酸盐矿物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岛状硅酸盐矿物亚类 第三节 环状硅酸盐矿物亚类 第四节 链状硅酸盐矿物亚类 第五节 层状硅酸盐矿物亚类 第六节 架状硅酸盐矿物亚类 2.重点难点

重点:硅酸盐矿物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

22

难点:硅氧骨干与形态和性质的联系 3.基本要求

理解含氧盐矿物的晶体化学与外部属性通性,理解硅酸盐矿物的硅氧骨干类型、类质同象规律、Al的双重作用、硅氧骨干与形态和性质的联系,重点理解链状、层状硅酸盐的结构特征,掌握重点硅酸盐矿物的形态和主要性质特征。

第二十章 含氧盐矿物大类(二)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碳酸盐矿物类 第二节 硫酸盐矿物类 第三节 磷酸盐矿物类 第四节 硼酸盐矿物类

第五节 钨酸盐、钼酸盐和铬酸盐矿物类 2.重点难点

重点: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钨酸盐类和氯化物类重点矿物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

难点:各类矿物晶体化学与形态物性的关系 3.基本要求

了解各类矿物晶体化学与性质,掌握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钨酸盐类和氯化物类等矿物类中若干重要矿物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

第二十一章 卤化物矿物大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氟化物矿物类 第三节 氯化物矿物类 2.重点难点

重点:卤化物矿物的形态物理性性质 难点:矿物族的晶体化学特征 3.基本要求

了解卤化物矿物大类若干重点矿物族的晶体化学特征,掌握重点卤化物矿物的形态物理性性质。

第二十二章 有机矿物及准矿物大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有机酸盐矿物类

23

第二节 碳氢化合物和氧化的碳氢化合物矿物类 第三节 有机准矿物类 2.重点难点

重点:有机矿物及准矿物大类的概念,有机准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 难点:有机矿物及准矿物大类的概念 3.基本要求

掌握有机矿物及准矿物大类的概念,了解几种重点有机准矿物及其基本形成条件。 实验部分:

实验一 晶体的测量和投影 实验二 晶体的外部对称

实验三 晶体的坐标系统和晶体符号 实验四 单形和聚形 实验五 晶体的定向连生 实验六 晶体的结构和化学成分 实验七 矿物的形态物性 实验八 自然元素矿物大类

实验九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大类 实验十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大类 实验十一 含氧盐矿物大类 实验十二 有机矿物及准矿物大类 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 教 学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晶体的生长与面角守恒定律 第三章 晶体的测量和投影 学 时 分 配 讲课 1 1 0 0 实验一晶体的测量和投影(2学时) 实验二晶体的外部对称(2学时) 实验三晶体的坐标系统和晶体符号(4学时) 实验四单形和聚形(2) 24

小 上机 0 0 讨论/习题 0 0 计 1 1 实 验 2 0 0 4 第四章 晶体的外部对称 第五章 晶体的坐标系和晶体符号 第六章 单形与聚形

2 0 0 4 2 2 0 0 0 0 6 4

学 时 分 配 讲课 2 1 实 验 实验五晶体的定向连生(2) 实验六晶体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一)(1学时) 实验六晶体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二)(1学时) 0 实验七矿物的形态物性(一)(1学时) 实验七矿物的形态物性(二)(1学时) 0 0 实验八自然元素矿物大类(1学时) 实验九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大类(1学时) 实验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大类(2学时) 实验十一含氧盐矿物大类大类(一)(6学时) 实验十二含氧盐矿物大类(二)(1学时) 0 实验十二有机矿物及准矿物大类)(1学时) 0 晶体模型及矿物手标本测验(2学时) 0 30 25

教 学 内 容 第七章 晶体的定向连生 第八章 晶体结构 小 上机 0 0 讨论/习题 0 0 计 4 2 第九章 晶体化学 第十章 矿物与矿物学的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矿物的形态 1 0 0 2 0.2 0 0 0.2 1 0 0 2 第十二章 矿物的物理性质 第十三章 矿物的化学成分 第十四章 矿物的命名与分类 第十五章 自然元素矿物大类 第十七章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大类 第十八章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大类 第十九章 含氧盐矿物大类(一):硅酸盐矿物类 第二十章 含氧盐矿物大类(二) 第二十一章 卤化物矿物大类 第二十二章 有机矿物及准矿物大类 复习 测验 机动 合 计

1 0.4 0.4 1 0 0 0 0 0 0 0 0 2 0.4 0.4 2 1 0 0 2 2 0 0 4 4 0 0 10 2 1 1 2 0 1 3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1 2 0 2 1 64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推荐教材:

《结晶学与矿物学 》,李胜荣,地质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2.教学参考书:

《结晶学及矿物学》,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3,第1版。 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加强学习教学,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模型或实物标本等加强直观教学。实验课重点培养学生对各类主要矿物的鉴定和鉴别能力。

考核方式:本课程按百分制记总成绩,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50%)和期末闭卷笔试成绩(50%)组成。平时成绩的分配为:课堂考核10%,实习和作业20%,期中考试20%。

修订人: 修订日期:2011-4-11

审核人: 审核日期:2011-10-31

26

晶体光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008445

课程名称:晶体光学/Optical Crystallography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适用专业: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 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晶体光学是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偏光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其使用方法,掌握使用偏光显微镜系统研究、鉴定透明矿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使用某些鉴定图表及相应的工具书,认识和掌握岩石中常见的主要造岩矿物的光学性质和鉴定特征。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矿物学,后续课程为岩石学。该课程主要内容是重点造岩矿物的光学性质和鉴定特征,为后续岩石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晶体光学基础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光的性质 第二节 自然光和偏光 第三节 几何光学的三大定律

第四节 光波在均质体与非均质体中的传播特征 2.重点难点 重点:偏光的概念 难点:自然光与偏光的区别 3.基本要求

了解光的性质,光的折射与折射率,理解自然光与偏振光的概念,理解光学在均质体与非均质体中的传播特点,

第二章 光率体与光性方位

27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光率体 第二节 光性方位 2.重点难点

重点:光率体的概念,不同晶系光性方位特点 难点:光率体的概念 3.基本要求

理解光率体的概念,掌握不同晶系光性方位特点。 第三章 偏光显微镜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偏光显微镜的构造 第二节 偏光显微镜的使用和校正 第三节 偏光显微镜的保养及使用守则 第四节 岩石薄片磨制方法简介 2.重点难点

重点:偏光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难点:偏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基本要求

掌握偏光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理解偏光显微镜的调节与校正,了解偏光显微镜的保养及岩石薄片的磨制方法。

第四章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单偏光镜的装置及特点 第二节 矿物的形态 第三节 矿物的解理

第四节 矿物的颜色、多色性和吸收性 第五节 矿物的边缘、贝克线、糙面和突起 2.重点难点

重点:矿物形态及解理,矿物的颜色、多色性及吸收性,矿物的边缘、贝克线、糙面及突起(闪突起)等观察与认识

难点:贝克线、糙面及突起的观察 3.基本要求

理解单偏光镜的装置及特点,掌握矿物形态及解理,矿物的颜色、多色性及吸收性,

28

矿物的边缘、贝克线、糙面及突起(闪突起)等观察与认识方法。

第五章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交偏光镜的装置及特点 第二节 消光和消光现象 第三节 光的干涉现象和光程差 第四节 干涉色及干涉色色谱表 第五节 补色法则和补色器

第六节 正交偏光镜下主要光学性质的观察和测定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正交偏光镜下矿物主要光学性质的观察 难点:干涉色级序的判定 3.基本要求

理解正交偏光镜的装置及特点,掌握矿物的消光现象及消光位,矿物的干涉现象,干涉色及干涉色色谱表,补色法则及补色器,掌握矿物主要光学性质的观察与测定。

第六章 锥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锥光镜的装置及特点

第二节 一轴晶干涉图及光性正负的测定 第三节 二轴晶干涉图及光性正负的测定 第四节 透明矿物薄片的系统鉴定 第五节 晶体的旋光性 第六节 色散 2.重点难点

重点:锥光镜下矿物光学性质的观察 难点:光性符号和轴性符号的判定 3.基本要求

理解锥光镜的装置及特点,掌握一轴晶干涉图类型、特点及应用,掌握二轴晶干涉图类型、特点及应用。

第七章 最主要的造岩矿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橄榄石类 第二节 辉石类

29

第三节 角闪石类 第四节 云母类 第五节 长石类

第六节 石英、方解石及霞石的光性特征 2.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造岩矿物光学性质的观察 难点:干涉色、轴性、光性的判断 3.基本要求

掌握主要造岩矿物光性特征及其观察方法,会使用偏光显微镜鉴定主要造岩矿物。 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

学 时 分 配 教 学 内 容 讲课 第一章 晶体光学基础 第二章 光率体与光性方位 第三章 偏光显微镜 第四章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2 3 实 验 0 0 上机 讨论/习题 0 0 0 0 0 0 2 3 2 6 小计 1 实验一偏光显微镜(1学时) 0 实验二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3 学性质(3学时) 实验三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0 第五章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3 光学性质(4学时) 实验四锥光镜下的晶体光学0 0 7 第六章 锥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4 性质(6学时) 实验五主要造岩矿物的晶体光学性质(9学时) 0 0 10 第七章 最主要的造岩矿物 复习 测试 合 计 5 0 0 0 0 0 0 14 2 2 48 1 1学时 0 造岩矿物镜下鉴定(2学时) 0 22 26 0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 推荐教材:

《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林培英,地质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2. 教学参考书:

《晶体光学》,李德惠,地质出版社,1984年,第1版。

30

《透明矿物薄片鉴定手册》,常丽华、陈曼云等,地质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与课堂讲授与实习并重,讲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直观教学。实习课利用实例演示启发学生小注意观察透明矿物镜下的光学性质和鉴定特征,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考核方式:本课程按百分制记总成绩,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50%)和期末闭卷笔试成绩(50%)组成。平时成绩的分配为:课堂考核10%,实习和作业20%,期中考试20%。

修订人: 修订日期:2011-4-11

审核人: 审核日期:2011-10-31

31

岩石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009200

课程名称:岩石学/Petrology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 适用专业: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 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征及分类系统,掌握常见类型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主要结构及构造特征。重点掌握常见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野外和镜下的鉴定特征、描述方法和成因分析。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地球科学概论、矿物学、晶体光学,后续课程有地质教学实习、矿床学、遥感地质学、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等。先修课程为该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该课程的开设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各年级的野外实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 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岩石和岩石学的概念 第二节 岩石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岩石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岩石学的发展简史和现状 2.重点难点

重点:岩石的概念、岩石学的概念 难点:岩石学的野外、室内研究方法 3.基本要求

了解岩石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现状,理解岩石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岩石和岩石学的概念,掌握岩石学的野外和室内研究方法。

32

第一章 岩浆岩总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岩浆、岩浆岩 第二节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三节 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第四节 岩浆岩的分类和命名 2.重点难点

重点:岩浆、岩浆岩的概念,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难点:国际地科联火成岩分类表,岩浆岩的命名法则 3.基本要求

了解岩浆岩的产状和相,理解国际地科联火成岩分类表,掌握岩浆岩的命名法则,掌握岩浆和岩浆岩的概念、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第二章 岩浆岩各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橄榄岩-苦橄岩类

第二节 辉长岩—玄武岩类、闪长岩—安山岩类 第三节 花岗岩—流纹岩类和花岗闪长岩—英安岩类 第四节 正长岩—粗面岩类、霞石正长岩—响岩类 第五节 脉岩类、火山碎屑岩类 2.重点难点

重点: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岩的矿物组成、岩石结构、构造特征 难点:脉岩类、火山碎屑岩类、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岩的岩石学特征 3.基本要求

掌握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岩的矿物组成、岩石结构、构造特征;各类岩石的矿物组成和重要结构类型。

第三章 沉积岩总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沉积岩的定义和分布

第二节 沉积岩的形成作用及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2.重点难点

重点:沉积岩的定义、沉积岩的一般特征(矿物成分、结构、原生构造) 难点: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3.基本要求

33

了解沉积岩的分布及研究意义,理解沉积岩的形成作用,掌握沉积岩的定义、沉积岩的一般特征(矿物成分、结构、原生构造)。

第四章 沉积岩各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沉积岩的分类 第二节 碎屑岩及其特征 第三节 泥质岩及其特征 第四节 碳酸盐岩及其特征 第五节 蒸发岩和硅质岩 2.重点难点

重点:沉积岩的分类、碎屑岩及其特征、碳酸盐岩及其特征 难点:砂岩、碳酸盐岩的特征 3.基本要求

理解蒸发岩和硅质岩的特征,掌握沉积岩的分类、泥质岩及其特征,掌握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结构特征、原生构造特征。

第五章 变质岩总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变质岩的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 第三节 变质岩的分类 2.重点难点

重点: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基本概念、变质岩的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 难点:变质岩的分类、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 3.基本要求

掌握变质岩的基本概念、变质岩的物质组成、主要的结构构造特征、变质岩的分类方案,变质岩中的变质矿物。

第六章 变质岩各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力变质岩 第二节 热接触变质岩 第三节 区域变质岩 第四节 混合岩 第五节 交代变质岩

34

2.重点难点

重点:五大类变质岩的矿物组成特征、结构、构造类型。 难点:混合岩 3.基本要求

理解五大类变质岩的分类与命名,掌握各类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实验部分:

实验一:超基性岩(橄榄岩-苦橄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 实验二: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 实验三: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

实验四: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英安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 实验五:碱性岩(正长岩-粗面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 实验六:脉岩类手标本及薄片鉴定 实验七:火山碎屑岩类手标本及薄片鉴定 实验八:粗碎屑岩(砾岩) 手标本观察及鉴定 实验九:中碎屑岩(砂岩)手标本及薄片鉴定 实验十:细碎屑岩及泥岩手标本观察及薄片鉴定

实验十一:碳酸盐岩(石灰岩及白云岩)手标本观察薄片鉴定 实验十二:动力变质岩的手标本观察薄片鉴定 实验十三:区域变质岩的手标本观察薄片鉴定 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

学 时 分 配 教 学 内 容 讲课 绪 论 第一章 岩浆岩总论 第二章 岩浆岩各论 第三章 沉积岩总论 第四章 沉积岩各论 第五章 变质岩总论 第六章 变质岩各论 合 计 2 6 8 6 8 4 4 38 实验 0 0 14 0 8 0 4 26 上机 0 0 0 0 0 0 0 0 讨论/习题 0 0 0 0 0 0 0 0 2 6 22 6 16 4 8 64 小 计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 推荐教材:

《岩石学简明教程 》,肖渊甫,地质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三版。

35

2. 教学参考书:

《岩浆岩石学》,邱家骧,地质出版社,1985。 《沉积岩石学》,张鹏飞,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讲授法与实习并重的原则,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实习课加强对各种岩石的手标本鉴定,提高学生验法、演示法。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考核方式:本课程按百分制记总成绩,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50%)和期末闭卷笔试成绩(50%)组成。平时成绩的分配为:课堂考核10%,实习和作业20%,期中考试20%。

修订人: 修订日期:2011-4-6

审核人: 审核日期:2011-10-31

36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008290

课程名称: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 适用专业: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 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深入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各种类型的构造(褶皱、断层、节理、叶理、线理)的几何形态特征、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和野外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先修课为地球科学概论,该课程为构造地质学打下地质基础。后续课课程有矿床学、遥感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等及野外各种地质实习等。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上述理论课程和各种地质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 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构造地质学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二节 构造地质学的特点和分析研究方法 第三节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第四节 构造地质学发展历史 2.重点难点

重点:构造地质学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难点: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 3.基本要求

了解构造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特点、分析和研究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对地质构造分析研究的兴趣。

37

第一章 地质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质体及地质体的产状 第二节 层状地质体的产状及其露头界线 第三节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V”字型法则的原理及应用方法;水平岩层、直立岩层及倾斜岩层的概念及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岩层间、岩体与岩层接触关系及形成过程

难点:“V”字型法则的原理及应用方法,岩层间、岩体与岩层接触关系及形成过程 3.基本要求

了解各类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理解沉积岩的面状和线状构造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掌握“V”字型法则的原理及应用方法、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第二章 原生构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第二节 岩浆岩的原生构造 2.重点难点

重点:沉积岩原生构造及利用原生构造判断顶底面。 难点:利用原生构造判断岩层顶面和底面。 3.基本要求

理解沉积岩、岩浆岩原生构造,掌握如何利用原生构造判断岩层顶底面。 第三章 构造分析力学基础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应力和应力状态 第二节 应力分析 第三节 应变的概念

第四节 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节 岩石的破坏 2.重点难点

重点:应力状态、应力椭球、应变及岩石的破坏 难点:应力分析原理及方法 3.基本要求

理解地质构造力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影响岩石破坏的影响因素及岩石的破裂

38

方式。

第四章 岩石的有限应变分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有限应变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二维有限应变分析 2.重点难点

重点:有限应变的基本概念,简单剪切、纯剪切及应力方式 难点:简单剪切、纯剪切及应力方式 3.基本要求

了解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原理和方法,理解地质构造变形的规律,掌握有限应变的基本概念及简单剪切、纯剪切的含义。

第五章 褶皱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褶皱的基本类型和褶皱要素 第二节 褶皱的形态描述 第三节 褶皱的分类 第四节 叠加褶皱 2.重点难点

重点:褶皱要素及褶皱位态分类,褶皱轴面及其产状确定

难点:褶皱分类中的理查德褶皱产状类型、兰姆赛褶皱横截面几何类型 3.基本要求

理解叠加褶皱的基本型式,掌握褶皱基本类型、褶皱要素、理查德位态分类、兰姆赛横截面分类。

第六章 褶皱作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影响褶皱作用的因素 第二节 纵弯褶皱作用

第三节 剪切、横弯和揉流褶皱作用 2、重点难点

重点:剪切、横弯和揉流褶皱作用 难点:剪切、横弯和揉流褶皱作用 3、基本要求

理解褶皱作用因素、纵弯褶皱作用概念及特征,掌握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

39

区别。

第七章 节理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节理的分类 第二节 节理组合和节理分期 第三节 节理的形成与主应力关系 第四节: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 2.重点难点

重点:节理力学分类及其特征。

难点:节理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中的缝合线构造、节理的充填特征 3.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节理的概念、节理几何分类、节理力学分类及特征 第八章 断层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断层几何要素和位移 第二节 断层的分类

第三节 断层的识别及位移方向的确定 第四节 断层效应 第五节 断层的作用时间 2.重点难点

重点:断层要素、断层力学性质分类、各类断层的特征及断层识别 难点:断层的位移方向的确定、断层识别 3.基本要求

了解各种各样的断层效应,理解各种断层的形成机制和力学背景,理解并掌握断层的概念及其与节理的区别、断层力学性质分类及其各自特征。重点掌握断层的识别及观察和研究方法。

第九章 区域性大断裂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逆冲推覆构造 第二节 伸展构造 第三节 走向滑动断层 2.重点难点

重点:区域深大断裂、裂谷、逆冲推覆构造、走向滑动断层的概念及特征

40

难点:逆冲推覆构造与褶皱,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联系和区别 3.基本要求

理解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变质核杂岩定义,掌握三种大型断层概念主特征,掌握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第十章 断层成因分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断层与应力关系 第二节 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模式 第三节 伸展构造的形成模式 第四节 走滑断层的形成模式 2、重点难点

重点:断层形成机制及其力学背景

难点:各类断层形成的力学背景、安德森模式 3、基本要求

了解各种各样的断层效应,理解各种断层的形成机制和力学背景。 第十一章 叶理和线理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叶理 第二节 线理 2.重点难点

重点:叶理的概念及域组构特征、叶理的分类及分类特征、叶理的野外观察与研究内容

难点:叶理成因及线理的野外研究 3.基本要求

理解劈理的概念及域组构特征、劈理的分类,理解线理的概念及各种特征,掌握劈理和线理的野外观察与研究。

第十二章 岩浆侵入体构造研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岩墙群构造

第二节 侵入体的塑性变形构造 第三节 侵入体的侵位作用

第四节 岩浆岩体发育地区研究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重点难点

41

重点:岩墙群构造类型及特征,岩浆岩体构造的研究方法 难点:岩体接触关系及形成时代的确定 3、基本要求

理解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掌握岩浆岩体构造的研究方法。 第十三章 变质岩区构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变质岩区的构造置换 第三节 韧性剪切带 2.重点难点

重点: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构造置换 难点:糜棱岩概念与类型,剪切运动方向确认 3.基本要求

理解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构造置换,掌握韧性剪切带特征及糜棱岩,利用糜棱岩判断剪切运动方向。

(二)实习部分

实 习 内 容 1. 赤平投影原理及操作 2. 分析水平岩层及倾斜岩层地质图 3. 在地质图上求厚度及埋深 4.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5. 绘制节理等密图 6. 断裂地区地质图 7. 断裂构造赤平投影 8. 平衡地质剖面图的编制 9 构造岩标本的观察和描述 10. 综合分析地质图 学 时 4 2 2 2 2 2 2 2 2 4 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

学 时 分 配 教 学 内 容 绪 论 讲课 实 验 上机 讨论/习题 0 0 0 0 小计 6 4.5 2 实习一 赤平投影原理及操作(4学时) 第一章 地质体的产状及实习二 分析水平岩层及倾斜岩层地质2.5 接触关系 图(2学时)

42

学 时 分 配 教 学 内 容 第二章 原生构造 第三章 构造分析力学基础 第四章 岩石的有限应变分析 第五章 褶皱 第六章 褶皱作用 第七章 节理 第八章 断层 第九章 区域性大断裂 第十章 断层成因分析 第十一章 叶理和线理 第十二章 岩浆侵入体构造研究 讲课 1.5 4 2 实 验 实习三 在地质图上求厚度及埋深(2学时) 0 0 上机 讨论/习题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小计 3.5 4 2 6 4 4 8 5 3 2 2 10 64 4 实习四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2学时) 4 0 2 实习五 绘制节理等密图(2学时) 实习六 断裂地区地质图(2学时) 实习七 断裂构造赤平投影(2学时) 实习八 平衡地质剖面图的编制(2学3 时) 4 3 2 2 0 0 0 实习九 构造岩标本的观察和描述(2学第十三章 变质岩区构造 4 时) 实习十 综合分析地质图(4学时) 40 24 合 计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推荐教材:

《构造地质学》,李德伦,王恩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2.教学参考书:

《构造地质学》,朱志澄,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版。 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模型讲解、课堂讨论与实习相结合手段;考核的形式为闭卷考试,成绩组成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10%,实习作业20%,期中考试20%;期末试卷占50%。

修订人: 修订日期:2011-4-6

审核人: 审核日期:2011-10-31

43

地层古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008115

课程名称:地层古生物学/Paleo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 适用专业: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 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地层古生物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和高度综合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对学生整体、全面、系统地球观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主要分为古生物学和地史学两个部分,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发生和发展的科学,涉及生物起源、进化、分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门跨地质、生物两个学科的课程。地史学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全面介绍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其耦合关系以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重大事件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概况。地层古生物学是综合性学科,涉及有机界和无机界的方方面面,如地壳的形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海陆变迁等,它在地球科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地层古生物学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众多矿产资源密切相关,地球历史科学对人类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地层古生物学是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地球生态环境保护必备的专业知识,是地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地层古生物学是地质科学中三大主要分支中地球历史科学的主要内容。本课程以《地球科学概论》和《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为基础,是地质科学三大主要分支(地球物质科学、地球动力科学和地球历史科学)之一,本课程着重讲授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演化及不同地区各地史时期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特征,使学生对整个地球的生物界和地球演化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它为《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中国地质学》、《矿床学》等其它地质学科服务。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标

44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古生物地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历史时期生物圈的基本演化过程、主要特征与基本规律;掌握主要化石门类的形态学特征;了解古生物学资料的主要用途及其原理;了解我国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标准剖面及其分析;掌握华南、华北地区的地史演化特征。要求学生具备古生物地史学基本理论知识,并为学习地球科学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层古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并把这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应用于地质研究工作和资源勘查等生产实践,具备进行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对地层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有概括的了解。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一、古生物学和地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 二、古生物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简史 三、古生物地史学发展时期的重大争议事件 2、重点难点

重点:古生物学和地史学的定义及研究任务 难点:古生物地史学发展时期的重大争议事件 3、基本要求

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史学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第二章 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化石 第二节 化石的形成条件 第三节 化石保存类型

第四节 古生物的分类单位及命名原则 2、重点难点

重点:化石形成条件、化石保存类型,分类单位的属、种及二名法 难点:分类单位的属、种及二名法 3、基本要求

掌握化石形成条件及化石保存类型,理解化石分类单位及命名法则,了解核化石、铸型化石、复合模的形成过程

45

第三章 生命起源与演化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第二节 种的形成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2、重点难点

重点:物种的形成方式、显生宙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间断平衡论 难点:间断平衡论 3、基本要求

掌握显生宙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掌握物种的成种方式——变异和隔离,理解间断平衡论

第四章 无脊椎动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

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 第四节 节肢动物门 第五节 腕足动物门 第六节 半索动物门笔石纲 2、重点难点

重点:蜓壳构造;珊瑚内部构造在纵横切面上的形态;双壳纲和头足纲的基本构造、双壳纲壳的定向、头足类的缝合线类型;三叶虫头甲的主要构造、三叶虫面线的类型;壳体内部构造、腕足动物与双壳纲的区别

难点: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的基本构造与区别,腕足动物与双壳纲的区别 3、基本要求

理解蜓内部构造特征,主要是蜓的隔壁、初房、旋壁、通道、旋脊,要求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蜓的上述硬体构造;理解笔石的基本构造,正笔石的胞管形态的鉴别、笔石枝生长方向;掌握四射珊瑚横列构造、纵列构造、边缘构造和轴部构造特征及带型;掌握横板珊瑚的联接构造;掌握双壳纲的铰合构造、内部构造特征,掌握头足纲的壳饰、壳形、和缝合线;掌握三叶虫头甲和尾甲的主要构造,理解面线划分依据和划分结果;掌握壳体内部构造特征,注意区分腕足和双壳纲铰合构造的不同

第五章 脊索动物和古植物 1、教学内容

46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 第二节 古植物学 2、重点难点

重点:鱼形动物尾鳍的类型;脊椎动物的主要进化事件;高等植物的形态和结构;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难点:叶的形状和叶脉类型的鉴别 3、基本要求

了解鱼形动物、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的一般特征,理解脊索动物门和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掌握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主要进化事件和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及特征,掌握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形态和结构。

第六章 生物与环境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的环境分区 第二节 生物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第四节 群落与生态系

第五节 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的环境分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难点: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3、基本要求

理解生物的生活方式及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掌握指相化石的概念 第七章 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和古地理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第二节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 第三节 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第四节 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 第五节 地层形成的古地理分析 2、重点难点

重点:瓦尔特相律、各种环境沉积相的主要沉积标志,海退海进序列、超覆与退覆、进积与退积

47

难点:瓦尔特相律,超覆与退覆、进积与退积 3、基本要求

了解地表沉积环境;理解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有哪些,理解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类型;掌握沉积相的概念。

第八章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层的物质属性

第二节 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地层的含义、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层划分与对比、构造运动面法 难点: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3、基本要求

理解同位素年龄测定,掌握地层的含义、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其指示意义、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第九章 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 第二节 年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 第三节 生物地层单位 第四节 层型

第五节 年代地层表和地质年代表 2、重点难点

重点:地质年代表、层型,阶,组,时带与生物带的异同 难点:时带与生物带的异同 3、基本要求

了解层型的概念及其意义,理解生物地层单位及其划分,掌握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和熟记地质年代表。

第十章 历史构造分析和古构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内容 第二节 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

第三节 大地构造分区和中国古板块的划分 第四节 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

48

2、重点难点

重点:地壳及海平面升降与地层发育,补偿与非补偿,构造阶段、大地构造分区,古板块的识别与划分

难点:古板块的识别与划分 3、基本要求

理解地质历史时期主要构造阶段;掌握古板块恢复方法和威尔逊旋回 第十一章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和生物记录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前寒武纪生物记录 第二节 中国主要大陆形成史

第三节 中国南华纪和震旦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 2、重点难点

重点:阜平运动、吕梁运动、晋宁运动、芹峪上升和蓟县上升 难点:陆核形成与发展 3、基本要求

了解前寒武纪生物记录,理解扬子板块南华纪和震旦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特征,掌握华北板块形成史。

第十二章 早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古生物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古地 第三节 早古生代古构造 第四节 早古生代的沉积矿产 2、重点难点

重点:扬子地台下寒武统对比,奥陶系相变,志留系与奥陶系的界线 难点:志留纪中晚期海退在扬子地台的退覆与\超覆\现象 3、基本要求

了解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早古生代古地理特征,了解早古生代的一些沉积矿产;理解早古生代生物界特征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 第二节 晚古生代的古地理

4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ii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