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方案

更新时间:2023-09-27 09: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方案

问题的提出:

问题学生一般是指道德品质差、行为习惯不良、心理不健全、表现明显异于同龄人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纪律涣散,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学习成绩差,有自卑、戒备、逆反、冷漠,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等心理问题。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擂肥逃学等也常常是问题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甚至导致恶性刑事犯罪,让社会和家庭都为之忧心忡忡,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

我校是一所城郊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纷扰,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2003-2006年,为了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开展了“城郊中学生心理障碍调查分析与学校辅导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针对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策略的实际效果不如人意,在家校协作层面,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很好的与学校教育实现整合,形成合力。学校教育受到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极大困扰。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在最近十年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由于问题学生得不到科学的引导和教育最终导致违法犯罪几乎成为社会公害。党和人民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寄予厚望。在这样的情势下,学校和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教育问题学生的重任。然而,事实表明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尽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但也是困绕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曾经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对问题学生教育开展过方方面面的研究,包括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但是从近年来问题学生不断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升高的严峻局势看来,问题学生的帮教和感化工作成效有限,没有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因此,继续开展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深入探索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与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成因,非常有现实性。作为初中学校也急需有新的思路和对策研究解决此类学生的教育问题。

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使本校更加深入系统地关注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这对于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探究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研究这一课题将提高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依据和假设: 1、政策依据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当前末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由此可见,研究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初中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2、理论依据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问题学生的“问题”都可以在其家庭教育中找到依据和成因。其中14-17岁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高发期,最容易导致违法犯罪。初二和高一年级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两成以上的问题学生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半数问题学生的家长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七种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一是管理上的简单粗暴型,对孩子非打即骂;二是教育素质不高型,有的家长学历不低,但教育方式过于平淡,有的还易走极端;三是放纵型,对孩子基本不管;四是溺爱型,凡事都护着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评价过高;五,有的家长自身道德修养差、文化素质低;六,隔代教育型,父母外出谋生,家中老人只能让孙儿吃饱穿暖,无力担负教育重任;七,父母离异等造成的问题家庭也对许多孩子有负面影响。

3、理论假设:由于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与其心理和行为异常之间有这很强的关联性,而不同的问题学生其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具体表现又不尽相同,因此,开展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就有可能深入揭示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的种种缺陷,从而找到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确立学校教育干预其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问题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和谐发展。

三、研究目标:

1、揭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及其缺陷,探究问题学生身上的心理和行为异常与其家庭教育特殊性之间的关联性。

2、寻找加强家校协作,利用学校教育干预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形成问题学生的学校辅导策略,促进问题学生健康成长。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本校初中生中的问题学生及其家庭教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参考外地学校对同类问题的研究。 2、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观察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记录其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其心理和性格特点。 ②个案研究法:搜集和整理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通过对问题学生与非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的对比研究、以及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之间对比分析,寻找心理成因。

③文献法: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开阔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

④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开展优等生、中等生以及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特征对比研究,寻找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共性。

五、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将首先通过教师访谈,结合在校学生行为和心理表现,从全校1200多名学生中确立30名左右的问题学生,然后再深入学生家庭调查走访,记录和搜集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的个案资料,洞悉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在亲子关系、习惯养成、目标引领、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特点,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并掌握其家庭教育的类型、倾向和缺点,进一步探究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特征,其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轨迹。其家庭教育方式在其心理发展上起到何种消极作用,其家庭主要教育方式存在什么问题。还将深入研究网络成瘾,行为暴力,心里偏执,纪律涣散等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以及行为懒散,虚荣轻浮等问题女生的家庭教育缺陷。从而寻找利用学校教育积极干预家庭教育,更好地整和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表现特征和存在的缺陷,以及学校教育干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做好本课题课题组成员必须深入每一个问题学生家庭,真实准确把握每一个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失策、失当之处,从而探寻学校教育干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这也正是研究本课题的难点。

六、研究步骤与计划: 本课题研究预计分四步走:

第一步:确立课题组组成人员,明确职责分工,申报本课题为市级重点课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确立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案,2007年5月30日前完成。责任人:付玉华、姚鸿斌。

第二步:在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访谈,确立本校各班问题学生名单,建立问题学名录,(保密),全校20-30人,课题组成员、班主任深入问题学生家庭调查走访,每名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调查走访不少于五次,并填写好每次调查走访记录作为研究资料。撰写《问题学生XX的家庭教育个案分析》。2008年10月前完成。责任人:课题组成员。

第三步:在数十份《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参考相关文献,找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寻找有学校教育干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撰写《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缺陷与对策分析》、《学校教育干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论文。2009年8月完成。责任人:付玉华 姚鸿斌。

九、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质量和成果水平,如期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实现按时高标准、高质量结题,决定采取下列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研究补助如交通费、外出调查补助,培训经费,及时拨给小型会务费。保证各种文件的打印费。

2、纪律保障:课题组成员要服从分工,积极参加每一次课题研讨会议,认真、及时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确保研究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定期接受课题主管部门对研究过程的检查。发现弄虚作假、敷衍差事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步:整理和规范近三年的相关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报告》,认真修改完善,积极向教科院申请,确保按时完成预定研究任务,如期结题。结题时间:2009年12月。责任人:付玉华

对“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的个案分析 内容摘要:

小L为一名铅中毒的多动症问题学生,经过与其家长的沟通、指导,转变其教育方式,严格要求、多关注、多激励,从而使其有所改变,逐渐向正常生靠近,提高其自理自立能力,做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关 键 字:

溺爱 问题学生 行为分析 矫正转化 正 文:

小L是我班的一名“问题学生”。我对这名学生在一年半的教育教学内持续给予更多关注,和他的家长共同分析他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心理和行为方面共同对他加以辅导,帮助他矫正不良习惯,增强自信心,提高了学习成绩,改善人际关系。

一、成长背景及家庭背景

小L,男,12岁,现为六年级学生。在小L的家庭中,妈妈因在橡胶厂工作导致孩子出生后严重的铅中毒,从而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妈妈总觉得亏欠孩子太多,一味地溺爱;爸爸但是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要求也很低,除非是惹了什么严重的祸端才会严厉地教训,很少打骂,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娇纵的。

二、问题行为的原因

小L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因为他每次惹事或者是成绩不及格了,只要一说自己哪里不舒服了,妈妈爸爸就不会批评他、惩罚他,相反还会毫无条件地原谅、安慰他,所以,即使他想一个正常的学生,但是父母的行为举止却时时提醒他,他是一个特殊的孩子,他可以搞特殊。小L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造成他错误地认为同学都应该谦让他,他招惹了别人,他也不应该被批评、被教训。

三、家庭教育问题的概述

小L同学在家不服父母的管教,逆反心理强。他的母亲性格软弱,对儿子没有约束力。父亲在家虽然对儿子进行教育,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极少发火打骂,但脾气还是有些急躁。通过对小L的家访,以及与他的父母和他本人的谈话,我可以大致地勾勒出小L家庭教育的问题。(1)妈妈温和的溺爱教育。(2)爸爸的疏于管理与抹稀泥教育。(3)父母教育方式基本属于溺爱放任自流型,使他在宽松放纵的的教育方式之间寻找空间。

四、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纠正

1、对家长做好引导和分析工作,创造学生成功机会

家长听惯了老师批评和告状,回家后对小L无非就是不疼不痒得说说,这解决不了问题,几次下来他依旧是上课不听讲、招惹同学,甚至推翻桌椅、撕碎书本。因此,我在和家长的谈话过程中,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首先肯定小L的优点。我首先肯定小L能够主动打扫卫生、帮助同学整理学具的,然后再指出,他对同学讲脏话和动手动脚,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种先扬后抑的做法,使小L家长有了个适应的过程,听到表扬自己孩子,看到老师喜爱自己的孩子,也从心里愿意和我交流。

第二步:分析小L同学的问题。小L同学上课不听讲、爱搞小动作的现象,从医学上来分析,是他因铅中毒而造成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从心理学来说,这是一种自我表现欲,他实际是想成为众人注意的中心,如不能如愿,他便会恶作剧,用破坏性的手段来扰乱班上秩序,让人人为之侧目。

第三步,和家长共同讨论教育方法。从小L同学问题分析说明,学生需要别人对他关注。家长首先要正视孩子,不要一味溺爱,一定要把孩子当成正常的儿童,不要再有愧疚感、亏欠感,一定要严格要求孩子,如果犯了错误更要严厉教育;其次是要学会欣赏孩子,然后再称赞孩子尤其要学会激励孩子,这样才能发掘出孩子巨大的潜能。同时我也给小L同学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在上课时,我给小L上课发言的机会,他的积极性很高,作业也能完成了,有了错误什么放弃课间娱乐的时间追着老师改错。在几次考试中,语文基础知识都达到了45分左右(满分60分)。

2、改变教育方式,家校共同用情感的方式培养同孩子的感情 我对小L妈妈和爸爸在家庭教育上的建议是:改变教育方式,用健康的情感培养起自理自立的品质。首先请小L的父母改变过去溺爱、放纵的方式,因为这种方法随着小L年龄的增长,只会让其越来越依赖父母,越来越孤立自己,还会造成他很强的逆反心理,遇事不能正确对待,从而破罐破摔。所以,小L妈妈和爸爸应该对小L严格要求,但方法要恰当。我想,对他来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礼”无疑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法。爸爸妈妈对小L的严格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要求孩子完成作业,同时也要让他注意自己疲惫的父母也需要问候;不仅仅要求小L在考试中取得合格成绩,也应要求他在家庭中,在集体中也有一份自己的责任。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感情的沟通和交流的增加,孩子会逐渐明白,父母对他的爱虽然是不求回报的,但他应该懂得珍惜和感恩,懂得事理和情理。

同时通过一些活动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情感。比如:在班级中开展“我为妈妈献爱心”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做一天家庭的小主人,完成买菜、做饭、洗衣等日常家务,体会一下父母的辛劳,为妈妈洗脚。又比如在学生中提倡 “我是你的天使”的互助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学会用爱心回报付出!

五、对问题行为纠正的效果和反思

在整整一年半的时间中,我对这个“特殊”的学生始终非常关注,积极与他的家长联系,取得家长对我工作的支持,改进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用情感的方式培养感情,使学生明事理和懂感情。在校内,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潜能来对他的课堂行为进行矫正,这个方法成效显著,许多任课老师在上我们班的课时,都反映小L同学的变化很大,上课不仅不无缘无故发脾气了,还能努力集中精力听讲了,作业也能认真书写了。虽然有时小L同学的行为举止还会出现反复,但我一点儿也不急躁,因为在教育中学生的行为出现反复是自控力较差造成的,这是教育过程中经常自然现象,更何况这种反复多来自于她的身体疾病,只要他的总体变化是呈上升的趋势,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效的。小L同学在我开始对他实行行为矫正时,曾经很抵触我、甚至用仇视的目光审视我,但是我始终以微笑面对。而现在小L的感受是“我要好好学习,我可以以合格甚至良好的成绩毕业。”

通过对学生个案的研究,我认为,教育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调动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积极因素,利用家校互动对学生行为进行矫正,引导他们向良性的方面发展。实践也证明了通过家校互动针对性个案研究,有助于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化,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提高个人素质,培养完整人格。

每一个学生其实就是一本不断更新的教科书,或薄或厚,或精致或简陋,或一目了然或晦涩难懂。但是他们都能给我带来收获,带来启示。

总之,作为班主任对问题学生,我们应该全面分析他们,深入了解他们,加强与他们的感情沟通交流,善找他们的闪光点,激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用集体的力量温暖他们、信任他们;家校合作帮助他们,及时关注他们,想方设法、持之以恒地教育、转化他们,“顽石虽坚,尚可雕琢”,使问题学生也拥有一片灿烂的天空,也能活得像优生一样精彩。

浅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

和孩子所学的语文、数学一样,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孩子要取得好的成绩需要学习,要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同样需要学习。家庭为孩子奠定一个健康、良好、积极的性格和心理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比教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孩子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与父母亲和家庭其他成员相处时间最长,因此,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家庭不可推卸的职责。

由此我又想到现在的学校教育中一个时髦的词——问题学生。这个词专指那些在学校中人格品行上有很大缺陷的学生。倒不是学校中其他一般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品德问题,而是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带来了超出一般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般问题,而是如品德不良、打架斗殴、人格变态等对学校具有挑战性的德育问题。往往学校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一类问题,于是制造这些问题的学生就成了学校里的“问题学生”。

我们不能反对认为个人的基因在某种程度上对“问题学生”的出现有一些作用,但是就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先天遗传的影响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是由后天教育决定的。先天基因的作用不可改变,所以对于教育来说就肩负了个人发展的主要内容。教育又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个人掌握文化知识,发展智力的主力教育方式,往往对于学生人格发展与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如家庭教育更重要。“问题学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走向社会,是在父母的指引教育下逐步开始的。如果一些父母没有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或者自身就是一个“问题家长”的话,培养出“问题学生”就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一、产生“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类型:

(1)、棍棒型的家庭教育。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在大众观念中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农业文明中,社会发展模式与社会文明特征基本保持固定的,所以家长作为权威代表了古老的生活经验与真理,绝对服从家长的权威就代表着选择了正确。也应该承认在家长的棍棒威力下,古代社会也确实打出了一个个孝子贤孙。但是时代不同了,现在是一个无论在经济社会生活还是文化传统观念都在极具改变的大变局时代。我们上一代人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观念已经与下一代有了非常的不同,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时代特征催化出一个人类从未有过的世界,我们不要指望那些过去时代的老观念去解决新生的冲击与挑战。棍棒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待子女稍有不如意轻则责骂,重则拳脚相加。长久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会缺少家庭温暖,会产生对父母的怨恨之心。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孩子易于形成富于攻击性的暴力倾向,且缺乏对人的关爱之心。

(2)、训斥型的家庭教育。这类家长与前一种方式的主要区别是“棍棒在嘴上”,希望*骂声来塑造出完全合自己意愿的孩子。表面上这种管教方式不像上一种方式更严厉,但实际上它更能引起孩子的心灵创伤,因为不绝于耳的恶言恶语对子女来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

(3)、完全管束型的家庭教育。这类教育与前两种家庭教育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主要就是这种方式基本上是希望以说服教育来施加影响。但是,家长们在唠唠叨叨中并没有能把握好教育孩子的主要原则,缺乏有力的说教,反而以太多的清规戒律冲淡了必要的规矩,使子女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4)、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可以这样说这类家庭教育方式是目前我们社会独生子女增多所带来的一种特定社会现象。以前的家庭中孩子多,犯不着去溺爱哪一个孩子。可是现在一家只有一个孩子,溺爱就是常态了。独子的稀缺性使得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和主角。父母们的百般宠爱、千般依顺再加上物质享受的过度满足与父母们对孩子人格发展与精神引导的忽视相形益张。不客气地说,这样的孩子好像是被父母当作宠物来养的,孩子只有得到满足的权力,没有按必要的品行要求去发展自己道德的义务。如果父母可以以自己的出众人品以身示范的话,孩子一般还不至于发展成“问题学生”。如果父母的人格也存在缺陷的话,估计他们的孩子一般就会大成问题了——骄横跋扈、任性唯我。因为既没有必要的要求,又没有父母行为的示范作用,*孩子自己去自发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既然家长对孩子性格等方面的形成存在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在新的时代里家长们如何才能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i4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