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问题

更新时间:2023-06-02 07:2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问题

摘要:莱芜市是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近年来,莱芜市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工作的主线,做了大量的工作,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就是其中之一。笔者通过对农民集中居住区调研,了解新农村建设现实状况。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施行,优势明显,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集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和工业园建设,便于管理,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但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过程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规划水平、资金投入、监管力度等都亟需改善,配套设施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居住质量,因此,在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切实享受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惠,切实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品位,建设一批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关键词: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发展

Abstract: Laiwu city is the reform experimentation to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making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s a main work line,Laiwu city has done a lot of work, among which is peasants’ concentration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peasants’ concentration residential area, the author realized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easants’ concentration residential area with obvious advantages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peasants’ living conditions. The intensive land use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is easy to management, which improves the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level. Howev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asants’ concentration residential area, the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often has not drawn enough attention, whether perfect of which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residential living quality, and the planning level, fund and supervision should be improved urgently. Therefore, in the construction,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o as to let farmers enjoy the benefi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life quality, and construct a peasents’ concentration residential area with a set of matching infrastructures and beautiful environment.

Keywords: peasants’ concentration residential area; infrastructur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对于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居住区规模不断扩大,硬件设施不断提高,但是农民集中居住区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把加快农

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真正摆到应有的战略高度来研究,认真解决好涉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先进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经验借鉴

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也进行了深入探索,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建设再到社区管理等,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高起点定位。一个城市,或者是小城镇,包括农村新社区建设,关键是高起点定位。昆明五华区在西翥街道办事处桃园社区范围组织实施昆明桃园旅游生态新城项目建设,并将桃园旅游生态新城打造成为最具特色和实验、示范作用的试点之一。桃园旅游生态新城集中居住区,是把桃园社区居委会所辖9个小组1722户、4835人全部实行迁村并点集中居住。集中居住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553.5亩,规划净用地面积487.56亩,可居住总人口约13940人。整个集中居住区完全按照现代化城市居住小区标准规划设计,集中居住区内将建设9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并配套幼儿园、卫生站、社区管理用房、生鲜超市、便利店等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集中居住区建成后将成为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高品质的居民集中居住区。

2、合理化规划。前段时间我们学习宿迁,其规划理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宿迁沭阳县坚持以“方便群众、适宜居住”为原则,注重合理规划布局,强化基础配套建设。在加快房屋建设的同时,按照每六栋楼一个便民超市、一个主题公园、一个卫生室、一个文化活动室的设计方便群众生活,并同步推进配套绿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路、水、电、电话、网络、有线电视“六通”步伐,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学校等公共服务功能。今年成功为2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供电设施,为8个集中居住区共铺设水泥路12公里,累计栽植绿化3856株。这充分体现科学了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我市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大量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工作成败的关键。如四川崇州济协乡以“四大基础工程建设”为抓手,快速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全面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200余万元配套安置路灯90盏,绿化道路2.5公里,新建占地1.1亩的农民健身广场1个,聚居386户的协和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广场业已投入使用;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政府办公楼,派出所、农技站、文化站、畜牧站和占地约7亩的农贸市场建设已投入运行。由此而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资金是关键。

4、社区特色突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因地制宜,是推动面上工作的关键环节。成都青羊区坚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到哪里,公共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高标准、高质量加快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建设步伐。青羊区康庄社区突出“文翁文化”的特色,按“六站一室”标准,以构建和谐新社区、倡导就业新观念、丰富文明新生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打造社区新文化为指导思想,着力建设新

型农村主题文化社区。整个2200平方米的社区中心,集社区办公、社区公共事务服务于一体,从社区外的小广场到社区大厅里的精美雕塑,康庄小区处处都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让每一位走进社区办事的老百姓都感受到文翁文化的气息。此外,社区还打造了15分钟健康圈、半小时入学圈、15分钟文化娱乐圈、10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四圈”模式,更加丰富了居民的社区文化娱乐。另外,像“五朵金花”等特色居住区建设也充分说明,搞农村居住区建设,必须依靠产业,注重特色,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5、强化服务管理。农民入住新社区或者集中居住区以后,如何搞好物业管理,使居民安居乐业,成为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成都涌泉社区就有很好的做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用专业化制物业管理,引导农民转变散居生活习惯,提升集中居住区环境质量。社区配备了专业保洁人员进行服务,社区工作人员与群众共同监督,有效促进社区公共卫生整洁;机动车凭证出入,停放有序;通过院落内规划布置,提升植绿档次,社区布局平面图、楼栋号、公共标示、便民服务指南标示清晰;设立服务站,对居民供水、供电、供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上门服务。居住区的老百姓有了明显的改变,都在怡然自得的享受高档社区的质量生活,小区的环境也明显改善。

二、我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设施健全是衡量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保证集中居住区各项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就是要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为广大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人居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关键要加强集中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所谓配套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供水、道路、交通、亮化、绿化等技术性基础设施,也包括住宅、贸易、餐饮、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文体娱乐、党政机构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各项配套设施健全,才能让农民的生活更加方便,更加舒适。

我市自2008年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以来,工作不断推进,2009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集中居住区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2010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城镇新社区建设的意见》,做出了开展“新城镇、新社区”工程建设的重大部署,即“两新”工程建设,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快速推进。今年省分配给我市1万户农房建设任务,我市自定计划建设1.2万户,目前已完成8920户,分别占省、市年度计划的89%、75%。二是实现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建立了村收集、镇清运、市区处理的网络化运行机制,健全完善了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纵到底横到边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三是实现城乡供暖供气一体化。按照城乡供气登记发展思路,结合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优势,将城市天然气管网逐步向口镇、寨里、羊里、颜庄等城镇延伸,并以城镇为依托,梯次向周边社区延伸,实现农村社区天然气全部覆盖。四是实现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因地制宜科学确定了不同的污水处理模式,积极推广生活污水生物集成处理技术,目前全市已有22个农村社区建设了生态环保污水处理设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五是实现城乡园林绿化一体化。目前全市各镇(办事处)分别建设了2000-7000平方米不等的中心公园。

我市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在集中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上的突出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水平有待提高。规划是集中居住区建设的蓝图和依据,规划水平直接影响到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水平。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上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需求,根据需求规划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如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卫生室、便民超市等。

2、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本条件,但是在一些集中居住区中,基础设施配套到位的较少。尽管各区、镇(办事处)都安排了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配套,但是大多数乡镇、村级经济较为薄弱,可用资金较少,多元化筹资渠道还未形成是导致配套不达标的主要原因。

3、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农民搬进集中居住区后,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并不会随环境的“农转非”而一下子跨进城市的门槛。不少村干部对集中区建成后小区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的维持存在担忧,路灯电费、下水道疏浚、道路整修都需要资金的稳定支出,而已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同于开发小区,缺乏物管等类似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机制,管理模式和方法还未形成一定的制度,再加上群众的社区意识比较淡薄,社区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管理队伍、管理体系不健全,致使管理工作不到位,社区内乱摆乱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严重,脏、乱、差现象突出,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滞后,缺乏专业化的治理和规范化的管理,严重影响了居住区环境,制约了集中居住区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三、加快我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市在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典型引路,循序渐进,借鉴先进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发展思路和模式,促进我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稳步发展。重点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功能。一是明确农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基本原则。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服务农民”的设计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统筹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促进集中居住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大力推进新城镇、新社区“两新工程”建设。市委、市政府对“两新工程”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进行了明确,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新城镇达到“十个有”的标准,新社区实现“四通”、“四化”、“四配套”的目标。围绕推进“两新工程”建设,突出规划引领、产业支撑、机制创新和配套改革,同时以道路、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为重点,加强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向农民集中居住区延伸,在各居住区逐步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中转站并尽快投入使用。同时,注重示范带动,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社区,从而提升集中居住区的吸纳能力、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

二、突出特色,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档次。我市地处鲁中,素有“绿色钢城”之称,北部有风景秀丽的雪野湖,中西部有姜蒜产业种植区,东部有黄烟、花生等高效经济作物、“莱芜黑猪”等畜牧产业和蜜桃、樱桃等林果产业。此外,我市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期就发生过著名的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著名的“莱芜战役”。 根据不同集中居住区的地域特色,农民集中居住区可以结合我市多山、多水、多湖、多文化、多特色产业的优势,围绕“山、水、湖、文化和特色产业”做文章,本着服务农民的原则,将我市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成为集居住、便民服务、景观绿化、商贸、行政办公五个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集中居住区,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切实改善农民集中居住区居住生活方式。

三、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度。各区、镇(办事处)要进一步加大有效投入,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尽快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区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卫生服务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特别是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运两方面。在污水处理上,年内要对所有已经建成的农村居住区,全部配套完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对乡镇垃圾中转站,应在保证资金的基础上尽快投入使用。此外,还要逐步完善农贸市场、幼儿园、学校、图书室等一系列生活服务设施及居民广场、篮球场等健身休闲设施,为集中居住区居民正常开展各类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条件,为创建文明社区创建平台。

二、健全机制,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住房建设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群众愿不愿意拆,愿不愿意搬,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技术性基础设施和养老、托幼、医疗、学校、文化娱乐、商业网点、社区管理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关键。各级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做为重点工作,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区、各镇(办事处)是实施主体,应及时发现、解决、督促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开展。二是推进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农民集中居住区供水、供电、供气、有线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农民集中区建设是全市的重点工程,相关部门应努力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扎实工作,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立足支持新农村建设,打破常规,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对相关费用适当采取减缓政策,更好的服务群众。三是强化督查,严格奖惩。市委市政府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调度督查力度,实行“每月调度、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及时掌握配套建设进展情况,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健全考核机制,完善考核体系,细化考核标准。

三、注重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一是采取居民自治。建成后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环境卫生、配套设施、安全管理、公共服务等后续管理需要根据居住区实际创新集中居住点建设管理,通过农民自立、村庄自治、村民自筹、集体补助、乡规民约管理等方法,增强居民对集中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同住共建的意识,做好居住区的卫生保洁工作,真正把集中居住区建成环境整洁的文明村庄。二是引入市场机制。成立专业的物业管理部门与居民共同维护和管理居住区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积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利用不同载体,强化对集中区区居民的文明教育,提高居民素质,激发其共同参与管理的热情,维护集中居住区

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韩俊等,《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06年11月版。

[2]仇保兴,《小城镇建设》,2009年第7期。

[3]江苏政协,《更好的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2012年第1期。

[4]冯永军,《对我县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11年第4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hz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