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设备检修规程

更新时间:2023-12-09 06: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目的:为了规范分厂设备检修制度特制定以下检修规程。 二、齿轮减速器维护检修规程 1.总则 1.1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渐开线圆柱齿轮、圆锥齿轮、圆弧齿轮减速器的维护和检修。 1.2结构简述

本机主要由机壳、齿轮、轴、轴承和电机等组成。结构形式为剖分全封式。 1.3技术性能

输入轴转速不大于3000r/min,工作环境温度为-40~70℃,适用于正反两向运转;传动比为2.5~50。 2.完好标准 2.1零部件

2.1.1减速机及电机各零部件完整齐全。

2.1.2地脚螺栓及各连接螺栓、螺母紧固。基础、机座稳固可靠。 2.1.3安全防护装置齐全、牢固。 2.1.4各部配合、安装间隙均符合要求。 2.2运行性能

2.2.1设备润滑良好,油质符合要求。

2.2.2无异常振动、松动、杂音等不正常现象。 2.2.3各部温度、电流等运行参数符合要求。 2.2.4性能参数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 2.3技术资料

2.3.1设备档案、检修及验收记录齐全,填写及时、准确。

2.3.2有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有总装配图、主要零件及易损配件图。 2.3.3设备运转、缺陷及事故有记录。 2.3.4设备操作规程、维护检修规程齐全。 2.4设备及环境

2.4.1器体油漆完整,清洁光亮,外表无灰尘及油垢。

2.4.2基础及底座整洁,表面及周围无积水和废液,环境整齐、整洁。 2.4.3各连接面、油位计、视镜、轴封处均无渗漏。 3.设备的维护 3.1日常维护

1

3.1.1随时注意减速器在运转中有无异声。

3.1.2检查油面,加油时严格执行设备润滑管理制度及技术规程,认真做到“五定、

过滤”。

3.1.3检查有无不正常的振动,温度是否符合规定。

3.1.4检查器体上下结合面和轴封处泄露情况,如有滴漏及时处理。 3.1.5观察电流表所示电流是否正常和稳定,并做好记录。 3.1.6设备和现场要经常保持清洁,无积灰、无油垢。 3.2定期检查

3.2.1每月测定减速器各轴承部位的振动情况,并做好记录。 3.2.2大中修前要进行一次全面状态检测分析。 3.2.3设备长期不用需进行油封,妥善保管。 3.3常见故障处理方法 常见故障处理方法见下表:

序号 现象 原因 1.油液面过高 2.轴封损坏 1 结合面或轴端漏油 3.上下结合面螺栓没拧紧或平面变形 4.上下结合面密封失效 1.轴承损坏 2 温度过高 2.缺油 3.超负荷运转 3 运转时有杂音 1.各部轴承损坏 2.齿轮磨损严重 1.连接轴不同心 4 减速器振幅过大 2.地脚或连接件松动 3.零件损坏 5 电机过热 输出轴扭力过载 4.更换密封 1.更换轴承 2.加油 3.降低负荷 1.更换轴承 2.更换齿轮 1.调整使其同心 2.紧固连接件 3.更换零部件 检查零部件是否有传动载卡阻现象 处理方法 1.放油至标准液面 2.更换轴封 3.拧紧螺栓或研磨平面 3.4 紧急情况停车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应紧急停车处理: 3.4.1突然发生严重异常响声。 3.4.2突然振动过大。

2

3.4.3电机电流超过额定值。 3.4.4输出轴连接器销扭断或变形。 3.4.5其他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的情况。 4.检修周期及检修内容 4.1检修周期

4.1.1小修一般3~6个月。 4.1.1中修一般12个月。 4.1.2大修一般36个月。

检修周期可随主机检修周期变更。 4.2检修内容 4.2.1小修

4.2.1.1紧固松动的螺栓。

4.2.1.2检查更换联轴器上的易损件。 4.2.1.3消除漏油现象。 4.2.1.4调整传动轴的轴间隙。 4.2.1.5修理安全防护装置。 4.2.2中修

4.2.2.1包括小修内容。 4.2.2.2清洗机壳,更换润滑油。

4.2.2.3检查、修理或更换被磨损的主动齿轮或轴。 4.2.2.4检查更换滚动轴承及修理挡油板。 4.2.2.5测量啮合间隙,修理齿轮面及轴。 4.2.3大修

4.2.3.1包括中修项目。

4.2.3.2检查修理或更换从动齿轮或轴。 4.2.3.3对磨损的轴承座进行修复。

4.2.3.4修理刮研上下机壳的结合面或更换壳体。 4.2.3.5刷漆防腐。 5.检修方法与质量标准 5.1轴

5.1.1 轴与轴颈不得有裂纹、毛刺、划痕等缺陷,如轴颈处过度磨损,可用堆焊、喷

涂或电镀等方法修复。

3

5.1.2键槽磨损后,在结构和强度允许的情况下,可比原设计放大一个级别,或

原键槽的180℃或90℃处重新开键一次。 5.1.3轴中心线直线度为φ0.02mm。

5.2齿轮 5.2.1齿轮内孔圆度、圆柱度、粗糙度必须符合于样要求。磨损过大可用扩孔镶套法

行修复。

5.2.2齿轮一侧齿面发生磨损或疲劳点蚀后,如结构上允许,可成对调向使用。 5.2.3如经济上许可,齿轮也可用堆焊、镶环或镶齿等方法修复。 5.2.4键槽磨损后同本规程5.1.3条同样处理。

5.2.5齿轮与轴的装配多数采用压力机压入。如采用加热法进行装配,加热温度一般不

大于350℃。 5.2.6 渐开线圆柱齿轮

5.2.6.1齿轮与轴装配后不得有偏心或歪斜现象。

5.2.6.2两齿轮啮合时,接触面必须均匀地分布在节圆线上下。 5.2.7圆锥齿轮

5.2.7.1齿轮与轴装配后不得有歪斜现象。

5.2.7.2两齿轮啮合时,接触面必须均匀地分布在节线上下,一般空载时接触面应靠近

锥齿轮小端。

5.2.7.3齿轮啮合不贴实,可在大齿轮上修正赤形来调整。

5.2.7.4一般小齿轮的轴向定位以大齿轮的轴心线为基准来确定,而大齿轮一般以调

侧向间隙决定轴向位置。

5.2.8圆弧齿轮

两齿轮啮合时,啮合接触面的正确位置应均匀地分布在名义接触迹线的上下两侧。 5.3机壳

5.3.1上下机壳的结合面可采用着色法检查,再根据着色情况进行机械或人工研磨。 5.3.2上下机壳的结合面在未紧固螺栓时,可用0.05塞尺检查剖分面接触的密封性,

尺塞入深度不大于剖分面的1/3。如达不到要求,可用着色法检查研磨,接触点不应少于2.5点/cm2。

5.3.3 轴承孔磨损后,可根据磨损情况,将上下机壳的结合面,各去掉约1mm,并研磨合

格,再用螺栓把上下机壳连接在一起,用镗床将孔加工至规定尺寸。 5.3.4轴承孔表面粗糙度为1.6,配合公差为H7。

4

5.3.5机壳局部破裂时,如强度上许可,可用镶补、贴补、粘接、焊接等方法修复。 5.3.6机壳安装时,应在结合面上涂密封胶,以保证其密封性。 5.4轴承 5.4.1 滚动轴承

应转动自如,无杂音,滚珠、滚柱及内外圈的表面应无麻点、锈痕及分层现象。 5.4.2轴承的拆卸和安装须用专用工具,严禁用锤直接敲打。 5.4.3轴承与轴承座之间不允许放置垫片。 5.5联轴器

5.5.1拆卸联轴器须用专用工具,严禁用锤直接敲打。 5.5.2弹性柱销联轴器的找正应符合下表规定:

外径 端面间隙 对中偏差 径向位移 轴向倾斜 φ90~160mm 2.5mm φ195~220mm 3mm <0.05mm φ280~320mm 4mm <0.08mm <0.2/1000 φ360~410mm 5mm φ480mm 6mm <0.10mm <0.2/1000 5.6润滑系统

5.6.1泵缸与柱塞径向间隙为0.03~0.05mm。

5.6.2止回钢球与阀座配合严密,止回作用良好,滚子在销轴上应转动自如。 5.6.3保持油路畅通。

5.6.4组装后应立即加入润滑油。 6.试车与验收(一般同主机同时进行) 6.1试车前的准备工作

6.1.1检查润滑油及油质,应符合要求。

6.1.2检查机体、零部件,应完整齐全,各连接件、紧固件不得有松动现象。 6.1.3各密封处及接合处不得有渗油现象。 6.1.4盘车无异常响声。 6.2空负荷试车

6.2.1油路畅通,油泵工作正常。

6.2.2在额定转速下进行正、反向空载试验,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6.2.3运转平稳正常,不得有冲击、振动和不正常响声。

5

6.3负荷试车

6.3.1在额定负载和额定转速下,最高油温不超过85℃,电机直联型最高油温不超过

80℃。

6.3.2减速机运转平稳正常,不得有冲击、振动和不正常响声。 6.3.3负荷试车不少于八小时。 6.4验收

6.4.1检修质量达到本规程标准。 6.4.2试车达到各项规定要求。 6.4.3检修记录及试车记录齐全准确。 6.4.4按规定办理验收交接手续。 7.维护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7.1维护安全注意事项

7.1.1严禁违章开停车和违章操作。 7.1.2严禁使用不合格或变质润滑油。 7.1.3严禁在运行中松动或紧固连接件。 7.1.4凡属转动外露部分,必须有安全防护装置。 7.1.5设备运行中,不得在转动部位擦拭设备。 7.2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7.2.1检修前必须按规定办理设备交出手续。 7.2.2切断电源,并挂牌警告。

7.2.3拆卸零部件必须按顺序进行,摆放整齐。 7.2.4使用起重工具必须认真检查。 7.2.5交叉作业时,要穿戴好安全保护用品。 7.2.6需要动火时必须按规定办理“动火证”。 7.3试车安全注意事项

7.3.1试车工作应有专人操作,操作人员应有本岗位作业证。 7.3.2试车中遇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试车,处理后重新试车。 三、电动葫芦检修规程 1 运行性能

1.1润滑良好,实行“五定”、“三级过滤”。 1.2运行平稳无杂音、无颠簸现象。

1.3电动葫芦电气绝缘良好,运行速度和吊钩升降速度均应符合要求。6

1.4起重能力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 2 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 2.1检修周期

检修类别 检修周期,月

小修 3

中修 12

大修 24

2.2检修内容 2.2.1小修

2.2.1.1调整和修理安全装置如安全档、接地线等。 2.2.1.2检查、紧固各部位连接螺栓、紧固件。

2.2.1.3 检查、更换制动器摩擦片,调整锥形电动机的轴向窜动量和防爆电动葫芦的

制动弹簧。

2.2.1.4检查、更换起升机构及行走机构的润滑油(脂)。 2.2.1.5检查、润滑钢丝绳。 2.2.2中修

2.2.2.1包括小修内容。

2.2.2.2检查、更换滑轮、钢丝绳、吊钩等零部件。 2.2.2.3检查、清洗减速机构,更换润滑油。 2.2.2.4修理、更换车轮、连轴器等零部件。 2.2.3大修

2.2.3.1包括中修内容.

2.2.3.2 解体检修电动葫芦的起升、行走机构,更换齿轮箱、花键轴、齿轮、轴承等

零部件。

2.2.3.3修理或更换卷筒和卷筒外壳。 2.2.3.4修理、调整运行轨道。 2.2.3.5检修电器设备。 2.2.3.6除锈、防腐。

3 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由生产厂家或专业维修单位承担。 4 试车与验收由生产厂家或专业维修单位承担。 5 维护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5.1维护安全注意事项

5.1.1严格按照电动葫芦说明书操作。 5.1.2吊运重物不准从人的上方通过。

7

5.1.3电动葫芦工作时,不准进行检查和维护。 5.2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5.2.1检修前应卸掉电荷,切断电源并挂上“禁止牌”,吊钩不应悬在空中。

5.2.2 检修防爆电动葫芦时,应尽量避免在防爆区内施工;非得在防爆区现场施工时,

应做好防爆措施。 5.3试车安全注意事项

5.3.1试车时无关人员应离开试车现场。

5.3.2试车应严格按试车规定进行,不得任意增加试车负荷及提高试车负荷升起高度。 四、单级离心泵检修规程 1 运行性能

1.1油路畅通,润滑良好,实行“五定”、“三级过滤”。 1.2运转正常,无异常振动、杂音等现象。 1.3压力、流量平稳,各部温度正常,电流稳定。 1.4能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 2 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 2.1检修周期 表1

检修类别 检修周期,月 小修 水泵 3 其他液体泵 1~2 水泵 12 中修 其它液体泵 3~6 大修 水泵 36 2.2检修内容 2.2.1小修

2.2.1.1检修填料密封,更换填料。

2.2.1.2检查与调整联轴器的同轴度及轴向间隙,更换联轴器的易损件。 2.2.1.3检查轴承及油路,更换润滑油(脂)。 2.2.1.4检查冷却系统及清除水垢。

2.2.1.5消除在运行中所发现的缺陷和渗漏。检查及紧固各部螺栓。 2.2.1.6清扫及检修所属阀门。 2.2.2中修

2.2.2.1包括小修内容。

2.2.2.2检修机械密封,修理及更换零件。

2.2.2.3解体、检查各零部件的磨损、腐蚀和冲蚀程度,予以修复或更换。

8

2.2.2.4检查轴的磨损、腐蚀和直线度,进行修复。 2.2.2.5测定叶轮的静平衡及检查转子的晃动量。

2.2.2.6检查轴承的磨损情况,刮研轴瓦、调整间隙,以及更换轴承。 2.2.2.7检查与调整叶轮密封环、轴套、压盖、轴封等各间隙。 2.2.2.8检查或校验压力表。 2.2.2.9检查、清扫以及修理电机。 2.2.3大修

2.2.3.1包括中修内容。 2.2.3.2更换叶轮。 2.2.3.3更换泵轴。

2.2.3.4泵体测厚、鉴定,作必要的修理。 2.2.3.5测量及调整泵体的水平度。 2.2.3.6除锈防腐。 3 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 3.1泵体及底座

3.1.1 泵体及底座应无裂纹,泵体涡旋室及液体通道内壁铸造表面应光滑,在不承受

压力位发现裂纹或其它可焊补的铸造缺陷时,按照JB/TQ369《泵用铸铁件焊补》进行修补。

3.1.2 双吸叶轮泵泵体与泵盖中分面的平面度,以一米长的平尺检查应不超过0.1mm,

装配时垫以0.2~0.25 mm的纸垫。 3.1.3泵体安装的水平度:

3.1.3.1单吸式离心泵:纵向(沿垂直方向)0.05mm/m 横向(垂直于泵轴方向)0.10mm/m。 3.1.3.2双吸式离心泵:纵向及横向均为0.05mm/m。 3.2泵轴及轴套

3.2.1 泵轴不应有腐蚀、裂纹等缺陷,修理或更换泵轴必要时可做无损探伤,检测有

无裂纹。

3.2.2 泵轴轴径的表面粗糙度:安装叶轮、轴套及装配联轴器处,装配滚动轴承处,

滑动轴承处。

3.2.3 以两轴承处轴径为支点,用千分表检查装配叶轮、轴套以及联轴器等部位轴径

的径向圆跳动,应不大于0.03mm。

3.2.4键槽中心对轴径中心线的偏移量应不大于0.06mm,歪斜不大于0.03mm/100mm。 3.2.5键槽磨损后,可根据磨损情况适当加大,但最大只可按标准尺寸增大一级,在结

9

构和受力允许时,可在原键槽的90°或120°方向另开键槽。 3.2.6轴径磨损后,可用电镀、喷漆或涂镀的方法修复。

3.2.7 轴套材料应符合图样;轴套不允许有裂纹,外圆表面不允许有砂眼、气孔、输

松等铸造缺陷。

3.2.8轴套与轴的配合用H7/h8或H9/h9。 3.3叶轮

3.3.1 叶轮表面及液体流道内壁应清理洁净,不能有粘砂、毛刺和污垢;流道入口加

工面与非加工面衔接处应圆滑过渡。 3.3.2叶轮与轴一般采用H7/h6配合。

3.3.3 新装的叶轮必须作过静平衡,作静平衡的不平衡重量应不大于表2的数值;超

过时用去重法从叶轮两侧切削,切去的厚度应不超过叶轮原壁厚的1/3,切削部位应与未切削处平滑相接。 表2

叶轮外圆直径mm 允许不平衡重量g ≤200 3 201-300 5 301-400 8 401-500 10 (mm)

501-700 15 701-900 20 3.4转子部分拆装

3.4.1 在拆卸轴承、叶轮螺母、滚动轴承等,如发现被锈蚀咬住,应用煤油或除锈剂

浸泡后再拆,不要随意敲击。

3.4.2装配后检查转子部件上叶轮的密封部位外圆及轴套外圆的径向跳动,应不超过表

3的规定;

表3 (mm)

名义直径 部位 叶轮密封部位外圆的径向圆跳动 轴套外圆的径向圆跳动 ≤50 >50-120 >120-260 >260-500 >500-800 0.05 0.04 0.06 0.05 0.08 0.06 0.10 0.12 3.4.3 叶轮密封部位外圆与密封环的直径间隙根据图样规定,若无资料,可按表4-表

6选取。其中:表4适用于材料为铸铁和青铜的泵;表5适用于材料为碳钢、Cr13钢的泵;表6适用于材料为1Cr18Ni9或类似耐酸钢的泵。四周间隙应保持均匀。 3.4.4 转子装于泵体内,应使叶轮流道中线对准涡旋室中线。对于双吸叶轮应用轴套

螺母调整叶轮位置,使与两侧密封环端面间隙相等;并应测定转子的轴向总窜动量,转子定位时取总窜动量的一半。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hy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