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思考

更新时间:2024-06-14 20:11: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思考

摘要:会计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经济决策需求和强化经济管理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会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主要依据。随着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已日益显现,企业会计工作的任务,已从单纯的信息咨询、监督、服务等职能进一步向预测、监测和参与企业决策职能方向发展,综合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工作。如果没有完整、真实、及时、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管理将变得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并巩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为决策者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决策者作出经济决策。

会计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管理职能,对它的概述为:会计是以货币优为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一定的主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它的本质是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做出预测,监督,旨在实现最优经济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作为一个以处理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反映和

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客观上要求会计拥有以下的几点特征:(一)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事实上会计采用的计量单位有实物计量、劳动计量和价值计量三种计量单位,而对于各种经济业务进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时,货币计量能更好地进行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二)会计拥有一系列的专门方法。会计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会计方法是指会计核算,即对已经发生的经纪业务进行综合地、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生成有效的会计信息。而广义的会计方法一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考核方法和会计控制方法。(三)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环节,而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等方法,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的审查。(四)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原因在于会计信息具有综合性和信息优势,对各种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工作最终是强化经济管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而会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支柱,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因此财务会计的人员必须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会计实务技能。而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包括哲学方法、现代科学思维犯非法和会计具体研究方法所组成的多层次、多方法的有机体系。财务会计的人员熟

悉了解这些理论能够从较高的视角上去把握会计工作的运行规律,提高财会的分析能力,为领导和组织者提供更加有效、有价值的建议。然而,实际和理论上的会计作用却是存在很大的异同。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会计在现代社会中地位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现状

会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顶重要的工作。然而随着国际投、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会计国际化已日益成为各个国家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从新版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及内容来看,各项准则环环相扣、衔接有序,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二、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涉及许多不同的部门,其管理成效的优劣不是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是企业若干部门共同执行的结果。由于会计部门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发生广泛、直接、连续的关系,因此,会计部门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部门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只有让会计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才能提高企业的

经济效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会计工作,就没有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具有复杂的内容,它包括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等等。它涵盖企业人财物、供产销每个方面。这些内容,错综复杂,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其中,会计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则是处于基础性地位的,这是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对会计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地分配劳动,以节约劳动时间。要科学地管理经济,就必须要进行有效的经济核算,而经济核算的中心是会计核算。因此,只有通过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各种有关数据和资料,才有可能组织企业经济的综合平衡,才能对社会生产进行反映和控制,做出科学预测,以指导企业经济的长远和有效的发展。 (二)会计监督职能越来越重要。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构成会计的基本职能,而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和目的。所以会计监督是加强企业法规、制度的需要,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是企业经济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可靠保障。

(三)会计工作更具有政策性和科学性。

企业的任何一个经济活动都必须在企业长远目标的引导、约束、规范下进行。而企业的各项决策,又绝大部分直接地或间接地落实在会计工作中。因此,作为企业,必须加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和完善会计工作,强化会计部门的管理,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在我国众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会计工作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如: (一)管理模式僵硬。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地位缺失。

一些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不重视会计工作,造成会计部门的不健全和会计工作的杂乱无章。这使得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被忽视,造成会计信息不能完整、

及时、真实地被记录。事实上,会计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会计信息差异的大小。会计地位的受控性越强,受控制人的支配越具体,越容易受到非会计因素的影响(如控制者利益驱动的影响),会计信息差异就越大;控制会计的权力主体越多,会计的公正性就越高,会计信息差异也就越小。但总的来看,当前会计工作处于受单位负责人控制的地位,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各种目的,控制会计核算向非会计规范转变,大大削弱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扩大了会计信息的误差。 (三)意识淡薄。

意识淡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的意识淡薄。部分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能按时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完成任务就可以,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是否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甚至有的企业领导为了局部利益远,迫使或诱导会计人员说假话、报假数,以显示其“政绩”,取得“政治荣誉”,或逃避税赋,使会计人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遇。以至于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缺乏统一、规范的领导。 二是会计人员的意识淡薄。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会计约束机制由正式约束、非正式的约束等几部分构成。正式约束是指经济法规,会计准则制度等法律约束;非正式约束是指人们在长期经济活动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范,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意识形态等。对会计信息差异的影响来说,突出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会计诚信度差等方面,当然会计

职业道德匮乏与社会大环境有直接关系,社会不正之风和党政人员腐败对会计人员的价值观、道德意识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使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时不能规范进行,导致会计信息差异增大。

(四)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

(1)有的企业会计机构还不够健全、会计人员的配备还有欠缺、会计岗位设置还不够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 (2)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机构改革成为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企业中表现好的、技术全面的会计人员往往被分流,安排他职,从而因为岗位的变动,影响到会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一些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并不是向社会广招人才,公平竞争,而是把一些文化水平低、不懂业务、“听话”的人安排在会计机构,这些人不懂会计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只为了讨好领导,惟命是从,不按规矩办,记帐随意,手续不清,资料不全,任意伪造。在是非方面,不坚持原则,对违法违纪行为不敢于制止和揭发,影响了会计信息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四、推广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经济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环境给予支持。管理会计在自

身的实践中不仅得到充分应用与发展,而且为理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因此应加快健全金融体制、价格体制,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为管理会计的方法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完善相关法律方面,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台管理会计准则,规范了管理会计实践,在管理会计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有良好的法律保障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自由竞争的法律环境,减少或杜绝会计虚假信息,管理会计的执行才有可能性。

(二)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才能架起一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改革现行的陈旧教材,不片面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字模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会计本土化案例。(2)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3)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观念。企业的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应用范围, 所以企业的管理者注意学习现代管理知识, 了解管理会计的理论和作用, 加强对管理会计课的教学和进行管理会计培训。

(三)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

要增强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植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管理会计通过资产收益、市场

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以逐步营造不断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

2、在高校里属于管理专业的都增设管理会计科目,扩大管理会计的知名度。

3.管理会计系统研究。推广管理会计, 首先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 展开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 创办专门的管理会计刊物, 促进学术交流; 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 加强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现在就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及会计在未来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思考来进行介绍: 一、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会计等式

任何一个会计主体(企业)为了进行经营活动,都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这些经济资源在会计上总称为“资产”。资产最初进入企业时总有其提供者,他们对企业的资产拥有要求权。这种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在会计上总称为“权益”。因此一个会计主体的全部资产应当等于的关提供者对这些资产的权益总和,可以公式如下: 资产=权益

资产表明企业拥有什么经济资源和多少经济资源,而权益则表明

是谁提供了这些经济资源,是谁对这些经济资源拥有要求权。因此,资产与权益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是:资产不能离开权益而存在,没有无资产的权益,也没有无权益的资产。而且从数量上看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必须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也必然有一定数额的资产。从任何一个角时点看,两者部都必然保持数量上的平衡关系。

由于权益可以分为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而债权人权益通常又称为负债,因此,会计等式可以进一步扩展为下列公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导致资产和权益的增加或减少,但是会计等式不会因此而被破坏。

上面这个会计基本等式是反映某个会计期间开始(即某时日),企业的财务状况。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进行,在会计期间,企业一方面取得了收入,并因此而增加了资产或减少了负债;另一方面要发生各样的费用,并因此而减少了资产或增加了负债。所以,企业在会期间就转化为下面的形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或者是: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到了会计期末,企业将收入与费用相配合,计算出利润(或亏损),并按规定和程序进行分配,剩余的又全部归所有者,权益项目。这样在会计期末结账之后,会计等式又恢复会计期初有形式,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由此可见,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它是会计复式记账,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的基础。正是在会计等式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复式记账法,记录某一会主体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反映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 (2)财务管理

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资金是最基本的生产条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资金是不断地运动着的。企业资金从货币形态开始,在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中转为生产资金商品等实物形态,经过销售生又回到货币形态。相应地,企业货币资金就不断地重复着“放-收-放-收-放”这样的过程。而企业资金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有运动,称为财务活动。

在企业承包中,企业为了合理组织资金运动,正确处理企业同各方面有财务关系而进行一系列管理活动称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实质是理财,一是要理顺企业资金的流转程序,确保生产经营顺畅;二是要理顺各种经济关系,确保各方面有利益在要求都得满足。

1、 企业目标对财务管理要求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又在发展求生存。生存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因此,盈利是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的是企业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得出不同的要求。

a)、 生存目标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企业只有生存,才可能获利。企业在市场上生下去的基本条件是以收抵支。企业生存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到期限偿债。以收抵支是企业长期续下去的基本条件。而到期偿债,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稳定的生存下去。 b)、发展目标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企业的发展表现为收入的增加与企业规模的扩大。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销售的数量,收入和利润的增加必然带来企业规模的扩大,这就要投入更多、更好的物资源,人力资源,并改进技术和管理。在市场中,各种资源的取得都需要付出货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因此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并进行合理的运用,是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c)、获利目标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从财务的角度看,盈利就是使资产获得超过其投资的回报。在市场经济中,没有免费使用的资金,资金的每项来源都有其成本。每项资产都是投资,都应获得相应的报酬,财务人员要对企业正常经营产生从外获得的资金加以有效利用是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建立企业的目的是盈利,盈利不但体现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可以反映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有助于实现其他目标。 2.利润最大化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指通过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不断增加企业利润使企业的利润额最大。

3.企业价值最大化

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不断增加企业财富,它反映了企业的潜在或预期获利能力。 企业要求获利,就必须考虑到在企业中所耗的成本费用,纳税金额,营业收入及利润分配等。 a) 成本费用

费用是企业在获利收入的过程中,对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的耗费。成本是与一定成果相对应的费用,在工业企业中,主要是指制造成本。全部费用扣除制造成本外的费用,称为期间费用。 产品成本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降低成本费用,需在挖掘技术潜力与重视科学管理工作两方面多下功夫。 成本费用计划包括制造成本计划和期间费用预算。

耗用材料的成本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量差,即单位产品材料的消耗量;二是价差,即材料单价。公式如下:

材料成本量差=实际总产量×(实际单耗-计划单耗)×计划单价 材料成本价差=实际总产量×实际单耗×(实际单价-计划单价) 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量差+材料成本价差 =实际总产量×(实际单耗-计划单耗×计划单价)

工资成本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生产单位产品耗用的工时量;二是单位工时工资单价(小时工资率);三是生产时间工资。计算工式:

工资成本量差=实际总产量×(实际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单位工

时)×计划小时工资率

工资成本价差=实际总产量×实际单位产品工时×(实际小时工资率-计划小时工资率)

工资成本差异=实际总产量×(实际单位产品工时×实际小时工资率-定额单位产品工时×计划小时工资率 =工资成本+工资成本价差

当制造费用按产品耗用工时分摊时,制造费用成本受生产单位产品耗用工时量和单位工时管理费用单价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制造费用成本量差=实际总产量×实际单位产品小时-定额单位产品小时×计划小时费用率

制造费用成本价差=实际工资总产量×实际产品工时×(实际小时费用率-计划小时费用率) 制造成本差异

=制造费用+制造费用价差 4.纳税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来执行国家职能的重要渠道。同时,过还可以运用税收杠杆来进行宏观调控,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依法纳税收。 a) 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增值额为应税依据。分式: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它适用于销售与劳务。增值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税种,税率为17%。 b) 营业税

营业税是地方税的主要税种,征收对象为提供服务性业务者,转让无形资产者、销售不动产者。公式: 应纳营业税=营业额×税率 c) 企业所得税

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收税的税种。公式如下:

应纳所提税额=应纳税所得额×33% 3.营业收入及利润分配

营业收入是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取得的怀入,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营业扣除相应的成本费用及税金后便是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是一般企业利润总额。利润为正数表示盈利,为负数表示亏损。公式: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分配,除了国家另有规定者外,应按下列顺序分配:

(1). 被没收的财务损失,税收的滞纳金的罚款等违反税法的惩罚性支出;

(2). 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

(3).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当法定公积金达到注册资本50%

可不再得取;

(4).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5).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6). 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股份制企业提取公益后分配后的顺序是: 优先股利→任意盈余公积金→普通股利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企业来说,会计是一门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也在现代企业中占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二、会计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中的最大的效益,也就是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荣誉,并且还会实现各个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都是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而反映出来的。会计部门可以直接通过对企业的核算,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成果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不但促使企业决策者可以很快的了解当前企业实现利润的多少和欠债能力的高低,而且还可以发现企业风险的大小,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劣,使决策者在企业运行的很多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用最小的风险、最健康的财务状况来实现最好最大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必要的问题,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一些相关的管理信息,为企业会计管理服务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发挥了更多的潜能。需的相关管理信息,只有这样,会计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发挥

更大的潜能。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决策者能够更方便的读取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决策。

因此,会计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管理工具,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与结果,还通过预算、监督、参与决策等,参与到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作为一个重要管理环节来使用,作为履行此项工作的会计人员自己应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履行自己管理工作职责。

会计工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专业工具,因此这项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人员进行,并采用较多的专业术语和专门方法,然而会计其服务对象并不是会计专业人员,其存在的宗旨除自身通过控制与监督有限地参与管理外,更多是为企业相关管理服务的,而这些管理人员并非都能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因此,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需要全面、真实、及时与可比,还要求对此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有用,则除自己能读懂外,还要求所涉及管理人员、相关利益者都要能读懂,如果其中包含有一些比较专业的信息,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解释,使其他管理者能从会计提供的信息中读到其所需的相关管理信息,只有这样,会计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发挥更大的潜能。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决策者能够更方便的读取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决策。

因此,会计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管理工具,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与结果,还通过预算、监督、

参与决策等,参与到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作为一个重要管理环节来使用,作为履行此项工作的会计人员自己应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履行自己管理工作职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核算内容更加广泛,要求更加规范,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对企业决策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决策者就不得不借助于会计主管的工作和帮助。

综上所述,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应该坚决加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决策者服务,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服务,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平稳、持续地发展,可见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如此的巨大。

三、对我国管理会计现状的思考

管理会计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就在于利用决策、计划、控制技术来提供信息,以帮助管理者完成制定策略、有效利用资源以及履行计划和控制公司活动的任务。目前我国管理会计运用中主要问题有:忽略决策信息的提供,尤其是对略企业战略性决策信息需要缺乏考虑,这就无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在内部控制方面未真正解决好责任会计中最关键的考评系统和内部价格转移问题,从而使内部控制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所以,如何提高中国管理会计的实效,已成为我国企业界和会计界研究的重大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课题。研究管理会计运用实效问题,不能认为管理会计方法只要应用就是提高了管理会计运用效果。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有助于发挥管理会计作用,但并不是完全一致。当其技术方法的应用流于形式时,其实际作用就不复存在了。何况这些技术方法作用是中性的,其应用得当能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若采用不当还会导致企业决策失误,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所以,我们进行会计管理应用实效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宣传上,还应该注重我国现实和基本国情,把管理会计融合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寻求最大的保障。 三、对中国制定会计原则的启示

中国会计原则完善与开展的总体目的应当是树立与中国经济开展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水平相顺应,与国际会计惯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相谐和,充分表现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者请求,结构严谨、内容完好、逻辑一致、高效适用、集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管理办法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征的会计原则理论和办法体系。为此就要探究会计新的指导思想,新的准绳、制度及技术办法,而这无疑对传统的文化观念提出了应战。中国的文化环境及社会价值观限制着中国会计原则体系变革的目的及详细内容,会计变革必需要与文化环境相顺应,促进社会文化的开展,

同时社会文化的开展又促进了会计变革的停止,文化环境与会计原则体系的开展与完善是互动的。因而,会计原则体系的树立应顺应和改善会计所处的文化环境。

(一)非正式制度的传统文化和正式制度的会计原则 文化是社会群体价值观的反映,它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习俗习气和认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统称。而就会计而言,包括会计法在内的强迫执行的机制和规则以及标准会计信息的会计原则和相应施行的审计制度等都属于正式制度,其中以会计原则为中心。作为正式制度的会计原则和非正式制度的文化以不同的角度和力度共同约束着会计活动。

从中国会计原则制定的参考根据来看,大多是将正式制度的西方会计原则引入中国,必然会对我国现有的会计理论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底的非正式制度发生一定的摩擦和冲击。和谐两者的关系,使会计原则和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相顺应将是中国会计变革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会计原则的国际化开展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容纳精神允许会计原则的国际化开展。中国会计原则的开展强调与国际会计惯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相谐和。从会计原则制定程序来看,中国与英美及国际会计原则委员会的做法也是十分接近的。只是在咨询意见的范围、咨询意见的普遍性、对咨询意见汇总和反应的标准化、与已发布原则的衔接和定稿方式等方面还有改良的必要。中国会计原则的国际

化正是变革开放形势下对外来文化的一个吸收过程,会计界提出的“积极自创国际会计惯例”就是经过吸收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文化,变化中国的会计制度。在这个制度变化过程中我们应一直坚持“拿来主义”,不是一味照搬照抄西方的会计制度,而是依据中国国情树立既合适我们本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又充沛与国际惯例谐和分歧的一整套规则。

2.中国会计制度变革的方式应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特征相顺应。自从行为学以为,影响某一行为变化的实质要素是其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群体的文化价值观有着严密的传承性特征,例如,以人伦为本位的传统价值观至今仍发挥着宏大的潜在作用。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的儒家文化已把社会次序和伦理原则绝对化,从而逐渐构成了一套包括“三纲五常、宗教立法”在内的标准和程式。中国的会计人员长期以来曾经习惯了服从详细、细致的会计制度。由财政部制定会计原则并赋予其法律位置将有利于会计原则取得普遍的认同。因而,在会计变革的过程中,由财政部等政府机构为主导推进中国会计原则的国际化进程,将更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特征相顺应。

3.中国会计原则的开展应是渐进式的过程。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中庸”的思想。人们的社会价值观表现为阴柔的特征,“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关系融洽成为人们的根本行为原则之一。这些传统文化和心理使得中国人不喜欢大起大落和高风险的革新方式,而较容易承受渐进的、稳健的变化。因而,为顺应这种

文化传统,在中国会计原则的开展和国际化过程中采取渐进的方式较为明智。这样,不但会顺应公众的传统的心理行为习性,也将大大地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原则开展和革新的认同感,从而减少了制度变化的阻力和本钱。

总之,在中国会计原则国际化开展的问题上,应坚持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相分歧。以外乡的传统文化与外来的正式制度匹配要优于全盘西化,非正式制度传统文化与正式制度会计原则的同步谐和开展不只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hy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