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与美术考试资料 2

更新时间:2024-04-20 14: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音乐的本质与功能 第一节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1.音乐的起源。模仿起源说,音乐起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各种声音现象的模仿。巫术起源说,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敬神活动;游戏起源说认为,艺术和游戏都是人类宣泄过剩精力,追求愉悦的一种活动方式;狭义的劳动起源说认为,音乐是由于集体劳动中人们相互鼓舞、相互协调的需要而产生的。 2.音乐起源于人类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

3.音乐的发展:发展过程从总的规律上说是一个不断分化、不断融合,不断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运动变化的过程。

第二节 音乐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1.音乐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主观反映的结果,所以,音乐也只能是人类对现实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主观反映。

2.音乐最基本的特征是:以听觉感知为主要感知手段;在时间流动过程中展开和完成其艺术形象的塑造;艺术形象的感知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情感体验具有更大的个人性和不确定性。 3.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具有以下特征:①音乐是声音的艺术;②音乐视听觉的艺术;③音乐是时间艺术;④音乐是情感艺术。 第三节 音乐的功能

音乐的功能是指音乐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其中比较主要的功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作为社会成员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手段。

第二章 音乐教育与儿童发展

第一节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1.促进大脑发展。①促进大脑两半球机能的发展;②促进大脑皮层重要中枢的发展;2提高运动能力;3.增进身心健康。

第二节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语言与认知发展。 1.促进语言的发展。2.促进认知的发展。①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②促进记忆力的发展;③促进想象、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情感和意志发展。 第四节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①促进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②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五节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①促进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②促进纪律性和责任感的发展;③促进民族意识和多元化文化意识的发展。

第三章 近现代儿童音乐教育

第一节 近现代外国儿童音乐教育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瑞士教育家 最有个性又最有成效的部分是“合乐动作”。又称为“体态律动学”。其核心是:音乐教育应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去训练儿童,让儿童从刚开始接触音乐起,就用整个身体和心灵去感受音乐,感受音乐中节奏疏密、旋律起伏、情绪变化的节律。只有身心都真正投入到音乐中去没产生的动作才可能是一种真正充满生命律动的体态。

2.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 匈牙利作曲家,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立足于本国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音乐教育体系。“儿童自然发展法”。

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体系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三方面。教学组织形式从两个角度来描述,在形式上是“集体教学”,在内容上市“综合教学”。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创作法”。是指仅仅向儿童提供一些元素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音调、最基本的运动方式、最基本的组织及结构作品的方法等,儿童通过在范例和教师启发下的集体创作过程来进行音乐学习。

4.铃木音乐教育体系 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天才教育体系”。他认为才能是通过后天有效的教育发展起来的。因此,为儿童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是才能发展第一必要条件。坚持不懈的大量练习是第二

条件,积极情感的不断激发是第三条件。“母亲参与”和“集体教学”是独特方法。 5.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国家教育总署提供资源的一个音乐研究项目。“相互作用的课程指南”。

第二节 近现代我国儿童音乐教育1.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末的儿童音乐教育。从萌芽阶段逐步进入到初步发展的阶段。主要强调音乐对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在反封建、进行民主启蒙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2.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儿童音乐教育。一方面利用音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开始日益增强对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重视程度。3.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的儿童音乐教育。再次将音乐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儿童主要通过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中的音乐表演实践来学习音乐。4.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的儿童音乐教育。智力教育、创造力教育第一次被明确提出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5.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的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作为国策影响了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使之逐步形成追求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第四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审美教育从目标上讲,是一种追求培养和谐、完善、统一、美好人格的教育。从手段上讲,是一种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手段,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狭义审美教育从目标上讲是一种培养人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与态度的教育。从手段上讲,是通过对特殊艺术门类进行学习的过程,引导或帮助儿童认识、把握该种艺术的审美规律,培养儿童对该种艺术的喜爱之情。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音乐知识技能教育。在这一特殊实践领域中,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儿童的音乐实践。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1.游戏性。内容、形式、方法中的游戏性。2.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过程上、目的上的综合性。3.整体性。体现在学习对象的整体性、学习氛围的整体性。 第三节 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①实践原则;②和谐原则;③低耗高效原则;④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四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1.教师安排的与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2.专门性的与渗透性的音乐活动。3.显性的与隐性的音乐教育课程。

第五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者------老师。1.老师的世界观与行为特征。积极乐观、乐业敬业、真诚自然、尊重儿童、热爱音乐、富于创新精神等品质。2.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3.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4.教师的基本音乐素养。可分为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更为广泛意义上的音乐涵养三方面。 第六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外部环境---社区与家庭。

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包括一切由儿童主动发起的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其中包括由教师通过环境、气氛创设而引发出来的活动和先由儿童发起,后又有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指导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实践等基本上由儿童掌控。

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包括一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性或渗透性的音乐教育活动,也包括教师根据需要临时发起、组织的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活动。在此活动中,活动目标、内容、方式、时间等,基本上由教师掌握。

第五章 幼儿园的歌唱活动

第一节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歌唱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歌词、音域、节奏、音准、呼吸、情感体验与表达、独立性、合作性以及创造性等九个方面。

在学前阶段,儿童最容易掌握的是歌词,节奏次之,速度第三,呼吸第四,最难掌握的是音准。 第二节 幼儿园歌唱活动的教育目标:①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②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③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④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 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全面发展目标:①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艺术表达的能力;②发展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能力和进行自我情感调控的能力;③发展幼儿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积极独立的个性品质;④发展幼儿守纪、负责、公正以及能合作、善交往的良好社会性品质。

第三节 幼儿园歌唱活动的教育内容:①歌曲(含节奏朗诵);歌曲是用音乐的方式演唱出来的文学。②歌唱的表演形式;是歌唱活动中参加者的人数、全体参加者的合作方式以及歌唱时所伴随的表演方式的总和。③理解和表现歌曲的简单知识技能;④嗓音使用和保护的简单知识技能;⑤在歌唱活动进行合作交流的简单知识技能。

1.歌唱的表演形式有哪些?①独唱:一个人独立地歌唱或独自歌唱。②齐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整齐地演唱完全相同的曲调和歌词。③接唱:包括个人对个人的接唱和小组对小组的接唱。④对唱: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个人与小组之间的问答式的歌唱。⑤领唱齐唱:一个人或几个人演唱歌曲中比较主要的部分,集体演唱歌曲中配合的部分。⑥轮唱:两个小组(声部)一先一后按一定间隔开始演唱同一首歌曲。⑦合唱:一个声部用哼鸣的方式演唱旋律,另一个声部按相同节奏朗诵歌词;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用相同旋律唱衬词。⑧歌表演:一边歌唱一边做身体动作表演。 2.儿童可以掌握的简单歌唱技能有:①正确的歌唱姿势;②正确的发声方法;③正确的呼吸方法;④准确唱出歌词、节奏和曲调的技能;⑤自然、恰当地用歌声表达感情的技能;⑥正确、默契地与他人合作的技能;⑦正确地运用和保护嗓音的知识和技能等。

第四节 幼儿园歌唱材料的选择 应兼顾歌词和曲调两个方面。 1.歌词的选择:应具有以下特点①内容与文字有趣,并易于儿童记忆和理解;②歌词内容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想象、富于教益;③歌词形式与内容应适于用动作表现。2.曲调的选择:①音域较狭窄;2-3岁:e-g,3-4岁,d-g,4-5岁,c-b,5-6岁,c-c。②节奏较简单;③旋律较平稳,且以五声音阶为骨干;④结构较短小平整;⑤词曲关系较简单。3.歌曲的总体选择,应具有纯真性、艺术性、教育性,以及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五节 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导入

1.动作导入: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直接描述动作过程的或是比较富于动作性的。典型特征“从动作开始”,或“动作在前”。

2.歌词创编导入:适用于一些词曲内容简单多重歌词语法结构单纯清晰、具有某些语言游戏性质的歌曲。典型特征为“从歌词创编开始”或“歌词创编在前”。

3.情景表演导入:适用于歌词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幼儿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且这些情境和事件也是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典型特征为“从情境表演开始”或“情境表演在前”。

4.故事讲述导入:适用于歌词含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和语言结构也都较前一种稍复杂些,通常会含有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描述、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话等。典型特征“从讲故事开始”或“故事在前”。

5.歌词朗诵导入:歌词中的词语及逻辑顺序比较细致、复杂,而情境性、故事性又不够明显(当然,故事性较强的歌曲也可以用此种方法),不太便于儿童整体、直觉把握的歌曲。特征“学习歌词朗诵开始”或“朗诵在前。”

6.游戏导入:适用于传统音乐游戏中伴随游戏边唱边玩的歌曲。歌曲内容多为游戏中的动作、人际关系、游戏方式或规则,内容十分便于歌曲学习和游戏学习的互相强化。典型特征“从游戏开始”或“游戏在前”。

7.填充参与导入:适用面比较窄,一般比较适合于含有不断重复出现的简单而特点鲜明的词曲动机的歌曲。典型特征是在教师第一次范唱歌曲时,幼儿就用朗诵或歌唱的方式参与。幼儿参与的部分主要是歌曲中不断重复的那些动机。

8.副歌前置导入:主要针对带有“副歌”的比较大型的歌曲提出的,由于“副歌”通常是为增强气势、强调主题而特别设计的,所以才创造手法上强调重复。一般“副歌”都更加容易理解,更容易激发情绪,也更容易上口和记忆。 9.无意义音节玩唱导入:所谓“无意义音节”是相对于有意义的歌词系统来讲的。可以摆放在任何程序中,若作为导入的程序,就要安排在新歌学习的开始部分。这样处理可以是为较小年龄幼儿设计的,并作为歌曲学习的导入步骤,增加情趣和降低困难,但使用不当也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10.直观形象导入:适用于歌词含义对学习歌曲的幼儿来说不够明确,歌词先后顺序比较容易混淆的歌曲。使用得当,可以起到激发情趣、增进理解、帮助记忆的效果。“突出形象,突出关系,突出重点”

第六节 发展幼儿歌唱能力的方法:A.共鸣位置与歌唱的美好音色。B咬字、吐字、气息与歌唱的情感表达。

1.帮助儿童获得正确的共鸣位置和美好自然声音的方法有:①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榜样----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②轻声入手,养成有控制的情感表达习惯;③从较高音区开始,从上逐渐向下唱。 2.帮助儿童获得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和富于感染力地表达情感的方法有:①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榜样,自然而认真地唱准“字头、字腹、字尾”,自然而认真地长号“逻辑重音、情感重音、句首重音”。②从情感体验入手,由内而外,以情带声,由内向外,身体自然参与体验与表达;③教师从歌曲分类分析入手,结合歌曲的情感表达,分别指导幼儿唱好“连音、跳音、重音、保持音”等基本演唱方法;④教师的伴奏、讲解和指示语言具有良好的情感感染力。

3.咬字、吐字和气息方法使用的一般规律是:①优美、温柔、悲伤的歌曲,多采用较慢速度、较弱力度和相对更连贯、更柔和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来说就是“推”出去的,称为“抒情曲的唱法”。②活泼快乐轻松的歌曲,多采用适中的力度、较快的速度和相对更有弹性、更短促、更不连贯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来说就是“弹”出去的,称为“舞曲的唱法”。③坚定有力、朝气蓬勃的歌曲,多采用较强的力度、较快的速度和相对比较短促,但比“跳音”稍稍强大的,不连贯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形容是“打”出去的,称为“进行曲的唱法”,④沉稳有力的歌曲,多采用较强的力度、较稳健的速度和相对绵长的不完全连贯的气息流动方式,“爆发”出去的,称为“劳动曲的唱法”。 第七节 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1.幼儿园常见的创造性歌唱教学有:①创编新歌词;②创编表演动作;③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 2.创编新歌词的教学活动应注意:①选择简单多重复的适于儿童创编的歌曲;②只教授一段歌词作为创编的样板;③必要时预先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以保证活动具有良好的创造气氛和审美气氛;④创编中应注意集体参与创编和歌唱的密度,以保证活动中大多数儿童都有机会动脑、动口、动手;⑤创编中应注意控制好编唱时间的长短,以保证活动结束时具有“余兴未尽”的气氛;⑥创编中应注意适当强调创编结果的个人独创性和审美性,以保证编唱的结果能够给儿童留下美好的印象。 3.创编表演动作应注意:①即兴创编活动与引导创编活动应区别对待;②结构性动作、情节性动作、情感性动作应区别对待;③在引导创编活动中,创编的数量以“够用”为限度;④在即兴创编的活动中,教师应主要以“反馈”的方式和相互展示,交流,学习的方式来丰富儿童的创编思路;⑤在引导创编的活动中,教师应主要以提问和提供思考线索,提供改善的建议的方式来丰富儿童的创编思路;⑥知识准备,数量限制,独创性,审美性要求等与“创编新歌词”的要求相同。

4.大、中、小班的表演动作创编活动中共同需要注意的问题有:①即兴创编活动与引导创编活动应该区别对待;②对结构性动作、情节性动作、情感性动作应该区别对待;③在引导床边的活动中,创编的数量以“够用”为限度;④在即兴创编的活动中,教师应主要以“反馈”的方式和相互展示、交流、学习的方式来丰富儿童的创编思路;⑤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引导创编之前都要自己先创编好一个“样本”,这个样本体现了教师希望幼儿通过创编将要掌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⑥知识准备、数量限制、独创性、审美性要求等与“创编新歌词”的要求相同。

5.在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的活动中一般应注意:①教师提供的“感知体验处理榜样”的活动在前,教师引导儿童进行的“榜样经验迁移”的活动在后;②教师应注意尽量对儿童的各种独特处理作出积极的建设性的反应,即教师应首先尽力帮助幼儿寻找自己处理的独特而又合理的理由,而不应该轻易地否定幼儿的意见。③数量限制、独创性、审美性要求同前。 第八节 发展幼儿良好的个性与社会

1.发展良好个性的主要方法有:①使用发展性评价,让每位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提高;②对不同的儿童提不同的要求,给与不同的帮助;③给每位儿童成功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力帮助每位儿童在原有基础上提高;④特别积极参与的态度和自我激励的态度。

2.发展良好社会性的主要方法有:①要求尽力达到歌声和谐;②要求尽力达到表演形式和谐;③引导儿童学习自己处理演唱形式和表情,并自己组织、指挥演唱练习;④充分利用音乐角、小音乐会及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

第九节 系列歌唱活动方案设计 1.“系列歌唱活动方案设计”即指围绕一个歌曲作品所作的一系列的方案设计。更注重幼儿与歌曲相互作用的每一次机会,设计的目的更注重幼儿通过每一次接触歌曲的机会获得的实际发展。

2.系列歌唱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两种:①尽量挖掘原歌曲材料本身的教育潜力,然后再在诸多可能性选择最佳方案。②改变原材料中的某些因素,或加入另一些新材料,然后再从扩大了的诸多可能性中选择最佳方案。

3.系列歌唱教学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主要有:①方案宜精炼,系列方案安排的进度宜适中,系列方案中的各单个方案之间宜有重复和变化;②同意要求宜不断深化、提高,并宜尽量多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③设计时应尽量细致、明确,而实施时尽量多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④抄写谱例词曲时所有符号应尽量完善准确,词曲作者的姓名不应省略。

第六章 幼儿园的韵律活动

第一节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韵律活动能力发展

1.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身体运动能力、运动随乐感力、独立性、合作性以及创造性等五个方面。

2.韵律活动是伴随音乐进行并与音乐协调的身体动作表现活动。 3.非移位动作是指在不移动身体位置的情况下作出的动作。(在非移动动作中,较先发展的是上肢动作,其次才是躯干动作和下肢动作)

4.移动动作是指在移动身体位置的过程中做出的动作。

5.随乐能力是指在进行韵律活动的过程中使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的能力,它既是在敏锐地感知音乐基础上的自由身体运动,又是在利用自由身体运动以增强音乐感知的敏锐性。 6.韵律活动中的合作协调主要是指运用动作与人配合、沟通、共享空间。

7.创造性表现是指在进行韵律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看法、想法的活动。 第二节 幼儿园韵律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

1.韵律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包括:①让幼儿享受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②发展幼儿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③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④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和艺术动作语汇。

2.全面发展教育目标包括:①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艺术表达的能力;②发展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能力和进行自我情感调控的能力;③发展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和积极、独立的个性品质;④发展幼儿守纪、负责、公正以及能合作、善交往的良好社会性品质。 第三节 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育内容

1.韵律动作包含:基本动作;模仿、象征性动作;舞蹈动作。 基本动作主要指儿童在反射动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活动作。

模仿、象征性动作主要指儿童在表达自身特定思想外部特定事物的形态和运动状态时所运用的身体动作。 舞蹈动作指经过多年演化和进步,已经程式化了的艺术表演动作。

2.韵律动作组合包含:身体节奏动作组合;律动模仿动作组合;舞蹈动作组合。

身体节奏动作组合中的动作元素一般没有实际含义,组合在结构上更加注意的是动作形态和音色的重复与变化。

3.一般幼儿园通常在中班安排学习“手腕转动”(翻手腕花),在大班安排学习“提手腕”(硬腕)。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采用的韵律动作组合一般可分为:身体节奏动作组合;律动模仿动作组合;表演舞;集体舞;自娱舞等。

4.集体舞的特点是队形在空间的变化和舞伴之间的配合、交流。 5.表演舞蹈的教育重点在于发展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

6.韵律活动的表演形式主要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和领舞群舞。 独舞是指一个人独立地做韵律动作

双人舞、三人舞在幼儿园实际上主要是指一种小型的结伴舞,这种结伴舞通常是两个人自由结伴、相互配合地做韵律动作。

群舞是指许多人按比较严格的队形和动作规定一起跳舞。

领舞群舞是指以单独舞者为主,以集体舞者为辅的一种合作表演方式,其中的主导、辅助关系是规定的,必须遵照执行。

7.韵律活动的简单知识技能主要包括:①掌握动作的知识和技能;②变化动作的知识和技能;③组织动作的知识和技能;④使用、制作道具的知识和技能。

8.幼儿集体韵律活动的一般常规包含:①活动开始和结束时布置和清理场地的常规;②听信号或指令开始和停止活动的常规;③上、下位以及各种空间站位、移动的常规;④分组、结伴以及分配角色的常规。 第四节 幼儿园韵律活动材料的选择

1.韵律活动的材料包括动作、音乐和道具。

2.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韵律动作分为三类即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3-4岁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模仿动作)。

3.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主要有三条规律:从大的整体动作到校的精细动作;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

4.学前儿童选择的韵律活动的音乐应具以下特点:①节奏清晰、结构工整;②旋律优美、形象鲜明。 第五节 幼儿园旋律活动的导入 幼儿园韵律活动的导入

1.观察导入 该方法主要适合让儿童在观察具体事物的外部形象或运动状态后,痢疾用自己的动作创造性地进行表演活动。例如小班律动《小鱼游》。

2.回忆导入 该方法主要适合于让儿童在回忆有关具体事物的外部形象或运动状态后,再用自己的动作创造性地进行表演活动。大班律动《堆雪人》。

3.基本动作复习或学习导入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从复习某个熟悉的动作开始联系新动作学习的活动;或直接从观察新动作示范开始的新动作学习活动。大班新歌学习活动《多幸福》、中班《邀请舞》。

4.队形复习或学习导入: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从复习某个熟悉的队形开始联系新队形学习的活动;或直接从感知、理解新队形开始的新队形学习活动。大班舞蹈《葡萄丰收》。

5.舞谱导入:该方法适用于:重点帮助幼儿理解舞蹈符号的作用;学习使用舞蹈舞谱来帮助他们自己的舞蹈学习活动;通过舞谱来促进舞蹈学习的活动。大班舞蹈《种太阳》。 6.动作创编导入: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重点发展幼儿的动作创编兴趣和动作创编能力的活动。大班舞蹈《拥军秧歌》。 7.游戏导入;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动作或队形的教学可以用游戏的方法来进行的活动。大班舞蹈《花之舞》。 8.故事导入: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情节性比较强的韵律动作组合的学习或创编活动。大班舞蹈《小卓玛上学》。

9.音乐欣赏导入: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音乐的结构比较复杂、音乐与动作结合的要求比较高的韵律动作组合的学习或创编活动。大班舞蹈《特快列车波尔卡》。 第六节 发展幼儿的韵律活动能力

1.与发展动作的协调性有关的方法主要有:①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②选择、安排循序渐进的动作学习序列;③从较慢的速度开始,并采用儿童最舒适的进度逐步加快速度;④可以从儿童自然动作开始的动作,应先从儿童的自然动作开始过渡;⑤不适宜分解学习的动作,可以采用“拖”的方法。 2.与发展动作的随乐性有关的方法主要有:①让儿童自己边学边做;②教师用伴唱或伴奏随儿童的动作;③让儿童多跟随比较熟悉的音乐做动作;④引导儿童注意动作与音乐协调;⑤所选动作组合应为简单多重复且有整体美感的。 3.与发展动作的表现性有关的方法主要有:①让儿童有机会看见更多由儿童和教师提供的动作表演示范;②让儿童有机会在同伴和教师的态度和行动鼓励下观察和模仿各种真实、生动地运动着的事物;③让儿童有机会在美术、文学作品的激发下进行动作的表现。 第七节 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与创编动作有关的方法主要有:①自由的即兴表演;②有引导的动作创编。 与创编动作组合有关的方法主要有:①按情节创编;②按音乐创编。

第七章 幼儿园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第一节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能力发展

1.打击乐器演奏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操作乐器(包括探索乐器音响和较熟练地演奏乐器)的能力,演奏乐器时的随乐性、合作性以及创造性等四个方面。 2.乐器操作能力主要指运用乐器奏出想要奏出的特定音响的能力。构成打击乐器操作能力的基础主要是:对特定乐器、演奏方法、特定音响之间关系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一定的乐器知识。3岁儿童最容易掌握的是铃鼓和串鼓的演奏法。

3.随乐能力是指在演奏打击乐器的过程中使奏出的音响与音乐相协调一致的能力。

4.乐器演奏活动中的合作协调主要是指演奏过程中注意倾听自己、同伴、集体的演奏,并努力使每一个人、每一声部的演奏都能服从于整体音响形象的塑造要求。

5.创造性表现是指进行打击乐器演奏的过程中,运用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和进行演奏表现的活动。

第二章 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教育目标

1.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教育本身的教育目标包括:①让幼儿享受参与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快乐;②发展幼儿运用打击乐器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③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④积累一定的音乐词汇。

2.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包括:①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艺术表达的能力;②发展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能力和进行自我情感调控的能力;③发展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积极、独立的个性品质;④发展幼儿的守纪、负责、公正以及能合作、善交往的良好社会性品质。

第三节 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教育内容

1.打击乐器演奏的简单知识技能主要有:①与乐器有关的知识技能;②与配器有关知识技能;③与“指挥”和“看指挥演奏”有关的知识技能。

2.配器:是指教师引导、组织儿童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选择适当的节奏型以及合适的乐器,为儿童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设计伴奏的一种活动形式。(如:碰铃、三角铁等,音色都较明亮、柔和) 3.打击乐器演奏的常规一般包括:①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②活动进行的常规。 第四节 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材料的选择

1.学前儿童选择打击乐器时,一般应考虑的三个方面:①音色要好;②乐器的形状、大小及重量须适合学前儿童;③演奏方法要适合不同年龄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3-4岁儿童可以选用的乐器有:铃鼓、串铃、沙球、圆弧响板和碰铃。4-5岁儿童可以选用的乐器有:木鱼、蛙鸣筒、小钹和小锣。5-6岁儿童可以选用的乐器有:双响筒和三角铁。

2.打击乐曲的配器方案一般应注意:①适合学前儿童使用乐器的能力;②适合学前儿童对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③配器音响效果与原来的音乐相协调;④配器本身富于趣味性、新颖性和整体统一的美感。 3.打击乐器的编配步骤有:①熟悉音乐;②揣摩、分析;③安排节奏型和音色的布局;④试奏和调整;⑤记谱和转换乐谱。

4.动作总谱用身体动作表现配器方案;图形总谱用形状和色彩表现配器方案;语音总谱用嗓音表现配器方案;变通总谱都是经常混合应用,但在过渡到实际的乐器演奏之前,一般都必须经过徒手的动作练习这个阶段。

第五节 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导入

1.总谱学习导入: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原配乐器创作比较复杂、精美、完善大打击乐作品。如大班打击乐《拔根芦柴花》。

2.总谱创编导入: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原计划比较单纯,可以让儿童有更对创造性表达机会的打击乐作品。中班打击乐《这是小兵》。

3.主要声部学习导入: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从“纵向”看本身含有主、次两个部分,其主要部分本身比较复杂、精美、完善的打击作品。中班打击乐《瑶族舞曲》。

4.主要声部创编导入: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本身含有主、次两个部分,其主要部分比较单纯,可以让儿童

有更多创造性表达机会的打击作品。

5.音乐欣赏导入: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元创意本身比较复杂、精美、完善,更值得让儿童欣赏或更值得用来教儿童学习怎样欣赏的音乐作品。

6.故事导入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具有更多形象或情节描写性的打击作品。 7.韵律活动导入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适合改编成打击乐作品的韵律活动曲。 8.歌唱导入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适合改编成打击作品的歌曲。 第六节 发展幼儿的打击乐器演奏能力

1.舒适有效地演奏有关的方法主要有:①选择合适的空间安排;②选择合适的练习速度;③采用明晰、准确的指挥暗示;④创造愉快、轻松、舒适的演奏氛围。

2.与表现力地演奏有关的方法主要有:①提供有表现力的伴奏音乐;②教给有关的演奏技能;③采用富于感染力的示范、讲解、指令和指挥暗示;④创造适度兴奋的演奏氛围。

3.与发展节奏感与织体感有关的方法主要:①选择节奏明晰的伴奏音乐;②引导儿童辨别听声部间的相互关系,培养相互倾听、相互配合的良好习惯;③采用准确、明晰的示范、讲解、指令和指挥暗示;④创造适度紧张、态度认真、注意集中演奏氛围。 第七节 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1.与参与配器方案的设计有关的活动有:①有引导的集体讨论;②对配器方案提供意见或建议;③体验意见或建议被采纳的快乐。

2.即兴指挥学习的步骤为:①看教师指挥演奏;②集体模仿教师指挥;③在教室帮助下独立指挥;④独立指挥;⑤看教师即兴演奏;⑥在教师帮助下独立进行指挥。

3.与提出其他创造性意见和建议有关的活动主要有:①提出改变节奏型的意见或建议;②提出改变音色的意见或建议;③提出改变个别乐器演奏方法的意见或建议;④提出增加新的特色乐器的意见或建议。

第八章 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

第一节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发展

1.音乐欣赏:一般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怀着欣喜之情反复倾听音乐的活动;分为四个方面:倾听、理解、创造性表达、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趣味倾向的发展。 2.倾听是一种有意识的听,带有注意“留神地听”。

3.理解是音乐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入“欣赏”境界的重要基础。

4.音乐趣味倾向包括:对音乐喜好的个人评价标准、个人偏爱的音乐作品、个人对音乐和音乐活动的态度等。

第二节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教育目标

1.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包括:①让幼儿享受参与性音乐欣赏活动的快乐;②发展幼儿运用各种媒介表达自身音乐感受的能力;③发展幼儿倾听和感受音乐的习惯与能力;④让幼儿积累自己的优秀音乐主题或片段库存。 2.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包括:①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艺术表达的能力;②发展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能力和进行自我情感调控能力;③发展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积极、独立的个性品质;④发展幼儿守纪、负责、公正以及能合作、善交往的良好社会性品质。

第三节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教育内容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教育内容有:①倾听周围环境中的音响;②欣赏音乐作品;③音乐欣赏的简单知识技能。

第四节 幼儿园音乐欣赏材料的选择

1.音乐欣赏活动的材料包括音乐作品和音乐欣赏的辅导材料。 2.一般常用的截选改编方法有:截选片段、压缩结构。

3.音乐欣赏的辅助材料一般有动作材料、语言材料、视觉材料三种。

4.语言材料特指含有艺术形象的有声文学材料,如故事、散文、诗歌、民谣等。

第五节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导入

1.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导入有:①从完整作品开始;该导入模式比较适合用于结构单纯、清晰的作品以及不太注重感知、体验细节的教学设计。(大班音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②从作品的某个部分开始;该导入模式比较适用于结构稍复杂的作品,以及比较注重感知、体验细节的教学设计。如大班音乐欣赏《金蛇狂舞》。③从某种辅助材料开始。该导入模式专门性的教学设计相对应的。其中一般又可分为:a从其他音乐活动(如歌唱、奏乐、韵律活动、音乐游戏)开始设计;如中班音乐欣赏《墨西哥舞曲》;b从文学活动开始的设计;大班音乐欣赏《欢乐颂》;c从美术活动开始的设计,如中班音乐欣赏《梦幻曲》。 第六节 发展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1.发展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方法主要有:①选择最好的音乐作品;②选择最好的音乐音响;③让儿童有机会利用更多的感知觉通道进行音乐的感知;④让儿童有更多机会在伴随音乐进行表演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⑤让儿童有更多机会利用不同的符号体系来表达自身的音乐感受。 第七节 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1.发展幼儿创造性的方法主要有:①给儿童以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的机会;②鼓励儿童的创造性音乐表达;③向儿童提供各种创造性音乐表达的优秀范例;④给儿童以相互交流他们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性表达实例的机会。

2.创造性的音乐欣赏反应主要是指:运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将与与众不同的对音乐的体验、看法、和与众不同的由音乐所引起的想像、联想表达出来。 第九节 系列音乐欣赏活动方案设计 1.“层层深入”的程序即先完整听,然后继续完整听,同时逐步引导儿童注意到更细致的部分;(2)“层层累加”的程序,即先把握作品的某个细节部分,然后再从局部逐步扩大到整个作品;(3)“一一匹配”的程序,即先向儿童提供一个或若干个他们更容易理解的其他符号系统的相应艺术形象,然后再让儿童一边倾听音乐,一边将音乐或音乐中的某部分与先前提供的其他艺术形象相匹配。

2.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①结构比较紧密的作品可采用“从整体入手层层深入”的设计。该模式的特点主要是反复地整体倾听;②含有独立而鲜明的主题形象的作品可采用“从局部入手层层累加”的设计。该模式的特点主要是先让儿童集中精力感知、体验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某个动机;③各段落间对比鲜明的作品和比较强调性质辨别的内容可采用“一一匹配”的设计。该模式的特点主要是先让儿童通过其他材料感知、理解将要从音乐中感知、体验到的形象、内容;然后再让儿童分别倾听音乐的有关段落,并引导儿童集体探索、讨论,将音乐的和非音乐的材料一一相互匹配。④传统的“整——分——整”的教学设计也可以采用。

第九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

1.影响学期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因素主要有儿童、社会、学科、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哲学中的价值取向等五个方面。

2.学期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主要经历了目标筛选、目标整理、目标表述等三个阶段。

3.我国幼儿园的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目标一般可以分解为总目标、年龄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四个不同层次。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结构

1.按心理活动的领域不同来划分,学前儿童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个方面;按音乐活动的领域不同来划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歌唱、打击乐器演奏、韵律活动、音乐欣赏四个方面;按社会实践活动的互动对象不同来划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又可以分为人际交往、人与物(含音乐舞蹈作品、其他相关物品和活动空间)交往两个方面。

2.提出和撰写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意义分为两点:一、有利于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二、有利于切实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 提出和撰写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原则分为:一、系统化原则;二、系列化原则;系列化原则只要强调的是两个方面:①能力的系列化;②材料目标的系列化。三、行为化原则。主要强调三个方面:①

必须针对将要实施教育的特定儿童群体的现状和发展;②必须针对将要使用的音乐教材内含的教育潜力;③必须针对教师或儿童的特定的可见行为。 第五节 提出和撰写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方法

1.音乐教学活动目标时需要全面考虑:①音乐教育的总目标;②本阶段的音乐教育目标;③本阶段本班教育工作的问题或重点;④所选特定音乐教材的教育潜能;⑤提出和撰写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三个原则。 2.撰写音乐教学活动目标时需要注意:①必须固定以幼儿或教师作为行为发生的主体,陈述时主语可以不出现;②必须陈述可以看得见的行为,必要时也可以补充说明该行为隶属于哪一类发展总目标;③必要时还可以补充说明该行为发生的附加条件以及行为反应水平等方面的限定语。

第十章 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指导与评价 第一节 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

1.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结构功能有两类:“适应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

“适应性功能”发挥作用的立足点是:顺应儿童生理、心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使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片段能够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产生最佳的综合性影响。

“发展性功能”发挥作用的立足点是:顺应儿童学习迁移的规律和心理结构建构的规律。

2.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主要是:①有重复有变化的原则;②层层深入、不断提高的原则;③动静交替的原则。

3.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书面结构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①活动的名称(含年龄班);②活动的材料;③活动的目标;④活动的准备;⑤活动的过程。 第二节 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指导

1.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指导的方法运用语言指导的方法有:①讲解;②提问;③反馈;④提示和指示;⑤激发和鼓励。运用范例指导的方法包括:①示范;②演示。运用角色变化指导的方法包括:①参与;②退出。

2.示范主要是指教师用现场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的方法向儿童提供活动的范例。 3.演奏主要是指教师用操作各种直观教具的方法向儿童提供活动的范例。

4.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指导的原则主要有:①教师、儿童相互作用的原则;②面向全体、尊重个别差异的原则;③在整体审美情境中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原则。 第三节 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评价

1.学前儿童音乐活动的评价一般应包括一下五个方面的内容:活动的基础;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环境;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

2.活动的基础主要指儿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活动目标指教师期望活动所达成的教育结果;活动过程是指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①教师的精神面貌;②教师的组织工作;③教师的教育指导工作。活动效果主要是指幼儿的行为表现中反应出来的教育效果。 3.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的评价方法一般有:①从评价者的角度出发,可以把评价分成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两种;②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③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④独立片段评价和连续评价。

4.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评价时,一般应遵循一下原则:①诊断性原则;②针对性原则;③建设性原则。 诊断性原则:评价不但要指出现状和评定差异,更重要的是要指出造成现状和产生差异的原因;针对性原则:评价工作要围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来进行,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存在问题的解决或改善;建设性原则:所有评价的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和改进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的。

第十一章 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心理调节 第一节 心理调节的基本理论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所需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大脑“最佳唤醒状态”,或称“适宜唤醒状态”。使大脑处于“适宜唤醒状态”的条件是兴奋集中于现实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脑区;同事。与现实活动无关或关系疏远的脑区则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 第二节 心理调节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学前儿童绘画创作心理过程及其教育指导

1.绘画创作是指创作者在一定的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加工、创造出静态、可感的视觉形态,以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的过程。

2.学前儿童的绘画创作过程描述为眼——脑——手这样三个阶段。①艺术视知觉阶段及其指导:a通过各种途径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b感知过程中注意内容的审美性;c感知过程中注意方法的合理性;d感知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引导性。②艺术体验与反思阶段及其指导:新皮亚杰派的代表人物罗比·凯斯看来,无论是问题解决,还是探索、模仿,其过程基本上包含了一下四个相同的部分:a图式的搜索(或激活);b图式的评价;c图式的再标记;d图式的巩固。在艺术体验加工阶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指导:A引导儿童进行想像和体验;B引导儿童对内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③艺术表达阶段及其指导:(1)为儿童提供绘画工具和材料;学习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3)帮助儿童进行创造性的画面表达;(4)提供游戏化的练习。

3. 审美表象是指通过审美感知的选择作用而生成的内部视觉,是借助于想像产生的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的意象。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指导的第一步,是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审美表象。

4。创作者通过视知觉得来的原材料还必须进入大脑进行加工、改造。这一加工、改造过程也就是艺术反思的过程。

5.表象的变形是指在保证表象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征的情况下所构想的种种新表象。表象的分解是指把某一表象因素从表象中突出出来,割断它与其他表象因素的暂时联系,使它获得独立的表象意义。表象的组合是指把不同的表象或表象因素按照一定的目的组合成一个新表象或表象体系的过程。表象的联想是指由一个表象联想到另一个或者更多的表象。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6. 所谓技能是根据所确定的目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熟练来选择和实现动作的方法。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领域里,我们把儿童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分为三个方面:①手的动作:手眼协调、手的控制能力;②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和运用;③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师法造化”是指向大自然学习。在学前儿童绘画指导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儿童写生的方式来学习。“传移模写”就是临摹。

第二节 幼儿园各类型绘画活动的指导要点

1.命题画是指由教师提出绘画的主题和要求,儿童按照这一要求完成的绘画。

2.命题画教育的指导要点分为:物体画教育的指导要点、情节画教育的指导要点。

物体画教育的指导要点:①引导儿童详细完整地观察、理解物体的结构特征;②采用涂染法和线描法两种方式来描绘物体;③通过系列课题来帮助儿童掌握物体的造型。

情节画教育的指导要点:①感知物体间的空间关系;②在画面上设置构图中心以突出主题,这是 情节画的关键所在;③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来学习画情节画。(可以通过下列绘画形式来进行:添画、故事画、日记画、情境探索画。)

3.意愿画是指儿童自己独立地确定绘画的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他们完成的绘画。 4.意愿画教育的指导要点分为:①给儿童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②通过提问——谈话的方式帮助儿童进行创作构思和表现;③评价绘画作品应注重创作性,并尽可能地用正面评价。

学前儿童的意愿画是他们个性的反映,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思想感情的表达。

5.装饰画包括平面装饰和立体装饰。教师在指导装饰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通过欣赏的形式帮助儿童理解装饰原理;②注意学习的循序渐进性;③避免重技法轻创造的做法。

对比色指不含共同色的诸色;同种色指色相相同而明度不同的诸色;类似色指含有共同色相的诸色。

第六章 学前儿童手工教育实践指导

第一节 学前儿童手工创作心理过程及其教育指导

手工创作过程包含意图、构思与设计、制作与装饰三个阶段。

1.意图就是动机,即制作一件手工作品的目的是什么,如是出于对明确目的的需要还是出于对物体材料

的直接兴趣,是制作一件实用品还是制作观赏品,是为了创作一件别致的手工制品还是为了达到基本训练的目的等等。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地将意图明朗化。

意图阶段及其指导分为:①给儿童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②在游戏与欣赏手工作品的过程中明确制作的意图;③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意图,使之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

2.构思就是立意、构想,它是指要通过想像和思维,对手工作品的造型、结构、装饰、成品效果、性能等各结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手工作品本身相关的各种外部制约条件进行全面的计划与思考的过程。构思的第一步就是要考虑手工作品的用途;构思的第二步就是对所要创作的新形象进行内在加工;构思第三步就是考虑选用什么材料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因意选材”与“因材施艺”是与材料相关的艺术构思的量大原则。

构思阶段教师的指导可分为:①帮助儿童积累多种表象;②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线;③引导儿童多欣赏佳作,学习其造型、色彩、构成等艺术手法。 3. 在制作与装饰阶段,教师的指导应注意:①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②提供练习的机会,锻炼儿童的动作的灵活性;③指导儿童将临摹、仿制与独创相结合;④引导儿童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⑤正确评价学前儿童的手工作品。

第二节 幼儿园各类型手工活动的指导要点

1.平面手工活动的指导要点主要有:粘贴、剪贴、撕贴、染纸等形式。

粘贴活动是指用现成的点状、现状、面状材料粘出或贴出具有浮雕感的或平面的画面的活动。 贴树叶是典型的用面妆材料制作平面手工作品的活动。

剪贴是指运用剪刀将面状材料剪成所需要形象后贴出平面画面的手工活动。

剪纸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剪纸顺序上,目测剪和沿轮廓剪时要注意先从大的轮廓开始剪,再剪小的细节,最后逐步修剪成形;而折叠剪则要按照从里向外、从小到大、从细到粗、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来剪,最后再整修;②无论是目测剪、沿轮廓剪还是折叠剪,教师都应提醒儿童,剪时左手要配合着右手的动作转动纸片,防止边剪边拉而致形象周围不整齐;③剪贴时,剪下的碎纸屑要放在制定的容器里,要保持桌面、画面、地面和衣服的整洁,养成良好的额卫生习惯。

撕贴也是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染纸是指用吸水的纸和水性颜料通过泽染和点染的方法染出色彩美丽的图案的活动。

2.学前儿童的立体手工活动主要有泥塑、折纸、厚纸制作和废旧块状材料的立体造型等形式。 折纸是利用双手的活动将纸折叠成立体的形象的活动,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活动之一。

厚纸制作是指运用铅画纸、卡纸一类略硬的纸,通过剪、折、贴、组装等技法制作出三维形惕体的活动。 学前儿童各个类型手工活动的指导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供给儿童的手工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不是说在同一次活动中堆砌很多的材料,而是要提供有表现力的材料,要让儿童有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二是要把手工活动的基本技法教给儿童,让他们在这一基础上自由地进行想像、操作,可“因意选材”,也可“因材施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三是手工活动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手工操作,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手工活动,还可以将手工活动的成果当作游戏的道具;四是要养成儿童良好的手工活动的卫生习惯。

第七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评价 第一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评价

1.评价目的是指评价者对为什么要进行评价的回答,它是评价活动的灵魂,统摄着整个评价过程。 2. 参照系统是评价目的的具体化的评价图式,它以评价目的为核心,是评价者作出价值判断所参照的条件。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评价的参照系统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价值主体、评价视角、评价视域、评价标准。

3. 所谓评价信息是指由评价目的约束的、由评价参照系统所要求的有关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以及参照客体的信息。

事项记录法是指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

行为目录法是指事先将要观察的事项列成详细表格,观察过程中,评价者只需将现场发生的事项逐条校

对表记即可。

价值判断是指评价者经过一系列的评价环节而得到的关于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的价值关系的结论。 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 1.评价目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了解儿童美术发展的特征与作品中所反映的学期儿童其他身心发展的特质;(2)对以往的教育作出反思;(3)确定儿童未来发展的目标。

2.学前儿童美术作品的参照系统有:价值主体、评价视角、评价视域、评价标准。 评价视域有三个:儿童与自我、儿童与团体、儿童与标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ht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