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语言及论文写作模拟题

更新时间:2023-09-15 19:47: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京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一

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935语言及论文写作

适用专业: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戏剧戏曲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注意:

1.所有答案必须写在“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答题纸”上,写在试卷和其他纸上无效。 2.本科目允许/不允许使用无字典存储和编程功能的计算器。 [说明]

(1)答案请一律写在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请标清题号,不必抄题。暂时不会做的题目也请依顺序预留空白,以便随后补写。

(2)答案请一律写在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请标清题号,不必抄题。暂时不会做的题目也请依顺序预留空白,以便随后补写。

古代汉语部分

一、填空题(10题,每题1分)

1.用同音字来注音叫 ,如“根,音跟”。

2. 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3.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 、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注解古书开始于 。

5.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 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6.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中“丈人”意思是 7.饮于河渭(《山海经·夸父逐日》)中的“河”指 8.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中的“发”意思是 9.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其中\后稷\的构词方式是指 10. 注解古书放在形容词词尾的术语是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古今字 2.浑言、析言 3.偏义复词 4.《广韵》

三、问答题(每题10分)

1.举例说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关系。 2.什么是三十六字母?

语言学概论部分

1. 怎样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0分)

2. 音位和音素有什么区别?怎样认识音位和音素的关系?(10分)

现代汉语部分

1.辅音和声母,元音和韵母是对等的概念吗?(7分) 2.比较“已经”、“曾经”两个词。(8分) 3.“鸡不吃了”这句话有歧义吗?为什么?(7分)

4.下列各组加横线的词是多义词还是同音词?为什么?(8分) ①打球/打一把刀/打一件毛衣 ②刮了一夜北风/把胡子刮干净

1

论文写作(50分,2选1)

1.结合下面的的材料,写篇论文谈谈你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论语》(郑玄注)对“观”的解释:\观风俗之盛衰\《论语》(孔安国注)对群\的解释:\群居相切磋\《论语》(孔安国注)对\怨\的解释:\怨刺上政\ 2.《庄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对“巵言”的意义,有以下几种见解:

成玄英疏:“巵,酒器也。日出,犹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无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系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又云:“卮,支也。支离其言;言无的当,故谓之卮言耳。” 司马彪云:“谓支离无首尾言也。” 郭象注“卮”说:“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曰日出。” 林希逸说:“卮,酒卮也,人皆可饮,饮之而有味,故曰卮言。” 程以宁说:“卮言千变万化,脍炙其词,使人悦于口,因悦于心,而索彼立言之正意,自欲跳出世网而游神于性命之域也。” 林云铭断言:“卮言者,随口而出,不论是非也。” 边家珍认为:“《说文》:‘卮,圆器也,一名,所以节饮食。’原来‘卮’是古之量杯,它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其作用在使酒物适中,达到‘节饮食’的目的,‘卮’有持中有度的特点,故可以象征持中合道之物象(如《齐物论》之所谓“环中”、“道枢”者),作者也因而可以将合乎‘环中’,‘道枢’之言———合道之言称为‘卮言’。”

请选取上述意见中的三种以上加以评析,并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部分

一、填空题(10题,每题1分)

1.用同音字来注音叫直音法,如“根,音跟”。

2.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3.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注解古书开始于先秦

5.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6.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中“丈人”意思是老年人的尊称 7.饮于河渭(《山海经·夸父逐日》)中的“河”指黄河 8.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中的“发”意思是出发 9.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其中\后稷\的构词方式是指 大名冠小名 10. 注解古书放在形容词词尾的术语是 貌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2. 浑言、析言:主要是解释同义词之间的异同。浑言时统而言之,析言是具体、细致分析。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2

4. 《广韵》,增广《切韵》的意思,宋祥符元年陈彭年、邱雍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善的韵书,而且是第一部官修韵书,最好的版本是周祖谟的《广韵》校本。继承了《切韵》、《唐韵》的音系和反切,共收字26194个,体例是四声为经,韵部为纬,韵部以四声区别:先按字的声调分成平上去入四类,再在每一声调下分韵部,每一韵部内按同音字分类排列,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共206韵。(刘渊把广韵合并为106韵,叫“平水韵”或“诗韵”,根据同用和独用的原则,平水韵不计声调,有36个韵部。) 纽:《广韵》在每一韵中,把同音字排列在一起,称为“小韵”或“纽”。每一个小韵的一个字先释义,后注明反切,然后注明同音字的数目(含本字),其他字不另注音,只释义。

三、问答题(每题10分)

1.举例说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关系。

这个问题是1949年以后,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余餘。由于这种非一一对应的关系,繁体字的简化对于我们继承文化传统、与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的文化交流也有一定不不利影响。 2.什么是三十六字母?

唐代末年的守温和尚发明,他根据梵文字母体文的启发,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三十字母,分别是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徹澄日,见溪群来疑,精清从,照穿审禅,心邪晓,匣喻影。

三十六字母:表示唐宋间声母系统的三十六个代表字,发展了守温三十字母,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六个字,分别为帮旁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见溪群疑,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语言学概论部分

1. 怎样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 语言存在于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中,说明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不会说话人就失去了它的本质,与动物无异。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

2) 人类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其它如文字、手势表情等也都能实现交际的任务,也是交际工具,但它们与语言相比重要性就要差多了。根本上说人类各种辅助性交际工具,都是在语言基础上制定的,没有语言基础,这些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他交际工具,可以说是语言的补充,是用来辅助语言交际的。

2. 音位和音素有什么区别?怎样认识音位和音素的关系?

音位和音素都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不相同,但又有联系。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说,是从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只要是音色上有差别,就是不同的音素,而不管它是否区别意义。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只有具有社会性特点,具有区别词形和区别词义作用的语音单位才是音位。

一个音位实际上概括了好几个近似的音素。因此,音位划分考察的是与意义的区别相对应的语音差别,与意义区别无关紧要的音质上的差别则不加以考虑的音素,因为某个音素较典型,就选择它来作为这一个音位的代表。一个音位可以是一个音素构成的,也可以是一组音素构成的,这组音素在音质上彼此有区别,但是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语音感上又比较近似,所以概括在一起。由于划分角度不同,所以同样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自然属性角度看是音素,从社会属性角度看是音位,比如p和p‘,从自然属性看,是两个不同的音素,从社会属性角度看,则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来考察,在汉语中,它们是两个音位,在英语中,它们是一个音位。

为了同一般音素相区别,音位音标都用两条左斜线分隔开,如/a/、/p/、/k/、/b/等等。

现代汉语部分

1.辅音和声母,元音和韵母是对等的概念吗?

答:不是,因为元音,辅音;声母、韵母是从不同系统分的类。 1)虽然声母由辅音充当,但有的辅音不作声母,只作韵尾,如: guāng 中的“ng”

3

2)辅音n既可作声母,也可作韵尾。如nán ,n在音节开头是声母,在音节末尾的n是韵尾 韵母和元音也不相等

1)韵母有的由单元音或复元音构成。 如:tā , xiā ,guài 2)有的由元音带辅音构成。 如:gān , gēng ,guān

2.比较“已经”、“曾经”两个词。

它们都是时间副词,但是两者也有很大的不同。

1) 意义不同:我已经看了这本书了。——强调完成,和现在关系密切 我曾经看过这本书了。——强调过去发生过,和现在关系不密切

2) 用法不同:他们的搭配方式分别为:“已经?了”“曾经?过” 3) 两者的否定形式也不同:还没 不曾 3.“鸡不吃了”这句话有歧义吗?为什么?

这句话的层次、关系都相同,但是语义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分别为: A。不吃鸡了。B。鸡不吃食了

这是因为名词“鸡”和动词“吃”的隐性语法关系可以有两种: A.动宾关系;B。主谓关系

4.下列各组加横线的词是多义词还是同音词?为什么?

①打球/打一把刀/打一件毛衣 ②刮了一夜北风/把胡子刮干净

. 多义词是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义,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①中“打”的几个义位之间有相关的联系,故为多义词。而同音词是同一语音形式有几个意义,几个意义之间没有什么联系。②中的两个“刮”只是语音形式相同,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故为同音词。

论文写作(50分,2选1)

1.结合下面的的材料,写篇论文谈谈你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论语》(郑玄注)对“观”的解释:\观风俗之盛衰\《论语》(孔安国注)对群\的解释:\群居相切磋\《论语》(孔安国注)对\怨\的解释:\怨刺上政\

兴、观、群、怨的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兴、观、群、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和具体要求的概念。孔子谈论诗、文,是和当时礼教政治的道德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这是他的基本观点。\兴于诗,立于礼\即诗必需以礼为规范;\观风俗之盛衰\主要是对统治者而言。《国语?周语上》记载上古时代的献诗制度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百工谏,??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汉书?艺文志》也谈到上古时代的采诗制度:\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可见其目的在于使\天子\或\王者\行事而不悖\,改善其政治统治;\群居相切磋\,所指的主要也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交流切磋;\怨刺上政\,虽是被允许的,但由于\诗教\的约束和\中和之美\的规范,这种\怨刺\又必须是\温柔敦厚\、\止乎礼义\的(尽管在具体实践中并非完全如此)。总而言之,提倡诗的\兴、观、群、怨\作用,是为了\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政治目的,至于增长知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只有从属的意义。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例如,刘勰针对缺乏怨刺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诗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及其它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例如\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南宋时期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等。就从不同的方面发挥了文学的兴、观、群、怨的作用。但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影响。除了它在思想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还表现在后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本身特点和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偏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颇。 2.《庄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对“巵言”的意义,有以下几种见解:

成玄英疏:“巵,酒器也。日出,犹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无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系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又云:“卮,支也。支离其言;言无的当,故谓之卮言耳。” 司马彪云:“谓支离无首尾言也。” 郭象注“卮”说:“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曰日出。” 林希逸说:“卮,酒卮也,人皆可饮,饮之而有味,故曰卮言。” 程以宁说:“卮言千变万化,脍炙其词,使人悦于口,因悦于心,而索彼立言之正意,自欲跳出世网而游神于性命之域也。” 林云铭断言:“卮言者,随口而出,不论是非也。” 边家珍认为:“《说文》:‘卮,圆器也,一名,所以节饮食。’原来‘卮’是古之量杯,它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其作用在使酒物适中,达到‘节饮食’的目的,‘卮’有持中有度的特点,故可以象征持中合道之物象(如《齐物论》之所谓“环中”、“道枢”者),作者也因而可以将合乎‘环中’,‘道枢’之言———合道之言称为‘卮言’。”

请选取上述意见中的三种以上加以评析,并谈谈你的见解。

对于“卮言”,各种解释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这里隐含的一个问题就是:对经典解读的界限应该到哪里为止。自司马彪、郭象以来,对“卮言”的解释可分为三个类别即:1.以“卮”通“支”,解释为“支离”之“支”;2.以“卮”为器物,以“卮”的用途及形状作比附或引申;3.自发议论或杂合众论。

“支”和“卮”在古音韵中同属“支”部,故司马彪云:“谓支离无首尾言也。”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通假现象,通假字必须是音同或音近,“支”和“卮”符合这个要求。以“卮”为“支”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首先,和“卮”同一音部的还有其他字,为什么单单用“支”呢?其次《庄子·内篇》中就不止一次用“支离”一词,《人间世》中就用了“支离疏”、“支离”、“支离其形”、“支离其德”等词,那么庄子或其后学还有假借的必要吗?把‘卮’用做‘支’之假,如果以为‘寓言’、‘重言’之外的余言,也未可厚非,但谓之为闲言碎语,恐非《庄子》的原意。因为它是‘日出’,每天都要说的,而且是非如此,‘孰得其久’,其重要性可以想见。再者,何以不谓之‘支言’,而必谓‘卮言’,必有特殊意义。

在历史记载中,叫“卮”的器物不止一种。所以,后人在解释《庄子》“卮言”时,就用不同的“卮”代写论文来比附或引申,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对“卮言”的解释不同,实质是对“卮”的认识不同。郭象注“卮”说:“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曰日出。”显然,成玄英疏是承接了郭象的意思的,并且想避免郭象的模糊之处,结果,他把“卮”明确定义为“酒器”。他说:“‘卮’,酒器也。夫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无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系倾仰,乃合自然之分也。”大多数解释者并没有意识到“侑卮”和“酒卮”的区别,而是混而为一,但两者的不同就造成了解释的矛盾。

在对“卮言”的解释中,还有一类,就是既不认为“卮”通“支”,也不认为“卮”是一种器物,而是完全抛开它,自发议论。明代程以宁说:“卮言千变万化,脍炙其词,使人悦于口,因悦于心,而索彼立言之正意,自欲跳出世网而游神于性命之域也。”]清林云铭断言:“卮言者,随口而出,不论是非也。”以上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是自家之言。既然庄子或其后学用“卮言”来定义其中的一种言说方式,就必有其道理,完全抛开它似并不恰当。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ht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