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山东省七校联合体高三第四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3-10-20 20: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届山东七校第四次高三联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秦汉爵号等级的开放性 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 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 社会制度转型对阶层流动的影响 【答案】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变化”,即军功爵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

2. 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菲舟楫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 B. 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 C. 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D. 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 【答案】B

【解析】题干主要表现的是因气候寒冷,米船不能至,而本地小民又没有种植粮食,所以饿死了,但受气候影响并非实质问题;小民的日常生活与商贩联系紧密,粮食等日常糊口之物只能购买。而小民自己则进行柑橘、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这些作物主要是供给市场的,反映出民众生活与市场紧密相连,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洞庭二山在太湖中,所以只能靠舟楫,但并不是说宋代主要交通工具为舟楫,故C项错误。山中小民多种柑橘、桑麻,而不种粮食,这说明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但并没有体现其分工明确的专业化特征,故D项错误。

1第

点睛:注意理解题干的意思。题干大意为,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不靠船是不能到达的,。。。。。。地方共几百里,多种着柑橘树、桑麻,平时吃穿糊口的东西,都要靠商贩运来。绍兴二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湖水结冰,运粮的船不能航行,到不了山下,山里的小民很多都饿死了。

3. 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以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天命以为王 ,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五经通义》)。这说明 A. 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 B. 君主治国理政思想的宗教化 C. 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D. 儒学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A

【解析】“天命以为王 ,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体现了君权神授观念,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说明了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宗教化和制约君权,故BC错误;儒学思想成为主流是在汉武帝时,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天命以为王 ,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材料没有体现出限制君权,故C项错误。

4. 1689年康熙皇帝选择用“中国”而不是“大清帝国”作为国家名称与沙俄政府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这说明他

A.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 摒弃了满族文化思想 C. “天朝上国”观念形成 D. 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答案】A

【解析】康熙帝选择用“中国”作为国家名称与沙俄政府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康熙帝摒弃了满族文化思想,并且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中国”不能体现出“天朝上国”的观念,也体现不出传统的夷夏观念的改变,故CD错误。

5. 1894年盛宣怀奉李鸿章之命接办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后,逐步进行改制,企业名称经历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华盛机器纺织总厂→集成纺织公司”的变化。这突出反映了 A. 商业思维主导改制 B. 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

C. 私有化是国营企业改革的良药 D. 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答案】A

【解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华盛机器纺织总厂→集成纺织公司”体现了上海机器织布局由政府控制的“局”到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厂”再到现代意义上的“公司”的演变,这突出说明了商业思维在主导企业改制,故A项正确;企业改制的主观要求不是客观要求,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上海机器织布局→华盛机器纺织总厂→集成纺织公司”的变化,依据所学知

2第

识可知,这体现了上海机器织布局由政府控制的“局”到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厂”再到现代意义上的“公司”的演变。

6.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申明“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这表明他

A. 注重学术研究的多元化 B. 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C. 坚持自由包容的办学理念 D. 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答案】C

【解析】“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说明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故C项正确;“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不是材料反映材料未体现出学术研究的多元化,故A项错误;的本质,故BD项错误。

7. 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该决议表明 A. 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 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 C. 革命策略尚未反映具体国情 D. 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 【答案】C

8.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 A. 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B. 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C. 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 D. 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答案】D

【解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的结果,即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错在“投机性”;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故B项错误;私营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关键时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9.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

3第

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说明雅典 A. 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 B. 注重权利意识的培育 C. 注重责任意识的提升 D. 注重程序的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古代雅典的官员和公民必须宣誓,这是在培养责任意识,故C项正确;“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不出法律意识和公平公正,故AD项错误;“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体现不出权利意识,故B项错误;。

10.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A. 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 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C. 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 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恩格斯并未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议会斗争也并未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也并未走向低潮,材料只是强调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资产阶级改变了一些对工人的做法,工人的斗争策略也必须作出适当的改变,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的完善 11.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两国的做法

A.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B. 有利于调节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C. 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 D. 刺激了各国的出口贸易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降低关税是为了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打开世界市场,这客观上使其他国家提高而关税;经济危机中,美国等国提高关税是为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这又使其他国家纷纷建立了关税壁垒,故A项正确;这些做法不利于调节贸易纠纷,故B项错误;这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反而加重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故C项错误;关税壁垒减少了各国的出口贸易,故D项错误。

12. 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

4第

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 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 B. 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C. 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 D. 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 【答案】C

【解析】“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由此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故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但是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A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对生产关系的改造比较快,但无法体现“顺利”,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外文明交流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6世纪以前是“东学西传”,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第二阶段:16世纪以后是“西学东渐”。

材料二 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文明交往史上的诸多绚丽篇章,和平和暴力是两种基本的交往形式。

——摘编自李翠玉《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两个阶段中西文明交往的特点。简要分析“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运用中国古代历史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1)特点:“东学西传”时期:中西文明交流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以物态文化为主双向交流;西方传教士主导;东学对西方比西学对东方影响更大。 “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明交流是在武力胁迫下的进行的;以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影响中国的单向交流为主;在交流中以中国人学习西方为主要途径;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即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文化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

5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hr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