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家语

更新时间:2024-05-13 21: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懂诗家语——杜甫诗四首

《诗人玉屑》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是“诗家语”,“日斜奏罢长杨赋”,则不是“诗家语”。为什么?王安石语焉不详。

诗家语特征:

一、反常:诗歌语言是一种最不科学、最不规范、却最具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的语言。

反文法、反句法——不遵守我们的语法规律。 戎马关山北——关山北戎马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 黄鹂隔叶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岸细草,危樯舟夜独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湖阔云涌兼,晚晴属孤楼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秋兴八首》(其八)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把“香稻”“碧梧”提到前面,香稻是被鹦鹉啄后余剩的香稻,碧梧是被凤凰长年栖息的碧梧,通过稻粒的富足、梧叶的茂盛来反映盛世气象。这就是“诗家语”。如果按一般顺序描写,重心落在“鹦鹉”“凤凰”,就显得很平淡,不能把极盛的景象突现出来。

词下阕全是倒装句。第一二句常用语序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上阕月朗天清,词下阕阴云密布。改用倒装句式,可以突出山雨骤至的急迫。最后两句也是“诗家语”,结构和散文不一样。要是用读散文的方法,从叙次先后看,先茅店,次社林,次路转,次溪桥,好像是说过了茅店,再过了社林边,这时路拐弯转向,忽然看见一座溪桥。依此,词句当解作“路转忽见溪桥”。但词把“忽见”放在最后,正说明在“路转溪桥”以后才忽见,忽见的是“茅店”,这不是一般的茅店,而是“旧时茅店”,位于“社林边”。提前写茅店是为把它突出来,透露出作者“忽见”的惊喜。一场大雨即至,正愁没有躲处,走过溪头,拐一个弯,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脚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需要补充的是,词用倒装句,不全是为了抒情,也是为了押韵。只要找一找词的韵脚,也就知道了。

反常理——诗有别才,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北征》

注:坡陀(túo):山岗起伏不平。鄜畤:鄜州原野。) 有人对最后一句提出质疑:“人非猿猱,何得行于树杪?”人怎么会在树梢上行走呢?看似无理,但细一想,这无理之处正是

诗的佳妙之处。原来诗人归心似箭,“苍茫问家室”,因此,他行走迅速,已到了山下水边,而仆人却落在后边的山上,远远望去像在树梢上一样。这样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主仆二人,一前一后在岩谷间互相出没的情景。

李白《秋浦歌》: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白鹇:供观赏的鸟。罝:捕鸟兽的网。)

“采鱼水中宿”,能不能据实改成“采鱼船上宿”?不能,因为“水中宿”看似不合情理,却更能表现农夫为了生计而昼夜不息在水面上经营的辛劳。

2.精警凝练——诗歌篇幅短小,“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写诗也如绘画一样,

“笼天地于形内,错万物于笔端”,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景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少胜多,用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春望》这首诗如果补上省略的词语,则是:“国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因)感时(所以)花溅泪,(因)恨别(所以)鸟惊心。(因为)烽火连三月,(所以)家书抵万金。(我)白头搔更短,(已)浑欲不胜簪。”诗中省去了起关联作用的虚词,

把它一一补上后,就有点类似散文的语言。由此,也便从一个侧面明白“诗家语”和散文语言的差异。

省略和活用: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3、含蓄:诗贵含蓄而恶浅露,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定律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所谓含蓄美,就如清人刘大櫆所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论文偶记》)含蓄蕴藉的诗味可以补充深化诗意,传达言外之意,激发审美想象,取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司空图)的艺术境界。

诗歌怎样造成含蓄美呢?我们在前面讲到诗歌反常、精警的特征时,实际上已经说到了这个问题,下面再通过具体的诗作体会其中的方法。

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二两联均语意双关,既写自然之景,又暗示社会之景,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三联“开”字语意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系”字也语意双关,既指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又指心念长安,系于故园。在“诗家语”的表达中,常常运用比兴、象征、通感、夸张、双关、借代等技巧,达到出神入化,变化无端的艺术境地,让读者有一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审美感受。读这种诗,要在读出字里面的意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尤其是三、四句,诗人剪裁下临行送别中劝酒的一瞬给以动情的描写。老友即将远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是凝缩成一句话:再干了这杯离别的酒吧!再干了这杯离别的酒吧!所有的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都融进了这“更尽一

杯酒”之中,一个“更”字表现出诗人劝酒的般勤。文字看似平常,却蕴含着诗人奇崛激荡的情思。这是炼字造成的含蓄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hc7.html

微信扫码分享

《读懂诗家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