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大纲对照笔记初级《出版专业·基础》

更新时间:2024-04-03 16: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出版专业基础》(初级)笔记

Pan.

第一章 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

△ 汉字产生与演变:

1、汉字起源最早的文献记载《易·系辞下》; 2、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创造图画式原始文字。 △ 演变过程中出现过的主要字体:

①甲骨文(最早) ②金文 ③篆书(大、小) ④隶书(脱离图画性质,真正的符号) ⑤草书 ⑥楷书(真书/正书) ⑦行书。 △ 主要的少数民族文字:

现存公元2世纪写在桦树皮上的佉卢字《法句经》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

① 回鹘文:维吾尔族创造。曾是当时西域和整个中亚地区的通用文字之一。辽代契丹小字、元代蒙古文以此为基础。13世纪维吾尔人采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察合台文,晚期改进成现行文字。

② 藏文:吐番大臣参照印度梵文和乌尔都文字母,结合藏语特点改制而成的一种拼音文字。经历两次厘定,使用至今。

③ 蒙古文:成吉思汗时期创制。回鹘式蒙古文→近代蒙古文。以藏族字母为基础创制的八思巴字曾作为国文,主要用于官方文件,元亡后不再使用。

④ 古壮文:现叫方块壮字/古壮字,唐宋时壮族人模仿六

书而成,出自多人读音各异未而未成为壮族规范通用文字。 ⑤ 满文:老满文/无圈点满文(努尔哈赤下令创制,以蒙古文为基础)→(皇太极下令改进)新满文/有圈点满文。 ⑥ 朝鲜文:至今使用。拼音文字,拼写时以音节为单位,组成方块形。突厥文:采用该文字的文献主要为石刻碑铭,《毗伽可汗碑》。契丹文(大字/小字):已废弃。契丹大字受汉字影响很大;契丹小字借鉴回鹘文。西夏文:语音上一字一音。至明代中叶不再使用。仿汉字制成,写法上有草书、隶书、篆书等。女真文(大字/小字):至明中叶渐废。大字参考契丹字与汉字。《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碑。东巴文:纳西族曾用。因主要写东巴经而得名。表形文字。彝文:自源文字,现大部分仍在使用。最早《成化铜钟文》,最著名《西南彝志》。白文/方块白文:形似汉字,最著名《词记山花咏苍耳境》碑。傣文:随小乘佛教传播流行,梵文字母变体,傣族居住区一直使用至今。

▲ 早期文献载体

1.甲骨。龟甲与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殷代占卜后将信息刻之,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内容涉及广。 2.青铜器。“金文/铜器铭文”“钟鼎文”,文字最多的西周毛公鼎。公示意义,将法律条文铸镌铜鼎(刑鼎/刑书)。 3.石头。刻有文字图案的石头通称“石刻”,最早成篇东周秦

- 1 - 国“石鼓文”。 “石经”是刻在石上/摩崖上的儒家经典,世人最熟悉“熹平石经/一体石经”,亦为中国最早官定儒家经本。佛经石刻最著名“房山石经”,是中国现存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石经已具出版意义。

4.简牍。加工成细长条可书写文字的竹(简)木(牍)片,多根简编联成策(册)。在纸张大量生产使用前,简牍因便于取材、价格低廉而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得到较大范围普及,沿用千年。从形态和功能看,简牍已具有较完备的书籍形态,后世书籍相当长时间里因袭了简牍的形制。 5.缣帛。丝织业有了一定发展之后,将缣帛用于书写而成帛书。缣帛质地轻薄柔软,易于着墨书写、携带收藏,便于阅览,克服了简牍体积大分量重不便携带展读等缺点。缣帛幅面较大更适于绘画制图,但价格较贵,民间未广泛使用。现存最完整的帛书是马王堆汉墓帛书。

建安文学与魏晋学术的繁荣。将魏晋时期书法绘画艺术带入新境界,影响汉字字体变化。文化教育普及,进而为政治上实行科举制度奠定基础。

▲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

刷):印刷术发明前,手工抄写是最主要的图书复制方式。 印刷术的先驱技术:印章、拓石(拓印)。

1.雕版印刷——隋唐之际产生,现存最早的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唐初雕版接近成熟期,以佛经/像最多。至晚唐高度成熟,这一时期最主要现存实物《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五代时,刻《九经》雕版印刷推广应用历史转折点,奠定了两宋成为雕版出版的黄金时代。至19世纪初西方前活字印刷术传入前,雕版印刷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印刷方式。 2.活字印刷——先制成单个的字,视需要排版印制,材料有泥、木、铜、锡、陶瓷等。

?泥活字:世上最早宋代毕昇发明,胶泥刻字→烧字→排版→印刷→回收泥活字。

?木活字:我国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造活字印书△ 纸的发明及影响:纸发明前,埃及人用纸莎草、巴比伦人用泥版、欧洲人用小山羊皮。

①纸的发明。据考古,西汉已有纸。《后汉书·蔡伦传》,虽考古结论蔡伦以前已经有纸,但其贡献地位不可代替。 总结前人经验,创造一套完整工艺,为量产普及奠定基础; 以树皮等为原料,扩大原料来源,改进生产技术;主持开发了以槠树皮造纸技术,重大技术创新,推动造纸术发展。 ②影响。从简书发展到纸书,书籍载体的重大进步,对文化乃至其他领域都产生了广泛深刻影响。简策流通困难,先秦著作多以单篇流传。纸作为一种新型书籍载体,促进

法》,按韵写字后贴于木板上刻好→细齿小锯成单个字→

将单字修理整齐至高低大小一致→造轮盘贮字→捡字排版→印刷。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开端《邸报》。

?铜活字:明代已普及,进入成熟期。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一带盛行,以无锡华式、安氏最有名。华式《宋诸臣奏议》我国现存最早铜活字本。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中

国史上规模最大的铜活字印刷。

- 2 - 3.套版印刷——在同一版上施以不同颜色一次印成(凃版/套色);将同一版面不同颜色要求的部分分别刻板施色,分几次套印而成(套版/套印)。印刷进入彩印时代,明代后期广泛应用,清代继续发展。饾版(木板水印)、拱花技术。

求为导向,通行本。

4.寺院刻书。历史上,宗教对出版业影响很大。为吸引民众方便传教,并不局限于宗教典籍。

▲ 中国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

《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最早有关编辑出版业

务工作的条例。

1.书本——务必事先将不同版本搜集齐全,请专家参证其他相关书籍,进行反复审订与校勘,最后确定刊刻的定本。 2.字画——规范文字,以字数为准,使用通行字体,去掉俗字/怪癖古字,也包括如何避讳。

3.注文——详细说明如何处理注文、疏文、正文三者的复杂关系。

4.音释——规范注音,贯彻正确的注音原则及避免方音。 5.句读——与现在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相似。 6.脱简——查补缺页和文中脱漏之处。

7.考异——校勘,并将校勘记附于书后,以备读者考查。

△ 印刷术向域外的传播:中国雕版印刷术诞生后随中外文化交流陆续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地区,丝绸之路上的今新疆地区是中国印刷术西传的重要基地,商贩、传教士及蒙古人西征。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下,德国人发明铅活字印刷,压印而非刷印的方式,发明木制印刷机,开创近代机械印刷新纪元。

▲ 中国古代图书的生产方式

1.官刻。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九经》最早的官刻本。

2.私刻。主体多为士人学者,多是崇尚学问、推广文化、传播知识而非盈利,校刻精审,质量较高。

3.坊刻。主体是书商,早期印刷品多为坊刻本。以市场需 △ 中国古代图书的流通方式 P30~32

第二章 出版、出版物与出版工作

- 3 -

★ 出版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出版: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2.基本要素:

? 编辑——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对已有作品进行选择、优化的过程)

? 复制——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复本的工作。(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最常用复制方式:印刷、翻录、光盘压制、集成电路卡制作、计算机下载)

? 发行——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与目的)

△ 开展出版活动的条件:?精神文化资源 ?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流通传播资源 ④市场资源

★ 出版的一般过程:精神产品生产阶段 →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 → 产品流通阶段。 1.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为编辑工作阶段。

具体内容:①信息采集 ②选题策划 ③组稿 ④审稿 ⑤编辑加工整理 ⑥整体设计 ⑦审定发稿。 2.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两个基本环节:①制作样本 ②批量生产复本。具体步骤:原稿?正确无误的“母版”样本?可照样复制的正式“母版”?可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出版物半成品?经组合包装得到最终产品。 3.产品流通阶段——(出版物发行阶段)四个一般环节: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 出版物的概念、属性和种类

出版物:已出版的作品。作品只有在出版之后,才能成为出版物。

属性:包括精神产品属性和物质产品属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正是两者的统一,才使出版物成为出版活动的产品。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和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与物质产品属性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其中,精神产品属性是出版物的本质属性。

种类: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等六大类。 1.图书:主要以印刷方式复制的,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可重印的非连续出版物。

出版方式:非连续出版。内容:讲究系统性和稳定性。

2.报纸:有固定名称,用期或年月日顺序编号,以印刷方式复制的散页连续出版物。

- 4 -

出版方式:连续出版。内容:特别注重时效性。

3.期刊/杂志: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以印刷方式复制,以纸介质为载体,装订成册的连续出版物。 与报纸相比——外在区别:装订成册,有封面,开本较小,出版周期较长; 内在区别:时效性较弱,稳定性和系统性较强。

与图书相比——正文一般分设栏目,篇幅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设扉页,版本记录列载于底封/目次页。 4.音像制品:以电、光、磁介质为载体,用数字或模拟信号,将图、文、声、像记录下来经编辑加工后,通过视听 设备播放使用的出版物。(一般分为录音制品和录像制品)

与印刷出版物不同之处——表达内容的手段,物质载体,复制方式,使用时需要一定的播放设备, 形态和结构部件。

5.电子出版物: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电光磁等介质 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

与音像制品区别——记录信息全部采用数字代码方式以及载有的信息内容不同。

6.互联网出版物:经过互联网出版单位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 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作品。

与其他出版物的区别——出版方式上,复制和发行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无物流配送过程。

★ 出版物标识(主要包括:中国标准书号、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1.书号:主要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标准化识别代码。

《中国标准书号》(GB/T5795—2002)规定,采用国际标准书号ISBN作为中国标准书号。

《中国标准书号》(GB/T5795—2006)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中国标准书号的编号位数从10位改成13位。

例如:“ISBN 978-7-5064-2595-7”各段数字分别表示EAN·UCC前缀-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校验码

① EAN.UCC前缀(3位数):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分配的产品标识编码,中国978(目前用)和979。 ② 组区号:由国际ISBN中心分配,中国为7。

③ 出版者号(2-7位数),由中国ISBN中心分配,中国标准书号的出版者号均为6位数

- 5 -

④ 出版序号(1-6位数),由出版者按出版物的出版次序管理和编制(+出版者号=8位数) ⑤ 校验码(1位数),检查正确性,采用模数10的加权算法对前12位数字计算后得出

2.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报纸、期刊、年鉴和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等连续出版物的标准化识别代码。根据《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GB/T9999—2001)规定,由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两部分组成,其中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是主体。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以ISSN为前缀的8位数字,分2段,每段4位,以“-”隔开,其中前7位为单纯的数字序号,不反映连续出版物的语种、国别或出版者,最后1位为计算机校验码。格式:ISSN XXXX-XXXX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简称“CN”号,以“CN”为前缀,由6位数字以及分类号组成,前6位数字以“/”与分类号隔开。前段2位数字为地区号,后段4位数字为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期刊为1000-5999,电子出版物为9000-9999)。分类号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基本大类给出,一般用1个字母表示;但工业技术类和文化教育类按二级类目给出),故用2个字母或者1个字母加1个数字表示。格式:CN XX-XXXX/YY

★ 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任务

1.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方针原则:①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④ 坚持质量第一 ③ 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3.主要任务: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包括:

①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 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 弘扬中华文化. ④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⑤ 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 出版工作者的文化追求(文化追求是出版工作者的职业追求和价值取向,这由出版工作的文化性质所决定) 体现:1.认真做好文化选择; 2.大力推进文化创造; 3.积极开展文化传播; 4.充分重视文化积累

★ 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 6 -

3,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出版质量。 4,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5,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6,团结协作,诚实守信 7,艰苦奋斗,勤俭创业 8,遵守外事纪律,维护国家利益

△ 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1.促进社会公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出版队伍 3.维护和提高出版业的社会声誉 4.保障出版物市场健康发展

△ 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和方法:1.加强自我修养 2.加强教育

3.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 4.加强制度化、法规化建设

编辑: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编辑”也常用于指专门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

(编辑工作的特点: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2007年版)

▲ 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具体体现:1.贯彻出版方针的关键 2.制订和实现出版计划的核心 3.提高出版物质量的主要保证 4.提高出版效益的基础

★ 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1.信息采集 2.选题策划 3.组稿 4.审稿 5.签订出版合同 6.编辑加工整理 7.整体设计 8.审定发稿 9.校样处理 10.样品检查 11.出版物宣传 12.反馈信息收集 (P70流程图)

★ 各环节的相互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基础和前提,而后一环节又对前一环节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检验前一环节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前一环节不仅对接续的环节有直接影响,而且对之后的环节同样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样,后以环节不仅检验相接的前一环节的效果,而且也同样检验之前所有环节的效果。因而,出版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1.信息采集与选题策划:信息采集要以选题策划为中心,选题策划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 2.选题策划与组稿:选题是组稿的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完善和具体化。 3.组稿与审稿的关系:做好组稿可提高审稿效率,审稿可判断稿件质量的高低。 4.审稿与编辑加工整理的关系:审稿是编辑加工整理的前提,加工整理是审稿的继续。

- 7 -

5.选题策划、审稿与审定发稿及其后各环节:选题策划、审稿的最终目的是向广大消费者提供质量优秀的出版物,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等环节就是将这一目的具体落实的物化过程。

△ 编辑过程的一些特殊情况 P69-71

★ 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1.政治素质 2.思想素质 3.文化素质(知识广博、博中求专) 4.职业素质(包括出版理论修养和编辑实务经验。表现:职业追求{文化追求}、职业敏感{创造性/市场性敏感}、职业作风{求是作风})

▲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编辑人员和作者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即为读者提供质量优秀的出版物;其劳动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创造性地生产精神文化产品。

1.编辑离不开作者:作者和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2.作者离不开编辑:作者个人劳动的产品只有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变成社会产品;没有编辑的劳动投入,作者的劳动产品就只是个人的精神成果,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

3.共同目标是为读者服务:作者撰写稿件,是为了读者的需要;编辑向作者组织稿件并把稿件制作成出版物传播,也是为了读者的需要。

4.编辑和作者要相互尊重:编辑要牢固树立作者观念,充分尊重作者的人格、学术观点和创作风格,同时又要按照质量标准取舍稿件,对各种作者一视同仁;作者也要充分尊重编辑,虚心听取编辑意见和建议。

▲ 编辑与读者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关系。读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编辑人员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相互之间以精神文化产品为纽带,形成密切关系。

1.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读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是作者和编辑的劳动价值的实现者。 2.编辑要真诚地为读者服务:编辑要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读者的利益。

3.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检验者和促进者:读者的反映能检验出版物的质量高低,且能有效促进编辑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4.编辑负有引导读者的责任:了解读者、适应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引导读者、提高读者,做读者的良师益友。 编辑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1.编辑向读者及时传达读者的需求信息 2.编辑向读者及时发布作者的供应信息 第三章 出版业与出版行政管理

- 8 -

△ 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业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通过加强新华书店工作(统一全国新华书店→实行出版印刷发行专业分 工)、建立国营出版单位和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形成的。

▲ 出版业的构成:主要由出版单位、制作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发行单位、出版专业教育单位、出版专业科研单位等 代表国家对出版业进行管理的是各级出版行政部门。

① 出版单位(出版社、期刊社、非独立的期刊编辑部)

② 制作单位(是对精神生产内容进行技术加工处理,制成能够据以批量复制出版物的“母版”的专门单位) ③ 印刷复制单位(从事出版物物质生产过程的部门)

④ 发行单位(总发行单位、批发单位、零售单位,但承担本版出版物总发行业务的出版单位不在其内) ⑤ 出版专业教育单位(为出版业培养人才的机构) ⑥ 出版专业科研单位(专门从事出版科学研究工作的单位)

▲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三大类:编辑类、技术编辑类、校对类。

1.编辑类:分为初、中、高级三种,即助理编辑(初), 编辑(中),副编审/编审(高)。 2.技术编辑类:分为初、中、高级,即技术设计员和助理技术编辑(初),技术编辑(中),技术副编审(高)。 3.校对类:分为初、中、高级三种,即三级校对和二级校对(初), 一级校对(中),高级校对(高)。

★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要求:2011年《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实 行职业资格制度;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资格。”

★ 初级技术职务人员的主要职责:

1.编辑类——助理编辑:①协助编辑进行工作。②在编辑指导下,搜集整理有关学科的情报、信息,练习组稿。 ③在编辑指导下,初审和加工稿件,协助发稿。④检查样书,练习撰写书讯、书评。⑤分担编辑室内其他工作。 2.技术编辑类——技术设计员: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助理技术编辑: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工作。 3.校对类——三级校对: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稿件的初校、二校工作。 二级校对: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或复杂稿件的校对工作。

- 9 -

▲ 中级技术职务人员的主要职责:

1.编辑:①搜集研究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设想,进行组稿。 ②独立审读、加工整理稿件,检查图书成品。 ③做好图书宣传工作,撰写书讯、书评。 ④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指导、培养助理编辑。

2.技术编辑:①承担书稿,尤其是重要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工作。 ②研究选择特殊书稿的设计方案。

③解决有关疑难问题,指导助理技术编辑、技术设计员进行工作。 3.一级校对:①承担各种书稿的校对工作。

②承担各种书稿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和付印样通读工作。 ③检查各校次的校对质量,解决校样中的疑难问题。 ④指导二级校对、三级校对进行工作。

△ 高级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主要在编辑类)

1.副编审: ①搜集和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

②制定选题规划,指导有关编辑人员组织实施。 ③担任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

④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⑤对有关图书进行评论。

⑥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或技术编辑学、校对学)方面的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2.编审: ①搜集和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出版工作的建议或方案。

②制定选题计划和组稿计划,组织社会力量或有关编辑人员实施。 ③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④必要时对重点书稿进行审查、加工。

⑤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方面的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 10 -

(PS:副编审、编审履行复审或终审职责还须具有相应的行政职务,否则只能提出审稿意见,不能签发稿件)

出版行政管理: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出版活动进行管理的行为。任务:保障公民享有出版自由的权利,保障和规范合法的出版活动,培育和规范出版物市场惩处违法出版行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业的健康繁荣和发展。

▲ 主要法律依据:《宪法》《刑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告法》等法律;《出版管理条例》{最基本最重要}《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等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配套制定的各类部门规章《…管理规定》

我国对出版物生产经营单位(出版单位、印刷单位、复制单位、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审批制,即:这些单位的设立需经出版行政部门审批;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立这些单位或者擅自从事出版物生产、发行业务的行为,国家要予以处罚。(P99) 法人准入制度:印刷经营许可制度/复制经营许可制度/许可制度(发行)

★ 对出版从业人员的管理(P102)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意识包括:1.职业荣誉感 2.职业责任感 3.职业理念——2007版) 1.职业准入与岗位准入

A 职业准入:从02年起,我国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凡在图书、非新闻性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内承担内容加工整理或装帧和版式设计(即技术编辑)等工作的编辑人员,在各类出版单位(包括报纸和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内承担校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规定级别的职业资格,持有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B 岗位准入:初级资格是可从事出版专业工作的“入门”条件:取得初级资格者,可根据《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有关规定,受聘担任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或二级校对)职务。中级资格是出版专业一些重要岗位工作的必备条件:取得中级资格者,可受聘担任编辑(技术编辑或一级校对)职务,并在办理注册手续、领取责任编辑证后,上岗担任出版物的责任编辑(或责任校对、技术责任编辑)。在出版单位担任社长(副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主编(副主编)、编辑室主任(副主任)职务的人员,除应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外,还必须具有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履行登记、注册手续。

PS: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凡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在到岗2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

- 11 -

格证书,并按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否则,不得继续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 2.职业资格登记:有效期3年,每3年续展登记一次。

3.违反规定处罚:限制报考:当次全部成绩无效且2年内不得报考。(伪造学历资历获取考试资格,冒名顶替考试,作弊) 取消职业资格:①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取消职业资格且今后不得从事;

②1年内3种以上图书不合格/连续两年图书不合格的,取消职业资格且3年内不得从事。

▲ 出版单位的业务范围:依法设立的出版单位必须按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其设立时核准的业务范围组织出版相关的出版物。出版单位变更业务范围须报出版行政部门审批。

★ 重大选题备案:内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选题。 《出版管理条例》规定,涉及重大选题、未在出版前报备案的出版物,不得出版。 1.需备案的选题范围:(1997年《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

① 有关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文献选题。

② 有关党和国家曾任和现任主要领导人的著作、文章以及有关其生活和工作情况的选题。 ③ 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选题。

④ 集中介绍政府机构设置和党政领导干部情况的选题。 ⑤ 涉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选题。

⑥ 涉及我国国防建设及我军各个历史时期的战役、战斗、工作、生活和重要人物的选题。 ⑦ 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选题。

⑧ 涉及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选题。 ⑨ 涉及国民党上层人物和其他上层统战对象的选题。

⑩ 涉及前苏联、东欧以及其他兄弟党和国家重大事件和主要领导人的选题。 11 涉及中国国界的各类地图选题。 12 涉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图书的选题。

13 大型古籍白话今译的选题(指500万字以及500万字以上的项目)。

- 12 -

14 引进版动画读物的选题。

15 以单位名称、通讯地址等为内容的各类“名录”的选题。

PS:需备案的重大选题范围,新闻出版总署将根据情况适时予以调整并公布。

2.对违规行为的处理:一律先停止出版发行。同时,由出版行政部门责令该出版单位按照规定办理申报备案手续,待查实问题后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并责成出版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出版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 书号、刊号管理:? 书号、刊号不能互相替代使用。

? 禁止“一号多用”。同一种图书的不同装帧形式、同一种图书的不同版本、相同内容的不同开 本图书、相同内容的不同文字类别的图书,都应单独使用书号。一个刊号只能对应出版一种期刊。 ? 严禁买卖书号、刊号。

★ 对出版物内容的管理

1.支持鼓励出版的出版物:(《出版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

这些规定从内容上明确了优秀的、重点的出版物的范围,体现了出版行政管理的导向。

① 对阐述、传播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有重大作用的。

② 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及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重要意义的。

③ 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有重大作用的。

④ 对推进文化创新,及时反映国内外新的科学文化成果有重大贡献的。 ⑤ 对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有重大作用的。 ⑥ 其他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或者文化艺术价值的。 2.禁止出版的出版物:(《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① 反对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的。 ② 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③ 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 13 -

④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⑤ 宣扬邪教、迷信的。

⑥ 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⑦ 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⑧ 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⑨ 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⑩ 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违反上述规定出版载有禁止内容的出版物,实施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受到行政处罚(a.责令限期停业整顿;b.没收出版物、违法所得;c.按违法经营额一定倍数处以罚款;d.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或刑事处罚。

★ 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四项中有一项不合格,则属不合格。 1.内容质量标准: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

2.编校质量标准: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包括文字、标点符号和其他符号、格式)

3.设计质量标准:主要涉及图书的整体设计。封面、扉页、插图等设计均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 4.印制质量标准:符合我国出版行业标准《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CY/T2—1999)

▲ 实施图书质量管理的措施(每年抽取部分进行质量抽查,据结果采取一定奖惩措施)

1.质量检查的范围是图书的正文、封面(包括面封、封二、封三、底封、脊封、勒口以及护封、函套)、扉页、前言(或序)、后记(或跋)、目录、插图及说明文字等。对正文质量的检查,抽查字数不少于10万字。 2.图书质量管理的分级实施:

①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图书质量管理工作,依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实施图书质量检查,并向社会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②省级新闻出版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图书质量管理工作,同上。

- 14 -

③图书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和主管机关应当履行其主办、主管职能,尽其责任,协助出版行政部门实施图书质量管理,对不合格图书提出处理意见。

④图书出版单位应当设立图书质量管理机构,制定图书质量管理制度,保证图书质量合格。

第四章 著作权常识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对其所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人身权与财产权。此外,由作品的传播者(如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出版者、广播组织等)所享有的邻接权,一般也属于广义的著作权权力范围。属于一种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特征。

著作权法:是确定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并提供保护,调整因创作、传播、使用作品而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立法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立法原则是:1.保护作品创作者和传播者的利益2.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与传播(1.2为根本原则)3.尊重国际著作权保护惯例,积极参与国际性的著作权保护。

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

作品:著作权法中所说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的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法学理论中称“著作权的客体”。特征:1.具独创性(主要考虑的) 2.内容的合法性 3.作品的作者身份和出版地等条件)

★ 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种类:采用概括、非穷列举的方法,规定了九大类。

1.文字作品 2.口述作品(即兴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 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4.美术、建筑作品

5.摄影作品 6.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7.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8.计算机软件 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 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几种客体:

1.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需要广泛使用和传播)

- 15 -

中的简化字;55年淘汰的异体字(其中86年收入《简化字总表》中的11个类推简化字和88年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15个字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77年淘汰的计量单位旧译名用字;社会上出现的自造简化字及65年淘汰的旧字形。

2. 掌握简化字,必须认真学习简化字总表。86年的《简化字总表》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表350个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

第二表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 第三表1753个应用第二表所列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得出的简化字)。

学习《简化字总表》注意:① 防止机械类推 ② 分清简化字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 ④ 不随意生造简化字 ③ 分辨简化字的细微差别 ⑤ 关于“象、像、相”的使用

(a.象:形状,样子 b.像:比照人物做成的图形//相似//好像似乎//例如比如 c.相:样子、容貌) 3. 不滥用繁体字:

? 明确繁体字使用的范围(2000年10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6种情形可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① 文物古迹; ② 姓氏中的异体字; ③ 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④ 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⑤ 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⑥ 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 掌握繁简字的对应关系:

①繁体字与简化字有不少是一对一的关系,但还有好多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还原 为某一个繁体字形。

②有的是同一个简化字具有两个及以上的繁体字。这些简化字对应的繁体字,不但字形不同,而且字义有别。 例如:钟:A鐘(钟表)B鍾(一见钟情)

③有些现行简化字,历史上早已存在且一直在使用,汉字简化时,由于同音而被用来取代笔画较多的字。 它们之间只是声音相同,意义差别却很大。 4. 不用已淘汰的异体字

1955年12月22日《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的异体字。

- 21 -

已恢复使用的:1956年,阪和挫;1986年,11个类推简化字:、、晔yè、詟zhé、诃、? qiú 、?chōu 、

刬chǎn、鲙kuài、诓、雠;1988年,15个:翦、邱、於、澹、骼、彷、菰gū、溷hùn、徼jiǎo、薰、黏、桉ān、愣、晖、凋;1993年,镕。

5. 不用已淘汰的生僻字和复音字(一些作为地名生僻难认的字;部分计量单位名称旧译名中特造的复音字) 6. 区别新旧字形(1965年,国家公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旧字形调整为新字形的方式:①省简笔画 ②连接笔画 ③延伸笔画 ④调整部位 ⑤改变个别笔画写法

二、纠正错别字——错别字是错字(不成字或刻错、排错的字)和别字(该用某字的地方用了其他字)的合称。 1. 常见错别字类型:

①常见的错字类型:a.增减笔画而错; b.错用偏旁、部件; c.受前后字影响而错; d.改变部件的方向、位置而错 ②常见的别字类型:a.形似致别; b.音同、音近致别; c.音同、音近、义近致别。

2. 如何纠正错别字:注意辨析字形(近似笔画、偏旁,利用偏旁表义类别);注意辨析字音;注意辨析字义、词义。 3. 关于异形词:异形词指的是汉语书面中音同、义同、用法相同而写法不同的词。 P164-169常见误字举例 △ 《汉语拼音方案》的构成和用途

1. 五部分构成:①字母表、②声母表、③韵母表、④声调符号、⑤隔音符号 2. 用途:①给汉字注音;②可用于中文信息处理和技术领域;

③拼写普通话;④可作为我国各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

★ 【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

必须学习和掌握两个基本的规范性文件:《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1. 普通话音节拼写基本规则:①“y、w”的使用;②隔音符号的用法;③省写。 (详见P171) 2.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①总原则;②汉语人名、地名的拼写;③成语的拼写;④大写;⑤移行;⑥标调;⑦中文书刊名称的拼写。 详见P172-176 3. 几种常见的关于专有词汇汉语拼音拼写的规范性文件:《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

- 22 -

《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名称汉语拼音字母缩写表》、《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 【汉语(普通话)语音规范】 1. 异读词读音规范:

异读词:是指词形、词义都相同而有两种及以上读音的词。

异读词的语音分歧:①声母不同(酵母jiào-xiào);②韵母不同(拂晓fú-fóu);③声调不同(亚洲yà-yǎ);④声、韵、调不止一项不同(摄影shè-niè)

2. 避免误读:①分辨近似字形;②注意形声字的声旁;③记住多音多义字;④掌握多音多义字

3. 轻声和儿化(儿化注音: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儿化音节,只需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即可,例如花儿-huār。) P180-P182 △ 标点符号的作用:①表示停顿 ②表示语气 ③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 标点符号的种类:①点号7种【。?!,、;:】

②标号9种【“”、()、——、……、着重号·、连接号 - 、间隔号·、《》、专名号 】 ★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详见P185-P195) 1、点号:句末点号(句号。 问号? 叹号!);句内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2、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 省略号…… 着重号 连接号— 间隔号· 《书名号》 专名号 ...连接号有一字线“—” 半字线“-” 浪纹线“~”

一字线连接地名/方位名词,表起止、相关/走向;连接几个相关项目,表递进式发展;连接时间的起终,表时间段。 北京—武夷山—广州航线;鲁迅(1881—1936)

半字线连接相关词语构成复合名词;连接字母、阿拉珀数字等,组成产品型号及各种代号;全数字式日期表连接年月日。

浪纹线连接相关的阿拉珀数字/代表数量的字母,表示数值/量值范围。社会科学类出版物中,表示数值范围也可用一字线。

第六章 汉语语法与修辞知识

△ 汉语 词的构成 详见P199-202 - 23 -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短语和句子的组织。 汉语有四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词组)和句子。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又叫词组,是词和词搭配合成的语言单位。

句子:是由词和短语构成,能够独立地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并有一定语调的语言单位。

汉语词汇中存在异形词、同形词、多音词和同音词现象。

▲ 异形词:音译相同/相近、用法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一组词。如朦胧—蒙眬、彷徨—旁皇等。 分为两大类:不完全异形词(主流)、完全异形词。

△ 同形词:字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其中有的读音也不同。如“大意、落”;有的读音同意义不同。如“生气” 多音词、同音词、异读词 详见P203-205 词义:词的意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约定俗成的。

分为词汇意义(概念意义)和语法意义(关系意义)。实词两种都有,虚词只有语法意义。 ▲ 词义的构成——通常词义是指实词的词汇意义,由理性义与色彩义构成。

1、理性义(概念义):词义中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词义的主要部分。

2、色彩义:在理性意义基础上产生的附加意义,在意义表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感情色彩义、语体~、形象~三种。 △ 单义词: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多义词:具相互关联的多个意义的词。基本义、派生义(引申义与比喻义)。

★ 同义词辨析和反义词运用

1、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类型。差别表现:①意义的轻重不同(失望—绝望)

②词义概括的范围大小不同(边境—边疆) ③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不同(人口—人) ④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完全—完整) ⑤搭配对象不同(交换—交流) ⑥感情色彩不同(成果—结果) ⑦语体色彩不同(夫人—老婆)

2、反义词: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须属同一范畴,在音节、结构上也相对应。有绝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两种。

- 24 -

△ 词类的概念

1、实词:有比较具体实在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7类。 2、虚词:意义比较抽象,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有帮助造句的语法作用。

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4类。(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 各个词类的主要语法特点及其运用规律 详见P215-225 ▲ 短语的类型、短语的层次分析、歧义短语的成因

1、短语的类型:(根据组成短语的词和词之间不同的结构关系,可以把短语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主谓短语(表达陈述关系) ⑥复指短语(即同位短语,指同一个事物,同做一个句子成分) ②述宾短语(支配关系) ⑦连谓短语(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词性成分组成,例如“上网聊天”) ③述补短语(补充关系) ⑨介宾短语

④联合短语(并列、递进、选择关系) ⑩助词短语(例如“想到的”、“刀子似的”) ⑤偏正短语(修饰关系) ⑾固定短语(成语、惯用语-例如“下马威”)

⑧兼语短语(由一个述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组成,述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例如“请她跳舞”) 2、短语的层次关系 复杂短语指不止一个结构层次的短语。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复杂短语,只需分析到词为止。 分析复杂短语可采取图解法,详见P228-229 3、歧义短语的成因

歧义短语(多义短语),指有两种或多种意义的短语。成因:详见P229-230 ①结构切分不同而造成歧义

★ 消除短语歧义的方法: ②结构的切分相同但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歧义

1、适当增加词语 ③有的词语有多个含义,因缺少语境而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2、调整语序

3、更换关键词语

- 25 -

▲ 各种句子成分的语法特点 详见P231-P242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以及同位语、独立语等。

▲ 单句和复句的结构类型

1、根据结构形式,句子可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1)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带上语调构成的单句。根据谓语的性质,可分为:

A.学生学习英语。 —— 动词谓语句 B.衣服漂亮极了!—— 形容词谓语句 C.今天阴天。 —— 名词谓语句 D.这个地方我去过。—— 主谓谓语句

2)非主谓句是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构成的句子。根据构成材料的功能类别可分为:

A. 名词性非主谓句 —— 小王吗? B. 动词性非主谓句 —— 请站住! C.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 太精彩了! D. 叹词非主谓句 —— 噫!

2、单句的几种特殊形式:①双宾句 ②兼语句 ③连谓句 ④“把”字句⑤“被”字句

3、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组成,各分句相对独立,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根据意义上的不同联系,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

1,联合复句(无主从之分):并列关系、顺承关系、解说关系、选择关系、递进关系 2,偏正复句(有主有从):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

修辞方式是人们利用词汇、语音及句式变化等因素,创造出有利于增强表达效果的特定格式,又称“修辞格”,简称“辞格”。 ★ 常见的辞格: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2.比拟(拟人、拟物)3.夸张(扩大、缩小、超前) 4.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事物,而借用另一种与之有关的事物来代替)

5.对偶(正对-上下两句意思相似或相关、反对-相反或相对、串对-存在因果、假设、条件关系) 6.排比(句子的排比、句子成分的排比)7.对比 8.反复(连续、间隔)

9.层递(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层层递升或递降的意思。逐步加深文意,强化感情,增强语

- 26 -

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0.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邻近的句子或段落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说理则步步深入,严谨周密;叙事则井然有序,顺畅连贯;抒情则环环紧扣,格调清新)

11.回环(通过前后语句的循环往复来表现不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展示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还可于凝重中见明快,在整齐中见变化,使语言表达更加严密紧凑,富于美感)

12.设问(利用疑问句式提出问题,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

13.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和坚定的语气。只问不答,答案就包含在问句之中。比直接从正面肯定更有气势,语气更重,更容易激发强烈的情感,引起读者的沉思。)

14.反语(说反话,故意使用褒贬意思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辛辣讽刺、揭露批判、幽默诙谐。)

15.双关(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在特定的环境中带有明暗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以暗为主,以明为辅,使语言幽默风趣、含蓄曲折、机智巧妙。)

△ 辞格的综合运用一般有连用、兼用、套用三种类型。

1. 连用:辞格接连使用,彼此间互相衬托、互相照应,没有交叉现象 2. 兼用(兼格):一句话里兼有多种辞格,不分主次,有机融合 3. 套用:整体上是一种辞格,所属的细部又包含着其他辞格

★ 发现和修改常见语法错误和修辞错误的基本方法 详见P266-276 1、常见的修辞错误:比喻不当,比拟不切,借代不明,夸张过分,对偶欠工,排比失当 2、发现和修改语病的方法和要领:

① 准确理解词义,注意辨析词义 ② 了解词性,避免误用

③ 尊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不要生编乱用 ④ 分析短语和句子成分,看相应关系是否协调 ⑤ 分析句子结构是否完整,看有无残缺构件

- 27 -

⑥ 看能否简化,有无滥用的或多余的字、词、短语 ⑦ 注意消除歧义

⑧ 是否合乎逻辑或事理,表达方式是否明确一致 ⑨ 词语顺序是否自然合理,有无颠倒错乱

⑩ 分析复句句型,看关联词语是否恰当,是否齐全配套

第七章 形式逻辑常识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必须借助于语言来实现,思维具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首先产生概念,然后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论证是综合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的过程。)

★ 概念的定义,其内涵与外延

1、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概念和语词有密切的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A. 任何概念都由语词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能表达概念。

B. 在不同语境下,同一概念可由不同的语词表达,同一语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2、概念明确是正确思维的首要条件。所谓概念明确,即要求准确把握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通俗地说,内涵说明“什么是”。 概念的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事物。 通俗地说,外延说明“哪些是”。

▲ 概念的种类,概念之间各种关系 1、概念的种类:

① 单独概念(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如“北京”)和普通概念(反映某一类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一个单独对象,而是由两个或多个对象组成的类,如“出版社”) ——根据外延所反映对象的数量划分

② 集合概念(反映同类事物的群体,如“森林”)和非集合概念(反映一类事物的个体对象,既可用于它反映的类,

- 28 -

也可用于该类中的一分子,如“羊”)——根据外延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同一事物的群体划分

③ 正概念(反应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如“美丽”)和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如”不美丽”)——根据外延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划分,并不涉及对概念的评价 2、概念之间的关系:

① 同一关系(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如“巴黎”和“法国的首都”)

② 属种关系(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包含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如“工业”和“重工业”) ③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只有一部分重合,如“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④ 矛盾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相加等于它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如“生-死”)

⑤ 反对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相加小于它们属概念的外延,如“黑-白”,小于“颜色”的外延)

△ 概念的限制、概括和划分 (限制与概括必须在具属种关系的概念间进行,划分只适用于普通概念)

① 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得到其种概念,如“出版社→音像出版社”。 ② 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即由种概念得到其属概念,如“大学生→学生”。

③ 概念的划分是根据对象一定的属性,将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个种概念。划分由三个要素组成:划分的母项(被划分的属概念,“人”)、子项(从母项中划分出的种概念,“男人”和“女人”)和根据(作为划分标准的属性,“性别”)。

★ 运用概念时常犯的错误: 详见P291-P294 ①概念误用 ③误用集合 ⑤概念限制/概括不当

②概念误换 ④并列不当 ⑥划分错误(混淆根据、多出子项和划分不全、子项相容)

△ 判断的定义、特征、种类

1、判断是人们对思维对象的性质/关系有所肯定/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具有特征:①判断一定要有所肯定/否定。②判断具有真假值。

如果语句表达了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并且可以检验其真假,那么它就是判断;否则,就不是判断。 3、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①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指本身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 29 -

②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以两个及以上的判断做成分而构成的判断。

1)性质判断是断定某对象具有/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性质判断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部分组成。

【例:有些(量项)照相机(主项)是(联项:只有“是”或“不是”两种)数码相机(谓项)】

6种类型:单称(某一个对象)肯定/否定判断;例:苏格拉底是(不是)哲学家。 特称(某类的部分对象)肯定/否定判断;例:有的动物是(不是)食草动物。 全称(某类的每一个对象)肯定/否定判断。例:所有的事物都是(不是)静止不变的。

在一个性质判断中,如果它的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都作了断定,那么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反之,就是不周延的。在性质判断中,凡是全称判断(包括单称判断)的主项都是周延的,而特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延;凡是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而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 全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全称否定判断,主谓项都周延。 特称肯定判断,主谓项都不周延。 特称否定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2)联言判断是反映若干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一种复合判断。用以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肢判断。

构成联言判断的肢判断叫联言肢。在联言判断中,联言肢可以是两个/以上。 其常用联结词有“并且”、“既是…又是…”、“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3)选言判断是反映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至少有一个存在的判断。构成选言判断的肢判断叫选言肢。

①相容的选言判断(选言肢可同真)的联结词有“或者”、“可能…也可能…”、“也许…也许…”

②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不可)的联结词有“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 4)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条件的判断。分为三种: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词“如果…那么…”、“只要…就…”、“倘若…则…”、“假使…那么…”、“假如…就…”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词“只有…才…”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无特定联结词。“当且仅当”

★ 常见的运用判断时的错误: 详见P300-P303 ①主谓不合 ②量词不当 ③误用否定 ④自相矛盾 ⑤选言不当 ⑥假言不当(强加条件/混淆条件)

- 30 -

△ 推理的定义、组成部分、种类

推理是从一个/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任何推理都包含有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 作为推理根据的判断叫前提,由它得出的那个判断叫结论。由前提得出结论构成了两者之间的推导关系。 推理在语言上表现为复句或句群。

推理的种类:根据由前提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向,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一、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其形式结构的特点在于,它的前提蕴涵了结论。

需具备两个条件:1.前提真实,即推理中的已知判断必须是真实的。2.形式正确,即推理要有逻辑性。 在演绎推理中,我们主要讲三段论、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4种。

⑴ 三段论是一种演绎推理,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前两个包含着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为前提,以推出的后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任何一个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词项(即三个概念),即大项、小项和中项。 结论中为主项的那个概念叫小项、谓项的那个概念叫大项;两个前提中出现的共同项叫中项。

规则:1.每个三段论中有且仅有三个不同的概念。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即至少有一次被判断过它的全部外延)。 3.如果大项或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那么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4.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5.在两个前提中如果有一个是否定判断,结论就只能是否定判断。 6.以两个特称判断作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7.在两个前提中如果有一个特称判断,结论就只能是特称判断。

⑵ 联言推理是前提或结论为联言判断的推理。基本形式有分解式联言推理和组合式联言推理两种。P305 ⑶ 选言推理是前提中有一个是选言判断,并且根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P306-P307 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否定肯定式)。 ⑷ 假言推理是前提中有一个为假言判断,并且根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P307-P309

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后件式)。

- 31 -

二、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根据推理所涉及的前提是全体还是部分,归纳推理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1)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对某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对象进行考察,发现它们每一个具有(或不具有 )某种属性,从而推 出该类事物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

两点规则:1.前提中列举的每一个对象的情况都是确实的。若有一前提虚假,则结论虚假。

2.前提中被断定的个别对象之和是该类的全部对象。

2)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对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进行考察,发现它们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概括出该类 事物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考察的范围,其结论是或然的(即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 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①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通过对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的考察,发现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 到与之相反的事例,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P311例子)

规则:1.尽量考察更多的事例。2.不能出现相反的事例。

② 科学归纳推理:是根据对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进行考察,发现它们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并分析了对象 与属性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因果联系,从而得出关于该类对象整体性结论的推理。

三、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相同或相似,并且其中一个/一类对象还有另外的某种属性,从而推出 另一个/另一类对象也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其结论是或然的。(P312-P313) ★ 运用推理时常犯的错误:①前提不真实 ⑤假言误推 ③中项不周延 (详见P313-P317)

②“四概念”错误 ⑥轻率概括 ⑦机械类比 ④大项不当周延和小项不当周延

△ 论证的定义、要素和种类

论证就是用一个/一些真实判断确定某一个/某些判断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三要素:① 论题:要通过论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 ② 论据:用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判断。

- 32 -

③ 论证方式:把论题和论据联系起来的形式。

▲ 直接论证、间接论证、演绎论证、归纳论证的运用 详见P318-321 1.根据论题和论据之间联系方法的不同,分为

1)直接论证是从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论据,直接导出论题真实性的论证方式。

论证过程运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完成。

2)间接论证是通过确定判断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指由确定与原论题相关的其他论题为假,从而

间接导出原论题为真的证明方式。通常有反证法和选言论证两种。

① 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间接论证。 ② 选言论证是首先论证与原论题有选言关系的其他可能性判断都虚假,进而确定原论题的真实性。

2.根据论证所运用推理形式的不同,分为

1)演绎论证是运用演绎推理的有效形式来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实性的论证。 2)归纳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的形式来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实性的论证。

★ 常见的运用论证时的错误:①论题不清 ②论题不同一 ③论据不真实 (详见P321-P324)

④论据不足 ⑤循环论证 ⑥推不出(推理方式不对、论据和论题不相干)

▲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能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逻辑形式的共同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1、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思想都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A是A)

2、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这里所讲的“互相否定的思想”指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判断。(A不是非A)

3、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个是真。(A或者非A)

★ 运用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时常犯的错误: 详见P326-P330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3.自相矛盾 4.“两不可”

- 33 -

第八章 古代汉语知识

△ 古汉语的形成(P334-336)和特点

古代汉语:我们通常所谓的古代汉语指的就是“文言文”,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 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古汉语的特点:

第一,言文分离。(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逐渐拉开距离) 第二,行文简练。(①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 ②古汉语中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

③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第三,艰涩难懂。

△ 古代汉语的文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P337-P345 ▲ 古代汉语的词汇:(如古代汉语“师”、“劝”为单音词,现代汉语“军队”、“鼓励”为双音词)

单音词:一个词只有一个音节且用一个汉字记录。

复音词:一个词有两个及以上音节且用两个及以上汉字记录。 ▲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古义与今义的特点及主要差异

1、词的本义:一个词通常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意义,其中有一个是这个词的本来的意义。 词的引申义:从本义直接/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2、在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其意义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些词称之为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称为一般词汇,从古至今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一般词汇大致有两种类型:

第一类可称为“死词”,即古代汉语中一些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被淘汰(个别在成语中有保留)的词。 第二类词是古今字形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但含义和用法完全不同或不完全相同。

★ 古汉语中实词活用的基本情况(实词活用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法现象)

- 34 -

1、名词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②名词的使动用法;③名词用为副词,做状语。

2、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古代汉语里一种特殊的动宾短语,它的动词表示的意义不是主语所具有的, 而是主语使宾语所具有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 3、Adj.的意动用法(其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状态,即“使…怎么样”;

其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状态,即“认为…怎么样”。)

▲ 古汉语常用虚词的主要用法:P358-371(①以、为、于;②而、则、与;③所、者、之;④也、矣、焉、乎、哉)

★ 古汉语中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的主要特点

1、判断句式:① 典型的是“…者,…也” 者之前的是主语,也之前的是谓语。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有时不用“者”,成为“…,…也”的句式。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③ 如果主语是代词,中间一般没有停顿,有时也会省略主语,成为“…也”的句式。例:我区氏儿也。 ④ 有时只用“者”,不用“也”,成为“…者,…”的句式(例:粟者,民之所种)

⑤ 先秦“是”作为指示代词使用,汉以后“是”才用作判断词。(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被动句式:① 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 在谓语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例: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③ 如果需要把动词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则在动词后用“于”引出主动者。(例: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 ④ 在谓语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例如: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⑤ “为”之后引出主动者/动词前加上“所”字,构成“为…所…”的句式。(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⑥ 直接用“被”字,这种用法出现得比较晚。(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宾语前置的形式:① 疑问句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疑问句里,若宾语是疑问代词,常常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② 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否定句里,若宾语是代词,则常常放在动词之前。 (例:行离理而不外危者,无之有也)

- 35 -

③ 表示强调: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在名词宾语后加“是、之、之为”,并将它放在动词之前。 (例: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姜氏何厌之有?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

△ 标点古文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P377-P382 ★ 古文翻译基本方法:“留”保留、“补”增补、“调”调整、“换”替换、“删”删除。 P382-P384

第九章 古代文化常识 详见P387— △ 中华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详见P387—392

▲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地理、政区的基本知识

1、三光:“日、月、星”;七曜(七政、七纬):“日、月、金、木、水、火、土”。

① 金星【“明星”、“太白”、“启明(因黎明时见于东方)”、“长庚(黄昏时见于西方)”】 ② 木星【“岁星”、“岁”。古人认为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并据此纪年,有“岁在某某”的说法。】 ③ 水星【“晨星”】古书中提到的“水、火”星名,并不指水星和火星,而指恒星中的“定星、大火”。 ④ 火星【“荧惑”】诗经中“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大火”,而非火星。 ⑤ 土星【“镇星”】

2、二十八宿:东方七宿(苍龙)、西方七宿(白虎)、南方七宿(朱雀)、北方七宿(玄武) ,这四种动物称为“四象”

①“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指西方的参宿,商指东方的心宿。/“参商为憾” ②“斗、牛”:有时指北斗星和牵牛星,连称“斗牛”时则指北方七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③“分野”: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对应起来,这便是“分野”(可查《辞海》)。 ④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季节变化的周期为一年。

以地球绕太阳一周期为单位制定的历法称为“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期制定的历法称为“阴历”。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古代称为“四时”,以“孟、仲、季”分别表示一个季节中的三个月。 3、二十四个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36 -

4、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只与地支相配,天干的单数与地支的单数相配,双数与双数相配。“六十年一甲子”。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表十二个时辰。 5、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6、历代省级行政区划的沿革:秦汉—隋,郡县制;唐宋,道路制;元明清,行省制

P396-P397 历代王朝定都主要六个城市(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

▲ 中国古代的官制和科举制度 P398-P403 1、中央官制从夏至清,大致分五个时期:

①巫史制。夏、商。君主称“后/王”,王的左右权力最大是“史/巫”,巫史一般世袭。

②公卿制。西周、春秋。“王/天子/天王”嫡长子继承,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权力最大,之下是“卿、士”。 ③丞相制。战国、秦、西汉初期。

④尚书制。汉武帝开始,直到明初。“三公九卿”向“三省六部”过渡。 ⑤内阁制。明清。

2、管制体系其他内容:爵位、品阶、俸禄、考课、致仕。

3、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举官员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分设科目考取士人的选官制度。

①尧舜禹时代,禅让制。 ②夏商两代,世袭世禄制。 ③西周时代,乡举里选。 ④春秋时期,任人唯贤,因功受禄。 ⑤战国时期,军功爵制度。 ⑥汉代,“察举、征辟”制。 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⑧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考试,科举开始。

⑨科举制度在唐宋进一步发展,至明清日趋完备,形成严格的三级考试形式(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学政——童生→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省级——生员→举人(第一名“解jiè元”)——三年一考 会试——礼部——举人→贡士(第一名“会元”)——乡试后第二年考

殿试——皇帝——贡士→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 儒释道文化

- 37 -

1、儒家文化:春秋时代,孔子创始,思想核心“仁”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弟子。孟子(正宗)、荀子。 汉,董仲舒,融合改造,“君权受于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魏晋,与道 名 法诸家会通,形成玄学。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崇尚“玄远”。 隋唐,以儒教为本的基本国策,学者注重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形成注疏之学。

宋,演变为理学,援道、佛入儒,思辨哲理化,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四书集注》。

明中期后,向心学转化,集大成者是王阳明,因空谈心性而落入空疏,明末衰落。

清初,提倡征实之学,走上朴学考据之路。考据学在乾隆嘉兴时达到鼎盛,史称“乾嘉之学”。 道咸时期,今文经学,至康有为发展到顶峰,随之衰落,传统儒学走向终结。

2、佛教文化:起源印度,悉达多·乔达摩创始,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其的尊称,与孔子同时代。

四谛说:苦谛(人间一切皆苦)/集谛(痛苦产生的原因)/灭谛(对苦难的解脱)/道谛(证得涅槃的道路) 佛经分经(佛的言教)、律(佛为信徒制定的守则戒律)、论(诸佛弟子的著述)三部分,合称三藏。 东汉明帝时传入《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流行的佛经,汉及三国发展缓慢,魏晋南北朝迅猛发展,唐鼎盛。 禅宗是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创始人菩提达摩)典型的中国化佛教。 宋元明清是佛教的衰落时期,但其典籍很好的刊刻和流传。

3、道教形成于东汉。唐宋兴盛,明清衰微。

▲ 中国古代的姓名和称谓

1、幼名冠字:一出生取名,男孩二十、女孩十五要取字(社交场合不能直呼其名,对晚辈照例称名不称字) “名”与“字”的意义或相同或相近或相反。

2、九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乃九族。 3、古代人名称谓:官称(以所任/曾任官职称呼)——杜工部、王右丞;

地望称(以其出生地/族望地/为官地来称呼)——柳河东(柳柳州),王临川 避讳的方法:① 改字法;② 空字、省字法;③ 缺笔法

谥号——(褒贬善恶)诸葛亮为忠武,欧阳修为文忠,岳飞为武穆

- 38 -

庙号——高祖、太祖、世祖、高宗、太宗、世宗等。

谥号、庙号是人死后才有的称谓,所以它不可能出现于其人在世时。 年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谥号的种类:① 表扬的(文、武) ② 批评的(厉、炀) ③ 同情的(哀、怀)

△ 中国古代的藏书和版本知识

我国古代四大藏书系统:政府、私家、寺院、书院。我国古代书籍制度: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册叶制度 清代官府藏书处:“北四阁”、“南三阁”、“天禄琳琅”、武英殿、国子监、翰林院等

北四阁指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南三阁指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此七阁仿宁波范氏“天一阁”建造而成,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意大利马拉特斯塔图书馆和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范钦建立的天一阁藏书楼。)

△ 善本、版本(写本和刻本) P414

△ 七分法、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等(P415-P420)

△ 古代科技成就:地理学、历算学、医学、纺织技术、建筑、陶瓷、四大发明等(P420-P429)

- 39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h2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