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期末总结
更新时间:2024-07-10 05: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 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
位,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各种线理和面理构造等。
2.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
的各种地质构造。
3. 构造尺度:在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研究时,可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
为构造尺度。
4. 构造旋回:从和缓地壳运动到剧烈地壳运动算作一个旋回,叫构造旋回或构
造运动期。
第二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5. 原生构造:沉积物成岩与堆积过程中产生的构造。
6.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叫做岩
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
7. 层理:层理是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组成层理的要素有细层、层系、
层系组。细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
8. 视倾向在层面上凡与该点走向线不直交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
面上投影线所指的倾斜方向,叫视倾向或假倾向。
9. 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或假倾角。 10. 真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
又称真倾角。
11. 真厚度:真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12. 视厚度: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剖面上或在与岩面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
剖面上测得的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是视厚度。
13. V”字形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呈交
切关系,并有一定规律,即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和坡度角不同,“V”字形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14. 露头宽度:岩层顶、底面出露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15.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
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16.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层序有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某些地层。 17. 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18. 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但产状基本相同。 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19. 应力:单位面积上附加内力称应力。
20. 主应力:剪应力为零的面上作用的正应力为主应力。
21. 应力状态:经受力物体内任意点各个截面上的应力总和称应力状态。 22. 应力场:任一物体或岩体中都存在着一个与该点对应的瞬时应力状态,一系
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组成的空间称应力场。
23. 构造应力场:指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24. 应力椭球体:当主应力σ1>σ2>σ3,且符号相同时,就可根据一点的主应力矢量
为半径作出一个椭球体,该椭球体代表该点的全应力状态, 称应力椭球体。 25. 应变椭球体:设想物体和岩石变形前内部某一点为一小圆球体,变形后这个圆
球体就会变为椭球体,该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26. 变形:当物体受力后,其内部各点之间相互位置的改变称变形。它的形状或体
积发生改变,或者同时发生改变。 物体变形方式有:拉伸、挤压、剪切、弯曲、扭转。
27. 岩石变形阶段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变形。
28. 均匀变形:指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29. 非均均变形:指岩石各点部分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不同的变形。 30. 应变:物体变形程度的量度。
31. 线应变:指物体内某一方向单位长度的改变量。 32. 剪应变:90°内角度的变化量.
33. 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σ1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34. 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σ1象限的共轭
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35. 单剪应变:是一种特殊的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它是由物体中质点沿彼此平行
的方向相对滑动而成。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质点线方位,在变形前后是不相同的,故又称旋转变形。
36. 纯剪应变:是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的质点线,在变形前后具
有同一的方位,沿应变主方向的质点线没有发生旋转,故又称无旋转变形。 37. 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
化,这种变形称为递进变形。
第四章 褶皱构造
38.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较新。 39.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较老。 40. 背形:褶皱层层序不明,或层序倒转,或变形面不是层理面而是其它构造面,
则将向上弯曲的叫背形。
41. 向形:褶皱层层序不明,或层序倒转,或变形面不是层理面而是其它构造面,
则将向下弯曲的叫向形。
42. 枢纽:在褶皱的各个横剖面上,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称枢纽。 43. 轴面:又称枢纽面,指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联成的面。 44. 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一平面的交线。
45. 槽线:向斜或向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低点为“槽”,它们的连线为
槽线。
46. 脊线:向斜或向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为“脊”,它们的连线为
脊线。
47. 倾伏角:线状构造的倾伏角是指在直立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它的水平面投
影线间的夹角。
48. 侧伏角:是指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造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与构造面走向线
之间的锐夹角。
49. 穹窿:其长度宽度之比小于3:1的背斜构造,岩层自褶皱的脊向四周作放射
状倾斜的背斜。
50. 构造盆地:其长度宽度之比小于3:1的向斜构造,岩层从四周向中心倾斜。 51. 等倾斜线:指褶皱层的上、下褶皱面倾角相等的切点的连线。
52. 同沉积褶皱:在岩层形成的同时逐渐变形而形成的褴皱。
53. 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力的作用
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
54. 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背斜是紧闭的,而
向斜较开阔。
55. 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的褶皱组成的,其中向斜
较紧闭,而背斜较开阔。
56. 滑脱构造:沉积盖层顺基底剪切滑动所形成的隔档式或隔槽式褶皱称滑脱构
造。
57.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称纵弯褶皱作用。 58.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褶皱,称横弯褶皱作
用。
59. 弯滑作用:指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曲成为褶皱的作用。
60. 弯流作用:纵弯褶皱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时,不仅发生层间滑动,而且某些
岩层内部还出现物质流动现象。
61. 剪切褶皱作用:又称滑褶皱作用,这种作用使岩层沿着一系列与层面不平行
的密集劈理面而发生差异滑动而形成“褶皱”。在这种褶皱作用中层理面已不起控制作用,只是反映滑动结果的标志,故又称被动褶皱作用。
62. 柔流褶作用:指高韧性岩石(岩盐、石膏和煤层等)或岩石处于高温高压环
境下变成高韧性体,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类似粘稠的流体那样的流动变形,从而形成复杂的褶皱。
第五章 节理
63. 节理:断裂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未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节理。 64. 剪节理:由剪应力作用形成的节理。 65. 张节理:由张应力作用形成的节理。
66. 节理组:指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呈规律变化的一群节
理。
67.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
称节理系。
68. 根据节理产状与褶皱轴向关系分类: 1)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枢纽平行的节理。 2)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枢纽垂直的节理。 3)斜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枢纽斜交的节理。
69. 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关系分类:
1)走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平行的节理。 2)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垂直的节理。 3)斜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斜交的节理。 4)顺层节理:节理面与所在岩层层面产状大致相同的节理。
第六章 断层
断层: 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滑距:滑距是指断层两盘的实际位移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分成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两个对应点之间的真正实际位移距离称为总滑距。 断距:是指被错断岩层在两盘上的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
地堑:主要由两个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
地垒:主要由两个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反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上升盘。
同沉积构造:又称生长断层,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
韧性剪切带:又称韧性断层,它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遭受剪切作用而形成的狭长强烈应变带。
构造窗与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由断层圈闭的较年轻地层,这种现称构造窗。如果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部分剥蚀,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征孤零零的外来岩块,称为飞来峰。形成构造窗或飞来峰,需发育推覆构造或大型逆冲断层,将远距离岩块推来并遭受剥蚀,才具备形成这两种构造现象的条件。
二、判断题
1. 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的抗张强度总是小于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 √
2. 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的抗张强度总是大于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 × 3. 岩层的视倾角永远大于真倾角。 × 4. 岩层的视倾角永远小于真倾角。 √ 5. 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距离。 × 6. 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 7. 确定角度不整合主要从沉积、古生物方面。 ×
8. 不整合的时代就是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的那部分地层代表的时代。 √ 9. 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方位,知道了走向便可换算出倾向。 × 10. 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方位,知道了倾向便可换算出走向。 √ 11. 岩层的出露宽度只与岩层厚度有关。 ×
12. 岩层的出露宽度只与岩层厚度及其产状有关。 √
13. 岩层的出露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产状、地形产状及其之间的关系。 √
14.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
15.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
16.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的倾角大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
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
17.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的倾角大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
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
18.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的倾角小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
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
19.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的倾角小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
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
20. 褶皱的枢纽一定是褶皱层的同一层面上最高点的联线。 × 21. 褶皱的枢纽一定是褶皱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 22. 直立倾伏褶皱是指枢纽直立、轴面倾斜的褶皱。 × 23. 直立倾伏褶皱是指轴面直立、枢纽倾伏的褶皱。 √ 24. 直立褶皱的两翼,其中一翼岩层产状一定直立。 ×
25. 不整合接触关系是指上、下两套地层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产状不同。 × 26.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是指上、下两套地层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产状不同。
√
27. 断层的上盘一定为上升盘。 ×
28. 正阶步由缓坡至陡坡指示阶步所在盘的运动方向。 × 29. 正阶步由缓坡至陡坡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
30. 阶梯状断层是由产状大至相同的若干条逆断层所组成的断层组合。 × 31. 阶梯状断层是由产状大至相同的若干条正断层所组成的断层组合。 √ 32. 叠瓦状断层是由产状大至相同的若干条逆断层所组成的断层组合。 √ 33. 叠瓦状断层是由产状大至相同的若干条正断层所组成的断层组合。 × 34. 地层缺失一定是断层造成的。 × 35. 地层重复一定是褶皱造成的。 ×
36. 顺层断层是指断层产状与所在岩层产状一致。 √ 37. 顺层断层是指断层倾角与所在岩层倾角一致。× 38. 褶皱的轴面的是指平分两翼的面。 ×
39. 侵入岩体的原生破裂构造是在成岩以后形成的。 ×
40. 构造置换是指岩石的一种构造经过递进变形被另一种构造所替代的现象。√
三、填空
1.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或____中的______。(地壳,岩石圈,地
质构造)
2. 地质构造研究应包括构造的_____、运动学和_____研究,以及构造发育、演
化的______。(几何学,动力学,历史分析)
3. 沉积岩中可以用来确定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主要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斜层理,粒级层序,波痕,泥裂,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
4. 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____、____和____。(走向,倾向,倾角)
5. 岩层的产状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水平,倾斜,直
立,倒转)
6.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___方向弯曲,但岩
层露头线的弯曲度___等高线的弯曲度。(相同,小于;)
7.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
___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___等高线的弯曲度。(相同,大于)
8.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
___方向弯曲。(相反)
9. 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决定于_____、____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岩层产状,
地形)
10.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厚
度,产状,地面产状)
11. 地层的接触关系按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两种基本类型。(整合接触,不
整合接触)
12. 不整合又可分为______和_______。(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 13.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再下降接受沉积。(下降接受沉
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
14.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再下降接受沉积。(下降接受沉
积,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等)
15. 确定不整合存在的标志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等。(地层古生物,沉积,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16. 确定不整合形成的时代,通常是以不整合面下伏地层中最新的一层时代为____,以
上覆地层中最老一层的时代为____。(下限,上限)
17. 岩石变形的五种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拉伸,
挤压,剪切,弯曲,扭转)
18. 按变形后的形状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_____和______。(均匀变形,非
均匀变形)
19.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一般要经历______、_____和_____三个变形阶段。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破裂变形)
20. 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σ1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称为
_____________。(共轭剪切破裂角)
21. 剪裂角是指_____与_____夹角。(最大主应力轴σ1,剪切破裂面) 22. 最大主应力轴σ1方向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称为_______。(剪裂角) 23. 剪裂角的大小取决于_____的大小。(内摩擦角)
24. 页岩的内摩擦角比砂岩的___,则页岩的剪裂角比砂岩的____。(小,大) 25. 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形称为__
_____。(递进变形)
26.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围
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
27. 褶皱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____和____。(背斜,向斜) 28. 褶皱要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核,翼,转折端,枢纽,轴面,轴迹)
29. 褶皱枢纽一定是褶曲的同一层面上_________的联线。(最大弯曲点) 30. 在横部面上,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可将褶皱形态描述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立,斜歪,倒转,平卧,翻卷)
31. 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可将褶皱(里卡德分类)分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立水平,直立倾伏,倾竖,斜歪水平,平卧,斜歪倾伏,斜卧) 32. 褶皱层的上、下褶皱面倾角相等的切点的联线称_______。 (等倾斜线)
33. 常见的褶皱组合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穹窿和构造盆地,雁行式,隔档式和隔槽式,复背斜和复向斜(不同教材划分方法不同)
34. 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纵弯,横弯,剪切,柔流)
35. 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层理发育情况,岩层厚和力学性质,岩层埋藏深度和应变速率,基底构造)
36. 确定褶皱形成时代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 (角度不整合分析,
岩性厚度分析)
37. 按节理的力学成因可将褶皱分为______和______。 (剪节理,张节理) 38. 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
39. 根据节理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
40. 节理整理和统计一般采用图表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 (玫瑰花,极点图,等密图)
41. 在垂直于被错断岩层走向的部面上可测得的断距有_______、______、_
______。(铅直断距,地层断距,水平断距)
42. 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将断层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43. 据安德森模式,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是____直立,____和____水平。(σ
1,σ2,σ3)
44. 据安德森模式,形成逆断层的应力状态是____直立,____和____水平。(σ
3,σ1,σ2)
45. 据安德森模式,形成平移断层的应力状态是____直立,____和____水平。
(σ2, σ1,σ3)
46. 识别断层的地貌标志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山岭和平原的突变,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系特点) 47. 韧性断层主要发育在地壳的_______。(深部) 48. 反牵引构造发育于正断层的_______。(上盘)
49. 逆冲推覆体带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四种基本类型。(B型俯冲,A型俯冲,陆-陆碰撞型,陆内俯冲带)
50. 从几何的角度来看,任何地质构造都可以概括为_______和_______。(面
状构造,线状构造)
51. 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可划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透入性,
非透入性)
1. 沉积岩有哪些原生构造可以判别岩层的顶底面?
答:(1)斜层理:每组细层理与层系顶部主层面呈截交关系,而与层系底部主层面呈收敛变缓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也即“上截下切”;(2)粒级层序:又叫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变细递变,其厚度可由几厘米到几米。两相邻粒级层之间的下层面常受到冲刷,海退层位往往保存不完整。但也有海退层位保存完整者,即由底到顶由细到组;(3)波痕:可指示顶底面的波痕主要是对称型浪成波痕。这种波痕不论是原型还是其印模,
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形则是波谷凹向底面;(4)泥裂:又称干裂或示底构造,剖面上呈“V”字型,其尖端指向底。除此而外还有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冲刷痕等,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如叠层石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层的顶。
3.水平岩层有哪些特征?
答:(1)地层未发生倒转的前提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之上,当地形切割轻微时,地面只出露最新岩层,如地形切割强烈,较老岩层出露于河谷、冲沟等低洼处,较新层分布在山顶或分水岭上;(2)出露和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出露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相交;(3)其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标高和底面标高之差;(4)出露宽度受岩层厚度及地面坡度的影响。
4.不整合的识别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1)地层古生物方面:上、下地层间缺失某些地层或化石带;(2)沉积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在岩性和上岩相上截然不同,两套地层间往往有古侵蚀面,并保存着古风化壳、古土壤或与之有关的残积矿床等。上覆地层的底层常有由下伏地层的岩石碎块、砾石组成的底砾岩。(3)构造方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度不同,褶皱、断裂情况也各异;(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上、下两套地层经受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期次、强度、类型及特征不同。
5.影响岩石变形的主要因素
答:(1)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2)岩石的力学性质;(3)变形的环境条件,包括围压、温度、溶液和孔隙压力;(4)时间。
正在阅读:
构造地质期末总结07-10
曼昆微观经济学复习题1答案06-03
第四章 保险的基本原则练习题答案考05-06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04-29
人事行政经理岗位职责及绩效考核01-09
竖井相关埋件工程量计算说明书10-11
《稀缺》读后感12-12
2020最新关于母亲节的诗歌有哪些11-21
航空航天器铸造铝合金 - 2 - 张春波03-31
新学期开学工作总结07-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构造
- 地质
- 期末
- 总结
-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 第六章力和机械 - 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火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 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10SectionB教材全解
- LTE天线单双流BF-MIMO及其参数学习总结
-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英文版)
- 创新基金模版
- 长方形
- 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油库火灾想定作业
- 钛合金轧制影响因素资料
- 制造班组长工作职掌
- 学一轮复习第四章平面向量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课时达标25平面
- 马哲论述题
- 钢结构识图学习
- 下承式移动模架现浇箱梁施工方案 - 图文
- 连续箱梁移动模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微生物学选择题库
- 基于想定作业形式的通信指挥训练系统设计
- 浅析投融资规划对城投公司的作用
- (数学)解答数学应用题思维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