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介绍

更新时间:2024-03-14 18: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瓷器

一、 背景综述

1、基本情况

瓷器,是与中国历史、文化联系最紧密的器物,是中国的象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瓷器是由古代先民首先发明的,并长期烧制,后逐渐传遍各地。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也因此得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瓷器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中国文化史、中国科技史、中国工艺史、中国社会发展史。瓷器是由一种专门的泥土(俗称“高岭土”—“kaolin”)制成,经高温(通常1200℃以上,有的高达1300-1400℃)烧制而成的器皿。瓷器轻脆、易碎。其表面一般均施有耐高温的釉,经高温烧造的瓷器釉面光滑,釉色永不脱落消退,易清洗,耐擦洗。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2、三大古代瓷都

在漫长的中国瓷器发展史上,随着瓷业的发展,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名窑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并形成了各种工艺、流派、名家,构成了中国瓷器艺术的总体面貌。其中有三个地方最富盛名,形成了“三大瓷都”的说法,分别是江西景德镇、福建泉州市德化县、湖南株洲市醴陵市。景德镇自不必说,艺术陶瓷,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以工艺瓷闻名天下,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等皆为上品,一度是中国对外国元首的赠品。泉州德化县,宋元时期曾随着泉州刺桐港的繁荣而畅销海外,《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陶瓷很多产自德化。德化白瓷一直获得了国内外的崇高评价,享有“中国白”的盛誉,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备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株洲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现代瓷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历史上有名的窑口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复存在,或者埋藏于土壤之中。2003年上半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福建德化召开会议,就现有几个历史悠久的有些还仍然在生产陶瓷的城市评为现代“瓷都”,共六个。其中并不包括景德镇。福建德化瓷都、浙江龙泉中国青瓷之都、河南禹州为“中国钧瓷之都”、福建永春为“中国陶瓷灯饰之都”;2003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在河北唐山陶瓷博览会上授予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称

号;2004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又将“中国瓷都”称号授予广东潮州。

二、 现代瓷都概况(见附表) 三、 “七大瓷都”介绍

(一)古代瓷都---江西景德镇

1、概述

景德镇是一座瓷业城市,在一千多年单一的古代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中,获得过“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的美誉,有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荣耀,更有以帝王名号命“景德”镇名的殊荣。至20世纪八十年代,景德镇已发展成为全国唯一集陶瓷教育、研发、生产、流通、考古、旅游为一体,具有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完整的现代陶瓷产业体系的城市。

景德镇是一座开放创新的城市,自古“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纳南北诸窑之长,制造出青白瓷,首创了高岭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至瓷,把清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种制瓷工艺发展到极致,研发了以煤代柴的窑炉技术,奠定了全国瓷业中心的地位。古代,虽处山区一隅,却通过海、陆“丝绸之路”,把瓷器远销南亚、西亚及欧洲诸国,景德镇瓷器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

2、制瓷历史

景德镇由于制瓷历史悠久,志书载“新平制陶,始于汉世”。六朝时,制瓷业有了发展,唐武德间“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五代时景德镇窑业发达,瓷器造型多样。至今仍保留着胜梅亭、石虎湾和黄泥头等10处古瓷窑遗址。宋代陶瓷生产发展迅速,据《陶记》所载,当时有窑300余座,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所产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有“琼玫”、“饶玉”之称。自宋开始,改昌南为景德镇后,景德镇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元代,朝廷在景德镇开办了皇家御器厂,清代改为御窑厂。明代初期,景德镇之外的各大名窑场日趋衰落,惟龙泉青釉瓷仍大量烧造,但已无法和景德镇瓷匹敌。明万历时期,景德镇窑炉众多,瓷器烧造兴旺,万历后期,已每日佣工不下数十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景德镇由一个主要产瓷区上升为全国瓷业的中心。清道光年间,景德镇从北边的观音阁到南边的小港十三里,东西像绵延二三华里,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风格最专一的瓷业都会。

3、各个时期瓷器特点及如何鉴别

(1)五代时期---青白釉。青白釉又称影青,是高温白釉。五代时期景德镇受北方磁州瓷影响,开始生产白瓷,同时出产青瓷,这是陶瓷界的共识。生产白瓷的原料已瓷石泥为原料,这种表层瓷石由于风化的厉害,内部易溶的铁元素等在雨水的冲刷中流失,因此,几乎不含铁元素,使用这种石泥做的胎晶莹透明,使用这种石泥末做的釉洁白莹润,可是优质瓷石有限,表层用完就要用中下层,但是情况是中下层的未风化,铁含量高,这种瓷泥做的釉为青釉,铁含量在1%以下的叫青白釉。五代时期景德镇瓷器的生产情况是:白瓷、青瓷和青白瓷共同生产,有名的是白瓷、量大的是青瓷,但代表发展趋势的是青白瓷。

鉴定景德镇五代青白釉应注意:

景德镇五代青白釉没有刻印花纹,皆是素釉;不是人为的釉色,而是生产白瓷过程中,由于使用含铁量在1%一下的瓷石泥而出现的自然现象;绝大多数如碗盘的圈足大,高度低,碗盘叠烧,内底有支钉痕,外圈足有支钉印,圈足洁白干净,瓷质支钉,有10-14颗。

(2)宋元---垫渣饼烧制

北宋开始,景德镇装烧工艺有进步。由五代支钉叠烧发展到匣钵“仰烧”。 鉴定时应注意:

五代碗盘底足上多有支钉印痕,一般10-12个;宋代碗盘底部修胎平整;碗盘底部有渣饼熏痕,而且熏痕面积比底足小;宋元碗盘底部有黑漆似的污痕;轻叩北宋青白瓷盘,出闷声。

鉴定宋代青白瓷应注意: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胎中,有数量不等的未粉碎瓷石颗粒;同样器皿,南宋的比北宋的薄而小,比元代的更薄而小;北宋瓷胎洁白,含铁元素低;南宋瓷胎黄褐,含铁元素高;北宋一匣一器,仰烧瓷器多,南宋一匣多器,覆烧瓷器多。

(3)清代景德镇窑---窑变釉

窑变釉是瓷器颜色釉的品种之一,瓷器在窑内焙烧时,由于表面釉汁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者还原作用后,会使釉面色彩斑斓,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清代康熙朝,景德镇要变釉以作为著名色釉生产,至乾隆朝,成功得烧制出大批窑变釉瓷器,景德镇成为世界上主要生产窑变釉的地方。

鉴别应注意:

清代的多,元明的少;清三代的好,民国的糙;厚的多,薄的少;下垂的多,不流的少;陈设器多,日用器少;开片:细片多,大片少。

(资料来源:《古代瓷器入门不可不知金律》作者陈立立;《景德镇》景德镇课题组)

(二)福建德化瓷都

1、概述

德化乃一山区小县,位于福建省中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至西北部,南接永春县。宋代以降,制瓷业一直是德化的重要支柱产业,历史悠久,富有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在当地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德化瓷,说白了就是在德化县生产地瓷器。福建德化所产的瓷器。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瓷质作乳白色,洁白晶莹。产品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畅销国外。

2、制瓷历史

德化窑是闽南最富盛名的民窑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拥有相当地位和影响。根据考古发掘的历史古窑址科学分析论证得出,德化窑始烧于商周,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无数产品远销海外;盛于明清时期,其白瓷独树一臶而名闻遐迩,青花瓷大量外销;德化窑发展到清代,建白瓷工艺失传,代之而起的是青花瓷和彩瓷的生产,而以青花瓷器为主流。

青花瓷器具有清新明快的色调,丰富优美的装饰纹样、花纹有润泽和釉子保护不致伤脱等优点,深受人们喜爱,是我国陶瓷中最富民族特色优良传统品种之一。青花瓷器的生产,发明于唐宋,元明清时代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花瓷业。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德化窑在明代晚期已经开始青花瓷器的生产,入清以后,

逐渐取代白瓷而占主要地位,瓷窑几乎遍布县境山乡,而以北部、中部最为集中。青花瓷器的生产,将德化县古代瓷业推向全面兴盛的发展阶段。

德化青花瓷器的兴衰,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朝。特别是康熙朝海禁开放以后,瓷器在民间贸易中数量倍蓰,同时又进口青花钴料,改变了单纯利用地产钴料的状况,使青花瓷器得到长足发展,嘉道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遭受破坏,青花瓷业走向衰落。民国时期曾一度试图重振,中未能实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形势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德化瓷器在不断改进装饰技艺,增加花色品,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重要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德化窑大事件:

商周时期,德化与永春交界的寮田尖山古窑生产原始青瓷 唐五代,上田墓林建窑生产瓷器 唐末,生产陶瓷

北宋,盖德碗坪仑建龙窑产瓷,销往日本

南宋嘉定16年,日本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正在德化学习,为日本制陶术开创新纪元

南宋,盖德碗坪仑窑产青灰釉、酱褐釉、黑釉外销瓷 宋代,生产白度高的莲花纹碗等外销品 南宋末年,屈斗宫“鸡笼窑”出现

元至元二十九年,马可波罗到达泉州,盛赞德化瓷“瓷市甚多,制作精美” 清康熙二十九年,丹麦国家博物馆收藏第一件德化瓷器 民国二十三年,成立德化商会,下设瓷业工会 3、各个时期瓷器特点及如何鉴别 (1)宋元

元代器物与北宋、南宋相比较,装烧工艺有所提高,碗类光口,胎质白润,造型矮小。

鉴定要点:北宋以还原焰烧成,胎白质坚,釉色白中泛青,呈青白色,装饰较少,成型刀法较粗;南宋釉色泛青较深,呈深青色,色釉开始出现,南宋至元代装饰手法不断创新,装饰效果越加丰富,烧成后留下的痕迹南宋有所改进,外釉不及底,叠烧处没有支钉痕迹;元时由于出现氧化焰烧成,胎洁白,出现糯米胎,釉面莹润,微带牙黄色,元代留下的痕迹匣钵装烧已很普遍,器物外观光亮,釉面莹润。

(2)明代

明代的德化窑瓷质地洁白细坚,烧结度高。 鉴定方法:其胎釉配方是在元末基础上不断优化的,明德化有独特的个性化制作和烧化工艺;德化民窑的图案及彩绘手法与景德镇官窑有很大区别;名师雕塑作品刀法上留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3)清至民国 清初,德化窑白瓷延续明代风格,但青花瓷已逐渐成为主角,白瓷产量减少,仅保留部分雕塑产品。清晚期,青花瓷全盛,从明中叶就开始生产烧制的五彩瓷,在这一时期的画面装饰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民国时期,青花瓷产量减少,白瓷产品反而增多,釉上彩装饰手法有所创新,主要有五彩、墨彩,还出现了金彩、黑花、电光、贴花等工艺。

鉴定方法:白瓷器物造型厚实,圈足较矮,以模印成型为主,大件器物采用手拉坯成型;装烧特征明显;胎质早期温润洁白、民国白中带灰;釉色早期莹润,民国时期白中带灰;器物造型早期小,中晚期至民国造型普通。青花:器形以日用和陈设瓷为主,早期造型精巧,大方,晚期粗笨,艺术感差,胎质洁白,早期温润,中晚期至民国胎质时偶带灰,胎釉结合紧密,釉面莹厚,润泽度好,青花氧化钴发色独具特色,早期含钴比例较大,积料处出现缩料而形成“蚯蚓走泥纹”,中期晕散独特,晚期发色明亮、鲜明,出现洋兰。德化青花瓷另一特点是多数器物上有款识。

(材料来源:《中国德化瓷史》陈建中、陈丽华、陈丽芳著)

(三)中国青瓷之都—浙江龙泉

1、概述

在中国陶瓷史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产品要数景德镇青花瓷和龙泉青瓷了,目前,龙泉青瓷烧制技术已被成功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陶瓷类第一个申报并成功入选的项目。

中国古代的龙泉青瓷窑址主要分布在近浙江省丽水地区及其周围的武义、永嘉、文成、太顺等县,其中以龙泉市最为密集,目前发现的有300多处。

2、制窑历史

五代时期是龙泉窑初创时期,在吸取越窑、婺州窑和瓯窑的先进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生产器物主要为生活器具,胎土淘洗较细,胎色有灰白、灰黑、灰褐等色,釉色以青黄、青褐为主,少量烧制黑釉器,部分器物口沿处加施酱褐点彩。

北宋早期是龙泉青瓷由初创期进入成长期的转折点,是龙泉窑自成一体的关键时刻。瓷器风格与瓯窑相似,虽然是受瓯窑影响,瓷器的质量比较好,釉色淡青,装饰单一,主要采用刻划花纹的形式。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到了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元代早期和中期是龙泉青瓷持续发展时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至元晚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水平有所下降,胎土淘洗渐粗,质地不如南宋晚期致密,胎中铁等杂志增加,气孔较多。

明代早中期龙泉窑继承元代的制瓷工艺,产量较大,不乏精品。

清代龙泉窑只有地处龙泉查田镇西南七公里的孙坑和大窑等几处窑厂,生产少量青瓷。

民国初期,收罗罗马瓷成风,虽然龙泉青瓷的规模生产已经停止,但个体作坊烧制乱真的仿古瓷器仍然存在,其技艺越过明清产品的风格特点,直接模仿宋元风格。

3、如何鉴别 (1)北宋

北宋龙泉青瓷产品的造型比较粗拙,形体较大,外形线条比较简单,胎质不够致密,胎提较厚,坚硬,胎色以灰为主。

(2)南宋

南宋早期龙泉窑器物线条比较柔和,大器不多,胎体较薄,胎质也较细,胎色多为深灰、浅灰、灰白,器物底部胎体较厚,有的施釉,有的仍不施釉。南宋中晚期由于龙泉窑鼎盛,为生产高级青瓷,采用了先进的原材料加工淘洗方法,增强瓷胎白度,瓷胎为灰色、浅灰色。胎骨一般较薄,胎质致密坚硬。

(3)元代

元代龙泉青瓷第一个特点是大件最多,造型粗旷豪放,胎体厚重,底部厚实,胎色和南宋接近,多为灰白色,胎质坚硬,而釉层与南宋器物相比较薄,第二个特点是釉质透润,釉色青黄。

(4)明代

明代器物以中小件为主,陈设器较多,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胎色比元代产品要白,施釉较薄,釉色以青绿为主,釉色闪黄现象较少,开片较多。

(5)清代

清代龙泉窑已近尾声,产品胎色灰白,釉层比元明时期还要薄,釉色普通呈青黄浅淡。只有少数精品釉层肥厚,釉色深沉青绿,青中微黄。

(资料来源:《龙泉窑》马骋、杨寒桥著)

(四)中国钧瓷之都---河南禹州

1、概述

钧窑的故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以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目前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

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钧窑是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我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瓷是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臵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2、各朝代特点

在陶瓷烧造史上,传统的观点是始于唐盛于宋。禹州钧瓷同样始于唐盛于宋。这符合历史事实,但青瓷开始更早。因为青瓷是花瓷、钧瓷的前身,禹州根据出土实物可以推出新结论:青瓷始于隋盛于唐,花瓷、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这一论断会更准确一些。

在禹州,文物管理所以及民间收藏唐代花瓷的数量较多,花瓷的产生为钧瓷的诞生做了前期基础工作。花瓷是在天目黑釉上零星施加一些或蓝或白或褐色釉料,烧窑时这些零星的釉上釉就会产生窑变,向器物底部流动,产生一些或蓝或白或黄或褐色斑点,使釉色有了变化。其实,这些变化既有人为的痕迹,又有自然窑变的成分。人们称这种由青瓷演变而来的瓷为花瓷,有人称之为“唐钧”。的确,这种瓷是钧瓷的前身,没有花瓷上的窑变斑点的启发,窑匠们就难以想到整体上的窑变。这是一种灵感启迪的作用,因而禹州艺人有了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明——钧瓷窑变。

唐代钧釉是在黑色釉上点缀有大块的蓝白釉斑,或在蓝白釉上点缀有大片的黑色釉斑,也有在黑釉上全施蓝白釉,其釉色变化黑白蓝相间,黑里泛蓝,活泼多变,主要以铁为着色剂,这种釉瓷古人称之为“花瓷”。

宋代钧釉,窑变单色釉,其釉色是在唐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钧瓷窑工除去在唐钧釉中的黑色成分,取其蓝白色,追求一种雅致如玉的效果,釉的基本色调为天青色,其窑变色深者为天蓝,淡者为月白;窑变花釉,其釉色特点是在青蓝色釉面上点涂紫红色斑块,烧成后犹如在蓝天上出现的彩霞那样美丽灿烂。

元代钧釉多数为窑变彩斑釉,少数为窑变单色釉,但是青蓝色釉面没有宋钧那样的滋润,相对而言比较粗放且流动性稍大,有紫红色斑块的也没有宋钧那样

的层次分明和韵味十足,而稍显呆板,但由于青与红二色协调相比,也不失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窑变釉。

清代钧釉,由于历史原因,钧瓷至明代已经断烧,到了晚清钧瓷又开始恢复,当时主要用风箱小蓝碳窑烧制,所谓的“炉钧”。炉钧釉是一种特殊的钧釉,与前代相比,釉内溶剂成分较多,故釉高温下流动性较大,冷却时容易析晶,所形成的窑变效果很奇特,釉色有朱砂红、天青、天蓝带各种紫等。

3、如何鉴别

古钧窑的鉴定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辩真伪,二是断时代,三是定窑口,四是估价值。

古钧窑鉴别注意以下几点:

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手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坯。 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

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资料来源:《钧窑艺术》丁建中著)

(五)中国陶瓷灯饰之都---福建永春

1、概述

永春窑,窑址位于福建省永春境内。始于宋,终于清。永春县位于福建中南部,与著名的建白瓷故乡德化县相毗邻,烧造器物也受德化窑影响很大,已发现窑址20多处,宋代5处,元、明各1处,清代14处。主要烧制碗、杯、瓶、盘、洗、碟、盒、罐、盅等,其中碗类占90%以上。

永春窑的产品以碗为主,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碟纹的。蝴蝶纹是具有福建特色的纹饰之一,青瓷、青白瓷盘、碗上都有此装饰。罐的外壁有莲瓣纹。盒子的造型也很多,盒盖有模印细线条纹饰,图案有牡丹、卷草、莲花和其他折枝花卉;边缘有回纹、云纹等,花纹映衬在釉色之中,美观可爱。

宋元时期,泉州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永春窑与晋江磁灶窑、南安窑、德化窑、安溪窑等地方窑口烧造的瓷器,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远销到包括东亚、东南亚在内的世界各地。

2、特征

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宋代蓬莱窑器质量最好。碗为大宗产品,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蝶纹的。蝴蝶纹最早见于龙泉窑青釉盘、碗上,而后福建地区诸窑瓷器上常可见到。青釉、青白釉盘、碗上都有此装饰,是具有福建地区特色的装饰之一。青白釉盒子数量仅次于碗,盒子造型多样,盖面印有牡丹、莲花及折枝花纹, —些盒子上还有酱红色彩绘。盒子是宋、元时期外销数量较多的一种器形。江西及福建各窑生产的盒子大量销往海外。明、清时期窑址都烧青花瓷器,风格与德化窑的接近, 支烧方法都为足部满釉砂粒支烧。清代后山窑烧造的圈点纹碗与东非坦桑尼亚出土的中国青花碗一样。这种碗在德化、安溪都发现过,装饰纹样是晋江地区瓷窑共有的,专为供外销而生产。

永春窑的产品大多施青黄釉,青中泛黄,釉面开冰裂纹,施釉不及底,有流聚现象,胎质灰白坚致,有的较粗厚。杯、碟器内有一周涩圈,器外挂半釉,

器心凸出,釉色呈橙色或粉青。锦斗寨下窑的器物釉色呈青灰、青褐;同时还发现大量的黑瓷,其釉色乌金铮亮,胎坚硬厚重,施釉不及底。

釉色: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晚期有青釉,青白釉。

装饰:宋元时期以碗类器物为多,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蝶纹的。蝴蝶纹是具有福建特色的纹饰之一,青瓷、青白瓷盘、碗上都有此装饰;罐的外壁有莲瓣纹。盒盖有模印细线条纹饰,图案有牡丹、卷草、莲花和其他折枝花卉;边缘有回纹、云纹等,花纹映衬在釉色之中,美观可爱。产品大多施青黄釉,青中泛黄,釉面开冰裂纹,施釉不及底,有流聚现象,胎质灰白坚致,有的较粗厚。杯、碟器内有一周涩圈,器外挂半釉,器心凸出,釉色呈橙色或粉青。锦斗寨下窑的器物釉色呈青灰、青褐;同时还发现大量的黑瓷,其釉色乌金铮亮,胎坚硬厚重,施釉不及底。

永春县陶瓷业实现与台资企业优势互补,用4年多时间建成全国最大的陶瓷灯饰生产销售基地,产值超5亿元, 成为永春新兴的、最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目前,永春县有陶瓷灯饰厂50余家,形成台灯、壁灯、吸顶灯、落地灯等四大系列500 多款式的陶瓷灯饰系列,产品价格从十几元至两三万元不等,满足了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目前,永春陶瓷灯饰已在全国各省和100 多个大中城市建成销售网络,并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六)中国北方瓷都---河北唐山

1、概述

唐山素有\北方瓷都\之称,是近代迅速崛起的工业城市,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唐山陶瓷生产至今己有600多年的历史,始于明永乐年间,烧制粗陶。清末有发展,制作粗瓷。解放前略产细瓷。唐山盛产矾土、粘土和长石等制瓷原料,又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解放后飞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产瓷区。著名产品有细白瓷、骨灰瓷等,釉色温润,造型细长秀丽。装饰上使用喷彩方法较早,以满地喷彩为主要特色。并在继承传统的戗金、描金、彩绘加金等装饰方法基础上,制作成功雕金喷彩、腐蚀金、炙金等品种。尤其新彩一种,使用极广,绘制亦精。1982年,又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制成功铁红金圈结晶釉,艺术水平很高。

陶瓷,是唐山的传统特色产业。唐山陶瓷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北方瓷都,也是我国主要陶瓷产区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生产陶壶、陶具。至明朝的永乐年间,唐山陶瓷已有一定规模。据清代撰写的《滦州志》风俗篇中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惟 唐山多缸窑能制陶器罂瓮盆盎之属”。当时,多是以劳动组合为基础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初开滦煤矿的建成和外资的进入,至三十年代末期,机器和电力在陶瓷生产制造中得以较为普遍的应用,唐山陶瓷渐渐兴旺起来。唐山陶瓷器装饰技术和风格对北方陶瓷产生较大影响,首创了氢氟酸腐蚀出花纹再填描金色的雕金装饰和用喷枪或喷笔作画的喷彩装饰等。 解放后,随着国家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唐山陶瓷有了长足发展,企业规模及生产力水平开始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逐步纳入了国家计划。1976年唐山大地震,有近20%的职工在地震中遇难,90%以上的厂房建筑被震坏,70%以上的窑炉设备受损,使唐山陶瓷行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但英雄的唐山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全行业职工以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迅速恢复了生产,震后一个月就生产出产品。在震后恢复建设中还适时地对工艺布局、技术装备重新进行了设计,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使生产能力迅速达到了震前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唐山陶瓷工业将企业的工作

重心转移到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争创名牌、节能降耗、增加效益上来。整个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不断壮大。

二、著名窑口

陶成局窑口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中国北方瓷都唐山早期窑口,是秦氏家族创办的唐山第一家陶瓷作坊,其衍生的窑口有东陶成,新明,德盛等。烧制缸,盆等粗瓷产品,到了清朝末年,在天津开设德盛缸店。陶成局至今己有500年的历史。德顺局窑口,唐山田氏家族创办的德顺局,德顺隆,田家窑等并立于唐山东西缸窑。

唐山窑是民国时期著名窑口,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山窑陶瓷历史遗存是“北方瓷都”唐山陶瓷文化珍贵的实物资料,是唐山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极具收藏价值的中国近代陶瓷历史文物。清末民初逐步形成了唐山窑瓷器生产体系,开始生产日用细瓷,由于胎土灰白,胎釉结合不牢,常有爆釉,滚釉现象,纹铈简单,被称为“洋灰瓷”。1925年,唐山窑启新磁厂生产出了胎骨坚硬,色泽较白,釉面光润,吸水性较低的瓷器,从此唐山窑陶瓷生产真正走进了瓷器生产的时代。唐山窑瓷器生产以日用瓷为主,品种花样繁多,并且发展迅速。1930年到1938年,日用细瓷品种己达二百余种,除生产茶盘,茶壶,茶杯等茶具外,还生产盘,碗等餐具和口盂,渣斗,皂盒等日用卫生瓷。电瓷,化学瓷品种多样。观赏瓷有一百五十件和三百件各种彩绘装饰的掸瓶,观音瓶,还有帽筒,笔筒,将军罐,壮罐,花盆等。

早期唐山窑陶瓷生产为手工制坯,生产能力较低。1923年,唐山窑启新磁厂引进国外的陶瓷机械设备,模具,花纸,和注浆工艺生产瓷器,实现了中国陶瓷工业化生产。唐山窑其它瓷厂纷纷仿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到上世纪30年代,唐山窑瓷器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左右,被誉为“北方景德镇”。 启新磁厂生产的瓷器以釉下彩装饰为主,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下青花红绿彩,釉下五彩,釉下素三彩和釉上彩,贴花等装饰手法。纹饰有人物,花鸟,山水,博古等题材。产品畅销中外。

德盛窑业厂生产的瓷器以釉上彩装饰为主,纹饬题材多样,其注册商标为“得胜牌”,英文商标为“VlCTORY”。德盛窑业厂首先生产出了以喷彩为装饰的瓷器,成为唐山窑瓷器典型的装饰手法之一。早期喷彩瓷器以釉上吹红为主,釉下青花喷彩极为珍贵。

(七)瓷都广东潮州

1、概述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从境内陈桥村贝丘遗址中,可以看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和冶陶,而北关古窑址、南关古窑址和笔架山宋代窑址(同见条目)的发掘,也说明至少在唐高宗仪凤——调露初年(公元676-679年),潮州已有较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并出现了釉下点褐彩瓷器。潮州作为宋代的广东瓷都,其中心产区就在潮州城四围,即今湘桥区辖区。

目前,潮州已获“中国瓷都”称号,湘桥区也是仅次于枫榽的瓷都第二大产区。辖区内凤新、城西、西湖、金山等地,仍有相当规模的陶瓷生产,彩瓷业主产厂潮州彩瓷总厂也在西湖之滨。

潮州窑遗址是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4年发现的,故宫博物院曾于1954年、1956年先后两次派员进行了实地调查,这两次调查使我们对潮州窑遗址的分布,烧瓷的历史以及它的器物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遗址位于原潮州

市郊东桥乡韩山,又名笔架山。由笔架山东南山脚至西北涸溪塔山脚约四、五公里,均属窑址的范围。碎片与残破的匣赫广泛散布。过湘子桥笔架山的山坡一带是窑址的集中地(图一)。遗址范围很广,可见当时瓷窑之多。这与韩山地区在宋时有窑九十九个,旧有百窑村之名的府志记载相符。潮州烧瓷见于文献记载的很多,较重要的有三条:明嘉靖黄佐《潮州府志》卷九:长史庄典墓在韩山东白瓷窑山。清《砚山斋杂记》卷四:广东窑出潮州府,其器与饶器类。《韩山志》:宋明人称韩山附近制陶地日“白瓷窑”。我们从这些片断记载,可以明确以下两点: (l)潮州窑窑址位于韩山东。(2)潮州窑烧制白瓷与类似江西景德镇窑的影青之类 的瓷器。从以上文献里所记载的潮州窑的位臵与烧制器物的特征,同我们两次实地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

潮州陶瓷分美术陈设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陶瓷等大类,美术陈设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动物瓷和花瓶(盘)彩绘等。人物瓷雕,用料精细,釉料洁白晶莹,造型秀美,以别具风韵而饮誉瓷坛;通花瓷花,更以雕镂精细的镂空技艺、配以捏制的各式瓷花,以玲珑剔透之美而独步瓷坛。通花瓶是在瓷坯体上雕通几何图纹,或各种花卉、人物、动物等图案,经高温烧成后,由人工彩绘装饰花纹,再经烤花窑烧制而成。其装饰多以镂空几何纹样为底纹,底纹多为四方连续图案,便于雕刻,适于烧制,易于表现出精工细致的艺术效果。大体上有通花与釉上彩绘结合、通花与浮雕结合、通花与瓷花结合、综合性装饰等类型。雕刻技法上有单层雕刻、双层雕刻、多层雕刻且可转动。是具有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瓷器艺术品,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雕塑镂空与提花融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通花瓶”也已成了瓷艺界公认的专用术语;动物瓷中以变形动物瓷塑最负盛名,它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强调动物之某一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使之神韵独具;而花瓶、瓷盘的彩绘,也推陈出新,异彩纷呈,不但有釉下的五彩、青花,釉上彩的古彩、新彩、堆雕金,兼有釉下釉上的斗彩,还不断吸收引入新的形式和技法。笔法上有工笔、有意笔,有兼工带写,也有现代派彩绘。潮州彩瓷中的釉上彩绘,颜料丰富,构图清新,工笔彩绘,工整细腻,色彩富丽,经历代艺人的努力,形成了有别于其它瓷区的彩绘风格,陶瓷界誉之为“潮彩”。潮州陶瓷已有近百件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代表作有《金陵十二钗》、《友谊通花瓶》、《双福瓷花篮》及获得国际金奖的《天球瓶》和堆雕花瓶系列(一组5件)等。

2、著名窑口

潮州窑,在今广东潮安县,唐宋属潮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终于宋。窑址范围广,以笔架山窑址规模最大,遗物最为丰富。被当地村民称为“百窑村”。唐代烧青瓷和酱褐釉瓷,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

潮州窑是南方以烧制青白瓷(影青)为主的瓷窑之一。它的胎薄质坚,瓷化程度较高,釉色白中闪青、细腻光润。烧制器物以盘、碗为多,壶、盒、炉次之。形制精丐,它与江西景德镇的宋代青白瓷相比,并无逊色。潮州窑的造型富于变化,这可说是它的一个特征。就碗、盘来说,形制各异。碗的口部就可分为撇口、敛口、敞口三种,足部有高、矮、直、撇之分,碗壁有弧圆、直斜、曲折的不同而构成各式各样的碗式。一般说来大型碗多为撇口,口为花瓣形(图二。7、8)。中小型碗多为敛口与敞口,敛口者器壁有弧圆与直斜两种。敞口者器壁直斜。碗足的高度与碗的大小一般成正比,碗大者足则高,小者足则矮。花纹装饰在器里,器外无纹饰,器里均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或仅施半釉。釉薄无流釉现象。器里与足底均无支烧痕迹也是潮州窑器物的一个特点。盘的形制有圈足、假圈足与平足三种。圈足者一般足较高微外撇,口为折沿,器壁弧圆。假圈足者口为敞口;

器壁有弧圆,直斜与曲折三种。器壁直斜与弧圆者盘心均凸起一圈形,器里外均施满釉。器壁曲折者盘心平,器外仅施半釉。从调查所采集的标本数量上来看,除了盘碗以外,壶的残片为最多,可以想见壶也是潮州窑的主要品种之一。壶均为喇叭口,瓜棱腹,长流,曲柄,造型精美。形制变化多,器身均有刻划花装饰。无论是从它的胎质、釉色、装饰或者是从它的造型来看,都可说是潮州窑的代表作品。炉的制作也十分别致,凸雕的莲花瓣纹层次分明,器形稳重,也是潮州窑的重要之作。

3、发展历程

唐代产品胎质一般呈灰色,胎体较厚。釉面一般均有细小开片。器形有碗、碟、壶、杯、罐、盆、枕等。碗以敞口平底造型为多见,一般施釉不到底。少量碗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内凸起四条直线。青瓷器物上有点褐彩装饰的。

宋代产品胎质细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种。施釉较薄,一般都有细小开片。器形有碗、盘、杯、壶、瓶、炉、罐、盆、灯、粉盒、砚、笔架、佛像和玩具等。青白瓷产品以浮雕莲瓣纹炉和喇叭口、长颈、细长流的壶最为典型。青白瓷装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镂空和褐色点彩,印花很少见。划花线条简朴流畅。内容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蓖纹、莲瓣纹和云龙纹等。青白瓷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以黑褐色彩,此为一大特点。

青瓷产品中较有特色的有贴花双鱼纹盘,双鱼纹是贴附上去的,釉色较淡,胎质较松,与南宋龙泉窑青瓷贴花双鱼纹盘有区别。

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故底足无釉。盆类器皿中有的采用叠烧法,盆内底留有支钉痕,一般为5个支钉痕。

四、 鉴别瓷器

1、辨别真伪。就是辨识故意仿制古瓷的赝品,即把伪、仿器皿与真器辨别开来。中国历代陶瓷生产,特别是明清以来,仿制前朝瓷器或者署前朝款识的现象经常出现,有时甚至是大量仿制前朝名窑物器。明代正德时的瓷器常常署“宣德年制”等寄托款,嘉靖、万历以来更盛。清朝雍正、乾隆时期仿古瓷的制作水平很高。唐英所督造的御窑厂“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景德镇陶录)。清末和民国,仿古生产有不少专门的制瓷作坊,有的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现代制瓷行业,因为利益的驱使及其他各种原因,仿古瓷器的制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仿品还动用了高科技手段,这就需要瓷器投资收藏者能够具有识别真假的慧眼,善于辨别真伪瓷器。

著名鉴定专家张浦生先生将所建仿古瓷分成臆造型、摹拟型、复制型三种不同形式。

臆造型的特点是无形无神。由于它属作伪者随意拼凑的东西,不模仿古器,没有时代特征。此类瓷器容易让初学者或好胜者上当,出售者往往用激将法,说这种东西难得、少见,连大博物馆都没有,怕你也看不懂等。

摹拟型的特点是有形无神。这类器物往往根据古瓷图片制作,不仅形象与古瓷基本没什么差别,而且连尺寸大小都比较一致,质量也不差。那些仅仅具备书本知识的人容易被此类瓷所骗。出售者往往会拿出书本作为佐证,使人深信不疑。但这类瓷器的底足不过关(因不少图录上常常没有底足图片),釉质也不对,有的“太白”,有的“过亮“,缺乏骨气的宝光。因此,鉴定瓷器要特别注意观察底足、釉面,要对真品有感受。同时,还要警惕老足新胎的赝品。

复制型的特点是有形有神。由于它不仅对照实物,请专家分头合作精工细作制成,而且还有专门做旧的工序,故而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此类瓷器俗称“高仿品”,新名词叫“克隆瓷”。高仿品本来常常是博物馆用来作为贵重器物只替代展示品的,一旦被不法之徒利用,杀伤力是非常大的。此类器皿常常会让那些贪心暴利的投资者或者占有欲强大的大收藏家上钩。

所以,张浦生先生提出物种瓷器不能收藏的忠告。 一是器形不规整,古里古怪的不能收藏。历代古瓷的器形,都有一定的形制,而器形太规整的也不能要,那是用现代灌浆工艺制成的。

二是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收藏,说明作者绘画水平的低下;而绘画画得太好的也不要,因为它超越了时代的水准。

三是胎体分量太重的不能收藏,古瓷分量一般也有规范,例如:明代永乐瓷轻,宣德瓷重,成化瓷又轻;清代康熙瓷重,雍正瓷轻,乾隆瓷比雍正瓷重,但较康熙瓷轻;而胎体分量过轻的也不能要,说明瓷胎质量有问题。

四是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收藏,这是瓷器刚出窑炉的现象;但釉面光泽不亮的也不能要,它是人为用酸处理的结果。五是款字书法不像样的不能收藏,因现代人惯用圆珠笔,不善于书法毛笔的缘故;而款字书法写得太逼真的也不能要,那很可能是通过电脑做出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瓷器扣之声音过于响亮的不能要,因为这是用现代高温窑炉烧成的;元末明初瓷器底部涩胎上火石红非常明显的不能要;瓶、罐一类琢器的器身接口过于明显的不能要,因为这些都是作伪者故弄玄虚、画蛇添足的做法而已。

2、确定年代。即鉴别某件古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又叫“分期断代”、“器物排队”。古瓷中,多数器物上没有落年款,有些器物上落有年款。对真古瓷要断代,对后世仿品也要考察仿品的仿造年代。一些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断代,但有的会对瓷器造成破坏,因而不常用。因为瓷器所具有的特征是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人们审美观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工匠们一代代传承更新而逐渐发展变化的,是沿着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发展规律演变的。所以我们在断代时,只要掌握了瓷器发展演变的总趋势,再结合各个时代的标准器皿的特征,是能确定古瓷器的烧造年代的。

分辨优劣。即鉴别古瓷的质量和价值。质量除了指古瓷器烧造时的品质优劣,也指古瓷本身是否存在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毛病,如变形、裂痕、冲口、阴黄、黏釉、磨釉、缩釉、剥釉、剥彩、脱彩、漏彩、补彩等。古瓷的价值主要指某古瓷在历史、科技、艺术方面的意义。历史价值主要指该器物带有绝对的烧造年代或知道了相对的烧造年代,可作为给其他器皿断代的依据;能证明某一品种的烧造年代或衰落年代;能证实中外技艺交流或反映某一历史事实等。科技价值是说该产品能反映古代制瓷技艺发展进程和瓷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反映瓷业的革新、创造和高超的技艺等。艺术价值是看构成产品美的三个基本要素:瓷质、器型、装饰的艺术处理是否高,三者之间是否和谐统一,能否代表某时期的陶瓷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此外,传世稀少的产品也是成为珍贵品的理由。

3、确定窑口。即鉴别瓷器的产地。唐代陆羽《茶经》在品茶师同时评论了不同产瓷地区的茶碗,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越州次,寿州次,洪州次……。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是在古文献中较早以瓷产地来评价产品的记载。随着瓷业的发展,窑口的命名方法也越来

越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是在烧造起点来命名。 如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江西吉州窑、景德镇湖田窑等,这种命名方法较为普遍。二是以某窑的主技者的姓名命名。如景德镇唐代的陶(玉)窑、霍(仲初)窑,明代的崔公窑、周(丹泉)窑,清代的郎(廷极)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三是按烧造年代来命名。如景德镇明代御窑通常分为叫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等。四是按产品使用者的身份来命名,如官窑、民谣、枢府窑。所谓官窑,是生产专供朝廷和皇家使用(包括皇帝用来上次入贡国及使臣,或赏赐群臣、亲贵)的各种瓷器的窑,也成“御窑”。如北宋的汴京官御、南宋的杭州官窑,景德镇元代的御土窑、枢府窑,明、清的御窑(又叫“官窑”、“厂官窑”)。所谓民谣,是为了满足国内外广大人民生活需要而生产民间用瓷的民营手工业作坊。

古代瓷器往往窑口特征明显,同一窑口不同年代的产品也有差别,因而断窑口是确定瓷器烧造年代和断定古瓷器价值的重要依据,根据窑口特征辨识古瓷也是相对比较容易掌握的方法,对瓷器鉴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另外,古瓷鉴定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年代、纹饰、窑口等各方面只要有与当时的时代特征不相符的,就不应该认为是真品。现代仿制手段多种多样,有时候可能很多方面都看不出破绽,鉴定时一定要仔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ge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