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诗歌不发达的原因

更新时间:2024-06-19 12: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汉代诗歌不发达的原因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3万人。赋,这种文体在汉代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走到了最辉煌的顶端。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而汉代除了赋这一文体,还出现了两汉乐府诗、东汉文人诗等文体。汉代诗歌,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汉武帝时期,正式建立乐府官署,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充任协律都尉,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同时大规模地搜集民歌配乐演唱。乐府官署的设置,使汉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汉代文人

诗坛特别冷落的情况下放射出异常绚烂的光彩,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汉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些诗揭露了官僚贵族的豪奢与残暴,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现了汉代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传达出被压迫人民愤怒反抗的呼声。如《相逢行》、《妇病行》、《东门行》等;有些诗反映了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饮马长城窟》、《古歌》等;有些诗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弃妇的痛苦哀怨,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白头吟》、《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等;还有些诗反映了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如《枯鱼过河泣》、《乌生》等等。在艺术上,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叙事的形式,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孤儿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语言朴实凝练,不事雕琢,如《江南》;句式上灵活多样,有四言、杂言,而其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诗的形式,不仅影响到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而且直接为建安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与汉乐府民歌比较,汉代文人写诗的很少。西汉文人诗主要有以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歌,传统典雅的四言诗以韦孟《讽谏诗》等为代表。直到东汉时期,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才开始出现。班固的《咏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诗。其后文人五言诗如雨后春笋,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等。其中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些失意文人,诗中所抒发的大

都是他们失志伤时、离愁别怨及人生无常的忧愤情绪,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给予极高的评价。

但是这些文体远远没有汉赋发达,下面我就简单分析一下汉代诗歌不发达的原因。

汉代诗歌不发达的原因可以分为几个大的方面: (一)经济政治方面:

西汉初年,国家统一,统治者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养生息,于是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之后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统治之下,汉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随后虽然没有特别的发展高峰,但是汉代总体上,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扩展、国家统一,这些社会背景对文体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汉文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来文学创作的基本主张: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下,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弘的气势,他们欣赏那种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在作品虽表示的感情方面,主要是一种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他们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文学作品中洋溢着激扬高昂的格调。这就需要赋这种文体来一吐为快,来歌颂他们心中的激昂之情。

而相反,到了东汉,经济每况愈下,人民面临沉重的赋税,官场黑暗,外戚宦官把持朝政,正如“逮恒、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

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后汉书·党锢列传》)所说,故而出现了一批隐遁文人,他们用五言诗来言志,这也就促进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二)文学方面 1,文体原因: 汉代经学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把儒学作为官方哲学,。而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而汉代经学和汉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汉代经学有繁琐解读习尚,如秦近君解释《尚书·尧典》标题的两字之义,达数十万字之多。汉代经学在语言运用上不厌其繁,多多益善。汉代文学受其影响,赋文体流行,诗歌则不受文人的青睐,且赋的创作也有铺张扬厉之风。值得注意的是,到了东汉,经学界掀起了“删繁就简”之风,目的是为了便于传授。因而解经文字,大幅度精简,与之同样变化的是赋的篇幅,到了东汉,赋的篇幅明显比西汉的少了许多很多年精简的小赋出现,如张衡的《二京赋》。这就有力的证明了,赋与经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这样的关系下,赋当然比诗歌更具有竞争力。

楚辞的影响:

汉代文人还有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诵读辞赋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

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在西汉时期,解读楚辞还是一种专门的风尚。如西汉武帝让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作注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汉代的大辞赋家扬雄,是一个中国文学史上以善于模仿著称的作家。他少儿好学,“顾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他诵读屈原的《离骚》加以模拟,故其本人也成为汉代的著名作家。而王逸更是著了《楚辞章句》一书。这些无不体现了汉代文人对赋的重视,因而汉代诗歌创作不太发达。 2,文人群体:

汉初,有很多诸侯王以招致文士闻名,如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汉初,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汉书·地理志》)“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汉书·地理志》)等。投奔这些诸侯王的文士都擅长辞赋,如流传下来的《淮南子》,《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淮南王赋82篇,淮南王群臣赋44篇等,说明了淮南王群臣是一个从事辞赋创作的群体。如上提到的诸侯王都较为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故而在他们的影响下,赋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显然同靠月付来收集的民歌是无法相比的,所以汉代的诗歌不太发达。 3,创作题材:

西汉是在秦朝消亡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是汉初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贾谊的政论散文、司马相如的《哀二世赋》等都写了这方面的内容,贯穿着对历史的批判精神。从西汉武帝开始,歌功颂德、润

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就是描写这类题材的最佳文体。到了东汉时期,社会黑暗,文人的批判精神日益强烈,出现了文人小赋。

汉代文学经历了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道路,而赋这一文体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4,创作习性:

汉代文学重摹拟,缺少创造性。汉代经学的传授方式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束缚了汉代文学的发展、束缚了汉代文人的思维。使得汉代的文人不仅模仿前代的作品,并且同时代的作品也互相模仿。流行于汉代的文体,如汉大赋、骚体赋、七体、九体等,在整体格局上都是因循守旧的。由此可以看出,汉代文学受《楚辞》等旧有文学样式的影响,所以对于新兴的文学样式诗歌自然是不太重视,所以诗歌当然也就不发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ge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