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文化的课堂教学理念和设计策略-最新教育资料

更新时间:2023-11-09 02: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儿童文化的课堂教学理念和设计策略

一、 把整体和意义还给儿童 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他们不断修改自己头脑中“认知地图”的过程。因而从儿童学习的特点来看,把握知识的整体,把知识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能让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掌握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更获取了知识的意义,实现了对知识的自主建构。真正的快乐课堂实际上是基于儿童、为了儿童的过程。

(一) 基于儿童——教学资源整体的一部分

除教师、教材、设备以外,儿童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都应当为教师的教学所用。教学的过程就是依靠儿童的内部资源,发展儿童的学习天性,释放儿童能量的过程。 1. 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立性,都带有或隐含着知识的内存,都有着为新的学习所准备的强大的已有认识基础资源——这要求教师要基于已有,尊重基础。当儿童获得的知识是自身已有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时,是快乐的。

2. 尊重儿童的创生性。儿童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不仅不会损耗,还会不断创生,儿童的学习天性使自身成为资源的加速器,使自身资源呈几何数的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是自己在生产着自己,并用于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相信儿童,他

们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自己构建起有意义的知识时,是快乐的。

3. 尊重儿童的群生性。儿童不仅是个体资源,还是群体资源,儿童联系着家长群,联系着社区,联系着各种网络和资料库——当他与其他的教育资源建立起有机联系时,知识就达到了反复调用的功效,也就获得了新的知识,获得了快乐。 (二) 为了儿童——开发儿童的学科课程

现有的学科课程,是知识至上的,这些知识事实上都是成人世界的产物,代表着成人文化。传统的课堂是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压制、侵占的过程,如此,自然限制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必须进行变革。

1. 对知识产生爱。知识本身有生命的状态,当儿童自己去发现的时候,知识就变得有“个人意义”了,儿童对自己的知识就会产生“生产性的爱”,他的知识就拥有了个性,拥有了它自己赋予的生命。钱锺书说,“心血滋养”和“联系着神经和血脉”的知识,促使潜能奔涌而来,引发实践与创造,获得高峰体验。儿童生产了知识,他就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地、心情愉悦地运用知识。

2. 建立核心小系统。在儿童学习的课程系统中,总有一个最小的独立的子系统,由这个最小的独立子系统,可以得到或生成整个系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所有的知识都教,或者只要想得到的知识都要从儿童抓起,因而过程松散,知识零碎,

要求异常严格,这就是忽视了基础知识大系统中有最小独立的知识点。其实,抓住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最小系统,就能把握整个知识大系统,所谓“万物归一”“一生万物”“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因而,我们需要对儿童学科课程进行有效的分析,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造,通过重组、排序、整合等方式,建立完善“核心小系统”,使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就是“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

3. 淡化形式,注重本质。“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提倡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淡化,是希望正确处理好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的关系,在淡化次要因素的条件下,使具备感性理解、非逻辑性思维特征的儿童能节省出精力及时间,得以关注主要矛盾和主要目标,掌握充满生机的学科精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学科教育健康地发展,因而它是“退一步,进两步”的好主意。

“如果知识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背后没有思想,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笨拙的工具。”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就是要形成“用学科思想感悟——用学科方法领会——从学科角度思维——在生活领域运用”,让儿童在掌握最基本的思考方式的情况下,感悟和领会分析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技能的提升,并能用一种哲学的思想来指引以后的学习。

二、 把活动与对话还给儿童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说,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一) 创设儿童文化的情境

儿童文化的情境,不仅仅是指浅层次的具备儿童文化特征的物化环境,还包括愉悦兴趣的心理环境,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宏观的、丰富的、动态的、过程性的、生活化的、具备探究意义的情境化设计。

在这样的情境中,儿童接触学科本质的内容,看到学科文化的系统概貌,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课堂因具备自我生长性而成为一个立体的情境。

(二) 将游戏活动引入课堂

儿童文化的核心就是游戏精神。它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对儿童来说,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一种区别于日常生活的生活。虽然区别于日常生活,却也是儿童真实生活事实的一部分,它装饰儿童生活,拓展儿童生活,并作为一种生活为儿童所需要。

游戏精神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在儿童所有的活动中。儿童用游戏的态度和心境进入生活,试着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直接面对

各种生活现象和问题挑战,奠定个体的基本理解和特殊样式。因此,游戏在内在主体世界和外在客体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我们认为,儿童游戏的目的虽然就在游戏本身,但是在游戏中带入了儿童的文化冲突及认同,释放了儿童的生命活力,同时也进一步生成了他们的文化性格。

儿童的游戏,是教育发生的游戏,是挑战思维的游戏,是从生活中来又超越生活的游戏,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批判,是与学科本质、儿童文化相融的游戏,是个体经验的提升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学习发生的过程。

(三) 想象·模仿·创造

儿童游戏首先具备自由的精神。儿童在自己的文化中通过自由的想象、模仿和创造,体验自由带来的生命乐趣。这样无功利的对自由的追求引发无功利的态度,是纯洁又快乐的体验。 (四) 平等·坦诚·认同

在儿童的游戏中,参加者人人平等,大家必须接受和认同游戏规则,或共同修订、共同制定新规则,而后严格遵守,不然就会被抛弃。

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在游戏中慢慢苏醒,自由创造的潜能被激发,平等对话的交流方式,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学习成为一项积极参与的活动,他们参与了知识的获得,享有了应有的知情权,习得了综合结论、态度、精神与方法的完善的知识,以及不断学习、不断获得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fy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