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作文几例

更新时间:2023-10-08 14: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寓言材料作文例析 鲤鱼的幸与不幸

杨兵[北大附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金鱼对邻近的水桶里的鲤鱼说:“别以为你也同我一样快活,等一下你就成了盘子里的佳肴了,岂能像我一样永远享受着自由的快乐!”“我并不羡慕你这种囚徒式的生活,”鲤鱼说,“我虽然由于不慎遭受了不幸,但我毕竟领略过江海的壮阔汹涌。”

这一则寓言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解析]

著名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个怪物,当他向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他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该材料作文披着寓言故事的外衣,实质是一个比喻类型的作文。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要能够把握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先抓出故事中的喻体来,即金鱼和鲤鱼。然后通过分析材料中的关键句得出喻体的特点:金鱼是自由快乐的囚徒;鲤鱼属然遭受了不幸、但是却领略过江海的汹涌。

喻体及其特点出来了之后;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就渐渐浮出了水面,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这些特点做恰当的联想,思考喻体的本体。找本体时,要立足于这些特点,也就是相似性,然后化大为小,化虚为实,选取熟悉的角度来写作。

金鱼自诩拥有永远的自由的快乐,过着安逸而舒适的生活,实际上却是如囚徒一般,从未懂得自由真正的含义。而鲤鱼虽面临着人生最大的不幸,但它曾看到过人生最壮阔的景色,领会到了人生的意义。这两者,是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象征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金鱼象征着那些渴望安逸平稳度过一生的人,而鲤鱼象征着那些喜欢迎接挑战、就算失败也不后悔的人。前者的生活看似平静悠闲,然而却乏味无趣,让人变得怠惰。而后者的生活,虽不像前者那样安逸,却能够催人上进。很显然,阐释出材料中的本体之后,根据材料的倾向性,显然我们应该肯定的是鲤鱼的生活态度,那么我们的论点也就不言而喻了。

【范文一】

鱼缸与大海

文/李云蔚[北大附中高三]

金鱼虽能长久地活下去,却永远只能被囚禁在狭小的水晶缸中;反观鲤鱼,虽即将死去,

1

却领略了江海之博大壮阔。我想这两种鱼的经历正如同两种人的生活,是被长久束缚在小小的一方天地之中,乐享安逸休闲,还是放下对未知不幸的顾虑,追逐远方的广阔自由?我的答案是后者。

在意大利人哥伦布生活的年代,既没有发达的通信设备,也没有完善的航海设施,只是凭着一颗热爱大海、想要探索海的彼岸的心,哥伦布踏上了环绕地球的航行,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我想,他出发前一定受到过亲人朋友的劝阻,毕竟航行旅途充满了诸多危险,一个不慎便是葬身大海,客死他乡,倒不如选择做一个安安分分的市民,度过平凡安稳的一生。但是江海在呼唤着哥伦布。如何选择?他的心中已有了答案。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梦想的征途,迎向大海的怀抱。平凡安稳或许不错,但心怀大海之人又怎会为了这些就甘心被束缚在一个岛国上,放弃去追求梦想呢?不幸与苦难,从来不是阻拦探索者的借口。反之,舒适与安逸却往往让人止步于前。

同哥伦布一样,大海中未知的凶险未曾浇灭鲤鱼游弋于江海的渴望。而安逸的生活却让金鱼心甘情愿地成为鱼缸的囚徒。

缸中的金鱼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成语中的井底之蛙。蛙满足于一眼枯井一坑浅水的安逸,而不知东海之鳖畅游茫茫大海的乐趣。又如同《逍遥游》中的蜩和学鸠,这些“抢榆枋而止”的鸟不曾领略过外面广阔的世界,又如何懂得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快乐呢?

反观当下,不由得惊觉大多数人已成了缸中的金鱼。不同的是,束缚金鱼的是缸,束缚我们的则是现实。名嘴陈文茜曾表达过她对年轻一代的担忧,表示年轻一代受享乐主义的侵染,受生活安逸的影响,已经逐渐丧失了“闯”的意识。的确,丰富的物质生活让我们失去了雄心壮志、不甘于平淡的闯荡之心,而过于舒适的生活也让我们失去了面对不幸的勇气。其实成为缸中的金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没有试着了解外面的世界,观看“波澜壮阔”的江海,就先为自己套上了现实的枷锁。“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自甘成为缸中的金鱼才是最可怕的。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被大海洗礼过的人生方才称得上有意义,又何必因闯荡中的坎坷与荆棘而停下脚步呢?即便有一天像鲤鱼一样被魔爪抓住,你仍可自豪地说:“我曾领略过大海。”如此,足矣!

[考场点评]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漂亮。作者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两种鱼的特点,然后简洁明了地类比到两种人的生活,给出自己的看法。接下来只具体举哥伦布的例子分析论点,极为详尽且有力。在对这个例子的概括中她时时记得扣题,抓住了探索“彼岸的心”这一关键词,清楚地展现出其与“领略江海的壮阔汹涌”的相似之处;接着对当时哥伦布面对的情况进行假设,真正

2

透彻地审视这个例子而非像大多数人例证时那样停留在表面,这个例子于是成为与论点真正相关的,由此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仿佛自己也是即将远航的哥伦布一般。在这样一番描述之后,作者再次抛出“如何选择”的问题,突出了“心怀大海之人”不以不幸和苦难为借口的坚定与果决,分析可谓一针见血。

此时行文已达高潮,作者乘势再次回题,“不因未知的凶险而放弃游弋江海的渴望”与“心甘情愿成为鱼缸的囚徒”高下立现。

作者随后又简单类比了大家熟知的成语和学过的古文,再次对论证进行补充,并极自然地从事例过渡到这一道理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上来,通过陈文茜的一句话,引出了“自甘成为金鱼才是最可怕的”的观点。

最后,作者简单地对全文观点进行总述,再次强调闯荡的意义与这样的人生足以自豪。 议论文虽然不像小说一样富于情节,然而却同样有着自己的节奏。本文作者极好地把握了这种节奏,并借着这种节奏,一步步说服读者,于是文章论证极为有力,结构清晰严谨,干净利落,慷慨激昂。

(黄响)

【范文二】

心中的沧海巫山 文/周荃[北大附中高三]

古人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听来似乎有憾,然而若是时光回流让那游人再做一番选择,他也一定会重复之前的决断——去观沧海,去见巫山。何故?只因不经沧海,便不知水之广阔;不见巫山,终不识云之幽奇。

每个人心里,都应有一片沧海巫山。

我总以为,生命的意义,不应在重复前人足迹的基础上产生,而应见之于一往无前、披荆斩棘的探索。是的,探索。人生有涯,而终要往无涯中去,才可见天地,才可见自身。困于浅滩,只能做蛙鸣;游于深海,可以为龙跃。沧海巫山,是催促生命前行的原动力,也是支撑人挺过艰险路途的勇气来源。

一千年前,有人背着行囊向西域行进。叶上的经文是他的沧海,济世的秘法是他的巫山。他见到了山海,并将它们带回祖国。人们为纪念他修了一座塔,这塔载着他的梦想、坚毅与信念。六百年前,有人乘着“火箭”向天空飞去。浩瀚的天穹是他的沧海,神秘的冰蟾是他的巫山。他失败了,却也在六百年后成功了,后人沿着他凝望的视线,将他的名字刻上了月球。八十年前,有人带着信仰走向绝地与荒原。革命的出路是他们的沧海,理论的突破是他们的巫山。旅途实在艰险,他们全力抗争,艰难求索,最终开辟出一片新鲜的天地,他们创

3

建了一个国度,那里面布满了他们挚爱的沧海与巫山。

何谓自由?是在有限的囚笼内展示自身的渺小,还是在无限的天地里留下全新的足迹?是在安全的地方苟安一世,不断重复前人的辉煌与暗淡,还是在充满未知的旅途中体验自己的穷途末路与柳暗花明?

有一位哲人曾说,生命的本质是一个圆,你做一切的事情,与什么都不做,其本质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你在这个圆之外看到了多少东西。

在水为鱼,在云为龙。鱼的生涯也许是安全的但只有龙,才能遨游无尽寰宇,笑看大好河山。

万曲同音,生人何用?千蛙一井,不见天空。 君其虑之。 [考场点评]

本文行文思路流畅而不乏深度,论证广泛而不乏力度。洋洋洒洒,旁征博引又一以贯之,读罢畅快淋漓,足见作者积累之深、底蕴之厚。首先作者抛出“心中的沧海巫山”这一概念,起笔将文章的内容拔高一筹,避免了众多考生的“自由”“大海”滥俗一类。珠玉之光初显。

第二段直接点明“每个人心里,都应有一片沧海巫山”的中心论点,接着就“沧海巫山”做了极为透彻的阐释:“沧海巫山,是催促生命前行的原动力,也是支撑人挺过艰险路途的勇气来源。”阐释生动而深刻,可见作者对此认识之深。

其后作者将古今事例进行了类比,对前文道理论证给予有力支撑,使行文丰致而不显单薄。最后作者以鱼、龙作比,再一次强化了中心论点。全文收束在论证气势的巅峰之处,余音不绝,引人深思。

纵观全文,作者如危丁解牛,游刃有余,其犀利的言辞好似尖刀一把,细细剖开,层昙析理,剔肉现骨,入木三分,论证的透彻与深刻,令人叹服不已。

(陈袋)

【范文三】

自由与“自由” 文/孙冠华[北大附中高三]

金鱼嘲笑鲤鱼,说鲤鱼不能像它一样“永享着自由的快乐”,而鲤鱼则回应金鱼这是“囚徒式的生活”,它虽身遭不幸,却领略过江海的壮阔。

其实金鱼的“自由”,根本算不上什么自由,不过是二尺见方的牢房罢了。而鲤鱼虽然现在也落得同等下场,甚至将来可能会更惨,却依旧不羡慕金鱼的生活,因为真正的自由绝不是桎梏下他人给予的自由,而是自决去留的自由。

4

其实现在依旧有着难以计数的人拥有着“金鱼的自由”而不自知。无数企业的员工在日常工作、房子、车子、贷款等“敌对势力”的威压下被逼人死角,每天浑浑噩噩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看到失败的创业者,则“群聚而笑之” ——你看,还是哥有远见,没趟创业这浑水,要不然哥能有现在的轻松生活,活得这么自由自在?可他哪里知道,这创业中见过的大风大浪,经历的千回百转,岂是他这种生活所能比拟的?

南非国父曼德拉,便是“鲤鱼的自由”的最佳注脚。早年的他因为反种族隔离运动人狱,最终经历了27年的牢狱生活才重见天日。他本可以妥协,换得提前释放,回家过贵族生活去。但若是如此,又与那金鱼何异?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不就是那困住金鱼的玻璃水缸吗?曼德拉对做金鱼没什么兴趣,他虽然在鱼缸中,却依旧向往着壮阔的大海。他最后抗过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折磨,打破了南非种族隔离的“水缸”,使南非实现了民族和解,而自己也被尊为“国父”。

是的,想要获得这样的自由是艰难的,但是缸中的“自由”又有什么意义呢?柯察金说他年老的时候可以自豪地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显然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办法达到这个高度,但最少去世的时候说一句“哥这辈子见过高山大河,值了”,这还是可以的吧?还是得追求一下吧?像马上就要到来的自招,无数仁人志士的家长便先现实得不行,想什么“华约整体实力强”“港大出国方便”“北大排名靠前”。何必呢?想报北大就报北大,想去清华就去清华,何必考虑那么多呢?哪怕报的专业不受重视,却也是无怨无悔不是吗?这不才是真正的自由吗?

抛弃牢狱中的“自由”吧,接受旷野中真正的自由。 [考场点评]

本文行文思路清晰,结构明确。作者能牢牢抓住材料中提供的金鱼和鲤鱼的例子,进行类比,环环相扣,切合提议,完美地提出自由与“自由”相异的论点,并极力主张“身在囚笼心驰骋”的自由。

其次,作者灵活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制度下的员工和创业风浪中的搏击者相比较,恰好与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由相联系,紧扣题意。同时,作者运用起假设论证来也是炉火纯青,曼德拉对灵魂上的自由的追求才栩栩如生。这无不透出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

当然,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其贴近生活而行文。员工与创业者,报考大学的无怨无悔,都是正发生在我们身边和身上的事情,更能带给读者以共鸣。本文的行文语言也很独特,大量生活中的口语运用在文章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间的距离,作者心中的不羁之气也得以体现。正是文章的生活化,让其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令人眼前一亮。

(张方俊)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fy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