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复习题2

更新时间:2024-01-19 13: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绪论

一、 填空题:

1.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有许多心理学分支,例如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

2.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消除法、恒定法、随机取样法、等组匹配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3.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好、实验结果更有价值。 4. 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 5.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性质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选择、控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反应变量称为因变量。 6. 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数据整合、报告撰写。

7.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被试变量、环境变量。

8. 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

9.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法主要有三种:描述性观察法、取样观察法、评价观察法。

10. 实验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11.非实验的方法包括自然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相关研究法。

12. 心理学实验框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实验设计,即怎样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二是数据分析,即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的问题。 13.自变量的种类包括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14. 无论是古代对心理学思想的探讨,还是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讨的“内容”上都是基本相同的,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同。

一、 不定项选择题

1.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B )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2.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D )

(A) 超常儿童 (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 (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二、 简答

1.实验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普通心理学→注重结果

实验心理学→注重方法

认知心理学→注重理论

2.某种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它的设计一般有两种用途或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为了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第二,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3.某种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它的设计一般有两种用途或目的,分别是什么?

4. 为什么心理学的发展不能以物理学为标准呢?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

一、单项选择

1.ABA实验设计属于(A)

A被试内实验设计 B被试间实验设计 C混合设计D对照组设计 解析:被试内实验设计就是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

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组内设计。

被试间实验设计又称为是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特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ABA实验设计中的A与B 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自变量水平,同一组被试首先接受A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然后在接受B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然后再次接受A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也就是说用一组被试接受了两种处理,一种处理进行了一次,一种处理进行了两次。所以就是被试内实验设计,又称为是组内设计。

2.相对于被试间实验设计,被试内实验设计的缺点是(C)

A 需要更多的被试B研究效率较低C容易引起顺序效应D容易混淆被试差异与实验条件 解析:被试内实验设计又称为是组内实验设计,需要被试接受多种处理,这样减..少被试的数量,降低被试差异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研究效率并不低于被试间实验设计,但是由于同一组被试需要接受多种实验处理,容易引起顺序效应。

3.一个实验有3组被试,方差分析的组内自由度为27,则该实验的被试总数是(C) A24 B28 C30 D81 解析:方差分析中,组内自由度等于总人数减去被试组数,所以选择30 ..

4.考察7,8,,9岁三个年龄组对四种不同材料的不同学习效果,其实验处理有(D) A3种 B4种 C7种 D12种 解析:实验设计属于3*4的实验设计,有两个自变量,自变量的水平分别是3..个和4个,因此共有12个实验处理。

5.在探讨性别与被试年龄(青年,中年,老年)对某品牌手机偏好影响的研究中,其实验设计为(A)

A 2*3设计 B1*3设计 C2*2设计 D3*3设计 解析:这个题与上题同理。 ..

6.当实验出现霍桑效应时,为了改进实验,后续研究应采取(A) A双盲法 B消除法 C平衡法 D对抗法 解析:“霍桑效应”就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

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双盲法就是被试和主试都不知道研究的目标。 7.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C) A.匹配法 B.平衡法 C.排除法 D.恒定法 解析:消除法又称为排除法,就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的方法。 ..恒定法是指让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中的技术

匹配法是指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8.在不同类型的自变量中,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所操纵的是(D)

A 刺激特点 B环境特点 C被试特点 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解析:指示语不能改变刺激特点,不能改变环境特点,不能决定被试特点,只能..对被试造成暂时的差异。因此选择D 9.根据下列材料回答40到42题。

为考察词的类型(靶子词和非靶子词)以及辨别条件(高辨别,底辨别)对双耳追随效果的影响,研究者将60名被试随机分成了两组,每组30名,一组既接受靶子词——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靶子词——底辨别条件的处理;一组既接受非靶子词——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非靶子词——底辨别条件的处理。 ①该实验设计是(C)

A被试间设计B被试内设计C混合设计D拉丁方设计

②该实验的辨别条件属于(B)

A被试间变量B被试内变量C额外变量D无关变量

③该实验存在的交互作用是(A)

A词的类型*词的条件 B靶子词*非靶子词

C高辨别条件*低辨别条件 D词的类型*辨别条件*追随效果 解析:该研究属于2*2实验设计,一个因素是词的类型,该因素有两个水平,靶..子词和非靶子词;一个因素是辨别条件,该因素也有两个水平,高辨别和低辨别。 这个研究是属于混合设计。词的类型这一因素采用的是被试间设计,因为一组接受的是靶子词,而另外一组接受的是非靶子词。而辨别条件这一组采用的是被试内设计,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接受了高辨别条件和低辨别条件的处理。 交互作用的概念: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因此交互作用指的是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

10.在实验研究中,排除法可用来控制额外变量,但也可导致研究效度的降低。他可能降低的效度是(B)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统计结论效度 解析:额外变量是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因变量的因素,它是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当通过排除法将它的影响控制了之后,实验的结果就无法推广到这种额外变量存在的情景中,即实验的外部效度降低了。

外部效度是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推广性程度,涉及到实验结论的概括力和外推力。

外部效度通常要回答的问题是:研究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在类似情境中能否验证研究结果?

11.在听觉实验中,研究者为了控制噪音的影响,把实验安排在隔音室中进行。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A) A 消除法B恒定法C随机法D匹配法

消除法又称为排除法,就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的方法。 恒定法是指让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中的技术

匹配法是指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2.右表所示为一个四种实验处理的设计方案。该研究设计属于(C) A匹配设计 B ABBA设计 C 拉丁方设计 D混合设计 被试 实验处理顺序

② ③ ④ ① ?

1 A B C D 2 B C D A 3 C D A B 4 D A B C 解析:每个被试都有四种实验处理因此属于被试内设计。A和D 就可以排除了。..在被试内设计中容易产生顺序误差,一般要用到平衡设计技术,ABBA和拉丁方设计是两种常用的平衡技术。而ABBA只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用A和B表示),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四次实验处理。拉丁方设计使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情况,题目中有a,b,c,d四个变量。

13.在某实验设计中,用方便分组的方式,将被试分成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均进行一次前测和后侧。该设计是(D)

A 交叉滞后设计B时间序列设计C相等时间样本设计D不相等对照组设计 解析:题目中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因此属于是对照组设计,同时两组未做匹配处理,..是不相等组。

14.有研究发现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自由回忆正确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词汇辨认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可知实验存在D A 期望效应B练习效应C习惯效应D交互效应 解析:这个实验可以理解为有两个自变量,一个是被试类型(正常被试和遗忘症..被试),一个是信息提取方式(自由回忆和词汇辨认)。在多因素实验设计中,实验可能会出现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是指的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这道题目中,不同的被试类型在信息提取方试上的一个水平和另一个水平上又不一样的效果,这就是交互作用,也叫交互效应。

15.下列选项中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D)

A匹配组设计B被试间设计C被试内设计D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解析:准实验设计是对额外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但是并不是进行严格的,全面..的控制。

交叉滞后组设计要求在时间1内对两个变量的关系做出观测和相关分析,再在时间2做相似测定和分析,当交叉滞后相关有显著的差异的时候,就可以推测A和B之间有因果关系。

匹配组设计和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都是属于真实验设计。即对各种无关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其中,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

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6.某研究者进行一项以教学方法为自变量,学习成绩为因变量,智力为额外变

量的实验。下列选项中,最能有效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C) A消除法 B恒定法 C等组匹配法 D双盲实验法 解析: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主要有消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

衡法。

本题中的额外变量是智力,这个因素无法消除,也无法恒定,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等组匹配,或者是随机化分组,双盲法是消除法的一种。

27.事后回溯设计是属于(B)

A单组前后侧设计B前实验设计C完全随机组设计D随机区组设计 解析:事后回溯设计是指研究对象已经发生之后,对发生的原因进行追溯。研究..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处理或者操纵自变量,只需要观察存在条件或者事实,将这种已经发生的处理或者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者因变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没有对变量进行控制,因此属于前实验设计

18.根据下列研究设计,回答各题

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X(三种水平,X1,X2,X3)和自变量(两个水平Y1,Y2)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是:、

第一组:先做x1y1,在做X1Y2. 第二组:先做Y2X2,后做X2Y1 第三组:先做X3Y1,后做X3Y2 ① 此实验设计为(D)

A组间设计B组内设计C区间设计D混合设计 ② 其中的组间变量是(A)

A X B Y C X和Y都是 D X和Y都不是 ③ 若要求各组被试人数相等,则被试总人数可能是(C) A 10 B 20 C30 D40 ④ 不宜采用该实验设计的情形时(B)

AX 为智力水平 B Y为智力水平 CX为图片类型 DY为图片类型 解析:实验分成了三组,其中自变量X在每一组中是同一水平,说明自变量X..

是组间设计。Y有两种水平,在在每一组全部被试中都分别进行了处理,说明自变量Y是组内设计。所以这个实验室是混合设计。

实验分成了三组,各组人数都相等,只有30是3的倍数。 智力水平是被试变量是稳定不变的,只能作为组间变量。

19.在研究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从而混淆验处理的效果。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A)

A历史因素 B 成熟因素 C统计回归效应 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

的交互作用 解析:题目中的四个因素都是内部效度的因素。 ..

历史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成熟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是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会发生变化。 统计回归是指:实验处理前选择在某一方面具有极端分数的被试(或高或低),实验处理后的好的一组会退步,差的一组会进步,从而导致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分的趋势。

研究变量与被试的特点的交互作用也会影响在内部效度。 ...............

20.采用拉丁方设计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C) A消除法B恒定法C抵消法D随机控制法 解析:拉丁方设计是指每一种条件在横行的顺序中只出现一次,在纵列中也只出..现一次。如在n=4的方阵中,在4行和4列都有1,2,3,4四个数字。每一行代表的是一个被试的n中实验处理,这样n中被试n种实验处理就构成了拉丁方。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平衡抵消实验顺序带来的影响。当n是偶数的时候,构造一个拉丁方就可以解决实验顺序机会相等的问题,当n时奇数是,需要构造两个相反的拉丁方解决实验顺序机会相等的问题。

2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各题

下表为考察一个学生几何题解决能力的实验设计模式及假设结果。其中,几何体解决能力采用测验进行测定,满分为100分。

问题难度 训练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95 97 易

30 60 难

① 下面选项中属于被试间设计的是(B)

A被试内设计B被试间设计C嵌套设计D事后回溯设计 ② 根据所列结果,该实验可能存在(A)

A交互作用B易化作用C抑制作用D强化作用 ③ 根据所列结果,还应考虑实验可能存在(D)

A霍桑效应B安慰剂效应C地板效应D天花板效应 解析:实验中有两个变量,一个是问题难度,一个是训练方法,每个变量都各有..两个水平。也就是说,在该实验中,每次训练结束要进行一次测验,问题有两种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被试内设计的话,最不容易产生和不易消除的误差是前一次实验处理对后一次实验处理的影响,所以应该采用被试间设计,因为被试间设计是不同组的被试分别进行各自的实验处理。 天花板效应指:被试轻易获得高分。

22.在一个2×2的完全随机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6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D)

A.6 B.12 C.18 D.24

解析:2*2的完全随机设计,实验处理是4个,每种处理6名被试,因此选..择24

23.一项实验拟考察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A) 解析:理解这几个变量。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

24.在2×3的实验设计中研究的因素有(A) A.2个 B.3个 C.5个 D.6个 解析:第一个因素有2个水平,第二个因素有三个水平。 ..25.在心理学实验中,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是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之一。反映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A.Stroop效应 B.练习效应 C.霍桑效应 D.序列效应 解析:被试在实验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主试的操作,而总是以某种动机来对待..实验,用自认为能满足目的的方式来对待实验,这就是要求特征,最典型的效应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26.在学年开始时,实验者测试了所有儿童的智商,然后从每班随机抽取几名儿童,告诉他们的班主任这些儿童“智力超常”。学年结束后,再对所有儿童进行同样的测试,发现“智力超常”儿童智商分数提高的幅度明显超过其他儿童。这个现象称为(A)

A.罗森塔尔效应 B.安慰剂效应 C.反应定势 D.肯定偏向 解析: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27.在一项研究情绪的实验中,要求A组被试在前后两次情绪测试之间观看恐怖电影,要求B组被试在前后两次情绪测试之间休息,则A组被试通常被看作是(C)

A.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 B.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

C.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 D.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 解析:A和B前后都进行了情绪测试,因此i,排除了A与B. ..

28.国外某实验探讨了青年与老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速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阅读速度受材料类型和年龄因素影响,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越快,老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 ①该实验设计是一个(A)

A. 二因素设计 B.四因素设计 C.二水平设计 D,四水平设计 B.

②如采用被试内设计,最容易产生的效应是(C)

A.霍桑效应 B.实验者效应 C.练习效应 D.安慰剂效应

③能够推断出“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这一结论的统计依据是(B) A.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主效应均显著

B.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 C.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D.材料类型、年龄和阅读速度的交互作用显著

29.在实验研究中,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是(D) A.统计结论效度 B.外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内部效度

30.在探讨人类对不同语义范畴类别(动物、工具)、不同危险性概念(高危险、低危险)进行加工是否存在差异的一项研究中,其实验设计应是(A) A.二因素设计 B.四因素设计 C.二水平设计 D.四水平设计

31.根据右表所示的实验设计方案(a\\b为两个自变量,S为被试),回答以下三题。

b 1 b 2 b 3 a 1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a 2 ①这种设计是(D)

A.ABBA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被试内设计 D.混合设计 ②该实验设计方案中的实验处理数为(D) A.3 B.4 C.5 D.6

32.在实验时,要求不同的被试组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及程序。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B)

A.消除法 B.恒定法 C.随机法 D.随机法

33.在考察旁观者人数对危机情境救助行为影响的研究中,自变量是(C) A.被试特点 B.作业特点 C.环境特点 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

34.根据下表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答题 4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被试 实验处理 A 1 2 4 3 B 2 3 1 4 C 3 4 2 1 D 4 1 3 2 ①.这种设计属于(D) A.被试间设计 B.混合设计 C.ABBA设计 D.被试内设计 ②.采用这种设计可控制的主要额外变量是(A)

A.顺序误差 B.期望误差 C.实验者效应 D.动作误差

③.如果有6种实验处理,采用这种设计的被试人数可以是(C) A.8人 B. 10人 C.12人 D.14人

35.在一个3*3的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交互作用有(A)

A 1个 B 3个 C 6个 D 9个

36.注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由此形成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学者是(C)

A 费吸纳 B 赫尔姆霍茨 C斯金纳 D韦伯、

37.被试间设计采用的同质化分组技术,除了匹配技术之外,还有(B) A联想技术 B随机化技术 C抵消技术 D平衡技术

38.研究者现测试所有被试与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这种分组方法称之为(A) 二、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被试间设计的有(AC)

A对照组设计B拉丁方设计C完全随机设计D ABBA设计 解析:从被试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实验设计分为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的处理,被试内要求接受所有自变量的处理。对照组设计即实验中分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这属于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设计采用采用随机的方法给被试分组,每组被试采用不同的实验处理,属于被试间设计。拉丁方设计和ABBA设计中同一组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属于被试内设计。

2,有人想检验课堂教学中屏幕上呈现的四种类型的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是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没有发现这四种搭配类型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可能的解释是(ABCD)

A.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本来就与学习效果无关

B.所挑选的文字颜色与背景色的四种搭配类型之间差异过小 C.对学习效果的测量不准确

D.授课教师的差异削弱了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类型的影响效果

3.平衡技术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之一。常用的平衡技术有(BD) A.匹配法 B.拉丁方设计 C.双盲法 D.ABBA法

4.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ABCD)

A.被试的成熟与发展 B.被试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 C.统计回归 D.仪器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5..在某记忆实验中,要求被试识记50个单词。单词的频率可以作为(B.D) A. 结果变量 B.自变量 C.因变量 D.额外变量

三、实验心理学复习题简答题

1. 某研究者假设:海马与复杂思维加工有关,与简单思维加工无关。该研究者

随机选出20只白鼠平均分成两组,切除他们的海马,让第一组学习简单迷宫,第二组学习复杂迷宫。第一组经过10次学习就出现完全正确的情况,第二组在学习30次后才出现完全正确的情况。研究者据此认为最初的假设成立。请找出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原有的实验设计。 答:

(1) 存在问题——无法区分是任务难度还是有无海马导致的实验结果。任何白鼠学习复杂迷宫所需要的次数都是比学习简单迷宫多,所以实验结果可能与是否切除海马无关,用不切除海马的白鼠为被试可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尽管设计体现了两个独立变量(任务难度和有,无海马),但只改变了其中一个独立变量。

(2) 完善的方案——2*2因素设计:一个因素是有,无海马,另一个因素是迷宫的难度。 迷宫的难度 简单 复杂 海马 完好 5只白鼠 5只白鼠

切除 5只白鼠 5只白鼠

2.请根据下图所示的研究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观测1 观测2 观测3 观测4 实验处理 观测5 观测6 观测7 观测8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1) 这是什么类型的设计? (2) 该类型设计有何优缺点? 答:该设计的类型。

(1)这是一个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① 能比较明显地检查出实验效果如何。 ② 对被试的需求量较少。

③ 可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于内部效度的影响。 ④ 可控制测试因素的影响

⑤ 可较好的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 ⑥ 可提供测量过程中的信息。 (2)缺点:

① 没有控制组,因而很难对其他额外变量加以控制。 ② 测量与处理的交互作用很难得到控制。

③ 多次实施前测可能降低或增加被试对测试的敏感性。 ④ 实验时间较长,增加外来影响的机会。

四、名词解释

1. 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称为平衡设计,在该设计中研究者为了达到对实验控制的目的,使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而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办法,使实验条件均衡,抵消由于实验处理先后顺序的影响而产生的顺序误差。

2. 组内设计: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被试内实验设计。

3. 组间实验设计:又称为被试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特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4.

5. 霍桑效应: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的对象时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6. 间歇时间序列设计:在实施实验处理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对某种效应进行多次重复测验。

7. 交互作用: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五、综合分析题

1.某研发机构开发了一套适合于5岁幼儿阅读能力训练的游戏产品,欲通过比较该产品使用三个月前后幼儿阅读能力的变化,以确定其有效性。请针对该目的提出具体实验设计方案,说明理由,并对预期的实验数据给出具体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1)实验设计方案如下(表中字母可以替换为别的字母)

(实验设计方案的描述以考生能够使用前后测设计,并围绕该设计对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等方面做出说明为主要给分点,若考生仅给出实验组的前后测设计或其他形式的前后测设计,酌情给分) (2)理由说明

代表是否接受游戏产品训练引起的阅读能力变化即产品的有效性 (实验设计理由的说明,如用文字进行叙述且观点接近,也可给分。若考生在随机分组设计中给出

亦可给分)

(3)具体统计分析方法 依据实验设计方案,考生只需答出①或②中任意一种即可给分。①实验组前、后测相关样本t检验;控制组前、后测相关样本t检验;后测的实验组、控制组独立或相关样本(匹配组设计)t检验。 写出t检验公式

并说明相关样本与独立样本的标准误计算方法不同。 或②进行

方差分析:说明方差分析中变量名称(组别、测试时间)与水平数目(2×2);说明方差分析的原理;列出方差分析公式或方差分析表;对方差分析的预期结果做出解释。

2.在一项眼动研究中,呈现不同特征的人脸图片(正面、侧面;斜视、直视)来考察被试对这些图片的注视特点。每种实验条件单独为一个实验单元,每一实验单元包含64个试次,每个被试总共完成256个试次。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方差分析表明,各因素的主效应显著,其中的一个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为

;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为何种实验设计?请说明这种设计的特点。 (2)指出该研究中的因素和水平,以及使用的被试数量。 (3)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和下图,说明所能得到的实验结论。

表1和表2、表3和表4是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所获得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这两种实验各自属于何种设计类型,每种设计各自使用了多少被试。

(2)针对研究问题,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统计分析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能得出什么结论? (3)这两种设计中哪一种更适宜考察本研究的问题?请具体说明理由。 实验设计一

表1 不同教学方法下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学方法 讲授式 学生类型

学优生 48.17 学困生

45.67 平均分

46.92

表2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源 平方和 自由度 教学方法 1040.17 1 学生类型

322.67 1 教学方法×学生类型 580.17 1 误差 1745.00 20 总和

3688.00

23

实验设计二

表3 不同教学方法下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学方法 讲授式 学生类型

学优生 48.17 学困生

45.67 平均分

46.92 表4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源

平方和 自由度 被试间效应 学生类型

322.67 1 误差(学生类型) 1322.33 10 被试内效应

教学方法

1040.17 1 教学方法×学生类型 580.17 1 误差 412.67 10

启发式 51.50 68.67 60.08

均方 1040.17 322.67 580.17 87.25

启发式 51.50 68.67 60.08

均方 322.67 133.23 1040.17 580.17 41.27

平均分 49.83 57.17 53.50

F值 P值 11.922 0.003 3.698 0.068 6.649 0.018

平均分 49.83 57.17 53.50

F值 P值 0.442 0.151 25.206 0.001 14.059 0.004

答:

(1)实验设计一为2×2被试问设计,(2分)被试为24人。(2分) 实验设计二为2×2混合设计,其中,学生类型为被试问变量,教学方法为被试内变量。(2分)被试为12人。(2分) (2)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结果,能得出如下结论: ①教学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成绩显著高于讲授式;(2分) ②学生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2分) ③教学方法和学生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即教学方法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困生成绩的提高作用更大。(4分) 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相同。(4分) (3)比较说明 ①比较而言,被试问设计的方案能更好地回答研究问题;(4分) ②虽然混合设计所需的被试量较少,且混合设计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能更好地控制来自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但当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时,则被试内实验设计无法适用。本实验如果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则会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因此,包含被试内设计在内的混合设计不能回答该研究所探讨的问题,选择被试问设计更佳。(6分)

第三章 信号检测论

一、选择题

1.在感觉阈限测定中,标准刺激由主式呈现,随后由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其与标准刺激相等,这种方法是 B A、恒定刺激法 B、平均差误法 C、最小变化法 D、系列探索法 2.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C A.对偶比较法 B.差别阈限法 C.数量估计法 D.等级排列法

3.在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时,作为等距单位的是 D A.最大可觉量 B.最大可觉差 C.最小可觉量 D.最小可觉差 二、填空题

1.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灵感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2.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包括有无法、评价法 三、名词解释

1、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定义。

绝对阈限: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察觉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四、简答题

1.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是什么?简述每种方法的特点。 课本P57第四段

2.请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信号检测论中的击中、漏报、虚报、正确否定。

能解释清楚就行。

第四章 反应时

一、选择题

1、在Donders的ABC减法反应时实验中,C反应时又叫( D ) A基础反应时B简单反应时C选择反应时D辨别反应时

2、在做选择反应时的实验时,选择反应的数目要和辨别的刺激的数目的关系是( C)

A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比辨别刺激的数目多 B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少于辨别刺激的数目 C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等于辨别刺激的数目

D选择反应时数目要和辨别刺激的数目每次实验时都不一样

3、斯腾伯格提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 ) A加法反应时法 B减法反应时法 C简单反应时法 D选择反应时法 4、下列哪项实验是应用开窗实验技术(B)

A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字母转换实验 C心理旋转实验 D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5、下列关于选择反应时的表述正确的是( BC ) A选择反应时与选择刺激数目之间是呈线性关系 B刺激—反应之间的相似性很高,选择时间越长 C准备状态与不同选择反应时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 D个体成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反应时缩短 二、填空题

1、认知心理学家 斯腾伯格 (1969)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法反应时逻辑,提出了加法法则 ,称之为 加因素法。它不是对减法反应时的否定,而是减法的 发展 和 延伸 。

2、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 速度 和 准确性 。因此,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 权衡 他们之间的关系。

3、斯腾伯格在进行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实验基础上,确定了识记项目的数量(或称记忆集大小)N、探针刺激的质量(清晰和不清晰)、反应的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 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四个因素对四个独立加工阶段起作用,这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分别是a、 探针刺激的编码阶段 ;b、 顺序比较阶段 ;c、 决

策阶段 ;d、 反应组织阶段 。

4、继人差方程和赫尔姆霍茨(1850)对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之后,荷兰的生物学家 唐德斯 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时。他试图揭示反应时任务中的一些心理加工过程。为此,他设计了两项反应时任务, 简单反应时 任务和 选择反应时 任务。

5、任何一种有效的测量反应时间的仪器都包括3个部分: 刺激呈现装置 、 反应装置 和 计时装置 。 三、名词解释

1、选择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于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此时测得的反应时间,就是选择反应时。

2、反应时间: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反应并不能在给予刺激的同时就发生) 反应时间又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 。

3、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SAT):被试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反应。 四、简答题

1、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答:【答案要点】指一种用减数方法将总的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分析不同成分信息加工工程的方法。即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之差判断与此相应的加工阶段。 2、简述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答:【答案要点】(1)外部因素:刺激强度;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所刺激的感觉器官。

(2)机体因素:机体的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况;额外动机;被试的年龄;练习;个体差异;速度—准确性的权衡。 3、简述SAD技术的组成。

答:【答案要点】(1)滴定的反应程序,即TRT程序,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程序,它是SAD技术的一个具体获得反应时分布和反应准确率的方法。

(2)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即PSG模型,它是对TRT程序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模型,是针对TRT程序而提出的一个定量分析的理论框架。 4、测量反应时间的仪器和注意事项

答:【答案要点】仪器:自由落体尺计时器 、机械的钟表计时器 、电子计时器 、特殊摄影 、刺激与反应键 、计算机程序

注意事项:避免过早反应及其他错的反应 、反应数目要与刺激数目相等 五、论述题

什么是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答:【答案要点】Sternberg运用反应时相加因素法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通过一系列的实验, 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先前曾将最后的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Sternberg认为,测试数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

第五章 视觉与听觉

一、单选

1. 颜色视觉的三个基本属性是( )

A.色调、波长、照度 B.色调、明度、照度

C.波长、明度、饱和度 D.色调、明度、饱和度

2. 外耳由( )和称为耳道的谐振腔组成,形状像一个铜号,有助于声能的收集。 A.耳蜗 B.前庭器 C.耳郭 D.鼓膜

二、多选

1.视网膜上的椎体细胞与杆体细胞的区别有( ) A数量不同 B形状不同 C功能不同 D分布位置不同

三、填空

1.晶状体在看远距离的物体时,调节处于_______状体,水晶体变为扁平形;看近距离的物体时,调节处于___状态。

2.视网膜上与两类感光细胞,___细胞和___细胞。___细胞主要是在白天发挥作用,它是明视觉的光感受器;___细胞主要在黑夜发挥作用,它是暗视觉的光感受器。

3.在黑暗的夜空寻找星星,用眼角对着目标看得更清楚,这样做时,实际上是使目标落在___细胞上,而杆体细胞比锥体细胞对光的感受性更高。

4.___细胞能辨别物体的细节,当我们想要看清物体的细微部分时,我们会自动的用眼睛盯着物体,实际上是使物体落在其上。

5.在暗背景上觉察明亮的物体,主要取决于物体的____而不是物体的大小。 6.不同波长的光线是无色的,但当它们刺激人的视觉系统时就产生了颜色的视觉。因此,颜色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物。

7.是彩色刺激和非彩色刺激的共同特性,而_____和纯度则只是彩色刺激才具有的。

8.影响知觉客体颜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该客体的熟悉性及___________。熟悉性和过去的经验对外观颜色的作用被归结为__________。 9. 中耳包括3根互相形成杠杆的听骨:___、___、___。 10. 内耳包括___和与听觉无关的___。 11. ___是外周听觉系统的核心部分。 12. 听觉系统最重要的知觉目标是___。 四、简答 中耳的三重作用

五、名词解释 1.感受野 2.暗适应 3.视敏度 4.解像 答案 单选D C 多选 ABCD 填空

锤骨 砧骨 镫骨 耳蜗 前庭器 柯蒂器 确认事件及其位置

放松 紧张 锥体 杆体 锥体 杆体 杆体 锥体 亮度视觉系统接受光刺激后 亮度波长

其固有的颜色 记忆色 名词解释

感受野 在视觉系统中,如果视网膜某一定特定区域在受到光的刺激时能够引起视觉系统较 高的水平上单一神经纤维或单一神经细胞的电反应。那么这个区域便是该神经纤维或细胞的感受野。

暗适应 在黑暗中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

视敏度 即眼睛的空间辨别能力。表现为觉察目标刺激的存在及辨别物体细节的准确性。

解像 知觉某一模式具体元素之间分离的能力 简答

①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 ②对强声起反射作用,减少传入内耳的强声,起保护作用 ③阻抗匹配作用,使声能有效的从外耳传到内耳。

第六章知觉

一、填空题

1.认知心理学中对于知觉过程的解释有两种,分别是直接知觉、间接知觉。 2.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的过程、自下而上的过程。 3..对物体刺激变化而保持稳定知觉的现象称为知觉恒常性。 4. 知觉恒常性包括明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5.大小恒常性是指当观察物体的距离改变时,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保持恒定的现象。

6..形状恒常性表现为对物体形状的 知觉整合 7.错觉产生的原因是 视觉的视网膜因素,认知因素。 8. 观察者的注意是视错觉中最基本的认知因素

9.对于熟悉的物体来说,插入是一种比较有效地表示相对距离 的线索。 10.空气透视是一种远距离深度知觉 的重要线索。

11.物体表面阴影的变化也可以作为物体的 形状知觉 的线索。

12.其他一些与被注视目标物 距离相同的没有被注视的目标物的视像,也将投射到双眼的相同或相应的网膜位置形成单像。

二、单选

1.服装设计中经常应用(B)错觉 A月亮错觉B缪勒莱尔C运动错觉D似动

2.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A)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

3.以下哪项是指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知觉对象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相对定性( A )

A知觉恒常性B感觉恒常性C知觉相对性D感觉相对性 4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是按照( C )原理制作而成的。 A.时间知觉B.真动知觉C.似动知觉D.错觉 5.不是对月亮错觉的解释( A )

A相对距离假设B注视角假设C显见距离假设D相对大小假设

6.以下哪种单眼线索不是以“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小与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为原则的?( C )

线条透视 B、结构极差 C、熟悉大小 D、相对大小 7.看近处物体时,双眼视轴( A )

趋于集中 B、趋于分散 C、接近平行D、自然状态 三、名词解析 1.明度恒常性 2.对比错觉 3.缪勒莱耶尔错觉

4.知觉: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5.运动视差:观察者在物体运动时所产生的被观察物体之间深度知觉或距离的单眼线索称为运动视差。

6.知觉定式:是由过去经验和环境中事物之间的关系二产生的对感知世界的一种知觉启动。

7.双眼线索:主要是指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知觉立体物体和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重要线索。借助于双眼视差比借助上述各种线索更能精细地知觉相对距离。特别是在缺乏其他线索来估计对象距离的时候,双眼视差更为重要。距离和深度视觉主要是双眼的机能。

四、简答

1.简述运动知觉及其种类

运动知觉是人对运动物体或自身动作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的反映,也是对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以及自身运动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物体按照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从某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连续位移,由此引起人的知觉过程。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运动。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运动后效、自主运动。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原则,相似性,连续性,共同性,对称性,封闭性。 图形与背景的知觉差异

图形具有事物的特性,图形形状的边界形成轮廓。背景具有物质的特性,相对来说没有形状。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距离较近,并且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图形的后面连续伸展。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印象更为深刻明显且更好记忆,并表献出有意义的形状,而背景的形状不一定有任何意义。 五、论述

1.错觉产生的因素

2.什么是月亮错觉?如何解释?

第七章 注意

一、单选

被试对相矛盾的字词的颜色反应(如用蓝色墨水写的“红”字)要显著地慢于他们对颜色方块的命名反应,这一效应被称为(A) A、Stroop效应 B、Simon任务

C、Eriksen侧翼效应 D、Navon整体优势效应 二、多选

注意的定向包括在同一感觉通道或者不同感觉通道之间快速或缓慢的注意转移,

这一过程包含几个基本成分(ACD) A、注意转移 B、注意瞬脱 C、注意脱离 D、注意锁定 E、注意定向 三、填空题:

1.当前研究注意的两种主要方法:( 信息加工方法 )和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2.注意的三个功能:( 警觉功能 ),定向功能和执行控制功能。

第八章 记忆与学习

一、填空题

1. 斯柏林______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__平均9.1个项目_____。

2.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_____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_____、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____7+-2__________个组块(chunk)。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____加工单元_________。

4. 知觉辨认乃是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毫秒)辨认___学过的单字______以及_____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可以将记忆分为__前瞻记忆________记忆和______回溯记忆______记忆。___前瞻记忆____记忆是指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__意向________的记忆。

6. 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____先前呈现的顺序_________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研究发现,影响系列学习和回忆的最主要因素是每个项目在系列刺激材料中的位置。系列中___开始位置________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而____中间位置______的项目学习起来则难得多。 7. 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___头几个字母_______,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构成一个____有意义______的单字。 二、选择题

1. 我们几乎意识不到的记忆是:D

(A) 语义记忆 (B) 短时记忆 (C) 情节记忆 (D) 感觉记忆 2. 斯柏林(G.Sperling)的研究表明,图象记忆能够保持:B (A) 一次约4或5个项目 (B) 约7.2个项目 (C) 黑白信息 (D) 呈现的所有视觉信息 3. 记忆研究的先驱是:AC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巴特利特 (D)斯金纳 4. 记忆的传统研究方法有:ABCD

(A) 自由回忆法 (B) 再认法 (C) 对偶联合回忆法 (D) 系列回忆法 5. 记忆的类型有:ABCD

(A)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 (B) 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 (C)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D) 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 6. 内隐学习具有如下的特征:ABCD

(A) 自动性 (B) 抽象性 (C) 理解性 (D) 抗干扰性 7. 最早和最重要的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是:A

(A)人工语法 (B)序列反应时 (C)复杂系统 (D)信号检测论 8. 实验(Sternberg,1969)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C (A)平行扫描 (B)系列自中断扫描 (C)系列全扫描 (D)线索扫描 9. 尝试错误的实验是由____在1911年做的.D (A)苛勒 (B)斯金纳 (C) 华生 (D)桑代克 10. 下列哪种情形不利于顿悟?D

(A) 一段时间的大量准备 (B) 一定时期的放弃 (C) 不同的环境 (D) 功能固着

11.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区别是:BD

(A) 短时记忆无需意识参与 (B)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受干扰 (C) 短时记忆不采用意义编码 (D)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消退 三、名词解释

1. 实验性分离: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叫实验 性分离。

2. 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 3. 启动效应: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4. 节省法:没找到 四、简答题

1.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有哪些?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主要有:

(1)回忆法(再现法或复现法),是指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包括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和自由回忆法; (2)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旧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3)节省法(再学法),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4)重建法(重构法),要求被试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

(5)部分报告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6)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7)分散注意法,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防止被试者利用刺激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转移开来. 2. 记忆理论的研究进展。 这就尴尬了,又没找到

3. 何为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研究它的意义是什么?

(1) 内隐记忆是通过无意识机制运作的记忆,与“外显记忆”相对。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内隐记忆不受加工深度的影响,保持时间长,记忆负荷量对它影响不大,受干扰因素小,但是受感觉通道不同的影响大。

(2) 内隐学习指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内隐学习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学习。内隐学习从学习过程到学习结果都是稳定的,不易受其他内、外因素的影响。内隐学习是深层的。

(3) 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学习机制,内隐学习普遍存在于任何一次学习任务之中。研究内隐学习对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

内隐记忆将无意识纳入到对记忆的考察之中,使得意识和无意识终于被共同纳入到实验研究中来,从而让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和全面地揭示人类记忆乃至整个相关心理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成为可能。因此,内隐记忆一经提出立刻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研究者的注意,掀起了记忆研究的新热潮。

4.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1)、两者的含义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划分的。其中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而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2)、两者的联系

首先,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同属于记忆系统的子系统。两者的生理机制是一样的。无论是在识记或刺激信息的输入,还是在刺激信息的保持或存储阶段,两者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两种记忆会相互的影响,它们在记忆任务的操作上会发生相互作用。此外,内隐记忆对外显记忆的促进和阻碍作用,比如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容易记住,对于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会忽略。 (3)、两者的差异

(一)个体差异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总的来说,个体差异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大,而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则是十分明显的。

(二)通过对自变量的操作,观察到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的分离 (1)加工水平和类型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2)学习和测验阶段感觉道的改变,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3) 注意状态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的影响不同。

(4)学习材料知觉特点的改变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5)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的保持时间不同。

(6)刺激呈现时间的长短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7)干扰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8)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的影响不同。 (9)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表现出不同系列位置特点。

第九章语言

一.选择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语言特征的是(D)

A 具有社会性 B 具有句法特征

C 有限的词语能产生无限的语句 D 词语与其所代表意义的联系是必然的

2.一般认为,口吃属于(B)

A语言理解障碍 B语言产生障碍 C语言知觉障碍 D 语义加工障碍 3.独白言语属于(C)

A 对话言语 B 书面言语 C 外部言语 D 内部言语 4.下列有关内部言语的表述,错误的是:(B) A 具有隐蔽性

B不需要言语器官的参与

C外部言语是内部言语的产生基础

D在计划外部言语时,内部言语起着重要作用

5.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是(D) A音位 B语素 C词 D句子

6.语法知识的学习促进了语言的表达。这种迁移现象是(B) A陈述性知识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B陈述性知识对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C程序性知识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D程序性知识对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二、名词解释

言语产生:说话人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的过程。 词汇理解:词汇理解是指通过视觉或听觉通道接收词形或语音信息,进而提取词意的过程。

回指解决:读者在记忆系统中搜索出代词或短语所指代的前文中的部分。

连贯推理:有时候读者需要联系前文的内容,提取和整合已有的知识,进行恰当的推理,才能构建完整的、连贯的情景模型。

第十章 思维

一、选择题

1、大多数人不喜欢用报纸去擦汽车的挡风玻璃是(C)的一个特征 A.觉知感B.系统类比C.功能固着D.顿悟 2、谚语的得出中运用了怎样的推理?(B) A线性推理 B归纳推理 C条件推理 D关系推理 二、填空题

1、检验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的两个实验是( TURING检验 )、(中文屋剧情)。

2、推理的难度更多地依赖于前提的内容与个体已有知识的关系,而较少依赖于推理涉及的逻辑形式。

3、拜恩和约翰逊-莱尔德的两维空间推理实验证明了心理模型理论的预测。 4、线性推理中需要区分的两个过程是句子的加工过程和结果推理过程。 三、解释术语

1、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2、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某种事物的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3、定势 定势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最熟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某种倾向。 4、演绎推理 推理是指在已知的或假设的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它也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逻辑问题的解决 四、简答题

1、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

(1)人脑的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不同

(2)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方面模拟人的思维结果是不够的 (3)计算机无法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模拟 (4)计算机难以达到专家的水平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2)无关信息的影响 (3)问题表征的方式 (4)定势 (5)功能固着 (6)动机和情绪

(7)人际关系

第11章 社会认知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中,同盟者(C) A.将遭受中等的电击 B.将遭受剧烈的电击 C.实际上并不遭受电击 D.仅遭受轻微的电击 二、简答题

1.试分析公平与不公平对移情的影响。

答:singer等人(2006)进一步研究移情反应是怎么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调节,即怎么受公平与不公平的感受调节。 (1)实验过程

①实验前的游戏 a.游戏目的

通过连续重复的囚徒两难游戏,被试确定哪一个实验者同伙是公平,哪一个是不公平的。

b.游戏过程

采用囚徒两难游戏进行。每次游戏中只有两个人:被试A和实验者同伙B,实验者同伙有两个,分别扮演值得信赖的和不值得信赖的人。每次游戏中,被试与实验者同伙各有10元钱,如果A信赖B,而B也信赖A,那么,两个人都会大大增加钱数。游戏中,A首先做出决定,如果A信赖B,把10元钱都送给B,按照游戏规则,此时A给B的10元钱将增加3倍变成40元,这样,B就有50元。然后,B可以选择返回较多的钱,如25元给A(诚实可信行为),也可以选择返回一点点钱,如1元钱(不诚实可信行为)。在第一种场合,两人各得25元,在第二种场合,B得49元,而信赖B的A只得1元;另一类游戏结果是,A不信赖B,不把钱给B;B当然也不信赖A,不把钱给A,这样,每人各有10元钱。 (2)实验

被试共32人,男女各半。

①对被试及两个实验者同伙的右手背施加低强度的电刺激(无痛条件)或高强度的电刺激(疼痛条件)。通过镜子等实验设备,被试可以看到自己的手以及两个实验者同伙的手。

②实验指示图标告诉被试,高或低电刺激将要施加给谁,即施加给自己(自我)、公平的实验者同伙,或不公平的实验者同伙。在施加电刺激的同时扫描被试大脑。

③扫描完毕,被试回答移情量表中的问题,并对高低电刺激的强度作出等级判断,对两个实验者同伙的喜爱程度作出评定,以及对自己报复两个实验者同伙的欲望的强烈程度作出评定。 (3)实验结果

fMRI显示,男女被试在看到公平的人疼痛时均激活了前扣带回和前脑岛,但是,男被试在看到不公平的人疼痛时上述脑区的激活显著降低。这表明至少男性的移情反应是由评价别人的社会行为调节的。

(4)实验结论

公平与否的社会交往影响了人们情感联系的性质,即合作行为(彼此信赖)培育了这种联系(移情),而自私行为则危害这种联系。男性被试报复欲望评定得分与伏隔核(与奖励过程有关的脑区)的激活有显著相关。 2.简述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方法。

答: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一个人亲历事件的记忆,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自传体记忆测验

自传体记忆测验是研究自传体记忆常用的方法,通常给被试呈现一个线索词,要求被试回忆由该线索词引起的被试的一些亲历事件。 自传体记忆测验的一般过程:在计算机屏幕逐个呈现一系列线索词并由实验者大声朗读。要求被试在30秒以内针对每个线索词报告一项亲历特殊事件,该事件应该有具体时间、地点并且历时少于1天。实验者记录被试的报告,同时也进行录音。

(2)按一定要求写下自己过去的经历

这种研究自传体记忆的方法是不给予线索词只是按一定要求写下自己过去的经历,然后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分析总结。Wang和Conway(2004)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文化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记忆发生的时间以及性别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

第十三章 眼动实验法

一、名词解释 兴趣区:

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 移动掩蔽范式:

伴随言语范式的定义: 二、填空

1. 伴随言语范式的研究案例中采用 凝视时间。 2. 在研究刺激物觉察范式中设计了正常情景和 。 3. 视网膜中视敏度最高的区域是_中央凹_____。

4. 眼动是由三对眼外肌控制,这三对肌肉是_上斜肌、下斜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

5. 人眼中最重要的屈光介质是角膜 6. 眼动的基本形式_注视、跳动、追随运动_三种基本形式。 7. 追随运动的两种形式__、__。

8. 眼动记录的方法有____,____两种方法。 9. 眼球运动产生生物电的原因_____。

10. 兴趣区的界定可小可大,主要包括以 界定的兴趣区,以

界定的兴趣区,以 界定的兴趣区,以 界定的兴趣区。 三、解答题

11.伴随言语范式的逻辑

12.简述闪烁范式的操作步骤

第十四章

一、填空题

1. 脑成像技术可分为功能定位、时间进程、神经调控三个方面 2. PET检测同位素的分布可间接反映神经活动的分布情况 3. fMRI的原理是血液动力学和BOLD效应

4. fMRI的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预处理、图像标准化、统计分析

5. 使用EEG进行认知科学研究时常使用的是相关电位(EPR)范式 6. 多模态的磁共振成像包括 结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静息态FMRI(RS-FMRI)。

7. MRI能够提供很好的脑灰质(神经元胞体)和白质(神经元纤维)对比信息 8. MRI技术的两种结构形态学的分析方法:一类是基于体素的方法,另一类是基于表面的方法。

9. DTI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两个主要应用是:定量白质分析和纤维追踪。 10.2012年,Allivisatos等人提出了一项新的脑连接研究计划-----脑活动图计划。

二、简答题

1.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优缺点 优点

(1)适用多年龄段的被试,同一被试可以多次参加实验。 (2)空间分辨率高

(3)可以完成各种特定要求的扫描和多种实验实验范式。 缺点:时间分辨率较低

2.简述RS-FMRI受关注的原因

(1)静息态是与任务无关的状态,不受制于实验设计,实施简单。(2)数据具有可重用性。

(3)静息数据可以做功能连接分析。

(4)对于不适宜做任务FMRI的被试(如认知障碍病人、婴儿等),RS-FMRI更容易实施。

(5)人脑静息状态下的代谢总量占总代谢量的95%且远高于在任务活动中的消耗能量,因此更能反映大脑功能。

3.请按不同分类列出所有的脑认知成像技术 (1)功能定位 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2)时间进程 脑电图

脑磁图

(3)神经调控 经颅磁刺激 光遗传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fo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