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2

更新时间:2024-07-04 05: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掌握文言语句的翻译。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孟子文章铺排的气势和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 3、理解孟子所讲的浩然正气、所谓大丈夫的标准;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孟子所讲的做人的标准和道理。 学法点拨:注重读背课文,尤其抓住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关键句子,体会作者要

表达的观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民族英雄,他就是文天祥。他被囚狱中时,写过一首著名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文天祥歌咏的这种浩然正气是孟子首倡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二、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A级﹚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政治上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三、结合注释,通读全文。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A级﹚

夫子恶乎长 ____________ 无是,馁也____________ ..行有不慊于心 ____________ 揠苗助长____________ ..苗则槁矣______________ 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 ..傅说胶鬲 _____________ 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 ...

1

﹙提示:wū、něi、qiè、yà、gaǒ、quǎn、yuè、gé、bì﹚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B级﹚

(1)浩然之气______________ ﹙2﹚塞于天地之间______________ ...

﹙3﹚无是,馁也______________ ﹙4﹚揠之者______________ ..

﹙5﹚苗则槁矣______________ ﹙6﹚丈夫之冠也______________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示:盛大流行的样子;充满;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拔起;枯干;名作动,举行加冠礼;使动;使动﹚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B级﹚

﹙1﹚行有不慊于心______________ ﹙2﹚往送之门,戒之曰______________

﹙3﹚往之女家______________ ﹙4﹚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

﹙5﹚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__ ﹙6﹚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 ﹙提示:慊通惬;戒通诫;女通汝;曾通增;衡通横;拂通弼。﹚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B级﹚

﹙1﹚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句﹚ ﹙2﹚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判断句﹚ ﹙3﹚ 舜发于畎亩之中。﹙状后置、被动﹚ ﹙4﹚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后置﹚ ﹙5﹚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状后置、被动句﹚ ﹙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后置﹚ 5、名句积累。﹙B级﹚

﹙1﹚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四、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C级﹚

﹙方法点拨:要抓住关键词,省略部分补充完整,句式要一致。﹚

1、原文: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则馁矣。

2

翻译:它作为一种气,跟义和道相配;没有这义和道,就萎靡不振了,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但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这气就疲软了。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富裕和显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和低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权势和压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样的人才能称作大丈夫。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赋予这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心意和志气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肚子饥饿,使他受穷困,使他所做的事情不能如意、不能成功,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以前不具备的能力。 五、 探究研讨课文内容。﹙D级﹚

分组讨论,派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教师对学生发言加以总结深化。

1、结合第一则如何理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提示: 这是孟子讲的一种处于高尚道德境界的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人们具有了它,就会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缺乏了它,就会无所作为。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是必须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力行仁义。它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人具有了浩然之气,形体上就能将生死祸福置之度外而不动摇心意。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无数的仁人志士,把孟子的浩然之气作为反抗外侮、捍卫民族尊严的重要精神武器。他们面临艰难危险能刚直不阿、视死如归,英勇捐躯,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正气歌。

譬喻法。用揠苗助长的寓言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浩然之气及特点—不能急于求成。

a) 结合第二则讨论:什么是大丈夫?

提示:真正的大丈夫不是阿谀奉承,窃取权势,逞个人智慧和能力,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人物,而是执着于道义,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充满浩然正气,不为富贵迷惑,不为贫贱、威力所屈的人。

3

b) 第一、二两部分都用了对话或回答得形式,有什么好处?

提示 : 孟子善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不可能强加于人,只能靠论辩。而增强论辩色彩便成了孟子文章追求的一大特色,采用对话或问答的形式便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文章第一部分采用孟子于其弟子公孙丑对话的形式,先由公孙丑的一个问题引出:“夫子惡乎长?”孟子便借此发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样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容易解决人们的疑问,更有针对性地揭示出问题的实质。第二部分用孟子与景春对话的形式,围绕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在驳倒景春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有问有答,先破后立,更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第三部分中孟子阐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其论证思路。

提示:本部分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3、 第三部分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体现了孟子散文什么特点? 提示:

这部分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正面﹚与国家灭亡﹙反面﹚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六、拓展延伸﹙D级﹚

4

1、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提示: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生于忧患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死于安乐

2、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还能举出其他人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精彩PK﹚

提示: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3、知识积累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学后反思: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f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