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基础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5-22 00: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测量学基础》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评委:你们好!

我是 。我说课的课程是“测量学基础”。下面我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采用的教材、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五个方面来汇报对课程教学的思考。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课程性质

《测量学基础》是农村能源与电气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相对独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不是很大,旨在培养学生使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的操作能力(包括距离测量、误差基本知识、控制测量在内的测量学基本知识)。课程学时总数为108学时,其中实践教学32学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准确运用水准测量和角度测量的相关原理,会使用水准仪及经纬仪进行距离和角度测量,并完成对测量数据的误差和精度分析。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应用范围较广,在专业素质的培养中起到帮助和支撑作用。

二、课程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是从事农村电气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运行、检修、调试和生产管理等工作。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服务于电气工程领域中的设计、施工工作。依据课程标准,该课程的课程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理解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及角度测量原理,熟悉水准仪及经纬仪的构造; (3)掌握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4)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会熟练使用水准仪,运用水准测量原理进行三个水准路线的高差及高程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及误差校核;

(2)能够精确操作经纬仪,运用角度测量原理使用测回法与方向观测法进行水平角及垂直角的测量,会分析测量结果,并会对经纬仪进行检验与校正;

(3)会使用钢尺进行距离丈量,使用望远镜(也可由水准仪代替)进行视距测量,并能够做到简单的直线定向;

(4)会运用误差知识对测量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简单的误差计算及分析; (5)会导线测量的外业及内业计算,解析交会测量,三角高程测量。 3.素质目标

(1)通过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地理常识; (2)锻炼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及动手能力;

(3)通过组队进行室外测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三、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测量学基础》,并配有《测量学基础实训指导书》。本课程教材共有十二个章节,其中一、二章讲述了测量学的基础知识,三、四、五章主要讲述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的原理及具体操作过程,第六章误差知识既独立成章又贯穿于本书的各个环节当中,七、八章讲述了平面、高程两种控制测量方法,最后九、十、十一章讲述地形图的内容。本教材重点是第二章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以及第三章的水准测量方法,第四章中经纬仪的使用及垂直角的测量,第五章中钢尺量距和视距测量,第七、八章所讲述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其中难点是水准仪及经纬仪的具体使用操作,两种控制测量方法。针对农村能源与电气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我认为本书当中第九、十、十一章关于地形图内容的阐述过于复杂,比如地形图的测绘、在地形图上确定目标以及地形图在工程中的应用等内容对于本专业学生而言可以弱化,只需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即可。

四、教学设计

本教学班共有50名同学,在做水准测量实验过程中,我利用现有的12套仪器,将学生分为12组,每组4人(有2个小组5人)进行测量。实际操作过程中每组人数较为合理,能保证分工明确,使得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测量的各个环节当中。数据以每组同学共同测量商议的结果为准,大大减少了误差,并由每组成员共同进行数据分析与误差校核。

本课程虽暂未实施课程改革,但本课程涉及的实验实训内容较多,尤其在第三章水准测量,第四章角度测量和第五章距离测量当中需使用不同的仪器,进行包含多种数据的测量及误差分析。整体教学遵循“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原则进行设计,针对实训部分内容,我采用先展示,再模拟,最后实际

操作的过程展开教学,让学生逐步学习,一点一点掌握,最后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针对后面测量误差及控制测量部分的内容,相对偏理论一些,在学生会用方法以后,找例题,找数据,让同学们不断在实际中练习,然后反过来验证理论知识。

五、教学实施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11级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大专班,学生普遍存在对实际操作过程模糊,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进行加强。下面我以第三章水准测量为例,阐述具体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如下:

1.课程导入

首先对于水准测量原理的讲述,我告诉同学们水准测量即是测两点间的高度差以及一点相对于另一点的高度,在黑板上直观的画出了塔尺与水准仪摆放的位置如图1,这样提炼了关键点,一目了然,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内容,使得原理易于被大家所接受。

图 1

2.教学过程

接着是水准仪的使用,先说明每个部件的作用及整体使用方法,然后手拿水准仪围绕同学们转,保证每个同学能直观的看到,使他们脑海当中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在进行施测方法训练时,我先在黑板上对三种水准测量路线在黑板上进行

模拟,并详细讲解如图2,接下来让每位同学逐个练习水准仪的安置方法以及调焦,然后五人一组在教室内选定两点模拟高差测量,接下来室外实训当中大家先做一遍,我发现大家集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讲解,最后再在室外定点测量,做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比。

图 2

3.课后小结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1.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采用的考核评价方式? 2.教学效果分析

在第一次水准测量室外实训过程中,同学们普遍存在水准仪放置位置不合理,测量两点间距离选取过小,点的定位不能反映高低起伏的情况,随意挪动三脚架,记录数据不规范的问题,不能将课堂上,或者说黑板上的内容灵活应用于实训当中。经过一到两次的室外测量,我对同学们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了纠正,并对测量过程又详细叙述了一遍后,在以后的实训当中同学们的操作已基本符合流程,除个别小组外,其他小组所测数据精度都达到了要求,误差也处在允许的范围以内,效果良好。

3.今后改进的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灵活运用能力不强,今后的教学过程应当加强基础知识的强化,可以以测验、问答、作业的形式巩固基础。可以增加实践教学学时,让同学们多练,多操作,不断提升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以上,我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对《测量学基础》课程的有关分析和教学思考。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f2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