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富强相因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更新时间:2023-07-24 12: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 0 1 5年 8月

皖西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We s t An h u i Un i v e r s i t y

Au g., 2 0 1 5

第3 1卷第 4期

Vo 1 . 3 1 No . 4

李鸿章富强相因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刘红阳(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 2 3 5 0 0 0 ) 摘要:李鸿章在主持洋务运动的过程中,逐步萌生并形成富强相因的思想。1 9世纪 6 0年代的洋务自强,是其产生时期;

7 0年代李鸿章逐渐把目光向求富转移,富强相因思想逐步形成;富在民生是李鸿章对富强相因思想的解释和补充。李鸿章富强相因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是近代 q -国寻求富强之路的重要环节,为其后 q -国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起到一定的镜鉴作用。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自强;求富之路;富强相因中图分类号: K8 0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O ( ) 9~9 7 3 5 ( 2 0 1 5 ) O 4一O l l 2一O 4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 1 8 2 3年生于安徽省合

鸿章的自强之道,开始于他对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引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李鸿章接触到西方的先进军事装备,萌生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想法。 1 8 6 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与洋人接触日渐增多,逐步接受中国武器装备落后于西方的现实,并明确提出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寻求自强的主张。泰西各国“明于制器尚象之理而得其用”,并能借之“横行海外” _ l 3 _ ( n明。“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若“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 4 1 ( n,如此中国便可自强。 李鸿章的“讲求洋器”从一开始就受到多重阻力, 西方国家或是“禁不出售”或是抬高价格,清政府内部怀疑、阻挡者亦是不少,李鸿章则表示自己以“中国军

肥县的一个耕读之家。少年时期立志登科扬名, 1 8 4 0 年考中秀才, 1 8 4 7年中进士。“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 _】] ( n ∞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 8 7 0 ̄1 8 9 5年是李鸿章大权在握,主持晚清洋务和海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

刚刚历经 2次鸦片战争和 2次农民起义的内外冲击,惊魂甫定,被迫寻求自立自强之道。以自强、求富为主题的洋务运动成为清政府的主要依仗对象。作为洋务巨擘,李鸿章的思想和实践引领了中国的近代化潮流,学界有关其思想的研究较为丰富,多从科举、海防、外交等角度人手,如苑书义《李鸿章科举改革思想刍议》 (《近代史研究} 1 9 8 8年第 4期)、施渡桥《论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的变化》 (《近代史研究 5 5 1 9 9 3年第 4期 )等,本文拟分析李鸿章富强相因思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探讨

器远逊于外洋为耻”,希望将士们能够忍辱负重,学习西人技巧之一二,期“有增益而能战之”[ 5] _ ( n 。李鸿章也尽力购买西方先进军事武器,同时开设机器局进

其具体含义及其在时代背景下的进步意义、历史局限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

“自强”在近代中国具有双重含义,既有农民战争

行仿制,为清政府军事求强创造条件。上海三洋炮局,又称上海炸弹三局,是李鸿章早期设立的军工厂之一,该局设立之初,机器简陋,原料不足,但每天仍能生产出 1 0 0枚炮弹。 1 8 6 4年,英人马格里出面购

打击下,清王朝“自我振兴”的表面含义,又带有外国侵略者面前,清政府“自我图强”的深刻意味。无论是“振兴”,还是“图强”,重心都在“强”上,如何实现自

买了阿思本舰队配备的机器,一度引起了清王朝的注意,上海三洋炮局也由此逐步发展为苏州洋炮局,即

强,成为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李鸿章作为朝廷重臣,较早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千年变局”,并提出在“变局”中面对“强敌”,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_ 2 j ( 。在他看来,学习西方、变法自 强,是建立奇业的必经之路。

金陵制造局的前身。1 8 6 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宁沪二局均属兵工厂,以蒸汽为动力,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任职直隶总督后,李鸿章又接管了天津收稿日期: 2 O l 5一O 5—2 2

作者简介:刘红阳,女,山西l艋汾人,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3] ( P 。,李

第 4期

刘红阳:李鸿章富强相因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 1 3

机器制造局。宁、沪、津 3局大量购买西方的先进机器设备,设立火药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等,并建造了多艘兵轮,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新式武器,改变用刀、箭等旧式武器对抗枪、炮等西方先进武器的不利局面。

行停止”,遭到左宗棠、沈葆桢等人以“兵船为御侮之资”[ 6] ( n" 为由的反对,李鸿章则认为“国家诸费”均

可省,而“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船”等费用, “万不可省”,并在提出“兼造商船,供华商领雇”、“购买机器”、开采南省煤炭等建议,同洋商争利源,为军事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原料支持 _ 7] ㈣。他指出“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中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若采用官督商办的企业形式,引导官商合作,学习西方先进的机械技术,而“不准西人代办”,果能“采炼得法”,则“利源自开”,“榷其余利”可

“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的盲目自信心理与“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_ 3 j ( H∞”的传统心态,使李鸿章在注重军事建设的同时也极为注重洋务人才的培养。1 8 6 3年,李鸿章奏准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

之后,又成立了天津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威海水师学

堂、旅顺鱼雷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洋务人才。为提高洋务学堂的入学率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李鸿章还极力推进科举变革,奏请设立算学科,为西学人才提供进身之阶。他所谓的“变”是基于“千年未有之奇局”“千年未有之强敌”的认识

养兵造船,于“富国强兵之计,颇有关系” E 7]

。若

士大夫仍旧皓首穷经,昧于“千年变局”,安于现状,让洋人横行于中土,则后患无穷也。经李鸿章等人的据

理力争,清政府否定了宋晋的主张,转而支持洋务派建造商船、开采矿藏。 同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朱其昂等

人开始筹办轮船招商局。次年 1月,招商局正式成立。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由军事工业向民用工业转变、由“求强”转

提出的,其目光还仅限于变通陈法,学习外国器物,对西方思想制度等的认识尚且不深,其思想也略逊于同时代的维新思想家,但其实践活动却是早期维新派所不能及的。

为“求富”开办的第一个近代企业。李鸿章等人坚持“商为承办”“官为维持” l 8 _ I (。 的原则,采取拨借官款、增拨漕粮、延期还款等措施大力支持,缓解了开办

李鸿章的自强思想形成于镇压内乱的过程中,并随着西学的引进而逐步深入发展,其领导的自强运动

也多围绕军事活动展开,培养新式人才、变通科举制

初期的压力,为招商局步人正轨奠定了基础; 8 0年代,轮船招商局情况好转,人股人数增加,股票价值提升,先后开辟了通往日本 (长崎、神户)、新加坡、美国 ( I E t金山、檀香山)、英国伦敦的航线,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为中国的航运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

度等均是为了推进军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传统落后的封建生产模式根本无力承担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巨额资金,是否继续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成为摆在清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经费问题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瓶颈,如何“求富”也就成为应有的题中之义。

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民用工业的起步提供了资金支持。轮船招商局的经营所得多用于对外投资,所涉领

二、强与富相因

域离不开洋务,其中煤铁业居多,占总投资的3 5 . 7,此外还涉及纺织业、银行业、交通业等。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数“百里之国”,岁人

李鸿章移植西方先进军事工业,是为加强清王朝的武器装备,镇压内乱、抵御外侮,继而稳固清政府统治,但军事工业只是西方国家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背后拥有雄厚工业基础和强大经济实力的支

财富动辄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中国若不“早图变计”,仿行其至关重要者,将面临“以贫交富、以弱敌强”的窘迫局面[。]

∞ 。1 8 8 0

持,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将其强行移人中国,缺乏相应的工业、经济支持,产生了经费不足、原料短缺、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困难,严重阻碍了军事工业的进一

年,在给清廷的一份奏折中,李鸿章初次提出“强与富相因” l 2 l l (。’的主张,随后又进一步解释为“欲自强必

步发展。为此, 1 9世纪 7 0年代,李鸿章开始将目

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l 2 J (。∞,这表明“强”以“富”为基础,“富”以“强”为保障的富强相因思想逐

光转向民用工业,希望能为军事工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1 8 7 2年,在清统治阶层内部发生的是否继续造

步形成。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富强相因思想的初步尝试,它的开办不仅促进了中国航运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的发展。此外,轮

船的争论,成为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从“求强”到“求富”、振兴军事工业到经营民用工业的转折点。这一

船招商局的成功运营也为李鸿章以官督商办为桥梁

年内阁学士宋晋奏陈,“制造轮船靡费太重”应“暂

连接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进一步实现自强求富提

1 1 4

皖西学院学报

第3 1卷

供了借鉴,随后李鸿章又创办了中国第 1个棉纺织工厂——上海机器织布局;主持修建了我国第 1条铁路——唐胥铁路;开办了开平矿务局、平泉铜矿、漠河金矿等,一定程度上为华商赢得利源,也解决了开办

族危亡,最终维护清政府统治,这种以国家作为一个

整体寻求财富的做法,若非要冠以民生的概念,也只能算作是广义的“民生”,而非真正意义上关注人们基本生存状态的民生。

军事工业所需的资金、原料问题,促进了中国军事工业的继续发展,为清政府的“军事求强”提供了保障。三、尤必富在民生

“富在民生”是李鸿章富强相因思想的发展及衍生。虽然李鸿章并未对此详加论述,但从其洋务实践中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富在民生”是为了吸引商人投

李鸿章所谓的“求富”是基于“求强”的认识提出的,其目的除了为军事工业提

供资金支持外,还包括振兴中国民族工商业,“扩利源而敌洋产”。为此,在“强与富相因”之后,李鸿章提出“先富而后能强,尤必

资民用企业,为国家“求强”积累资本。官督商办的企业模式为其实现了“归并商本”的预期目标,但在求富、求强上还有一段距离。官督商办企业本身带有浓厚的封建官僚色彩,后期大多经营不善,弊端丛生,不得不转为国有或改为商办。虽然结局仍不容乐观,但李鸿章已开始走出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局限,认识到“重商富民”的发展原理。 四、富强相因思想的历史地位

富在民生,国本乃可益固”[ 1。 _ ,进一步探讨如何求富,但何为“富在民生”,李鸿章并没有给出解释,笔者可以从他的实践中探知一二。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等是洋务派以求富为目的开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是其践行“富在民生”思想的主要形式。官督商办将企业置身于官府的保护之下,为商人提供各种政治、经济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失败,使曾经朦胧一团的“泰西”从此以坚船利炮的形象展现在中国人面前。最先经历这种震撼并迅速做出反应的是抗英主帅林

支持,使其能与外商竞争。商人、买办等对官督商办的企业模式也抱有极大的幻想。唐廷枢、徐润在加入

则徐。1 8 3 9年林则徐坐镇广东,主持禁烟期间,就“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探知夷情,寻求“制敌”之策_ 1 z _ ” "。随后,魏源吸收林则徐的思想提

轮船招商局时,曾做过这样一个预算:以5 0万元为资本,在官府的扶持下, 4条轮船每年航行 3个月,至少可得 2 0 的红利,长此以往,官督商办形式的企业可创“千古未有之局”“万世可行之利” _ l 1 l _ M。 然而,李鸿章的“富在民生”,并非为民求富,更多

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将林则徐“长技”的范围从军事领域拓展到民族工业领域。几乎与此同时,

包世臣也产生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想法,同林、魏一样, 他对西方的学习只是停留在寻求制敌之策的层面上,

的是向民求富。官府为洋务企业

提供了资金支持、减免税收及部分营业特权的同时,也需要企业给予一定的回报,这种回报在一定条件下成为一种无偿贡赋。 从1 8 9 0年到 1 9 1 1年,轮船招商局就向清政府报效1 6 2万元、 1 8 8 4年到 1 9 0 2年电报局共报效 1 4 2万元、

但即便如此,在“天朝上国,无所不包”的旧有观念之下,其设想仍旧无法立即实施。直到 1 9世纪 6 O年代,在太平天国的炮火声中,林则徐等学习西方先进

军事技术的设想才以制逆为动力付诸实践,洋务首脑李鸿章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1 8 9 1年到 1 9 1 1年上海招商局共报效1 3 5 3 9 6 0两等,李鸿章等洋务官僚将这些款项再次投入开办学堂、建造兵轮、开发矿藏等洋务事业,进一步促进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工业的发展。由此看来,洋务首脑李鸿章的“富在民生”更多的是利用商人资本,为“国” 求富,为“官”求富。富强之道,在乎富民。李鸿章作为清统治阶层中

李鸿章从小苦读孔孟之书,研习宋学义理,熟知经世之学,加之他与洋人交往频繁,思想比一般的封建士大夫更为开阔、灵活,能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现

状,并提出“千年变局”的命题。为应对变局,李鸿章吸收林、魏思想,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并通

过开办学堂、创办机器局等洋务活动将其落到实处。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单纯移植西方先进军事工业所

的一员,强调开办民用企业,与外商争利源,为军事工

造成的社会问题逐渐显现。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认

业提供原料、资金等,使中国逐步摆脱对西方各国的依赖,这不论是从市场竞争机制上看,还是从强国御辱的民族心理上看,都无可厚非。但他提出“富在民生”的经济理论,却并非或者说主要不是从商人的利

识到,军事求强“非有大宗巨款,不能开办,非有不竭

饷源,无以持久”[ 1。] (胁,但清政府财政窘迫,无力承担巨额款项,而且“军兴以来,凡有可设法生财之处,历经搜刮无遗,商困民穷,势已岌岌” E g] 。王韬、

益出发,而是从国家全局着眼,

寻求富强之道,挽救民

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派的“求富”思想,为李鸿章等洋务

第 4期

刘红阳:李鸿章富强相因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出版社, 2 0 0 8 .

1 1 5

派官僚解决当前问题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李鸿

章结合“古今国势”,提出富强相因思想理论,推动洋务运动向“富”“强”为主的双重中心转移。随后,李鸿章揣摩“求富”之法,提出“富在民生”思想,在解释“如何求富”的同时,为洋务运动指明了方向。但李鸿章的“富在民生”,只是停留在为国求富的层面上,未深入国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也决定了洋务运动未实现中国富强的终极命运。

[ 3 3李书源.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 ( 3 )[ M3 .北京:中华书局, 2 0 0 8 .

[ 4 3舒新城 .中国近代史教育史资料 (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8 1 .

E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 2 9 )信函一E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8 .

E 6 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洋务运动 ( 5 )[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6 1 .

富强相因的思想是李鸿章在充分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吸收早期启蒙思想家及同时代人的相关思想, 在洋务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它萌生于 1 9世纪6 0年代以“求强”为主的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的“求

[ 7]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 ( 5 )奏议五[ 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 0 0 8 .

[ 8]顾延龙,戴逸.李鸿章全集 ( 7 )奏议七[ 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 0 0 8 .

富”实践中形成并逐步发展。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富强相因思想决定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方向,使洋务运动成为近代中国寻求富强的重要环节,为之后中 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镜鉴。参考文献:

[ 9]顾延龙,戴逸.李鸿章全集 ( 3 1 )信函三[ 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 0 0 8 .

[ 1 o]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 1 o )奏议十[ 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 0 0 8 .

E l 1] (民国)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航政篇(第

l册)[ M] . 1 9 3 1 .

[ 1 2]中华书局编辑部.魏源集E M] .北京:中华书局, 1 9 7 6 .E 1 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洋务运动 ( 1 ) E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6 1 .

[ 1]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M]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 2 0 0 9 .

[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 9 )奏议九[ M] .合肥:安徽教育

Th e Fo r ma t i o n a n d De v e l o p me n t 0 f Li Ho n g z h a ng’ S Re l a t i o ns h i p Th o u g h t o f Af f l u e nc e a n d Po we rLI U Ho n g y a n g( S c h o o l o f Hi s t o r y a n d S o c i e t y,Hu a i b e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Hu a i b e i 2 3 5 0 0 0,C h i n a )Ab s t r a c t: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p r e s i d i n g o v e r t h e We s t e r n i z a t i o n Mo v e me n t L i Ho n g z h a n g g r a d u a l l y i n i t i a t e d a n d f o r me d h i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o u g h t o f a f f l u e n c e a n d p o we r .I t p r o d u c e d i n t h e p e r i o d o f We s t e r n i z a t i o n s e l f - i mp r o v e me n t i n t h e 1 8 6 0 s;I n t h e

1 8 7 0 s,Li Ho n g z h a n g g r a d u a l l y p u t h i s e y e s o n p u r s u i t a f f l u e n c e a n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o u g h t o f a f f l u e n c e a n d p o we r h a s b e c o met h e g u i d i n g i d e o l o g y o f t h e We s t e r n i z a t i o n Mo v e me n t;Ri c h n e s s i n

t h e p e o p l e’ S l i v e l i h o o d i s h i s c o mp l e me n t a r y 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 h i st h o u g h t . Un d e r t h e g u i d a n c e o f Li Ho n g z h a n g’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o u g h t o f a f f l u e n c e a n d p o we r,t h e We s t e r n i z a t i o n Mo v e me n t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l i n k i n mo d e r n Ch i n a t O b e i n g r i c h a n d a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Ch i n a’ S d e v e l o p me n t l a t e r,a n d i t a l s o p l a y s a r o l e o f mi r r o r i nr e s t .

Ke y wo r d s:Li Ho n g z h a n g;s e l f - i mp r o v e me n t;r o a d o f b e i n g r i c h;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o u g h t o f a f f 1 u e n c e a n d p o we r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en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