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苏军三大叛逃事件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7 04: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震惊世界的苏军三大叛逃事件

2006年是苏军上尉维克多·别连科驾驶米格-25战机叛逃日本30周年。一些俄罗斯媒体近日以《暗淡的红星》为题对该事件的幕后秘闻进行了广泛报道,在两国民间再度激发研究那段“跨越铁幕”历史的热情。 自1949年冷战开始后,苏美两大阵营进入了漫长的军事对峙时期,双方的对抗始终贯串着政治斗争,互相策反军事人员叛逃则成为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讲述的就是当年震惊世界的苏军三大叛逃事件。

震惊世界的苏军三大叛逃事件----涵馆机场事件

别连科事件

被怀疑有精神病,用叛逃报复国家

维克多·别连科

维克多·别连科

年轻时的维克多·别连科

维克多·别连科1947年出生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军人家庭,由于环境的熏陶,他报考了当地的航校。毕业后,他转入军队服役,被任命为哈尔斯克航空团的飞行教官。

后来,别连科多次申请当格罗莫夫试飞学院的试飞员,都没被批准。于是,他开始酗酒、斗殴、顶撞上司。有一次,他耍起酒疯,当着基地中心主任的面,把基地内部的弊端全都抖了出来。

最后,领导怀疑他有精神病,但精神病医院医生认为他思维正常。此后,别连科被调到靠近堪察加半岛的丘夫耶夫卡的国土防空军工作,担任代理副大队长。

别连科感到没什么前途,就想驾机跑到国外去,靠出卖自己驾驶的先进战机米格-25P的秘密捞一笔大钱,同时也报复苏联,重创其国防体系。

米格-25

米格-25P型截击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重型截击机,美国中央情报局仅获得该机的零星资料。美国国防部长谈到这种飞机时说:“它可能引起西方武器装备和战略的根本改变。”别连科相信,美国会相当欢迎他送去的“礼物”。 别连科在美国

于是,别连科开始估算到日本机场的最近路线,还借助词典写好了英语便条:“请把发生的事通知驻日美军,保护好飞机,不允许任何人靠近……”

1976年9月6日12时50分,别连科驾驶米格-25升空。在盘旋一段时间后,改道直奔东南方的日本北海道。途中,别连科将飞行高度从8000米猛降到1000米,以避免被苏联和日本雷达发现。接着,他按动报警开关,发出呼救信号;几秒钟后,他又关掉开关,想让地面雷达站误以为飞机失事了。他还关掉了机载雷达和其他电子仪器,让飞机处于无线电静默状态。

30分钟后,别连科进入日本“防空识别圈”,日本自卫队连续派出两批F-4EJ型“鬼怪”战机拦截,但均被甩掉。不过,这时别连科的处境也不妙,因为飞机油料快用完了。这时,他看到了日本函馆民用机场。但当飞机试图降落时,一架波音727型客机正好起飞。为避免相撞,别连科来了一个急转弯贴向地面,并以时速360公里冲向跑道。飞机在巨大惯性作用下冲出跑道,在草坪上划出一道深深的沟痕后停在高架电线塔前。

别连科扯下氧气面罩,从驾驶舱爬到机翼上,拔出TT-33型手枪朝天连开数枪。一刻钟后,日本防卫厅特别情报处派官员前来接洽,他们以为别连科偏离了航向,但别连科斩钉截铁地称自己是有意飞到日本的,并要求日方立即安排他与美国代表见面,寻求政治避难。

呼啸着飞过函馆的Mig-25P。这是当时被一位路人偶然拍到的,因此次张照片显得非常珍贵。此时的Mig-25显得面目狰狞

呼啸着飞过函馆的Mig-25P

当时冲出跑道这架Mig-25P,可以看见旁边大量的日美技术人员在忙上忙下

当时冲出跑道这架Mig-25P,可以看见旁边大量的日美技术人员在忙上忙下。机身已被防水布罩住

生产状况

米格-29的批量生产于1982年开始在莫斯科进行。第一架量产型号于83年8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空军基地交付。1984年经国家接受检验后,米格-29开始进入前线航空部队。初期生产、试飞和改进工作延续到85年。86年首批出口型号也已交付。85年2月装备了空地攻击电子吊舱的第14架原型机9-14号由托克塔·奥巴基洛夫驾驶首飞,揭开了米格-29多任务改进计划的序幕。苏联/俄罗斯空军共装备了超过800架米格-29,外销也达到500架。据称截至95年1月,俄罗斯已生产1216架米格-29单座型和197架双座型,合共1413架。1990年后生产的米格-29均被用于出口。91年12月苏联瓦解,其拥有的米格-29分散在分裂的各个共和国内。俄空军手中只剩下不足400架能正常操作的米格-29。查尔斯·迪克在其94年发表的论文《俄罗斯军队:现状和前景》中写道:俄空军司令科尔根·P·S·第聂金称俄空军只掌握了原有的米格-29部队中的37%,随着经济的一路滑坡,现在在俄空军中的米格-29数量更是下降到300以下。到了93年底,约100架生产中的米格-29因空军无法支付费用,只好存放在仓库里。其中48架后来用于作为改进型原型机。由于俄空军事故不断,每十万飞行小时接近12起,库存的一些飞机被用来弥补损耗。还有部分库存品出口到了其他国家,如8架出口至印度弥补损耗,出口伊朗41架,叙利亚48架。但“有钱的主”,如马来西亚则购买全新生产的米格-29N。此外还少量提供一些库存品给希望对米格-29评估研究的东亚国家。

研发

设计与试飞

米格-29设计组的领导是罗斯蒂拉夫·阿波罗舍维奇·别里亚科夫,副手为A·A·丘曼奇延科、V·A·拉夫罗夫和M·R·沃登博格、阿纳托里·A·别罗斯维特。别理亚科夫是著名设计师和院士,二战期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他早在1951年就获得了国家级奖励,在60年代任米格-23主设计师。另外还有14名副设计师。作家比尔·甘斯顿在其《俄罗斯飞机百科全书1875-1995》一书中,这样描述了米格-29设计的特性:“升力型机身和大型机翼完整的以整体空气动力学形式融合,两个低于轴心的发动机配备有可调进气口,能承受持续9G的机体结构,多模式脉冲多普勒雷达,全面的火控和电子战系统,武器为机炮外加不少于六枚的空空导弹”。这些是对米格-29恰如其分的概括。此后米格-29的概念研究在空军和各个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开始了。在苏联航空史中,有那么多航空机构联合起来进行一种飞机的整体规划,这还是第一次。 1977年10月6日,在朱可夫斯基试飞中心,首席试飞员亚历山大·V·费多托夫驾驶原型机进行了首飞。工作效率极高的美国侦察卫星于同月在这一西方称为“拉曼斯科伊(Ramaneskoye)”的机场拍摄到了这一原型机,并暂命名“拉明-L”(RAM-L)。之后的几年里,出于妖魔化苏联和新闻炒作的需要,在西方传媒中对此机的描述充满了近乎夸张的恐怖。第二架原型机78年6月首飞。负责发动机试验的2号机和4号机,均因发动机问题先后于78年6月15日和80年10月31日坠毁。03号原型机是第一架双座米格-29UB教练型,于81年4月28日首飞,仍由费多托夫驾驶。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尔基的工厂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 米格—29是与

平行研制的,当时规划这两种战斗将构成一个新的战术航空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确保空中优势并承担所有前线作战任务,包括对地攻击。原设想苏—27重型战斗机在系统中是能满足各种要求的主力机种,而轻型战斗机米格—29则是作为补充的辅助性矾种,但进入设计阶段后,米高扬设计局力求使米格—29多承担任务。因此,到1971年该机已成为一种“微型”前线战斗机。也就是说,米格—29同时具有优秀的格斗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可以单独自主地用于作战,只是作战半径有限。米格—29(代号9)是在米格—23多用途战斗机和米格—25截击机之后研制的。最早的总体方案与后来的米格—31很相似,进气道在机身两侧,中等后掠角的上单翼,双发双垂尾,主起落架为前后串列双轮。以后在苏联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的参与下,同时美国F—15、F—16、F—17(F—18的原型机)设计方案的影响, 总体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最后形成了翼身融合体、带边条中等后掠角、双垂尾、机腹进气的布局方式。米格—29没有采用电传操纵,但在操纵系统中装有较先进的CIIY—451自动控制系统。米格—29的l号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这架飞机与

批生产型没有多大的区别,随即生产了10架试制批和8架试生产批的飞机,用于进行飞行试验。这19架飞机的代号分别是9—01。9—19,其中2号机和4号机在试飞中坠毁。由于第12架是批生产的首架飞机,所以外国刊物也有将米格—29统称为“9—12”飞机。

米格29与苏27的装备情况比较

由于苏联时期,军方对设计局的要求分工不同,“米格”长期设计野战前线战斗机,苏霍伊设计局负责国土防空战斗机和中远程对地支援作战飞机的设计。米格的前线战斗机一般以条件较差的前线机场为基地,执行中近短程空优作战任务,兼顾对地支援。因此米格战斗机相比起同时期的苏霍伊战斗机型号,一般轻而小,因此航程短,火控武器系统相对落后一些。到了米格-29时代,这一情况仍没有改变。米格-29是与苏-27平行研制的,当时规划这两种战斗将构成一个新的战术航空系统。原设想重型的苏-27战斗机在系统中是能满足各种要求的主力机种,而米格-29则作为补充的轻型前线机种。这类似于美国F-15与F-16的搭配,但美国构筑这一搭配的起因是经费问题。米格设计局当然不愿意自己的产品只能当配角,私下力求使米格-29的设计更加全面,可承担更多类型的任务。但由于总体规划的限制,最终米格-29的整体性能和作战能力仍无法与苏-27相比,尤其是作战半径小、火控武器系统较差,给米格-29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屡受挫折的伏笔。 1988年,米格-29成为第一种在国际航展上展出的苏联战斗机。西方世界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米格-29是在1986年7月,当时库宾卡航空团派出了六架米格-29前往芬兰作演示飞行。现在米格-29对于航空爱好者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由米高扬设计局、俄政府、俄出口机构和空军组成的米高扬-MAPO集团不断在世界各地的航展上展出米格-29战斗机。1989年米格-29第二次参加巴黎航展,不料意外坠毁,飞行员在接近零高度的空中借助K-36D弹射座椅逃生。这件事令米格-29更加出名,但肯定给考察米格-29的外国客户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20世纪80到90年代,由于之前的三十余年里,“米格”战斗机出口数量巨大,屡屡与美国战斗机对垒,名声在外,地位显赫。而苏霍伊设计局的产品,尤其是国土防空战斗机,如苏-9/11、苏-15等则受到苏联保密制度的限制,不能出口外国,名气远不如米格机。但是冷战后,俄罗斯取消了对苏霍伊战斗机出口的限制,面对先天条件好的苏-27的强大市场攻势,米格-29无法象其前辈米格-15、米格-21等那样再次在国际战斗机市场独领风骚,外销量少得可怜。米格设计局也陷入了巨大的困难之中。目前,米格公司(商业化了)只能靠为各国之前购买的米格-29提供维修保养服务维持。 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古巴、捷克、前东德、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朝鲜、波兰、罗马尼亚、前捷克斯洛伐克、叙利亚、土库曼斯坦、乌兰克、也门、索马里和马来西亚等国家都先后从正规、非正规渠道得到了米格-29。由于苏联解体和华约解散,东欧国家全面倒向西方,原东德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米格-29归入了北约。因此米格-29也成为北约中唯一的俄制战斗机,但逐步被西方三代/三代半战斗机所取代。 冷战后,米格-29在出口方面惨败于苏-27系列手下,仅仅得到了少量的订单,如马来西亚。中国作为传统的米格机用户,也在90年代初转向进口苏-27。国内经费不足,MAPO-米格又无法在国际市场中谋求足够的经费,直接拖慢了米格-29改进型研制计划。下图为民主德国涂装的米格-29,再下图为与

米格-29CMT

1993年,最新型的米格-29CMT出现。米格-29CMT的性能非常接近俄罗斯的第五代歼击机。研制专家称,它的空战能力大约要比米格-29高出8倍,续航能力从2900公里提高到3500公里,战斗载荷也从原来的2吨提高到4吨。米格-29CMT上装备7个具有高速计算能力的电脑,俄罗斯国防部也允许在米格-29某些部位的改装过程中使用西方生产的电子元器件。初步估算这将使飞机机载设备总重量减少近600 公斤,使米格-29CMT能够加大燃料携带量及装配新的雷达设备,可以携挂多种型号的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及其它

一些高精确度武器。 米格-29CMT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它可以完成歼击机、截击机、强击机、侦察机及空中指挥平台等多种功能,俄罗斯国防部决定要在 2020年前把150多架米格-29歼击机改装米格-29CMT。米格—29除装备独联体空军外,还出口到其它十几个国家。1991年,俄罗斯空军停止装备米格—29,该机全部转为出口外销并继续出现新的改型。其中米格—29C是1992年公开发表的改进型号,主要是换装了新型号的H—019At脉冲多普勒雷达。该型号生产数量很少。米格—29CM是在米格—29C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型号,主要是增强空对地作战能力。为此,扩展了雷达的对地功能,加挂了Q-29T电视制导空地导弹、KAB—500电视制导炸弹、Q—31A反舰导弹。米格—29CE是出口马来西亚的型号,装备H—019M雷达和P—77中距空空导弹,可同时改击2个目标,还可携带Q—29电视制导空空导弹。

特点

气动布局

整体气动布局为静不安定式,低翼面载荷,高推重比。机翼上有三维方向调节的增升襟翼。米格-29的主进气口在起降和滑行时可以关闭,以避免吸入异物。在这些时候空气由进气道顶部的副进气口吸入。米格-29采用专门为其设计的RD-33高性能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8300千克。机身部分结构采用复合材料。机身的部件划分非常便于批量生产。制造期间,广泛采用了数控机床、结构模块化和自动焊接技术等先进工艺。米格-29装备了一个综合火控系统,包含三个互联的子系统,分别是雷达、红外和可见光系统。米格-29的发动机和机载设备均具有非常合理的规划设计,测试和制造工作同步进行,使得飞机性能和用途具有可扩展性,代表着现代战斗机的新水平。将来也许我们不再需要任何地面测试设备,这样飞机设计和制造的周期就可以大大加快了。 在设计方面,米格-29在气动设计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其精心设计的翼身融合体。米格-29的主机身和机翼内段之间呈圆滑过度(即流行的翼身融合设计),机翼内段前端形成边条,后掠角73.5度。机翼外段前沿后掠角42度,展弦比3:5,2度下反角。翼身融合体带来的升力占总升力的40%。外段机翼上有液压控制的副翼。全翼展宽度的液压控制前沿襟翼分成三段,由计算机控制与后沿开缝襟翼共同工作,以提供更好的机动性能。副翼俯仰范围为+25度到-15度。垂尾采用双垂尾方式,分别位于机身中线外1690mm处。垂尾向机身外侧倾斜6度,前沿后掠角47度50分,方向舵偏转角为±25度。全动平尾后掠角约50°,操纵面上均无调整片。垂尾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蜂窝结构,平尾和操纵面选用的是金属蜂窝构件。总的来看米格-29的外形和苏-27相似。 米格-29C的垂尾的前沿向前伸展到机身与机翼接缝处的上方(A型则没有),与BVP-30-26M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相连。这一设计相当独特,增大纵向安定面的面积,提高了从尾旋中摆脱的能力。而通常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一般是安排在机腹或机身两侧的。两个差动平尾前沿后掠角50度,平尾翼展7.78米,俯仰范围为+15度到-35度。位于机身前端的边条设计类似于F-16,可防止飞机在以最大俯冲角度攻击时出现副翼失效的现象。制造期间,广泛采用了数控机床、结构模块化和自动焊接技术等先进工艺。但工艺水平仍难与美国相比,略显粗糙。在第100架出厂后,后续生产的米格-29的垂尾方向舵增大了面积。[3]

基本参数

米格-29参数如下,翼展11.36至13.965米,机长17.32米。正常起飞重量1524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500千克。大小、重量介乎于F-15与F-16之间。海平面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时,最大马赫数M2.3,实用升限17000米,航程1500千米(不带副油箱)。执行空战拦截任务时,推重比达1.089,与F-16相近,稍低于F-15。 武器装备

左侧边条根有一门30毫米机炮,两侧翼下的6个挂架可带6枚AA-10中距雷达制导或AA-11近距空空导弹,还可带AA-8和AA-9空对空导弹,执行任务时可带各种炸弹或火箭弹。

机型

米格(MIG)-29战斗机是俄罗斯米高扬和格列维奇设计局推出的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该机于70年代开始研制, 1977 年首次试飞, 1985 年初投入使用,共有A、B、C、D、M等型号,其中B型是用来搭载核武器的战术战略轰炸型号,A、C是米格-29的基本型,M型是其90年代最新设计,又称米格-33。米格-29M的总体尺寸与A型一样,但广泛采用了复合材料。机长11.36米,翼展17.32米,机高4.37米。最大起飞重量 18000 公斤,采用了2台最新设计的RD-37涡扇发动机(拟采用三元矢量喷口),单台推力8770公斤,实用升限17000米(A、C型19600米),航程3200公里。米格-29M战斗机与米格-29A战斗机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装备了新型雷达,新型红外搜索系统,新型导弹,以及更大推力的发动机和电传操纵系统。米格-29战斗机装备了“甲虫”多用途多普勒雷达,采用了高、中、低脉冲重复频率工作。武器控制系统装有一种新型光电设备,能计算出发射导弹的各种条件。机上有9个外挂点,可携带各种新型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并能携带大部分俄制空对地武器。其中包括俄罗斯最新研制的AAM-AE空空导弹,它能击落过载为12个G的空中目标,最大发射距离110公里,还可携带射程更远的R-27RE拦射导弹,最大射程170公里,超过美国的“不死乌”远距空空导弹,更令人关注的是它所携带的KH-31P高速空地导弹,具备摧毁所有现役的中距和远距地空导弹系统制导雷达的能力,包括美国陆军使用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及各种防空警戒雷达,该导弹采用了宽频带、反雷达寻的头,发射距离超过100公里。 此外,机上装备的加尔德尼亚-1-FUE主动雷达干扰机、雷达警告接收机和箔条/曳光诱饵弹投放器(120发诱饵弹),使其电子战能力提高1倍。米格- 29战斗机总设计师贝里亚科夫自称:“此战斗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 但在海湾战争中曾作为伊拉克的主力战斗机与多国部队的战斗机进行空战,由于寡不敌众,战绩不佳。 MIG 29 OVT 6月18日,米格29战斗机在巴黎航空展上表演。第四十七届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展十八日在巴黎北郊的布林歇机场拉开帷幕。俄罗斯灵活的战机表演成为第一天的焦点。而美欧两大航空巨头波音、空客则再次上演“龙虎斗”。

附录

动漫作品 米格-29 《红(くれない) PROWLING DEVIL》(清水としみつ)

主人公有搭乘红色涂装的米格-29。 TV动画:《机甲战记Dragonar》 本剧第15话主人公等进行战斗机训练时有米格-29出现,但根据该作品的时间背景设定为西历2087年来推测,本机已在该世界中服役了110年(汗)。而主人公三人所搭乘的训练机也与此机类似。 OVA动画:《Macross Zero》 第一话登场,为主角敌对侧反统合军联盟阵营的主力战斗机,与男主人公工藤真所驾驶的F-14展开激烈空战。 剧场版动画:《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 作为联盟军战机登场,剧末将美军的YF-23以导弹击落。 影视相关

《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 在电影片尾敌方从Aterau的基地派出6架MIG-29A前去拦截并打掉空军一号,随后与前来援助的美军F-15编队交战,进行激烈的火拼。最终被F-15击落了三架,寡不敌众,之后落荒而逃。

苏联克里瓦克级护卫舰

概述

标准排水量3100吨,满载排水量3650吨。航速32节,续航力4600英里/20节,1600英里/30节。舰上配有1座四联装SS-N-14舰对潜导弹发射架,带弹4枚;2座双联装SA-N-14舰对空导弹发射架,带弹40枚,2座100毫米单管全自动火炮,2座RBU6000十二管反潜火箭发射器,2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水雷50枚。 型号

克里瓦克”级护卫舰共有三种型号:Ⅰ型、Ⅱ型和 Ⅲ型。&127;其中,Ⅰ型 21艘、Ⅱ型 ll艘、Ⅲ型 7艘,共计 39艘;&127;Ⅰ型和Ⅱ型是专为远洋反潜作战而研制的,而Ⅲ型则为边防部队沿海巡逻所用。

前苏联克里瓦科级护卫舰的舷号及舰名 “克里瓦克”级导弹护卫舰(1135型) 1Bditelny 2Bodry 3Dostoiny 4Svirepy 5Dobelstny 6Silny

7Rasyashchy

8Storozhevoi警戒

9Razumny理智 10Poryvisty 11Zharki 炎热 12Druzhny友谊 13Retivy 14Deyatelny

15Dnipropetrovsk

16Bezzavetny 17Zadorny 奋激 18Ladny 拉德内 19Letuchky莱图切 20Legkiy 莱格克 21Pylkiy 热情 “克里瓦克”Ⅱ级导弹护卫舰(1135M型) 1Rezvy淘气 2Bessmenny 3Rezkiy

4Grozyashchy 5Sevastopol 6Gordelivy

7Neukrotimy高傲 8Gromky 9Ryany

10Revnosty 11Pytlivy求知 “克里瓦克”Ⅲ级导弹护卫舰(1135P型) 1缅任因斯基Menzhinsky 2捷尔任斯基Dzerzhinsky 3奥廖尔Orel

4普斯科夫 Pskov 5阿纳迪尔Anadyr 6克德罗夫 Kedrov 7沃罗夫斯克Vorovsky

(是在一个英文网站上找的,有的没译成中文)

舰体结构与动力系统

“克里瓦克”级舰采用宽体结构,提高了整个平台的稳定性,便于使用武器,携带燃料及弹药均有明显增加。它与传统驱护舰的长宽比差别较大,达 8.82:1,所载弹药量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导弹装载量达44枚,续航力为 4600海里/节)。该级舰采用了全燃动力装置,舰上共装有 4台燃气轮机,2台为巡航机组,2台为加速机组。

参数指标

“克里瓦克”Ⅰ型护卫舰长 123.4米,宽 14.7米,吃水4.6米;标准排水量 3100吨,满载排水量 3650吨;动力装置采用 4台燃气轮机,总功率 6.9万马力,最大航速 32节。舰上的武器装备有:2座四联装 SA-N-4舰空导弹、l座四联装SS-N-14反潜导弹、2门双管76毫米火炮、2座四联装 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 12管 RBU-6000型火箭深弹。该型舰雷达、声纳设备众多,性能比较先进;尤为突出的是该舰电子战

设备性能相当突出:4台 16管或 10台 10管干扰火箭、l&127;部拖曳鱼雷诱饵、2部“罩钟”电子战系统和 2部“坐钟”电子战系统。 Ⅱ型与 Ⅰ型相比,舰的长度和宽度没有变化,且航速、&127;续航力及动力装置也基本相同;主要改进是将 2座 76毫米火炮改为 100&127;毫米火炮,并配上了先进的指控系统,可全自动操纵。Ⅲ型与前两型在舰体、排水量、动力系统、航速、续航力等方面大致相仿,但在武器装备上差别较大。Ⅲ型舰拆除了 l座四联装 SS-N-14反潜导弹发射架、SA-N-4舰空导弹发射架和 l座 100毫米火炮,加装了 l架卡—25舰载反潜直升机、2座 6管 30毫米火炮及火控雷达等。

涵馆机场

萨哈罗夫空军基地

涵馆机场

别连科的飞行路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ear.html

Top